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感悟,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优质的心得感悟该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感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资本论读后心得感悟篇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资料,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一样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所以,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所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所以,能够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以体力支出为主的、按时间计算的劳动是主要的劳动形式。所以,马克思还不可能对科技创新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独特作用加以系统论述。
第三,指挥、管理劳动还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形态。工业化初期,随着产业革命和生产力发展,一边是资产者财富的积累,另一边是无产者贫困的加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之初,应对的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斗争,劳动价值论创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会制度代替的必然性。在当时,指挥、管理主要还是资本家的职能,而资本家行使指挥、管理的职能与剥削目的是结合在一齐的,而绝大部分劳动者是被指挥、被管理、被剥削的。所以,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挥、管理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独立劳动形态来研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超多新状况、新问题涌现出来,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可是,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服务性劳动、科学研究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由于都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都不创造价值。这一原创含义,与现实经济活动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
资本论读后心得感悟篇二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对资本经济运行体系作了详细、科学的论述,深层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为我们研究认识资本主义运行规律,了解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等起到重要作用。《资本论》是研究马克思核心思想的重要巨作。
一、《资本论》研究对象
一个基础即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一条主线即剩余价值及其规律的揭示;
三个过程即“一卷讲资本的生产过程,二卷讲资本的流通
过程,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十个方面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地租理论,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中,关键点就是商品,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家之路就是商品经济。而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认为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的运行基础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剩余价值及其规律是指剥削自劳动者劳动价值中的利润(劳动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从而实现资本规模扩大用于再生产,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来维持自己的资本,而扩大资本只能靠累进的积累。资本再生产理论是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着重揭示社会再生产实现的条件和规律。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以产业资本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产业部门间的竞争如何使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阐明商业资本的作用和工商业资本家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规律,其中,商业资本就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商业利润是从事商品经营所获得的利润,是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那里瓜分到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是由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从借贷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的分析中,揭示了利息的来源,分析了利息的本质;利息就其本质而言,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也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地租理论认为地租是土地使用者由于使用土地而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各种收入及其源泉对“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三位一体公式进行批判,指出其形式、内容的错误,进而追溯其理论渊源,集大成地完成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敏锐的观察力和精确的剖析力为我们展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运行蓝图,并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本质及运行规律。理解这些关键知识点,对我们把握资本主义的弱点和宿命,坚持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具有积极作用。
资本论读后心得感悟篇三
第一次看见这本书,是在父亲的书橱里,很厚的精装本。
那时,父亲是解放军政治学院政经教研室的副主任,挂着将衔的教授。专门给那些到这所军队高等院校来进修的团级以上政治主官,也就是政委们,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小时候我很好读书,曾经翻遍了父亲,还有母亲的书橱。为此曾经遭到父母亲的严斥,而且把书橱上了锁。因为他们的书橱里,不仅有诸如《资本论》,《马克思全集》、《恩格斯全集》等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还有像《红楼梦》、《西游记》与《战争与和平》一类的世界文学名著。他们不希望我过早去接触这些错综复杂的东西。可不管他们将钥匙藏在哪里?我总有自己的办法找到。于是,他们的书橱,还是被我彻底翻阅过不止一遍。后来,我才知道,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只有我才会如此的大胆与离经叛道。其他,包括三个大我很多的姐姐,在书橱被锁后,再也不敢去偷看里面任何一本书籍。我是翻阅这些书橱面的人。
当然,一个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不可能对《资本论》这类书籍感兴趣。吸引我的是里面像《红楼梦》《西游记》《战争与和平》等大批的文学作品。
第一次知道《资本论》是写的什么?大约在初中二年级。我走进书房时,看见父亲在读这本很厚的书,便随口询问了一句。父亲用最简单的方式告诉我,那时一本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教科书,也是一本马列主义教科书。作者就是卡尔。马克思,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我曾经不经意的朝着那本放在父亲案头的厚书撇过一眼,而已。
