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它们展示了不同风格和类型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技巧。范文十:关于职业规划的范文,让我们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
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学霸笔记(专业18篇)篇一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
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
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
c、独特技术——唐三彩。
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
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
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学霸笔记(专业18篇)篇二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二、手工业的发展。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冶金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清朝—珐琅彩丝商朝—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业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
三、资本主义萌芽。
时间:明朝中后期地区:江南。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学霸笔记(专业18篇)篇三
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的“图画文字”,商代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演变:
a:演变过程为: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b:演变的总趋势:由繁到简。
了解古代中国的书法家。
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主要书体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
楷书:具有实用价值。魏晋时期的钟繇、王羲之;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草书: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唐代的张旭、怀素等。
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有实用价值。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代赵孟頫、明代文征明等。王羲之(“书圣”)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为“天下第二行书”。
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学霸笔记(专业18篇)篇四
(1)背景:
17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议会与国王斗争。
(2)过程: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成立共和国。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光荣革命。
2.确立标志——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
(1)内容:它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2)作用: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也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保障。
1.概况。
18世纪初,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
2.组成:下院议员由普选产生,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3.职能。
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选等。
4.特点。
5.意义: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权,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
1.概念:使民主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
2.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
3.过程:英国1832年议会进行选举改革。
1.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独裁统治。
2.资产阶级不同集团的权益之争,在议会中得以和平的方式实现,这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
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学霸笔记(专业18篇)篇五
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列侯归郡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
2.唐朝。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
军事: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中央派文臣做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由中央掌控。
4.元朝。
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西藏由宣政院管理。行省长官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在行使时受中央节制。
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内朝(中朝)。
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
尚书省(最先拥有实权)、中书省、门下省。
3.隋唐——三省六部制。
(1)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2)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3)影响: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分散皇权独尊;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宋朝——分割相权。
宋初,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元朝后期,宰相权势扩大。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朝。
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选拔,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4、唐宋元各朝。
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增加考试科目,武举,殿试等。
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学霸笔记(专业18篇)篇六
根本——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直接——胡惟庸案。
2.措施。
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3.影响。
加强了君主-。
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
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
二、内阁的创立。
减轻皇帝沉重政务,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2.形成与发展。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奠基)。
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正式形成)。
明宣宗——票拟批红(发展)。
明英宗——票拟制度化(发展)。
明神宗——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顶峰)。
3.性质: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内侍机构。内阁是君主-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4.权力:阁臣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还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三、军机处的设立。
1.过程。
(1)清初(皇太极):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
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军国机要),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康熙:设南书房(参与机务,起草谕旨)。
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南书房。
(3)雍正:为办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上传下达)。
2.特点:简速密。
3.职能。
4.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全-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一、形成条件。
1.地理条件:古希腊以海洋为依托,山岭和河流分割,彼此相对孤立造就了众多城邦国家。
2.政治条件:具有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这使公民更多的直接参与城邦政治。
3.经济条件:濒临海洋,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新兴工商业者追求民主权力的渴望强烈。
(公民的定义:根据传统,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资格。)。
二、确立过程。
1.梭伦改革(奠基)。
(1)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2)内容:根据财产多寡,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3)作用: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
(1)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2)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组成十将军委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等。
(3)作用: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黄金时代)。
(1)时间:公元前5世纪。
(3)作用:这次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三、评价。
1.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
2.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3.进步性:
