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可以为我们提供思路和创作灵感,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写作任务。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系列的总结范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创意。
教学的有效策略如何写(精选18篇)篇一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怎样才能让新课程标准能得以顺利实施、让课堂教学更有效呢?这里从生活情趣与数学思维的共生、数学活动与数学思想的交融、主体探究与有效指导的整合、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的统一四个方面来思考如何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让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明白:数学教学不是教学目标的简单叠加,而应该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一、生活情趣与数学思维的共生。
数学情境的趣味性是吸引儿童注意力和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但对于数学课程来说,仅仅有趣是不够的。数学课上创设的情境同时还要有数学思考的含量,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生长。
教学片断1:整数加法交换律。
教师先安排几个学生单独上来试了试,都没有喝到汤。然后教师又安排4个学生,分成两组,看哪个小组先喝到汤。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尝试下逐渐发现,同组同学要合作把汤送到对方的嘴里,才能喝到。教师早有准备的说,这就是生活中的交换律。
反思这个情境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堂学生活动的气氛也很热烈。但确切地说,这个教学环节体现的是交换东西的“交换”,而非数学中的“交换律”。《现代汉语词典》中交换的解释是“双方各拿出自己的给对方”,而交换律是指在某种运算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其运算的结果不变。生活中的交换和数学中的交换律显然有着本质的区别,由生活中的交换引出数学中的交换律未免牵强附会。由这个本身缺少数学含量的情境,体验、抽象数学的`本质,实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更是对学生的一种误导。
数学的情境要有数学的内核,这正如到金矿去淘金一样。另一位老师在教学同样的内容时,先以“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导人:一个猴子不满足于主人上午给它三个桃子,下午四个桃子,于是,聪明的主人就上午给它四个桃子,下午三个桃子,然后问:主人这样做聪明在哪里?让学生思考其中的数学道理,从而引出加法的交换律。这样的情境含有数学的本质的东西,学生数学思维的生长水到渠成、自然流畅。
二、数学活动与数学思想的交融。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但数学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活动,通过数学活动要能引导学生主动反思,引发学生有效的数学思维,通过活动深刻理解数学知识,感悟数学思维方式和渗透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现在的数学课堂存在着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多“热闹肤浅”的活动,少“冷静深刻”的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往往是走走过场,缺乏必要的价值引领。
教学片断2长方体的认识。
教师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后,让学生用小棒和橡皮泥动手做一个长方体框架。
学生做出框架后,结合框架直观回答:长方体有几条棱,可以分成多少组?有几个顶点,几个面?回答完毕后教师板书结论,这一环节结束。
反思数学操作可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在上面的环节中也帮助学生顺利的回答了问题。但如果把数学活动庸俗化为解题的一种工具、一种手段,学生的数学素养就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和发展。“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学生走出学校大门之后,忘掉学过的知识之后,仍能剩下的那些东西。”很显然,这样的教学环节设置不能给学生留下一点有价值的“东西”。
三、主体探究与有效指导的整合。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倡学生主体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这种学习决不是放任自流,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许多教师要么畏手畏脚,“该出手时不出手”,要么不信任学生,处处“包办代替”,往往会在“探究过度”和“指导过死”之间徘徊,缺少一个良好的切人点。
教学片断3圆的认识。
教师出示问题:(1)画一个半径4厘米的圆。(2)画一个直径4厘米的圆。
教师集体指导,问:画圆时,要注意什么?
生:要注意长度是半径还是直径。
生:要注意长度单位。
反思教师针对学生的易错点设计练习,可以帮助学生避免犯错。但这种指导是外加的,缺少学生对于问题本质的内在体验,学生只是在大量、重复的练习中机械记忆,积累经验。实际练习中,学生还是经常不能注意区分半径和直径。
这样匠心独具的设计,学生经历了一个自我思考、比较发现的学习过程,学生对于画圆时要注意分清半径和直径的体验就非常深刻,同时还明白,数学问题不只是机械的解答,还要有数学思考的参与。这正是数学的迷人之处。
四、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的统一。
教学片断4搭配的规律。
学生分别答出:1件衬衫、12条领带;2件衬衫、6条领带等等。其中,说到l件衬衫和12条领带的情况时,有的学生不禁发出了笑声。
反思观察这个教学片断,可以看出教师的预设思路是,在前面开放问题环节掌握搭配种数的计算方法,后面“田忌赛马”的环节体验搭配不同方法的合理性程度大小,选择最优化的搭配方法。但从后来实际教学的效果看,学生对于田忌赛马的方法是一知半解。
其实,教师应当关注课堂上的细节,深入挖掘教学活动中的内在意义,促进两个环节的有机统一。如学生发出笑声后,教师可以及时地追问:你们为什么会发笑?探究出发笑学生的想法是“生活中很少有人买一件衬衫和12条领带的”。学生就能真实、直观地感受到搭配方法的合理事,让学生思考:一般怎样配对比赛,结果怎样?再想一想还有几种配对比赛的方案,要想赢必须怎么样?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接受,不会给人很突兀的感觉,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有一个有效的生长点。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
2、《数学教学之友》。
3、《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教学的有效策略如何写(精选18篇)篇二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我们需要研究课堂,改进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关键要解决好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学好一系列问题,使学生这个主体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教和学的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相互适应,并能取得最大效益和最佳效果。怎样改变我们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结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因此,信息技术教育的课堂教学也必须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尝试采用了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中的“项目教学”方式。所谓“项目教学”就是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应用“任务驱动”法、发现法、研究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设计、完成、完善作品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协作精神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技能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技能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技能创新精神,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专业领域,使学生学会融会贯通,学会相关的其他专业技能。
三、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在技能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技能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技能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四、利用真实情境组织教学。
多媒体教室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够生动地、直观地、真实地呈现教学内容。如《信息技术文化基础》《信息技术语言》等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在多媒体教室里就有可能直接用真实环境来组织教学,相应的课件就可以设计成提纲式的,并能方便地在课件和正在讲解的软件环境之间切换。
五、构建协作的学习氛围。
协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协作者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有利于促成整个协作群体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多媒体教室上课节省了板书时间,增加了教学信息量,加快了教学进程,如果把握不好,“灌”的信息量比传统课堂教学大大增加,收到的效果就可能比传统课堂教学还要差,最后等于让学生看了一场电影。所以,在新的教学环境下,必须有新的教学组织方法,在课堂上给一点时间让学生讨论,既可以调节教学进程,又可以促进学生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必须强调,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拟好课堂讨论题目,并在讨论过程中作好引导。讨论结束可由小组代表发言,以便全班共享讨论成果。
六、调动师生情绪。
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学生学习情绪的高低,课堂气氛活跃不活跃,直接影响让着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始终精神饱满,目光有神,满怀激情。这样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的感染,精神振奋,情绪高涨。因此我在讲解不同教材内容时,善于用不同的情感调整学生的学习情况:用热情自豪的激情讲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我国信息技术工程师在信息技术软件领域取得的成就,用严肃忧虑的神情讲青年学生迷恋网上虚拟世界等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与教师的喜怒哀乐产生共鸣,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
七、演示教学。
在展示学生所不知道的新奇事物时,利用信息技术技术,模拟情景,采用演示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信息技术的功能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通过演示,把信息技术的优越功能介绍给学生,举例展现说明信息技术的科学计算、演奏音乐、绘制图案、猜谜语等,这样逐渐打破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使学生好奇的心理转化为跃跃欲试、自愿学习的动力,形成内在学习驱动力。
八、游戏教学。
指导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扩展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如果在教学“指法”里,直接让学生练习,学生就会感到比较枯燥,没有什么兴趣学。如果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中的“打地鼠”等打字游戏,通过游戏之后,他们就会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必须先练习好指法,这样,学生自然会愿意去练习指法,而且学习热情也非常高,使他们从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
九、组织各项比赛。
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组织各类竞赛活动,如绘图、打字、动漫制作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让自己的特长在这个平台上展示,不仅让他们找回了自信心,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随着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以及时间的推移,始终都保持高度学习兴趣。
总之,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要教师开动脑筋,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全神贯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从而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教学的有效策略如何写(精选18篇)篇三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为了提升升学率、提升达标率,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棍棒式”的教学,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被压迫”地位,师生关系不协调,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记》中提到“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只有亲近教师才会去信奉教师传授的道理、接受教师的教学引导。高中时期学生的成人意识逐渐增强,对于自身的人格尊严、个性独立都有了一定的认知。在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这一转变,在课堂教学中、日常生活中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包容学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与认可,这是创设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也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例如在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要肯定和欣赏学生的优点和成绩,还要学会包容和宽容学生的缺点和失败,让学生从内心真正把老师当做知心朋友。教师要将爱心和慈善心渗透到教学环节中,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在学生身体不舒服的时候要进行特殊处理,在学生违反纪律的时候能够科学疏导,避免师生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老师应该采用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这样学生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体育教育,产生浓厚的体育学习兴趣。这样一来,整个课堂就能够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有效的开展,师生双方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开展教学活动,就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让多样的教学形式为有效教学丰富内容。
