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草房子读后感草房子的读书后感篇一
《告白》这部电影一直听人说蛮好看的,今天下午终于看了看,果然很不错,看了开头就不舍得放下。
这是一部由小说翻拍而成的电影,如果光看小说的话,我完全有理由那会是本一旦翻开就让读者舍不得阖上书页,拥有高度评价的小说。所以,我决定去找来拜读一下!据说,它不仅占据了2008年周刊文春「杰出推理小说排行排」的龙头宝座,在该年各推理小说的排行榜中也都是名列前茅,它更在2009年获得了书店大赏的殊荣,成为了这本小说大放异彩的一年。尽管如此,由于小说是采用各个主角们的独白与证词作为主要的叙事架构,很多人认为要将这样的一部小说翻拍成电影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任务。
故事发生在一群未成年的中学生之中,未成年的杀人犯被高明者反击,仍有可能继续报复社会。一开始让我想到我那当中学老师的同学,面对着同样混乱的这群孩子们。想想我们以前的学校中,班级中也有许多混乱的学生,现在不知道又都长成怎么样了呢?我们总说一代不如一代,面对现在的这些孩子,想想是不是真的越来越不对头了……家长们啊~自己过去就这个样子,怎么来管自己的孩子呢?有些家长也许就想了,自己以前就这个样子,现在不是也蛮好嘛~就不用多管孩子什么了?那就给老师找麻烦,添负担?
哎呀,好像又点扯远了,言归正传,当天即将辞去教师职位的女老师,于其担任班导师的1年b班的全体学生面前,开始诉说起一段漫长的告白——故事也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故事反映出的日本校园暴力和少年犯心理问题,在不少真实的社会案件中早有体现,松隆子扮演的森口坚持用自己的方式来控诉教育和体制的无能,其冰冷让人恐惧,其悲伤也让人同情。导演一开始就层层剥开犯罪的过程,然后再摧毁整个伦理世界,连最原始的情感也不放过,都成了肮脏的动机。突出了非常状态下的心理畸变,片中小演员的出色表现足以震撼成年人的既定思维。热情单纯的男老师成了双方行动中的无知工具,森口的报复得以完善和升级。在前半部影片中的混血牛奶,轻易毁掉了一个自卑男孩和他的母亲,但仍需要自负女孩的帮助才能找到对手的“软肋”,剧情这才真正进入高潮。关于生命价值的拷问在影片中随处可见,可几乎所有人的独白都是出于自私的动机,殃及他人也毫不在意。“玩笑啊”,影片中最后出现的台词,其实是否定了所有人的虚伪。压抑和冷酷足以震撼观众,但电影提出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未成年的杀人犯被高明者反击,仍有可能继续报复社会。
一直很佩服日本勇于面对现实的勇气,中国会让这样的片子通过审核吗?更不用说会有导演会拍出这样的片子给我们看吗?会让一个个孩子去演出这样血腥的角色吗?
整部电影由生命和爱这两个主题贯穿始终,故事开始,松隆子扮演的森口老师就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命”字。生命——“啪”的一声就消逝了吗?还是“轰”的一声消逝的?最后,也许你会有自己的答案。爱,我在整个故事里看到的是母爱。作为妈妈的松隆子对于被她2个学生a和b残忍杀害之后,而实施的报复之母爱。而且,未成年人杀了人都还能被法律保护着,可想而知这个做母亲的心里有多难受,看了故事之后,就会感受到她的母爱是怎样的,能让那两个学生让他们生不如死,并且亲手杀了自己的母亲,也听听生命“啪”的一声消逝的声音。但我想老师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复仇啊~他们始终还是自己的学生,是想把他们引向光明的正途的,是想让他们明白,什么是“生命”吧!如果这两个孩子在下手之前想明白了的话,自己的母亲又怎么会消逝在自己的手中呢?只可惜,许多时候不管老师,不管家长做多少努力,这些孩子始终就是明白不了……森口老师的母爱不仅是对自己孩子的,还有对这两个学生的!