(1)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2)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4.局限性:
(1)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做主的民主。
(2)小国寡民体制造成直接民主的泛滥,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等成为政治-社会动荡的隐患。
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学霸笔记(专业18篇)篇七
3.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清雍正设军机,边疆设立理藩院,西南改土归流法。
4.鸦片战,中国败,签南京,始两半,割香港,赔银元,开五口,商关税。
5.甲午战,中国败,签马关,深两半,割辽台,赔白银,开四口,允设厂。
6.八侵华,签辛丑,赔白银,划使馆,禁反帝,拆炮台,允驻兵,沦工具。
7.应鸦片。三元里,对甲午,黄海战,义和团,抵八侵。
8.八一宣言停内战,瓦窑会议立方针,学生发动一二九,两将联合西安变。
9.改编军队国共合,淞沪打破日计划,太原会战首大捷,徐州会战胜最大。
10.百团大战灭气焰,枣宜会战张殉国,一九四五日投降,国共再度陷混战。
11.武昌起义清瓦解,中华民国中山建,临时约法民主定,辛亥意义需谨记。
12.五四运动揭序幕,中共建立开三会,国共合作赢北伐,汪蒋右倾终破灭。
13.第三世界迅崛起,不结盟运动新兴起,中国日本相继赶,冲击世界旧格局。
16.两极格局终瓦解,一超多强今格局。
17.港澳回归意义深,一国两制为关键,台湾问题要解决,原则方针要明确。
18.另起炉灶一边倒,和平共处恩来提,日内万隆恩来至,求同存异迎拥护。
19.七一重返联合国,七二中美正常化,同年中日已建交,七九中美终建交。
20.外交政策需明确,un为中多外交,亚太上海中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
21.梭改缓和限制与保障,克改打破形成使参与,伯改削弱贵族权,雅典意义两辩证。
22.习惯成文与公民,万民自然组罗法,有利进步成先驱,平等公正存价值。
23.光荣革命供条件,权利法案确议会,责任内阁使完善,国家元首无实权。
24.一七八七美宪法,联邦总统民主制,三权分立相制衡,加强中央政府权。
27.美争锋,铁杜北约马歇尔,苏应对,经互华约情报局。
28.煤钢经济原子能,一九六七终合并,目标意义与作用,加强推动与交流。
29.第三世界迅崛起,不结盟运动新兴起,中国日本相继赶,冲击世界旧格局。
30.两极格局终瓦解,一超多强今格局。
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学霸笔记(专业18篇)篇八
学习历史,我们得首先弄清楚什么叫历史?历史的概念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指过去发生的事件与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如甲午中日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二是指有关过去的记录与研究,也就是经过人的思维研究和加工而成的主体化历史,如《史记》《汉书》就是其中的化表;最后历史是一门学科或专业,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和了解的基本的文化课知识。
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学霸笔记(专业18篇)篇九
1.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
17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议会与国王斗争。
(2)过程: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成立共和国。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光荣革命。
2.确立标志——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
(1)内容:它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2)作用: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也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概况。
18世纪初,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
2.组成:下院议员由普选产生,多数党为首相。
3.职能。
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选等。
4.特点。
5.意义: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权,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议会改革。
1.概念:使-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
2.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
3.过程:英国1832年议会进行选举改革。
四、君主立宪制的意义。
1.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避免-统治。
2.资产阶级不同集团的权益之争,在议会中得以和平的方式实现,这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
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学霸笔记(专业18篇)篇十
如今的高考形式,历史作为高考科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由于中考在去年才考历史,而且作为综合科来考,初中课时安排少,许多学校又缺乏专业教师,历史在有的学校形同虚设。学生初上高中后,对当前高考改革形势一无所知,在学习方法上,视机械背诵为唯一法宝,不愿认真听讲,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认识不到训练的意义,不做平时积累、循序渐进的打算。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属新编教材,从观点到史实,从容量到质量,从广度到难度,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历史学科本身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和高考改革带来的结果。缘于此,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课时少,进度紧和高考能力考查要求日渐扎实的情况下,如何更新观念,适应新形势,学好新教材,是摆在每一个高一新生面前一道难解的方程式。
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学霸笔记(专业18篇)篇十一
1、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
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加以总结改造,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秦朝时受到沉重打击;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_治的需要。汉武帝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兴办太学,打破了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宋朝时用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发展成理学,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后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_治。明朝后期的李贽挑战了正统思想;明清之际,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想滋长。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黄宗羲等人不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家。
2、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儒家思想有助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3、西方人文精神发展的历程:
起源: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复兴(兴起):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
发展:16世纪的宗教改革;成熟: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
智者学派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苏格拉底不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他关注人的_德,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罗马神权统治的社会政治思想运动。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没有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崇尚理性和科学,但理性不是当时的主流思想。反对天主教会的神权思想束缚,但仍然信仰宗教。
启蒙运动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_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
启蒙运动中提出的学说有:“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学说。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领袖。孟德斯鸠的学说否定了封建_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成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卢梭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但他不反对私有制。
伏尔泰和孟德斯鸠都提倡君主立宪,孟德斯鸠不是首倡分权之人,思想最为激进的是卢梭。
法国启蒙思想家主张用理性取代_愚昧,建立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要求获得人的彻底解放,进一步弘扬了人文精()神。
德国的康德总结了启蒙思想,提出要自由也要自律。
启蒙运动对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但没有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产生影响。
4、中国古代科技曾长期世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繁荣,为发明创造提供了根本保障,也为科技的使用与传播创造了条件。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推动了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5、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的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它们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
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学霸笔记(专业18篇)篇十二
一、帝国的建立,即“六王毕,四海一”
1、秦的统一:过程(略);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
2、军事上的巩固:
史实:筑长城、开“直道”,北击匈奴;开灵渠,平定岭南;开“五尺道”,开辟西南。
意义:加强了北方的边防;首次把岭南、西南归入中央王朝的政治版图内。
3、评价(意义):
秦朝的军事、政治措施,不仅加强了对周边地区的政治控制,扩大了统治区域,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二、如何巩固其帝国统治?
