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职业适应篇一
;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尤其是职业素质中的关键能力,越来越成为检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笔者多次带领学生赴企业进行实训活动,也接触到许多其他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所见所闻触动了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感悟。笔者深感,致力于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是一个应引起职业院校教师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关键能力是职校生综合素质的必备部分
对职业院校来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根本,也是提升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关键。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外在表现为综合能力,由两部分组成,即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专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能力,强调对职业活动技术领域的应用性、针对性;关键能力也称核心能力,是存在于一切职业中,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使用性的能力,是跨职业能力,即更换工作岗位甚至更换职业后在新的岗位或职业中仍能继续发挥作用、胜任工作的能力。1998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称为“8项核心能力”,即与人交流能力、数字应用能力、革新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外语应用能力。
关键能力在从业者的未来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是从业者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从业者具备了这种能力,并内化成为自身基本素质,那么,当职业发展变化或劳动组织形式发生变化时,从业者就能够从容地在变化的环境中重新获取未来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实现可持续性的自我发展。
二、忽视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导致的问题
1.学生遵章守纪的意识较差
职校生的法律、法规意识淡薄,情感冲动导致的轻微违纪违法情节时有发生,缺乏认真按企业规章和各种制度及行为规范办事的意识,缺乏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无事故的意识。例如,某职校毕业生下班后到网吧连续上网10余小时,直到想起上班,已经迟到,并导致其上班期间瞌睡,出现安全事故。该毕业生后被辞退。
2.服务他人能力差,整体观念淡薄
企业或用人单位是一个集体,需要互相帮助、热情服务的精神,需要奉献集体的精神,需要团结协作的精神。从业者要有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要强,集体荣誉感要强,能积极为企业建设献计献策,能为企业的荣誉和发展努力工作。但是,不少人有服务意识,无服务能力,不能做到优质服务。
3.诚实守信度较差
某毕业生被车间线长安排去做具体工作,因又脏又累而不愿干,约定时间未到,等工作即将完成之时才到岗。后来,线长找他商谈对工作的意见,电话约好谈话时间、地点,该毕业生却失约未到。
4.吃苦耐劳精神差
许多年轻技工缺乏吃苦精神,不满意公司安排的饭菜,常常到厂外买饭吃。还有一些技工,在电子行业流水生产线上工作,整天叫苦叫累,寻找这样或那样的理由逃避工作。
5.自我学习能力差
许多参加工作的技工院校生,常常以工作累为借口,不再进行新知识的学习,缺乏好学上进的精神。他们不愿积极学习掌握与工作有关的政策法规、专业技术及业务知识,不愿积极参加新知识新技能培训,尤其不愿自费进行知识更新学习。
6.欠缺人际交流、表达沟通的能力
有些简单的问题,一两句话就可以解决,但一些技校毕业生就是因为不会沟通,导致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影响同事间的和谐相处,甚至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例如,公司因为生产订单减少而暂时合并了部分车间,某毕业生被安排到一新岗位工作。该生对新工作不满意,却不向上级主管领导反映想法,而是暗自生闷气,以缺工来对抗。
7.承受挫折能力差
一些技校毕业生经受不了挫折,受到批评就垂头丧气,缺乏应对挫折、解决问题的勇气。他们不懂得企业的制度是刚性的,违反纪律就必须接受处罚,否则企业就难以正常运行,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的功能就难以实现,企业也就失去了生存的能力。某毕业生负责第一环节的质量检查,将不合格产品装箱,复检发现后被上司批评,垂头丧气,茶饭不思。这反映出他们还不能从学生身份转化到员工身份,依旧希望企业能像学校老师一样对自己的错误采取“和风细雨”的态度。
8.与人相处能力差
职校毕业生缺乏自我反省与自我控制意识和能力,不能宽容、包容别人,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处理问题,自以为是、自私自利,难与人相处。例如,某技校毕业生因计算机基础较好而成为文员,便常以干部自居,显出高人一等的态势,起居时不注意对他人休息的影响,导致众人对他很反感。
9.革新创新能力较差
许多人进入工作岗位几年后,就陷入了按部就班的程序性工作“套子”,不进行技术革新改造,更不会主动进行发明创新,成为职场“橡皮人”。
三、关键能力培养是职业院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1.注重关键能力培养是适应企业员工职业化的基本内容
职业院校的最终功能和目标是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职业院校的绝大多数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是企业一线的生产骨干。他们身上寄托着企业的生存希望,寄托着产业升级的希望,寄托着中国制造从低端走向中高端的希望。企业适应国际国内市场,要生存发展,势必要求员工职业化。所以,企业对员工职业化的标准,就应当是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标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越来越看重从业者的基本素质和道德修养。众所周知,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利润最大化展开的,而成本控制是最基础的获取利润的手段之一。在所有的成本要素中,人力成本是最大的成本,也是弹性最大的成本。因此,企业就会要求员工们职业化,会选用优秀员工在单位时间内创造出比一般员工更大的价值,变相降低成本;同时,企业也会采用淘汰制度,淘汰不合格的员工,以保持员工队伍的整体优秀性。优胜劣汰、竞争上岗是企业职业岗位选用人才最重要的特征。
