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计划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计划吗?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计划书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计划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计划总结篇一
新学期的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为导向,以教师成长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以校本教研为突破口,以课堂教学“五还”为研究的抓手,打造一支个性鲜明、团结协作、充满智慧的研究型教师团队,塑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具有较高数学素养的学生群体,构建动态生成、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
(一)常规工作“日常化”
1.健全集体备课制度,以备课组为单位,关注日常教学,重视课后聊天式的学习研讨,重点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及时反思实践过程中的得与失。每周举行一次集体备课,做到“四定”:定专题、定中心发言人、定时间、定地点。根据行事历的时间安排进行有专题的集体备课(学习“新基础教育”理论;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新基础教育”的基本理念研究一些基本课型。)
2.推行随堂听课制度 ,发扬门户敞开,随堂听课的优良传统,积极开展备课组内的相互听课、备课组与备课组之间的交叉听课、以教研组为单位的中心组的听课等活动,共同研究真实的数学课堂,课后进行自评与他评,在互动的过程中提升教师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逐步改变教师内在的一些观念。
3.建立学习沙龙制度,认真读好“新基础教育”的三本书,定期举行读书沙龙活动,交流读书心得,初步了解相关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教师逐步用“新基础教育”理论来指导实践;提供对话交流的平台,针对“新基础教育”的学习进行各种形式的专题研讨,充分利用华师大专家组理论引领和共同体的信息交流,及时了解新基础教育的研究动态,确定数学专题研究的方向。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基地学校的系列活动和各级各类的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4.加强常规管理制度,每月25日左右进行常规检查(包括教师的备课、反思、学生的作业。)主要由学科主任、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负责。每个学期举行期中、期末的质量检测,对考后情况进行质量分析,以便能更好地指导下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根据教材内容的变化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基础达标体系,每个年级每学期确定一项单项小型竞赛。
5.改革考核评价制度,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考核评价上作进一步的调整,评价目标更加多元化,综合运用笔试与面试等方式,口算、笔算、操作等考核方式,在平时的教学中逐步渗透,以减轻期末考试时学生的压力。
(二)研讨活动“专题化”
研究过程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主义,活动的设计与推进考虑可行性与实效性。研讨活动以“新基础教育”的理论为依据,以课堂教学“五还”为研究为抓手,以全体教师的积极主动参与为准则,实实在在地在课堂实践中感悟“新基础教育”的基本理念。
(三)教师发展“自主化”
1.自主选择——小课题的研究
老师们可以选择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感兴趣地问题,或教学中遇到的困难,自主选择,确定小课题,进行课堂教学研究。 具体操作如下:个人自主申报,自由组合,认真作好过程记录,学期末进行课题展示与交流。各小课题的研究做到“四重”要求:重研究、重过程、重实效、重积累。
2.自主发展——业务素养的提升
(1)积极参加常州市组织的青年教师素质比赛活动
(2)在反思中成长
30周岁以下的教师每周有一篇至少有质量的教学反思;35周岁以下的教师每月至少有一篇有质量的教学反思;40岁以下的教师每学期至少有一篇有质量的教学反思。
(3)及时总结,撰写论文
在学习理论、开展教改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4)同伴互动,取长补短
各备课组成员互相听课,每人每学期至少听课20节。每人每学期至少上研究课1节(包括备课组内研究课)。
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计划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计划总结篇二
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有:四则运算,位置与方向,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与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共分为四部分:小数,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空间和图形,统计。
二、复习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数的慨念,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巩固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位置与方向、三角形、统计等知识,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提高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平。
(2)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能正确计算三步以内的混合运算,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进一步提高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征,进一步明确三角形三条边之间,三个角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分类,加深对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特征的认识。
(4)进一步认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能比较小数的大小,进一步认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掌握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进一步体会方向、距离两个条件对确定位置的作用,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6)进一步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读懂折线统计图,能从折线统计图中获取必要的信息;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对事物的发展趋势作出简单的预测。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复习整理所学知识的过程,并通过必要的练习及交流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复习重点与难点:
1、重点:(1)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2)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与减法。
2、难点:(1)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本年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本年级主要存在的问题:
2、每班都有少数学困生,知识前后学习不够系统,知识上存在很多的缺漏。因此,除充分利用好课堂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本学期重点基本知识的训练外,还应对班级中的个别学生进行课后的辅导,以提高班级的整体水平。
3、学生中,大部分学生答题习惯很差。审题浮躁,不能静心细审。计算答题粗心,态度马虎潦草,不能认真对待。
五、复习的方法与措施:
1、逐单元、有重点进行复习
对本学期所学内容进行复习。自查每个单元有些什么困难,及时提出,解决。通过做课本以及练习册上的有关练习,做到巩固知识。
2、抓薄弱环节,进行集中练习
针对逐单元复习中出现的比较集中的内容,采用多练精讲的策略,使学生做到巩固复习的目的。
3、多做综合训练试卷,形成综合处理能力。
用作综合试卷的方法,对学生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考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了解学生的不足,采取个别有针对性的复习。
4、抓住个别落后生,采取一对一的复习。
