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热爱生命的故事篇一
在南太平洋的塔斯曼海中,有一个火山形成的小岛。这个岛只有17平方公里,不过岛上植被繁茂,地形狭长,物种也特别丰富。这个岛没有原住民,一直孤悬海外。直到1788年2月17日,这里才被一位执行任务的英国海军上尉亨利・波尔发现,这个岛就被命名为豪勋爵岛。
命名之后,波尔和随从踏上小岛,他们还未来得及欣赏岛上风光,就被岛上的一种动物吓着了。这东西长15厘米左右,长着6条腿,岛上铺天盖地都是,好在它们对人类并无威胁。
波尔很快离开豪勋爵岛继续航行,在豪勋爵岛东南20公里,他发现了一块海岩,这块岩石高达562米,像一座金字塔孤绝挺拔于海上,不与任何陆地相连。波尔为它起名“波尔金字塔”。
四年后,波尔终于完成了航行任务,回国途中他想起了豪勋爵岛上那种稀奇的动物,就顺便带了几只回去。波尔带回的竹节虫不算很长,但个头奇大,大得简直不像竹节虫,这个物种,最终以发现地命名,叫作豪勋爵岛竹节虫,是人类发现的最大最重的竹节虫。
豪勋爵岛的发现,对在南太平洋捕鲸的船只来说是个好消息。这意味着他们在茫茫大海中又有了一个补给点。很快这里盖起了房子,搭起了码头。就这样,豪勋爵竹节虫在岛上度过了最后一百多年好日子。
1920xx年,一艘叫作马康布号的船在豪勋爵岛附近搁浅,船上的水手纷纷游上岸去。同时出逃的,还有躲藏在船舱里的老鼠,老鼠们……来到了天堂!
接下来,老鼠在岛上疯狂地繁殖,对竹节虫发起了一场实力完全不对等的屠杀。
1920xx年,人类最后一次目击了豪勋爵竹节虫的身影,曾经占据整个岛屿的竹节虫从人类视野中彻底消失。岛上的竹节虫被老鼠吃了个精光!
当然,这个故事并没有结束。45年后,也就是1965年2月14日,一些登山爱好者在距豪勋爵岛20公里外的波尔金字塔发现了可疑的昆虫粪便。攀岩者回来以后,报告了此事。不过这个发现并没引起重视,很快就湮没在档案里面。20xx年,澳大利亚的两位科学家注意到了这个发现,他们决定去调查一次。在灌木丛下,聚集着24只豪勋爵竹岛竹节虫,有大有小,这大概是世界上仅存的24只豪勋爵岛竹节虫了。
仔细想想,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震撼的事情。
波尔金字塔与豪勋爵岛相隔足足有20公里,中间全是大海。
任何一次台风,任何一次暴雨,任何一次海岩的坍塌,都能把这个最后的群落彻底毁灭。整个族群都依靠着千层树那一点点可怜的给养勉强维持,如果那株灌木出了什么意外,这个种群也会马上崩溃。
但它们居然就这么熬下来了,只靠一块岩石、一棵树来维系的生命种群,居然坚持了80年!生命真是伟大而奇妙!
他们小心翼翼带走了两公两母四只竹节虫,拿到墨尔本动物园。其中一对很快死于水土不服,另外一对也生了重病,幸亏当地一个宠物店的昆虫爱好者施展妙手,把它们救了回来。
这对“亚当、夏娃”成功繁殖出了下一代,现在墨尔本动物园里的豪勋爵岛竹节虫已经有七百多只,初步摆脱了濒临灭绝的状况。
至于那个波尔金字塔上的小小群落,至今仍在那里生存。生存状况依然恶劣,只不过延续种族的担子,能够稍微轻一点了。
热爱生命的故事篇二
我的一生始终保持着这样的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给予,而不是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
的确,像这位伟大的作家所说的,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和给予,而不是接受和争取。我们也要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这也是我们在一生当中必须做到的,如果浪费光阴,这样会让你感到生命毫无价值。
海伦·凯勒在双眼盲、双耳聋的情况下依然不放弃,并更加努力学习,最后她终于考上了哈佛大学,如果海伦·凯勒放弃的话,她的父母会多么痛苦。但再想想看,一个平常人未必能够这么努力地学习,并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所以海伦·凯勒的故事告诉我残疾人一样能够靠坚强的毅力考上大学,原因是热爱生命。
桑兰在胸以下失去知觉,已没有多大希望能够康复时,她并没有垮掉,此时而是努力配合着医生治疗自己的伤,最后因为她那颗热爱生命的心打动了天地,所以她渐渐恢复了知觉。桑兰告诉我们只要热爱生命,就什么都能实现。
热爱生命的人是能够成就大事的,在我身边,也有一些热爱生命的人。每天起早贪黑读书的人、每天认真做事的人……其实珍惜时间就是热爱生命。当你正在呼吸,当你正在心跳时,请记住:生命可贵,可贵生命;关爱生命,奏出动人心弦的最强音。
热爱生命的故事篇三
上天只赋予每个人一次生命,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尽可能的丰富自己,即使有时候会遇到一些挫折,也要勇敢地去面对。下面小编想和大家分享几个关于名人对待生命的态度的小故事,欢迎阅读。
为生命画一片树叶只要心存相信,总有奇迹发生,希望虽然渺茫,但它永存人世。
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温馨提示: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希望是人类生活的一项重要的价值。有希望之处,生命就生生不息!
