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暮江吟的说课稿篇一
本校是一所各方面比较先进的农村小学。这些小朋友从小生长在农村,对于诗中所描写的山水田园般的美景,有一定的切身感受。此时正是中秋节,学生已经观察了中秋的月亮,并已经在口语交际课作了交流。学习这两首诗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农村学生知识面还比较窄,所以在语文素养,古诗鉴赏方面有一定的欠缺。需要教师协助学生体会写作中的技巧。
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3.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4.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5.想像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1.《古朗月行》古诗课件。
2.《古诗二首》课件。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想像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自学另一首古诗。
4.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一)师板书“暮江吟”。让学生试着猜猜题目的意思
解题:“暮江吟”就是歌咏黄昏的江边美景。
(二)学习古诗《暮江吟》
⑴初读,解决不认识的生字。
师:让我们一起快来一起读读这首诗吧。多读几遍,试着读准字音。
生自读古诗,解决生字。
师:谁有信心站起来读读这首诗。
⑵再读,划出不懂词句。
⑶品读,参考学习资料与同学深入研讨。(可根据学生实际选取其中一种方案)
方案一:学生自由提出问题,自由讨论。
师: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生提问题。师引导学生利用自身查找的资料逐一解决问题。
方案二: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
生可能提出:①残阳?②瑟瑟?③为什么“半江瑟瑟半江红”同一江水还有不一样的吗?……(对于学生自身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解决,解决不了的老师可以协助。)
弄明白前两句诗意后,师邀请学生诵读1、2句。
生讨论。(“怜”不只有可爱的意思,还有怜惜的意思。这样写更突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暮江吟的说课稿篇二
古诗的教学尤其要注重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自由、充分的对话,在阅读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验,再现诗中情境,体会诗人情感。
王维的《鸟鸣涧》和白居易的《暮江吟》。《鸟鸣涧》描写诗人看到的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静谧意境。《暮江吟》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后两句写新月东升的夜景。
1、理解《鸟鸣涧》和《暮江吟》两首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鸟鸣涧》和《暮江吟》两首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我这还有几首古诗的图画,咱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我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得《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
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2、谁有信心站起来读读这首诗?
同学们的朗读水平很高,个个读得好,还有谁想读?
3、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那就请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得多读几遍。
4、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板书:残阳;为什么不说“照”而用“铺”呢;瑟瑟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吗?这么多的同学不明白,为什么不问?大胆提出你的问题,还有不明白的吗?)
5、残阳——夕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
铺——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
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看图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词。
6、就用这个方法来猜猜“瑟瑟”什么意思?——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江面泛起细小的波纹,波峰受光多呈现红色,波谷受光少呈现碧色。你们看!(演示课件——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1-2句)邀请学生来读
当白居易陶醉在夕阳美景中,天色渐渐暗下来,九月初三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样的?(露似真珠月似弓—打比方打得非常恰当)——多么美的夜景啊!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想想看,“可怜”不仅有可爱的意思,还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怜惜之情。
7、想不想看看这般美景?请你闭上眼睛用心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诗句畅所欲言)
(板书:江边残阳月夜美)
过渡语: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习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刚才采用怎样的方法学习《暮江吟》的?(板书:读通——读懂——想象——背诵)
我们一起总结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就按照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鸟鸣涧》,待会儿我们进行“古诗挑战赛”。
总结我们学习的古诗学习的方法步骤
1、读熟练
2、猜意思
3、提疑问
4、背熟练
学习与巩固
暮江吟的说课稿篇三
1、知识目标: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通过小练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诗
师: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读句很多,大家能背几首吗?
生背《望天门山》背《山行》背《绝句》……
(师板书,一边音乐《春江花月夜》起)
师强调“吟”的读音。
生:有太阳落山的意思。
师: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
生:他在江边。
师: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
师:谁来介绍介绍。(生介绍)
二、知诗人,初赏诗
师:老师这里也有关于白居易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作者简介,学生指名读)
师: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822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暮江吟》(课件出示图片,并范读)
师:听了这首诗,你感到什么?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阳的余辉照耀着,一半绿,一半红。
师:你怎么那么会表达呀!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阳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红,一半绿。
……学生自由说感受。
三、初读古诗,知大概
师: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可以离开座位读。
(同学们纷纷找伙伴读)
师:谁来读?
(指名读诗)(齐读)
四、再读古诗,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你读懂了哪里?你哪个地方没读懂?谁来帮帮他?
