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孔子多高孔子名言名句篇一
教学内容: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气温有多高》。
学生分析:本课与《今天天气怎么样》、《雨下得有多大》、《今天刮什么风》、《气候与季节》共同组成《关心天气》这一单元。本课是这一单元第一个指导学生进行测量活动的实践课,课文由如何使用温度计、怎样读写温度、测量和记录气温的实践活动、分析气温变化和思考相关问题这四个环节构成。第一环节,学习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影响测量温度的准确性的因素,指出使用温度计测量的必要性。然后,认识温度计的组成部分,介绍温度计的读写方法和使用方法。这是本课的基础活动也是后面测量活动的基础。第二环节,开展测量气温的实验活动。要求学生在教室时不同地点下的气温,并记录测量结果。第三环节,发现白天气温变化规律。通过观察某地一天的气温变化曲线图,引导学生发现白天早晚气温较低、午后气温较高的规律,明白一天中气温最高时间在午后2点左右,不是在中午12点。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测量获取数据来验证。第四环节,引导学生懂得测量的标准化及其意义。通过介绍百叶箱的标准、放置位置高低、观测记录时间统一等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为后面降水量、风向、风速测量的打下基础。
讲授法 演示法 口头练习法 尝试法 实验探究法等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2、能够较准确地测量不同环境下的气温并进行记录。
3、能利用气温变化记录的统计图找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1、懂得看、读、写温度的正确方法。
2、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3、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2、有良好的科学观测意识,能实事求是地反映测量结果。
学会使用温度计,并能正确读写温度。
1、通过观察记录了解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1。学生测量气温用的温度计。2。教学课件。3。实验记录表
一、激趣导入
猜谜语:早穿棉袄午穿纱,晚围火炉吃西瓜,该地盛产哈密爪。(打一中国地名)(新疆)
你从这个谜语中看出了什么?
二、合作探究
1、认识温度计(实物结合课件)
⑵测量教室的气温我们要用到什么工具?你见过哪些温度计?(课件出示)
⑶仔细观察每个小组中的温度计,看一看它有哪几部分组成?(课件分解)
⑷你试着看一看现在温度计上的温度是多少?(指明一学生上台示范)
温度计正确的使用方法(课件)
⑸你会认读温度计上的温度吗?尝试一下。
⑹课件互动认读温度计上的温度。
⑺小结:温度计上的温度特点。(课件分解:零度 零上 零下)
(过渡)掌握了温度计的读写,下面每个小组相互合作来完成一个实验。
2、分组实验
测量教室里的气温,并把所测得的数值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3、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巡视并抓拍“镜头”。
4、实物投影:学生实验记录表
为什么在同一地方有些组测出来的数值不太一样,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我们来找一找其中的原因。
(回放刚才抓拍的学生实验镜头)
5、简介百叶箱(课件)
(自己读一读)你对百叶箱有了哪些更更深入的了解?
7、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了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气温是有差异的,其实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气温也是不一样的。
这是从清晨到傍晚每隔1小时所测的白天的温度,请你仔细观察,看看这一白天中气温变化有什么规律?(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
(过渡)在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气温都有很大不同,在世界各地气温之间的差别就更大了,我们来看一看。
8、知识拓展(课件)
世界和中国气温之最。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如何正确地使用温度计,并学会了利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请大家下课后利用所学测量方法,坚持测量一天的气温,每隔一小时测一次并做好记录,进一步了解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
孔子多高孔子名言名句篇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8~79页,大树有多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与计算发现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物体的高度与影长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比的认识。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高度与影长的关系。
教学难点:实际测量时的具体指导。
教学准备:皮尺、竹竿。
教学过程:
一、在“量量比比”中发现规律
1、在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明确怎样把竹竿直立在地面上,怎样量影长。
比较每次的测量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分别测出每根竹竿的长度和影长,算出杆长与影长的比值,填写表格。
3、小组讨论:比较每次测量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竹竿有长有短,影长也有长有短,但各根竹竿的杆长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二、在“议议做做”中应用规律
1、3米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的影长是多少?
小组讨论:根据前面的测量和求得的比值,推想影长应是多少?
根据“杆长 :影长=确定的比值”列算式计算。
2、想办法测量大树的高。
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
(1)测出1根竹竿的长度和影长,求出杆长与影长的比值。
(2)测出同一时间内树的影长,求它的实际高度。
3、用上面的方法,实际测量校园内一棵大树的高。把测量得到的竹竿长、影长和大树影长填在表格里,整理数据,说说你的方法。
4、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测一测、算一算楼房和旗杆的高吗?课后试一试。
三、活动总结
1、互相评价一下刚才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情况。
2、发现的规律是什么?
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测得的杆长和影长的比值相等。
3、要注意什么问题?
