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写作教学中的重要资源,它能够引导我们探索和发展个人的写作风格。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全国共产党员卢永根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实用14篇)篇一
“您彰显了中科院院士称号的荣誉所在。”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曾在致卢永根的慰问信中这样肯定他一生的功绩。一心向党、一生爱国、一心治学、一世恭俭。终其一生,卢永根都在追求人生的意义。他用毕生的言行向世人诠释了一位老共产党员、老科学家、老教育工作者科技报国的赤诚之心。
信仰认定了就要信上一辈子。卢永根1949年在高中时期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70年,从在香港从事地下党活动的热血青年,到毅然从美国回国的科研骨干,再到躺在病房参加临时党支部活动的风烛残年老人,他始终坚定永不褪色的信仰,始终践行入党初心。正如他在一场题为《把青春献给社会主义祖国》报告中的深情表白:“我为什么摒弃比较安逸的生活,放弃个人名利而回到内地?主要是日本侵华战争的现实教育了我,使我觉醒到当亡国奴的悲惨。我是炎黄子孙,要为自己的祖国复兴效力。回内地30多年来,有过一帆风顺的日子,也有过身处逆境的时候。但我坚信,是中国共产党指给我有意义的人生之路,只有社会主义祖国才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
农业科学家就要把根深深扎在泥土里。卢永根一生谨记父亲“身劳苦学”的亲笔家训,一生赤脚耕耘大地、奋战在水稻遗传育种研究第一线。作为我国著名的作物遗传学家,他数十年如一日潜心治学,勇于创新,提出了水稻“特异亲和基因”新观点,培育了30多个水稻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为解决农民“靠天吃饭”难题挥洒汗水、贡献智慧。同时,他心系国家教育事业,从教半个世纪以来,以甘为人梯、提携后学的大家风范,育得桃李满天下。在担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期间,他殚精竭虑,开创人才培养新格局,为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作出了重要贡献。
无论多少光环加身也要保持“布衣”底色。卢永根一生从院士到校长,从“全国模范教师”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身上有无数光环,却始终保持“布衣院士”的赤诚底色。“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这是他在笔记本扉页上所题的自勉。“满室皆旧物,布衣好耕读。积蓄八百万,捐赠不迟疑。”这是对他的真实写照。他用节俭朴素和慷慨捐资的鲜明对比,向世人展示了院士群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
全国共产党员卢永根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实用14篇)篇二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卢永根院士于8月12日4时41分在广州逝世。虽然他已逝世,但他长流人间。他的动人事迹、他的伟大精神鼓舞着我、激励着我,指引着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一名涉农高校的学生辅导员,我要将卢永根院士这种“坚定信仰,永葆初心的本色;一心为农,深稽博考的作风;淡泊名利,朴素纯粹的追求”传承下去,我要以卢永根院士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新时代大学生,为强农兴农热洒自己的汗血。
“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卢院士病危之际,他更是签订了遗体捐赠志愿书,生前贡献了自己的一切,在生命结束之时,满腔的爱国之情,再次迸出了绚烂的火花。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他的爱国之情,不计名与利,只问为民耕耘,他的精神正如他所希望的那样,点燃了我们每个人的爱国主义火焰。
全国共产党员卢永根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实用14篇)篇三
卢永根,广东花都人,1930年12月出生于香港,1949年8月,他在香港加入中共地下党。1952年,作为学生的卢永根在华南农学院遇到了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教育家丁颖。
他继承了丁颖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稻种资源,后来逐步扩充到1万多份水稻种质资源,这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经过数十年坚持不懈的研究探索,卢永根带领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
从1983年开始,卢永根担任华南农学院和华南农业大学校长。一大批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在他的感召下,放弃国外的优渥生活回到祖国,成长为各自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
卢永根毕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被称为“布衣院士”。
卢永根:中国知识分子长期的优良传统,就是忧国忧民,不光考虑自己,经常考虑老百姓的情况,考虑国家大事。
晚年罹患重病后,他和妻子徐雪宾将几乎毕生积蓄880万元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忠诚于教学科研的青年优秀教师和支持开展学术交流。同时,决定去世后把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
记者短评:信念坚定,忠诚如山,献身科研,勇挑重担!卢永根与共和国同成长、共奋进,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这名永葆初心矢志奋斗的“布衣院士”用毕生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老共产党人的入党初心,而这,也是激励年轻一代在新时代坚守初心、砥砺前行的榜样力量!
