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的历史教学设计(优秀15篇)

时间:2024-12-26 作者:文锋

范文范本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它能够促进我们对写作技巧的理解和应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赤壁赋的历史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一

师:现在进行朗读测评。请生1朗读《赤壁赋》前两节。

(因为要打分,学生1比较有感情的朗读。)。

师:亮出你们的分数。

(全体学生高举右手,满分为五分,伸出三根手指的人较多,评四分的较少。生1给自己评一分。)。

师:放下。生1,你怎么只给自己一分?

生1:我本来我是可以读得更好,但开始没进入状态,还读错一个“顷”。读到萧声时才有感觉。

(师读)。

生2:分两层,第一层到“而今安在哉”。

师:有不同看法吗?

生3:这段是一问一答,第一层应该在“何为其然也”。

(多数学生点头示意有道理)。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见没有)我要说两个同学说的都有道理,生3是在大层次上切分的,生2是从小层次来切分的?是不是听得有点迷惑了?换句话说,生4划分的层次没有错,但是第二层是不是还有些长?还需要作进一步切分。这就需要我们再分小层。只有学会从不同层面由大到小来理清文段的结构层次,才有真正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

师:客人的回答内容分这两层,大家同意么?

生:同意。

师:“同意”也得说说理由。你说——。

生4:前面说的主要是古代的事,举了曹操的例子。后面回到眼前,写“吾与子”了。

生5:“况”是个连词,表示另有一层。以前你说《陈情表》的时候,就说了“况”“且”“但”三个连词,表示三层的。

生6:韵脚有“鹿”“属”“粟”“穷”“终”“风”。不一样。

师:那就是换韵了。想想作者为什么要换韵?是不是和层次也有关系?

(学生思考)。

生7:我猜想前三个韵写的是个人在自然面前的现实,后面写的是由此生发的感想。

师:说的好。我个人就是想把客人的话分三层,并且是三次对比。

(板书:古——今;个人——自然;理想——现实。)。

(学生交流)。

生8:写曹操是英雄是为了和“吾与子”对比,英雄都消失了,我们又算什么,所以写出了悲伤。

生9:曹操是客人心中的榜样,写榜样的失败,更能表达客人的悲伤。

生10:因为是十六晚上游玩了,他们看到月亮,自然想到月亮的诗,而曹操也写过《短歌行》,“月明星稀”与眼前的景象是相似的。

师:引这么两句,还有别的用意吗,结合曹操当时的心境来看。

生11:这两句是说,人才都流失到刘备、孙权那里去了,曹操内心是渴望得到人才的。苏轼写这两句,大概是说自己也是人才,没人赏识吧。跟第二段中引用的诗句作用差不多。

师:好。几位说的都很好。在写曹操的内容上,不仅写了他渴慕贤才,还写他的失败,“山川相缪”借地形缠绕写困窘之状,照理说,应该把这位伟人的英雄本色写出来,像第三个文句一样,在浩荡的军队中凸显文能赋诗,武能横槊的形象,为什么用第二个文句来写他的失意呢?(无人答)我想,在“客”的心目中,不管是失意的英雄,还是霸气的英雄,何尝不“浪淘尽”呢?巨大的失败也罢,辉煌的胜利也罢,他们都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而今安在哉”才是让人神伤的感喟。

(生模拟作斟酒状)。

师:这个词的本意是滤,过滤酒中的杂质,显然此刻的曹操不会在这里做仆从做的事情。我个人想,还是把它解释为“洒”,(模拟“洒”状)来祈求上天保佑自己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师:第二个问题——客想得到什么?

生12:长生不老,还有和朋友在一起喝酒,与鱼虾、麋鹿友好相处。

生13:还有想和仙人一起遨游,抱着明月一同……。

师:“长终”,什么意思。

生13:长久的结束,就是死吧。

(其他人笑)。

生14:概括一下,客就是想要生命长一些,最好和仙人一样,这样就可以更长久与自然相处了。

生:悲风。

师:自己把这这段读一读,体会体会。

师:看第四节,苏轼是怎么劝解“客“的?苏轼的话可以分几层?

生15:两层。在“且夫”前,“且夫”是标志。

生16:我想第一个文句是一层。不管苏轼怎么解释,“水与月”,下面两层都写到,起引起下文作用。

生17:你错了。水与月是第一层,第二层是风与月。

生:世界观。

师:我想称为宇宙观。好,这节大家再读读,有问题可以提出来。

生18:“盖将”的“将”是什么意思?

师:书本上说“盖”标假设,我认为“盖”是表示解释的连词“因为”,而“将”才是“如果”。

师:好,第五节大家应该能看懂并且会品味,我不再多说了。最后我提一个问题,大家可以在课后辩论,文中的“客”是具体的一个人,还是就是苏轼的另一个自我?下课。

赤壁赋的历史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二

苏轼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说文章要写得:“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又在《自评文》里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由此可见苏轼对散文创作的追求以及审美情趣,也可见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自信、自如。后人把他的散文成就和韩愈并提,称为“韩潮苏海”,清代吴德旋评它有“自然超妙”之美,而唐庚称颂“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四篇课文的《赤壁赋》既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之作,又是代表苏轼散文最高成就的一篇经典美文。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情、景、理三者在文中得到和谐统一,一直为历代文人所激赏。

本设计是这篇课文的第3课时。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三个学期的高中学习,精读了15篇的文言,完全具备了理解一般的文言的自学能力,在有注解和字典的帮助下能够自行疏通文意。由于本文是在学习了《归去来兮辞》《兰亭集序》之后学习的,学生对赋体文已有一定的了解,对骈散结合的文字也有很感性的认识。对苏轼生平、思想、诗文也都有所接触了解。像著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初中就已学过,高中又学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诗。这就为学习《赤壁赋》作好了知识的储备。另一方面,高二年级的学生思想正逐渐走向成熟,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理想的探求及在如何面对人生挫折的问题上也有更多属于个人的思考。这是思想的储备。

所以《赤壁赋》的鉴赏教学可以说是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时候。

虽然如此,对没有多少人生经历的学生而言,感受文辞之妙、情景之美尚可以努力做到,但要理解千年之前的苏轼此文在人生哲理上的感悟并能产生一些思想情感的共鸣却还是并非易事。再由于对古代文学审美趣味的隔膜,也会使学生对鉴赏缺乏兴趣,也很有可能把鉴赏变成教师的一厢情愿。

三、设计思想。

《赤壁赋》作为一经典美文不论在语言文字还是在思想文化上对后代散文都颇具影响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品味。但受应试思想影响,文言文教学长期存在重字词轻鉴赏的状况,无形中丧失了从传统优秀文学作品中汲取丰厚营养的机会,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都是一个无形的缺失。也有些教师认为,此文在思想内容上较为艰深,学生很难对它产生兴趣,鉴赏教学很难收到预期效果,吃力不讨好。

首先教师必须带领学生作好充分的鉴赏准备。鉴赏是极具个性化的。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历经千年还能保有它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对它有丰富多元的解读。所以只要学生从文本出发并言之有理都可给予肯定,但我们也知道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还是哈姆雷特,他不能变成林妹妹。所以鉴赏才强调要知人论世,紧扣文本赏读。

由于高二学生对苏轼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苏轼的生平经历思想诗歌作品都已有所接触,教师就可以在这样一个知识基础之上帮助学生去获取更丰富的一些背景资料,甚至也还可以印发一些相关资料,对缺乏阅读主动性或阅读面狭窄的学生尤其必要。所谓厚积薄发,如果学生不能占有较为充分的资料那他的审美体验就可能是单一狭隘片面的还可能是苍白的。他也很难与同伴进行共享。他在课堂上就可能产生孤独疏离感。所以让学生对苏轼及其诗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占有一个较丰富的资料是上好鉴赏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所以,本课第一课时的安排很重要的一块是对苏轼其人及其诗文的补充了解,使原来参差不齐的知识结构有一个相对平等的起点。

其次,教师要习惯于构建一个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学生的个体体验是读解经典最初也是最为珍贵的情感。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构建一个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并使它成为鉴赏课的一种常态,而不是为上公开课而做的一种现场秀,让学生常常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并能与同伴、老师共同分享,那么,学生就可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期盼,在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得到情感熏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并常能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那就正符合了的新课标的精神倡导,使阅读鉴赏成为每位参与者的一种心灵享受。

其次,教师个人的学养、备课的深入与否,课堂情境的创设,情感的激发,问题的设置,适时的导引,学生群体文学的素养都关系着一堂鉴赏课的成败。

品味《赤壁赋》的形象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体悟《赤壁赋》的哲理意蕴,感悟苏轼旷达淡定的人生态度,理解中国文人在人生遭遇挫折时的自我救赎。倡导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整体阅读把握文章基本思路的基础上,通过对文章语言的鉴赏,揣摩意境,感悟情蕴。

难点:理解宇宙人生变与不变的哲理,理解作者旷放情怀。

一、听配乐朗诵,重新感受《赤壁赋》乐-悲-乐的情感起伏,并在有所模仿下集体诵读。

提示学生,可以多角度鉴赏,如语言文字之精当美妙,意境之美,情思之美,哲理之美,写作技巧(诸如修辞、语言风格、韵律、句式、结构章法等)之美等。要求按段落顺序说,扣住文本谈感悟,以免听者有杂乱感,也避免在鉴赏中养成游离文本走江湖的不良习惯。

以下为教师预设,以作资料备用。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可以适时补充引导或者随时调整原先的预设。

第一段鉴赏点:

通过形象优美的文字,想象画面之美,感受诗情画意,感受苏轼夜游赤壁的畅快之情。

语言之美:

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兴”读平声,不起之意。这两句朴素简练,恰好与苏轼此时此刻渴望摆脱现实喧闹,寻求暂时宁静的心境是相吻合的。苏轼初游长江时的外界景物与内心的情思,取得了一致平衡的状态。

又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是比拟,将“月”人格化。明月似乎在天际逗留、流连,有情有意的与泛舟之人遥相呼应,更平添了不少情趣、韵味。情景交融。

再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白露”、“水光”都是月亮照射所形成的效果。作者在这里突出表现了在月光笼罩下的水面的状态。这是一种丹青也难描画的、朦胧迷惑之美,空灵、清虚之美。这使作者置身于梦幻般美妙意境之中,产生超尘绝世的主观感受,从而在对自然山水之美的关照中,体验到现实生活里面所得不到的乐趣。

意象意境之美:

抓主要意象“清风、水雾、月夜”想象意境之美。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丰富他们的想象,完善他们的表达。林语堂对此有一段很精彩的描述:

“苏东坡完全是运用语调和气氛写作。……只看到一点点风景的细节,隐在空白的水天内,两个小小的人影在月夜闪亮的河上泛舟。从此,读者就迷失在那片气氛里。”

第二段鉴赏点:

萧声之美:描写箫的声音连用了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怨”“慕”“泣”“诉”四字抓住了箫声的特点,也写出了“哀”的特点。“呜呜然”,直接描摹洞箫的声音。“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是形容洞箫的感情色彩,意思是洞箫声既有哀怨又有眷恋,似乎有人像哭泣,似乎又有人在倾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则是描写这一曲奏完以后,余音尚在婉转的传扬,渐渐减弱,犹如一根细丝柔游,又软又细。“舞”“泣”两个动词都是使动用法。“使幽壑潜蛟起舞,使孤舟嫠妇哭泣。”这是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洞箫声的动人效果。意象选择新奇,将声音感受转化为视觉想象,营造了声色俱美的音画世界。