五、学习前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夕阳西下的江上景色)指导看图。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2、重点理解词语。
“残阳”是什么意思?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3、出示灯片
提问: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4、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小结:通过学习前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前两句诗主要写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是什么样的景色,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欣赏和想象当时那美丽的意境。
师述: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辉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忽然间,江水似乎分成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光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景色美不美?这样的景色会让诗人怎样?用一个词语形容:“陶醉,恋恋不舍,流连忘返”。那就恋恋不舍地读读吧。
六、学习后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夜晚月光下的江边景色)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2、“可怜”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3、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4、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5、闭上眼睛欣赏体会后两句诗的美丽意境
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现在能根据这首诗把屏幕括号里的内容说完整吗?谁来连贯的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完整?(出示,学生先说,最后指名读。)
七、指导朗读,领悟感情。
1、师: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的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一道残阳铺水中”,要求学生读得平缓、轻柔;“半江瑟瑟半江红”,要读出惊叹的感情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的情感。
(注意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可以采用多种读法:如男女对比接读。)
2、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3、谈感受。
(指名说感受)(带着这些感受再齐读一遍。)
(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暮江美景的喜爱之情)
八、练习(同学们可以任意选择一项做。)
(1)作画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
(2)写话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瞧,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提示语呢!
九、总结:
这首诗向我们勾画了夕阳西下的傍晚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听配乐朗诵)
暮江吟的说课稿篇四
佚名
一、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似”。
2、能说说诗的意思。
3、能背诵全诗,默写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登鹳雀楼》
(2)指名说说意思
(3)齐背全诗
2、教学新课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
(3)理解题意
暮:指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江:大河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
(4)分析古诗
a、教学1、2句
这句诗中有哪些事物?
诗中描写阳光用了一个什么量词?
能不能把“铺”换一个字?
第二句中哪个词比较难理解。
说说整句的意思。
b、教学3、4句
理解“可怜“的意思
给“似”换一个字
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5)指导朗读
a、由朗读,用铅笔划出该停顿的地方。
b、指名读
c、对其进行评价
d、齐读全诗
(6)板书设计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暮江吟的说课稿篇五
《暮江吟》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的意境。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读中悟诗,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
1、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吟”“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文。
2、过程目标
(1)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情感。
(2)通过多种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
3、情感目标
启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本课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积累背诵。
根据课程标准及结合教材特点,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品评赏析等方法,适时的运用配乐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朗读、品悟诗文,让学生在读中融情,悟中入情。
这篇课文我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我分五个环节进行
1、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当我这样引导之后,学生自然会背几首写景的诗,随后我顺势说:同学们背的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诗《暮江吟》。(板书《暮江吟》)介绍《暮江吟》写作背景。
2、破诗体,解诗题。
解题是学习这首诗的一把钥匙,介绍写作背景后,我让学生看我板书的课
题,提问:“暮”是什么意思?“暮”和“江”在这各交代了什么?“吟”是什么意思?“吟”是本课的生字大家读时注意是前鼻音,书写时右边是“今”不是“令”。
3、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个环节我分4步完成)
(2)自读诗句。
古人言“读书百变,其义自现”,多读是理解诗意的关键。在这一步我让 学生把诗读三遍,要求: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流利,读的字正腔圆,第三遍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3)课件出示画了节奏的诗,采用各种方式读。如个人读、齐读、分男女生读。
4、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诗歌语言凝练,不读不能见其美,不品不能见其意。(这个环节我分3步完成)
(1)注重启发,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如在教诗的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时,我是这样 进行教学的:问:“残”是什么意思?“残阳”的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一道残阳”是指什么时候太阳?“铺”是什么意思?当学生一一做答之后,我再问:什么时候的太阳斜照在什么地方上?经过我这样问,学生自然就译出第一句诗的意思。接着我再问:夕阳斜照的江面会是怎样的呢?“瑟瑟”是什么意思?自然的学生又很快的译出诗的第二句意思。诗的后两句我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
(2)品读关键词,创设情境,初步体会情感。
新课标指出:抓好词句的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的根本,对词句的揣摩是培 养学生感悟情感的一种主要形式。 在这一步我让学生默读第一句,并想想哪个词用得好?学生自然找到“铺” 字,接着我问“铺”好在哪里?能否把“铺”换成“照”“射”“洒”等字,为什么?品完“铺”字后,我顺势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播放《秋思》乐曲,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假如此时此刻你就站在江边,面对这样美丽祥和的景色,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假如你是诗人你又会吟出怎样的诗句?诗的后两句我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
(3)体会情感
在这一步中我设计这样的问题:请大家结合诗的写作背景和诗句意思并思考:诗人写这首诗前后的心情有何不同?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是大自然中我们常见的事物,他有什么用意呢? 学生自然会把诗人不同的心情说出来,这时我做这样的一个小结:是的,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通过对 “残阳”等景物吟诵,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5、聆听歌曲,积累背诵
请同学们聆听《暮江吟》这首歌。伴随着美好的旋律,让学生跟着唱,进而背诵诗歌。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傍晚: 残阳 —铺— 江水 “夕阳西沉”
夜晚: 月-----似——-弓 “新月东升”
露珠 ——似—— 珍珠
暮江吟的说课稿篇六
1.古代有一位诗人,他写的诗通俗易懂,每次写完诗后,他总要读给隔壁的老奶奶听,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改,直到老奶奶听懂为止,哪位同学知道这个诗人是谁。(白居易)
2.大家学过白居易写的诗吗?哪位同学能起来给大家背诵一下。
3.背诵古诗。
二、新授
(一)走进《暮江吟》
1.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首白居易写的古诗——《暮江吟》。
2.你从诗题中知道了什么?
