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道路作文字 成长的道路作文十篇(实用)

时间:2025-01-13 作者:储xy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中国道路篇一

;

关键词:学科化;体系化;范畴化;异质性;中国文学批评;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2—0227—08

一、学科化、体系化、范畴化:中国古代文论的西化之路

(一)“学科化”:在学科“史”与学科“死”之间

中国古代文论本来就是中国的,为什么还要“中国化”?事实上,当代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已经西化了,这门西化的学科,正规的名称叫“中国文学批评史”。要谈论中国古代文论的中国化问题,必然要从这样的追问开始:“中国古代文论”(或称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中国诗学、中国传统文论、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为一门学科,在现当代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门学科?在“西方化”之前它又是以怎样的一种面貌现身?为什么要把中国文论中国化?沿着这样一条路子去摸索追寻,也许能寻找到当代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的某些最坚硬的症结所在。

毋庸置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或“中国文学批评史”这门学科的产生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有着不解之缘。从某种意义上说,五四运动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个思想倾向:一是对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中国古代文化进行空前深刻的质疑、检讨和反思。在对这一切文化现象背后的思想根基进行价值重估的同时,用一种革命性的激进态度审视中国文化的发展样态。二是“西学东渐”的文化思潮的形成。随着对西方思想的大规模引介,中国学界开始在这种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对话中解构对传统文化既有的观念,开始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介入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这个思想“内发自省”与“外在进攻”的过程中,往往呈现出“是西方化还是东方化”这样的矛盾论争。中国古代文论或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形成并发展的。

对文学理论的清理,最初产生于20世纪的欧洲,以英国学者森次巴力(saintsbury)为代表。他的《欧洲批评和文学趣味的历史》(3卷本)在1900至1904年之间出版。在这本书中,他对文学批评史这一门学科的基本研究范式进行了初步的勾勒。森次巴力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的影响,主要还是《文学批评史》这本书。正如罗根泽先生在其《中国文学批评史》中所指出的:“近来的谈文学批评者,大半依据英人森次巴力(saintsbury)的《文学批评史》(the history of criticism)的说法,分为:主观的、客观的、归纳的、演绎的、科学的、判断的、历史的、考证的、比较的、道德的、印象的、赏鉴的、审美的十三种。依我看是不够的。按‘文学批评’是英文literary criticism的译语。criticism的原来意思是裁判,后来冠以literary为文学裁判,又由文学裁判引申到文学裁判的理论及文学的理论。文学裁判的理论就是批评原理,或者说是批评理论。所以狭义的文学批评就是文学裁判;广义的文学批评,则文学裁判以外,还有批评理论及文学理论。”①他认为,在中国本来没有文学批评这样一种称谓,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自己的文学批评,而是说,从一种学理上进行系统清理,或者说,从学科理论高度进行观照的学术行为,还是在西方学者的研究思路影响下开始的。他把西洋的批评论理论与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思想展开对比,认为“西洋所谓criticism,中国古代名之曰‘论’。……由此知‘论’是‘就世俗之书,订其真伪,辨其实虚’正是西洋的criticism”②。

而古代文论或中国文学批评史真正作为一门学科,则是以陈锺凡1927年出版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为标志的。他在这本书中第一次将这个范畴理论化,并且运用西方知识体系去统摄中国古代的文论思想。后来者几乎都是按照这个路数去发展的。方孝岳的《中国文学批评》(1934)、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1934)、罗根泽的《中国文学批评史》(1943)、朱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大纲》(1944)、蔡仲翔等人的《中国文学理论史》(五卷本)、复旦大学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这些研究大多是从“史”的角度来进行清理的,按照时间线索来进行划分,把每一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文论思想从传统的文学史和思想史角度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学科。例如方孝岳的《中国文学批评》,在三卷的论述中,其时间跨度涵盖了从《尚书》到清代袁枚的各个时期的批评思想,从思想史的角度对各个时期文学批评做出了系统的概括和理论上的归纳。虽然所涉及的批评家只有六十人左右,但是,基本上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文论思想家。他从学科对象的角度奠定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基本研究范畴。

从这个意义上推断,学科化究竟是意味着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门学科的产生,还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灭亡?事实上,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这一学科的奠基人,几乎都有着深厚的中学和西学功底,他们用这种学贯中西的理论素养去进行“界定”和价值重估的时候,可以大量地引用西方资料,但是这种富有历史承担力的尝试后来还是遇到很多尴尬的问题:“大多数人以后又从理论探索方面撤退了。他们的研究著作,不用马克思主义时,能与之暗合;试图用马克思主义标榜一下的时候,就常常闹笑话。”⑤而且,我们通常都认为,历史就是一种符合客观事实的陈述,这种陈述是普遍性的具有史料文献价值的。但是,对中国文学理论思想的这些“史化”性工作,从当今的新历史主义批评(new historicism)看来,不过是构建一个历史文本,这个文本与文学文本从本质上说都是一种个体话语言说,其客观有效性是相当局限的。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道路篇二

;

思想就是力量。科学的思想在照亮人们精神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人们生活的物质世界。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历程孕育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孕育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道路,孕育了今天正蓬勃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这条道路是怎样走过来的呢?回顾一下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历程,就能对中国道路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毛泽东同志,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他诞辰100周年时,出版了八卷本的《毛泽东文集》,开卷篇是1921年元旦期间他在新民学会的两次发言。

穿越时空隧道,这篇文献为我们还原了这样的场景:

1921年新年的长沙,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十几个年轻的知识分子,来到潮宗街文化书社,召开新民学会长沙学员新年大会。会议是在一个并不起眼的小房子里召开的,但讨论的话题却是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方法和目的。

28岁的毛泽东在会上作了两次发言。他说:我赞成用俄国式的革命道路。他比较了社会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方法,认为“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即所谓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

毛泽东同志只是那个年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一个代表。在当时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不约而同地走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认定只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他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毛泽东同志道出了其中的缘由:“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毛泽东同志用形象的10个字,概括了近代以来仁人志士探索民族复兴之路的苦涩历程。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日益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民族危亡,民不聊生。救国寻路,民族复兴,就成为近代中国的基本政治主题。中国的各种政治力量为此进行了不懈探索,做过各种尝试。

洋务派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中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当然值得称道,但试图在不变更大清王朝封建皇权的前提下走强国之路,结果只能是失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登上政治舞台,试图“跪着造反”,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式的资本主义,结果同样是失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拉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但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妥协和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依赖性,不能和不敢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中国仍然在黑暗中徘徊。

就在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黑暗中苦苦求索时,1917年,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劳农政府,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理论学说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它像一缕新世纪的曙光,照亮了暗夜中国的前程。

于是,在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影响下,走俄国革命的道路成为中国一批先进青年最终的选择。

历史常常是这样,在看似山穷水尽时为人们展现出一线生机。91年前那个夏天的晚上,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等13个年轻人,在上海秘密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新的革命实践、民族复兴道路的新探索由此开始。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马克思成为了先进的中国人最感兴趣的外国人。他的理论成为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追求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富裕幸福的旗帜。在中国道路的每一段历程上,人们都可以看到这面飘扬的旗帜。

进入新世纪,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了根本。

探讨中国道路,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人只是在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以后,才有了一个正确的目标和方向。中华民族复兴的新道路也是从这里起步的。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动力和方法也就找到了。中国道路如果说是一幅蓝图的话,马克思主义就是描绘这个蓝图的一个底本。马克思主义是认识、理解和开启中国道路的一把钥匙。

中国人就这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然而,信仰不等于实践,实践也不等于成功。当中国共产党人拿着这个理论武器去改造中国社会的时候,却发现如何运用它与此前选择它一样艰难。

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分散的小农经济、小生产广泛存在,又遭受着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中国的条件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分析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有着巨大的差别。

最初,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基本照搬马克思主义学说和俄国革命的经验,把主要力量放在了城市,发动城市工人罢工。但是,1923年的“二七”惨案,使工人运动陷入了低潮。

中国共产党转而与国民党合作,建立工人阶级和民主力量的联合战线,掀起了国民大革命的风暴。然而,蒋介石、汪精卫集团背叛革命,大批共产党人被杀害,如火如荼的大革命失败了。