对个问题的理解可以结合课下注解理解并提醒学生联系已有的学习经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人喻现象。屈原《离骚》一诗中,“恐美人之迟暮”“众女嫉余之娥眉兮”,就是运用了美人喻。可见苏子在对美人的歌咏中是寄托了自己在政治理想上的追求和苦闷的。联系苏轼当时处境,正处在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困苦,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他在《书《前赤壁赋》后中说:“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钦之(傅尧偷的字)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这段跋语,可以了解作者当时深受压抑的心境。那么倚歌而和的箫声的悲凉就不是一个突兀的插入,它不仅与上一段“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一个呼应,更是作者心境的不自觉的流露。难怪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赤壁赋》:“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当然,这种理解,也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路。并不是唯一答案。

第三段鉴赏点:

形象美:

这一段是触景生情。追怀曹操的部分写得雄浑霸气。状千年之景如在眼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作者极言水师之盛、军容之壮衬托了曹操当时志得意满、壮怀激荡、指挥若定的英雄气度。

声韵之美:

结合诵读,由于这里有4个4字句连用,学生容易感受到短促的语句、明快的节奏、连贯的气势对塑造的曹操的形象所起的作用。所以文赋的音韵美可以在这里提出,并结合全文做一个了解。

对比之妙用:

当学生赞赏此处对曹操描写之精彩时,教师可以追设一问:

赤壁一游,苏轼对曹操的追忆赞美,想表达什么的情感?如何解读出来?

注意“而今安——在——哉?”一句的在情感充分蓄势后的折落寄慨。“安在”倒装句,即“在安”,“在哪里”之意,结合朗读音调的处理,理解“固一世之雄”与“而今安在哉?”之间巨大的情感落差,理解从中传递出的人生虚无、壮志难酬的悲慨。

提示学生回忆《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就可以更明确被命运无情的抛到黄州赤壁的苏轼,为什么会毫不顾及赤壁的真假,一而再、再而三的抒发对赤壁一役英雄的赞叹追慕。实际上,横槊赋诗的曹操、英姿勃发的周公瑾,正寄寓了作者报国疆场的热望,也引出了壮志难酬的苦痛。其实是怀古而伤今。

接着用“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一句将现实的苦闷悲伤推到眼前,与上文追怀历史人物的举首高歌、逸怀浩气形成强烈对比,正如赤壁词中写公瑾“谈笑间,樯撸灰飞烟灭”与“早生华发”的对比,都蕴含了深痛的悲慨。(“况”,何况。退一步的说法,渔樵,作动词,打鱼、砍柴;侣、友为意动词,以鱼虾为侣,以麇鹿为友)。

清人金圣叹曾评:“游赤壁受用现今无边风月,乃是此老一生本领,却因平平写不出来,故特借洞箫呜咽,忽然从曹公发议,然后接口一句喝倒,痛陈其胸前一片空阔了悟,妙甚!”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而他是多么想使自己同大自然融为一体,使人生永驻,岁月常在,甚至获得永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然而,“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是理想与现实之冲突的悲哀。

对于一个已经四十四岁的人来说,时间是多么宝贵,他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摆脱这种困境,“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写出了在有所悟得之后的惆怅。宇宙永恒与人生短暂的矛盾。“哀”“羡”二字是作者情感的直接体现。

第四段鉴赏点:哲理之美。

这是难点。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视具体情况做充分的导引。带领学生理解作者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道出内心的痛苦挣扎,并在极度痛苦中进行自我救渎,得出宇宙人生变与不变的哲思之美,体现面对生活苦难精神困境能自我超越的超逸旷达情怀。

上段因景而议。本段苏轼的反驳,也是借着景物来表明道理,叫做借景明理。

教师设问:本段与上一段有什么联系?末段“客喜而笑”,喜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再设问:那么苏轼何以能化悲怨为旷达,对宇宙人生有了一种通明洞达的观照呢?

这里就要用到知人论世的方法。

显然传统儒道释思想给予苏轼以强大的精神支持。苏轼年少读《庄子》时,就曾说过:“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他觉得《庄子》所讲的道理,是自己一向心中所想的。“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两句话本身就是从《庄子》里边来的。庄子《德充符》“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庄子看待人生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整体,由此派生出天人合一等死生齐寿夭的思想观。苏轼以老庄的思想为武器,作到“进退得丧齐之矣”“此心安处是吾乡”。

凭借这样一种通达的反思,他终于走出了人生的困境,找到了与自然的乃至与自我心灵的和谐,获得了内心的圆满宁静。

这里当然有与世无争、自我宽慰的成分。但苏轼的精神却从天上回到了人间,从幻想回到了现实,从出世转向了入世。无疑是人生困境中的积极而乐观的应对。

最后一段写到“客喜而笑”。千年以来,苏子的阅读者谁不发出会心的微笑?

为了更好的理解苏轼的旷达情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联系学过的诗词来思考。

如可以联系赤壁一词的结尾,“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里一样有自嘲、自笑,但诗人终于在悲慨中找到超脱,“一尊还酹江月”含蓄道出一种跟高远的天地,跟江水与明月的一种结合。同样,《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收尾处也发出了既知“此事古难全”后,由己及人的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化解了难全的矛盾,诗人不仅与明月达成了谅解,更重要的是与自己达成了谅解。

还可联系补充阅读的《定风波》一诗: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如果说上阙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仍不免带着另一种形式的抗争之意“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则找到了苦难中心灵的平和宁静,回归了生命的恬静自如,找到了生命的真谛。

清朝张伯行在《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八)写读《赤壁》一文:凭吊江山,恨人生之无寄;流连风月,喜造物之无私。一难一解,悠然旷然。

当然,教师要允许学生对苏轼在其中流露的虚无消极的情绪有不同的看法,并引领学生在课外对苏轼做更深入更丰富的解读。

三、小结。

纵观全篇,我们不仅可以领略文学之美,可以体悟哲学之理趣,还可以感受苏轼旷达淡定的人生态度。作品虽然流露了一些虚无消极的情绪,曲折反映了他对坎坷命途的愤恨,但更主要地表现了他追求自我救渎自我超越的精神。作为一位中国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文人,大致都会有儒家式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天下之志,苏轼在经历一场生与死的磨难以后对人生、生命、功业的顿悟,是人生境界升华的产物,在《赤壁赋》里他将这种顿悟的深邃哲理与诗意的境界、无垠绵亘的时间长河,与浩渺茫然的空间四维,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赢得千年不衰的魅力。

四、作业。

印发两篇文章给学生,以做拓展阅读。

1.阅读《后赤壁赋》一文,在景物描写和思想内容上与《前赤壁赋》可做一比较。(《后赤壁赋》文略)。

2.阅读下文,以“也说苏东坡”为话题写一篇随笔。字数不限。

喜欢苏东坡(节选)。

方方。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可人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也是凤毛鳞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酒都会大为逊色。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韵味的诗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便都"余词尽废"。无论苏东坡是在思亲,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人同类作品"之最"。当年神宗陛下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大爱苏子诗文,每日读之不肯放手,其妻难以忍受,章便为苏而休了妻。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却佩服和仰慕,再无话可说。

我喜欢苏东坡有些入迷,甚至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意欲一争高低。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一次不由得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的幸福!

七、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首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是一个孜孜不倦的学习者、研究者,在教学的生涯中不断的充实自己、提升自己,这样,教师才有可能立足新课程改革给自己提供的广阔的舞台,跳出自己的舞蹈。在设计这样一堂阅读课时,由于课堂是完全开放的,学生会从各个角度提出他们极具个性的问题,教师知识储备的丰富与否,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课堂之外必须作足功课,本设计力求在有限的篇幅里体现这一想法。同时,在课堂上,教师不仅是一个师长,还必须是学生的同伴、朋友,是学生最好的倾听者,最后,才可能是他们最信赖的引领者。那么,营造一个平等的和谐的课堂环境也是上好一堂鉴赏课的必备条件。最后,在课程目标制约下的阅读教学,学生是学习阅读,通过一次次探寻文本的意义来提高阅读能力,虽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这个共性就是文本的原意,文本的价值取向。所以鉴赏要紧扣文本,引导学生在探寻文本意义的同时,体现个性化阅读,不能颠倒。

八、点评本设计努力体现了课程改革思想,在具体的阅读鉴赏教学过程中擅长构建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也为自己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阅读对话教学平台。正如作者所说课程改革首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己、提升自己,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左右逢源、应对自如,才能在新课程的舞台上跳出符合“标准”的舞蹈。对《赤壁赋》这一文本的研究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是本设计的一个亮点。教学中能够处理好文本的作者意义与阅读者的个性理解这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处理好多元与一元、个性与共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既不离开文本又能有所延伸拓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情感储备,在对《赤壁赋》的见仁见智的鉴赏交流中,学生对苏轼及其作品的兴趣得到激发,共同分享了审美乐趣,受到情感熏陶,加深了对《赤壁赋》的理解和体验,还能引发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再一次验证了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最终指向的总是对人类心灵的关怀的观点。

赤壁赋的历史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三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3、熟读并背诵课文。

1、重点: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2、难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人称“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3、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赤壁赋的历史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四

教学目标: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能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能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走近名著。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问:“这是哪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

2、交流:你对《三国演义》知多少?

(三国的名称、三国的主要人物、三国所处的位置等等)。

3、在一千七八百多年前,魏国的曹操打败了蜀国的刘备,企图一鼓作气消灭东吴,一统天下。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于是在赤壁爆发了一场有名的“赤壁之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设疑:“赤壁之战”发生在遥远的一千七八百多年前,可为什么历史要记录下它?人们又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津津乐道?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边读边思考。注意读准字音,并理解文中的词语。

2、交流——“步步为赢”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调兵将自不()力波浪()()不防备。

迎风()望丢()弃()无心()战不()其数。

(2)你理解了其中的哪个词语?

(3)选择1个或几个补充完整的词语,说一句或几句和《赤壁之战》有关的话。

三、突破重点,精思研读。

(一)理清“火攻”的步骤。

1、师生合作读文章第3段。

对呀,3万对50万,如此悬殊的兵力,黄盖也深知寡不敌众,所以他对周瑜说:“(),但因为他看到曹军的(),于是他信心十足地提出:“如用()。”

2、正如周瑜所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关键是怎么打?

