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故乡字篇一
远山,在静默里翻涌;晚归的鸟儿驮着夕阳慵懒地回家,晚霞透过苍老的树影,散落一地澄光。在微含草香的暮色中,故乡披着一层金橘色的暮光,格外温暖。
推开已然锈迹斑斑的铁门,门上崭新的铁锁格外刺眼,似乎与眼前破败之景格格不入。但门旁的一棵大桐树照旧,院内的景象也照旧,有一种说不出的熟悉之感却又抓不住。像是细沙,你越是抓得紧,它越是散落,成为一地散沙。再见阔别已久的故乡,内心的感受却是与这景一样,渐渐平复下来,静下来。远远地,便望见栽在院中角落里的石榴树,正值花期,火红的石榴花在枝头热烈的绽放着,淋漓尽致的展现自己的魅力。
望着眼前如火的石榴花,记忆也在这深红中蔓延开来。好几年前的初春,正值春寒料峭,外婆移来一棵石榴树到院中。我和外婆一起将那棵石榴树种下。那时树木虽已半高,但是枝叶稀释,仿佛风一吹就会倒下。所以我每天照看那棵树,祈求它好好活着。外婆也天天来帮我一起照看树,给它施肥,让它强壮起来。但是那纤细的枝桠抵不过初春早晨霜露的'寒冷,树枝大把大把的掉,我和外婆认为它熬不过这春寒料峭的早晨。可是,在春天的某一个早晨它却悄悄生出枝芽。
所以那热烈的红蔓延在漫漫岁月中,成为我内心不变的底色。
再次回到故乡,还是这火红的石榴树在院中守候,为我的记忆增添一抹靓丽的色彩。还有外婆慈祥的笑靥,溶在这热烈的红色中。
故乡的人情世故与风土人情我不甚了解,但故乡却是一个值得我不舍与留恋的地方,因为这里有我的根,有外婆和石榴树。
下午总会和外婆去田地里,锄草打药。像小时候一样,淌溪水,钓虾捉鱼。流年似华,时间同成长一起奔跑,跑的那样快,原以为已与童年擦肩而过,却不曾想田野的风,清澈的溪水记得那些无法忘怀的时刻与印象。
傍晚,迎着夕阳的外婆和我,都披上了一层金桔色薄纱。枝头上的昏鸦,田野的麦浪见证着我成长的足迹。那落日余霞暖暖的披在身上,牵着外婆的手,像天边云霞那样温柔。这便是故乡最美的样子。
捧一簇阳光,夹进记忆的扉页。故乡留给我最珍贵的便是这不经意的点点滴滴。
故乡字篇二
在我的记忆深处,故乡的村前有一棵古树。那是一棵很大很老的树,没有人知道它到底经历了多么漫长的岁月,就连村子里最老的老人也不知道。
树上缠绕着一根粗壮的古藤,深深地勒进古树的树干里。树绕藤,藤绕树,缠缠绕绕,绕绕缠缠,穿越岁月的风尘,始终不变地伫立,宛如一尊庄严而肃穆的雕塑。村子里的人们,日岀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苦的劳作着,然而,他们的脸上始终带着辛福的微笑,上演着一幕和谐而温馨的画面。
而我却离开了,离开了我的故乡。
在这个城市,我走在一条条陌生的街上,触目所及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像个迷路的孩童般不知所措。时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流下思乡的泪水。梦中,我常看见古树与古藤。
雨,淋湿了干枯的城市。风,飞扬了思绪。村里人说,古藤是村的象征,是村的标志,更是村的灵魂!古树下,沉睡着我们的祖先,古藤上,记载了村的历史。儿时的我们,常绕着古藤嬉戏玩耍。累了,就坐在树下,听大人讲过去的事。
无论是荣耀,还是耻辱,都不能遗忘。每年的10月1日,村里的人们都会到古树下聚集,不约而同,人们的神情,是那么的严肃,村里最年长的老者站在最前面,目光悠长,悠长,漫过人群,缠绕古藤,穿越时光,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