中国共产党人终于认识到了“枪杆子”的重要,开始武装夺取政权的尝试。但当时党内的一些领导人继续推行以“城市中心论”为特征的“左”倾冒险主义。各路起义军在攻打大城市的过程中接连失败。

第一个发现必须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出指导中国革命实践新理论的,是毛泽东同志。

为了回答和解决严酷环境中一个又一个的紧迫问题,毛泽东同志写下了《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此后又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一系列著作。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明确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这样一条中国革命的道路。

这是一个伟大创造。不论是从国际共运的理论看,还是从实践来看都是史无前例的。共产国际的一切文献,在讲到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夺取政权时,都是同工人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从当时已有的实践来看,国际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是以巴黎为中心,通过城市起义取得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也首先是从城市工人和士兵的武装起义开始的。

创造新的理论不容易,让人们接受新的理论更需要时间,需要过程,需要实践的检验。共产国际领导人当时就认为,中国革命就要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在城市里组织工人暴动,武装夺取政权。他们觉得中国共产党跑到山沟沟里去搞武装割据,站不住脚,是注定要失败的。受共产国际的这种影响,当时党内有许多人认为,搞工农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后是走不通的。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再次犯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与国民党军队的正面对抗中遭到严重失败,丢失了几乎所有的根据地,并被迫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次失败的教训是惨痛的,中国共产党人由此也重新认识到了毛泽东同志和他的理论的正确。

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写出了《〈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著作,对中国革命的性质、目的、步骤、领导阶级、依靠力量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分析,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使得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更加成熟、清晰、可行。正是依靠这一理论,毛泽东同志和他的战友们建立起了一个用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一个在党的绝对领导下为人民解放事业英勇奋战的人民军队、一个团结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共同奋斗的统一战线,并依靠这“三大法宝”,最终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了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理论引领着实践,实践又推动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而对马克思主义的灵活运用和创新发展则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彼岸的独特道路。坚持与发展,在毛泽东同志的身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毛泽东同志多次说过,《共产党宣言》他反复地读,读了至少上百遍。每一次读都有新的体会,新的收获。他从长期的实践中深切地体会到,中国革命必须要有马克思列宁主义作指导,但同时又必须坚决反对本本主义,反对照抄照搬。中国共产党通过长期的革命斗争,特别是在艰难曲折中的砥砺奋进,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也成为全党的共识。这就是:一方面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这一点毫不动摇;同时,又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指导作用。

在文章开头毛泽东同志提出一个重要命题:“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他认为:不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对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对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都不能够“一味盲目执行”,中国革命必须从中国的实情出发,“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以这篇著作的基本理念为基础,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实事求是,是中国的一个历史典故。毛泽东同志赋予了它新的内涵。实事求是,就是不迷信任何教条,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说,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这一思想方法提出后,在党内取得共识,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摆脱教条、解放思想的最根本的思想方法。此后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切理论创新都源于这一思想方法。它至今仍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理解中国道路最关键的一个概念。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成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变,使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这里所说的“奠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奠定了制度基础,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二是奠定了物质基础,初步建立起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特别是在国防尖端科技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三是确定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第三点尤为重要。毛泽东思想中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活的灵魂,已经深深地溶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了中国人想问题、办事情的基本准则和方法。

正如毛泽东同志在革命胜利前所预言的,建设的道路更长,更艰苦。为了找到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作了大量艰辛的探索。这一探索取得了很多重要理论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等,至今仍让人感受到那一代共产党人独立自主的创造才华。然而,后来这一探索却出现严重错误。特别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这些错误理论指导下发生的“文化大革命”,更使中国社会陷入了严重的内乱,经济社会发展遭受重大挫折。

1978年,中国道路迎来了一个新的起点。

这篇著名的讲话,后来被誉为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就是从这时起,中国开启了以改革开放为鲜明标志的伟大历程。

今天再来看这篇文献,它最重要的作用是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使人们大胆地思考问题,大胆地进行改革尝试。

在当时的中国,最需要重新思考和探索的是什么呢?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根据马克思的描述,社会主义是个美好的社会,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发展阶段。但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搞了二十几年,人民生活还是很贫困。这就说明我们过去的做法是有缺陷的。这首先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有偏差,同时在怎样搞社会主义的方法上也有不对头的地方。

“社会主义如果老是穷的,它就站不住。”

邓小平同志认为,我们要搞的是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本质、比资本主义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他还认为,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前进方向,但并没有对怎样搞社会主义提供现成的具体答案。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根据现在的实际,从时代条件和国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道路。照搬书本和别国的经验从来是不能成功的,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道路从此有了一个自信而响亮的名字。

沿着这样一条道路我们首先应该做些什么呢?当时的中国最具体、最严峻的实际,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就是“穷”,也就是经济不发达,生产力落后。因此,邓小平同志的思考首先从这里破题。

翻阅1980年4至5月间邓小平同志的多次谈话,围绕的是同一个主题:社会主義首先要发展生产力。后来,这些谈话就以这句话为标题集纳为一篇文章,收入《邓小平文选》。

新的实践总能带来新的认识,新的惊喜。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首先在农村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允许农民有更多的经营管理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有的农村一年翻了身,有的两年翻身,迅速摆脱贫困状态。

在农村改革取得突破的同时,按照邓小平同志的设计,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建设也“杀出一条血路”,在利用境外资金和技术加快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在一些地方,个体、私营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出现,使僵硬的计划经济体制打开了一个缺口,原有的国营企业也开始放权让利,进行承包经营等多方面的改革。

一系列改革开放的实践,使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呈现出蓬勃的生机。改革开放试验的成功,加深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道路,对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

我们找到了一条路子。但正当我们加快改革步伐,朝着现代化的目标迈进时,中国道路却受到了来自另一方面的干扰和冲击。

改革开放之初,社会上出现了空前的思想活跃局面。但在纠正“左”的错误倾向时,也出现了右的倾向。社会上极少数人片面夸大党在历史上的失误,散布种种怀疑或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人民民主专政、否定党的领导、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言论。邓小平同志认为必须对这种思潮进行反击,否则,人们没有统一的理想、信念,中国社会就可能再次陷入混乱。

为了保证我们的目标和步骤不受干扰和冲击,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了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即: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此后,邓小平同志反复论述和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道理。特别是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他多次谈到:四项基本原则,我们绝不会放弃。没有这“四个坚持”,特别是党的领导,什么事情也搞不好,会出问题。出问题就不是小问题。如果走东欧这条路,中国就完了。

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思想,提出并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在这一历史阶段,为了摆脱贫穷和落后,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在这次代表大会上,邓小平的理论和他领导开辟的道路被高度概括为三句话: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后来,我们进一步把它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一内容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共产党章程》,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路线。这也成为了中国道路最基本的内涵。

邓小平同志留给后人的最后一篇重要文献,是1992年他视察南方的谈话。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集中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围绕这一本质,他为改革开放实践划定了一个尺度、方向和标准,即:判断一项政策是不是社会主义的,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由此出发,邓小平同志对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的认识问题进行了回答,进而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中国改革的进程。

南方谈话是对改革开放10多年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邓小平理论发展成果的集中体现。在历史的关口处,邓小平同志以他的胆识、睿智和远见、阅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课题作出了明确而深刻的回答,大大深化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全党和全国人民更加清楚地看到,只有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国家民族才有希望,才有前途,别的道路都是死路。

南方谈话,包括邓小平同志的其他著作,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关于“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都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又结合中国的实际而提出来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因此,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的确,社会在飞快地发展。20世纪的最后10年,世界正发生着剧烈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使得整个世界充满了变数。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如何顺时应变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摘自6月26日《人民日报》。由于文章篇幅较长,本刊分两次登出)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道路篇三

;