指名朗读课文5——11小节,思考周瑜用火攻的方法打败曹军分哪几步?试着用简短语言概括,同座位交流后回答。

3、多媒体逐步展示:写信诈降、乘风行船、火烧曹船、曹军大败。

1、火攻这一战是分好几步来实施的,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招?为什么?

a——黄盖诈降。

1)展示黄盖给曹操写信的内容(个人读)。

2)引导学生分析。

a曹操接到黄盖的信为什么会欢喜得不得了?从信中找出原因。

b周瑜既然准备用火攻攻打曹军为什么还要写信诈降呢?

c从曹操接信后的举动看,你觉得曹操的弱点是什么?

b——趁风驶船。

1)展示两军对阵图,指名划出风向。

2)思考讨论:

a课文中哪几处写到东南风?(用直线在文中标出)它与火攻有什么关系?请找到其中的关键词说说理由。

b东吴乘风而来的船有哪几种?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c——火烧曹营。

1)从课文9、10小节中找出描写火势旺盛的句子,你觉得哪几个词用得特别好?为什么?(重点体会“都”、“封”、“窜”)。

2)齐读三句话,再次体会“火攻”的妙处——扬长避短。

(三)分步复述。

1、听了同学们的发言,知道火攻的每一步都是很精彩的,缺了哪一步都不行,这么好的计策真让人赞叹不已,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招,试着说一说。

2、学生精彩片段复述交流。

3、根据提纲,试着复述全文。

4、小结:看着提纲,大家不难发现,作者就是这样一步步将这著名的`“赤壁之战”的全过程描述下来,使得文章条理清楚,扣人心弦。那么读到这里,你从这场战役中收获了什么呢?(指名交流)。

四、总结归纳,课外拓展。

1、齐读最后一节,展开想象:

堂堂一代枭雄曹操从华容道仓皇逃命后,当他回到北方,回首这次大战,他会对着部下黯然长叹:“。”

2、学生想象发言。

3、激发豪情,出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同学们,历史的脚步匆匆,而长江的水依然滔滔,那远去的硝烟,那逝去的火花,已随风而飘,但在这场著名的战役过去900多年后,有一位大文豪来到长江边,深深地怀念、深深的赞叹,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

4、用你喜欢的方式诵读。

5、总结:正是有无数像赤壁之战这样的战争、事件串起了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辉煌的历史,也正是有无数像苏轼这样的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笔用他们的激情创造了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游历其中,没有一个炎黄子孙会不为之自豪的!我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深有同感。

6、布置作业。

记一记: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读一读: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故事,如《官渡之战》、《淝水之战》。

[板书]。

知己知彼。

天时地利。

扬长避短。

赤壁赋的历史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五

1、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主,在读中悟情。

2、让学生用现代的观念审视作品,帮其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

3、增加学生的文言积累,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体会其中蕴涵的精神,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

2、以诵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字、词、句。

3、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

1、学生网络收集相关资料。

2、多媒体课件展示授课过程。

3、配乐朗读。

1、情境设置法2、美读法3、启发法4、点拨法5、对比阅读法。

(一)、导入设计。

故事导入:宋神宗元丰三年二月,一日,天刚蒙蒙亮,一群带着四川口音和北方口音的异乡人在一位气宇不凡但有稍显忧郁的中年男子的带领下,悄悄走小城黄州,在料峭的春寒中,住进了城东南一所叫定惠院的小院子。这位男子便是在“乌台诗案”中差点丢掉性命的苏轼。经过一个多月的风餐露宿,苏轼一行人终于到达了他的贬谪地——黄州,开始了他近四年的黄州生涯。其间,他便创作了脍炙人口的《赤壁赋》。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了文学上的大幸。历史,便是如此令人费解。今天我们便要走近这段历史,了解他的心境。

设计该环节是想通过情境再现,调动学生情绪,提前进入课文的背景氛围。

(二)、作家作品。

检查课前预习的效果:有关苏轼的搜集整理,让学生谈谈对苏轼的印象。

教师归纳:

1、词坛上“苏辛”豪放派、“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擅长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2、有关“乌台诗案”的介绍。

3、本文写作原因介绍。

设计此环节,检查预习情况,鼓励学生课前“多动手”,课堂“多动口”。

(三)、初读全文。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读全文。

2、分小组读、全班齐读,在读中悟情。

3、听朗读录音,把握朗读的语气变化。

教师点拨:从课文中找蕴含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归纳朗读的语气变化:第一段读出赤壁美景的欢快语气,第二段是乐极生悲的凄凉语气,第三段读出人生无常的悲怆感,第四段表述人生观的雄辩语气,第五段由悲转喜。

无论怎样鉴赏一篇文章,其前提都离不开一个“读”字,“读”是学好文言文的一个有效途径,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在读的方式上也要做些灵活的调整,可以听录音朗读,可配乐朗读,可全班齐读,也可以单个同学朗读等。

设计此环节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这一课的最大特点是人物感情起伏很大,悲喜交错变化,所以我们在朗读时要抓住语气的变化,读出作者的情,更要读出情中包含的理。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疏通字词句,归纳整理。(教师投影以下知识点)(此处为略写)。

(1)通假字“属”、“凭”;

(2)一词多义:固、适、逝、苛、虽;

(3)词类适用:东、西、侣、友、舞、泣;

(4)特殊句式: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设计该环节是要突出语文工具性的性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母语的情操。至于文中字词句的具体涵义,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之上,结合课文注释,已经能够独立找出,教师稍做点拨即可。

2、结合前面分析的语气变化,理清文章的思路。

(1)月夜泛舟的陶醉;

(2)悲凉箫声的伤感;

(3)人生失意的悲情;

(4)随缘而安的态度;

(5)忘情尘世的洒脱。

教师点拨:扣住每段的写景主体或叙事、议论内容来归纳整合。

设计此环节意在训练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五)、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1、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道:(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教师点拨:全文通过主客对答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作者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从庄子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设计此问题是为了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加情感体验,提高理性分析的能力。

2、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挫折,苏轼提出的寻找快乐的良方对现代人是否可行?

设计此问题目的是让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从而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处世观。

六、拓展练习。

鉴赏同是被贬黄州后的作品《定风波》一词,分析词的主题、情感。

定风波。

苏轼。

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借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设计此练习目的是作一个对比阅读,结合课文的思想感情,来解读《定风波》的主题情感。

赤壁赋的历史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教学重点:

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诵读法,教师讲解法。

第二课时:讨论学习法。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学生课前预习。

1、阅览相关材料《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浅谈苏轼逆境中旷达的人生态度》收集关于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3、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学生按平均水平分为若干小组(4-6人之间)。说明: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收集材料,学会整理材料,养成预习的习惯,初步感知课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作者和解题:以苏轼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苏轼的相关经历。

教师明确:1、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2、解题:(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说明:这一步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筛选信息的重要性。展示课前所学,得到认可,激发兴趣。

三、第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四、第二环节: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

1、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骈句,用心读。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说明:以朗读加深对课文的体会,通过读了解文体特点和散文的韵律之美。

五、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检查学生有无动笔勾画)。

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说明:此步骤重在倡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同时也让学生体会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在语感上进行强化,促进课文的背诵。从读到理解文意,再从理解文意到背诵,、落实教学目标。

六、第四环节: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再细读,小组讨论)。

学生按四组展开讨论:

1、文章写了怎样的景?

2、文章写了怎样的情?

3、文章写了怎样的理?

4、总结情、理、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七、课堂演练,强化双基(略)八、布置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1)搜集苏轼相关作品(词赋)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赏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体会苏轼对自然的态度。参考:《永遇乐》、《虞姜人》、《江城子?密州出猫》、《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后赤壁赋》等。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3)寻找材料,看古人(主要是陶渊明、李白等)的人生观。

第二课时。

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1、苏轼在他许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仅以“月”为例,有哪些?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并进行分析(以下为节选):?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永遇乐》)?夜闲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于狼。(《江城子?密州出猫》)?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

2、课文中都有哪些月亮?与前面同学们搜集的有什么异同之处?(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3、学生分析苏轼描写月亮的变化发展过程。讨论明确:以被贬黄州为界,被贬前,他是一个愉悦轻松、激情满怀的苏轼。明月高在景中呈宁静、轻松之态。到他密州时,到达极致,豪情万丈,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喷薄欲出。“月”成了祥乐、宁静、澄澈、优秀、高洁、圆满、理想的化身。被贬后,他的心态发生大转变。出现在景中的月也是静的,然而却是孤寂的“静”。冷清的“静”。甚至让人产生羽化登仙的虚无感、人生如梦的飘渺感。苏轼由“会换雕弓如满月”的豪情状态轻而为“抱月而长终”的遗此独立。但苏轼毕意是大家,总能于逆境中化解苦闷,随缘自适,超脱放旷。说明:这一部分重在提高学生研究分析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锻炼,并且通过提供解读的平台,培养学生“知人论文”、“知人论世”的能力。

二、主客是否为两个人?面对眼前的景物,他们有怎样的看法?从中看出他们对待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将原先的四组分为两组,分别从客和主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明确:苏轼将儒与道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

2、三位学生分角色朗诵全文。一读旁白,一读苏子,一读客。读出课文情感的变化。3、结合诗歌单元《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谈谈苏轼、陶渊明、李白对传统人格超越。学生展示自己事先搜集好的材料,并结合相关分析,得出: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带性使气的(参考)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是深感痛苦的(参考)苏轼――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是洒脱旷达的(参考)说明:利用小组讨论,减少任务量,加大课堂的容量,并且通过竞争激发了兴趣。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对情感的体悟。同样也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古人人生观的理解,通过对比感受人的多姿多彩,感受传统文化的神奇。

三、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却让人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也就是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1、苏轼这番话看起来很超脱,但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虚之感,所以所谓的听任自然,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

2、不这么认为。苏轼的人生观应该是乐观旷达的,因为当时他被流放到这偏远的黄州,又几乎丧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讲丧气话,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这很不简单。

3、他与陶渊明的心境还是有区别的,陶渊明是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他是真正厌世。苏轼的思想从本质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娇》中拿周瑜比,现在与曹操比,都是感叹人生短暂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样有所作为。

4、认为听任自然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苏轼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顺乎自然积极去适应现实,在现在竞争社会中,要立足于社会,我们同样要积极地去适应现实,投身到激烈的竞争中去。

5、在现代社会,“一毫而莫取”的观点显然行不通,你不去争取,只有被别人“吃”掉。

6、理解是断章取义了,他说这话有前提“苟非吾之所有”,如果用这种态度做官,那现在会少很多贪官,反腐倡廉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作为成语现在还用,如果说是对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破坏,显然是不对的;而作者享受的只限于清风、明月,所以不至于破坏生态。

小结:同学们不是只停留在读懂字词句上,而是立足于时代来评判古人的文章,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今天我们学习《赤壁赋》,我们不仅走进了作品,也走近了苏轼,感悟到了一种人生的美。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余秋雨先生写给苏东坡的一段话,和大家互勉。

学生齐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说明:通过生生之间心灵的碰撞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对他人关注的意识,利用优美的文字唤起对人生的感悟。

四、请学生给本课做个结语出现的精彩总结:

五、布置作业。

结合苏轼的词,分析词中所蕴涵的对人生(生命),对苦难的理解。写一篇评论文章800字以上。参考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定**》、《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等三。

赤壁赋的历史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七

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总结归纳法;比较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二、推进新课:

1.介绍作者: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像》(去世前两个月所写,自嘲政治事业的无成。但从中可以了解,苏轼文学上的盖世功业却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苏轼: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2.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三、整体感知:

1.识读:请学生朗诵课文,辨字形、字音。

2.评读:分角朗读第一段,分组朗诵第二段,全班读第三段,勾疑难,疏通文意,“评点”重点文言字词。

译文: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与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与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