全国共产党员卢永根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实用14篇)篇四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我们都是平凡人,生活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但总有人能将自己的平凡贡献给国家。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无法预知自己未来能有多了不起的成就,但我清楚地认识到,只有积极进取、努力向上,才能向卢永根院士这样伟大的人靠拢。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理应肩负起历史责任,从小事做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青春的路上,向卢永根院士孜孜不倦的学术态度看齐,学习他无私的奉献精神!
卢永根院士的职业是科学家,而他一生的事业,是那让我们洒下热泪的、永恒发挥作用的探索和奉献。他的一生,都有关选择。在战乱纷扰,国仇家恨中,他选择就读中文学校,接受民主进步思想,向往共产主义。在公派留学,亲人挽留时,他选择勇担责任,报效国家。他选择捐出毕生积蓄,选择捐赠遗体,选择在重病中开展组织生活会。伟大根源于平凡。卢永根院士做出这些选择时所思所想我不得而知,但是身上穿了多年的旧毛衣,家里破旧的老物件,亲笔签下的志愿书都在无声诉说“布衣院士”何以感动中国。这是华农之幸,因为华农亲眼见证了一个平凡的学生成为一位平凡的教授,平凡的科学家。这是华农学子之幸,因为新时代扬帆起航,灯塔更高更亮。卢永根院士,还在那里,卢永根精神,一直在那里。
全国共产党员卢永根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实用14篇)篇五
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中央宣传部15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卢永根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
作为一名共青团员,我们更应该牢记并且积极响应团的建设:
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全团的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和行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把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顶基本原则统一起来,使党的基本路线在团的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
二、坚持先进性和群众性的统一。教育、引导青年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发挥团员的模范作用;广泛团结青年,与青年保持密切的联系。
三、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共青团根本的组织原则。要充分发扬民主,切实保障团员的民主权利。要实行正确的集中,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保证团的决议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四、坚持把竭诚服务青年作为团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地吸引和凝聚青年。
五、坚持党建带团建。把党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团的建设之中,使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规划。
六、坚持不懈地抓好基层建设。基层组织是团的一切工作的基础。团的领导机关要确立基层第一的观念,发扬务实求实的作风,深入基层,服务基层不断增强基层活力。
在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青年的具体利益,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适合青年特点的独立活动,关心青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切实为青年服务,向党和政府反映青年的意见和要求,开展社会监督,同各种危害青少年的现象作斗争,保护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维护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友好相互学习的平等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青年组织的交往和支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
对于此次团课内容对我记忧犹新吧!对这些为中国科研事业,教有事业,等等都做公巨大贡献的前率们,我们应该向他们致敬,铭记于心,并且以他们为榜样,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忘记当初加入中国共青团时许下的诺言,要努力实现对党,对团的承诺,这才是一名共青团员应有的态度。
全国共产党员卢永根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实用14篇)篇六
卢院士坚持着“先党员,后校长;先校长,后教授”的原则,拥有朴素、率真、坚毅、无私、有情怀等美好的品质,身为一名华农学子,我很自豪,原来我的身边就有着一名“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爱国,敬业,奉献,淡泊名利,卢院士为我们这个时代树立了难能可贵的标杆。他如一颗小种子般,扎根我心中,带给我生机,指引着我如何更好的成为一名党员,努力学习,在往后的人生中,奉献祖国。
初次听到卢永根院士的名字,还是在高三的时候,大家一同在教室里观看2017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内心被“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所震撼到。后来,荣幸考上华南农业大学,却遗憾没有亲眼见过卢院士一面。现在,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学习了卢永根院士的先进事迹后,才知道原来看似平凡的“布衣”院士,身后走过的,都是伟大的身影。虽然卢院士已经离开我们了,但他永远是激励我们年轻一代在新时代坚守初心、砥砺前行的榜样力量!永远是我们华农的骄傲!