草房子读后感草房子的读书后感篇二
不爱看悲剧,每每读这样的书都有种心塞塞的感觉,也许这是我个人在心理上躲避着什么吧?不讨论我的心理轨迹,还是来看看我们仁慈的作者吧。
伍绮诗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长大,毕业于哈佛大学。父母均为科学家,是香港移民第二代。
文章的开篇就这么写着――“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她已经为这部作品定下了调子,这是一部真真正正的悲剧。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在寻找自我的路上要么找到、要么死!如此恶狠狠的开篇……
一个个体的终结可能会导致家庭的终结……继而整个社会……。如果照这个线写下去,我们看到的画面将是一个晦暗的如雾霾笼罩的大地!那才是真正的悲剧——没有一丝希望。
然而,作者是仁慈的。当我读到莉迪亚不幸离世并非是她对人生的绝望而是为了给自己勇气找到真正的自己时,当这样的悲剧仅仅是一个懵懂少年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的失误时,我感叹……
“还不算太晚。莉迪亚在码头上许下新的承诺,这一次,是对她自己许的。她将重新开始。她会告诉她的母亲,够了。就算她物理不及格,就算她永远当不成医生,那也没关系。她还会告诉母亲,还不算太晚。一切都不晚。她要把项链和书还给父亲,她再也不会把只有拨号音的听筒扣在耳朵上,她再也不会假装成另一个人了。从现在开始,她要做她想做的事情。”
但悲剧就是悲剧,一朵被期待、被憧憬的美好而年轻的生命终结了。带着父母双重梦想的生命……
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了一个不和谐的节奏。书中人物的内心独白和实际行为如此的不协调,甚至相反。他们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表达真正的自己。詹姆斯一家或者说有这么一个群体。这些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去爱。他们活在自我的安逸状态下,自己创造了一个封闭的一个自己想像出来的空间。并把自己的想像及爱强加与那个被爱的人身上,或者孩子或者伴侣。有那么一天,当真相打碎了这个梦……悲剧……来了。
好了,回到伍绮诗的无声告白的世界——在部作品里即将肢解的家里还有爱。大家都爱着彼此却又用这份爱伤害着彼此。也许正因为有爱才会看到这儿还有一个被忽视的天使,小小的`汉娜就如一个小小的暖暖的火苗。她想温暖周围的一切,却能力不足。但她依然是暖暖的。汉娜用自己的方式温暖着家人……也同样温暖了我的心。有了汉娜这部悲剧才有了希望……也有了活下去的可能。
我不想说那么沉重的话题。我只想说找到自己并展示给爱人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学会沟通并坦诚的交流才是避免悲剧的根本。在有爱的世界里……告诉他你需要什么就好。
还有一个题外话。我一直在想,在被畸变心理的父母关爱下如何成长为心态正常的孩子?“被有着畸变心态的父母忽视才成就了汉娜?这算是幸运?那么同样被忽视的内森选择了强大自己准备逃离又算什么?”
草房子读后感草房子的读书后感篇三
;不知道别人看完《告白》之后是什么感觉,我是感觉有些绝望,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我得承认,这是一个揭露人性的经典,而且给我一种十分真实的感觉,一直想找一部电影,让我成长,明白一些事情,看了一些作品,却总是出戏,怀疑故事的真实性,我是否能够从中学习到真正的道理,这部作品做到了,不得不说,对我来说,是十分优秀的作品了,观看的过程中,有一些道理就要在脑中炸开,只等看完,自己慢慢消化总结。
我最想说的是美呆
她一定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受过伤,缺爱
在别的同学欢声笑语,打打闹闹的时候,她默默看着一些,也看透了很多别人不懂的事。
没有人在乎边渡的过去,他犯错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只有她发现了,这也许是一种同性相吸,当然,是指性格。他们都是被人忽视,缺爱的孩子,所以说她是最了解他的人,他们也许过早的接触了社会的黑暗,害怕受伤,这样的孩子更容易变得冷漠,没有安全感,很难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没有朋友。
这种孩子与当今的留守儿童很相似,当留守儿童长大后,如果他在缺少关爱和保护的环境中长大,那么他们大多数会变得自卑,没有安全感,冷漠,有时候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却不明白为什么,大家打打闹闹,我为什么这么沉默?久病成医吧,他们开始关注自己,关注人性,慢慢的,久病成医,很多人看不透的罪过,狭隘,被人讨厌的一些人的缺点,他们不会一味地批判和伤害,他们甚至能够猜到他们所受的那些伤害。
童年所缺失的爱,却要用一辈子来弥补。
对于边渡,
我想说,
养而不教,不如不生,
如果,你不能给你的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爱,让他觉得自己是值得被爱的,自己的生命值得珍惜,让他学会爱他自己,一个人只有爱自己,才能爱别人。
让他在有保护自己的能力之前尽量避免别人的伤害,而不是对世界充满了提防,而不是被人忽视,自卑阴暗。
如此,他才能成长为社会所称赞的,被人关注的,被人喜欢的,善良,坦坦荡荡,洛洛大方的人。