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括起,波浪汹涌。我也不觉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象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3.概括段意:

第一自然段:先写黄泥坂夜游,为游赤壁作铺垫。

第二段:复游赤壁的所见所感。

第三段:叙述夜逢孤鹤与梦会道士两件事。

明确:内容,月、水、风、舟。

景物,色彩:淡雅朦胧。

外貌、神态整体效果:人与自人物,活动,然之间是那样与(体现出来的感情)谐亲近。

四、作业:读熟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赤壁赋的历史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八

1、了解《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深入文本、联系实际,理解苏轼挣扎的方法及挣扎的结果。

3、学习苏轼在挣扎中走向成熟、痛苦与乐观并存的积极态度。

1、重点:《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难点:探讨苏轼如何挣扎及挣扎的结果。

本节课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讲,学生通过朗读文本感知、深入阅读文本、回答教师提问、讨论等方法学习。

四、学情了解及前期准备。

本课属于选修本文言文,学生有一定厌恶心理,提前预习的可能性较小。针对这种情况,已提前用一节课对文言知识点进行讲解及对课文内容进行疏通,本节课为本课的第二节时。

(一)导入:以问题“苏轼为何钟情于赤壁?”导入教学。

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本部分由教师提问,学生逐层回答,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黄州、赤壁之于苏轼的意义,及“赤壁三文”的魅力。)。

(二)、推进新课:

1.介绍作者: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像》(去世前两个月所写,自嘲政治事业的无成。但从中可以了解,苏轼文学上的盖世功业却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苏轼: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2.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三)、整体感知:

1.识读:请学生朗诵课文,辨字形、字音。

第三段:叙述夜逢孤鹤和梦会道士两件事。

明确:?内容:月、水、风、舟。

景物。

色彩:淡雅朦胧。

外貌、神态。

整体效果:人与自。

人物。

活动。

然之间是那样和。

(体现出来的感情)。

谐亲近。

(四)朗读全文,思考问题:苏轼真的超脱了吗?

(本部分由学生朗读之后感知,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感情。提问个别学生,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上述问题。)。

(五)解读内容。

1、苏轼的思想是矛盾的。

(本部分由学生列举证据说明苏轼是否忘记了官场上的那些事,而真正投入了山水田园之中;教师加以讲解,列举《东坡志林·雪堂问潘邠老》中的故事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部分由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尝试回答,根据学情,学生可能无法答得全面,教师要加以引导,与学生一起讨论。)。

3、学生分享缓解痛苦妙招。

(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如果遇到困难,精神上感到很痛苦的时候,你会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请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写下,并说出此招是否有效。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苏轼摆脱痛苦的方法是否有效,从而引出下一部分。)。

4、挣扎的结果。

(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苏轼的方法有没有效果?他得到解脱了吗?然后学生根据课文任选一种方法来评价,写下来。旨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并由此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评价之后,教师进一步进行讲解,将本节课引向最终的结论:苏轼的挣扎是不成功的。)。

(六)对前后赋结尾的讨论。

(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大家更喜欢前后赋哪个结尾呢?旨在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与见解,教师了解学生的想法。)。

(七)拓展延伸:苏轼告诉我们——。

(本部分引用《苏东坡突围》中的语段,旨在让学生静悟,感受苏轼的精神世界。)。

(八)布置作业:反复诵读课文。

(作业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完内容之后再返回课文,静静朗读,得出自己的感悟。)。

(一)、导入:请大家翻开课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内容,今天我们深入地对内容作进一步的分析。苏轼在黄州写下了“赤壁三文”,分别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那么,苏轼为何那么喜欢赤壁呢?请在“赤壁三文”中,找出相关写景的句子来。

1、先来看《念奴娇·赤壁怀古》,哪些句子是描写赤壁景色的?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再来看《赤壁赋》,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我们再来浏览一下《后赤壁赋》,你能找出哪些是写赤壁景色的句子吗?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赤壁的风景很优美!

2、除此之外,苏轼来这里游玩还有什么原因?三国时候的“赤壁之战”这里是主战场。

其实,多数历史学家不相信那里是真的打赤壁之战的地方,他们认为,苏轼怀古怀错了地方。但是,我们不从历史的角度看,而是从文学的角度看苏轼的情怀,那么大文学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这种魅力在于,在黄州、在两次的赤壁游览中,在这三篇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在精神上经历了一次洗礼。

(二)、朗读全文(配乐)。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定____》,他在风吹雨打中非常潇洒地认为:“竹杖芒鞋轻胜马”,所以我们觉得苏轼超脱了,但是经过昨天初步的学习,你们认为,他是真的忘记了官场上的那些事,不再痛苦了吗?苏轼真的超脱了吗?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朗读一下课文。

(三)、解读全文。

这是一种感觉,但我们能不能找出一些证据来?哪些语句说明他还想着官场上的那些带给他痛苦的事儿?《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能不能找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前赤壁赋呢?能不能找到?“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游赤壁的时候,苏轼想到了周瑜想到了曹操,想到了他们都能成就一番功业,而自己却处于贬谪之中,这辈子恐怕再也没办法有所成就了,于是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落寞油然而生。这其实是一种对入世的渴望。但是我们知道,这种渴望能否得到满足?现实是残酷的,无法面对现实,于是苏轼又想从庄子的思想中去寻求安慰,进行自我疗伤。所以,他的思想其实是矛盾的。

关于自己的这种矛盾,苏轼自己其实是知道的。《东坡志林》中有一个小短文:《雪堂问潘邠老》。这个雪堂,我们已经在后赤壁赋中见过了,苏轼在山腰上得到了一个废弃的园子,就修筑了墙围上了它,作为房屋。因为是在大雪中建造的,所以在四面墙上绘制了雪景,然后称之为雪堂。这个小文章讲的是,有一天苏轼在雪堂中散步,有个客人来了,问他说:你是个闲散的人,还是个受束缚的人呢?说你是闲散的隐士你却欲望太多,你是个想做隐士而不得的人,你现在像布袋里的刺猬,时不时的的扭动背部和两肋。苏轼听后无言以答。

(二)在矛盾中苦苦挣扎,如何挣扎?正像这位客人所说的,苏轼就像布袋里的刺猬,不时地挣扎,而我们这篇《后赤壁赋》所表达的也正是苏轼这个挣扎的过程。苏轼是痛苦的,那么他是如何挣扎,如何试图摆脱这些痛苦的,他做了什么事?请大家阅读课文,回答这个问题。(本部分由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回答)。

挣扎1:苏轼渴望享受世俗,在世俗的享受中忘却内心的凄苦与郁愤。良宵、佳肴、美酒、好友、贤妻,这就是苏轼选择的世俗之乐。顾而乐之,行歌相答,乃至于酒酣兴高,复游于赤壁之下。或许,这就是乐而忘忧。

挣扎2:这一次的赤壁之游,与三个月前的那一次有何不同?上一次有没有登上赤壁?

没有,只是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看看这几句是什么意思?诗人提起衣襟,登上陡峭的岩石,拨开茂盛的草木,坐在像虎豹般的石头上,登上形如虬龙似的古树。攀上赤壁上鹘的巢穴,俯瞰下面的幽深激流。

这哪里是普通的旅游观览呢?他是在以对自己身体的折磨来达到忘却痛苦的目的。而且,他还做了一件我们常人在极度痛苦时也会做的一件事,就是“划然长啸”。之后,他回到了船上,任意飘荡。

挣扎3:诗人行文至此,你们觉得赤壁之行结束了吗?(提问个别学生)如果结束了的话,这第三段是不是画蛇添足的多余段呢?在游完了赤壁后,也可以说诗人是心潮澎湃啊,半夜夜阑人静之时,看见一孤鹤从他的船掠过,之后在梦境中,他遇到了一道士,与道士进行了对话。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那么,他梦见了什么,说明必定是日有所思。

那么,他为什么要想鹤和道士呢?鹤和道士有何象征意义?

(展示鹤的图片),从图中看,鹤形貌出众,高贵优雅。苏轼在《放鹤亭记》中说:“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如此说来,鹤更是超然物外、自由自在的象征,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

炼丹!炼丹实际上就是想成仙,还记得《赤壁赋》中有一句话讲到想成仙的:“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确实,此时的苏轼处境窘困,心情苦闷,在现实中又找不到出路,只好借助“梦鹤仙境”寻求解脱,希望能够像在《赤壁赋》中提到的超脱尘世,遁入仙境。

(三)挣扎的结果。

苏轼的方法有没有效果?他得到解脱了吗?大家根据课文任选一种方法来评价,然后把你的评价写下来。注意要有理有据。

诗人看见了“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赤壁美景,发出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感叹。诗人从七月到十月隔了三个月,再游赤壁,这时赤壁的景色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江山的景象也变得难以识别。作者面对这种变化,不禁感叹,这么短的时间内,江山已经更改,那么人生短暂,年华似水,更是充满了变数。所以,眼前的景象与美酒佳肴不但没能让他忘却痛苦,反而是产生了无尽的感叹。

可能是因为攀登的过程太艰险了,他们也无法理解苏轼的行为。而往更深处去想,在乌台诗案的整个过程中苏轼的那些焦灼那些艰难那些担惊受怕郁郁不平,这些东西哪怕是至亲的人都无法真正懂得,更何况只是好朋友。从这一层来讲,苏轼的“悲”传达出来的观点是可能就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人,注定生来孤独。

而苏轼的恐又是从何而来?他一门心思地想融入自然,但是大自然又给了他怎样的回应呢?

“山鸣谷应、风起水涌”,自然界用他的凄凉、阴森回应了苏轼,于是他“凛乎其不可留也”。最终,他逃跑了,逃回了船上,这挣扎也宣告失败。

3、鹤化道士,他肯定是对人世间的一切都了然于心,他还来问苏轼:“赤壁之游乐乎”,这很明显有一种嘲笑的意味在里面。而作者自以为洞悉了道士的秘密:“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还“呜呼噫嘻”,颇为得意高兴。但是道士却“俛而不答,顾笑”,最后竟是不见了。由此可见,这鹤这道士也知道苏轼并没有获得超脱。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富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突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轼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不知在哪里了,前方的路又在哪里呢?所以,苏轼迷惘了。

(四)、对前后赋结尾的讨论。

大家还记得前赤壁赋的结尾吗?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大家更喜欢哪个结尾呢?可以说,《后赤壁赋》的结尾并不如前赤壁赋那么美好,前赤壁赋,苏轼暂时得到了解脱,在舟中沉沉睡去。由此可见,大家也是希望苏轼能够得到解脱的。

(五)、拓展延伸。

但我们可能没办法体会到他背后挣扎的痛苦,值得安慰的一点是,在这痛苦的挣扎中,苏轼一步步地走向了成熟。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的选段——“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苏轼告诉我们,成熟与年龄没有关系,但却关乎经历。虽然在逆境中的挣扎,并没有使他超然物外,他的内心还是很痛苦的。在黄州四年,苏轼尽管与佛道多有来往,但并没有遁入空门或皈依道教,但是他最终却是以一种现世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迎接生活给他的挑战和磨砺。他的“了悟”就是回到人间,回到人间坚韧而乐观的活着。所以,痛苦与积极并存,告诉我们,一切的挣扎都是值得的。

最后,还是送一首小诗给大家《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歌,感受一下苏轼的心声吧。

(教师与全班同学朗读诗歌。)。

(六)、布置作业:反复诵读本文。

这是一篇适合诵读的文章,大家课后多读,或者可以得到更多不一样的感悟。

赤壁赋的历史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九

1、了解《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方法与技能:

深入文本、联系实际,理解苏轼挣扎的方法及挣扎的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苏轼在挣扎中走向成熟、痛苦与乐观并存的积极态度。

1、重点:《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难点:探讨苏轼如何挣扎及挣扎的结果。

本节课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讲,学生通过朗读文本感知、深入阅读文本、回答教师提问、讨论等方法学习。

本课属于选修本文言文,学生有一定厌恶心理,提前预习的可能性较小。针对这种情况,已提前用一节课对文言知识点进行讲解及对课文内容进行疏通,本节课为本课的第二节时。

(一)导入:以问题“苏轼为何钟情于赤壁?”导入教学。

(本部分由教师提问,学生逐层回答,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黄州、赤壁之于苏轼的意义,及“赤壁三文”的魅力。)。

(二)朗读全文,思考问题:苏轼真的超脱了吗?