1、地方制度:实行“废分封,行郡县”,即“海内为郡县”
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推行:秦统一之后。
内容:郡、县、乡、里;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
性质:是中国古代自秦王朝以来长期实行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特点(与分封制相比):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巩固:西汉继续实行郡县制,并逐步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评价:实现了这样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和管辖;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制度,即皇帝、百官公卿。
皇帝制度的创立:至高无上。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三公”的职责。丞相:统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朝政。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军事。九卿:略。
特点: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朝议制度:
概念:丞相、御史大夫、诸卿讨论国家军政要务的方式。
评价: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但秦始皇晚年遭到破坏。
(4)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增加了“刺史”和司隶校尉。意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于巩固政权,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评价:
1、秦汉建立的“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的定了基本格局。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四、知识拓展:
2、秦汉时期:郡守和县令每年定期是向丞相述职,而不是向皇帝述职。
3、君主专制的两大基本矛盾: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两大矛盾的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地方的权力不断被削弱。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本质特征: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统治。
5、君主专制的弊端:独断性和随意性,不可避免决策中的重大失误,且容易导致暴政。因此皇帝的品行在其执政过程中至关重要。
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学霸笔记(专业18篇)篇十三
1、17世纪荷兰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
原因:
(1)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2)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发达。
(3)对外贸易发达。
(4)政治上:共和国的成立。
(5)外因:西班牙的衰落。
2、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英荷战争(16世纪中期):导火线: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英国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如纽约)。
荷兰战败说明:商业资本不敌日益发展的工业资本。
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英国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确立在印度优势。
法国战败说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必然战胜落后的封建制度。
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学霸笔记(专业18篇)篇十四
1.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而言的,而是相对而言的。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4.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
5.“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
6.明朝以前,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7.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而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
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另外,“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专有名词,注意不应出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字眼。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天京变乱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历史的必然。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他们没有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因而,天京变乱的悲剧,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的必然。
2.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3.三民主义思想并不是完美的,而是有其局限性。民族主义未明确提出反帝,民权主义未将整个地主阶级作为革命对象,民生主义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4.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
5.学生容易误以为五四运动取得了彻底胜利。应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
6.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7.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而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
8.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而不是国共合作问题。
9.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
10.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而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
11.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12.“左”倾与右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两者都有危害性,尤其是“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
13.注意中共领导的三大起义失败的最大教训是不根据本国国情,坚持“城市中心论”,从中得到的最大启示是应该从城市转入农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易混点。
1.《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分别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和治国方案,但最后都没有实行。根本原因:《天朝田亩制度》在于其落后性和空想性,《资政新篇》在于无社会基础。
2.近代前期三次运动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农了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的名称辨析“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
3.“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并不是完全自治。
4.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而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东西德、韩国和朝鲜问题的产生,则是二战后根据国际协议形成的,属于二战的遗留问题。
5.我国现在所提倡和努力建立健全的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社会,而不仅仅是法制社会。
6.注意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体,人民代表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7.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纲领性文件不是《共同纲领》而是1954年宪法。
8.“”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
9.中国要避免十年“”那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单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易混点。
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20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上的几部宪法: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孙中山1912年在南京颁布。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其临时宪法的职能终止于1954年宪法的颁布。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国家政策不是由国家关系决定的,而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国家关系也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2.注意由周恩来总理首先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4.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原始国之一。
5.中美正式建交的标志不是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而是1979年中美建交。
6.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7.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
8.注意中国多边外交的中心是联合国而不是周边国家。