插一句,那些冠冕堂皇的说着讨厌什么什么样的人的人,和喜欢什么什么样的人的人如果你不曾了解他的过去,他的教育背景,那么请你善良。如果你不能为那些缺失的孩子做些什么,哪怕是一句称赞,也请你善良。
当一个人没有爱的时候,还剩什么?也许是什么都没有,再加上一些伤害,便只剩下阴暗了吧。
感受很深的电影,没有想快进的点,很多问题引人深思
是2010年的电影,却已经在那个时间以各个视角暴露出了很多社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还是依旧存在,并且还可能正愈烈上演着,
弑母,未成年人杀人如何算责,媒体是否该公开一些恶意事件,恶意事件会不会引起效仿,,校园霸凌,,,,等等等等
都引起我们对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教育的各视角反思。
其实这部电影,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不同角度的揭露,不同视角的"告白",只有不停转换视角才能把问题看清楚。
还有就是,电影里没有谁是真正的好人或者坏人,这才真实。
灰色地带总是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草房子读后感草房子的读书后感篇四
这部电影,看了五遍。当得知这部电影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的时候,觉得是实至名归的。
曾经也接触过很多描写人性的阴暗面的作品,却没有一部像《告白》,有着最精致的剪影,最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有最残忍的表述,最难受的观后感。
执念。
我一直很关注这个关键词。只要牵扯到人性,心理,精神,就会离不开这个词语。每个人,都是需要一些执念的,有时候执念表现为信仰,或者依赖,或者梦想,又抑或是,内心最想要获得的,温暖。其实,一直相信着,人之初,性本善,但却因为后天因为种种正常或者不正常的际遇而养成的一些执念,人性也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表达。
比如,缺乏母爱父爱友情亲情的心灵,会极度渴望来自那个心里无比光明的源头的关注,肯定,鼓励,关怀,和爱。因此,一直不断努力着,发奋着,用尽一切办法,达到实现执念的目标,不顾一切地,渴望着,不顾甚至会伤害到其他人,还有自己。
如今的社会,每天都在强调着来自于家庭,朋友,同辈人以及整个社会的尊重,尊敬,关爱,但是正处于缺乏爱与温暖的心灵仍然在失望着,难受着,痛苦着,甚至是每天都处在崩溃和绝望之中。
也许有些定义是正确的吧,冷漠和无情,应该是罪恶和黑暗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家庭。
当我们看到电影中,a的妈妈只专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当年幼的a没能达到她的期望的时候就肆意地打骂a,当a的家庭因为强势于研究的妈妈和平凡的爸爸的无法和谐的家庭生活而分崩离析的时候,当父亲开心地和另外一个平凡的女人再婚并有了将a排除在外的一个新的美满家庭的时候,当母亲毫不犹豫地和父亲离婚然后再毫不犹豫地撇下年幼的a继续她钟爱的研究的时候,其实我们知道,关于a的一切悲剧,都在意料之中。
其实,他所做的所有,不过是为了获得所有人的关注和赞赏,尤其是那个,他从小就崇拜的母亲的关注和肯定。
所以他不顾一切地实行着,他觉得可以引起关注的事情,残害小动物,制作可以电麻人的钱包,参加科技方面的比赛,甚至是剥夺了一个小女孩的生命,又甚至是,在得知自己可能患上hiv的时候,还因此庆幸这样的自己,终于可以有机会得到母亲的注目。
其实,对于a而言,他生活的全部,他人生的全部,唯一有意义的便是来自于母亲的爱。
他不知道其实这也就是他最大的弱点。当他害死了女老师的小女儿之后,当他让一个温柔和蔼的母亲变成了一个充满着仇恨和愤怒的复仇之后,他的这个最大的弱点也就变成了女老师报复他的最有用的工具。
或者,相对于a的那个奇葩的母亲而言,也许b的母亲是另一种的极品的类型。她一直觉得,她的儿子永远是最乖巧的最听话的最懂事的,如果b犯了什么错,出了什么意外,伤害了别人,那么一定是别人的错,不可能是她最爱的儿子b的责任。在她的心里,她的儿子b一直都是小时候的模样,那个乖巧可爱的模样,从未改变过,b永远不会犯错学坏,她一直觉得b不会有烦恼不会有纠结不会有痛苦。她一直在为b的各种行为做着可笑的开脱以及荒谬的自我安慰,直至到她生命的尽头的那一刻,当她终于因为她最爱的儿子的精神失常而接近崩溃的时候,她想要用她的方式带着她乖巧的儿子一起离开这让儿子发疯的残酷现实,却从来,从来,从来没有反省过悲剧发生的真正缘由,从来没有探究过,从来没有认真了解过儿子的真实心态,从来没有客观地勇敢地积极地面对已经发生的无法避免的冰冷的现实,她从来就没有思考过她对儿子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对儿子好,她的种种溺爱包庇和维护是不是正确合适。或许只有最后的那一刻,当儿子拔刀杀了她的时候,她才会有一点醒悟吧,原来儿子并不如她想象中的那样懂事听话吧。
每个孩子,都是母亲十月怀胎,历经生产的痛苦和艰辛而得来的最心爱的希望,相比于父亲,母亲是和孩子有着最紧密的血脉相连,母亲也本应该是最能了解孩子的人,就算是在亲子关系紧张的家庭,孩子不愿和父母交流沟通,和父母产生无法跨越的沟壑,如果连母亲都对孩子心中的所思所想毫无了解的话,那只能说,人类的发展历史,一代一代地繁衍后代,都是一个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