有个叫阿巴格的人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
有一次,年少的阿巴格和他爸爸在草原上迷了路,阿巴格又累又怕,到最后快走不动了。爸爸就从兜里掏出5枚硬币,把一枚硬币埋在草地里,把其余4枚放在阿巴格的手上,说:“人生有5枚金币,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有一枚,你现在才用了一枚,就是埋在草地里的那一枚,你不能把5枚都扔在草原里,你要一点点地用,每一次都用出不同来,这样才不枉人生一世。
在父亲的鼓励下,那天阿巴格走出了草原。长大后,阿巴格离开了家乡,成了一名优秀的船长。
温馨提示:珍惜生命,就能走出挫折的沼泽地。
霍金是谁?他是一个大脑,一个神话,一个当代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一个科学名义下的巨人……或许,他只是一个坐着轮椅、挑战命运的勇士。
一次,霍金坐轮椅回柏林公寓,过马路时被小汽车撞倒,左臂骨折,头被划破,缝了13针,大约48小时后,他又回到了办公室投入工作。
虽然身体的残疾日益严重,霍金却力图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泼好动的--这听起来有点好笑,在他已经完全无法移动之后,他仍然坚持用唯一可以活动的手指驱动着轮椅在前往办公室的路上“横冲直撞”;当他与查尔斯王子会晤时,旋转自己的轮椅来炫耀,结果轧到了查尔斯王子的脚趾头。当然,霍金也尝到过“自由”行动的恶果,这位量子引力的大师级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下,跃入轮椅,幸运的是,每一次他都顽强地重新“站”起来。
1985年,霍金动了一次穿气管手术,从此完全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极其艰难地写出了著名的《时间简史》,探索出宇宙的起源。
海伦·凯勒1880年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在她一岁半的时候,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竟然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
一个聋盲人要脱离黑暗走向光明,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认字读书。而从学会认字到学会阅读,更要付出超乎常人的毅力。海伦是靠手指来观察老师莎莉文小姐的嘴唇,用触觉来领会她喉咙的颤动、嘴的运动和面部表情,而这往往是不准确的。她为了使自己能够发好一个词或句子,要反复的练习,海伦从不在失败面前屈服。
从海伦7岁受教育,到考入拉德克利夫学院的14年间,她给亲人、朋友和同学写了大量的信,这些书信,或者描绘旅途所见所闻,或者倾诉自己的情怀,有的则是复述刚刚听说的一个故事,内容十分丰富。在大学学习时,许多教材都没有盲文本,要靠别人把书的内容拼写在她手上,因此她在预习功课的时间上要比别的同学多得多。当别的.同学在外面嬉戏、唱歌的时候,她却在花费很多时间努力备课。海伦能够走出黑暗,达到那么高的学术成就,除了靠她自己的顽强毅力之外,同她的老师莎莉文的循循教导是分不开的。她说“我的老师安妮·曼斯菲尔德·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她使我的精神获得了解放”。是她的老师教她认字,使她知道每一事物都有个名字,也是老师教她知道什么是“爱”这样抽象的名词。海伦幼年得病致残后,变得愚昧而乖戾,几乎成了无可救药的废物,但后来她却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这确实是个奇迹。可以说这个奇迹有一半是海伦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创造出来的,是她崇高的献身精神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出的硕果。莎莉文小姐不管教海伦什么,总是用一个很好听的故事,或是一首诗来讲清楚,她的教育经验十分丰富,教育方法也与众不同,她从不把海伦关在房间里进行死板的、注入式的课堂教育。
海伦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热爱生活,会骑马、滑雪、下棋,还喜欢戏剧演出,喜爱参观博物馆和名胜古迹,并从中得到知识。她21岁时,和老师合作发表了她的处女作《我生活的故事》。在以后的60多年中她共写下了14部着作。
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着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即将问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着,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随后,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
热爱生命的故事篇四
今天在竹子和竹子的家人身上,生活再次向我们展示了这个真谛。在竹子这个特殊的家庭中,每一个人身上背负着常人无法想象和承受的苦难。但是因为有爱,他们生活的如此精彩、乐观、向上。
是什么支撑着竹爸爸这样无私的奉献呢,就是他心中对生活那无比的挚爱,这种爱让他在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面前没有怨天忧人,而是用他宽厚仁慈的心为竹子母子三人撑起了一片天。在这片天空中,虽然没有锦衣玉食,却也温馨可人,充满着人间的真情。
他的这份信念也是来自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执着。面对现实,勇于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