9.中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是中俄结成联盟,而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关系,既从本国利益出发,又充分考虑了伙伴的利益。
10.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出发点不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而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第六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注意雅典民主制的产生,是由经济、历史及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地理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
2.雅典民主仅仅是对男性公民群体而言的,而非公民,如外邦公民、奴隶和他国公民,没有享受民主的权利。
3.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4.万民法与公民法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
易混点。
1.自然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城邦是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
2.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制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了雅典民主制,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制达到鼎盛。
3.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陪审法庭)是民主政体特征的充分体现。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在五百人大会休会期间为大会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民众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也由民众法庭终审。
4.《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国王仍有较大的行政权,可以领导政府和内阁,但受到议会制约,责任内阁制确立后英王才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美国实行的是联邦制,又是共和制。从国家结构形式上说,美国是联邦制;从政体上说,美国是共和制。
3.注意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与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是不同的。中国是绝对君主专制,君主大权独揽,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而英国在中世纪时,王权就受到贵族的挑战。
4.注意古希腊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实行的是间接民主制。
5.注意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共和派与保皇派相妥协的结果,总统和参议院有很大权力,二者相互制约。
易混点。
1.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是虚,议会是实;德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议会为虚,君主是实。
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一条主线:议会的发展演变(即代议制的确立、发展、完善)。
两个趋势:国王权力逐渐削弱,议会权力不断增强;。
三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力由国王转移到内阁;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
3.资产阶级代议制形式的统一性表现:
一个核心:代议制民主;。
两种政体:君主立宪制、总统共和制;。
三项原则: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
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归宿和落脚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2.俄国的二月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只是推翻了沙皇统治,是十月革命的开端和准备,而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3.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与突发性,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因此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必然的。
4.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不是新中国的成立,而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新中国的“过渡时期”不是从1953年开始的,而是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止于三大改造的完成。
5.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不是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而是社会经济还没有发展到能够铲除资本主义的程度。
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学霸笔记(专业18篇)篇十五
1、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而言的,而是相对而言的。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性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4、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
5、“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
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另外,“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专有名词,注意不应出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字眼。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天京变乱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历史的必然。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他们没有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因而,天京变乱的悲剧,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的必然。
2、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3、三民主义思想并不是完美的,而是有其局限性。民族主义未明确提出反帝,民权主义未将整个地主阶级作为革命对象,民生主义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4、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
5、学生容易误以为五四运动取得了彻底胜利。应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
6、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7、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而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
8、中共三大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但不等于中共没有参与领导国民革命运动。
9、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而不是国共合作问题。
10、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
11、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而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
12、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13、“左”倾与右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两者都有危害性,尤其是“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
14、注意中共领导的三大起义失败的最大教训是不根据本国国情,坚持“城市中心论”,从中得到的最大启示是应该从城市转入农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15、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到了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才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
3、“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
4、“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并不是完全自治。
5、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而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东西德、韩国和朝鲜问题的产生,则是二战后根据国际协议形成的,属于二战的遗留问题。
6、我国现在所提倡和努力建立健全的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社会,而不仅仅是法制社会。
7、注意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体,人民代表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8、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纲领性文件不是《共同纲领》而是1954年宪法。
9、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国家政策不是由国家关系决定的,而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国家关系也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2、注意由周恩来总理首先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4、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原始国之一。