体育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教学项目,高中体育教学既要关注学生的运动参与意识、运动技能培养,同时也要顾及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注重对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教学任务量大、教学内容多。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感受到体育学习的趣味性与多样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就可以先通过自身良好的体育技能给学生进行演示,通过对于学习成果的展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良好的学兴趣。另外教学还可以采用游戏教学、体育新闻、体育故事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了解,不断的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加深学生的学习感知,为兴趣教学打好基础。此外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课堂情境的创设,以便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的关键在于连贯性较强,并不是单纯的一个教学环节,而是随着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而延伸,甚至贯穿于整节体育课的.始末。教学情境一定要具有创新性,比如:可以通过实物演示模拟情境,通过画图再现情境,让学生进行表演体会情境,用音乐对情境进行渲染等,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达到“活学”与“乐学”的境界,并在快乐中获取实际意义,体味体育精神的魅力。比如在教学《阳光校园》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男女生之间的科学搭配来引导学生学习舞蹈方面的相关知识。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贯穿青春期男女生交往的相关技巧,让学生能够避免尴尬,更好地应对异性友谊。通过这样的内容渗透,对于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升也有重要的促进价值。
三、让浓郁的体育氛围为有效教学创设情境。
《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可见环境对于事物的发展变化影响深远。在教学中更是如此: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就能够向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在不好的环境中就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降低。所以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活跃的教学气氛,为学生的兴趣培养创设良好的外部情境。要营造活泼的学习气氛,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必须坚持“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的原则。教学的过程中要深入浅出,由高到低,由难到易。特别是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要以打基础为主,只有基础扎实了,学生才会不满足于现状,自己就会要求学习较难的技术,同时会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此外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校园学习环境、体育学习氛围的营造,例如在体育场张贴宣传标语,在课间组织学生锻炼,通过广播介绍体育运动项目等形式来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对于体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得以最大程度上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会更好的提升。
四、让多样的体育活动为有效教学巩固成果。
常言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育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学习项目,对于体育知识的学习不能仅限于理论层次,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运用,这样才能够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体育教学的目的。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对于课堂学习的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对于学生而言也有着极强的成就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善于组织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比如在教学《阳光校园》之后,教师就可以组织“校园舞会”活动,让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及时进行实践运用,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踏蹉步、弹跳步、退进步、踏步,结合手部的邀请手势、拉手、推拉手、行礼手来进行实践锻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逐渐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另外在每年春秋季节,体育教师也要向学校申请开展学校运动会,通过运动会之间学生的竞争、比赛,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价值,对于校园文化、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的有效策略如何写(精选18篇)篇四
本章将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课标关于英语阅读技能的教学目标要求是什么?
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的思路框架有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节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培养阅读能力这个总目标下的其他微技能目标不清楚;
2.严重忽略渗透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漠视预测学生阅读难度;
(二)专家论阅读教学的本质。
第二节解读阅读教学的目标。
(一)解读各级阅读教学的目标。
小学侧重朗读、拼读、和阅读习惯(如按意群阅读)的培养;
高中阶段由18万、23万递增到30万,培养阅读习惯,灵活运用微技能;
第三节对比框架使用的案例。
(一)阅读教学策略包括以下要素:
1.点拨所教阅读材料的体裁特征;
2.明示所教阅读微技能目标或阅读策略;
3.预测学生学习难度;
4.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训练活动(如加强读与听、读与说、读与写的综合语言活动);
(二)案例。
1.课本常见阅读教学任务;
2.英语阅读教学反思清单及解决途径。
3.如何把握阅读材料的语言特征;
4.如何确定具体的阅读教学目标;
5.如何预测学生学习难度;
6.如何设计阅读活动;
7.阅读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学的有效策略如何写(精选18篇)篇五
现如今是一个高效的社会,在教学上也是如此。在历史的教学中,教师认真领悟新课改的内涵,改善和创新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一、为什么要进行历史课程的有效性教学。
在实行新课改之后,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改变不是很大。很多的教师还是停留在原来的教学水平之上,没有教学的创新性。这样的教学只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状态,缺乏内在的改变,为了改变这一现象,要在历史学科上进行有效的教学创新。
现在的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历史教学的发展。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目标不一致,无法产生共鸣,对教学的效果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例如,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在讲课中面面俱到,课堂的内容很多,这样对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产生负面影响。课堂成了教师的主场,学生的参与度很低,不利于学生对课程的深入了解。而很多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的课堂不能带来学习的高效性。所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
二、如何实施历史课程的有效教学。
1.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个方面是激励、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拥有一个奋发向上的积极态度。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积极地引导,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教学的有效性。另一个方面,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要讲究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挖掘一些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还要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样有助于有效地实施历史教学。
2.教学时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完美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造一个积极向上、愉快活跃的教学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将一些优秀的、有内涵的东西发扬下去。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时改正,努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有助于学生充分了解和深刻认识祖国的悠久历史,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长海。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的补充性整合[j]。中学课程资源,2008(12)。
[2]陈林。挖掘课标内涵,有效整合历史教材资源[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0(z1)。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县中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学的有效策略如何写(精选18篇)篇六
这种教学策略在传统教学中比较常用。它更多地倾向于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组织、提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指导学生学习。主要是替学生处理教学信息。
而今天的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尊重人(学生和教师)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广大教师积极探索的课题,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下面从产生式教学策略方面简要谈谈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用爱心打造以人为本的课堂。
人们常言道: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用爱心构筑宽松的现代课堂,用真爱去沟通,用真情去交流,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只有抓住了教育的这一本质,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存在,以情感开启学生的心智,倡导“生本”教育(以学生为本),关爱学生。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他们就会积极主动的去承担主人的角色。用真爱营造课堂,学生的思维才能积极的思考,想象才能更丰富,各种隐藏的潜能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来。让每个学生都学的轻松,都能感受到学习的愉快,真正体验到学习是一个多么快乐的幸福的事情,最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信心。
一方面,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呈现出差异性。所谓的“差生”并不是天生的,只要你善于抓住孩子的学习特点,引导孩子的长处,那么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也就是说,所谓的好、中、差生,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人为的划分。正确的做法是要充分分析和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快乐,树立自信,这样才能得到好的学习效果,从而获得成功。