内容提要 中国道路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展开的关于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践的探索,其历史与逻辑起点可以溯源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因而,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维度来界划中国道路。从广义层面而言,新中国成立以后展开的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的整体性历史,都可以纳入到中国道路的讨论域之中;从狭义层面而言,中国道路特指改革开放以来所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无论是从广义还是狭义维度,中国道路背后都关涉一个核心的通约性理论问题,即如何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设想与中国本民族国家社会主义具体实践之间的张力关系,从而构筑出一条既坚守经典理论的本质规定性,又彰显本国具体实际,更区别于他国模式的科学发展道路。衡量中国道路需要拓展理论视角,从多元维度出发加以综合把握。其中,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线索来衡量,有助于从根本上讲清楚中国道路产生及其发展的内在历史必然性;从社会主义及其中国实践的历史线索来衡量,有助于全面揭示中国道路的本质属性及其不断成功的内在密钥;从人类走向现代化的整体性历史线索来衡量,有助于在更加普遍宽广的范围内讲清楚中国道路的世界效应。辩证理解中国道路还需要运用科学方法论的指引,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从整体上对中国道路的历史进程做出科学的分期并展开理性的认知与探讨。

關键词 中国道路 70年 社会主义 “三个意味着” 历史分期

中国道路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议题,大量研究对这一话题进行了集中关切,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理论旨趣与研究偏好,对中国道路的理论内涵进行了不同维度的解读。在继承目前学界现有积极成果的基础上,深化对中国道路的研究,需要尤其注重回答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辩证把握中国道路的丰富理论内涵问题,二是如何综合定位中国道路的历史方位及其时代坐标问题,三是如何对中国道路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作出科学的界划问题,四是如何正确对待中国道路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辩证关系问题。科学回答上述问题,从本质上就是应当科学阐释中国道路的历史起源与逻辑发展问题,亦即从根本上讲清楚为什么中华民族在近代以来长期不懈的艰辛奋斗过程中选择了这样一条发展道路,讲清楚为什么探索与坚持这一条发展道路的历史重任必然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讲清楚中国道路在艰辛的探索之中为什么能够不断取得胜利,讲清楚中国道路为什么是当代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根本之路。

一、内涵:中国道路的历史逻辑与本质特征

中国道路从根本上讲是一个专有名词,有特定的逻辑所指与理论内涵。所谓中国道路,就是特指关于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尽管在一些学者看来,关于中国革命的道路也可以被称为中国道路,例如,美国学者塞尔登将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治理方式称为“延安道路”。[美]马克·赛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魏晓明、冯崇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但从目前学界关于中国道路讨论的角度来看,现有相关研究存在一个潜在的共识,这就是当前所言的中国道路,其实是特指关于社会主义在中国建设的道路。

1.1949年:中国道路历史起点的锚定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与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就曾明确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1页。尽管中国革命从属性上来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价值导向与实践旨归则是社会主义。这一点毛泽东曾做出过系统化集中化的阐释:“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我们的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59页。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首先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这种理论与实践上的“天经地义”从根本上是由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所形塑的。具体而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情势的艰巨性与复杂性,使得中国革命不可能通过“毕其功于一役”的方式直接获得胜利,而必须首先解决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任务。只有待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任务完成之后,才具备了导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设定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与现实可能性。因此,中国革命需要分两步走,即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步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第二步。“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6页。

社会主义在中国从一种理论设想向现实制度形态与实践运动转变的标志,是1956年关于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的完成。因此,有观点认为,关于在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道路”,其历史起点应当溯源于1956年。但实际上,从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已经逐步有计划地推进社会主义在中国探索与实践的步伐。例如,1949年以后的国民经济恢复期,尽管从制度的创制上来看,此时仍然是以新民主主义制度为主,但这一过程中社会主义的因素始终在不断增加,资本主义的因素在不断减少。正是基于上述状况的考量,毛泽东明确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秩序”的观点做出了批评。毛泽东在1953年6月15日晚听取并讨论李维汉《关于利用、限制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若干问题》的报告时明确指出,“有人在民主革命成功以后,仍然停留在原来的地方,他们没有懂得革命性质的转变,还在继续搞他们的‘新民主主义’,不去搞社会主义改造。”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16页。“过渡时期充满着矛盾和斗争,是变动很剧烈很深刻的时期。我们现在的革命斗争,甚至比过去的武装斗争还要深刻,要在十年到十五年使资本主义绝种。‘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想法,是不符合实际斗争情况的,是妨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的。”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217页。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就开始了关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之路。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道路篇四

;

摘 要:新时期以来三十年的电影历史,是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历史,也是“人”的解放与发展的历史。这一阶段,宋彦博士的《新时期中国电影的现代性、后现代性研究》选取“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这两个星丛式的关键词作为切入点,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大陆电影进行了文化学研究,勾勒出大陆电影从“新启蒙”到“后现代”、从教化到娱乐、从政治化到商业化的演变过程。这种大题小作、以小见大的研究方法值得广大电影学人取法。

关键词:宋彦 新时期 中国电影 文化研究 现代性 后现代性

后现代被人称为“读图时代”或“镜像时代”。既然“影像是现代病的慰疗者”[1],而且“电影所具有的叙事能力和手段比小说更为多样”[2],随之就有了“电影是第一艺术”[3]的说法。[1]在此情形下,电影研究就成了当下文学艺术界的一大热点。

当前中国的电影研究,以文化学研究最为薄弱。之所以强调文化研究的重要性,是因为“理解电影,就是对它进行理论总结和阐述,把它放置在不同的互文本和语境下(包括文化的,哲学的,政治的,等等),并且运用一些新的分析方法和模式,这就很有必要把我们讨论电影的着眼点拓展到超出胶片所限定的范围”[4]。但中国电影文化研究是十分薄弱的,这可以巴赞作为反证:巴赞的《电影是什么?》是一部充满实践精神的电影批评文集,它只是从哲学本体论高度研究摄影和电影的本性,还没有形成体系性的电影哲学。但是巴赞却被称为“电影的亚里士多德”,《电影是什么?》被奉为“电影的圣经”,评论者多以之为圭臬。这就说明了当前中国电影研究的学术水准。实际上,细数当下中国大陆的电影研究学者,也只有戴锦华、王志敏、陈墨、陈犀禾、周星等寥寥数位学者进入了文化研究的前沿地带,并真正可以与世界对话。

令人欣喜的是,一批知识结构更优化、学术视野更宏大的新生代学者,“于薄弱中发现了丰厚”,他们找到了电影研究的诸多空白点与学术增殖点,成为促动电影文化研究与中国电影一起“入世”的重要推手之一。山东轻工业学院人文素质教研室主任宋彦博士主持的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结题成果《新时期中国电影的现代性、后现代性研究》,就是新生代学者电影文化研究的一项代表成果。

宋彦长期担任“影视作品欣赏”教学与研究工作,因而有大量细读案例为她的立论提供支持,这使她的论述言必有据,史论结合。在研究角度上,她并没有选择流行的“类型研究”,而是选取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这两个星丛式的关键词作为切入点,对20世纪以来的大陆电影进行了历时性梳理与文化学研究。难能可贵的是,宋彦没有纠缠于这两个概念的多义与歧解,而是直指“审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观念的核心,提取出二者内涵中具有可对比性的层面如文化策略、精神内涵、文化特征、镜像风格等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描画出中国大陆电影从“新启蒙”到“后现代”、从崇高到狂欢、从教化到娱乐、从政治化到商业化的演变过程。

很多研究者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看作是断裂、质变的两个时代或者对立的两种文化。其实现代性是未完成的工程,后现代性只是现代性的新阶段。宋彦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她发现在大陆电影内部存在着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纠结与交错,这是中国特殊的国情造成的:一方面电影艺术要消解极左政治,另一方面又要为生民立命,树立人的尊严;一方面要采取拿来主义做法,另一方面又要重振民族精神;一方面要将电影从政治意识形态捆绑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却必须让它负担不可承受之重;一方面要启蒙,另一方面却不得不面对大众化的语境……在宋彦描绘的图景里,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电影的发展道路是光荣的,也是艰难的。