在企业的职位竞争中,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综合素质,无疑已经成为一个职业人的核心竞争力。实际上,它也是一家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关键能力,也成为学生在企业生产岗位上能否经受得住考验的核心竞争力与核心适应能力。他们在近乎残酷的职场中,是被淘汰出局,还是健康成长?是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创造自身价值、笑傲职场、走向成功,还是梦断职场,蜕变成宅男宅女或啃老族,浑浑噩噩,失败一生?这些都取决于其自身的关键能力。
注重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适应企业对员工职业化的需求,是当前职业院校亟待考虑的问题,是刻不容缓要做的事情。否则,职业院校就会在越来越激烈的生存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2.职校生就业现状要求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从目前的职业院校整体就业形势来看,职业院校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很高,就业率近几年一直维持在95%以上,但就业的稳定率不高、就业的质量不高,尤其是在就业岗位选择上,处于弱势地位。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重心下移,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将会更加困难。另外,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待遇保障问题状况也令人堪忧。教育部职成司2006年教学改革调查材料显示,毕业生未签订试用期劳动合同的占21%,签订试用期劳动合同的占14%,签订一年以下合同的占26%,1年至3年合同的占34%,三年以上合同的占7%。工作单位为毕业生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公积金的情况是:缴纳3种或3种以上的占54%;缴纳2种的占16%;缴纳1种的占10%;未缴纳的占20%。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从职业院校来讲,就必须从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和职业适应能力上下功夫。
3.企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及新职业的产生要求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工业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不断发生变化,由传统的泰勒生产组织模式转变为现代扁平管理模式与精益生产方式。传统的泰勒生产组织模式下,强调工人服从领导,每个工人只熟悉一种技能。在现代劳动组织条件下,一个小组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强调小组内部协调,每个工人尽可能是多面手,强调职工的综合素质。所以,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讲,决定就业的一个关键因素和核心问题就是其综合素质。综合素质高低决定了学生是否可以顺利地实现“从农村到城市”、“从学生到员工”、“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从而顺利就业。
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工业时代的到来,使一些职业退出历史舞台,一些新的职业不断产生。自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立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至2009年11月12日,我国共十二次发布新职业122个。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不但要使受教育者达到某种职业资格标准,而且还要有在一个职业群甚至相关职业群中择业、转岗的基础。这也要求学生具有跨职业的素质即具有关键能力。
如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化,生存压力与日俱増,职业竞争危机日益激烈,单纯的理论知识人与技能人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因此,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普遍适用性和广泛迁移性的关键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生存竞争和强大的生活压力下应对各种挑战,走向职业成功和人生成功。
4.培养关键能力是职校走健康持续发展之路的要素之一
传统的职业教育观念往往重视专业能力而忽视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过度重视专业课及技能训练而忽视人文课和各种社会活动、课外活动,缺少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就业能力差、职业适应能力差、缺乏再就业能力现象的出现,进而影响职业院校的健康持续发展。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犹如健康人的两条腿,任何一项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
关键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技能。它所具有的最普遍适用性和更广泛的迁移性,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影响和意义更为深远。
从当前职业教育现状来看,绝大多数职业院校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都非常关注,但真正把对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当作追求的终极目标,当作其希望达到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理想境界,当作一种完美的教育追求,特别是当作全体教职工共同的终极追求的,却少之又少。实践证明,只有那些注重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职业院校,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才能使院校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经济的发展、适应企业的发展,走出一条健康持续发展之路。
四、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基本路径
1.以课堂和校园及实习企业为主阵地
关键能力包括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意志品质,群体中的行为合作能力,为任职后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应变的能力。它体现在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课堂和学校以及实习企业,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主阵地,老师是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主力军。因此,要树立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理念,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培养关键能力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要制定统一的培养目标,制定包括职业指导教师、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学生管理处、后勤宿舍管理、技能实训教师等分部门、分学科的关键能力培养目标,使大家都明确认识到应该朝着什么样的理想目标努力;要建立、健全全员参与、全方位管理、全天候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措施和考核评价机制。