第一次接触到这部书的实质内容,在那些高中生的嘴里,还有他们那些大 字报上,听到和看到关于“资本论”中,可能是被断章取义,或者完全肢解后的只言片语。
第一次自己翻开这部经典著作,是我走进大学校园以后。我是读中文系,像这类教科书并不是我的必修科目。只是因为读中文,也要读些诸如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副科,曾经做过最简单的翻阅,几乎连一页字的读书笔记也没有做过。
归根到底,我从来没有真正读过《资本论》。
这些天突然打算从头到尾认真阅读和学习《资本论》,其实并非无的放矢的一时间心血来潮。很长一段时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已经不再被人提起。尤其是在一般人中间,恐怕更是少有人会去读这样的专著。马克思主义思想正在,甚至已经在广大群众中严重缺失。更加令人担忧的还是,在当今思想领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学说,正在遭受到严重挑战,正在受到来自不同角度的诋毁、篡改与攻击。
我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但一直坚持认为自己是一个信仰马列主义的人。于是,我决定认真地从头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我想通过学习来弄明白,中国未来的路,究竟在哪里?当然,我就算真弄明白了,也不过自己明白了而已。可我想对得起自己一生的信仰,总还是一件好事。
既然如此,要读的第一本书,理所当然应该是《资本论》。
资本论读后心得感悟篇四
《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用毕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写成的科学巨著。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工人阶级的圣经"!
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一卷,我了解到了什么是劳动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及资本积累学说。第一卷从生产过程中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到最后必然消亡的客观规律。再把思绪转向今天的中国,我认为我们又能从这部经典中汲取到许多精髓。
(一)按商品经济规律办事,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探索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是走了弯路、犯了错误的。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我们最终选择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应该牢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社会化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仍然是社会产品的普遍形式和细胞形式,货币仍然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流通规律和价值规律仍然在全社会范围内发挥作用。既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它的生产过程同样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社会主义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区别,不在于价值是否增殖,而在于这种价值增殖体现的社会生产关系,即价值增殖部分归谁占有,是归少数资本家所有,还是归最广大劳动者所有。社会主义的价值增殖意味着以更少的劳动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生产更加丰富的社会财富。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商品生产、货币流通、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作用的方式、特点和途径,按照商品经济运行的规律办事,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二)重视资本的积累,更要重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资本积累意味着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资本的规模,扩大对工人的剥削,以便继续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积累的结果,一方面导致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导致广大劳动者日益贫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财富的积累一方面是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源泉,另一方面也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证。因此,社会主义要重视必要的积累,同时更要重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使人民群众真正过上富足、安康、有尊严的生活。
资本论读后心得感悟篇五
;资本论第一卷总结: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实质,交换价值是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其上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其价值大小靠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货币是用来衡量其它商品交换价值的特殊的商品。用货币来衡量商品的价值称为价格。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媒介,支付手段等功能。商品流通形式:商品-货币-商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资本主义生产的形式是:货币a-商品-货币b。其中货币b货币a,多出来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就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而投入生产中的货币。剩余价值的来源是雇佣工人的无酬劳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有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只有出卖自己劳动力才能生存的"自由"的雇佣工人的存在。资本家的预付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其在生产过程中并不发生增值,可变资本是用于雇佣工人的资本,衡量工人被剥削的指标就是剩余价值率,等于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资本家雇佣工人付出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的价值,即维持工人生存和再生产所需的生活资料,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要比工作日的长度短,多出来的工作时间就用来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提高剥削率的手段:延长工作日长度,提高劳动强度以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也会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简单再生产是指剩余价值全部用于资本家消费,而扩大再生产即资本积累是将剩余价值再投入生产,扩大了资本规模。资本集中是将小资本家手中的资本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中。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都会减少可变资本在资本总额中的比例,也即使劳动力相对过剩,制造出产业后备军,这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资本的原始积累是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强行分离的过程,充满血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为建立一个以人的自由发展为前提的公有制社会奠定了基础。
我的问题:
1.工人得到的工资是按其劳动力价值,即生产维持其生存及再生产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必要社会劳动时间的价值。但为何现实中工人之间有那么大的收入差异?