(本部分由学生朗读之后感知,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感情。提问个别学生,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上述问题。)。

(三)解读内容。

1、苏轼的思想是矛盾的。

(本部分由学生列举证据说明苏轼是否忘记了官场上的那些事,而真正投入了山水田园之中;教师加以讲解,列举《东坡志林·雪堂问潘邠老》中的故事作进一步的说明)。

2、《后赤壁赋》中,苏轼如何挣扎?

(本部分由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尝试回答,根据学情,学生可能无法答得全面,教师要加以引导,与学生一起讨论。)。

3、学生分享缓解痛苦妙招。

(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如果遇到困难,精神上感到很痛苦的时候,你会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请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写下,并说出此招是否有效。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苏轼摆脱痛苦的方法是否有效,从而引出下一部分。)。

4、挣扎的结果。

(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苏轼的方法有没有效果?他得到解脱了吗?然后学生根据课文任选一种方法来评价,写下来。旨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并由此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评价之后,教师进一步进行讲解,将本节课引向最终的结论:苏轼的挣扎是不成功的。)。

(四)对前后赋结尾的讨论。

(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大家更喜欢前后赋哪个结尾呢?旨在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与见解,教师了解学生的想法。)。

(五)拓展延伸:苏轼告诉我们——。

(本部分引用《苏东坡突围》中的语段,旨在让学生静悟,感受苏轼的精神世界。)。

(六)布置作业:反复诵读课文。

(作业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完内容之后再返回课文,静静朗读,得出自己的感悟。)。

(一)、导入:请大家翻开课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内容,今天我们深入地对内容作进一步的分析。苏轼在黄州写下了“赤壁三文”,分别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那么,苏轼为何那么喜欢赤壁呢?请在“赤壁三文”中,找出相关写景的句子来。

1、先来看《念奴娇·赤壁怀古》,哪些句子是描写赤壁景色的?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再来看《赤壁赋》,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我们再来浏览一下《后赤壁赋》,你能找出哪些是写赤壁景色的句子吗?“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2、除此之外,苏轼来这里游玩还有什么原因?三国时候的“赤壁之战”这里是主战场。

其实,多数历史学家不相信那里是真的打赤壁之战的地方,他们认为,苏轼怀古怀错了地方。但是,我们不从历史的角度看,而是从文学的角度看苏轼的情怀,那么大文学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这种魅力在于,在黄州、在两次的赤壁游览中,在这三篇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在精神上经历了一次洗礼。

(二)、朗读全文(配乐)。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定风波》,他在风吹雨打中非常潇洒地认为:“竹杖芒鞋轻胜马”,所以我们觉得苏轼超脱了,但是经过昨天初步的学习,你们认为,他是真的忘记了官场上的那些事,不再痛苦了吗?苏轼真的超脱了吗?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朗读一下课文。

(三)、解读全文。

这是一种感觉,但我们能不能找出一些证据来?哪些语句说明他还想着官场上的那些带给他痛苦的事儿?《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能不能找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前赤壁赋呢?能不能找到?“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游赤壁的时候,苏轼想到了周瑜想到了曹操,想到了他们都能成就一番功业,而自己却处于贬谪之中,这辈子恐怕再也没办法有所成就了,于是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落寞油然而生。这其实是一种对入世的渴望。但是我们知道,这种渴望能否得到满足?现实是残酷的,无法面对现实,于是苏轼又想从庄子的思想中去寻求安慰,进行自我疗伤。所以,他的思想其实是矛盾的。

关于自己的这种矛盾,苏轼自己其实是知道的。《东坡志林》中有一个小短文:《雪堂问潘邠老》。这个雪堂,我们已经在后赤壁赋中见过了,苏轼在山腰上得到了一个废弃的园子,就修筑了墙围上了它,作为房屋。因为是在大雪中建造的,所以在四面墙上绘制了雪景,然后称之为雪堂。这个小文章讲的是,有一天苏轼在雪堂中散步,有个客人来了,问他说:你是个闲散的人,还是个受束缚的人呢?说你是闲散的隐士你却欲望太多,你是个想做隐士而不得的人,你现在像布袋里的刺猬,时不时的的扭动背部和两肋。苏轼听后无言以答。

(二)在矛盾中苦苦挣扎,如何挣扎?正像这位客人所说的,苏轼就像布袋里的刺猬,不时地挣扎,而我们这篇《后赤壁赋》所表达的也正是苏轼这个挣扎的过程。苏轼是痛苦的,那么他是如何挣扎,如何试图摆脱这些痛苦的,他做了什么事?请大家阅读课文,回答这个问题。(本部分由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回答)。

挣扎1:苏轼渴望享受世俗,在世俗的享受中忘却内心的凄苦与郁愤。良宵、佳肴、美酒、好友、贤妻,这就是苏轼选择的世俗之乐。顾而乐之,行歌相答,乃至于酒酣兴高,复游于赤壁之下。或许,这就是乐而忘忧。

挣扎2:这一次的赤壁之游,与三个月前的那一次有何不同?上一次有没有登上赤壁?

没有,只是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看看这几句是什么意思?诗人提起衣襟,登上陡峭的岩石,拨开茂盛的草木,坐在像虎豹般的石头上,登上形如虬龙似的古树。攀上赤壁上鹘的巢穴,俯瞰下面的幽深激流。

这哪里是普通的旅游观览呢?他是在以对自己身体的折磨来达到忘却痛苦的目的。而且,他还做了一件我们常人在极度痛苦时也会做的一件事,就是“划然长啸”。之后,他回到了船上,任意飘荡。

在游完了赤壁后,也可以说诗人是心潮澎湃啊,半夜夜阑人静之时,看见一孤鹤从他的船掠过,之后在梦境中,他遇到了一道士,与道士进行了对话。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那么,他梦见了什么,说明必定是日有所思。

那么,他为什么要想鹤和道士呢?鹤和道士有何象征意义?

(展示鹤的图片),从图中看,鹤形貌出众,高贵优雅。苏轼在《放鹤亭记》中说:“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如此说来,鹤更是超然物外、自由自在的象征,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

炼丹!炼丹实际上就是想成仙,还记得《赤壁赋》中有一句话讲到想成仙的:“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确实,此时的苏轼处境窘困,心情苦闷,在现实中又找不到出路,只好借助“梦鹤仙境”寻求解脱,希望能够像在《赤壁赋》中提到的超脱尘世,遁入仙境。

(三)挣扎的结果。

苏轼的方法有没有效果?他得到解脱了吗?大家根据课文任选一种方法来评价,然后把你的评价写下来。注意要有理有据。

诗人看见了“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赤壁美景,发出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感叹。诗人从七月到十月隔了三个月,再游赤壁,这时赤壁的景色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江山的景象也变得难以识别。作者面对这种变化,不禁感叹,这么短的时间内,江山已经更改,那么人生短暂,年华似水,更是充满了变数。所以,眼前的景象与美酒佳肴不但没能让他忘却痛苦,反而是产生了无尽的感叹。

可能是因为攀登的过程太艰险了,他们也无法理解苏轼的行为。而往更深处去想,在乌台诗案的整个过程中苏轼的那些焦灼那些艰难那些担惊受怕郁郁不平,这些东西哪怕是至亲的人都无法真正懂得,更何况只是好朋友。从这一层来讲,苏轼的“悲”传达出来的观点是可能就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人,注定生来孤独。

而苏轼的恐又是从何而来?他一门心思地想融入自然,但是大自然又给了他怎样的回应呢?

“山鸣谷应、风起水涌”,自然界用他的凄凉、阴森回应了苏轼,于是他“凛乎其不可留也”。最终,他逃跑了,逃回了船上,这挣扎也宣告失败。

3、鹤化道士,他肯定是对人世间的一切都了然于心,他还来问苏轼:“赤壁之游乐乎”,这很明显有一种嘲笑的意味在里面。而作者自以为洞悉了道士的秘密:“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还“呜呼噫嘻”,颇为得意高兴。但是道士却“俛而不答,顾笑”,最后竟是不见了。由此可见,这鹤这道士也知道苏轼并没有获得超脱。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富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突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轼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不知在哪里了,前方的路又在哪里呢?所以,苏轼迷惘了。

(四)、对前后赋结尾的讨论。

大家还记得前赤壁赋的结尾吗?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大家更喜欢哪个结尾呢?可以说,《后赤壁赋》的结尾并不如前赤壁赋那么美好,前赤壁赋,苏轼暂时得到了解脱,在舟中沉沉睡去。由此可见,大家也是希望苏轼能够得到解脱的。

(五)、拓展延伸。

但我们可能没办法体会到他背后挣扎的痛苦,值得安慰的一点是,在这痛苦的挣扎中,苏轼一步步地走向了成熟。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的选段——“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苏轼告诉我们,成熟与年龄没有关系,但却关乎经历。虽然在逆境中的挣扎,并没有使他超然物外,他的内心还是很痛苦的。在黄州四年,苏轼尽管与佛道多有来往,但并没有遁入空门或皈依道教,但是他最终却是以一种现世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迎接生活给他的挑战和磨砺。他的“了悟”就是回到人间,回到人间坚韧而乐观的活着。所以,痛苦与积极并存,告诉我们,一切的挣扎都是值得的。

最后,还是送一首小诗给大家《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歌,感受一下苏轼的心声吧。

(教师与全班同学朗读诗歌。)。

(六)、布置作业:反复诵读本文。

这是一篇适合诵读的文章,大家课后多读,或者可以得到更多不一样的感悟。

赤壁赋的历史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十

赤壁,是个地名,赤壁这个地方为人们所熟知是因为三国时期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恶战,这场恶战是——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作者杜牧对发生于几百年前的赤壁之战的评论,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我们知道诗歌的题材一般有送别诗、边塞诗、哲理诗、怀古诗、咏史诗等)那么这首诗的题材是——咏史诗。(咏史诗指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来抒发情怀、讽刺时事。一般咏史诗的写作手法都是借古讽今、咏古抒怀。)。

1、请学生朗诵,纠正字音。

2、播放课文录音。

诗句的含义: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

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

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1、作者为什么要从一只折断的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是一首咏史诗,所谓的咏史诗是指,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来抒发情怀的诗。折戟与古代的战争有关,而作者又是在赤壁这个地方发现的这只折戟,把它洗干净辨认之后,是三国时的遗物,很自然的就让作者联想起几百年前曾在此处发生过的那场战争,从而(作用)引起作者下文对历史的咏叹,为下文对赤壁之战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教师:齐读前两句诗。这前两句是叙事,写其兴感之由。

教师:作者由叙事转入议论,请看三、四句。

教师: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么一句话“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由此使我们联想到《赤壁之战》——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军的典故。

教师: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将重写。

教师: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

(铜雀春深锁二乔)。

教师:作者说,如果不是东风相助周瑜,美丽的大乔和小乔早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

教师:大乔小乔分别是东吴掌权者孙权和周瑜的妻子,铜雀台是曹操的后宫,里面有他从全国各地网罗而来的美女或歌伎,供他寻欢作乐。

教师:什么情况下大乔小乔会被锁近曹操的铜雀台呢?