5、中美正式建交的标志不是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而是1979年中美建交。
6、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7、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
8、注意中国多边外交的中心是联合国而不是周边国家。
10、的增强”而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第六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注意雅典民主制的产生,是由经济、历史及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地理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
2、雅典民主仅仅是对男性公民群体而言的,而非公民,如外邦公民、奴隶和他国公民,没有享受民主的权利。
3、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4、万民法与公民法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
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国王仍有较大的行政权,可以领导政府和内阁,但受到议会制约,责任内阁制确立后英王才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美国实行的是联邦制,又是共和制。从国家结构形式上说,美国是联邦制;从政体上说,美国是共和制。
3、注意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与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是不同的。中国是绝对君主专制,君主大权独揽,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而英国在中世纪时,王权就受到贵族的挑战。
4、英国《大宪章》的主要内容是限制王权,实质是维护封建贵族特权。
5、注意古希腊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实行的是间接民主制。
6、注意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共和派与保皇派相妥协的结果,总统和参议院有很大权力,二者相互制约。
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归宿和落脚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2、俄国的二月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只是推翻了沙皇统治,是十月革命的开端和准备,而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3、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与突发性,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因此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必然的。
4、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不是新中国的成立,而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新中国的“过渡时期”不是从1953年开始的,而是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止于三大改造的完成。
5、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不是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而是社会经济还没有发展到能够铲除资本主义的程度。
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并不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完全形成。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2、美国的“冷战”政策是指二战后东西方阵营之间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美国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局部地区实行“热战”,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3、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不是摆脱美国的控制。
4、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化,而不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5、“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的局面出现,但这并不能说多极化格局已经定型,因为多极化是一个趋势,有一个发展过程。
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学霸笔记(专业18篇)篇十六
1.汉朝——内朝(中朝)。
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
尚书省(最先拥有实权)、中书省、门下省。
3.隋唐——三省六部制。
(1)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2)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3)影响: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分散皇权独尊;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宋朝——分割相权。
宋初,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元朝后期,宰相权势扩大。
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学霸笔记(专业18篇)篇十七
1、皇帝制度(法令初一):
基本内涵(基本特征):独尊、至上、世袭。根本特征:至高无上。本质:君主专制。皇权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因此皇帝个人的品行和执政能力决定了王朝的稳定和兴衰。
2、相权与君权的矛盾。
丞相的职责:(略)。
根源:制度本身。
历代皇帝调整相权的原因:防范宰相擅权,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也是弥补这是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3、汉代:中外朝的形成。
原因:卿相的无能;为了抑制丞相的权利。
结果:中朝成为了决策机构,外朝变为执行机构;丞相权利受到削弱。
中外朝的出现:是君主专制本质的反映。
4、唐代:三省六部制。
出现于隋,完善于唐。
评价: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合作又相互制衡,保证了皇权的独尊(特点);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是唐代社会繁盛的政治保障。
5、宋代:
措施:设副相、枢密使、三司分别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政权,确保君权的独断地位。
评价:相权进一步削弱,皇权加强;也给宋朝带来了冗官、冗费问题,是宋朝中期社会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监察制度:
1、历代王朝的监察制度:
秦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使。
汉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
唐朝:御史台;(4)宋朝:提点刑狱司。(5)元朝:御史台。
2、评价:
积极:在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的贪污-腐败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局限:实际效能是有限的,无法从根本上监督和扼制官员的腐败行为。监察官员并不能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知识拓展:刺史制度的特点:以轻制重(以小制大)。
三、选官制度:
1、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开始于先秦,衰落于春秋战国。
选官依据:血缘和出身。
世袭。
2、察举制:
开始于秦朝;完善于西汉;衰落于东汉。
选官依据:品行和才能。(品行中孝、廉是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方式:自下而上推荐人才的为官的制度。
途径:征召、举荐等。
特点:封闭性,民意无从体现。
3、九品中正制:
开始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衰落于隋唐。
选官依据:血缘和门第。
特点:世袭,等级森严。
4、科举制:
开始于隋,完善于唐宋,衰落于明清。
依据:文学才能。
评价:
进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局面;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了行政效率;形成了重学风气;体现了公平公正。
弊端:考试的内容和范围不出儒学经义,尤其是到了明清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
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学霸笔记(专业18篇)篇十八
成王时周公分封的诸侯国数量很多,对这些被封的诸侯,周王称其中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姓的为伯舅、叔舅。相对来说,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这就是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
2.同姓分封,范围扩大。
对照《西周分封示意图》,不难看出同姓的诸侯在燕、鲁等地大有其人,打破了商朝同姓多内服的成例,使周王亲族的势力远达边鄙,扩大了周王的有效管辖范围。
3.义务更加明确。
例如,诸侯必须定期朝觐周王,向周王贡献各种物产,接受周王之命出兵保卫王室或征伐反叛等;同时对周王的婚丧嫁娶、巡狩等也要尽义务。有时,诸侯大国可在周王授意下调动附近的中小诸侯国的军队,共同从事征伐战争。由于大国成为一方之长,所以又称之为方伯,有的方伯还被召入朝廷任职,辅佐周王。
4.逐级分封。
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要以大宗的名分继续对自己的宗亲进行分封,这就使周王的势力随着血缘关系的逐级延展,渗透到诸侯国的每一个地区;商代未见如此严密的制度,商王对外服地域的控制力是很有限的。
5.等级爵位产生。
被分封的诸侯,在爵位上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号,虽然从金文内容上看,尚未有等级差别具体如何不同的'记载,但已经分类定等级是可以确定的。
6.监国制度出现。
周王为了防范诸侯叛乱,派人作为监官去监视他们。例如周灭商后,周武王令商纣王之子武庚仍居殷故地,管理殷民,同时又分封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在其周围进行监视,称为“三监"。出土的铜器铭文证实,西周还派有一些监官到其他诸侯国去。这是周王对地方诸侯加强控制的一种重要措施,也是中国古代确立监察制度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