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们家的狗字我们家的狗字篇一
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在海内外华人中进行了“你的家训是什么”的随机调查采访。从被采访者回答的情况看,有的回答是家训的问题,有的`回答是家教的问题,有的回答是家风的问题。家训、家教、家风三者之间从严格意义上讲是有区别的。
所谓家训,是指家族或家庭对子孙后代立身做人等方面所立的规矩或告诫的话,比较笼统和概括,比如“诚信、孝顺、进取、自尊”、“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所谓家教,是指家长对子女立身做人等方面进行的教育,比较直接和零碎,比如“人不能懒惰”、“待人要有礼貌”等。所谓家风,是指在家训的规范下,在家教的保障下,在全体族人或家人的共同践行下,形成的一种家庭风尚,比较外在和独特,比如“乐善好施”、“诚实守信”等。
家训在中国古代体现得比较明显,那时社会教育不发达,教育手段也较为缺乏,加之人口流动受限,一姓以家族形式在一个地域居住的往往较多,一个家庭出现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并不鲜见。为加强对族人或者家人进行有效的行为管理或道德规范,族人(家庭)中年长者就要为本族(家)人制定家训,写于家谱中,悬挂于族祠或自家的中堂上,人人皆知,人人践行,否则要受到家法的惩罚。家教具有直接性,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必须是直接接触、面对面进行。家训则可以间接传承,即创立家训的人没有必要和被传承的子孙面对面教授,可以中间接力传承。
中国古代出现不少有名的家训,如《朱子家训》、《章氏家训》、《颜氏家训》、《钱氏家训》等,它们都是中国古代家庭(族)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教在中国古代也相当出彩,因为那时候社会教育不甚发达,基础教育都停留在私塾阶段,高层教育不多,受教育的人很少,大多数人的思想还处于蒙昧阶段,人们思想的开化大多靠家庭教育来进行。这时的家庭教育局限性很大,即兴而起、即事而起,零打碎敲,基本上限于封建礼教的说辞。教育者不一定有文化,讲出的道理也不一定多深刻,但它至少在那个时代是正确的,所以子女们都要听取并遵照去做。
古代中国出现了不少好的家教典型,比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这些典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封建家庭教育的发展,加强了封建家庭教育在封建社会教育方面的辅助地位,促进了封建社会文化的进步。
家风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家族或家庭的“名片”。对于一个家族或家庭来说,能够拥有一张真正的“名片”是件光宗耀祖的事。比如,一个家庭如果获得了“乐善好施”的“名片”,那么这个家庭的主人就会获得一顶“大善人”的桂冠,家里其他人也都会得到别人的尊崇,走到哪里都会受到礼遇。家风不是自然形成的,好的家风都是由家族的人或者说家庭的人努力营造而形成的,其中可能付出了几代人的心血。
不管是家训、家教还是家风,都需要家里的长辈带头身体力行,所以古时多提倡上行下效、身教大于言教。
家训、家教、家风在任何情况下都与社会大环境分不开,因为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无时无刻不在受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如果社会政治清明、教育发达、风气端正,家训、家教、家风就好,否则就可能会发生偏逆。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家训、家教、家风并不十分关注,所以中央电视台一提起这个话题立刻就在海内外华人中引起热议。其实这也不奇怪,一方面在新思想解放浪潮的冲击下,家训等家庭文化一度被作为糟粕文化而剔除,人们不敢轻易提起。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规模的扩大,加之家庭人口数量的减少,原来那种以家族或以大家庭形式居住的家庭迅速解体,家训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和功能。再者,社会教育空前发达,不仅有各种学校教育,还有电视、广播、电台、报刊、网络等媒介的大众教育,使家庭教育相形见绌。