全国共产党员卢永根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实用14篇)篇七
中国共产党员人数逐渐增多,其中不乏有很多优秀共产党员,他们的事迹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本文为大家介绍优秀共产党员先进。
事迹材料。
(20xx年6月)。
冯理达,女,海军总医院原副院长,1920xx年11月出生,1947年参加工作,1973年3月入伍,1975年12月入党,专业技术2级。20xx年2月8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她是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和新中国第一任卫生部部长李德全的长女,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系,赴前苏联留学并获医学副博士学位。
生前曾任全国政协第八届和第七、九、十届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先后兼任全国中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顾问、全军中医学会副会长等职。
半个多世纪以来,她继承先辈遗志,不懈奋斗,历经磨难,矢志不渝,用爱党、爱国、爱军、爱民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一心追随党、一生热爱党、一贯忠于党、一切献给党的信仰之歌。
和其他中央、军委领导同志先后作出重要批示,高度赞扬她是优秀的党内专家学者,杰出的白衣战士,爱国知识分子的榜样,科教文卫战线共产党员的楷模,其事迹令人感动,精神值得弘扬。
一、始终践行“把一生献给党”的铮铮誓言。
冯理达向往光明、追求真理,受父母爱国主义思想影响,自幼怀有强烈的报国之志,在民族危亡之时,积极投身民族解放事业,逐步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她对党忠诚、理想信念坚定,新中国成立后,新旧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比,使她更加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1949年到1975年的20xx年里,她几乎每年都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
“文革”期间,她被污蔑为“双料特务”,受到冲击和排挤,但却从未动摇对党的执著信仰,年过半百,终了夙愿。有人问她这么大岁数入党图什么?她说:“我亲身经历了两种社会制度,所以我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走向光明,只要我活着,就要入党,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为了兑现这个誓言,她数十年如一日,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刻苦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先后撰写了10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和体会文章,还用毛笔恭录十四大以来历次党章全文。
党的xx大召开后,82岁高龄的她仍以饱满的政治热情,仔细研读胡的报告,8次通读新党章,在学习中不断加深对党的深厚感情。她视党为亲人,把组织当成家,无论多么繁忙,只要在外工作时间超过一周,都以书信形式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32年从未改变。她自觉践行党员先进性要求,模范履行党员义务,先后15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或优秀党支部书记,弥留之际还特别嘱咐儿子为自己代交1万元党费。
她把毕生精力和智慧献给了国家和军队医疗卫生事业,直到去世前一个月还在忘我工作,实践了她“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入党誓言。“热爱祖国忠于党丹心一片,坚定信念践于行堪称楷模”,追悼会上的这幅挽联,高度浓缩了她一生对党无限忠诚的信仰之歌。
二、始终将报效祖国作为人生的追求。
冯理达把报效祖国当作自己生命的全部意义,在几十年岁月里,满怀振兴中华的强烈愿望,全力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她坚决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关心支持祖国和平统一事业,作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积极参加中国统促会举办的各种会议和活动,广泛联系爱国民主人士和医学界人士,努力推动海峡两岸民间交流沟通。
20xx年中国台湾退役军人协会组团访问大陆,她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大力宣传祖国建设大好形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政策。一位中国台湾退役军官动情地说:“谢谢您让我们更加了解今天的大陆,相信两岸一定会统一,因为炎黄子孙的血脉永远是相通的!”她特别关心到大陆求学的中国台湾学生,不仅传授医学知识,还传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启发他们关心祖国、热爱祖国,为加深两岸同胞相互了解、促进两岸民间关系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冯理达把岗位作为倾力报国的平台,她常说:我愿做中国劳苦大众的“牛”,为党的事业拉车不止。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工作期间,她数次带队赴传染病疫情地区和地震灾区调查研究,指导防疫治疗工作,为广大农民送医送药。
到海军总医院工作后,在没有资金、设备和资料的情况下,她自力更生创建了免疫室,坚持每天深入病房了解患者病情,以精湛医术和热忱服务赢得了患者的信赖。无论何时何地,冯理达总是心系祖国、无怨无悔。
1992年她应邀到美国进行学术交流,美一家研究机构提出高薪挽留,1999年她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很多亲友和父亲老部下请她到国外安度晚年,都被她婉言谢绝,她说:“我的根在中国,我的事业在中国!”