马克思指的是平均值,但这又有一个问题,既然有那么多工资高于平均值的人,自然也有很多(甚至更多)人的工资低于平均值,按照平均值的定义,这是维持生活需要的"最低"值,那这些低于均值的人,是不是活不下去了?
2.服务业,即没有直接可见的物质产品的劳动,也是用这套价值理论来衡量的吗?
服务也会产生对服务对象的使用价值,不同的是与制造业相比,使用价值的生产与使用是在同时完成的。与工业相比,服务业需要的物质投入更少,对人的投入比例更高(也就是可变资本),这是否又违反马克思认为的资本积累的规律,即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资本中可变资本所占比例会降低,导致对劳动者的需求相对降低,劳动人口相对过剩?在现代发达国家,包括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服务业都成了第一大产业,原因?
3.资本家自己不劳动吗?其劳动的价值如何看?
尽管资本家的劳动价值可能远高于其一个雇员产生的剩余价值,但问题在于他是无尝占有别人的劳动,而且就绝对值来说,除了自己雇佣自己的人,资本家的劳动价值均远小于其剥削别人的剩余价值。
4.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会造成劳动力相对过剩,有没有可能某一天劳动生产力达到极大,绝大多数人变成过剩人口?比如机器人都替代了人类。作者设想的未来社会能不能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
我认为很有可能的,然后极少数资本家(或其某种形式替代者)控制所有生产力,其余绝大多数人被供养起来,人类终于摆脱了需要通过劳动获取生活资料的宿命,真正自由的干自己想干的事。这是否就是作者设想的那种人自由发展的理想社会?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比什么革命暴力要强100倍。然而我并不乐观,人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尤其没有生存压力的时候。其中一些人的想法可能会很"危险",到时候为了维稳……另外,国家(或其它组织形式,就是控制生产力的那一小部分人)再也没有动力增加人口,反而有减少人口的动机(人越多是非越多啊),按照现在人类的趋势,人会会不会越来越少,最后自我灭绝啊?
5.有没有可能跨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
从目前人类的实践结果来看,不太可能。企图这么做的几个国家,要么混得很惨,要么自己改过来了。但是我觉得人类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了,资本主义初期那些弯路后来者应该不用都走了,比如极尽压榨劳动者,还把这作为自己的"优势"。现在的问题是:发达国家利用先发优势把剥削对象从本国劳动者转移到后发国家的劳动者,还用各种手段维持这种剥削,怎么破这种局呢?