要真正培育好家训、家教、家风文化,首先要搞好社会政治、社会教育与社会风气,因为他们对家庭教育和风气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和带动作用。如果社会政治、社会教育和社会风气不好,家庭教育和风气就很难遂人愿,古今同理,现代尤甚。学校教育,还有电视、广播、电台、报刊、网络等媒介的大众教育,使家庭教育相形见绌。
要真正培育好家训、家教、家风文化,首先要搞好社会政治、社会教育与社会风气,因为他们对家庭教育和风气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和带动作用。如果社会政治、社会教育和社会风气不好,家庭教育和风气就很难遂人愿,古今同理,现代尤甚。
我们家的狗字我们家的狗字篇二
“妈妈,你的鞋子都穿了一年多了,太旧了,今天还是去买一双吧,好不好?”我问。
“不要了,鞋子没有破,还好好的,而且我的脚也没有长大,还是这个码,不用换了。”妈妈摇了摇头说道。
“还是换一双吧,顺便买一件衣服,那件外套您都穿了二年了,今年不流行这样的款式了。”我又说。
“孩子,衣服首先的作用是保暖,一件外套至少也得穿二年啊,要不然太不环保了,环保要从我做起,从小做起。”妈妈说。
有一天早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宁波方特玩,可刚要出门,我突然发现自己鞋子前面有个小小的洞,虽然影响了美观,但不影响正常穿着。妈妈问我要不要现在去买双新鞋子来,我想,今天我要去方特啊,如果去买鞋子,那就去不成方特了,可是……算了,我还是不去买鞋子了,一个小洞,不是什么大事。于是我对妈妈说:“妈,鞋子只是有个小洞,不碍事的,您能看出我鞋子上的小洞吗?”看不出来,儿子。”“那就好了,我们出发去方特吧。”我说。
“我也不知道啊,拖着拖着就断了。晚饭你爸我只吃了一小碗。”
“那买个新的拖把吧,这样没法拖。”我说。
“先别急,让你爸我先试试能不能修好。”爸爸说。
爸爸用胶水把断掉的地方粘起来,待快干的时候,用透明胶再厚厚地缠了好几圈。弄好之后,这拖把还可以继续用来拖地。
这就是我节俭的一家。
我们家的狗字我们家的狗字篇三
俗话说得好:“勤劳乃快乐之本。”我们家的家风就是勤。
有一天,妈妈坐在沙发上,眼睛不停地向四周巡视,皱着眉头,好像万事都不顺她的心意。最终,妈妈实在坐不下去了,去阳台拿了把拖把。
妈妈不理会我,半个小时后,她终于把地拖好了,我也因此被累死了。
老爸总是针对我的课外书。早晨,我刚刚看完一本书,爸爸就走过来将书放进书柜,容不得眼前有任何有失家风的行为。更离谱的是,我的书包有一点儿污斑,他就忍不住要把它洗干净。在他眼中就是不能有灰尘和垃圾。
在他们的指导下,我也养成了勤劳的习惯。
下课,我见讲台有不整齐的地方我就会去整理一下;发现地上有垃圾,我便会弯腰去捡;老师有任何关于卫生的事,我都会积极完成。慢慢的,这种家风已深入我的骨髓。
好家庭、好家风,勤乃我们家的一大要素。
我们家的狗字我们家的狗字篇四
“挺直腰杆做人”,听见这几个字,好像真能出现一幅画来。黄昏橘色的光粘在了毡帽边儿上,老爷子背着手笑吟吟地站在门槛边上。暖黄笼着的老教职工楼里,老人挺拔地站在门前,影子拉得很长。爷爷是个普通大学的教职工,是个颇上年纪了,立在台上笔直地,还洪亮地讲那“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教师。儿时跟老爷子一起生活,他牵着我的手走过学院,他直腰平视着前方,我也就学着,把头昂得老高。
挺直腰杆做人。压不弯的肩膀,担起的是家庭之重,困苦之痛,生命之轻。
“确实,要挺直腰杆做人。”父亲接了话,又沉默了。我看了看这位眉眼里有几分笑的中年人,翘起嘴角。这父子俩,确实是一个样。都献身教育,都有宽大的肩膀,有总引我模仿的腰杆,有笔直的脊梁。
这也是挺直腰杆做人。你可以卑微如尘土,但不可扭曲如蛆虫。
搁下碗筷,我看了看围坐桌边的人。“挺直腰杆做人”,甚至带着浓重乡土口音的家风,这个与其它相形见绌的家风,扎扎实实生根在我的血液里。
从穷乡僻壤走向摩登都市,从牙牙之年走向花甲耳顺。屈膝躬背,你或许会跑得很快;矩步正行,你才会走得更远。身在一个书香世家,你输出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块块精神世界的基石;你培养的不仅仅是学生,而是20xx世界舞台上的舞者。
他们需要笔直的民族脊梁。
这或许是我家朴实家风中最宝贵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