另一方面,一个学生无论年龄大小,文化水平高低,都享有人格尊严受尊重的权利。因此我们都要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以前有些老师更多地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管理的对象,而忽略了学生和我们一样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学会尊重,让学生觉得自己是重要的,是受到教师重视的。
(三)宽容与赏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改过的机会。
从宽容的角度讲,学生还处于长身体阶段,生理、心理的发育还不够成熟,自我约束力普遍较差。这就要求我们要耐心,细心,要学会宽容。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原谅他们的失误,过错,多给他们一些改过的机会,给他们创造一些反复战胜自我,表现的机会,用爱心去温暖他们幼小的心灵。
另一方面,赏识学生,要看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时期,特别希望能得到别人的承认与认同,希望得到他人的羡慕、好感和赞扬,渴望得到老师和其他承认的尊重与赏识,我们每个老师都要学会赏识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比如某学生语法好,就多给他机会给大家讲一讲某些语法,教师省力,学生锻炼了能力,还鼓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举多得!可见,哪怕一丁点值得你赏识的地方也不要放过。
(四)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学会换位思考。
冯建军教授说:“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显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美和幸福”。而“有效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成长”。课堂是学生习得知识、锻炼能力、启迪智慧的主阵地,学生的发展主要依靠课堂。课堂教学没有效益,学生发展就不可能得到落实。同时,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如果我们设置的情境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事件,这样学生才有的说,才深刻,因为这是来自他们身边的真实生活,是通过我们自己的亲身感受体验提升出来的,是感性到理性认识的一种质的升华。深刻的体验,让学生在特定的年龄,能自觉地调用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体验学习,从而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并能将知识进行迁移。
教学是教与学双方面的活动,要进行有效的教学,在思考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还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是否能够喜欢、接受、掌握、应用。教师精心备课只是完成了其中一个环节——课堂预设,要进行有效的教学,我们还要关注另一个环节——课堂生成。教师既需要课堂预设来为学生营造学习场景和氛围,把握课堂的节奏、效率,同时也需要课堂的生成来激发学生的创造,为课堂注入生命的活力。这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有足够的了解,对课堂有足够的预测——备学情,这样才能在大的教学框架下预留出许多学生创造的空间,并保障课堂的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的有效策略如何写(精选18篇)篇七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是激发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能力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的各个阶段都要注意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为了尽快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笔者采用了以下几种做法:
1合理利用教材内容。
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料,不可能完全适应我们教学班级的实际情况。因此,笔者对教材资料做了合理的的删减和增补,更好地适应学生实际。因材施教,既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也要进行教材研读,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取舍。
2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
在讲授“图片编辑”这一内容时,笔者要求学生带来或上传自己的照片。课前笔者先给学生展示了提前美化好的照片。有笔者本人的,也有学生们一起活动的。这些照片清晰、漂亮,学生被这样的照片所吸引。借此契机,笔者指导学生进行“图片编辑”的学习,学生们兴趣倍增,都想把自己的照片进行美化。随后笔者就指导学生如何采用漂亮的颜色,配上自己喜欢的图案、标注自己想说的话,学生们兴趣高涨,积极投入到了该内容的学习中。
3分层教学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在电脑上完成实际操作任务。由于学生的电脑知识基础不同,有的学生电脑玩得很溜,有的.却连开机都不熟练。针对此情况,教师可以设计分层的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作业,从而保持学习兴趣。
4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教师在备课过程当中要认真研读教材,提前预测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找寻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在辅导学生上机操作时,教师要大胆放手,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学生充满成就感,这样学生就会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进而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对迅速完成任务的学生,可以奖励他们玩玩游戏,可以布置对能力要求更高的思考题,激励他们探索新知。
5合理的评价。
针对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教学的实际,信息技术教学更强调实践性和操作性。教师通过鼓励小学生大胆上机操作、演练,激发小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采用的评价方法也不要仅局限于简单的“对与错”、“好与坏”,更不要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以分数论英雄。评价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尤其对于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教师更要通过自己的耐心辅导帮助鼓励他们。
教学的有效策略如何写(精选18篇)篇八
生物是高中学生的主修课程之一,然而大多是学生对于生物的态度,往往是很难、不理解、或者是对于高中生物的学习成绩始终提不上来,这主要的原因在于高中生物课堂练习有效性不是很高,所以提高高中生物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问题。然而,怎样才能提高高中生物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呢?本文简单的进行了以下几点的分析。
一、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的观念是影响高中生生物课堂练习有效性的主要问题之一,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往往是,教师在前面讲一些例题,然后得出生物知识的理论,使得学生根本不理解理论的概念和由来,进而导致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大量的生物规律或者定理,从而,造成了高中生物课堂练习有效性的不足,或者对于学生的理解根本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对今后的生物教学中应当转变教学的观念,迎合新课标改革的理念,学会让学生自我或者集体探求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对于高中生物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了高中生物课堂练习有效性而且还充分的理解和记忆了公式和定理。
二、物课堂练习现状。
目前,在生物课堂上,很多学生,都是,采用题海战术的方式,进行生物的练习,这不仅仅浪费了高中学习的宝贵时间,而且,对于生物的练习和学习效率不是很高,因为,由于过多的题量,使得学生压力极大,对于生物理论出现模糊和混淆。
三、提高高中生物课堂练习有效性的方式。
在生物课堂练习中应当让学生充分的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实验,多开展一些实验求知的活动,教师应当理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所在,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如何掌握学习高中生物的方法,抛弃原有的死记硬背,嚼书本的老式学习生物的方法,多于教师和同学一起交流和学习,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物课堂练习有效性。要想提高这种有效性,必须具备以下几点:
1、针对性练习。
对于生物的课堂练习,要具备一定的针对性,因为,只有具有针对性的练习,才会让学生明确所要学习的知识和重点,让学生摆脱题量过大的困扰。例如,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感受到,学生对新授的内容好像一下子就会了,在简单的模仿练习中也做得很好,但是如果进行综合性的练习题的时候,就一片混乱,不知道从何抓起,这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于理论概念的模糊,所以针对学生的这一点,我们应当总结归纳学生存在的普遍现象,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练习。
2、层次性练习。
在生物的课堂练习中,应当遵循学生学习和进步的规律进行,要对学生进行层次性的练习,使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知识,有简单到复杂是一个过程的变化,也是学生练习提高的过程,只有抓住学生的这种学习规律,才能提高提高高中生物课堂练习有效性。
3、对比性练习。
结合两种相似性问题和概念进行对比性练习,有利于学生充分扎实的掌握生物的知识,例如:在学习高中生物的性状分离和基因突变的问题时,可以结合对比的进行练习,这种方式需要教师精心的进行课堂练习的计划。
教学的有效策略如何写(精选18篇)篇九
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达到良好的课程效果。因为教学并不是单方面的,除了老师的教,还有学生的学。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更好地掌握知识,这是教学策略有效的具体体现。可见,教学策略对于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谈谈小学美术教学策略的几点探讨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把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激发起来。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激起学习的兴趣。在对低年级儿童的教学时,我根据他们精神的集中缺乏持久性和情绪的不稳定性,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特点,设计教学过程。依据教学内容,借助幻灯、录音、录像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音乐、影视、图片等艺术资料,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途径了解作品。采用直观教学,让学生有新鲜感,注意力就会被吸引。
如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作品的评述时,用大量的作品来增强学生最直观感受,利用多媒体教学,分别对作品最直观感受,利用多媒体教学,分别对作品题材,艺术处理手法,追求的境界等进行言简意赅的评述,当然也要有重点,否则学生会因多而乱,互记混淆,出现名作名家的张冠李戴。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丰富、映证和深化教学内容,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
二、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做好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的方式之一,是新教材极力体现出来的一种理念。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通过“讨论探究法”小组之间探讨制作方法与步骤,材料的选择与使用,通过“游戏活动法”同桌之间、小组之间互动合作,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感受到了参与实践给每个学生带来的快乐,陶冶了谈们的情操。
其实合作学习的开展是需要一定的组织、培养及引导的。在组织建立合作小组时候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的基础上按一定的人数,分好、中、差水平,合理调配好人员的安排,并要求做好各个组员的明确分工。人员串位的形式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
三、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教材作为课程的重要资源,它只是提供了学生美术活动的基本线索,我们教师并不一定按照它的安排来按部就班地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推敲,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美术活动的基本线索,处理好教材的内在联系,对教材组织、呈现方式进行灵活地调整,把教学过程设计得富有弹性。这个过程中,要做到以教材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的生活实际环境为铺垫,设计出具有层次性、探索性、创造性、多样性、开放性的教学过程。
四、展评作品,收获成功。
美是创造出来的,学生的每件作品都是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反映,更需要老师和其他学生的肯定。教学中,采用“讨论探究法”、“实践感悟法”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对作品不同角度的理解,让每个学生的素能都有提高,大大提高了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方法使用是灵活的、多变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课标的要求,结合先进的科技手段,为他们创设自由发挥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利用一切机会,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以主体形象,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从而不断改变教学方法。
教学的有效策略如何写(精选18篇)篇十
摘要:
初中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阶段,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目前初中教学中主要还是以英语、数学、语文等学科为主要学科,而对信息技术这类学科不够重视,认识不到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性。所以,学校和教师应重视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发挥其时代性、技术性,为学生未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关键词:
所谓“有效性”,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以恰当的方法向学生传授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并且在实践中让学生熟悉知识,培养学生的知识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性的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为主角,而是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同时,也不要忽略教材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要客观全面的.看待教材,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本篇文章中我将结合自己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经验,谈一下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具体内容如下:
一、巧妙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有兴趣,才能有学习的热情,拥有热情才有克服挫折的勇气,所有的一切都以兴趣为基础。初中生往往认为信息技术课是枯燥无味的,是不太值得倾注太多精力的学科。这种思想导致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积极性不高。所以,要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兴趣,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正确认识这门学科。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用趣味的课堂导入有效的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放一段生动有趣的设计图。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端,用巧妙的开端将学生带入课堂高潮,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将学生聚神于课堂教学内容之中,可谓“一箭双雕”。
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的“满堂灌”、“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待传统的模式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全面了解学生的特点,在学生本身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收获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信息技术有效性的提高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责任,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彼此互相尊重,平等对话。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与技巧,真正领悟到信息技术真谛所在。
参考文献:
教学的有效策略如何写(精选18篇)篇十一
(一)当前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
(二)专家论语音教学。
micheallewis指出,语言是由词块构成的,词块组合构成篇章。教师应该教授使用中的语言,而不单单是语法规则下可行的语言。
第二节解读词汇教学的目标。
(一)解读各级词汇教学目标。
小学毕业二级、初中毕业五级、高中毕业八级;
教学要求三方面:1.初级要求:了解熟悉;2.中级要求:理解表达;3.灵活运用;
(二)课标在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根据学生年龄段、心理认知特点,对词汇教学提出不同要求,为教材编写,教学安排等提供指引,尤其是在教师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方面。
应从知识和使用两个层面掌握词汇,具体要做到从字面意思、言外含义、搭配、同义词、反义词、上位词、词组、构词法、习语等方面掌握词汇。
第三节对比框架使用的案例。
(一)有效的词汇教学技巧的思路:
1.把握所教词汇项目的基本特征;
2.明示所教词汇知识的教学目标;
3.预测学生学习该特征的难度;
4.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训练活动;
(二)案例。
1.教师在词汇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2.英语词汇教学反思清单及解决途径。
3.如何把握材料词汇的特征;
4.如何确定具体词汇教学目标;
5.如何预测学生词汇学习难度;
6.如何设计词汇训练活动;
7.词汇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学的有效策略如何写(精选18篇)篇十二
摘要: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提高美术教学的课堂有效性,需要教师把全新的教学理念贯彻到教学中,选取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教学课题,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论述小学教学策略有效性时,结合教学实践案例,在分析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实施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真正有效的实施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素质教育的推行不断深入,小学美术教学取得较大进步。美术课堂存在诸多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比如: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而不从学生生活经验和接受能力着手,以致于课堂效果不好;美术教学过程的知识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这些情况的出现,不符合美术课堂追求目标、讲求效益的教学要求。对于小学美术教学,探讨其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显得尤为必要,也是很重要的分析研究。
一小学美术教学策略有效性概念。
教学策略有效性指的是教师通过教学,促成学生取得一定程度的进步和发展,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衡量教学策略有效性的标准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小学美术教学策略有效性主要体现在美术教育本身的真正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掌握小学美术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技能;学生具有初步的欣赏能力和美术素养;小学生喜欢美术、主动学习美术以及学会应用美术。
二提高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小学美术教学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殊性,因此,美术教学要采取符合自身学科特点的方法,从教师的授课思想、美术课堂的选题;以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方面进行分析,才能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一)教师要转变思想,做美术课堂教学的“好导演”。
小学美术教育很具有学科的特殊性,教学过程灵活性多一些,对于美术作品的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在这些方面来看,小学美术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很大的不同之处。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适度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敢于欣赏美、去感受美、学着能够理解美、能动的去创造美,教师是引导者、是教的主体,学生才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要树立当导演的思想,给自己明确定位。在教学的过程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理解接受能力的现状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要求,才能出现美术课堂教学的更好更快的发展。
教师在开展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会导敢导”。比如在浙教版小学美术课《茶香四溢》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播放音乐《采茶舞曲》和表演茶道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欣赏能力。引导学生进入茶文化的意境当中,对于茶文化的讲解时,可以通过提问或者投放多媒体资料关于茶叶的部分,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评价美的能力。
(二)注重美术课堂选题,以儿童喜闻乐见的题材为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要以能够调动小学生的主动性、选取儿童喜闻乐见的课题为主,根据儿童的心理和情感需要而进行课堂教学的选题,是很必要,也是很科学的,学生是学习美术的主体,要发挥学生学美术的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就要重视小学美术课的选题,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精神,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例如在浙教版小学美术教材《风筝风筝飞上天》这课上,就是利用学生熟悉的风筝来导入本课的学习,对于风筝的起源、流派和风筝的象征意义,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创造出形状各异的风筝。在放飞风筝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创造和发挥的能力。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培养有序热闹的小学美术课堂氛围。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号召下,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已经落伍了。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学生是课堂教学中“学”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在美术课堂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风筝制作和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活跃起来,思路打开了,课堂气氛活跃了,这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好很多。
小学美术教师要大胆改革,积极进取,准确了解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情况。只有不断的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才能促成高效课堂的形成。比如在浙教版《十二生肖》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十二生肖的传说,然后就十二生肖体现的民族文化,进行概况和介绍,大胆采用剪纸、绘画等表现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民族文化的艺术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在学生用不同角度讨论十二生肖的特征时,教师要及时点拨,调整他们思维的缜密性。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民间艺术、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培养踏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要提高美术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可以从教学思想转变、课堂选材技巧以及发挥学生主动性三个方面着手,提出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美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小学美术教育是启发和培养学生美感的启蒙阶段,我们要充分重视小学美术教育,真正的让美术教育能够丰富和发展小学生的美学素养。
教学的有效策略如何写(精选18篇)篇十三
提问是一种古老而又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提问的内容和形式决定了学生思考的方向。然而,在实践中,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是些低水平的、重复的记忆性问题,学生通常只需要一两句话便能回答。有效的提问是指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则是教师和学生都想探讨的问题,并且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沟通不同主体之间的知识建构。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和观察到的,主要从有效提问的涵义、课堂提问的误区、有效提问的方式三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 有效提问的涵义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学生能够获得进步,实现个体的发展。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给学生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成为师生交流、对话,共同发现、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必备手段。在有效提问中,学生能与教师共同探讨新知,教师通过提问使课程内容持续地生成和转换,而不仅仅传递特定的课程内容。也就说,有效的提问是教师引领学生发现新问题、分析解决新问题,实现学生自我建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种辅助作用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而展开。这与以往灌输和强制式的“提问”(实际上是“发问”、“命令”)有质的区别。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相互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桥梁与导航,它将教师的意图传达给学生,又将学生的学习反馈给教师[1];在教学中认为,有效提问即为理解而提问:让学生开动脑筋[2]。