第二卷总结
整个产业资本可以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个阶段,三个阶段依次进行,如果中间出现中断,整个资本循环就会出现中断。资本循环又可以分为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前者产生剩余价值,而后者没有产生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实现的手段,而且需要有一定的成本,这是从剩余价值中提取的。资本周转时间是资本生产时间与资本流通时间之和,是资本完成一次循环的时间之和。资本周转次数是一年内资本的周转次数。资本主义有减少流通时间的冲动,流通环节最困难的是由商品到货币的过程,即卖的过程。为了应付流通时间,资本家必须有一定量的货币积累,这些货币积累来自剩余价值。社会总资本按照生产的产品类型分为第一部类(生产生产资料)和第二部类(生产消费资料),二者之间有商品的交换过程,具体而言就是生活资料部门必须生产与其预付的不变资本相等的消费资料,与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生产的以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相等的生产资料交换,才能完成再生产。同样,奢侈品生产者的工资也必需品生产者的剩余价值中的一部分来交换。预付资本按其进入产品消耗的方式分为固定资本(长时间多次进入,逐步消耗)和流动资本(一次性进入,一次性消耗)。这种由若干互相联系的周转组成的包括若干年的周期 ( 资本被它的固定组成部分束缚在这种周期之内 ) ,为周期性的危机造成了物质基础。在周期性的危机中,营业要依次通过松弛、中等活跃、急剧上升和危机这几个时期。虽然资本投下的时期是极不相同和极不一致的,但危机总是大规模新投资的起点。因此,就整个社会考察,危机又或多或少地是下一个周转周期的新的物质基础。资本周转速度不会影响剥削程度,但会影响年剩余价值率,即影响推动一定劳动力所需的货币资本的量。周转率低的资本会使市场上货币过剩,需求上升,从而通货膨胀,导致生产过剩,产生经济危机。
本卷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产业资本的循环周期被分为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不同的形式。预付资本要经过这一系列循环最终变成更多的货币回到起点。第一卷假设这个过程是可以完成的,但是实际考察发现这个过程要顺利完成需要一些条件的,首先是社会总产品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要恰当,要满足一定的比例关系。其次商品被卖出变成货币的过程是否能顺利完成,关系到资本循环能否完成。其也要耗费一定的成本,从产业工人的剩余价值中获得补偿。这也是商业的价值。为了应付资本循环中的一些阻碍,预付工人的工资,资本家必须把一部分剩余价值作为储备货币留下来,而不是全部用于消费或扩大再生产。至于从这里面怎么就推出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我真没看出来。这卷比较晦涩,暂时没啥问题。先读下一卷吧。
第三卷总结:本卷主要讲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利润率=剩余价值/成本,与剩余价值率相比,利润隐藏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商品可以以低于其价值的价格出售,只要高于成本,就能实现一部分剩余价值/利润,这是资本主义竞争的基础。竞争的结果,就是等量的资本趋于获得等量的平均利润。资本家有降低有机资本的冲动,主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降低其价值,以及降低生活资料价值来实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可变资本占总资本的比例降低,推动一定量劳动力所需要的不变资本增加,单个商品的利润率也就不断下降。生产力发展,资本有机构成降低(即人力成本比率降低),使利润率下降,造成工人相对过剩,为了维持利润率,资本家需要扩大生产,造成更严重的人力和商品过剩,就产生了危机。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只有通过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才能得到彻底解决。
商业资本不是产业资本,其作用是帮助流通,从而促进剩资本的流通,降低产业资本家的工作量,提高利润率。根本上来说,商业资本以及商业工人并不产生剩余价值,其利润来源于产业资本的利润的一部分,原因是商业流通是产业资本实现其产品价值,完成资本循环的必要环节。货币经营者的职能,是专门替整个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阶级完成这些活动。即货币兑换,流通,储存,记账等。其利润不过是从剩余价值中所作的一种扣除。还没有涉及信用制度,即现在所谓的金融领域。商业资本,货币资本都是产业资本的转化形式,而不是其的一个部门。在资本主义以前,是商业资本支配生产,而资本主义确立以后,就是生产支配商业资本了,商业资本是为前者服务的。货币资本的使用价值是获取剩余价值,货币贷出者出让货币资本给货币借入者,后者使用货币资本进行生产,获取剩余价值,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以利息的形式连同本金返还给货币贷出者。