而今,我终于回到了故乡。
然而,他们却有意或无意地疏远我。他们认为我是见过大世面的城里人了,于是,陷入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除了问候,便再无其他的交流,这让我觉得很无奈,想起从前看过的一首小诗----你站得很近,离我却远,望穿双眼,咫尺天涯。
日子,感觉就像在坐牢,那么压抑。每天,我穿梭在田野中,望着在田野中的人们,看他们辛勤的劳作,他们的纯真与质朴,截然不同与城市人的虚伪与市桧,那是一种散发着大自然独特的清新与甜蜜的美丽魅力,而不是以华丽的衣服掩饰自己内在的丑陋与肤浅。走进大山,我呼吸着原始的空气,褪却市桧的气息,欣赏着粗犷的田野风光,卸下虚伪的面具,拥抱着风的快乐,感受着大山的脉搏,它是那么地真实,那么地沉稳,不再是我梦中的幻影,我不会再失望,也不会害怕,因为它温暖了我的心,感动了我的灵魂,深深地驻入了我的生命。
我也终于明白,故乡的古藤不是人们精神的枷锁,而是精神的支柱,在岁月的历史里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刻骨而铭心。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五千年的春夏秋冬,五千年的风雨兼程,历经沧桑,却依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如同一颗不灭的东方明珠。在此,祝贺我们亲爱的祖国生日快乐!最后,真心的祝福祖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更加繁荣昌盛。祖国,我爱你。
故乡字篇三
故乡的天空是蓝色的。一出门,冬阳柔和的光就笼罩在我们身上,从头顶的发旋儿到脚板心,直至每一根头发尖儿,都充满了暖洋洋的意味。温暖地人头昏沉沉的,这时,只要你抬头看看那沁蓝的天空,滚着几朵白生生的云彩,便清明了。明澈的天空,能洗涤人心似的。
空濛黛色的山野,张灯结彩的人家。红底儿金字儿的对联贴在门前。
故乡的人有着天空的澄澈和宽广,阳光的温暖,白云的可爱。喜气洋洋的对联,寄托着他们对新年的所有期望。
“砰!”一声巨响撕裂了宁静的空气。几个身着红夹袄,蓝裤头的年画娃娃拿着小鞭炮,擦的一下便急忙甩到一旁。沙啦啦——几从树枝摇动,栖息的群鸟哗啦哗啦的挥舞着雪白的翅膀,带起一阵儿旋风,眼神惊慌地在空中忽上忽下。不一会儿,也便安宁了,从容地栖息在远处的枝头。
空气中弥漫着甜丝丝的味道,谁家白梅初绽,映衬着薄雪初阳,浮动暗香,润湿的空气轻抚着脸,几片雪花消融在鼻尖。耳边几句脆生生的笑闹,让人在宁静祥和中,唇边不禁噙上一抹会心的笑意。
雪花也一片片悄然无声的飘下。偏生又没有风,那太阳也明晃晃的挂在那里,便让你看得清晰。那渺小的雪花,一粒粒地落在地上,不一会儿就消融了,给肃穆的黑色土地蒙上一层氤氲的水汽。雪们前仆后继,专注地向着大地落下。不一会儿,地上便蒙了一层灿烂明艳的绒布,忍不住探出手指轻轻触碰,一点刺骨的凉意倏然从指间蔓延开来。
便是这么一层薄薄的雪,不等艳阳高照,那地上除了枯黄的杂草就是细碎的沙砾,竟连一点雪的影子也不见了。
穿过几户流水人家,倏忽一树雪白的梨花映入我的眼帘,映入我的心底。这样的时节,怎能看到这一树玉梨花?隆冬时候,她偏生开得热烈,开得灿烂。像这故乡的土地上,燃烧着的一团欢快的,热情的火!