抓住落后面较大,在逐一复习和集中复习效果不好的个别学生,采取一对一式的复习。让落后生也能跟上步伐,巩固知识,缩小落后面。注重对个别学困生的转化工作,知识补差与思想补差双管齐下;并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补差,开好“小灶”,让他们有进步。
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计划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计划总结篇三
1、坚持教育理论学习和数学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师专业素养。
2、主动地整合课程资源,对整个小学阶段的教材有很好的把握。
3、继续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磨砺自己,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学习研究能力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明显的提高,并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如低年级复习课教学方法、低年级空间与图形教学研究等。
4、课堂实践与教学反思相结合,积极撰写教学案例或高质量的教学论文,力争在各类评比中获奖。
2、数学论文争取在校、区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3、能够给其他年级组老师一些教材把握上的建议。如何与高一级做好衔接等。
1、坚持理论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2、在学校搭建的各种平台上不断地磨练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日趋成熟,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向研究型教师靠拢。
3、根据形势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的需求能进行知识培训,能与同伴分享。使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2、根据形势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的需求能进行本体知识培训,能与同伴分享。
3、对三年的随笔、总结和论文进行整理,撰写跟踪性论文。(争取获区级以上奖)
通过撰写论文,把自己的专题研究从实践层面提升至理论层面,向研究型教师靠拢。
五、达成目标的保障措施及自我检测措施:
困难预测:(1)由于工作的繁忙,时间上难以保证。
(2)自己的惰性也可能影响到目标的完成。
(3)有的目标的完成还需依靠外界的力量来完成。
(1)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指定短期和长远计划表。
(2)改进课堂教学,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变“苦学”为“乐学”。
(3)认真总结课堂教学的科研成果。认真作案例分析。
(4)通过学生评价和考试成绩检验课堂教学能力,使所教的学生有较大提高。
(5)每学期力争写出一篇有较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
(6)通过班级后进生的转化及小组合作建设,提升学生自学的能力。
时刻对照计划表,来检查自己每个时间点是否完成任务。在操作过程中有
新的想法可对计划作修改,使自己能更好的完成目标。
总之通过做好教学工作的每一细节,尽我最大的努力,想出各种有效的办法,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个人能力,以上是我的个人发展新三年规划,以鞭策自己伴随着学校的发展与学生一同成长。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蓝图,又是一个令人期待的理想,希望自己插上理想之翼,翱翔在教育事业的蓝天下,构建属于自己的摩天大厦!
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计划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计划总结篇四
;研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研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导读: 小学课堂中的提问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学中使 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
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 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 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 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
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 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 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
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 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 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 候答时间过短。
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 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 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 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
所谓 “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 果。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 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 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 问策略。
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 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 但是, 能否真正做到“深入”, 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
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 “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 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 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 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 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 重点和难点, 做到透彻掌握, 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 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
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 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 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 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
只有真正 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 提问更加有效。
比如,笔者在执教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可能性”一课时,针对可 能性有 3 4 5 6 7
研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导读: 大有小这一知识点, 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 语,这些成语能够巧妙地体现可能性的大小。
第一次试讲,本以为很 简单的成语,很多学生竟然没有听说过,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
下 课后,我及时反思自己,找来一部分学生,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 成语的认识和掌握情况。
最后,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了要提问的 成语内容。
再上课时,学生很顺利地解释了成语的内容,同时紧密联 系到了课上所学的内容。
课下,不少学生都对这一环节印象深刻,追 着老师想要再说说。
3.