向师生的互动交往,由关注学生回答转向关注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题。[3]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问,教师要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驱使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学习过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在积极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就逐渐地学会了建构知识,理解知识、领会知识,运用知识或许还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
二、课堂提问的误区
1、随意式提问禁锢学生
设计大量问题,搞地毯式轰炸,表面上看课堂上师生问答此起彼伏,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但实际效果并不好。因为问题多,题意简单答案固定,问答速度快,教师频繁发问,学生应声作答,几乎没有思考时间,其探究问题的意识、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培养,与“填鸭式”教学并无本质区别。课堂提问固然重要,但也不是越多越好,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情况,设计适量的课堂提问。太少,则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影响教学效果;太多,则必然会降低问题的质量,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一位教师在讲授《面积和面积单位》时,统计了一下,共提了80几个问题,平均一分钟将近2个。
2、笼统式提问迷惑学生
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经常看到教师提这样的`一些问题,如“你们从图画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不是说看到了美丽的蝴蝶,就是看到了可爱的小鸟,不是说白云在唱歌,就是兔子在跳舞。往往折腾了半天,学生就是提不出一个数学问题来,低年级的小朋友想象丰富、天真烂漫,把数学课弄得像语文看图说话似的。一方面是学生群情激昂,离题万里,另一方面却是教师焦头烂额,手足无措,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数学问题。
3、跳级式提问难倒学生
不变的性质”后,教师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16÷8的被除数加上32后,要使商不变,除数应加上几?”绝大部分学生答不上来。
三、有效提问的方式
1、开放式提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只要简单地回答“是”与“否”,还有的问题只有一个答案,比如,这篇课文是关于谁的,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里,你从文章里读到了哪些信息,等等。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在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实际上教师通过问题牵引让学生的思维走向了既定的轨道。
《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学的有效策略如何写(精选18篇)篇十四
摘要:本文主要向读者介绍传统英语语法教学存在的一些误区及在教学层面出现的种种问题,使教师要正确认识语法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地位,领会大纲所倡导的理念和新课标的精神,以趣味性,实践性和互动性的课堂活动为原则,探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将人们知道英语语法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正确理解与掌握语法知识,更要使他们在听、说、读、写等各种言语活动中自由地运用语法,即语法教学要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服务。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如何高效能的引进英语语法教学策略和原则,并实施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策略。以此作为突破高中英语语法教学这一难点的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让学生在高中英语语法学习中能快乐灵活运用。
一,传统英语教学的错误理论:
英语语法教学一直英语教学的重要话题,对于它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学的方法,人们的看法各不相同。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活动中,语法和词汇被人们认为是教学中的两大支柱,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再语法和词汇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究其原因,传统语法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错误的假设及两个错误结论。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语法与词汇都被视为一种知识,一种与交流不同的知识。把语法当做一种知识,一种与数学、物理、化学一样的知识体系,这是传统英语教学的一个错误假设。知识是一种有明确逻辑关联、可以推理和演绎的体系。知识的学习要由易到难,由低到高。高级知识可以取代低级知识,以数学为例,如果你不懂加减乘除,肯定学不会四则运算,而如果你学不会四则运算,你肯定没有办法学习代数,你学不会代数就不可能学会微积分。但是,如果你学会了代数,就不必再用四则运算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你学会了用高等数学,就不必用低等数学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把语法当做知识,这是一个根本性德错误假设。而这个错误假设会导致两个错误的结论:第一,语法有一个以语句结构为标准的,由易到难的体系,语法教学也应当按结构的难易来进行。第二,英语语法规则,如同数理化的原理一样,是可以推理的。这两个错误,会严重妨碍学生对语法的理解与学习。
二,传统英语语法教学在教材层面的种种问题。
新课改的要求并没有说不讲语法了,在中国环境下学习英语不可能完全下意识地去吸收与内化英语。在现实学习过程中对语言的分析是必须地,也是应该的。但是英语语法教学要简化。第一:要有一个简单的基本结构。第二:要采用简要的讲解方式。第三:要配以简要、容易的练习内容。
由“语法”最容易联想到的就是“规则”。英语语法中的规则看起来似乎是任意的,如果我们告诉学生:当直接宾语是一个名词时,可以把它放在一个由两个词所组成的动词短语之后;而当直接宾语是一个代词时,此规则不成立。英美人士对下面的两句话的接纳与否体现了这个规则。
由于第二句中的it不是名词而是代词,所以不能放在动词短语lookup之后。这样的规则看起来像是任意的,但是当我们从句子结构的角度去看待它的时候,就会发现它其实是英语词序方面的一个重要归纳的体现。由此可见,如果教师能在尽可能高地层次上对英语语法进行归纳,学生会更好地理解英语、使用英语。
所以说,英语语法教学的宗旨,归根到底,是为了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始至终地体现“语法以运用为前提,以运用为目的,以运用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具体的语法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更新和拓展。
(1)情景训练式学习法。传统英语语法教学的操练巩固活动大多数以教师为活动中心,以句型套用、中英文例句互译为主要训练手段。这种方法容易令课堂气氛沉闷,而效果也不太理想。目前,较为大家所接受的语法教学方法是:根据所教语法项目的交际功能去创设运用该项目的情景,将语法教学与听说读写的活动结合起来,将语法知识的学习与综合技能训练结合起来。例如,在教授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这个语法项目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些自己最想对老师、朋友、同学、父母等人说的话,然后让同桌进行转述。这种假设的语言情景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学会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转换。教师还可以采用两人情景对话、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或借助实物、图片、简笔画等手段使枯燥的语法规则讲授变得生动有趣。
(2)任务式学习法。新课改倡导任务型的教学。这里所讲的任务比一般活动,更接近实际生活,更接近真实的交际活动,也可以理解为让学生运用语言做事,是要求更高一些的活动。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因此,在语法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一些任务,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通过实践、思考、交流、合作等方式完成任务学习。
学习形式[definingthegrammar(form)]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让学生在感知、发现语法现象的基础上对其相关的语法规律以语法结构的形式总结出来。在新授课的层面上,这部分内容常常表现为回归课文的阅读文章,从文章中判断找出形式(有时是形式和意义)相同或是类似的结构(或句子)。总之,这一步骤的主要作用是为下一步理解、操练和运用这些规则理清头绪,做好准备。
理解意义[understandingthegrammar(meanig)]是通过设计以意义理解为主的活动促进学生对语法项目的理解,进而为下一步的应用打好基础。
运用语法[applyingthegrammmar(use)]是教师为帮助学生掌握语法功能项目的意义和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所设计的语篇意识强、交际性好、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活动或任务。以上五个步骤的顺序并非一成不变。根据课堂的需要,有时会被学习形式[definingthegrammar(form)]提前,有时会把学习形式和理解意义[understandingthegrammar(meanig)]合并在同一步骤,有时也会因为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输入而提高一些特定的语法结构的使用频率,以达到“强化”的目的。但是不管出现那种变化,这种教学模式都强调把形式、意义和运用相结合,使干巴巴的语法知识在高效能的教学模式中被教师和学生一起体验,一起使用。
针对高中阶段模块教学中不同语法项目以及不同课型(主要指新授课和复习课)的特点,我们还可以采用下面的一些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实践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高效能的教学模式。这些基本方法是歌中学;做中学;境中学;谚中学;诗中学;表中学;图中学;比中学。下面以“境中学”为例来简要阐释一下。“境中学”,顾名思义,指在篇章语境中学习语法。语法教学所指的语境可以是一篇中心明确的文章,或是一段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的对话,也可以是结合周围环境的人或是事而开展的活动。“境中学”的语法教学方式是依据新课标提出的“要从语境中学习语言”的要求来设计和开展的。“境中学”既强调对语法形式的学习,又灵活地把语法形式穿插在语境中,使语法的结果意义和运用都得到体现。教师要通过精心挑选的篇章或是精心设计的情景,给予学生足够的语言输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头脑已有的知识,并与新的知识结合更新,使语法教学的形式、意义和运用得到最佳的结合。
比如教虚拟语气的时候,可以给学生一个讨论的题目:假设没有电,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学生可以造许多的句子。---------这样既让学生学会了虚拟语气,又锻炼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还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得英语语法教学部那么枯燥。
高效能的英语语法教学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随着岁月更迭,技术的更新,我们学习的手段和方法的不断革新,也许还有更完美的模式引领者我们前行。但现行的理论和模式借鉴了一些前辈指导,相信会或多或少给读者有所启发。
教学的有效策略如何写(精选18篇)篇十五
教学方法的实质就是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材的内容如何有效连接的问题。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服务。不可能找到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万能的教学方法,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做到见仁见智。制约教法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外因包括教具、学生,内因则是教师自身: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特点、学生实际特点、教学环境、教师自身素质都是制约教法的因素,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要重视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与综合运用。
1、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法,或讲授为主,或实验探究为主,或学生自主交流为主。所以,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的指导性因素应是具体的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既应包含着知识内容目标,也应包括认知技能和认知策略方面的目标,还应包括培养和发展学生情意态度方面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掌握相应的教学目标分类知识和方法,能够把教学中总的抽象的目标分解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性目标。并依此来选择和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
2、同一学科的不同阶段、不同单元、不同的课时内容也不一致,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训练、能力要求也不相同,同样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把握各自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能够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特点的教学需要,选择所需要的教学方法。
3、学生的实际特点与教学处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所以,教