时间:傍晚;地点:江边。 吟:吟诵。
3.白居易在傍晚的江边看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暮江吟》。
4.指导朗读。
(二)欣赏《暮江吟》
6.它的“可爱”表现在那里?
生:一道夕阳照在水中,一半变成红色,一半变成绿色,草地上的露珠晶莹美丽,月亮就像一张弓一样。
生:我补充,一道残阳并不是一道,照在河水中有很多的。
师:瞧,这两位同学多能干啊!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太阳都是照射的,这里为什么用“铺”呢?
生:很柔美。
师:你能读出来吗?
(生读)
师:那刚才讨论中认为最美的是什么?
生:半江瑟瑟半江红,最美。因为这种景色像湖面吗?我认为不像。
生:像小孩子脸一样的红,像绿宝石一样的绿。
生:一半是红玛瑙铺成的,一半是碧玉铺成的。
师:还有哪儿很美?
生:我觉得露珠是很美的,就像珍珠一样,珍珠是价值连城的,很美的。
生:露珠。
师: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生:能看到这样的美景真幸福啊!
生:看到这些,我的疲劳都不见了。
生:我心情舒畅。
生:很想去。
(生读诗)
生:好,我给大家示范一下。(生读)(学生争着,比着读)
师:看着同学们吟得这样好,老师也想吟一吟,好吗?
师吟诗(同学们鼓掌)
生:我最喜欢“铺”字。因为它表现出美,显得亲切,安闲。
生:我喜欢“瑟瑟”这两句好,因为它刚中带。
生:我觉得“真珠”这个比喻用得好,把露珠写得闪闪发光,很美。
生:“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个句子写得很美,像五彩池。
三.画中悟诗情
1、如果你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想做些什么?
2.你觉得这首诗可以画几幅呢?说说你的理由。——选择一幅画一画(音乐情境)。
(建议:画傍晚的选用黄色的纸,画晚上的选用蓝色的纸,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3.展示交流:
①.第一幅:
a.介绍一下你的画。——生述。
b.谁来评一评?
重点:“铺”字有没有表现出来?什么东西可以铺?
c.你能把你的画吟出来吗?——为什么这么吟?
点拨:
c.对呀,夕阳的余晖从地平线上一道道地射过来,几乎与江面平行,就像一床巨大的红地毯,非常壮观,而诗人用一个“铺”字就把这意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我们一起边做边吟。
e.在夕阳的魔力下,整条江好像成了一大块美丽的玉石了!把你的感受吟出来。
d.还可以画些什么?
e.傍晚还有这么多的美景,诗人为什么不写呢?
②.第二幅:
a.介绍一下你的画。——生述。
b.谁来评一评?
c.还可以画些什么?
d.能把刚才的理解、刚才的感受吟出来吗?可以边做边吟。——自由读、指读。
(朗读引导:诗人也用一个词表示了你刚才的这种心情和感受,是什么?——“可怜”就是……?——再读。)
4.诗人描绘的第二句诗的时间是晚上,而第一句却是傍晚,为什么上下两句时间相差这么远,你能发挥想象把它补上去,编成一个故事吗?——交流。
6.现在你明白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吗?——出示小资料。
小结:是啊,咱们的江南、咱们的家乡风景如画!也正因为大诗人白居易深深地热爱着咱们江南这一带,所以咱们的江南在他的心里永远都是最美的!
三、课堂小结
1.小结:你能想象的出作者流连江边,浅唱低吟时的感情吗?