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
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 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
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 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
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 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
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 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 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
”如果总是“没问 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
对任何 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 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 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
也就是说,应 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 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
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 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 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
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 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
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 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 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
教师不仅要在 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 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
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 走走过场而已。
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 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
比如,二 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 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
“还有什么问
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
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 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 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 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
教师从 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 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 3 4 5 6 7
研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导读: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的 能力。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 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 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 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 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
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 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 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 题。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 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
对于学生的回 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 性的评价。
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 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
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 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
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 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 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 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 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 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 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论文 2 论怎样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摘要】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是一 项基本的数学能力, 包含了计算的准确率和正确率两方面的计算能力 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 重很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 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中解决 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
几何知识的 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 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 相关。
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就要从低年级的学生入手,认真、严格的训练,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 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学生认 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
【关键词】兴趣;习惯;算例;计算 从一开始走向教师的岗位就从事小学低年级(一年级和二年级) 的数学教学。
经过这几个月以来我深刻的体会到一个孩子如果计算能 力不强,对这个孩子的整体数学成绩都非常有影响。
所以在平时的教 学中也非常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 呢,我认为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训练。
一、熟练掌握
要熟练的掌握“10 以内的加减法”、“20 以内的加减法”“九 九乘法口诀” 1 。
低年级作为关键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入 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学实践 3 4 5 6 7
研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导读: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会发一本口算册,老师要把这本口算册充分的利用起来,低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少一些,老师可在课堂上给孩子计时让孩子们做,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也会很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口算不仅要计时 告诉我 们,任何复杂的题都是由一个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的。
无论是两位数 乘除两位还是两位数乘除三位数,或其他更复杂的计算题,它们的基 础都是“10 以内的加减法”、“20 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 诀”这些基础的知识不过关,达不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造成 的。
如果“10 以内的加减法”、“20 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 诀”没有熟练撑握,到了中高年级必然算不快、算不准。
二、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2 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 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 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我们 学校每学期都会发一本口算册,老师要把这本口算册充分的利用起 来,低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少一些,老师可在课堂上给孩子计时 让孩子们做,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也会很有效的提高学生 的计算速度。
口算不仅要计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看出对、错,对 那些能在规定时间内考满分的要及时给予一定的奖励, 引起学生对口 算的重视,另外要注意口算是家庭作业中必做的一项,平时把这样一 项工作坚持下来。
这样才把口算这项能力提高起来。
三、重视错题的分析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出错总是难免的。
特 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刚刚学习的知识比 较容易遗忘。
例
如,退位减,前一位退了 1,可计算时忘了减 1。
同样,做进位加时, 又忘了进位。
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连续退位的减法,忘加或漏写 的错误较多,这些都与儿童记忆不完整有关系。
因此,教师要及时了 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其计算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 进行教学。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可借鉴语文教师批改作 文的方法——写评语。
在学生出错处加上评语导出错因,让学生知道 错的原因,是由于自己马虎大意,还是哪方面的知识掌握得不够好, 知错的基础一把错题重做一遍,对正确的知识再次加深认识巩固。
教 师要因人、因题地重点分析错题原因,大部分学生都做错了的题,教 师就要集中进行了讲解,分析错误的原因;对基础较差、常做错题的 学生,教师要多花时间在课后进行辅导。
学生对自己作业中出现的错 误要进行了自我反思,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本子,把每天作业中出现的 错误记在本子上,并写出错误和改正方法。