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受到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他们所具有的基础知识水平条件的制约。同一年级或同一班级的学生对某种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可能会有很明显的差异;同样,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同样一种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也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科学而准确地分析研究学生的上述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向更高的水平和阶段发展。
4、教学环境,、教学空间条件和教学时间条件等,对教学方法功能的全面发挥也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特别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充分运用,会更进一步地开拓教学方法的功能和适用范围。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在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学校教学设备和教学空间条件的功能与作用。
5、教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他的表达能力、思维品质、教学技能、个性特长、教学风格特征、组织能力以及教学控制能力等方面。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扬长避短,选择与自己最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应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并能根据自己的素养条件,丰富和改造现有的教学方法,逐步形成具有明显个性特征的高水平的教学风格。
智力、任职方式以及性格等的差异,所以,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对学困生要更多地运用操作、直观帮助他们理解新知识,练习时也要多加检查与辅导。对独立思考差的依赖型学生,则要注意适当引导他们学习独立思考,避免直接告诉学生怎样想、怎样做,以便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对于数学基础较好和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更多地放手,不断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教学的有效策略如何写(精选18篇)篇十六
新课程标准下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领域。而“空间与图形”部分在小学阶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主要包括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四个板块的内容。我们在进行“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时候,必须要以新课标为指导,研读新教材,领会新意图,树立新思维,采取新对策,切实提高“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有效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中应该采取的基本策略。
(一)、突出生活化和现实性。
新课程倡导数学教育要回归现实生活,追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尤其倡导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北师大版教材将“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目的就是要加强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突出以学生熟悉的居住、生存和活动的现实空间作为学习的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图形与物体、建立丰富表象、形成直觉思维,密切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在现实情境中帮助学生顺利地建立空间观念。
1、紧密联系现实原型。
空间观念的形成需要对现实原型的充分感知,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丰富的现实原型的直觉观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原型,让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积累几何形体丰富的感性经验,并让他们通过分析、比较、找出事物的不同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比如,教学“角的认识”时,(1)首先从学生熟悉的实物中抽象出角。通过学生熟悉的剪刀、红领巾、钟面等现实原型,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这些实物,然后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画下大小不同的三种角,在此基础上引出角的概念,实现从实物到相应平面图形的转换。(2)回到现实场景中去找出更多的角。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角后,让学生回到生活的现实场景中去找出更多的角,在学生寻找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在新课引入时的实物图中去找角,再到教室里去找出更多的角,寻找的范围应是学生熟悉的,从小到大的。同时由于教室里看到的都是物体,物体是许多面围成的,而角是存在于某个面上的,因此,应让学生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切不可笼统地说桌角是角。通过这样三维到二维,再从二维到三维的反复转换,使学生不断认识、了解、把握实物与相应平面图形的相互转换关系,空间观念就会不断地生发并逐步形成。
《标准》中对“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呈现大都采用直观几何、实验几何的方式,在教学中,设置情境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日常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增加直接经验,启迪思维火花,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如运用做游戏、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空间与图形”,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例如,《圆的认识》一课,是学生了解曲线图形的开始,与以往的直线平面图形有着本质的区别,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见到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充分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利用主题图,让学生联系自己课下的游戏经历,创设哪种方式更公平的情景?并在小组内与同伴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在逐步的讨论与交流中,有部分学生就会提出正方形游戏时,站在四个拐角的同学比站在每条边中间的同学到毽子的距离远,这时大家一致认为只有站成圆形才公平。接着,我们还可以反问:为什么?有学生就指出,因为站在圆曲线上的每一个位置到毽子的位置始终都是一样的,学生对于圆的特征认识才会有比较深刻的体会。又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可以通过设计墙报的花边等教学情景,让学生体会总结出计算周长的公式。通过粉刷墙壁,学习面积的计算。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知识的用途,进而提高学习兴趣。
3、用好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对几何形体的掌握,总是先从它的感性直观开始的,他们首先被具体的几何形体的外部形式所吸引,随即唤起他们的兴趣,当他们把自己的注意力倾注在几何形体的感性形式的特征上时,几何形体的结构及运动规律便在他们的知觉中完形,以形成表象。根据由德国的库仑发现并命名的“脑映像”之说原理可知,儿童对耳闻目睹过的事情,不仅在事后的即刻,而且在几小时、几天,有时甚至是在几年后仍有清晰的记忆。学生已有的空间知识和经验,来自于在现实生活中对一些物体的接触与了解,它们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将数学教学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无缝链接,充分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找准发展空间观念的支点,不断帮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水平的生长点和着眼点,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逐步认识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并在观察、操作、分析、推理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例如,三年级在学习《平移和旋转》时,就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初步建立平移和旋转的概念。首先谈话引入:今天老师是走路来学校的,平时你们是怎么来上学的?学生回答有走、乘汽车等,老师可以归纳:像人在行走、自行车、汽车在行驶,我们说它们在运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或人在运动?第二,分类探究: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一些物体运动时的视频,看看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可以一边看,一边做动作,然后同桌合作,给这些运动现象分类。同学们把火车、电梯、缆车的运动现象分为一类,把风扇的叶片、螺旋桨、指针的运动现象分为另一类。第三,整体感知:像火车、电梯、缆车这样的运动叫平移,物体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前后平移。像风扇的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钟面上的指针这样的运动叫旋转。教师依次出示一些平移或旋转运动的照片,让学生边模仿动作、边思考这种运动现象是平移还是旋转?学生边用手势判断平移或旋转现象,边回答。第四,初步建立概念,会联系生活实例用手势表示平移或旋转现象。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谈运动现象引趣——给平移和旋转现象分类——在动作模仿中感知平移和旋转——概念的初步建立这四个活动,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初步引导学生建立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发展了空间观念。
(二)、强化过程与体验。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空间观念只有在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中才能形成与发展。新课标下的“空间与图形”与以往的“几何”相比,突出了将“过程”作为数学课程内容的一部分,非常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获得直观的经验,在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中经历过程与体验实例”。同样的知识点,北师大版教材注重让学生感受实际意义,比如,由认识、知道面积单位的硬性规定转变为经历面积单位的产生过程、体验单位统一的重要性,由对面积公式的记忆与单纯计算转变为对面积公式的探索与实际应用,强调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强调了对数学知识的自主建构。
1、加强操作活动。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有直观性的特点,一般比较容易理解直观的几何图形与概念,对一些较为抽象的几何概念不能直接理解,要借助直观的演示才能理解。心理学的观念认为,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这个做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像、推理、验证、思考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逐步把握概念的本质。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把动手操作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让他们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让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分析器官共同活动,有利于形成和巩固空间观念。
(1)、操作与观察相结合。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持久的视觉活动,它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除了利用已有经验外,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可以从观察活动开始,在观察活动中,学生逐步获得有关几何形体的表象。学生对现实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所处的方位的感知,对物体视图的初步认识,以及对常见的图形的了解,积累丰富的几何事实等,都有需要他们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动手操作,以及交流与讨论,可以了解现实的生活空间和常见的立体与平面图形,理解现实的三维世界,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如教学认识立体图形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带来的实物进行摸,滚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又如教学对称图形时,让学生运用折、画、剪等活动,能逐渐悟出什么叫轴对称图形的表象。
(2)、操作与思考相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操作启动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在体验中构建空间模型,感知体与体、面与面、线与线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产生了位置、方位与变换,就产生了平行、垂直与角,就有各种不同的拼搭与组合。对这些关系的把握,学生就能认识图形之间的各种相互关联和依存,把握其中的各种稳定与变化,由此内化成关于空间的若干结构,这就是空间观念。但这一环节说说容易做起来难。比如,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公开课中,些学生往往只觉得热闹、好玩,并不能很好地进行“数学思考”。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例如,教学《认识物体》时,教师课前请每个学生搜集一些实物,如:药盒、八宝粥罐、积木、乒乓球等。上课时教师就请学生搭,看谁搭得稳,搭得漂亮,然后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没有把球放在最底层?把八宝粥罐放在底层要注意怎么放?四种立体图形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就不再需要老师来一步步地牵引,而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都将成为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