宋彦的可贵在于她没有决绝地站在某一立场上捍卫或批判历史现象,而是以生态伦理的眼光看取各种现象并保持“同情的理解”。她高度评价于20世纪80年代电影的“启蒙理性”,认同巴赞的观点:电影具有特殊使命和道德价值,应有教化大众的职能,就像医学、法律、宗教、教育,因为电影可以以神奇的方式穿越文化、政治、艺术的界域,点燃人的内心激情;电影应当具有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应成为“‘高尚’的最后避难之地”。但她同样肯定后现代主义的合理性,更对其美学风格保持尊重。因为她要做的不仅是对电影艺术的文化批评,更是对中国大陆新时期以来的电影风格流变或电影发展流潮的省察与历史描述。这是一种真正的学者态度,一种学与思的辩证,这是她超越巴赞的高明之处。

宋彦的著作是学院式的学术研究,而非观后感式的印象批评。她将镜像背后的隐喻与象征做了仔细的翻刨,令人对电影语言的理解升华到文化哲学层面。比如宋彦论述20世纪80年代“新启蒙”的未完成性,就举了几个经典例子:《黄土地》中顾青的来而复去——启蒙者消失了,而被启蒙者梦醒了,却死了。《孩子王》里的老杆以启蒙者的身份要将文化知识传授给小牧童:“我认得字,可要我教你?”小牧童漠然掉头,不顾而去。[5]这样的例证在此书中比比皆是,让人赞叹宋彦作为女学者所特有的敏感与知性,很多复杂而沉重的话题就这样被她以比喻的方式举重若轻地诠释清楚了,颇有四两拨千斤的智慧;而读者读来却知道她并非消解启蒙,而是隐含着惺惺相惜的慨叹。

电影是社会进步的一面镜子,也照见了“人的成长”。在文学艺术研究中,“世界性、民族性与人性”三维坐标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稳定结构,由“宇”“宙”“人”标识出文学艺术的高度、广度与深度。如果说本土性是经线,现代性是纬线,那么人性就是第三维。以此三维标准估定现代中国文学艺术,既要看到其对世界文化的“横的移植”,也要看它对本民族优秀文学遗产的“纵的继承”,更要看其对“现代人学”的开掘深度。当宋彦将电影置入到这个三维坐标之中,她不仅看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电影艺术的进步,更看到了“人”在新时代的觉醒、迷失与异化:主体意识、欲望叙事、成长叙事、同性恋叙事、女性叙事与底层叙事等,都在电影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如果说中国第三、四代导演在“文革”后努力“要从历史中赎回人质,从历史的污血中洗净个人,同时也赎回并洗净自己”[6];那么第五代导演塑造了大写的新启蒙英雄;第六代则重新以新写实手法关注平民、底层、边缘人、生态的人和神性的人。可以说,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的镜像映照出了时代的进步,电影也因为“此中有人,呼之欲出”而受到全民热爱。就此而言,大陆新时期以来的电影历史,既是改革开放以来“人的历史”,也是中国“入世”的历史。笔者认为,宋彦这种大题小作、以小见大的研究方法值得取法。

最后,在祝贺《新时期中国电影的现代性、后现代性研究》作为省社科项目完美收官的同时,笔者还有几点借题发挥的建议:一、中国学界应努力建构真正的中国电影话语体系。现在国内学界分析中国电影时运用的理论大都来自西方。我们已意识到:中国电影存在迎合西方市场、模仿西方大片的迹象,这有可能使中国电影成为西方经验的实验场。那么中国学界操持西方话语是否也存在“后殖民”的可能?这是值得中国电影研究界同人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宋彦在建构中国电影话语体系的工作中应做出自己更多的努力。二、“港台电影”应是“中国电影地图”中不可缺少的板块。宋彦可以向港台电影“开疆拓土”。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有许多电影因种种原因被禁,比如宋彦专著中提到的《蓝风筝》《霸王别姬》《活着》《东宫西宫》《小武》《赵先生》《鬼子来了》《苏州河》《站台》《十七岁的单车》《盲山》《盲井》《天浴》《北京杂种》《阳光灿烂的日子》《革命到底》《太阳和人》《爸爸》等,现在大都已解冻。笔者以为,历史不可避讳,学术研究应正视、重视这些影片及其背景,至少能告诉人们它们被禁的原因;而这些影片从被禁到解冻的过程,也许更能显示中国的进步!

(本文为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文科研究生创新意识薄弱问题研究》成果的一部分,项目编号:sdyy08070。)

注释:

[4]王志敏:《电影美学:从思考方式到理论形态》,文艺研究,2005年,第1期。

[5]戴锦华:《犹在镜中》,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55页。

[6]李二仕:《〈电影理论新发展〉翻译的背景说明》,见[英]帕特里克·富尔赖著,李二仕译:《电影理论新发展》,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版。

[7]宋彦:《新时期中国电影的现代性、后现代性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3页。

[8]戴锦华:《雾中风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李钧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273165)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道路篇五

