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活着读后感篇一
;张文和李红是一对年过七旬的夫妻,总喜欢互掐。
这天,李红要去跳广场舞,正在看电视的张文转过头“提醒”她:悠着点,别广场舞音乐一起,就跳个不停,等跳完么上气不接下气,走路直打颤,吓死人。
李红当然不甘示弱,嘲讽张文自不量力,总爱跟孙子打羽毛球,孙子不喊停就死撑着,结果打完之后一躺到床上么直哼哼!
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要上演。
这一天,张文又忘记了摁电饭煲加热开关,得,又要开战了。
不料,李红竟一反常态,轻声细语道:“没关系,忘了就忘了,中饭晚点吃好了。”说完摁下加热键。
“没啥。昨晚接到我老姐妹的电话,说她老公突然走了,她现在后悔的要死,后悔他在的时候总是跟他吵嘴,没能好好相处,等他死了才想起他在的种种好处。唉!”李红神色黯然,叹了口气。
“世上没有后悔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张文想也不想讥讽道。不过,他刚讲完这句,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一下子打住了。
“你说得对,世上没有后悔药。老头子,以后,我不跟你掐了,老了就老了,活着多好,是吧?”李紅破天荒用温柔的语气说道。
(题图/桑麟康)
相关热词搜索:;活着读后感篇二
《活着活着就老了》是冯唐的一本随笔集。看了这题目真有意思,是的,随着岁月的流失,渐渐的我们每个人都会衰老。冯堂是一个特别的人,因为他不需要以字谋生,所以字里行间就多了几分嚣张。翻看他的文章,不难看出他的才思敏捷和霸气侧漏,挺有意思。
这本书集合了他近十年的文章,分为四个部分:那些书,那些人,那些事儿,那些地儿。开篇就说这本小说整体水平低下,吸引好奇的你读下去。讲到好小说的标准,他说结构好的文章远比辞藻华丽的文章好的多,但是如果一本书能让你感动,那么文字、结构、才情神马的就都不重要了。我仔细回想了一下,貌似中文小说里面我最喜欢的作家应该是张爱玲,国外的作家是村上春树,其余的只能谈得上某本书,谈不是某个人了。不过,我个人好像阅读中文小说偏多,是不是意味着我“整体水平低下”呢?呵呵,我想阅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有不同的妙处,不过我也确实需要补充一些外国优秀小说,因为我最近也发现,国外经典小说的结构都还是很不错的'。
书里有一段是说冯唐他想趁年轻看完《二十四史》,这是我这大半年来听到的关于传统文化最清新的一句话——这才是文化积淀!党员看讲座,看来看去都是《弟子规》,敢情古人几千年就孕育出这么个东西,书店上架还得放成功学的柜子上。学问不是这么做的,背一句“首孝悌,次谨信”就能做到的话还要警察做什么。急功近利必然适得其反,得慢慢地煲,不是说要煲出个“出口成章”,而是要煲出“学以致用”。
我之前看《战国策》,感觉就像在看两块五一本的《故事会》,到后来有时遇到个什么事,会忽然想到哪本哪本古书里有写过这么一段,该怎么做、有什么后果都写得明明白白。人生苦短,能遇到的事也就那么多,古人都总结好码成字了,这是单说史,要是再看些散文、诗词,什么人阿情阿景啊也就没跑了。周国平在《经典的理由》里面说:“我反正不能一辈子生活在与人生无关的某个专业小角落里,怀着囊括人类全部知识的可笑的贪欲,我选择了哲学这门凌驾于一切面对一本随笔集是很难写出框架式读后感的,况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毕竟是一些感性的文字,写在这里好像仅仅只是为了纪念:看了这题目,我就情不自禁想读完了此书。
最后要说的是,这本书值得再细读一边,为了体会那些有趣的句子、体会到精彩的人生。
活着读后感篇三
有位哲学家说过:“我生命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发现活着是十分美好的。”诚然,地球之所以特殊,也正是在于它孕育生命。生命本身就是意义。宇宙中,人只是浮尘,能活着,已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福祉。所以,一个人无论经过什么、遭遇什么,都应当倔强坚强的活着。
倔强坚强地活着,因为生命是自然的恩赐。每天早晨醒来,应当庆幸自己有有一天的生命,没有比这再美妙的事了。从中国古典传说中的女娲造人,到西方文化中人类的祖先亚当、夏娃,生命始终被描摹成一种美好的意象,象征着生机、活力与希望。与此同时,生命又是难以为人类所控制的诸多事务之一。所谓人死不能复生,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活着,所以更当珍惜。有一句话说得好:活着的时候要好好活,因为我们会死很久。
倔强坚强地活着,因为活下去是对自我的一种超越。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和爱别离求不得。活着时,逆境总比顺境多。但当你穿过大风大浪之后,生命才会更加坚韧和绚烂。司马迁活下来了,他超越了俗世的偏见和巨大的耻辱;勾践活下来了,他超越了“朝为王侯暮为牛马“的不甘;汶川地震中被瓦砾掩埋的许多人活下来了,他们超越了漫长的等待与骇人的黑暗。当生命的光芒最终没有被逆境的阴翳所吞没,一个人才会发现他是多么勇敢与强大。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历练。
倔强坚强地活着,因为只有活着,一个人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做出更多的贡献。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还是用刚才举出的那些人来说吧:若司马迁含愤自尽于狱中,有哪来那本“史家之绝唱“的《史记》?若废墟下的人们丧失了生存的信心,那今天渐渐恢复起来的四川该用谁的双手来建设?活下去,不是懦弱,而是坚强,是因为有更远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