利息率的最高限度是利润率,利息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剩余价值即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后者掩盖了其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的本质。监督劳动和获取工人剩余价值是可以分离的。银行家经营的是信用本身。信用货币(当时主要是汇票)和虚拟货币会加剧市场波动,尤其是商业危机的时候。信用制度既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剥削的社会化发展到极致,也为新的生产方式铺平了道路。信用无限扩张,远远超过需要,信用无法兑现,再生产萎缩,信用收缩。如此循环。货币转化为借贷资本降低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的门槛。银行家只是货币资本流通的中介,由于信用的发展,他们成了货币的支配者。货币资本家并不是用自己节约的货币进行投资,他们对产业资本家也进行剥削。信用货币的贬值会动摇现存的一切关系,因此有可能降低商品的价值来维持信用货币的价值。
土地所有者能够无偿占有土地租用者在土地上投入给土地带来的增值。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即不同的人借以独占一定部分土地的法律虚构在经济上的实现。一切地租都是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产物。地租的量完全不是由地租的获得者决定的,而是由他没有参与、和他无关的社会劳动的发展决定的。由于土地上的自然条件(而不是资本投入)的差别带来的超额利润的一部分形成了极差地租。地价越来越贵的原因(因为不断有资本对土地进行投资),同时也是地租会枯竭的原因。土地所有权本身即产生地租。
社会生产的三个公式:资本-利润,土地—地租,劳动—工资。资本每个商品的价值包含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包含工资,利润和地租。利润和地租都是剩余价值,工资是可变资本,那不变资本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利润中来的。利润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劳动者除了生产生活资料,还要用一部分劳动生产生产资料。竞争只能使不等的利润率平均化。竞争不创造利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了资本主义分配方式,而不是反过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独特历史规定性的生产方式,它不是永恒的。
同样提几个问题:
1.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平均利润,那是不是资本家随便把资本投到哪里都差不多?也许不是。这个论断是结果而不是条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资本家之间进行着激烈的竞争,竞争使任何领域都不可能长期持续获取超额利润。这就是市场有效的信奉者所认为的。
2.产生经济危机的逻辑:生产力发展,资本有机构成下降,利润率下降,工人相对过剩,为了维持利润率,资本家扩大生产,造成商品更加过剩,如此恶性循环。现代的经济危机还是如此吗?在不根本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缓解经济危机的手段有哪些?是不是就是扩内需,创造更多的需求来消化过剩产能?
3.现代很多工人阶级都有一定的积蓄,也会进行一些投资,包括投向股市等,所以其也有一定的收入来自于别人的剩余劳动。如此下去是不是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界线会越来越模糊,大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最后谈点感想:我是今年五月开始看马克思原著的,原因是参加三天的万名党员进党校活动,不想浪费时间,于是就在手机里下载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看了起来。看完了四卷的选集,还有一些疑问,于是又下了全套资本论的电子书,开始啃。这一啃就是半年,第一次花这么长的时间看经典原著,感觉还是蛮值的。收获多少先不说,起码锻炼了自己看厚书硬书的能力。有一次逛书店看到纸质版的《资本论》,那厚度,如果是看纸质版的,估计我是坚持不下来的,早放弃了。