这是什么,是久违的故乡送给我的吗?这深深扎根在故土的树啊,你也是大地母亲的孩子,母亲用她的身体哺育了你,你能告诉我答案吗?曾在梦中,看到过故乡的身影;曾用最真切的向往,在心中一遍遍的刻下你的模样。
轻轻坐在树下,倚靠着树干,半眯上眼睛,任凭雪花濡湿我的衣衫。
故乡的土地,是冰冷雪花覆盖下,蕴藏着巨大热力的,有生命的脉搏。她积蓄着,积蓄着,把自己的快乐,激情和热烈都流淌进了滚烫的故乡之人的血液。安宁的故乡,底下是奔涌的暗流。只要有一点点缺口,就会开成一树芳华,惊艳绝伦。
我爱着故乡,我愿意用我的所有呐喊——我爱你,我的家乡!
故乡字篇四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分析闰土,杨二嫂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整体感知
三、教学过程
1.复习、预习:
(1)二十年前后的景象有哪些变化?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分析中年闰土
(1)少年好友闰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肖像变化:
“紫色的圆脸”—“灰黄”且有“很深的皱纹”
“小毡帽”—“破毡帽”
“红活圆实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问:59节中“终于”一词,体现了闰土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称呼的变化:
问:“老爷”这一称呼写出了闰土心目中两人之间的什么变化?
明确:身份、地位的变化。
问:“厚障壁”比喻什么?
明确: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语言变化
问:中年闰土的话中也有许多省略号,这些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神态变化
问:神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石像”这个比喻说明闰土的精神状态起了什么变化?
问:闰土为什么要拣“香炉”和“烛台”?
(2)小结: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分析杨二嫂形象:
(1)杨二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今日 肖像:凸颧骨、薄嘴唇、圆规—体现性格波悍、放肆、尖刻
讨东西、造谣,“塞手套”—体现性格自私、泼悍,爱贪小便宜
昔日 “豆腐西施”,终日坐着—体现性格安分守己
(2)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一,以杨二嫂的自私、刻薄衬托扬二嫂的善良、朴实。
广度和深度。
4.见到的景和人发生如此变化后,“我”产生了什么样的心情?
四、总结、扩展
故乡字篇五
乡情多半是游子的专利,正如失去了才知道珍惜。远去了故乡的山高水长,登上异地的高台,空留“长歌当泣,远望当归”的惆怅。人,是离不了自己的根的。即使身在千里,灵魂中仍有一根剪不断的红绳,牵着熟悉的乡土,扯着故乡的清音。
月是故乡明,酒惟旧时醇。
如今,浩浩荡荡的中华传统文化依然以它沧桑千年的霸气占据着炎黄子孙的思想与精神之境。那《诗经》中的一湾碧水依然映着天空的色彩,那唐宋的明月依然撩动着国人的心扉。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怎可能不为之动情?只是“久居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罢了,我们已融进了这种文化中,不辨物与我。
然而,与文化的浑然一体固然美好,但切勿把这种融入之境转化为审美的疲劳甚至思维的麻木。
其实,过洋节只不过是人们借此娱乐,商家借此发财的一种手段。曲终人散时,人们毕竟还是要把靡烂的玫瑰和只剩骨头的火鸡扔在垃圾筒里;说得唧哩瓜啦的英语法语德语日语,毕竟没有睡梦里迸出的家乡话来得贴心。追逐“时尚”的人们,你们且歌且舞吧!踏出异域的舞池,你们依旧割不断传统文化的根!
被传统文化浸大的我,也曾厌倦了那“之乎者也”的长篇大论,更曾在古琴曲中昏昏欲睡,但当我踏出国门,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又会使我深沉地眷恋着我们的传统文化。当我在异国的街头寻到了堂堂正正的方块字,当我在康河上听到了岸边中文的问候,当我用伦敦时间欢渡着几个小时前国人已欢度过的中华传统节日时,我竟是那么的自豪与感动。于是忍不住自豪自己是中国人,忍不住哼起传统中国民谣,忍不住在英国的教室里与中国同学同写下诸如“欢庆中秋节”的中文。
故乡字篇六
光阴流逝如白驹过隙,转眼二十年过去了,已成为探险家的我终日在外奔波,思家的情感更深了。终于有一天,我下定决心,要回到家乡去看看。
我坐着自己发明的“糖果车”,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我来到中山公园,一进门,眼前的景象彻底把我征服了!瞧,原本发臭的小池塘,现在成了水鸟、鱼儿的天堂。清澈见底的池塘里,一条条鲜艳的锦鱼欢快地游着,不时跃出水面。水鸟们在池子的边沿休息,喝着那甘甜的水,然后与流水表演“二重唱”!