必须同一时间测量影长。
板书设计:
大树有多高
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杆长 :影长=确定的比值
课后小结: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让学生实际测量与计算发现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物体的高度与影长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比的认识。并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来源与生活,更应用与生活的这一思想。
孔子多高孔子名言名句篇三
;有的人的心灵围墙特别高,哪怕熟悉的人也可能觉得他们陌生。有的人的心灵围墙比较低,轻轻一触就能跨过去。你的心灵围墙有多高?来测一下吧。
测试问题
1.来到了一座迷宫面前,你看到迷宫周围的环境是?
一片香花异草开放→3 浓浓的黑雾笼罩着→2
2.你认为要达到迷宫入口还必须经过哪里?
一个险要的悬崖→3 一条深浅莫测的河流→4
3.你认为通向迷宫的唯一桥梁是哪座?
一个缺了许多木板的吊桥→4
一个简易拼搭的独木桥→5
迷失的人在这迷失,相逢的人在这相逢→5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生的一部分永存→6
5.你会有怎样的直觉?
你终会被困在这里→7
你会在这遇见想见的人→6
6.如果允许你带一个同伴,你会选择哪个?
家人或者朋友→7 一个陌生人→8
7.你按照规则进入迷宫,一开始,你会如何选择?
向右拐→8 向左拐→9
8.你看到了一道奇怪的光,你会如何选择?
順着光的方向走→9 按照自己的既定路线走→11
9.途中看到一只脚受伤的小猫,你会怎么做?
为它疗伤,带它上路→10 不管它,继续赶路→11
跟踪小猫→11 并不在意→12
11.走了一大段路,你沮丧地发现自己来到了哪里?
曾经走过多次的地方→12
又一个死角→13 入口→d
12.在迷宫里待了几天还是找不到出路,你会害怕吗?
很害怕,认为自己走不出去→13
虽担心,但相信自己一定能走出去→14
先按他说的做看看→15
不理他,发射信号弹→14
14.被困在这个地方不能出去,你认为自己欠缺了什么?
智力→a 运气→b 意志力→d
15.如果还有重新游历的机会,你还会来吗?
会→e 不会→c
测试答案
a
走向你的内心的道路像是一条平坦大道,直直通往开启着的门,你是一个心灵无设防的人。与人交流的时候,你总是全身心地付出,让人一眼就能看穿你的内心,所以这样的你给人单纯的感觉,而单纯的你也容易被城府较深的人利用,要知道,在这个社会上防人之心不可无。
b
你的心灵就像有围篱的院子,虽然有小提防,但别人仍可轻易窥探。平常做事有点粗枝大叶的你是一个崇尚心灵自由的人,与人交流的时候大部分只顾自己一吐为快。你的生活虽然看上去无比轻松惬意,但是藏着许多隐患。因此,你需要多为日后打算,把目光放长远。
c
你是一个心灵半设防的人,你的心就像一扇上了简易锁的木门。你有着宽大的心胸,总是助人为乐,愿意帮助朋友摆脱困境。但是,对于自己的问题,你总是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有封闭内心的倾向,不愿意向人倾诉。不妨多和知心好友聊天,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敞开自己的心扉吧!
d
你的心灵就像一道围绕城堡的防御城墙,可攻可守。你是一个思路极细的人,对于身边的事物都能有良好的安排,因为有计划,所以大部分事情都在你的掌握之中,虽说算不上城府极深,但你却能把复杂的人际关系处理得很好,如鱼得水。
e
你在自己的心附近筑起了厚厚的城墙,甚至还挂上了“生人勿近”的警告牌。因为你对事物的观察异常敏锐,所以你担心自己的内心轻易被人看穿,总是做一些事或者说一些话来干扰别人的目光。在围墙里待久了,小心影响心灵的健康哦,虽然你很难在短时间内卸下这道墙,但是不妨在墙上开些小洞,让心透透气哦!
相关热词搜索:;孔子多高孔子名言名句篇四
;据司马迁和《孔子家语》的记载,孔子乃是商代“三仁”之一微子的后代。那个有名的“仁义之师”的统帅宋襄公,便是他的十一世祖——难怪他也像宋襄公那样泥古不化,自讨苦吃。用古老的仁义道德去对付现世的流氓强盗,这也是他家族的祖传秘诀吧,只可惜常常不灵。到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不再属王族,姓也成了“孔”。后来孔父嘉又为人所逼而奔鲁。所以孔子确实是一位“没落贵族”。到他父亲叔梁纥,便是连人丁也很寥落了:正妻连生九女,一妾生子叫孟皮,却又是个跛子。年近七十的叔梁纥大概非常绝望了。但他还要作最后的努力,于是便向颜氏求婚,颜氏少女颜征“从父命”而嫁给了古稀之年的叔梁纥。所以,司马迁说这是“野合”,“野”与“礼”相对,夫妻双方年龄差别太大,不合周礼,所以这婚姻不是“礼合”,而是“野合”。“野合而生孔子”——这实在太有意味了,为什么呢?孔子终其一生都在为“礼坏乐崩”而头疼,而愤怒,而奔走呼号,要人们“克己复礼”,孰料他本人即是个不合礼的产儿呢。如果他的那位老父亲真的克制自己来恢复周礼,可就没有孔子了。真玄哪。要知道,这不合“礼”的产儿,竟是他们这古老家族之链上最辉煌的一环,也是我们这古老民族历史上最辉煌的人物啊!