(东吴战败)。

(没有)。

教师:作者认为之所以赤壁之战中东吴没有灭亡时因为什么?

明确:(东风)。

(机遇)。

教师:好,从这里我们可以分析得出,本文的作者是如何评价“赤壁之战”的?

明确:不以成败论英雄,赤壁之战中吴蜀联军的胜利,不是由于他们自身的实力,而是偶然的机遇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当时没有东风,没有那一次机遇,周瑜的火攻之计就不会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

教师:把诗歌的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

明确:不好,这样写就太直白了,而诗是讲究意境和含蓄的。本来的“铜雀春深锁二乔”,就很含蓄地表达出如果没有东风相助,东吴就灭亡了的意思,因为二乔一个是孙权哥哥孙策的老婆,一个是周瑜的老婆,这两个人都被曹操所供养在铜雀台,东吴自然是灭亡了。

教师:同学们,关于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结果,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历史学家都是对吴蜀持赞赏态度,对曹操则贬低得太多,说曹操骄傲轻敌,赤壁一战的失败是必然的,大快人心的。

明确:联系作者自身经历。

明确: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作者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板书)。

同学们我们纵观全诗,讨论本诗的两个亮点。

1、以小见大、构思巧妙:

教师:一把折戟,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题咏历史重大题材,却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

教师: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2、用典,借古讽今。

教师:以小见大,别出心裁,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成了千古名句。

主题思想。

这首咏史诗,写的是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作者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同时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1.《赤壁》中发挥想象,从反面落笔议论历史、抒发感慨的诗句是。

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赤壁》中抒发历史感慨,以小见大的句子是。

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杜牧在《赤壁》中借物兴感,评论赤壁之战胜负的诗句是。

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赤壁》中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

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赤壁》中既是名句,又是想像的诗句是。

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

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赋的历史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十一

文赋是介于散文和赋之间的一种文体。一篇好的文赋语言摇曳多姿,情感浓郁,哲理丰富。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对话中探讨了人生哲理的意蕴。因此学习本文必须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诵读一定量的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我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而朗读比默读更能有效地刺激大脑皮层,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感。一个学生对一篇文言文理解到什么程度是可以从他能否在节奏和语调上读好这篇文言文中看出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了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够背诵前两段的内容。

另外如何既做到文言文阅读字字落实,又能对作品文化内涵的'理解与发掘呢?对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如让学生在充分自我预习的基础上互相就文章的字词质疑、释疑,教师只需对一些过难的字句进行必要的解释。在这一过程中,我让学生充分提问并让学生自主解决,教师仅作补充和引导。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撬起来。”所以我们教师千万不要小觑学生的学习潜能,只要对他们提出一定要求,让他们掌握一定方法,他们就可以学得更好更高效。对于书下有着详尽解释的文言文,确实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精力时间由老师逐字逐句串讲或者是让学生站起来一人一句翻译。学生之所以觉得上文言文枯燥想睡觉是因为他们觉得授课方式单调。而分小组合作学习则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而且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程度好的同学可以临时充当小老师的角色,于是一些简单的字词问题就可以由学生自行解答了,至于大家都不理解的字句则由老师来讲解回答,这也正是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但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有不少,如部分学生惰性很强,完全依赖小组其他成员,课前预习不充分,以至于上课时提不出任何问题,这不是都懂了,而是不懂得地方太多了的缘故。如何调动这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知人论世”是读懂文章的必要方法,所以让学生掌握好这把钥匙是尤为重要的。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对写作背景作了充分介绍,所以学生在理解文章思想内涵时显得不是很困难。

赤壁赋的历史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十二

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这类文章借对山水风物的描绘,往往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本文是苏轼的代表作,在语言和思想情感上都是上上之作。对这类作品的解读往往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我的设计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体会为主,让学生了解本文诞生的背景,了解苏轼这位“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物;重在启发、引导,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蕴含在文字里的感情,从喜欢这篇文章开始,喜欢苏轼。思考苦难、坎坷给生命带来的价值;思考当有一天世界以痛吻我时,我该以何相报。

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很注重学生自主的学习,合作的探究,独立的表现,课后的延伸,我想把一颗种子埋进学生的心里,可能现在看不见他们的不同,但也许在他们成长的路上,这颗种子就会生出根,发出芽,甚至长出一棵参天的大树。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文体知识,督促学生读懂本文的字词句含义,并自主对内容进行梳理。

2、启发、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并表现本文的情感变化和思想意蕴。

3、让学生在读懂本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达观态度,从而对自己的成长有所启示。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诵读合作探究延伸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根据你课前的学习和阅读,说说这三个词之间的关系:黄州赤壁苏轼。

由于“乌台诗案”苏轼才与黄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谁能根据我们自学方案中的资料,点出这个案子的关键。

冤案,文字狱。

余秋雨说:“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于是,在苏轼来到黄州的第三年,当他再一次泛舟于赤壁之下的时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太过平静,他却突然之间把自己化作了千古绝唱。

二、逐段品读文章,梳理情感变化,理解作者思想,并用声音传达自己的理解。

1、学习读第一段,展示自学成果。

梳理内容:

说说第一段写了哪些画面和人物活动?

明确:画面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活动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面对此情此景,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从容、洒脱、自由、高雅……。

作者也写了他置身此境的感受,那就是——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诵读实践:

请试着用自己的声音来表现我们对文本的感受。

提示:注意重音、节奏,读出意境。

点评:随堂。

2、学习第二段展示自学成果。

梳理内容:

“饮酒乐甚”是对第一段的概括,那第二段作者的情感是否发生变化了?

明确:由乐到悲。

什么触发了作者情感的变化?

诵读实践:

请试着读出这种感情上变化。

提示:注意停顿、声调变化。

点评:随堂。

3、展示自学成果,学习第三段。

梳理内容:

解释“愀”的含义。

容色改变。

苏子容色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扣舷而歌——正襟危坐。

“客”的这段话联想到了历史人物曹孟德,主要想到他的哪些事迹?

文治、武功。

与赤壁相关的失意和得意的经历。

这个联想的目的是什么?

和现实的自己形成对比。

合作探究:

对比曹孟德的一生,“客”对自身的生存状态可以用一个悲字来概括,这个悲有几层含义?

生命短暂、平凡、渺小而宇宙江月无穷,岂不悲乎?

愿望与现实相左之悲。试图“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不可乎骤得”。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矛盾,只能“托遗响于悲风”了。

这样的悲,用李泽厚先生的话说,就是一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提示:注意内容和情感的关系:铺垫——转折——悲凉、深沉。

诵读与理解是相互促进的,诵读别人的文字,往往也能得到内心的共鸣。

4、学习第四段。

梳理内容:苏子也觉得宇宙的无穷值得羡慕吗?他的观点你理解吗?

而又何羡乎?

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水与月自变化的角度来看,不能有一刻的永恒,这一刻的水已经不是上一刻的水了,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月自然也不是上一刻的月了。

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则物无尽,我也无尽。

永远流逝,永不消失,盈虚有变,皓月长明。我如何无尽?

我价值的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跳出个人小我的局限,人类的大我是生生不息,与万物同在的。

请问同学们,苏轼是以何种方式、何种路径感悟宇宙人生,化解郁结,超越人生困厄?

此时的苏子已处在不辨水天,无尽空明之中,全然不受时空局限。人们常说,心有郁结,必须要找到一个散郁化结的出口与通道,亦即要有一个合适的路径,方能走出心灵的阴霾。一般而言,这样的路径有两种,一种是“外释”,通过融合于外物以转移注意力,消除怨悱;另一种是“内释”,通过内在的心灵审视、通变,在自我观照中达到超越“旧我”走向“新我”的圆通之境。

“而又何羡乎?”一句该怎样来读,轻而易举又重若千钧。

这一段话里还有怎样的胸怀?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共适清风明月。

不祈祸福、忘怀荣辱、超脱死生、旷达自适,与清风明月融为一体,实现了人生的圆融。最难得的是此刻的苏子被记录了下来,成为后世莫大的一笔财富。清代古文家方苞曾经这样评价《赤壁赋》:“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

诵读实践:谁能为我们读一读苏轼实现了人生超越后坦荡的襟怀。

提示:诵读是一种有声的成长。

5、学习第五段。

客喜而笑,宾主尽欢,洗盏更酌,相与枕藉,东方既白。

三、学习总结。

时间:月出——东方既白。

情感变化:乐——悲——喜。

诵读心得:注意重音、节奏。

注意停顿、声调变化。

诵读与理解是相互促进的,诵读别人的文字,往往也能得到内心的共鸣。

诵读是一种有声的成长。

四、课外阅读。

我给大家找到了几篇跟苏子相关的文章,“思想最深刻者,热爱生机盎然。”希望我们能将对苏轼的品读延伸下去,延伸到自己的生命中去。

五、合作探究。

1、本文由“乐”而起,极“乐”而收,两次乐的内涵是否相同?

2、你在本文中能读出“乌台诗案”与被贬黄州之事对苏轼的影响吗?

3、有人说苏轼去的地方叫赤鼻矶,跟赤壁远着呢,他犯了常识性错误,你认为呢?

4、“客”是真有其人吗?他在文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苏子与客本质的不同在哪里?

5、理解苏轼的胸怀对你有影响吗?老师提供的相关文本,你会选读哪一个?