另外,要有针对性地把学 生经常错的题目类似的题目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 再次反馈了解学生 改错后的作业效果。
改错题型的练习对学生是有要求:判断对错→找 出错误处→分析错误原因→改正。
课堂采取小医生找病因比赛的形 式,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取知识。
“改错”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分清了错 误原因,改正了错误,而且达到预防效果,教育学生对这些错误有则 改之,无则加勉。
四、帮助学生弄清算理,揭示规律
在计算教学时,要 3 4 5 6 7
研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导读:再如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要讲清楚,让学生理解透彻,他们才能正确熟练地运用方法计算。五、培养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许多学生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会发生错误,主要是缺乏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 让学生弄清算理,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这样,计算教学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低年级学生直观思维 占主导, 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 心理学家认为: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就需要在形象思维和数学抽 象之间架一座桥梁,充分发挥学具操作的作用。
在进行 9 加几教学时 就可以让学生请出小棒一起来学习, 在学生自主动手操作中优化得出 凑十法,为后面继续学习进位加、退位减打下基础。
还可以利用学生 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新知识,构建教学知识结构的主要方式,教学 中恰当地运用旧知识,通过类比同化新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有利 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对新的认识结构的认同。
比如,想加算减、口 诀求商等都是学生通过知识间的联系来进行继续学习的。
再如进位加 和退位减的方法要讲清楚,让学生理解透彻,他们才能正确熟练地运 用方法计算。
五、培养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许多学 生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会发生错误,主要是缺乏严格的 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 1.使学生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
要求学生对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 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做到不错不漏。
2.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
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 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
3.使学生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
要求学生书写工整, 书写格式要规范。
同时,能口算的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认真笔算, 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
列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数字间要 有适当的间隔,进位的确数字要写在适当的位置上,退位点不能少。
4.使学生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
教师要教给学生验算和估 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 倡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俗话说,要想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就必须得拳 不离手,曲不离口,口算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
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 过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研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导读: 维方式与思维的习惯,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数学的智慧与美。
关键词:数学教育;思考 “数学”是抽象出的关于秩序与模式的学科, 是相对感性的另一种 理性的表达形式,是对世界与生活的理性思考及终值判断。
数学可以 培养逻辑思维,而数学思维的各种方法也不只有数学才具有,诸如物 理学、化学、甚至人文学科都与数学有着很多的相同之处,很多方法 是相通的,因为它们都是对生活现象与经验的提炼。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这句名言长期以来成为数学教育者维护数 学尊严的挡箭牌,成为教师对学生的有效的麻醉剂。
对于教师来说, 要求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 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 等方面去展开。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 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但是,而今很多学生在颔首的同 时仍有那么多的学生存在质疑: 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他们对自己在 数学上下那么多的精力感到惋惜, 对自己在数学上的天赋的能力产生 怀疑与反思。
如今的现实是数学与其它学科的绝对分离, 以及对数学的功能的
夸大其词,使学生对数学不敢有丝毫放松,拼命在数学上考出高分以 显示自身存在的价值。
那么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应该关注什么?在我 看来,既不是解题方法的总结,也不是数学知识技能的简单积聚,应 该重新认识数学,数学也是于生活,是一种文化,而数学教育的 发展方向应与教育发展的大方向相一致, 教育关注的问题包括了数学 所关注的问题。
因此数学教育的目的性应该跳出数学本身这一狭窄的 范围,必须溶入到整个教育这一宽广的大视野中。
所以我们不能武断 的归结于学生的不努力,而应该考虑我们的数学教育有没有问题。
现在的教育体制下,课堂几乎成为教师演练阵容的唯一战场,解 题成为操起的刀戈,这种教育现象令人忧心忡忡。
因为这种情况下, 没有人去关心学生的内心状态,也没有人去注意教师的真实感受,大 多数教师与学生在少数数学专家权威的 “大哉数学”的高声唱叹声中 晕头转向, 迷失了自我, 逐渐丧失自我思考的能力。
我们应该了解到,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 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 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 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 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 很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 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 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 使 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就目前的状况,数学教育仍旧可 以用“纸上谈兵”这句成语简单概括之。
数学教育更应该关注思考,关注生存。
思考发轫于生存 3 4 5 6 7
研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导读: ,更好更 深的思考才有可能更好的生存。
追溯数学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 数学的诞生发端于生存的需求,而随着数学的不断发展,其逐渐成为 少数人头脑的智力游戏,成为检验一个人智力高低的标准。
这种弊端 已延续到现在,达到根深蒂固的程度。
脱离了需求的数学是无用的, 而脱离了实践的课堂教学也是无用的, 而这正是当今数学教育的严重 弊端。
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较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 是生动有 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
而以往的数学学习, 常常使学生们感到离开自己的生活实践太远,枯燥乏味。
其实,数学 学习完全可以将学生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 项活动之中,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 感受体验。
教给学生思维方式与思维的习惯。
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数学 的智慧与美。
相关热词搜索:;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计划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计划总结篇五
(一)班级情况分析:
在经过了两年的数学学习后,学生在数学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一部分学困生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再加之有一些厚爱生的基础比较差,计算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数学学习中的良好习惯还有待于加强,对于这些学生要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迎头赶上。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4、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5、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会笔算。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四边形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四边形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 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3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5课时左右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可能性(4课时)
九、数学广角(3课时)
掷一掷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七、教学进度
时间 内容 课时安排
第二周 千米的认识 4
第三周 吨的认识、加法 4
第四周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加法) 4
第五周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减法) 4
第六周 放假
第七周 验算、整理和复习 4
第八周 四边形 4
第九周 四边形、有余数的除法 4
第十周 有余数的除法 4
第十一周 时分秒、填一填 4
第十二周 口算乘法、一位数乘二、三位数 4
第十三周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 4
第十四周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4
第十五周 整理和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4
第十六周 分数的初步认识、可能性 4
第十七周 数学广角、掷一掷 4
第十八周 复习1—3 4
第十九周 复习4—6 4
第二十周 复习7—9 4
第二十一周 总复习 4
第二十二周 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