我来到池子后边的草地,我又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这里是花草树木的海洋!一棵棵树拔地而起,为人们来遮风挡雨!红的,黄的,蓝的,紫的,白的,粉的小花齐开放,向人们展示她那美丽的姿态!呵,蜜蜂和蝴蝶也被这花丛所吸引了呢!
快看,草地上那一闪而过的白影!是鬼吗?我挠挠头,仔细一看,是一只只可爱的小白兔呢!树上那个爬来爬去的是什么?原来是小松鼠呢!我从旁边捡了几棵松果,放在手心上,笑眯眯地细语着:“小松鼠,快来吃松果啊!”松鼠不知是不是听懂了我的话,跳到我的手心上,拿起一粒松果,用自己的两颗大牙,飞快地啃了起来。
那是什么?我望向远处那蒙眬的影子,决定去看看。我来到那个“影子”前,发现这竟然是一座房子,只是建成了蘑菇状而已。我叩响一户人家的门,里头走出卫位大约十七岁的少女。她微笑地问道:“有什么事吗?”“那个,这里是我的家乡,我有二十年在外奔波,今天回家看一下,请问小姐是否能为我介绍一下,呃,现在的的房屋。”我略带羞涩地问。“当然可以,请进!”少女把我迎进了家门。
“瞧,这个小小的盒子是我们的‘电力储藏盒’,家家户户都用这个为发电。它是把阳光和月光转换成电力储藏着,有时还可以储藏风力!”少女指着一个蓝色的小盒子说。呵!这可真有趣啊!
我告别了少女,来到了马路上。咦,马路两侧怎么会有两条小河道呢?那潺潺的流水清可见底,小虾米在水里游得正欢呢!
这时,我发现了这马路竟是运输带!而且还安装了声控模式。如果你要下“带”,只需喊一声“停”!运输带就会停下来。上“带”也是同样需要喊一声“停”!它便乖乖停下,让你上下“带”。
我最后还是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家乡。真希望下次来时家乡能有更大的改变啊!
故乡字篇七
《故乡》篇幅很长,包涵的内容很丰富,人物性格鲜明。本教学设计将通过考察故乡景物及人物之“变”,探究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理解小说的主题。
理解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突出中心的作用
:小说表现的主题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八十六岁的贺知章返回离开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20世纪20年代,“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又会有何感触呢?今天我们学习鲁迅根据自己的回乡经历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乡》。
萧索:衰败;冷落
家景:家境,家中经济状况
无端:没来由;没道理
如许:①多么,这么;②如此多,那样多
鄙夷:轻视;鄙薄
恣睢:放纵,凶暴
明确:
时间
景物特点
摘抄词句
过去(印象中)
月下捉猹图,寂静而富有动感
高远的蓝天、无垠的大海、广阔的沙地
现在
将来(理想的)
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2.本文着重塑造人物有几个?分组讨论填写下表,将闰土和杨二嫂的过去与现在作比较。
明确:
●闰土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外貌
动作
语言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杨二嫂: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外貌
“豆腐西施”
凸颧骨,薄嘴唇,像个细脚伶仃的圆规
动作
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对“我”的态度
贵人眼高 迅哥儿,你阔了
放了道台
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
对生活的态度
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
明确:
长桌、椅子、烛台、抬秤,手套、狗气杀、破烂木器、碗碟……