2.以团体活动为载体,以关键能力养成为目标,以企业6s管理为标准
培养关键能力,应该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专业知识技能教学与非专业基础知识技能教学相结合、人文教学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教师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有机结合。将关键能力培养渗透到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参与活动有所感悟、进而内化成优良品质,形成良好习惯,养成关键能力,并固化成综合素质。
(1)利用好班级课堂教学活动。要结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培养自我学习、思考和应用的能力。因此,要注重职业技术课程自身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行为引导型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和中心地位,尝试以任务驱动法实施职业技术课程的教学,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2)利用好班级管理的载体。班级宿舍是学生生活的集体,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人相处的能力等。班主任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在班级管理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管理好自己的事务,适当地由学生自我组织班级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3)利用好社团阵地的载体。社团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特长的群体组织。通过文学社团、心海导航社团、院报记者团、书法爱好者、戏曲文艺社团等众多社团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扩大知识领域,展示自我风采,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4)利用好院校大型主题教育活动。注重利用好每年新生入学后开展的文明礼仪系列教育活动、民族传统节日(清明节祭扫烈士墓、端午节爱国与传统文化洗礼、重阳节敬老爱老)系列教育活动、五一劳动节“劳动最光荣”、打工感受演讲赛、红十月爱国歌曲传唱与才艺展示大赛、迎新年联欢会、周一“升旗下”讲话系列教育活动等。通过这些专题活动,可以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重新构建学生的品德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从学校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渗透关键能力的培养,可以弥补通过课程设置所不能完成的培养工作。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适应职业的良好职业能力,还要为学生今后自我学习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无论是专业理论的学习,还是技能训练;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班级管理;无论是小组织的社团活动,还是院校大型主题活动;无论是日常实验室管理,还是日常行为管理,都应该以企业6s管理模式标准为标准,严格要求、严格考核、公正评价。通过严格的管理,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较成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及适应现代化生产岗位的各种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从而扎实推进关键能力的培养。
3.突出培养四个社会能力和两个方法能力
关键能力分为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而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又各自包含许多方面的能力。在进行关键能力培养时,似乎让人感觉难以下手或者力不从心。实际上,关键能力培养不能急于求成。职业学校老师要克服急躁情绪,认识到关键能力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掌握一些具体的培养方法和途径。笔者认为,以点带面,突出培养四个社会能力和两个方法能力,就是一个关键能力培养的实用方法。四个社会能力是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革新创新能力;两个方法能力是自我学习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这六种能力是当前企业员工必须具备的突出能力。
当然,在关键能力培养上,还有许多培养方法和模式等待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去创新、去探索。总之,职业院校只有注重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职业竞争力,提升职业适应能力。
(作者单位:河南化工技师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职业适应篇二
短期目标?稳扎稳打,立足现有岗位求发展。
需抓紧时间,在现有岗位上充分学习、全面掌握相关专业技能。在此之后,转换工作环境。可计划离开目前家庭小作坊式的公司,在大中型企业谋求初级岗位。需要提醒的是,转到大企业的任职初期,薪水或许得不到较大提升,但只要企业的文化氛围对自身职业技能的发展有利,也就达到了转换职业环境,进一步谋求发展的目的。
中期目标?三年内成为行家
中期目标是成为相关职业的专家。能熟练运用英文;广泛涉猎心理学、管理类书籍,拓宽知识和技能,为下一步实现进入管理层目标准备。
达到短期目标?应聘于一家较大的公司任相关岗位
初任时的工资可能低一点,无须太过介意,只求在公司站稳脚跟,争取在年内全盘熟悉公司的相关管理流程。
积累相关经验,积累行业信息
在搞好日常工作的前提下,注意积累健身行业信息,掌握公司运作细节。为达到这一目的,业余时间还可 兼职 当健身教炼,为日后经营管理企业打基础。
实现中长期目标?完成经验积累自己当老板
结累知识、经验和财富,处处做有心人。在完成了上述两步规划之后,自己开业当老板,进入新的发展通道。
职业适应篇三