孔子生活的时代也真像他所说的,确实是混乱无道。他为之伤心不已:辉煌的“郁郁乎文哉”的周王朝已是日薄西山,伟大的周公早已英魂远逝,他制定的“礼”“乐”也土崩瓦解。“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到处都是乱臣贼子,且个个生龙活虎。西周古都废墟上的青草与野黍也一茬一茬地青了又黄,黄了又青,根深而茎壮了,掩埋在草丛中瓦裂的陶器早已流尽了最后一滴汁液。九鼎不知去向,三礼流失民间。东周呢?龟缩在洛邑弹丸之地,可怜巴巴地看着那些纵横天下的伯霸诸侯,把九州版图闹得瓜分而豆刮。
其实,对孔子“生不能用”的,岂止一位鲁哀公呢?孔子一生见过不少诸侯,像楚昭王,齐景公,卫灵公……有谁用他呢?天下人事纷纷扬扬,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人人都在玩新花样,搞新名堂,他老先生拿着一把过时的且是万古不变的尺子,东量量,西测测,这也不合“礼”,那也不合“乐”,到处招人惹人,别人对他敬而远之也是很自然的。同时他又像一个蹩脚的推销员,推销过时的、早已更新换代的产品。这产品不是按顾客的需求而设计,而是要以这产品的规格来设计顾客,正如韩非嘲笑他的,不是根据脚的大小来选鞋,而是根据鞋的大小来“削足”。他这么不合时宜,被人拒绝不是很正常的么?子贡以他的经济实力和外交天才,到处为老师打点鼓吹,也没有什么效果。子贡的悲痛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分责备鲁哀公不能用孔子,就不大合情合理啦。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云: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我认为,孔子最伟大的贡献乃是他的“私学”。最初开办私学的人未必就是孔子,但把私学办成传授文化、培养人格、培养知识阶层的场所,则毫无疑问是孔子。正是在他的私学里,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既不是世袭贵族,也不是后来的科举士大夫,他们不是官僚机构中的成员。他们是那时代冒出来的“新人”,名称叫“士”,后来孟子宣称“大德者不官不王”,魏文侯之师田子方宣称“行不合,言不用,则去之楚越,如脱屦然。”可以见出这些人的傲慢与偏见——对诸侯的傲慢是那么显眼,对学问的偏见又是那么深固。
圣人洒泪而尽了。带着他的雄心去了。如蜡烛最后一次耀眼的一跳,熄灭了。天地之间,一片黑暗。但,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他不再仅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千秋万代!
(选自《天妒圣贤》,有删节)
思维魔方
学术性人物评价通过对历史人物剖析,使读者在了解史实、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受到精神的熏陶和启迪。鲍鹏山依据《孔子世家》和《孔子家语》及相关史料,借助朱熹的“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和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中的评价,论述了孔子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的影响,特别指出其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天辟地的贡献。
相关热词搜索:;孔子多高孔子名言名句篇五
坊间早有传闻,说“香港老师们的工资领跑亚洲”。据悉,新加坡一个表现杰出的大学校长年薪在148万元人民币左右,日本京都大学校长年薪约133万元人民币。
除了大学,香港中小学教师们的收入情况如何呢?
2009年,一位赴港接受专业培训的教育者深入考察了香港各个学校教师的薪资水准。下面是从他记录的数据中摘录的。
在小学,一名刚毕业工作的教师月薪为港币17905元,每工作一年,月薪涨1000港元左右。一名工作11年的普通教师月薪为30785港元;学位教师月薪为四五万港元;学校少于18个班的二级学校的校长月薪为5万多港元;一级学校的校长月薪则为6万多港元。
而中学教师工资更高。据一位中学交流教师介绍,他所协作的中学签约了一位代课教师,月薪达港币4万多元。当然这位代课老师来历也很不简单:本科在香港中文大学就读,后来又在北京大学读研。中学一级校长月薪则高达港币8万多元。
这还只是2009年的数据,还没算上房屋、医疗、子女教育等福利津贴。8年后的今天,香港中小学教师们的身价只怕是噌噌涨了。
补习老师年收入可达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