三、始终坚持面向部队服务官兵的方向。
冯理达说,我是一名军医,我的职业就是为官兵服务,为人民服务。她经常深入驻京部队,为官兵上健康知识辅导课,引导大家在日常战备训练中科学预防伤病,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
她组织力量研究抗疲劳、抗严寒、抗饥饿等方面的课题,为增强官兵体质、提高部队战斗力作出贡献。退居二线后,她一如既往地关心官兵健康、支持部队建设,到训练一线为官兵进行恢复性治疗,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非典”期间,她主动向院领导请战,积极向官兵和群众宣传预防知识,加班加点收集整理出5套4447条疫情资料,为抗击疫情作出了贡献。她把病人当作亲人,把患者当作朋友,积极主动地为他们排忧解难。
一天深夜,驻京某仓库的一名19岁的战士,因头疼被紧急送到海军总医院。凌晨3时,冯理达紧急赶到医院参加脑外科会诊,经诊断为先天性脑血管畸形。那时医院没有呼吸机,病人由于肝水肿压迫呼吸中枢,只能靠人捏着氧气皮球给病人供氧,24小时不能间断。接连5天,冯理达一直守护在这名小战士的病床边,直到脱离生命危险。出院的那天,小战士用一个庄严的军礼表达对冯理达的感激之情。
一次,飞行员王志虎因患严重痢疾住进了传染病科,由于他经常大小便失禁,弄得床上和房间里到处都是粪便。冯理达主动要求负责这个病人。一天晚上11点,冯理达走进病房,一股恶臭迎面扑来,病人身上、床上、地上到处都是粪便。她二话没说,走上前去把病人抱了起来,用手把他身上的脏物和床单清理干净,打来热水为病人擦拭身体,并为病人清洗换下来的脏衣服,等收拾完已经是凌晨两点了。看着冯理达额角流出的汗水,小王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四、始终弘扬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冯理达视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免疫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领域取得开创性成果,先后主编学术专著8部260万字,发表论文60余篇。
她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免疫学学科建设思想,建立了免疫宏观学与微观学、老年免疫学、免疫康复学和部队免疫学等基础理论,并由一般性研究发展到全方位、多层次研究,探索出一条防病治病新途径。
她把免疫学研究与临床治疗结合起来,运用电学、力学、电动力学等学科知识,对细胞、分子进行传统医学和免疫学研究,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其中“人体科学对免疫功能的研究”、“肿瘤细胞的免疫研究”和“免疫功能的研究”3项课题获军队科技进步奖。她创造性地以物理学理论为指导,进行机体免疫研究,受到钱学森等知名专家好评。她积极倡导健康健美长寿理念,提出大量新观点和新疗法,历时近20xx年,撰写了《健康健美长寿学》专著6部,深受各界群众和广大官兵欢迎。
她倾心弘扬中华传统医学,先后到28个国家和地区讲学,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免疫学专家,赢得了国际广泛赞誉。1991年,她被国务院、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早期归国定居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并入选英国剑桥大学名人传记中心20世纪和21世纪世界500名人、世界20xx名杰出科学家。
五、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和道德风范。
几十年来,冯理达只讲奉献、不求回报的初衷矢志不移。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和的20xx年里,她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关注弱势群体、普及健康教育等问题提出议案155项、书面发言53份。在她的倡议下,北京市拨款120万元为抗癌乐园解决了活动场所。
从医院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她不顾年事已高,经常深入部队和社会各界,热心宣讲科学健康知识和健康理念。她先后为社会各界群众作讲座1000余场次,从未收取任何报酬。
她一直保持着节俭朴素的作风,直到80岁时,除了参加公务活动外经常骑自行车上下班,平时穿的基本是军装,一条毛裤穿了20多年,病逝前还穿在身上。她始终把老百姓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积极扶贫帮困。
张家口地区发生地震,第二天她就给该市民政局寄去1000元;农村女孩王惠患结核性脑膜炎并发脑积水,她把王惠安排在自己身边吃住2个多月,康复后又送其到计算机学校学习;免疫中心工作人员李群患子宫瘤交不起住院费用,她拿出3000元为其交齐,并资助李群的儿子上大学;她还为北京市石景山区红十字绍家坡康复医院的孤残儿童募捐2.3万元,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爱心奶奶”。
20xx年11月23日是冯理达的生日,她的儿子罗悠真拉着她到商店购买生日礼物,她却让儿子购买了4000支圆珠笔,当天就寄给了西北贫困地区的希望小学。她把国外讲学的酬劳和受赠物品,捐献给医院和灾区人民,价值达300多万元,去世后工资卡里仅剩85.46元。
20xx年2月16日,冯理达遗体告别仪式一结束,儿子就将她生前坐的专车上交医院,他说:“妈妈一生奉献,我们不能给她脸上抹黑!”