接下来具体谈谈我对《资本论》的理解:整本书的主要写作动机就是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阐述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这种矛盾的发展演进会让这种方式走向灭亡。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交换按照其价值以等价交换的方式来完成。商品的价值是凝结于其上的无差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劳动时间决定价值。资本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一个工作日内完成了补偿其工资的必要劳动时间以后无偿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资本家的预付资本可以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前者不产生剩余价值,在商品生产中仅完成价值的转移,从原料转移成为商品。工人的剩余劳动才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来源。生产力的发展,资本的积累和集中,倾向于降低资本的有机构成,使工人相对过剩。整个产业资本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业资本。三个阶段依次进行。生产资料生产和生活资料生产的比例要协调,资本流通才能进行下去。剩余价值是利润的唯一来源,货币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地主等参与了利润的瓜分。由于竞争,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平均利润。竞争不产生利润。利润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利润下降导致工人相对过剩,资本家为了维持利润里,扩大生产,而需求不足,通货膨胀,造成更大的工人过剩和商品过剩,发生经济危机,最后通过破坏性摧毁生产力的方式得以暂时缓解。商业资本,货币资本本身都不创造剩余价值,而是从产业资本那里获得一部分剩余价值。货币资本的使用价值是获取剩余价值,货币贷出者出让货币资本给货币借入者,后者使用货币资本进行生产,获取剩余价值,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以利息的形式连同本金返还给货币贷出者。利息率的最高限度是利润率,利息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银行经营的是信用本身,信用制度(即现代所谓的金融)既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剥削的社会化发展到极致,也为新的生产方式铺平了道路。信用无限扩张,远远超过需要,信用无法兑现,再生产萎缩,信用收缩。如此循环。货币转化为借贷资本降低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的门槛。银行家只是货币资本流通的中介,由于信用的发展,他们成了货币的支配者。货币资本家并不是用自己节约的货币进行投资,他们对产业资本家也进行剥削。地租是土地所有者由于土地所有权而无偿从产业资本那里获得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所以现在的土地所有者是谁?宪法里写着呢)。竞争不创造利润,只是使利润平均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独特历史规定性的生产方式,它不是永恒的。
总结完了,就作者的本来目的来说,这本书做得很棒了。全书主要讨论了剩余价值,它是如何产生的,资本如何流通,剩余价值是利润的唯一来源,竞争如何使利润平均化,生产力发展如何使利润趋于下降,而这又导致资本扩大生产和工人相对过剩,最后造成经济危机,破坏生产力。这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其内在缺陷,并不是永恒的。
这些论述都很精彩,也说得过去。(虽然其文风我有点不适应:经常大段引用别人的观点,然后反驳,又不好好说,总是带有讽刺的口吻。对我来说因为年代隔得太远,没有读过他反驳那些著作,总觉得是没靶子。所以这些地方我都跳过了。)那么存在的问题呢?我认为是其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即作者设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在作者之后的实践中出了很多问题,当然这锅主要不应该由作者来背,是后人有意无意曲解了作者。就作者来说,我认为其没有完全想象到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潜力,在作者去世后人类又经历了电气革命和信息革命,生产力有了巨大跃升,虽然生产关系本质没有变,但物质资料极大的丰富了,所谓的工人阶级的最低生活资料水平的标准也跟着大幅提升了。现在的贫富差距可能比马恩当时更大,但是工人的绝对生活水平已经到了可以接受的水平。因此就没有必要再像马恩设想的那样跟资本家斗了,尤其是拿起枪闹革命了(另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使得"枪杆子"也不是随便什么人拿起来就能用的了)。当然,还有一种解释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护政权(再加上工人阶级的长期斗争),缓和了对国内无产阶级的剥削,把剥削转移到了国外不发达国家,堤内损失堤外补。未来呢?也许真像某些著作里设想的那样,人工智能发展,全面接管生产,绝大多数人成为对资本"无用"之人。资本的有机构成趋近于零。到时候也许真就实现了马恩所设想的"按需分配"(各尽所能就不必了)的理想社会了。资本也就没有追逐剩余价值的动机了,因此资本家也解脱了。这是最理想的状态,人类终于告别了要为获得生活资料而劳动的命运。当然还有不那么理想的前景:既然大多数人对资本而言没用了,资本还留这些人干啥?