老屋里的所有破旧大小粗细东西,已经一扫而空了
人们的生活困苦,缺少基本的生活用品。
3.闰土变成了木偶人一般,杨二嫂成了一庸俗贪婪的泼妇,造成人物性格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阅读课文,找出能说明这种变化原因的句子。
明确:
明确:反映“我”一方面有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也感到希望的茫远。本文写于1921年1月,共产党还没成立,鲁迅并没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具体的“路”,愿望因而“茫远”了。
明确:空有希望不去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无的。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希望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这个比喻,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
明确:此处的景物描写象征着“我”所向往的理想的美好生活。
1.仿照下列句式说话:我认为, 是造成故乡景物衰败、人物性格变化的原因。
2.本文在人物刻画上最突出的特点是:
故乡字篇八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一句朴素的真理。一方人自有自己独有的民俗,孩子们也有自己的趣事与游戏。成年甚至老年人远离家乡千里万里仍是乡梦连连,仅仅因为故乡是家的承载吗?更重要的是,这方土地上永存着他童年的天真、乐趣与童年的梦。
我的家乡地处鲁西南平原,一道雄壮的金堤向东西方向蜿延而去,堤南是河南地界,堤北是山东地界;堤北被称作上堤,堤南被称作下堤。两边的人们可不管山东地河南地,堤南有山东人的地,堤北有河南人的亲戚;走亲访友自是不在话下,赶集上店,你买我卖,更是互通有无。我的故乡贫穷而又温馨。
碱土墙,老土屋,随处可见。人们身上,大补丁摞小补丁,与本身的衣服色一样的补丁就是高级的了。富裕的家庭也就是有两辆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更是奢侈品,是某个家庭高人家一等的象征。棒子窝窝是主食,白面馍馍,殷实的人家也不舍得吃。母亲说,我家西屋的门框被父亲撬后,卖了,籴了山芋片,吃了半年。我们这里,没有手工业,也远离大中小城市,没有工厂,小买小卖,只能养家户口,遇到天灾事故,则入不敷出。人们一年四季围着地转,冬天蹲墙根,晒太陽,打扑克。大人无事可做,孩子们自然可以不计时间,自一由地玩个痛快。房前屋后,胡胡同同,角角落落均留下了我的身影,村子上空的儿歌声中母亲总会听到我的声音,村外的田野里,总能看到我疯跑的身影。一旦跑烦了,玩腻了,就渴慕起夏天的翠绿的大甜西瓜,想念起堤外广阔的黄沙地来。
上堤是於土地,适合种植小麦、玉米,初夏,金浪连天,人们挥汗如雨,田间银镰飞舞,场内麦垛如山;秋天触目皆是黄澄澄的玉米棒子。下堤是黄河冲击的泥沙地,适合种植西瓜、甜瓜、花生、山芋,西瓜、山芋,那里是如何的一地碧绿,我无法见到。夏天,我见到的尽是一车车成熟的西瓜、甜瓜,秋天,人们则兴致勃勃的下堤去,到别人收获后的地里,寻找落下的花生、山芋。
夏天,下堤种瓜的人赶着满载西瓜、甜瓜的牛车慢悠悠的翻过堤,到上堤来换麦子。甜瓜的香味着实诱人,西瓜也惹人喜爱,大的一个足有十七八斤。中午烈日如火,散了工的乡亲们走出家门来换瓜,敲敲这个,摸一摸那个,谈定兑换的价钱,正式挑选瓜,挑完,换瓜人称好,就提回了家,不久,必啃着一条西瓜来还瓜账。秋天,上堤人带着铁锹到下堤来翻地,别误会,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翻出地里落下的花生、山芋,上堤人收获了山芋、花生,把土地被翻了,下堤人也乐享其成,彼此心照不宣。
小小的村庄怎盛得下一颗好奇的童心,对我来说,所好奇的,莫过于西瓜、花生的产地下堤了。我还小,是不能到那里去的,这使我做过许多梦,这梦也就成了我童年故乡的一部分,所以一并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