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秋遐想篇一
十五的月并不高深莫测,她似乎多愁善感,也忧郁惆怅。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盆。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多少的文人墨客吟咏月亮啊。不知何时,月圆月缺成了人世间一种凄美的比喻。自从月和游子扯上关系后,又留下了多少的千古绝唱,“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这些,都寄托了游子们对故乡的魂牵梦萦的情愫啊。
窗外,小朋友们在作游戏,我却不好意思和他们一起玩了,心中莫名地有些伤感。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已经度过了快十三个春秋了,长高了,但没有长大,心中多了些许遗憾。我抬起头,渴盼着天空那轮明月,希望她可以为我指点迷津。我的目光定格在天上的某个地方,我笃定那就是月,尽管她被云遮掩住了。我再向上望时,不禁被她的清幽所感动了。虽然她身上的光是来自太阳的反射,虽然我知道她的表面是坑坑洼洼的,但此时在我眼前,这是多么无暇的圆月,如荷花般,如君子般,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月,尽管她永远是高高在上的,但她等待了无数个黑夜。她在等待着,等待着你去倾听着这千百年来人世间最动人的故事。她多么想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在白天,太阳使她黯然失色,而在黑夜,黑夜也会吞噬掉她那纤细的躯体和若有若无的光芒。只有在中秋之夜,小小的月终于得到蜕变,也就是今晚我们看到的那轮圆月。
月身上承载了太多太多美丽的故事,终究有一天,她会离我们远去。也许数千年的孤独,只有月才能坚守。
中秋遐想篇二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之一。中秋节这天,全家人都会坐在月亮下赏月、吃月饼。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中秋节这天,我们全家坐在院子里赏月,吃月饼。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特别美丽。我仰望着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不仅想起了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我想起了远在北京的叔叔婶婶,他们因为工作关系,不能回家过中秋。他们现在也在赏月吧,我不仅这样想。“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们跟叔叔赏的可是同一轮明月呀!
中秋遐想篇三
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一家团圆的节日就是中秋节。中秋节,也是大家一个欢乐的节日。我想:中秋节的月亮是一年里最美的,最完美无暇的。
八月十五那天,我满怀着希望到我外公家吃饭。当时,所有的亲戚都来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吃着饭。你一言,我一语,欢欢喜喜集聚一堂。饭菜也很可口,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我想:这就是一家人的温暖吧。快乐的时光总是特别的短暂,不知是谁说了一句:“快去赏月吧。”大家跑去阳台,都想欣赏一下洁白无瑕的月亮。
来到阳台,所有人兴奋的心情一下子跑到九霄云外。因为今年这个中秋节的月亮并不可见——大雨连绵,阴云不散,天空只露出半点朦朦胧胧的亮光,月亮的洁白仿佛被雨点冲散了。冷风阵阵,狂风夹着雨水打到我的身上,我连赏月的心情都没有了。
欢乐之中,可惜不能有美景相伴,实在是完美中的一点缺陷。
生活中,人都会遭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会坚强的面对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小小的残缺根本微不足道。
在今年的这个中秋节中,我面对这个微不足道的缺陷,心里依然是满足的,欢乐的。
中秋遐想篇四
远处的月,圆圆的,挂在枝头,有一种说不出的美。我倚在床边,想着什么。
我比很多孩子幸福,当他们思念着父母的时候,我能与父母呆在一起谈谈心,赏赏月,吃吃月饼。我所念想的,不是父母,而是我很小的时候的一次中秋。
那是国家还没有规定给中秋放假,我见不到我的母亲,因此我对于“中秋”的概念就只是吃吃月饼而已,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爸爸却很用心的帮我拨通了给妈妈的电话,我也很高兴的与妈妈说话。
到了八、九点钟的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了,我和爸爸到楼下赏月。
月光轻薄如纱,温柔的覆盖在沉睡中的大地上,那么轻、那么轻,仿佛一位母亲对孩子的呵护。
年幼的我伸出手“抓”住月亮,用稚嫩的童音对爸爸说:“爸爸,我把月亮做成月饼给你吃……”爸爸笑了,笑得很满足,一如天边圆润的月亮。
看着月,思念的心情就涌了出来。原来——古代文人墨客的思念就是这样开始的啊!我想起了妈妈,想起了一些平时没有用心去想的人。
月亮仍旧发着光,我又想,月亮上是否真的住着嫦娥?她是不是真的因为偷吃了两包仙药而成了仙但又孤独的住在天宫?也许吧!但没有人知道答案,这一直都是个未知的迷。如果是真的,她也不会寂寞,因为他一直在为路人指明方向,也一直有人在凝视着他。我想他想告诉我们的,应该是分享的道理。你看,如果当初她与后羿分享,他们就能在一起了,就能团圆了。所以有了圆圆的月饼,有了团圆的中秋。
我想到了很多。想到中秋,团圆的美好,想到月亮,温柔的照耀,想到家人,期盼的温馨。
希望每年的中秋都是幸福的,希望每个人都有对中秋的遐想。
中秋遐想篇五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到有人问,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辛弃疾
是夜,月色清凉如水,独坐窗前,深蓝色的天空被窗棂划成几块,颗颗繁星散落在那皎洁的上弦月周围,很美,美得让人无法呼吸。在月的周围,丝丝缕缕的云轻轻地飘着,好似嫦娥飘逸的秀发,舞动的丝带。
月,你可知千百年来,文人墨客衷情于你,千丝万缕的情思寄托于你,思念存想沉醉于你,你不禁勾起人们无限的遐思……古往今来,你一直是无数文人墨客常吟不衰的精品,是天涯游子肝肠寸断的寄托,是归心似箭人的思念和情感的知音。
孤寂时有“举杯邀明月”,忧郁时有“举臂呼明月”,思念时有“举头望明月”。不知不觉中,月盛载了太多的盛誉,含蓄,柔美,飘洒自如。李白呼月作“白玉盘”,苏轼比月为“婵娟”,月光似乎凝滞了人们心中所有的情丝。
的确,自古以来,花前月下吟月者甚多: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吟出了没落皇帝内心的孤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道出了对手足亲情的挚爱;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抒发了游子对回乡的渴望;朱淑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则寄托了对天下眷侣的深情祝福……无数诗句在我心中涌起。
我凝望着月亮,此时,她是那样的凄美,高傲地俯视着人间的悲欢离合。
无论是深情缠绵的诉说,还是精灵古怪的问题,你都值得我细细口味,慢慢思索。
如水的深夜,独倚窗棂,在清凉如水的月光中,闭合双眸,静静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