至于对个人而言的呢?先算算每个人自己的剩余价值率吧。有条件的,先变成自雇者,自己剥削自己吧。
资本论读后心得感悟篇六
1、提高对时间的感知
因为从毕业后开始记录自己的每日生活,每件事情花多长时间有很清晰的时间,久而久之,对时间的敏感度要比以往强了。而读完《资本论》更是强化了我对时间感知,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时间了。
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绝对时间的,没有一定的投入量是不可能的。《资本论》中对时间在劳动生产上对给出了自己的解释——绝对劳动时间和相对劳动时间,通过对时间的压榨,资本家获得了额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对我们个人来说,一天就24小时,不能再多了,如何去分配是个问题。除了日常的工作学习外,是否有意识的对额外的时间做做规划呢,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考虑下这个问题。市面上有很多时间管理的课,但是我基本没怎么听过,这种技巧类的不如自己记录分析然后做调整来的实在。
一般我们会过分高估自己的能力,对时间的把控也不充分,往往是先慢后快。可以这么来,想做事情,拿出自己的时间表,评估下时间消耗,有个大约的值,做完后记录下,就知道自己花了多长时间,以后再做可以有一个参考,多次重复后就知道时间该如何分配了。但是不要急先开始,想好了再去执行,只要你不停下来,就会做完,《资本论》1700页不就是这么读下来的嘛。
2、获得内心的宁静
读书使人宁静,到了夏天还凉快呢。
20__年是我认真读书的开始,以往读书都求快求多,去年买了几百本书,算下来也没看多少,而且永远在一个读不完的死循环状态中。通过读《资本论》,深刻的感触到,读书就要看经典,经典书经过时间的淬炼,能流传于后世必有其道理,通过读这种书来获得对世界的认识比从媒体和那种畅销书来的实在。就像查理芒格说的一样,我们要与逝去的伟人做朋友。多读经典书,读点费脑力的书,我认为这样对于个人专注力的提升是有一定的帮助。读书不那么焦躁,也不那么急切,就是安安静静地看,一边看一边想,能看多少是多少,不会为了看到最后一页疯狂翻书(以前的坏习惯),脑袋中留不下一点读过的内容。这是个过程,持续做下去必定会有提升的。
3、增加学习的欲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读书,让我感触到了学习的快乐,对学习有深度知识的欲望更加强烈了。这本书翻译的有些绕口,很多内容其实读了也未必明白,这不要紧,重要的是越看越想去理解,越想去做点不一样的事情。学习能力的提升就应该是涉及而上,一读就懂的文章知识密度应该是比较低的,不然不会那么容易读,而这对于个人学习能力的提高有限。我希望通过读这种大部头书籍,来提高自己学习的动力,事实上是做到了。
4、渴望脑力的增长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书籍难度有点大,所以需要提高自己的理解力,4个月下来,对这种级别的内容越是迫切想看,如果是那种很容易明白的,一般我真的不想看了,在我的认知,娱乐性的都是浪费我的时间和精力,本来时间有限,钥匙还在这上面消费,那我的认知资本不久越来越少了么,怎么去提高自己的脑力呢。
5、对深度交流的喜爱
读书,交友,交流,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正好国家博物馆还有关于马克思的主题展览,有想去可以去看一下。
《资本论》三卷内容概述
工资及其蓄积过程等内容。这一部分在学生时代也学习过,例如,商品的概念及二重性,货币的功能,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相对剩余价值中的分工与机械大生产,计件工资及计时工资,资本的原始积累等等,从中可以看到资本是逐利的,而且最开始都是通过很血腥和暴力的方式开始,像英国的圈地运动,“羊吃人”很形象的描述了那样的场景,还有殖民活动。
第二卷谈到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循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是如何循环的,资本的周转,最后说到了社会总资本的在生产与流通。资本因为其逐利性,所以会不断的投入再生产、不断获取更多的价值,就像我们一般人都希望花同样的钱做更多的事情一样。资本可以通过提高周转率来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对我们个人而言,买的东西要用起来,电子产品也好,锅碗瓢盆也好,可不能让它们用来填充自己家的空闲,把自己手头上能用的都用起来,不用的可以变卖,让自己的资本转起来,形成好的现金流就不怕事。
第三卷谈到了利润及利润率,平均利润,生息资本,地租等内容。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其最高限度就是全部剩余价值,所以说,利润率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小于剥削程度率的。很佩服犹太人很早就发现了利息这一个神奇的东西,金钱是有时间价值的,排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借一笔钱就占用别人用这笔钱,最后还款的时候是不是应该付个使用费呢?利息可以说就是这个使用费了。如果放在时间这一维度上,那可是大大的滚雪球了,复利这一神奇的增长模式是一个奇迹。
以上就是个人的读书体会,自己写的不一定对,也不一定好,写下来全当是留下一个记录,以后重读会有新的体会,前后比对下,就知道自己的理解深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