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报告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报告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思想政治表现及健康状况自我评价报告篇一
教科书第1~3页的内容,课堂活动第1、2题。
1、经历把几个相同数的连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会写乘法算式。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
3、初步感受乘法与加法的联系,激发学生对乘法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把几个相同数的连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会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感受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圆片。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课件展示情境图
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2、提出数学问题
根据图中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
3、解决问题
教师再抽学生说一说怎么解决其他问题的,同步在相应的问题后面板书算式。
4、感知“几个几”
观察上面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这个算式可以说是几个几相加?其余的算式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
3、设置认知矛盾,引出课题
(课件展示主题图中3位同学踢毽的情境)
每组有几人踢毽?
课件出示很多组同学踢毽(展示部分)
如果有这样的100组同学同时踢毽,一共有多少人在踢毽呢?
(学生列算式)
列完了吗?你有什么感觉?有没有简便方法?
4、揭示课题
像上面这样的算式,在数学上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计算,想学习这种方法吗?(停留片刻)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新的运算方法——乘法。(板书课题:乘法),乘法要学习的内容还很多,今天只是初步认识。(完善板书:的初步认识)
二、自主构建,理解意义
1、教学例1,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1)出示第2页例1的植树情境图。
看到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
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并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同步板书:
(2)揭示联系引出乘法算式。
像这样求4个8相加是多少,除了可以用连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乘法计算,用8×4或者4×8来表示。
板书:
8×4读作:8乘4
4×8读作:4乘8
想一想,8×4等于多少?4×8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叫乘号。
(3)引导学生体会乘法算式更简便。
你喜欢用加法算式还是乘法算式?为什么?
2、教学例2,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例2的情境图。
观察图,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一共有多少盆花?)
发现:每次摆3盆,摆了6次,所以是6个3。
加法算式就是:3+3+3+3+3+3=18(盆)
写成乘法算式怎么写?
(2)认识因数。
板书:在乘法里,乘号两边的数叫“因数”,乘得的结果叫“积”。
观察上面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像这样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
三、练习应用,巩固内化
1、课堂活动第1题。
看算式读一读,巩固乘法算式的读法,注意通过卡片与小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课堂活动第2题。
同桌合作,一人先说算式,另一人根据所述摆小棒,然后交换角色活动。
3、课堂活动第3题。
四、反思总结,概括提升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些什么?
思想政治表现及健康状况自我评价报告篇二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思想政治表现及健康状况自我评价报告篇三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建议中提到:让学生摆学具、看课件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知“平均分”与除法的关系,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把学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摆一摆、分一分。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任意分6个桃子,从不一样多的分法和每份同样多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平均分,理解除法的意义。学生的认知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上,也就突破了除法这个抽象概念的难点。突出了除法的本质属性:把一个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把握教材时抓住除法的本质属性,淡化其非本质属性。
课后,带给我的反思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的两点:
过去,我们总怕孩子听不懂、记不住。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我们都知道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达、诉说。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老师交流。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孩子们只有在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同时在建构知识的同时,他们也学会了与同伴的交流与合作。
在课改实验中,尊重学生的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节课,如果按照先教后学的教法,学生学习的劲头就会打消一半。而还学生的主动权以学生,让他充分享受自主学习的快乐,学生那颗创新的幼苗没有受到伤害,并且相信能长成参天大树!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本节包括“平均分”和“除法”两部分内容。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让学生掌握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而例4除法的含义,是学生学习除法的一个难点,本节课的教学“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关键是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即每份分的结果同样多。
我从让学生小组合作分苹果开始,通过分东西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接着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帮小熊猫平均分竹笋的具体情境,课上通过请学生演示帮小熊分竹笋的过程从而引出除法,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让让学生认识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整节课以平均分物的事例设计“除法”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除法。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学生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教学时在知识点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通过让学生分东西,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2、练习题的设计较单一,应设计多样化的练习,练习题应有梯度。
思想政治表现及健康状况自我评价报告篇四
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乘法是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的简便形式的创造过程,从中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
让学生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在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教学中,继续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建立乘法的概念,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乘法算式。
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识别相同加数。
多媒体课件。
1、师生谈话,通过谈话引出游乐场,并出示情景图。
同学们,十一放假,假期你们都去哪里玩了?谁来说一说?
同学们,有一些小朋友利用假期去了游乐场,他们玩得可开心了,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好,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游乐场景图。
2、同学们,有的小朋友在玩摩天轮,有的小朋友在玩过山车,有的小朋友在玩小火车。我们先来看玩过山车的小朋友:过山车上每两个小朋友坐一个车厢,同学们看(课件演示:用红色的圆圈把过山车上的小朋友两个两个圈起来。)我们一起来两个两个的数一数(师生共数)我们数了几个2?用加法算式怎么表示?板书:2+2+2+2+2+2=12(边板书边问:几个2相加?6个2相加是几位小朋友?)
3、我们再来看玩摩天轮的小朋友:摩天轮上每四个小朋友坐一个吊厢,同学们看(课件演示:用红色的圆圈把摩天轮上的小朋友4个4个圈起来。)我们一起4个4个的数一数(师生共数)我们数了几个4?用加法算式怎么表示?板书:4+4+4+4+4=20(边板书边问:几个4相加?5个4相加是几位小朋友?)
4、我们接着看玩小火车的下朋友:小火车上每三个人坐一个车厢,同学们看(课件演示:用红色的圆圈把小火车上的小朋友3个3个圈起来。)我们一起3个3个的数一数(师生共数)我们数了几个3?用加法算式怎么表示?板书:3+3+3+3=12(边板书边问:几个3相加?4个3相加是几个人?)