(3)、操作与想象相结合。
学生通过想象绘制和比较放在不同位置上的物体或实物模型,逐步形成各种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如教学“观察物体”时,让学生在小组内观察茶壶,又让学生猜一猜小组内其他同学看到的茶壶是什么样的。并且在想象完后,走到该同学的位置观察一下,在这个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再如学习“面积单位”,在认识1平方分米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看书自学---观察教具---动手裁剪---闭眼想象”来建立1平方分米的表象。又如,学习“折叠与展开”,可以从长方体、正方体的“立体图---动手裁剪展开---闭眼想象折叠”这种平面与立体之间的转换,以丰富的表象作为建立空间观念的坚实载体。
2、引导动态想象。教学心理学认为,动态想象是学生数理逻辑与经验生成的源泉,静态想象只能产生物理经验,而空间观念不仅仅是一种印象,更是一种思考,是一种逻辑,是一种内在的把握,所以说图形的动态是空间观念形成的源泉。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通过研究动态的圆来把握实质,首先让学生用图形纸片研究半径和直径有无数条,并且在同一个圆中所有的半径与直径都相等。在把圆形纸片反复对折的过程中让学生想象会折出多少条半径和直径,有些学生想象成有无数条,有些学生进而认为半径的条数应该是直径条数的两倍,可见动态研究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其次是把两个小球分别系在一根绳上和一根橡皮筋上,通过不断加速的转动让学生想象,小球划出的图形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一个是圆,一个不是圆,由此引导学生体验圆的本质特征。再如在教学平移时,引导学生闭着眼睛想象当金鱼的嘴向前移动一格,这条金鱼也向前移动了一格;嘴再向前移动一格,金鱼也向前移动一格,在这样的想象过程中,使学生把部分与整体在平移运动中融合起来,只有达到这样的认识,由点的移动距离来确立物体的移动距离才能得以内化。又如在研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设计一组运动的拼搭游戏,三条线段,两条是分开的,让学生想象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进行变化,把其中一条缩短,能否围成三角形;再把缩短的一条增长,能否围成三角形,第三种情况两条短边之和正好等于第三边时也不能围成三角形,这时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其中一条短边增长一点点,你很难想象到的一点点,你说这时能否围成三角形,让学生在这样的想象中构筑自己的心理图像,由此进一步理解这一原理。
3、组织有效合作交流。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培养空间观念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观察、测量、动手操作、对周围环境和实物产生直接感知,这些都不仅需要自主探索、亲身实践,更离不开大家一起动手,共同参与,合作交流。因此,我们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讨论交流、合作实验。同时,把握好合作交流的时机,在学生产生疑难时、在质疑辨析时、在总结概括时,引导学生主动地与同伴合作交流,积极地表达自己对几何空间的看法,倾听、接受同伴的正确意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集思广益中产生新的思考,建构、完善自己的空间认知结构。例如,在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开展“剪一剪、拼一拼”的活动。学生在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已经充分体会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可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先让学生想象一下,怎样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通过讨论一致认定想办法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应该可以的。然后让学生设法按自己的思路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学生就要自主探索,亲自实践,有的学生只考虑了最后的结果,剪出来是拼成了长方形却各片大小不一,而且没有连在一起,却不知道如何拼成学过的图形。这时就可以乘势引导组织讨论交流,想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通过交流,分享各自的想法,大家达成共识。这样,学生经历观察动作的变化,或者动态的模仿,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在不断观察、思考、交流中学生一定能感悟“空间与图形”本质的东西。又如,在学习“确定位置“时,根据游乐场的示意图回答问题:小敏到海洋馆可以怎样走?由于走法不止一种,因此留给学生交流的空间就相对较大。组织交流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准确地表达自己选择的行走路线;另一方面更要鼓励学生说出各自的不同走法,比较各种走法的异同,以使学生对平面图的认识更加全面,从而逐步提高识图的能力。
(三)、加强实际应用。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认识正误的唯一标准,更是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形成能力的必由之路。加强实际应用是新课标下的北师大教材区别于其它教材的又一个显著的特点。强调要让学生通过所学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几何形体的感知,发展空间观念。比如,在c层补充教材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分别在6个面的中心位置挖去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求它现在的表面积。”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先让学生独立做,结果大部分同学的算式是:“4×4×6-1×1×6×6=60(平方厘米)。当问他们为什么这样解答时,他们的意见是那么一致: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是96平方厘米,每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是6平方厘米,挖去6个小正方体,表面积当然就减少了36平方厘米。学生的解答让我感到意外,同时也使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有什么方法能让学生感受到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呢?对这一题,我没有进行讲解和分析,而是设置了这样一个活动:用学具盒中的小正方体先摆出这样一正方体,从上面正中间取走一个,观察有什么发现。我首先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的发现。当他们借助演示都确信切去一个正方体,表面积就增加4个正方形的面积后,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是不是切下一个正方体后,表面积就一定会增加4个面的面积呢?结果他们通过再次的动手实践,得出了如果在8个顶点上切,表面积的大小不变;如果在两个顶点之间的棱上切下一个正方体,表面积只增加两个面的结论。又如,在五年级的“体积单位的换算”教学中,在教学的最后,我出示了一个装电视机的盒子图,上面有一个连乘算式:60×50×40。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重视学习场的开放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几何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限制、学习方式被约束,所有的学生都必须用统一的方法来认识图形、学习几何证明,导致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彰显,创新的热情得不到激发。新课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路径,提倡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数学。在“空间与图形”部分,提倡设置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如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教师可以提供平面图,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来解决,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活动空间,激活创新意识。又如在学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之后,呈现用这些图形拼成的一幅美丽的图画,让孩子们从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找出所学的图形,在这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让孩子们用学过的图形画物体,有的画出一列小火车,有的画出一艘轮船,有的画出机器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再如,在五年级学习三角形面积时,练一练中,先让学生观察再计算:图中涂色的四个三角形面积各是多少?是怎样想的?学生能很快领悟到图中涂色三角形面积是相等的,因为它们属于“同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必然相等”,然后变换课件,随着课件的一步步点击,变化为底边不动,一个顶点运动,构成若干个三角形,思维敏捷的学生马上能领悟到:其实图中的a点是个动点,它可以在线段ab间任意移动,这样可以得到无数个涂色的三角形,但面积都是相等,经这样的练习设计能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
总之,几何知识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概念,了解其形状,运用其公式,即所谓的“形”,更重要的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种“神”,即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有形无神则是一堆死知识;有神无形,学生接受的知识,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两者缺一不可,因此要“形”“神”兼备。
教学的有效策略如何写(精选18篇)篇十七
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深入地解读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观念随着新课标的诞生,已经逐渐淡出了教学阵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要做到这这些,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观念不改变,相当于换汤不换药。
比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说的是这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有价值,二是学习方式有价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注意活用教材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
二、重视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任何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都是一张白纸。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每个人的领受是不同的,学习者在认知、解释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1、优化教学目标
算法即可,能力好些的学生则要求会运用多种算法,能力更好的学生在会运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学会择优或想出更好的方法。这样从学生的认知差异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2、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使用的是粉笔、黑板。有人戏言:一支粉笔走天下。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能够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对于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在多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上,要注意“度”的把握。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家为了赶时髦每一节课都用多媒体。开始的时候,很有新鲜感,可在反思中觉得并不是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多媒体,太多的刺激会让学生疲惫不堪,降低课堂的教学效率。而只有适当使用,才会发挥的优越性。多媒体技术毕竟是手段,而且只是一种手段。
3、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预设是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等做出的设计性的展望。目的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进行。生成是在课堂中自然出现的,这种出现与教材的精心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它也是意料之中的。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没有充分的预设不会有也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它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拓展,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同样重要。
4、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小组合作学习要讲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什么都是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的需要而组织进行。内容简单的不用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较难的先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再组织小组合作。这样,每个人都有思维上的参与,实现人人学数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定相应的规则。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要科学组建学习小组,即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爱好、成绩等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为目标的。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学的有效策略如何写(精选18篇)篇十八