;关键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新型合作化 股份公司 农民股东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2004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6515亿元,比上年增长9.5%[2],其中,农业生产总值20774亿元,比上年增长6.3%[3]。农村经济的增长无疑是全国经济以如此快的速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从1978年开始,农村逐步废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促使濒临崩溃的农村经济得到恢复,并得到一大程度的发展。农村绝对贫困基本被消除,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摆在农村和农民面前的主要问题变成了发展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暴露了它自身的弊端,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走新型合作化道路。
一、形势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凸显的问题
1.农村经济难以得到跨越式的发展,农民增产不增收,生产积极性重新下降,土地抛荒严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最初目的是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拯救濒临崩溃的农村经济,但发展经济仅仅有积极性是不够的[4],生产积极性不能决定经济的发展。所以当农民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农村经济得以恢复后,达到了最初目的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面对发展问题就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了。它不能引导农村经济实现象城市经济那样的跨越式发展,农产品总产量是在逐年增加,可农民的收入却没有按人们的美好愿望增加。国家扶贫基金会会长王郁昭2003年指出,当时中国农村人均收入500元(1.3元每天)以下的有1459万,人均收入1000元(2.74元每天)以下的有3亿1075万人,人均收入1000~000元(2.74~5.8元每天)的有3亿1079万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重新下降。这使得农民没有信心把精力放在土地上,“外出打工比种田要赚钱”已被大多数农民接受,并在快速地被实践。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农村土地抛荒问题越来越严重。我的家乡湖北省恩施州因外出务工经商抛荒土地面积达8.62万亩,占抛荒总面积的61.75%(全州有耕地面积262111千公顷)[5]。恩施还是一个偏僻的土家族、苗族聚居区,农民的土地观念非常浓厚,这个州的土地抛荒不会是全国最严重的地区。截止1996年底,全国非农业建设闲置耕地941633亩,有些闲置达6年之久,其中55%的耕地已不能再恢复耕种[6]。90年代中期,世界银行曾据卫星遥控指出,我国大陆耕地抛荒达10%左右[7]。
2.土地被分割成小块,各自为“政”,不利于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新技术的推广。高度机械化和高科技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两个必要条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恰恰就造成了阻碍机械化水平提高的事实。我们一方面在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方面又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这种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做法是在保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把土地的使用权按人口承包到户。这样,土地被分割成小块,由于土地面积太小,农业机械无法进入田地,机械化水平不仅无法提高,甚至还有所下降。农民在自己承包的小块土地是有权决定种什么,怎么种,这使得在同一块土地上有可能同时生长着两种或多种不适合在一起生长的农作物,在无形之中降低了作物产量。另外,由于不敢承担奉贤,加上经营规模小,许多农民不愿或不能首先采用新品种和新技术,农业科学家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新品种和新技术很难很快获得市场,中国农业实现高科技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3.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大量增加,给城市生活、社会稳定带来不稳定因素。随着国家对农村想城市人口流动的限制放松,农民在长期增产不增收的情况下,开始大量拥入城市,寻求收入的增加。这给城市正常的生活秩序、城市日常生活用品的供给和城市环境保护造成严重冲击。
大多数外出务工农民素质比较低下,专业技术水平有限,在就业形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很难找到适合他们又能赚钱的工作。赚钱梦想的破灭促使部分人走上犯罪道路,严重影响社会治安。
4.农村公益事业无人管,农民子女教育成为一个社会难题。在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础设施,如乡村公路、水库、学校等都有集体负责管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各人自扫屋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每个人都只关心与自己的切身利益,而对这样的公益事业不大关心,更不愿为公益事业而牺牲个人利益。
对农民子女的教育也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难题。农村学校条件落后是一个重要原因。另外,由于大量的农民外出务工,有的甚至是 “全家搬”,其子女是“走”是“留”,都对其教育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农民子女跟着他们的父母如城,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条件差,无学籍是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障碍;如果农民子女留在农村,他们的成长缺少照顾,失去了父爱和母爱的呵护的他们极易受到他人唆使,为社会安定埋下隐患。
5.农村人才外流,基层腐败严重,给农村村民自治蒙上一层阴影。当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以青壮年中的有文化的人为主,这些人在农村可以称作“知识分子”,而相对于城市来说,是“半文盲”或是“科技盲”,从某种程度是说,这些人外出打工是一种资源浪费,使农村村民自治出现“朝中无人,国中无将”的局面。
    另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造成了事实上的小农经济的普及,导致在思想意思形态上广大农民小农思想的复苏,每个人都只关心自己的事,以前的公社领导、对领导天天有人看着,现在的农村基层干部就没有了民众的监督,我想这应该是农村基层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农村应当走新型合作化道路
合作化,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历史上已经存在很多。1952年开始,人民政府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村的合作化经历了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等阶段。从1958年起,全国开始推行人民公社体制,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全国就基本实现了农村人民公社化。中国农村合作化达到顶峰,只是事与愿违,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给中国农村经济造成了很大损失,农民权益受到极大侵害。“合作化”成了中国农民心中的一块伤疤,以致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大部分人都不再轻言合作化。但我们不能就此否定合作化,中国农村经济的出路在于集体经济[8],而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事实上的小农经济。在新形势下,农村需要走新型合作化道路。
笔者的初步构想是:采用多种形式,或由国家投资,或由国家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投资,或由农民自己参股筹资组建股份公司。股份公司从农民手中租用土地使用权(租用期应在农民承包土地的期限内),雇佣农民为其工作,农民享受工人待遇。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以它的所有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在有农民参股的公司中,农民股东[9]有权分红并依据自己的资产对公司负有限责任。农田的耕种、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产品的销售等事宜由公司统一决定,统一经营。
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通过各种形式组建的股份公司是独立的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之一。它不同于农村改革开放以前的农村合作组织,农村合作化时建立的各种农村合作组织(包括农业互助组,初级、高级社,人民公社等)的主要目的是建立集体经济所有制。这里组建的股份公司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商品化,促进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它也不同于现阶段的农村村民自治组织,他们的性质明显不同,尽管目前的许多农村村民自治组织也兼有一些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
第二,以组建股份公司的形式实现农村新型合作化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不相抵触。股份公司从农民手中租用的是土地的使用权,土地所有权还是集体所有,农村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的性质不会发生改变;股份公司租用农民的土地使用权的期限在农民承包土地的期限之内,股份公司不直接承包土地。这种合作化不会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抵触,或者可以说它只是克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弊端的一个并行的补充性措施。
三、农村走新型合作化道路的可行性
1.国家经济总体上飞速发展,国家经济整体势力增强,这是农村走新型合作化道路的经济基础。虽然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但国家经济整体上发展很快,全国经济年增长率连续几年都保持在9%左右,高于世界经济的同期年增长率。2004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6515亿元。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国家有能力直接投资,或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投资,组建股份公司,也使国家有能力对目前的农村经济或是发展以后的农村经济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以保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共和国自成立以来,都是以发展工业为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改革开放也是从沿海的工业城市开始的。长期以来,国家政策都是牺牲农民的利益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为了发展工业,农民做出的牺牲是巨大的。1953~1959年,从农向工转移6000亿元,1992年转移1647亿元[10]。现在,中国的工业已发展得比较壮大,并继续保持着高速度的增长,2004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723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1%[11]。中国工业已经具备了反哺农业的能力。为了工业的发展,农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工业也应当做出它应有的贡献。
2.农民土地观念发生改变,这是农村走新型合作化道路的思想基础。从公元前475年到1912年,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农本商末”的思想对人们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这主要表现在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上。历史上封建王朝末期的农民起义都是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去土地引起的,每一个新建的封建王朝也都会抑制土地兼并,重新分配土地,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目标[12]。中国共产党联合农民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进行土地革命,使农民获得土地。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渴望程度和依赖程度是相当深的,这也是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生产积极性重新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正在减弱,其土地观发生了重大改变。促使这种改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⑴ 民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为了增加收入,农民不再把自己束缚在一亩三分田上,他们敢于离开土地到城市等发达的地方去闯荡;⑵ 现代文明洗礼了农民陈旧腐烂的思想`,“农为本,商为末”的观念消失,农民的思想观念得以更新,土地是他们得以生活的一种途径而不是唯一途径;⑶ 农村出现大量的富余劳动力 ,每个家庭在保证耕种的劳动力之后,富余的劳动力都会外出打“副业”,一方面既不害怕外出挣不了钱(万一这样,可以回家吃老本),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家里的现金支出,包括农业生产投资所需,子女教育费用,农业税收等。
    农民对土地依赖的减弱为农村走新型合作化道路扫除了障碍,它避免了股份公司从农民手中租不到土地使用权的尴尬局面,减少了股份公司在农村的组建和运行的阻力。
3.已形成比较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股份公司的经营方式得到社会认可。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中国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商品化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只有让农村经济融入到市场经济中来,实现农业生产商品化、社会化和规模化经营,农村经济才可能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出于对市场经济的恐惧,绝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是国家或集体完全控股,以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随着改革的深入,股份制逐渐被接受,在国有企业中,国家或集体只是有效控股,并且国家也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鼓励企业采用股份制。目前,国有企业的改革也主要是采用股份制形式,使国家由绝对控股变为有效控股,以有限的国有资产带动大额资金的流转,促进国有资产的增值。
    4.国家政策开始偏向农村,这是未来农村走新型合作化道路的可靠保证。前面已经提到,中国工业已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它有能力反哺农业了。本着共同富裕的原则,国家政策开始偏向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一号文件”,重点是增加农民的收入,这是既84年之后中央发布的又一个关于农村的“一号文件”。2005年1月30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重点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国家做出了取消农业特产税,减免农业税的重大决定,并推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的政策,出台了保护耕地,加大农业投入 ,严格控制农资价格和实行粮食最低价收购四项保护措施。另外,国家会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2004年,投入总量超过2000亿元[13],今后的投入力度还会加大。
四、农村走新型合作化道路的意义
    农村走新型合作化道路,不仅对农村,而且对全国、全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1.有效利用土地,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加速共同富裕的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把土地分割成小块,影响了机械化水平和高科技水平的提高。股份公司从农民手中租用土地使用权,统一经营,有效地克服了这一缺点,能够迅速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和机械化水平,提高农村生产力。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实行股份公司的经营方式之后,原来农田上无数的界沟、界碑将不复存在,一条不占面积的界线将会代替界沟、界碑的职能。这就能实现土地的有效利用,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而言,这个措施的意义是重大的。另外,股份公司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在农村的渗入必定会带来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从而促进农村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当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1990年城乡收入差距比为2.84(以农村为1),2004年为3.2[14]。农村经济的发展会逐渐减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直至全国实现共同富裕。
2.有利于农村民主在的发展。胆怯农村民主在发展程度不高的原因有:a 农民收入不高,对政治没有热情,政治参与不积极;b 农村居民整体素质不高,人才外流,农村民主在发展缺乏人才;c 农村基层腐败严重。
    新型合作化的实现会有效解决这三个问题。a 农民从股份公司不仅可以获得出租土地使用权的收益而且作为雇工,也会有固定的收入,农民股东还可以在规定时期内分红。工人待遇会使农民享受到一系列福利政策,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收入增加了,农民自会重视自己的政治权利,以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他们就会积极地参与到政治中去。b 在农村组建的股份公司不是封闭的,它和外面的世界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能够为农村中的有才能的人提供他们施展才华的空间,人才外流会得到有效遏制,农村民主政治发展中人才将不是个问题。c 农民政治参与的热情高了,民主程度提高了,腐败就无立足之地,更无生根之处。民主是腐败的克星。
3.就近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利于社会稳定。股份公司除了需要雇佣耕种土地的人之外,还需要一大批管理、销售、运输等方面的人才,农村廉价的劳动力是公司的首选。农村再不用远途跋涉去他乡挣钱,或许他们也还会叫做“农民工”,但他们至少不再受歧视。收入增加了,稳定了,由于农民外出打工带来的一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4.有利于加速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快城镇化建设,也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政策。中国现阶段有农民9亿多[15],如果农村走上新型合作化道路,这9亿多农民中的大部分将会演变成工人,尽管他们还从事这农业生产,但他们的本质已不再是农民,而是农业公司的工人。当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越来越多的人会聚居到一起,以享受基础设施建设或方便生活(如买东西,就医等),这样,一条条村街就会发展成为一个个小城镇。
农村、农业、农民是一个大问题,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全国的发展,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三农”问题的解决要从制度上下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当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需要及时采取办法,克服它自身的弊端,农村走新型合作化道路不失为好办法之一。当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要继续坚持,新型合作化只能作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并行的补充性的措施,它不能完全取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道路篇六