;[内容摘要]研究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50名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生涯适应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从总体上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生涯适应力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男女特教教师的职业生涯适应力没有区别。(2)教龄为6-10年的特教教师职业生涯适应力最高,教龄为3年以下的特教教师职业生涯适应力最低。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师 职业生涯适应力
1前言:
1.1问题提出
特殊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为推动这类问题的尽快解决,国家提高了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并颁布了多部文件来指导和实行。2015年8月教育部研究制订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该标准旨在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其中明确了特殊教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理念和应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 。因此本研究是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生涯适应力的现状调查研究,采用自编问卷,为研究特殊教育教师提供一个新的方向,为职业生涯适应力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研究结果能使特殊教育教师更加了解自己,帮助他们提升自己,调整状态,成为更加成熟和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师。调查结果也能为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所用,参考研究建议开展生涯辅导课程,有助于培养更加优秀敬业的教师,减低离职率,避免教师的频繁流动。
1.2核心概念解析
职业生涯适应力概念最早由savickas提出,指个体对于可预测的生涯任务、所参与的生涯角色与面对生涯变化或不可预测的生涯问题的准备程度与应对能力 。通常职业生涯适应力包括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自信等方面。
2研究方法
2.1问卷调查法
2.1.1调查对象
本调查以savickas对生涯适应力的理论建构为依据,借鉴赵小云等(2012)编制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cscaq)的理论维度,并参考生涯适应力量表(caas)和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cscaq)的题目語言,编制出符合特殊教育教师实际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生涯适应力问卷”。该问卷分为5个维度: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自信和生涯调适。每个维度5道题目,共25道题目。问卷采用likert5点计分,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记为1-5分,满分125分。总问卷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05,信度良好,kmo为0.890,效度良好。 2.1.3问卷的发放回收与数据处理:问卷的发放采用网络形式进行。共回收到50份问卷,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
2.2访谈法:为尽可能提高问卷的有效性,在编制问卷之前,研究者与特教教师进行访谈,收集教师在职业生涯适应中的具体情况,并与理论建构和维度相结合,进而归类出每个维度上的题目。
3研究结果
3.1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生涯适应力总体状况:本研究对50份有效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特教教师的职业生涯适应力总均分为94.56,标准差为11.06。本研究使用中等临界值3分为参考值,即中等临界值=3×25=75分。职业生涯适应力总均分稍高于中等临界值,居中等稍偏上水平。
对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职业生涯适应力低的特殊教育教师占总人数的3.54%,而职业生涯适应力高的特教教师(总均分高于100)占总人数的21.72%,有74.74%的特教教师的职业生涯适应力居于中等程度。
3.3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生涯适应力的特教教龄差异(略)
4讨论
4.1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生涯适应力处于中等略偏上水平
研究发现,特殊教育教师的整体职业生涯适应力平均得分为94.56,说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生涯适应力良好,处于中等略偏上水平。但并没有达到优,还可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他们对于自己特殊教育职业生涯中可预测的任务,面对变化或不可预测的问题都有一个较好的准备程度与应对能力。具体表现为目前特教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较高的自信,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教师职业本身具备较高知识水平有关,也可能与近些年国家对特教领域重视,特教不断发展,增强了特殊教育人的自信。然而特殊教育教师对职业的关注和控制感不够,虽然绝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在掌握知识与技能方面获得了控制感,但操作起来还是容易动摇,并且教师普遍缺少一个清晰的发展规划,这样的现象需要改变。
4.2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生涯适应力受特教教龄影响较大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生涯适应力受特教教龄影响较大。表现为随着特教教龄的增长,职业生涯适应力增长,但6-10年是职业生涯适应力最高的阶段。入职3年以内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生涯适应力得分最低,一个原因可能是刚就业的新教师对职业生涯还较茫然,并且需要度过关注生存阶段,适应工作环境,适应同事氛围,适应领导方式,这都会分散教师在工作上的精力。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由其他职位转岗到特殊教育的特教教师,他们刚开始接触特殊教育,需要调整心态的过程,尽快适应新环境。而特教教龄为6-10年的教师则可称为一个黄金阶段,对工作环境的熟悉,教学经验的积累都达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因此该阶段的教师职业生涯适应力得分最高。其次是特教教龄10年以上的教师,有研究表明,10-20年特教教龄是特教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一个关键期,需要特别关注 。6-10年之后受职业倦怠影响易出现下滑,因此需要格外引起工作单位的关注。(单位:天津市北辰区特殊教育学校)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