全国共产党员卢永根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实用14篇)篇八
一辈子践行初心使命的“花萼愚公”
周永开,男,汉族,四川巴中人,1928年3月出生,1945年8月参加工作,同年同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原达县地委副书记,1991年6月离休。
周永开同志是践行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典范,是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他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解放前冒着生命危险从事川北地区党的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全心全意为百姓造福,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用实际行动践行“党是一生的追随”的座右铭。在职期间,他恪尽职守、苦干实干,带领广大群众植树造林;顶着压力查办案件,坚决同腐败行为作斗争。离休后,他积极投身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牵头组建退休干部义务护林队,不遗余力参与万源市花萼山护林造林,推动花萼山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终以旺盛的革命热情践行“人可以离休但共产党员永不会离休”的朴实承诺。他把群众当亲人,多次拿出离休费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先后捐资18.9万余元,连续10余年资助数十名花萼山贫困学生。他自掏腰包为花萼山群众购买中药材种苗,推动成立川陕萼贝专业合作社,带动老区人民规模种植、脱贫致富,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周老革命”。他对自己和家人始终严格要求,主动放弃单位集资建房选房名额,至今仍住在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老家属院,绝大部分家具仍然是上世纪90年代的用品。周永开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把一辈子奉献给了革命老区,奉献给了花萼山,被当地人称颂为“花萼愚公”。
全国共产党员卢永根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实用14篇)篇九
201x年4月14日,从格尔木赶往西宁途中的马宝祥从收音机中听到玉树发生7?1级地震的消息后,第一反应就是要到灾区参加抗震救灾。在征得青海省红十字会同意后,他立即召集儿子、女婿、弟弟、妹夫等7位亲友组成了一支应急救援队,带着矿泉水、方便面等价值5000多元的救灾物资,于14日晚上8时许从西宁出发,连夜驱车赶路驰援震区,于15日早晨8点多赶到灾区,顾不上休息和吃饭,他便及时与灾区红十字会取得联系,申请到了搭建帐篷的任务,立即组织救援队投入到紧张的搭建工作当中。随后,他带领亲朋好友争分夺秒,紧张施工,目的就是争取早点让灾民住进帐篷。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终于在16日凌晨1点完成了24顶帐篷的搭建任务。满身疲惫的他们用方便面、矿泉水充饥后便和衣而睡,准备投入第二天紧张的救援任务。16日早上6点左右,强烈的余震将他们从睡梦中惊醒,他们按照灾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当地红十字会的统一安排,再次投入到了分发运送救灾物资、清理废墟寻找失踪人员等工作中。16日至17日,装卸运送救灾帐篷500顶、棉被1000床、大衣1000件,并将这些急需物资及时发放到了群众手中。白天他们认真负责地做好分发运送救灾物资、清理废墟找失踪人员等工作,晚上又顾不上休整,连夜为附近临时居住的老人和孩子们送去棉被、送衣物200多件。为方便救灾工作,他将自己的两台运输车辆无偿提供给灾区红十字会作为工作用车,他本人担任“临时司机”驾车奔波于各救灾点。他说:“我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多出一点力,尽可能多为灾区群众做点事。”
全国共产党员卢永根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实用14篇)篇十
学习卢永根同志爱党爱教,为国家事业矢志奋斗的坚定信念。卢永根同志信念如磐、忠诚如山,入党70年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入党日子作为自己另一个生日,罹患重病住院期间,仍坚持与师生共同参加支部学习,是一名永葆初心的优秀共产党员。身为教师,他严谨治学,坚守一线教书育人,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是师生的良师益友。作为校长,他不拘一格选材任贤,推动新兴学科建设,为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打开新局面,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他入党70年、从教愈甲子,将毕生献给所钟爱的教育和科研事业,用爱党爱教、许身报国的不懈奋斗书写了与共和国同成长、与新时代共奋进的不朽人生。
学习卢永根同志潜心钻研、为造福人民勇于攀登的赤诚情怀。卢永根同志始终心怀人民群众饱暖,半个多世纪来奋战在高等农业教育最前沿,致力于水稻遗传育种研究,潜心科研,勇挑重担,主持完成《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成为我国水稻育种工作者最重要的参考书之一;提出“特异亲和基因”创新学术概念,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带领学科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累计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在他坚守下,学校现拥有上万份水稻种质资源,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为国家农业发展和农业教育作出卓越贡献。