;

摘要:中国选择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对历史经验教训的反思,基于对时代特征的根本判断,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基于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根本变化,基于中国国家利益与人类利益的同一性,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底蕴。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生性。这条道路将超越传统大国的崛起模式,超越传统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框架,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从而成为新兴大国整体崛起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和平发展道路;必然性;内生性;历史超越

作者简介:黄仁伟,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上海 200020)

梳理中国30年来开辟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经验,可以用若干个核心概念来概括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特征:“和平”,是这条道路的旗帜和目标;“发展”,是这条道路的内涵和本质;“科学”,是这条道路的思想方法和可持续条件;“和谐”,是这条道路的结构设计和价值理念;“开放”,是这条道路的根本动力和历史条件;“合作”,是这条道路的行为准则和路径选择。

一、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基点

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结合来看,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符合历史规律、时代潮流和人心所向,是中国实现现代化、成为世界强国的唯一战略选择。

1.中国选择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对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反思

反思之一:新中国建国以来,长期处于被遏制被包围的国际环境,严重地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拉大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延滞了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进程。造成这种长期恶劣国际环境的原因来自外部和内部、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和平不够、发展不够,是建国后30年的基本教训。吸取这两个历史教训,才有可能走上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才有可能在资本主义占据优势的世界体系中赢得中国的发展空间。

反思之二: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度成为世界上国力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并领导着占据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社会主义阵营。但是苏联与外部世界始终处于战争和对抗状态之中。苏联不仅与西方阵营进行了世界大战和长期冷战,甚至对社会主义国家也动辄使用武力,导致社会主义阵营分裂;还在全世界扩张军力,与美国争霸,在输出革命的名义下发动对外战争。由此导致国力空虚、经济崩溃,最后结果是全盘解体。苏联教训对于中国极为深刻,中国绝不能重踏苏联的覆辙。

反思之三:世界上大国崛起的不同道路导致完全不同的历史后果。其中最主要的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和日本,走的是一条军国主义、疯狂扩军备战、挑战现存国际体系的崛起道路,以致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对世界各国和本国人民带来巨大的历史性灾难。战前的德国模式和日本模式都是典型的迅速崛起又彻底失败的模式,证明在世界体系已经形成的历史条件下,以军事结盟挑战现存国际体系、重新瓜分世界、夺取霸权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国当然不能仿效德国和日本在战前的扩张战略。

反思之四:美国的崛起道路虽然并非和平,但是它没有挑战当时的霸权英国,而是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在英国衰落并有求于美国的时候,适时地帮助霸权国家,最终和平地实现霸权转移。美国的经验不可复制,但是其成功之处亦不可忽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通过欧洲一体化、日本通过美日同盟和亚洲市场实现和平复兴,分别达到世界经济第二、三位强国。这些国家崛起的成功经验,我们不可能模仿,因为外部环境和国家性质不同。但是,这至少可以证明,后起大国与现存国际体系并不总是处于对抗状态,这是中国和平崛起不能不借鉴的。

2.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对时代特征的根本判断

自邓小平以来的历代中国领导人都认识到,时代背景、世界潮流、人类命运发生了历史性的根本变化。根据这种认识,30年来,中国始终在求和平、谋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突出问题。一方面,解决和平与寻求发展比解决其他问题更为重要和迫切;另一方面,维护和平和寻求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要求,关系到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两大问题是世界范围内的带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制约并影响着世界上其他问题的解决。同时,这两大问题也体现了世界的潮流和时代的基本特征,并存在着解决的可能性。中国领导人不是孤立地看待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而是特别重视把握二者之间的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发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增长问题,而是关系到全人类的进步与发展的宏大命题。只有解决发展问题,才能解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问题,以及对世界局势产生整体性影响的战略性问题。其关键是南北问题即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问题。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意义就在于推动南北问题和全球发展问题的解决。

“和平与发展”从当今世界的两大问题,到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到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逐步地从观察世界格局、判断时代潮流,转化为对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和价值判断。邓小平提出争取20年和平时间,确保经济总量翻两番。按照这个战略思维,中国提前10年走出了冷战格局,结果我们实现了第一个发展战略目标。此后,党中央又判断中国处于战略机遇期,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争取20年和平,以确保实现第二个发展战略目标。第二个“20年和平”已经过去将近一半,实现第二个发展战略目标的条件越来越充分。在这个阶段上,产生了一个新的重要条件,就是中国的发展成为世界和平的关键因素之一,成为世界发展的历史机遇。中国和世界已经完全不可分离。

3.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对中国基本国情、国家属性、国家定位的判断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选择来自于对中国基本国情的判断。中国底子薄、人口多,“既是大国,又是小国”。这是整个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都必须考虑的。这不仅决定了中国崛起必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且决定了中国崛起不能选择争霸、扩张的方式,而只能是一个和平发展、逐步累积国力的过程。邓小平提出,中国需要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利用现在有利的和平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争取在50年到70年时间内发展起来。

中国现代化的不平衡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是基本国情。其不平衡性包括东部、中部、西部发展极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同产业发展不平衡;每个大行政区域(省、市、自治区)内部也不平衡。

其长期性是指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时间。从1949年算起,五十年左右达到初步小康水平;一百年左右达到中等发达水平;二百年左右达到先进的现代化水平。这二百年左右的时间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果考虑到中国具有五千年古老文明、2500年封建制度的历史,100年到200年的现代化过程并非十分漫长。如果再考虑到西方文艺复兴至今已经500年,中国以1/4到1/3的时间赶上其现代化的步伐,也不是太长远。

其艰巨性是指中国现代化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展的;是13-15亿人口/人类的五分之一的整体现代化;土地、资源、技术、资金等要素条件的相对短缺;长期与发达国家的市场和先进科技相对隔绝。

这些基本国情既是中国现代化的阻力,又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基本条件。中国的空间广大使其战略回旋的余地充分;中国的不平衡发展可以形成内部的梯度转移,形成产业升级的长周期;中国的人口众多,构成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潜在的巨大市场;西方技术和资金的相对缺乏,迫使中国发展自主技术创新和国内资本市场。事实证明,正是这些基本条件,使中国具备高度的抵御内外压力和危机的能力,走出一条独立自主、改革开放、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道路篇七

;

摘 要:中国共产党、中国道路和中国梦三者是辩证统一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道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道路的开拓者和领路人;不走中国道路,就无法实现中国梦,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与现实选择;能不能实现中国梦,关键取决于中国共产党,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不渝追求。正确认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坚持党的领导,找准历史方位,明确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国道路;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带领中国人民先后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彻底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无愧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光荣称号。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科学地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了“道路自信”的重大命题,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时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道路决定命运,实现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他再次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波澜壮阔的近现代史昭示我们:中国共产党、中国道路、中国梦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领导核心,中国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只有实现了中国梦,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确认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坚持党的领导,找准历史方位,明确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中国道路的开拓者和领路人