小学科学。
【内容摘要】科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阵地,怎样让科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我们要更关注情趣、真实、心灵、智慧;有效的措施则是:课堂要有效地互动,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要有真切地体验,学生要大胆地创新。
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是指教师遵循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有关于科学方面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从教与学自身的属性揭示教学内在的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所开展的活动。
有效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主要考察活动结果和预期目标的吻合度;有效率则是重点考虑活动结果与活动投入的比例关系;而有效益则是有效性最高体现,是在保证效果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整个系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
从教师的角度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的教。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能够即时显现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要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的策略目的有以下几点:
一、实施小组合作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
小组合作是科学课常用的教学组织模式,通过小组之间成员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达到掌握知识,活跃课堂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有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课堂上取长补短,同时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在小组合作的教学中,提出的问题,明确小组合作的要求,启发学生去探索那些单独不能解决的、但可以通过优势互补去解决的问题,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明确分工,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小组合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全程作适时引导,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小组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1、有效课堂的人本性。
人本性是有效课堂属性。教学的对象是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全面主动地发展,促进人性价值的提升。有效课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依靠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发现,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课堂的交往互动充满了民主平等理解关爱的氛围,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自己亲自去探究找结果。
有效课堂的人本性还包括对教师个性特点和教学方式的尊重。尊重教师创造性劳动,尊重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独特理解,鼓励教师异构课堂,发展教师自己的教学特色。
2、有效课堂的发展性。
发展性是有效课堂的本质特征。学生有发展,教学方可算有效。有效课堂是包括差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获得应有的发展。有效教学是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技能在教学中有提升;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习得,情感等方面有发展。教师有新的发现和经验的积累;学生的知识学习从知少到知多,技能从不熟练到熟练,情感由不喜欢到喜欢。师生在课堂学习生活中都有发展,这样的教学才有效。对于差生而言,在原来的基础上有进步就是发展。教师要致力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这是有效课堂发展的价值追求。只有少数人发展的课堂,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的发展特征包括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差异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有效课堂的层次性。
课堂的有效性是个相对的标准,不同的教学理念有着不同的价值判断,因此也就有了不同的教学有效标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注重人的社会属性的同时更强调人本属性,强调人的自我需要,自我感受和自我价值的提升。学生不是掌握知识的工具,而是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的课堂生活就是学生生命发展的历程。因此,课堂教学就应该担负起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的职责。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们要极力地锻炼学生,使他们得到观察、质疑、假设、试验、印证、推想、会通、分析种种能力和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泉源。”这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创设自主探究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发挥。
一.提出问题,为学生自主探究引领方向。
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开放性的问题所引起的必然结果是猜测的多样化,它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学生的回答就产生了“可能是这样,可能是那样的”的结果,学生在试图对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下,产生了却越来越多问题,思维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活跃,进一步产生对问题探究到底、弄清真相的冲动。这时教师的适时引领至关重要。
在《植物的生长靠什么》一课时,学生提出了有关绿豆芽的生长许多要探究的科学问题。
生1: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水分吗?
生2: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泥土吗?
生3: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通风吗?
生4:天气冷热和绿豆芽的生长有关系吗?
生5: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生6: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温度吗?
生7:绿豆芽的生长需要肥料吗?
生8:绿豆芽的生长需要喷洒些农药吗?
……。
学生提出的有科学探究价值的问题可能有很多,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最感兴趣的科学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对以上的科学问题进行分类,归纳。找出适合研究的问题。
问题一: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水分吗?
问题二: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问题三: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温度吗?
引导学生思考用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探究。因此要求每一小组从中选择一个本组最感兴趣的、最想研究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避免科学探究的盲目性、随意性。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为学生自主探究引领方向。
二.激发兴趣,创设条件,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空间。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首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在四年级上册《热传导》一课中。
首先出示杯子相同、水位相同的两杯水,比较哪个杯子里的水的温度高。
板书:杯子相同、水位相同,冒出水蒸气多的温度高。其次出示水位相同,温度不同的两杯水,温度是如何传导的?板书:水位相同,杯子里的水是从高温传向低温物体。
又如,在教学《叶里的“加工厂”》一课时,教师用几片很普通的叶,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学生看到各式各样形态各异的叶子后,跃跃欲试,都想自己能够用手摸一摸,亲自拿在手里看一看,这样参与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就更加强烈。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生活动安排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作为探究学习活动主体的小学生,对纷繁的科学世界会产生无比的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给他们安排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要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给他们更广阔的探究空间。
三.激活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创造性。
探究性课堂的有效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在课堂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有效合理的利用教学资源和时间,不断激发学习主体意识,积极发挥主体主观的能动性和创造精神,通过自主习得,自主研究,自主创新,以促进自身科学素养的发展。在《热传导》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玻璃棒、小木棍、竹筷、塑料尺、细铝棒、细铜棒、细铁棒等材料,学生观察材料后就提出:是不是所有的固体材料都能传热?金属材料传导热的本领一样吗?这一实验完后,学生从这一实验结论中引发了联想:液体、气体是不是也有热传导的本领呢?学生发现的问题越多,自主学习的欲望越强,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越能得到培养。
在教《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时,指导学生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选择的材料必须是发声时能看到振动的物体。我们为学生准备了皮筋、锣、金属薄板三种物体,使学生研究时要用拨、敲、抖不同方法使三种物体发出声音,从中找到物体发出声音的共同特征。当学生提出有些物体发声时并没有看到物体振动时,老师在仪器台上准备了鼓、音叉、有水的培养皿、豆子、泡沫塑料小球等材料。让学生自行选择材料继续实验。这些材料有助于学生发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本质的规律,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创造性。
四.交流质疑,对探究结果进行总结核实。
由于探究性学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学会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获得更正确的认识等。这种客观开放精神的形成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得到。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后,首先在小组内展开讨论,统一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达成共识。在交流过程中,常会因意见不同产生争执,此时教师要加以引导。如:你的观点是这样的,我们再来听一听别人的观点好吗?探究性习首先在西方发起,而我国对此并无系统介绍,人们从零散的资料中很容易获得这样的印象:探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来学科学,是只重视过程不重结果。这种提法无疑对过去那种死记硬背式的学习具有补偏作用,但却又走入了另一极端。事实上,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离不开先前探究活动的结果,要以其所得出的知识为基础,所验证的理论作指导。加捏的学习条件理论指出,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任何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没有知识作基础或不获得知识的学习是不存在的。由此可见,探究学习不轻视也不能轻视结果。探究过程与结果是不可分的,其根本原因在于,科学方法寓于科学知识之中,是知识的内核与脉络。因此,我们既要重视探究的构成又要重视探究的结果。
五.关注细节,发展科学素养。
在一次科学课实践的课堂上,有一个小组代表总结发言。他说的有明显错误但是当时并没有同学指出或更正。课后我调查了好几个同学,原因是刚才发言的同学成绩非常好使得他们不敢质疑。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不能仅仅拘泥于形式,要从真正意义上让他们再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增长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从而从真正意义上发展他们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探究性学习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
上海教育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林萍。
教育科学出版社。
卢敏玲。
庞永欣。
植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