学习卢永根同志立德树人、为培育英才鞠躬尽瘁的使命担当。卢永根同志坚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将种稻育种和传道育人相结合,以身作则,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在思想上学业上生活上给予充分关注和关心,促进师生成长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现代农业专家。他在担任学科带头人和校长岗位上,关爱支持优秀人才,力行改革破格晋升中青年学术骨干,帮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先后动员一批公派留学人员归国服务,努力为国家聚才育才,为师生树立了立德立教、为人治学的榜样。
学习卢永根同志艰苦朴素、为助教励学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卢永根同志始终坚持共产党员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勤俭质朴,是一位情操高尚的师德模范,被誉为“布衣院士”。他对自己近乎苛刻地节俭,却将积蓄880多万元无私捐赠学校,设立教育基金;将祖传广州市花都区的两家商铺赠与当地罗洞小学作为永久校产;他逝世后,家属遵其遗愿,将他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和医疗教育事业。他至信至诚为教育事业倾献毕生心力,充分展现了一名新时代人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崇高品格和价值追求。
全国共产党员卢永根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实用14篇)篇十一
15岁那年,马宝祥和许多农村孩子一样走上了搞副业的道路。1993年他购买了一辆货车开始跑运输,常年奔波在青藏、川藏公路上。经过几年的打拼,他的生意越做越大,运输车辆也从当初的一辆增加到三辆,收入逐年增加,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1998年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吹遍了神州大地,青海迎来了新发展机遇,也给马宝祥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这年他又开始了自己艰苦的路桥建设生涯,在施工过程中他严把质量、重视安全,良好的信誉使他得到了更多的工程。“质量重于生命、责任重于泰山”,这样的施工理念多次受到有关单位的赞扬。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奋斗,马宝祥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吃水不忘挖井人,富了不忘众乡亲。他努力打拼奋斗,决心要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和智慧,换取收获,回报社会。1996年以来,他在汽车运输、路桥施工中为乡亲们提供2000多个就业机会,增加了乡亲们的经济收入,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马宝祥深深懂得,要想摆脱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加强教育事业,让孩子们上得起学。201x年,他为大才乡小学捐款6000元,201x年捐款6600元,201x年捐款8000元,201x年捐款1.24万元。201x年11月,他捐款1.3万元,成立了“宝祥”奖学基金。201x年7月,马宝祥拿出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奖励的1.2万元奖金,为大才乡中心学校购买3000元的教学设备,其余9000元全部捐赠给了“宝祥”奖学基金。在他的影响下,前沟村好几个个体老板也加入了捐资助学的行列。他坚信“只要人人付出一点爱,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世界必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他的付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先后获得湟中县人民政府尊师重教先进个人、捐资助学先进人士、大才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全国共产党员卢永根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实用14篇)篇十二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7月4日,达州市纪委监委小礼堂。鲜红党旗下,91岁老党员周永开庄严地举起右手,与百名纪检干部一起重温入党誓词。周永开挺直腰身,目光坚定,胸前的党徽熠熠生辉。
周永开同志用初心践行入党誓词,他咬定目标、咬紧牙关,坚守初心,排除万难,探索出花萼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平凡的故事诠释着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奉献、对人民的责任。新时代下,周永开同志为党员干部指引了正确的人生方向,为新一代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草活一世为装点大地,烘托生机;人活一世为心中信仰,实现价值。周永开同志的退休不褪色,退位不失志,他的先进事迹,彰显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情怀,执着坚守新时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信念,以忠诚的赤子之心,践行基层干部为民实干担当、勤勉敬业奉献。党员干部要学习周老,无论在我们生命长河的哪个阶段,都要用初心照亮前行之路。