1、观察写出的所有算式,启发学生发现相同加数算式的特点。
同学们,真了不起,解决了游乐场中的一些数学问题,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写出的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会说出不同的意见,如果学生发现不了特点,教师可引导:第一个算式每个加数都是几?第二个算式,第三个算式,每个加数都是几?)教师概括:每个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小结:像这样算式中,每个加数都一样,都是相同的,我们把这样的加数叫:“相同加数”(板书),像这样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我们可以简单地说成“几个几相加”。
2、让学生找一找每个算式中的相同加数。
3、引导学生用几个几来表达相同加数相加的加法算式。
4、由困惑引发思考。
那我们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来表示这样的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呢?你能用更简便的方法表示这个加法算式吗?(这里说的算式是:2+2+2+2+2+2=12)
动脑想一想,同桌互相交流交流。
学生交流方法,指名板演。(对于合理的方法给予鼓励)如学生能写出乘法算式6×2或2×6,教师给予鼓励表扬:你真了不起,和数学家们想的一样,数学家们就是这样表示的。
如学生说不出,教师直接告诉学生:6个2相加,还可以这样表示:6×2=12(板书)
5、揭示课题,顺学而导(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法)
这是一种新的方法,乘法,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6个2相加我们可以用6×2=12来表示,那这里的6表示什么?2又表示什么?它们和原来的加法算式有什么关系呢?(看着加法算式想一想,说一说)
小结:对,2就是原来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2,6表示有6个2,也就是2的个数,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这个算式就表示6个2相加(教师手指着前面板书的“6个2相加”来说)
谁能向老师这样再来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多指几名同学说一说)
6个2相加还可以这样表示:2×6=12
这里的2表示什么?6表示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谁再来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
小结:这两个算式中的2都表示原来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2,这两个算式中的6都表示相同加数2的个数,有6个2,这两个算式都表示6个2相加(教师手指着前面板书的“6个2相加”来说)
这两个算式中间的符号叫什么?谁知道?(板书:乘号)
乘号像什么呢?
小结:乘法和加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乘法就是有这样的加法得来的,所以,数学家们把加号一斜就创造出了一个新的符号——乘号。
乘号怎么读呢?读的时候就读一个字“乘”,这个算式(6×2=12)怎么读呢?谁来试一试?(板书:6乘2等于12)
第二个算式(2×6=12)怎么读呢?谁来试一试?(板书:2乘6等于12)
同学们注意:乘号只读一个字“乘”,一起把这两个算式读一遍。
同学们看,用乘法来表示这样的加法,感觉怎么样?
小结:对,用乘法来表示这样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非常简便。也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
6、鼓励学生把其他几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空间,巩固所学知识。
你能把黑板上其他几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交流学生学习的成果,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算式中的因数表示什么意思?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再次强调:像这样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用乘法计算非常简便。(板书:简便)
同学们,操场上可热闹了,有的同学在玩跷跷板,有的同学在玩荡秋千,我们一起去看看有没有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的问题。
1、课件出示教科书第46页的“做一做”(小朋友荡秋千的情境图):让学生先说一说图意,明确计算“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荡秋千?”的问题之后,独立填写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写的`算式和想法。集体订正。
2、课件出示教科书练习九的第1题(小朋友玩翘翘板的情境图):先让学生独立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在组织交流。加法算式可能出现2+2+2+2和4+4,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给予鼓励肯定。让学生体会到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
3、课件出示练习九的第四题(熊猫图):先让学生观察图,说出是几个几,再根据图意填写乘法算式和读法。然后,让同桌互相读一读填写的乘法算式,并互相检查是否全填写正确。
4、课件出示判断题:
4+4+4=4×3 ( )
6+6+6+6=6×4 ( )
3+3+3= 3 ×3 ( )
7 +7+5=7×3 ( )
(学生判断时,让学生说想法,说到3+3+3= 3 ×3时,让学生说一说两个3表示的意思,并说说为什么只能写一个算式?最后一题7 +7+5=7×3 让学生说错的理由,从而明确只有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才能写成乘法算式。)
5、能力提高:能照样子用画一画的方法表示出另一个算式吗?
3×2
5×2
乘法的初步认识
相同加数 简便
2×6=12 读作:2乘6等于12
(乘号)
4+4+4+4+4=20 5个4相加 5×4=20 4×5=20
3+3+3+3=12 4个3相加 4×3=12 3×4=12
思想政治表现及健康状况自我评价报告篇五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情景图或课件等。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思想政治表现及健康状况自我评价报告篇六
《分数与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从除法的角度去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一,在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时,能够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说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由于我在教学时,疏忽了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演示说明的时候,叫的学生少,如果能多叫几名同学演示说明,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拨,我想这部分学生在理解这一难点时,就会比较容易了。
二、学生不是理想化的学生,不要指望他们什么都会,因为学生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说的不是很明白。特别是3个饼合在一起来分学生,每一份是多少快,学生不太理解,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特点。
三、小组的全员参与不够。在小组合作进行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时,有的小组合作的效果较好,但有的小组有个别同学孤立,不能很好的与人合作,我想,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前,教师如果能让小组长布置好明确的任务分工,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小组合作的效果就会更好了。
四、在教学设计环节上,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很罗嗦,练习的时间就相对缩短了。在操作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两次动手操作,都是分饼问题,分饼的目的是让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学生分了两次,但还是有的同学理解的不是很透彻,如果只让学生分一次,把这一次的操作活动时间延长一些,汇报演示时让每个类型的学生都有参与展示的机会,我想这样教师就会有充足的时间在学生汇报展示的时候给予指导,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以上几方面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思考,也是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相信自己以后在这几方面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