诗人用美妙的诗句描绘着傍晚至深夜江边的景色,赞美了暮江的美丽,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我们也应该象诗人一样留心身边的一山一水,从中发现美,去讴歌美。
2、动笔写写此时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这么好的诗应该背下来。大家试着读读背背。
暮江吟的说课稿篇七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暮江吟》,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等6个方面入手进行说课。
《暮江吟》语文e鄂版第11册第4单元的诗词诵读,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是一首写景佳作。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单元的目标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1、学会“吟”、“瑟”两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1、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本课设计先引导学生解诗题,知作者,并通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自读古诗,把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理解诗意,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意境,在理解品读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为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过程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解诗题、读诗、品诗、悟诗四个小环节,让学生在读中想,在想中绘,在绘中悟,层层递进地理解诗人所描绘的意境,步步深入地去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一)知诗人,解诗题,导入新课。
1、古代有一位诗人,他写的诗通俗易懂,每次写完诗后,他总要读给隔壁的老奶奶听,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改,直到老奶奶听懂为止,哪位同学知道这个诗人是谁。(白居易)当学生说出白居易后,我紧接着追问,请问你们对白居易都有了解吗?当学生畅所欲言后,我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介绍诗人。
白居易(公元772—公元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今天我们来学习诗人的一首风景诗(这时我板书《暮江吟》。)
在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去解诗题: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诗题的?“吟”又是什么意思呢?(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是古代的一种诗体。)谁在黄昏时分在江边吟诗?进一步追问学生,加深学生的记忆。
设计意图: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说:“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在这里我设下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读诗,了解诗意。
在语文教学中,应坚持以读为本,在读中感,在读中悟,因此在诗句的讲解方面,我要求学生自由朗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出自己对古诗的独特体会,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去描述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分为2步:
第一步,让学生自由朗读,按照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出自己的体会。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字的读音,停顿。
残阳铺水中露似珍珠
傍晚之景夜晚之景
江瑟瑟红月似弓
在学生对古诗有了初步了解后,让学生再读古诗,这时或许古诗所描绘的傍晚之景和夜晚之景自然而然的就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这里我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诗文,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内容,让学生在读中想,在想中绘。
(三)品诗文,升华情感。
(1)齐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通过抓关键词“铺”、“瑟瑟”等,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体会古诗的意境。如:“铺”字可不可以用“照”、“射”等词替换,为什么?不说“照”,却说“铺”,“射”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铺”写出了江水的平静,夕阳的美丽。“瑟瑟”、“红”写出了残阳铺水的结果。)
(2)齐读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中“可怜九月初三夜”的“夜”字,以及“露似真珠月似弓”,明显地是在写“夜晚”。按《辞海》里的解释:“露常见于晴朗无风的夜间或清晨。面对这样的夜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叹?用诗中哪个词可以概括?(通过抓关键词“可怜”、“似”等,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喜爱之情!)
如果说傍晚江边夕阳如火,那么夜晚江边新月当空,一片银白,这静谧的夜景令作者作美丽的遐思。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比较下与前面你所看到的有什么新发现。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古诗的关键字词对古诗进行品析,层层递进的去理解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四)假设意境,发挥想象,感诗人之所感。
这时,我就介绍古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去想象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进而去领悟诗人当时的心情。
这首写景诗约作于唐长庆二年(822)。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而这首诗是这年七月白居易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经襄阳、汉口,于十月一日抵达,在赴杭的江行途中所作。
假如你是诗人,得以如愿的离开你自己所不乐意待的地方,你的心情会怎样?(引导学生说出)——轻松愉快。
这时我进行小结:不错,这首诗在描写那绝妙景色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途经所见,随口吟成,格调清新,自然可喜,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现在,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课文,体会下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里,我通过假设问题,让学生设身处地的站在诗人的角度去品诗,去感悟诗中诗人所蕴含的情感。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残阳铺水中露似珍珠
傍晚之景夜晚之景
江瑟瑟红月似弓
热爱自然轻松愉悦
暮江吟的说课稿篇八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暮江吟》教学设计。
①《暮江吟》中的“暮”你是怎样理解的?在这儿起了什么作用?
②“江”在题目中交代了什么?
③“吟”是什么意思?
④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诗人吟唱的对象是什么呢?
⑤从诗的题目上你读懂了什么?
1、自由读,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2、范读
3、思考、讨论: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这些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5、重点理解词语。
“残阳”是什么意思?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6、出示灯片
提问: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7、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学习后两句诗。
① 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② “可怜”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③ 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④ 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⑤ 想象全诗意境,大家闭起眼睛想一想。
(在月色朦胧的夜晚,仿佛我们来到了江中的小岛上,看到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弓一样的月儿,月儿倒映在水中,草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像珍珠一样可爱,你们看到了吗?)
⑥ 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⑦ 齐声朗读
请同学们有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诗人对傍晚时分江面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
(1)作画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
一道残阳铺水中可怜九月初三夜
半江瑟瑟半江红露似珍珠月似弓
(2)写话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
暮江吟的说课稿篇九
1、知识目标: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通过小练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背诵并默写古诗。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师: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
(师生齐背《草》)
师: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
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师: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
师指名读白居易的生平简介。
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生听课件中范读)
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师: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师: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过渡语:下因为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觉已到夜晚。
6、指导学习三、四两句。
师: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
师: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
师:把
比作,又把比作。
师: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
师: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
7、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师: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9、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10、谈感受。
(指名说感受)
你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做一首新诗,或画一两幅简笔画吗?两样选择一个来完成。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学诗、吟诗、还做诗、做画,同学们表现得很不错,希望课后同学们能收集有关白居易的诗,我们下节课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