我在选课参赛的时候,决定选《赤壁赋》一文,是个艰难的决定。本文是经典中的经典,有过无数次的被解读;本文由景入情,由情悟理,思想深刻,背景广阔;本文以赋为体,主课问答,应突出诵读;本文又是以文言文为载体,应强化理解。一时间,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入手,畏首畏尾,总怕设计漏洞百出,割裂了学生与文本,但又不愿调换内容。

我考虑到本文文体特征,先定下了诵读这条主线,为帮助学生诵读,我将课前自主学习的设计精细化,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逐层深入理解文本。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示小组交流成果,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理解,也增强学生的信心。课堂主要以引导,帮助为主,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的景、情、事、理。课后延伸阅读是我的另一个设想,读懂本文是本课的目标之一,读苏轼是我设计的更高目标。作为文化经典,苏轼不可复制,如果在语文课堂上不能引起学生对苏轼的阅读兴趣,那我总觉得是一种遗憾。

我的这一节课,完全是一节生成课,学生不是我所带的学生,尽管彼此有些陌生,但他们一次又一次给了我惊喜。我对学生的表现是满意的,我自己对学生的评价和引导还有遗憾和不足之处,希望各位专家予以指导。

文档为doc格式。

赤壁赋的历史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十三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ppt课件)电教法。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

1、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四)了解诗的内容。

1、词义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兵器。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诗句的含义: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绝句。前两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思是说,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未被销蚀,磨洗一番,可见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诗人从江边泥沙中发现了一柄折断了的剑,经过磨洗后辨认出是三国时的遗物。这两句看是平淡的叙事,但是,诗人从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不平,为后面抒发“怀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础。这里,诗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也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常用的手法,这就好像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汉代人和事,以汉代唐一样。现在杜牧所在地是黄州,虽然有赤壁矶,并不是东吴周瑜打破曹操之处,所以无论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以此引出对古代这一著名的战争,从而借此抒发心头之感。

接着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意思是说,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那么铜雀高台会深深锁住二乔,江东二乔也就沦为曹公之妾了。这里是指赤壁大战中周瑜侥幸战胜曹操一战。对于曹操来说,也是雄心大志的,他那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就表明了曹操要像当年周公那样维护国家统一。据记载,当时曹操进攻东吴,因北方士兵不习水性,曹操便把战船用铁链连成一片,以免摇晃。当时正是东南风,周瑜采用黄盖之计,用数十艘船载着油脂干柴乘东南风驶向曹营,诈称投降,等到快接近时,点燃油脂和干柴,一举烧毁了曹军战船。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一战,也是古代著名的战争之一。这对于极为精通战争思想的诗人杜牧来说,对这一战事过程及其结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提出了“东风不与周郎便”的设想。虽然是一个设想,客观的历史现状当然不可改变,但思维方式改变,对于这场战争来说,胜败双方就要改变,历史也就要重新改写。

(五)思考并提示: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沉沙之折戟。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5、诗歌的主旨?

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三、课文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四、齐读并背诵这首诗。

引导学生边齐读边思考:

1、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情景?(烽火硝烟)。

2、你眼前会出现哪些人物?他们都是怎样的形象?(曹操:若胜则横槊赋诗于长江,弦歌艳舞于铜雀,藏娇之缠绵,凯旋之得意。二乔,艳压群芳,顾盼生情。东吴领袖:指挥若定,风流儒雅)。

3、你还看到了谁?(杜牧性格: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自负知兵,常以武略自诩,诗中对周瑜侥幸成功的议论,正是他军事上自负之情的流露,大有阮籍“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慨。)。

4、当所有风流人物都淡出历史的画卷时,杜牧这位风流才俊在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自负的脸上写满了抑郁不平。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比较阅读。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2)、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如果你是史学评论家,你如何评价“周郎”?

赤壁赋的历史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十四

随着下课铃声响起,我的公开课《念奴娇赤壁怀古》落下帷幕,可是这节课并没有结束,因为它留给我的思考延续至今。苏轼在他的人生中反省着,升华了,而对于我而言,又何尝不是呢?套用现今流行的一本小说名字,我的教学反思也叫《双生》。

教研室周老师提出了本次公开课的要求,我和另外一位老师在我校一起来各上一节课,课型要体现诗歌必修和诗歌选修的不同。所以针对高一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力图对诗歌必修课模式有一个较为全面而实用的挖掘,让学生真正领悟诗歌,学到诗歌鉴赏的方法。在课堂中我采用情境导入法、诵读指导法、探究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特别是在复杂情感的体会方面设计了一些活动,以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节课有一些收获,也有一些有待商榷之处。

收获之一:在教学过程中,以诗歌诵读法贯穿课堂。

琅琅的读书声应该一直是萦绕在语文课堂上的。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一优良的传统模糊了,甚至要消失殆尽了。暑期的全省教师培训,各位专家的讲座引起了我的注意。使得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语文课堂,发现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淡化了学生的诵读热情。而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在必修一讲解《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对于这样一篇经典的老课文,我采取了和以前不同的处理方法,不去按部就班的讲解文章结构,归纳主旨,而是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充分理解马克思与恩格斯深厚的友谊,以读代讲,以读促讲,效果很好。所以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设计上,我也采用了诵读法。

收获之二:在教学过程中,突显学生对话参与意识。

一直以来,好像语文的工具性发挥到了极致,诱使了教学中的简单化。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语文世界中诗意的美、丰富的内涵,几乎被抛之一边。语文世界被收缩于抽象的考试说明之中,很多时候我们不得已只能把语文课上成应考训练课。新课标要求学生应该有主体参与意识,训练表达能力,提高鉴赏评价能力。

课堂上要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思维训练,课堂上要给予学生思考的话题和时间,让学生的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所以在课堂上对于苏轼和周瑜两位大英雄的见面,我们设计了对话环节。刚开始设计时候是有四个小环节,一是苏轼对周瑜说,二是周瑜对苏轼说,三是周瑜苏轼两个人的对话,四是我对苏轼说。在后来的试讲过程中和周老师讨论,觉得这四个环节其实有些是重合的,不需要面面俱到,所以进行了删减。保留了第一个环节苏轼对周瑜说一句话,第二三环节删掉了,把第四环节换成了填空“我看到了一个------的苏轼”形式,提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在对话中自然就提到了苏轼对于年轻有为的周瑜的羡慕和崇拜,对于自己生不逢时、老而无成的感慨,对于自己悲惨境遇的失落、惆怅。也就为下一个环节把握情感奠定了基础。

收获之三:导语和结束语的精心设计。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更应该追求教学过程的诗意设计。导入的表达是为了在第一时间营造一个诗意的意境,以渲染诗歌学习的气氛。

我用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巧妙引出,--------。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奏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为课堂提供了一种惊心动魄引人入胜的开端。

结尾以诗化的语句作结-------。

“苏轼在寂寞中反省过去,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哗,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回归于青纯和空灵,习惯于淡薄和宁静,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伴随着射向黄州的那道神秘的天光,一个伟大的苏轼就此诞生”。

然后让学生背诵“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是为了让学生能把《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相勾连,把两篇课文的精神内涵融入到一起。通过教师高层次的点拨,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苏轼情怀,激发学生对意义人生的探求愿望,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教师有自己独到的感悟,体现了教师也是文本的学习者。同时表达教师对生命和生活的理解,言传身教,引领学生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与感悟。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尽管我的设计力求完美,但实施过程还是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争议之一:在讲解到“多情应笑我”时,我是这样处理的。我给学生讲有的版本是说苏轼在自我解嘲,还有的版本是说周瑜应“笑”我,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周瑜“笑”苏轼,那么是嘲笑吗?学生回答不是,应该是理解、安慰、关心等。

有的老师提出来说,关于“笑”这个问题有争议,是不是不要给学生定论。而我认为在课上给学生提供几种版本,然后采用假设法来引导加以运用,是完全可以的。因为我要给学生的不是探讨究竟谁“笑”,谁对谁错,而是通过这样一个中介跳板让学生顺理成章的明白苏轼此时的复杂的心情。事实上,我认为课堂上达到了目的。

争议之二:在最后讨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环节时候,在讨论之前我给学生时间讨论了在《苏东坡突围》中所涉及到的苏轼的经历,让学生讨论在文章中都写了苏轼经历了哪些变故。

有的老师提出异议说这样会不会打断学生把握情感的思路,让学生思维有一个短暂的停顿。

而我的本意是让学生知人论世,在更深刻的了解背景的基础上,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因为在《赤壁赋》中已经对苏轼有了了解,所以我想没有必要把作者简介、背景知识在郑重其事的放在课堂开始,在讨论把握情感这一环节前加上,只是作为回忆和补充,为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作为铺垫。所以我认为这一环节应该是紧扣课堂环节来进行的,因为后来学生的讨论回答,正是基于这些回顾的背景知识和《苏东坡突围》中所涉及的经历有感而发的。

当然就我自身而言,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过分考虑教学模式的完整性,自己发挥的空间受到了一定限制。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时,教师引导需要加强,而且老师讲的内容还是有些多,语言还需要锤炼,应该完全可以做到再精要些。最后拖延了下课时间。

与苏轼的相遇结束了,但是我觉得与诗人的对话并没有结束。他曾经豪情满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他吟唱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在经历了那么多挫折之后“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及至最后苏子豁然开朗“吾与子之所共适“的是“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的苏轼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和失意面前,没有沉沦,而是在大自然中探索实现人生价值实现永恒的方式。我们古代很多失意的知识分子不也正是这样吗?所以儒道佛集于一身的苏轼是历代文人的人生典范。

于是,我释然。

公开课已经结束,不管经验也罢,不足也罢,已经过去了,重要的是我曾经全心全意投入的思考的过程。现在我要做的,是好好总结、好好享受它带给我的思考。当我认识到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时候,是不是也说明我正在进步呢?虽然不能说我经历了一次涅槃,可是它的确是一个新的起点,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一次再生。

希望我的学生们今后在他们的生涯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坦然,也能在苏轼精神的召唤下,“一蓑烟雨任平生”。

赤壁赋的历史教学设计(优秀15篇)篇十五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3、《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凡是在历留下踪迹地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地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4、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两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诗人发表议论,“东风”不仅仅指的是自然界的风,而是含有建功立业各种条件和因素。曲折的反映出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似乎又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5、齐读、背诵。

课后练习:对对子。

出:白对:黑出:来对:去出:美对:丑出:是对:非出:蓝天对:白云。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词。