全国共产党员卢永根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实用14篇)篇十三
今年疫情期间,九旬老地下党员、四川达州纪委干部周永开、吴应明夫妇,颤颤巍巍地将10万元积蓄捐给武汉抗疫一线。
入党75年来,他们忘我奉献早就习以为常。
1945年,面对杀头的白色恐怖,周永开夫妇加入中共地下党,反抗国民党暴政,亲率武装起义迎来解放。
1984年,四川达州办成反腐大案“扳倒李作乾”。李是罐头厂厂长,光环无数却欺男霸女,时任达县地区纪委书记的周永开拍案而起:“处理不了,我不当这个官!”李作乾被逮捕时,鞭炮声响彻云天。
1994年,离休后的周永开带着两名老干部上山护林,志气不减当年:“护林不成功就跳崖!”
他上的花萼山是红军血战万源的主战场,生态破坏严重。他们上山要走两天,晚上打地铺,极其清苦。他曾昏迷摔伤,伤愈后仍然坚持。
周永开带头一干就是20来年,护林上万亩,手植千亩“清风林”,推动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称作“四川的杨善洲”。
他关心青少年走正路,带头捐资在多个红色学校设立“共产主义奖学金”,已颁发17届。他再次捐资10万元。
周永开夫妇对自己却格外苛刻,局级离休却只住50平方米的旧房子,用旧家具旧衣服。誓言身后把房子、财产、遗体全捐出。
“作为共产党员,一切都应交给党和人民。”他的心里,丝毫没有自己。
王正谱强调,周永开同志是践行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典范,是全省广大共产党员的优秀榜样。正是有一批批如周永开同志一样的共产党员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才使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实际行动向周永开同志学习、向榜样看齐,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有为、砥砺前行,为推动治蜀兴川战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国共产党员卢永根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实用14篇)篇十四
他,是中科院原资深院士,曾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他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带领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
他,因为毕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被称为“布衣院士”。20,他在患重病期间,将毕生积蓄880多万元全部捐给了教育事业,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感动中国20人物”。他在生前还决定,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事业,为党和国家最后一次作出自己的贡献。他就是“时代楷模”卢永根,永葆初心、矢志奋斗的布衣院士!
“举右手,面向北方。延安,就在北方。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这些……还记得。”这是“布衣院士”卢永根在当选为“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时,回忆他于1949年8月9日在香港正式加入中共地下党时的话语。
1949年卢永根在香港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进入华南农学院学习,开始了他毕生倾注心血的农学研究事业。
卢永根深知教育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在担任华南农学院院长期间,他破格晋升8名中青年学术骨干,打破了当时论资排辈的风气,轰动全国。
卢永根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长期奋斗在科学研究和高等农业教育第一线。在纪录片《南粤楷模》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刘耀光回忆说:“在科研方面,他经常教导我们要实事求是、诚实,对待科研的态度要严谨,不能搞花架子。”
在生活中,卢永根始终保持共产党员节俭朴素的优良作风,家中仍在使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旧沙发、旧铁架床、旧电视。他说:“不舍得(扔),这些东西没有用光用烂,还能用。我认为生活过得好,不是单纯地追求所谓舒服,我很注重建立一种比较好的生活方式。不可能万事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生活中近乎苛刻节俭的他,对捐资助教却毫无保留。晚年罹患重病后,他将毕生积蓄880万元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而后又亲手签订了遗体捐赠志愿书,他将此看作院士最后的科普工作,是他作为一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最后坚守。
他逝世后,华南农业大学校方表示已经按照他本人生前遗愿和家属意愿,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卢永根院士的卓越品质充分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教育工作者和农业科学家的可贵精神和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