政党是一定阶级、阶层的政治组织,始终代表着一定阶级、阶层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这一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永葆先进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改革、发展和创新精神,带领人民不断开拓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新局面;必须顺应历史潮流,把握时代规律,勇挑历史重担,主动抓住机遇,为国家谋富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1. 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决定了其必须成为中国道路的开拓者和领路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一性质决定着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准确把握历史脉搏,坚定站在时代潮头,积极顺应社会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艰苦奋斗、锐意改革,积极引领社会发展和进步。事实证明,正是因为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党才能够始终保持先进性,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改正缺点错误,最终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真正找到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为集中精力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历史任务,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人民幸福、民族振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将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在经济方面,消灭了剥削制度,建立起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政治方面,广大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确立起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在文化方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建立社会主义新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为中国道路的开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革”结束后,为破除陈旧落后思想的束缚,改变经济发展停滞的状况,恢复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发展社会主义,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积极进行拨乱反正,全面纠正“左”倾错误,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通过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我们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从而吹响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

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党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逐渐认清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正确地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2.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决定了其能够成为中国道路的开拓者和领路人。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特征和本质属性,是中国共产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依据,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开拓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与时俱进的品质,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在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正确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关系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战略问题,着力推进科学发展,全面促进社会和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得以形成,成功地开辟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丰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中国道路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通过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而最终开拓出来的。沿着这条道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立足国情、放眼世界、注重实干、力戒空谈、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连续30多年保持了近10%的经济增长率,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全球贸易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对外投资大幅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了30多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至1400多万,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超过70%的贡献。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离不开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蒸蒸日上。

二、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和现实选择

道路问题至关重要,道路决定命运。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位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正确的道路选择,民族复兴就会有希望,国家富强就能顺利实现,人民幸福就能得到保障;错误的道路选择,民族复兴就可能成为泡影,国家富强就可能夭折,人民幸福就可能是一句空话。因此,要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就必须解决道路问题。归根结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就是解决道路问题的过程,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深化认识和做出正确选择的过程。

十八大报告第二部分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为题,全面阐述了道路问题,明确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1]这一关于道路问题的最新论断,是我们党对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探索、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对于澄清一些错误的思想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我们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实现中国梦为最终目标的。中国梦是我们最终的价值诉求。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离开了中国道路,中国梦只能成为“白日梦”。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与现实选择。

1. 中国道路是被历史证明了的实现中国梦的唯一正确道路。近代以来,为寻求民族自强和复兴,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一批又一批的中国人前赴后继,进行着艰辛的探索和实践。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寻求救国御侮之道;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办洋务、开西学,向西方寻求“自强”、“求富”之道;以洪秀全、洪仁玕为代表的农民阶级,主张实行绝对平均主义,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效仿西方,发展资本主义;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开议院,兴民权,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帝制,倡导三民主义,实行五权分立,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然而“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2]1470历史证明,由于不了解中国的国情,脱离实际,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未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他们的探索和实践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没能找到一条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2]1471十月革命后,一大批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的希望,开始自觉接受和宣传马列主义,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积极探索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的革命道路。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最终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实现国家统一、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实现中国梦的唯一正确道路。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道路篇八

;

[访谈嘉宾简介] 严书翰,中共中央党校(國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理·科社”学科评审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北京战略与管理研究会会长。

[访谈人简介] 夏敬芝,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新中国的70年,是筚路蓝缕、砥砺奋进、硕果累累的70年。筚路蓝缕是指新中国70年创业道路的艰难,砥砺奋进是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努力奋斗,硕果累累是指我们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伟大成就。围绕“新中国70年与中国道路”这个主题,我们采访了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严书翰教授,请他和我们谈谈他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访谈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拓并形成了中国道路,在当今世界备受瞩目,请严教授谈谈中国道路开拓和形成的重要意义。

严书翰教授: 首先要界定一下,我们这里讲的中国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简称。确实,在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原先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用70年时间就开辟出一条通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个伟大目标的中国道路,这当然是举世瞩目的大事件。我注意到最近研究中国问题的著名专家郑永年是这么评价新中国70年发展的:“中国实现了快速和可持续的崛起,在剧烈变化的国际事务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世界历史不仅没有被西方的‘自由民主’所终结;相反,中国的崛起开启了新的世界历史。”[1]我认为中国道路的开拓和形成的重要意义怎么说都不为过,我们要有这样的理论自觉和道路自信。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认识开拓和形成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

程中的重大挫折。想想那时候是一种什么情景呢?攻击马克思主义、鼓吹社会主义历史终结、唱衰中国的舆论在国际上不绝于耳,各式各样的“中国崩溃论”甚嚣尘上,真可谓“万花纷谢一时稀”呀。但是,马克思主义从未被打倒,社会主义历史并未终结,中国不但没有崩溃,反而综合国力与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景象,而这一切都与我们成功开辟了中国道路密切相关。

虽然现在我们还不能笼统地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已经走出低潮,但是,一个人口约占世界1/5的国家在70年时间里通过开辟和形成中国道路,使原先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成就当然举世瞩目。中国道路的成功表明,社会主义没有灭亡,也不会灭亡,而且还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活力。正如党的十九大所指出的,中国道路的成功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总之,中国道路的成功,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的角度看,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中华民族积弱积贫、任人宰割的时代,不甘沉沦的中国先进分子就开始寻求救国救亡的真理,他们首先把目光投向西方。这一时期各种各样的主义和思潮纷纷登台亮相。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他们在对各种主义和思潮的比较中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潮流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这就使得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打下的基础上,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人民生活状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正因为我们沿着中国道路阔步前进,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道路篇九

;

〔摘要〕从近代以来看,中国道路是一条追求现代化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中国人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互相交织的阶段。在这三个不同内涵的阶段中,中国社会形成了围绕“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为中心的各种思想和话语表达方式。“站起来”是指中国人独立自主的走向现代化,这条道路后来变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革命道路,形成以“革命”为核心思想的话语。“富起来”主张寻求自身发展道路,追求不同于西方和前苏联的发展模式,通过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现现代化,这一探索形成以“改革”为内容的社会全方位变革。“强起来”则是通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创崭新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以“自信”为意识形态的基础,强调只要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制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一定会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中国道路为其他国家提供全新的选择机会,就需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讲述给世界其他国家。对此,习近平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所以,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话语体系建设。〔2〕通过话语体系建设,将中国道路总结出来,形成理论,并讲给世界。

一、现代化——贯穿中国道路的核心概念

(一)现代、现代化与现代性的一般认识

现代是一个时间概念,现代的时间起始与科学技术革命的萌芽息息相关,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密切相连;现代又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它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工业革命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系列社会系统、人文情怀等等,它不是一个固定内容的概念,其中蕴含的内涵也随着时间而不断充实。

现代化则是指一个国家走向现代道路的过程,当现代以一个美好愿景成为社会发展的目标时,人们便通过国家、民族等群体,向这一目标不断迈近。由于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对于现代化的解释也不同。现代化就是实现现代的过程,对于现代化的理解主要有四种:第一种,现代化是指近现代以来,经济上落后国家通过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第二种,现代化实质就是工业化,即经济落后国家工业化的过程;第三种,从社会阶段将现代化解释为科学革命以来的一系列变化的统称;第四种,从文明的角度认为现代化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4〕从这四种对现代化内涵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到:首先,现代化是一个过程;其次,这一过程发端于近现代的科学与技术革命;再次,是基于科学与技术革命带来的从价值、文明到社会系统的深刻变革。

现代性是用来描述“现代”这样的状态,现代化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5〕,面对这一新变革所产生了新理论、新思考,出现了新的概括,这就是现代性的内容。现代性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第一,现代性将人类社会视为无限发展的一个过程;第二,现代性认为要保证无限的发展,应该有一套完整的现代国家制度以保证社会的效率;第三,现代性强调资产阶级启蒙时所形成的关于人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平等、正义等观念,现代性的核心概念是理性。