2、完成课后练习四。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在总结中,我发现了自己的弱点,为以后的提升和改进提供了方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努力得来的成果,相信自己会越做越好!以为自
通过实习,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通过阅读这些实习心得体会范文,可以了解实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和不同的挑战。xx届毕业生即将走出大学的校
优秀学生具备很好的自我调节和管理能力,能有效规划学习时间和任务。这些优秀学生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希望能够给你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承诺人自愿承诺为借人民
师德是一种高尚的师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师德教育活动方案,希望对学校的师德建设有所帮助。在这次全县开展师德师风的学习
通过办公室工作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激励自己,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办公室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通过这些范例,大家可以更好地理
范文范本通常来自于优秀的作家或经典名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3)掌握伴性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
制定教学计划需要考虑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需求,以及教材的内容和教学资源的利用。以下是一些创新的教学计划,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创造力。一、基本情况:本学期五年级有教
月工作总结是对工作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和思考进行整理和总结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借鉴。从20xx年x月份进入
月工作总结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反思的机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写出一份完美的月
国旗下是我们追求梦想的起点,我们在这里立志成才,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小编为我们整理的这些国旗下的总结范文,展现了不同情景下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范文范本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素材,它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的效率和质量。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写作上常见的总结表达方式,供大家参考借鉴。李xx,20xx年7月毕业于杭州
范文范本可以是不同文体和形式的,可以是诗歌、散文、小说、报告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总结范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当知道学校的教学安排,拿到教材后,我就
公务员工作总结的内容应包括工作任务、工作成绩、工作困难以及自我评价等方面。请大家阅读以下公务员工作总结范文,对比自己的写作,找出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不断提高自身
新年意味着新的开始和机会,是时候回顾过去一年的成就了。在写新年总结时,如果你遇到了困惑和困难,不妨参考以下范文,或许会给你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新年到了,又过去了
月工作总结是一种重要的自我审视和反思的机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问题、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范文范本的写作风格独特,能够为我们提供不同的写作思路和风格选择。在下面的范文范本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优秀的写作手法和构思方式,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月工作总结是一个不断成长和进步的机会,让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不断提升自己。以下是一些优秀员工的月工作总结,他们的经验和方法或许能够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借鉴。
持续改进总结,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持续的总结和改进。在过去一个月的办公室工作总结中,我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并总结了一些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希望能
通过班主任工作总结,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下一学期的工作提供依据和思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style="colo
通过学生工作总结,我们可以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使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出色。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进行了全面、
医院工作总结是一个机会,让我们思考并提升自己在医疗服务中的能力和质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医院工作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一、领导重视,统筹安排
小芳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她的作文总是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小丽同学的阅读能力很强,喜欢读各种类型的书籍,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1.刚开学,你就摘走了“算术大王”
导游词是旅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为游客提供详细的导览信息和专业的解说。导游词的撰写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目标受众的需求,以下是一些成功的范文,供大家
写培训心得可以帮助我们反思自己在培训中的不足,进而做出改进。培训课程中的互动和合作,让我认识到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的重要性,这将对我今后的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改变
范文范本具有普遍适用性,适合不同层次和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看一看下面这些总结范文,或许能够给你一些灵感,帮助你更好地完成你的总结作业。你的成绩很好,这是大家公认的
范文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触发写作的灵感。县江池镇人民政府:我叫x
在幼儿园工作一段时间后,写一份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反思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以下是一些幼儿园工作总结的实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岁月匆匆一转眼一个
通过记录工作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值得参考的工作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和
范文范本不仅提供了写作思路和方法,还能帮助我们提升写作的表达能力和艺术水平。小编为大家挑选了一些精彩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本班幼儿年龄较
通过分析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的写作技巧和方法,进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1、推进^v^平安大王^v^
教学工作总结可以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汇总了一些教学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近几年来,随着幼儿园
通过读书心得的撰写,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这些范文对书籍内容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解读和总结,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读书的有益启示和建议。
优秀学生注重思维的拓展和知识的应用,他们不仅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还能够进行创新性思考。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学生的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办公室工作总结是一种对自己工作的自我检视和审视,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潜在问题并及时解决。看看以下的办公室工作总结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和灵感。在过去的半年,本人在
培训心得的书写可以帮助我们梳理和整理思路,对培训内容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接下来是一些详实可信的培训心得样本,提供给大家参考。通过本次培训和学习,我对新课程有
述廉报告的撰写需要注意真实客观,不夸大事实,不隐瞒不良信息。小编搜集了一些交流分享的述廉报告案例,相信对于大家撰写述廉报告会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为了认真总结过去
它不仅仅是个人的总结,更是一种对过去经验的反思和对未来行动的指导。1.从这次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合作能够带来更好的成果。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亮点,进一步发挥自己的优势,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素质。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您的写
在幼儿园工作总结中,我们可以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反思,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
活动总结是加深对活动内容和目标的理解,并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推荐一些活动总结的经典范文,相信对大家很有帮助。法制宣传活动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一
年度总结是对自己工作和生活状态的一次客观评估,有助于我们做出合理的调整和改变。为了帮助大家写一篇有水平的年度总结,我们特意整理了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
学校是知识的源泉,我们在这里汲取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推荐几篇学校总结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并自我反思。各位家长,这个学
实习报告是对实习期间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的应对措施和经验分享,对于未来面对类似情况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实习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给大
范文范本可以激发我们的写作兴趣,让我们更加有动力和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特意挑选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上的灵感。
事迹材料的写作需要注重客观性和公正性,要根据事实和证据进行论述,避免主观臆断或夸大其词。客观公正地介绍事迹的同时,以下是一些相关的事迹材料供大家参阅。
月工作总结是一个机会,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向上级汇报自己的进展和问题,并获得更多的指导和支持。下面,小编为大家推荐一些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学生会工作计划的编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意见,确保工作计划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一些学生会工作计划的案例,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工作起到一些指
教育事业是光荣而神圣的,教师的师德是教育事业的灵魂和核心。下面是一些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师德事迹,让我们一起感受他们的教育情怀。时间如流水,转眼间我来到我们校园工作
通过个人总结,我们可以回顾过去的经历,分析自己的进步和退步,为未来的发展做好规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个人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上的启发和提升。
总之,通过参考范文范本,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培养锐利的思维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借鉴。20xx年是《新国家安全
教案中要合理安排时间,兼顾教师的讲解时间和幼儿的学习时间。下面是一些备受好评的幼儿园教案,希望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活动目标:1.尝试与大孩子一起玩。2
在教学过程中,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提前思考和准备好各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以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有效性。以下是一些教案模板的实例,希望能够给各位老师在备课时提供一些启
范本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可以给我们带来灵感和启发,使我们的写作更加生动有趣。以下总结范本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提升了总结的文采和形象感。亲爱的同学们:保护环境,人人有
通过思想汇报,我们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表现。在下文中,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思想汇报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规范写作格式,使文章更加规范、准确、易读。通过阅读这些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优秀作文的结构和内容特点。作为1名企业秘书人员,面对现在日
在写月工作总结时,要尽量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工作表现,找出不足与优点。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月工作总结案例,可以为你提供写作思路和参考。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
师德师风是教师群体形象的重要展示,是塑造教育品牌的有效手段。阅读一些师德师风的典型案例,可以对我们的教育思维和行为有所启发。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应遵
定期进行教学工作总结,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阅读一些优秀的教学工作总结,看看他们的亮点和不足。光阴如梭,一年的工作转瞬又将成
工作总结是一个全面了解自己工作情况的机会,通过对工作过程的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系列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
三分钟是一个恰到好处的时间段,可以让我们迅速完成某个小目标。在这里,我们提供了一些适合在三分钟内做的简单练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保持身心健康。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事迹材料的编撰过程需要细致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确保内容的全面和准确。接下来是一些精选的事迹材料样本,大家可以从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任xx,现任xx县xx
通过社会实践,我们可以感受到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拓宽视野,培养实际动手能力。请大家注意,以下是一些社会实践的评价标准和参考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实践报告写作有所帮助
自我评价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找到自己在不同方面的发展空间。自我评价范文:通过深入的反思和总结,我认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还有待提高和加强。
一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经历,需要通过年度总结来反思和总结,以便更好地规划未来。下面是一些精选的年度总结范文,希望对你的写作有所启发,来一起欣赏吧。教育委员会的正
范文范本是学习写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资源,通过参考范例可以提高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范文范本是写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它们会给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论文摘要:随着
月工作总结是在每个月结束时对个人或团队在工作中的表现进行综合性的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过去的工作,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小编整理了一些
在月工作总结中,我们可以对自己的工作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估和反思。在下面给出一些精选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以供大家参考和学习。20xx年是安全生产年,在公司的正确领导下
作为主持人,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为大家带来一场充满活力的活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主持人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亲爱的同
幼儿园工作总结是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总结,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请大家参考下面的幼儿园工作总结范文,汲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生活在充实的节奏中似乎要过的快
写总结可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升学习效果。以下是一些六年级作文的精选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尊敬的市领导:我是一名小学生,知道你
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表达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范文范本,供大家欣赏和学习,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启示。为了进一步落实《幼儿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涉及人员招聘、培训、薪酬、福利等方面的综合性学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力资源薪酬福利管理经验,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求职面试的时候
教学工作总结的目的是为了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成功奠定基础。下面是一些成功教师的教学工作总结,希望能激发大家对教育教学的新思路。
通过工作总结,可以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进步的方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在写作时有所帮助。今年以来,xx社保所在县人社局的正确领
教师工作总结是教师对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和概括,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优秀的教师工作总结范文,
教学工作总结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能够推动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优秀的教学工作总结范文。教育的发展在教师,学校的发展
教师心得体会是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整理并总结经验的一种方式,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小编整理了一些教师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思路。
人生总结是一次思考和反思的机会,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绪,认识自我。请阅读以下这些人生总结范文,或许可以帮助您整理思绪和找到写作的灵感。2、如果人已经被谎言的毒药弄
教学工作总结不仅关注教师个体的教学表现,也注重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成长情况,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教学工作总结范文,大家可以根据
通过写培训心得体会,可以巩固和加深培训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展示一些写作风格独特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新的思考方
通过分析范文范本可以发现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借鉴以下范文范本的写作风格和技巧,相信能够提升大家的写作能力和表达水平。一、教学秘书在科主任的
婚礼策划考虑到各种细节,包括场地选址、主题设计、婚宴安排等,确保婚礼顺利进行。婚礼策划是一门艺术,以下是一些婚礼策划的经典案例,欢迎参考借鉴。新郎姓名:电话:.
学校是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场所,每个学期结束时总结学校生活是必不可少的。以下是学生们在学校中取得成功的经验总结,让我们一起来借鉴吧。这学期,本人继续担任五年级班的
述廉报告是检验和评估公务员廉政建设成果的重要工具,它可以促进廉洁从政和反腐败斗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述廉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一年来,我通过自身努力,积
范文范本是一本永不完结的书,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阅读和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如果你对范文范本感兴趣,可以继续阅读以下范例,相信会有所收获。1.三月的杨柳—
人生如同一篇文章,总结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中的各个章节。接下来是一些精彩的人生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有所帮助。1、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3
通过研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思维视野,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掌握好范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将有助于我们提高写作水平。在暑假里,我还读了《汤姆·索亚历
范文范本的存在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各种不同类型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以下是一些写作范本,它们展示了不同层次和不同风格的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以党的“十六大
教师心得体会能够帮助教师深刻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以下是一些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
学生会工作总结需要全体学生会成员的参与和贡献,通过集思广益,获取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生会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范文范本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写作,还可以增加我们的阅读量,拓宽我们的知识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事迹材料是一种可以生动还原人们所经历的事情的文字材料。通过这些事迹材料的分享和传播,我们可以建立一个互相学习和进步的社会环境。向xx自20xx年3月作为云南省科
范本的选取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目标,选择与自己写作方向相符的作品进行参考。范文范本3:以下是一篇优秀范文范本,展示了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
通过分析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类型和风格作品的写作特点,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这里有一些精心挑选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和创造力。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不同领域的写作要求和规范,提高文档撰写的准确性。在范文范本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经典的作品,通过欣赏这些经典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品味和理解
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工作实践中,总结都是提高自己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好的总结。1、全体教职工必须严格遵
心得体会是一种反思和总结的过程,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心得体会的写作特点和方法,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实例供大家参考。
安全工作总结还是加强安全宣传教育的重要手段,可以向员工传递安全知识和技能。下面是一些安全工作总结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学校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
工作方案的执行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进展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和调整计划。如果你对工作方案的编写有困惑,不妨看看下面的文章,或许能帮到你。xx年即将临近,观景台社区两
月工作总结是对上个月的工作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反思和提升。以下是一些来自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灵感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