现代性与现代化密切联系,但又有所不同,现代化是原因,现代性是概括现代化的学理语言,正是由于有科学技术、经济生产、社会变革这些现代化过程,才有现代社会属性的现代性。〔6〕如果不能够对现代化进行抽象概括,那么按照现代化道路的现有实践,欧美现代化的道路就具有普世性和普遍意义,可能其他所有国家都需要照搬欧美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但是,如果将现代社会的特征抽象出来,按照现代性的标准,很多国家根据自身特点同样能够走上现代化道路,实现现代化。现代化为我们展示的是具体的实践方法,而现代性则是提供抽象的价值标准。

(二)现代化作为中国道路发展内涵的确定与嬗变

从目的来看,中国道路就是中国实现发展,追求现代化的道路。对这一道路的认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存在着实现方法的争论,但是在目的上,从没出现过动摇。

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当西方国家以“船坚炮利”的外在形式出现在国人眼里时,学者们就开始探讨现代的内涵和现代化道路的问题。最初的国人对现代化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器物层面,所以满清王朝仅仅想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后来,对西方现代化的认识进入到政治层面,这时变法、维新、立宪等思想就开始出现。五四运动之前的现代化思想,更多的是对于西方现代化的外在形式的学习,照葫芦画瓢而已。到了五四运动时期,将西方现代化的属性直接总结为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现代化的认识更为清晰,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已经突破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层面,经济思想、文化價值也进入到现代化研究的范畴之中;实践上,根据理论的不同观点,也开始了对不同的现代化道路的实践尝试。这一时期,各种思想涌现,各种实践活动层出不穷,代表性的有陈独秀、李大钊的社会主义思潮、晏阳初、陶行知的乡村平民教育运动等等。1933年《申报月刊》将“现代化”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的词语开始使用,关于中国走向现代化道路的话语方式就已经固定下来。此后,对于中国追求现代化道路的认识已经成为定论。〔7〕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将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作为中国道路的发展目标。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道路篇十

;

2020年秋天,有两件与中国工业企业密切相关的事情。

第一件,是在9月15日在上海召开的第22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简称工博会)。这是今年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全球首个线下举办的国家级工业展会——本次工博会以“智能、互联,赋能产业新发展”为主题,会期5天,参展企业超过2000家,展览规模24.5万平方米,涵盖从制造业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到先进制造装备、整体解决方案的全产业链最新技术、产品和服务。

笔者亲身参与了本次展会,最大的感触是:现场观众人潮汹涌,而且大多都是有备而来的专业观众。让人感觉即便是疫情期间、全球经济风云诡谲的大环境下,中国的整个工业领域,依然表现出一派积极向上的求知欲和充满希望的勃勃生机。

“犀牛智造”一经媒体报道,即得到了行业的极大关注:有人认为这仅仅是阿里套着“新制造”的外衣,继续拓展自身业务的外延;
也有人认为,“这能够彻底改变纺织业,让made in internet成为现实”。

在笔者看来,这两种非黑即白的判断都稍显主观:仅凭一个不成熟的平台和样板工厂,就“彻底改变”某一个行业显然过分乐观,但是通过猜度阿里的意图来证明其价值,也稍显狭隘。

中国工业在近些年取得的发展成绩,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不仅产业链完备,而且具有相当的市场竞争力。但是不能否定的一点是:在全球化的时期,中国工业在全球产业链当中始终处于低端,因此对于未来发展道路的话语权不大——关于工业的未来该向哪个方向发展的问题,中国企业始终是重要的实践者,但是从来都不是领导者和开拓者。

关于工业未来的发展道路,最近的一次讨论始于2010年以后。当时,在整个工业领域曾经掀起了一场关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讨论:所有人都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整个工业领域即将与新兴科技完成一次充分的融合,从而实现一场由内而外、由表及里的“脱胎换骨”。

这样一场讨论,随后演变出两条关于工业企业未来之路的模型。

第二種模式来自以ptc为代表的美国工业软件领导者,他们提出了最早的“工业物联网”理论。在他们看来,未来的工业产品一定不再仅仅是由机械和电子组成的物理产品,当传感器的性能、软件的能力和电子控制等部分的能力越来越强,产品本身的智能化程度和互联网属性就会越高,因此工业的未来,将是一个“在产品与产品之间、产品和用户之间、产品与生产企业之间,建立起一个以改善用户应用为中心的信息传递机制,产品将是具有的自成长能力的类生命体”。

很快,两种说法通过“数字双胞胎”的概念完成了最大程度的融合:两者都强调未来的工业需要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进行融合,既所谓智能工厂,需要通过工业物联网来实现与虚拟世界的联通;
而工业物联网在强调利用产品本身来沟联通企业与用户的同时,也承担起了改造企业生产加工环节的智能化改造任务。但是两者的区别依然存在,即:“智能工厂”定义的未来工业企业核心是物理世界的生产加工;
而“工业物联网”强调的未来工业企业动力源头是虚拟世界的设计、仿真和优化。

黑格尔曾经说过:所有伟大的历史事件都是会重复出现的,只是第一次出现是以正剧的形式,第二次出现则是以闹剧的形式。对于中国工业企业来讲,无论想通过学习“智能工厂”模式实现整个行业的整体升级,还是通过跟随“物联网”模式完成弯道超车,实际上都是不现实的选择:即使不考虑中国企业与欧美企业完全不同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仅比较两者在全球产业链当中所处的位置,希望通过跟随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和生存空间,本身就缺少具有说服力的实践性——中国企业需要一条不同与两者的“第三条道路”。

“犀牛智造”最有价值的部分,不在于平台和样本工厂,而是其为中国工业企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尝试:不同于“智能工厂”和“工业物联网”将焦点都放在工业企业本身的设计或者生产加工,中国工业企业实际上可以将视角拉开,从更高的层面,将交易环节也纳入进来,利用中国发达的互联网产业和新兴技术——互联网、5g、ai等——将工业企业自身的数字化与全社会的数字化进行融合,使工业企业的“数字化”成为全社会数字化的一部分,并将贸易本身作为驱动工业企业业务的源头。

从单一工业企业的角度看,这种模式能够让终端用户的需求成为驱动工业企业业务运行的动力源头,从而推动实现工业企业在业务模式、管理方法和运营方式等方面的整体的跃迁;
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工业企业则能够为整个社会以更环保、成本更低的方式,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这或许就是构建数字化社会和数字化经济的理想状态。

从某种程度上看,以构建数字化社会、数字经济的方式,来赋予工业企业更多的数字化价值,全球唯一可能实践的,唯有中国工业企业,因为这里是对“数字化”本身的关注度、参与度最高的地方。

从政府层面讲,2020年3月,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提出“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一时间“新基建”一词备受社会关注。根据官方定义,“新基建”主要包含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很显然,构建一个以数字化经济模式为导向到数字化社会,正在成为中国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国家战略。

从产业方面看,中国的互联网、5g等产业已经具有向国际巨头挑战的实力。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在2020年9月30额日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经平均达到67%,农村的互联网普及都已经达到52.3%。与此同时,5g用户已经超过1.1亿,5g终端连接数已经超过6600萬,在建的“5g+工业互联网”项目已经超过600个。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疫情期间的“健康码”:在很短的时间内,各地都出现了记录个人行动轨迹的移动端应用,通过将个人行动轨迹与疫情大数据进行比对,从而筛选和定义健康人群——这已经将“数字双胞胎”从工业领域应用到了全社会,实际上每个现实世界当中的中国人,都已经拥有了一个在虚拟世界当中的“数字双胞胎”。

应该说,整个中国社会的数字化进程为构建数字化经济提供了庞大的用户基础,同时也为中国工业企业的“第三条道路”实践提供了一种优势和可能。但是要真正实践这样一条道路,仅凭粗糙的“犀牛智造”当然是不够的,其至少还需要来自互联网行业企业的更多投入和工业企业自身能力的提升。

互联网企业投入更多精力反哺工业企业,最基础的做法是像“犀牛智造”一样,直接输出自身能力。中国电商兴起很大程度上,归结于解决了面向个人消费者的交易节点。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中国互联网企业对于终端用户的了解程度,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的同类企业。试想,如果有更多的互联网企业跟随“犀牛智造”的脚步,构建更多的面向工业企业的对接平台,那么以往积累在互联网平台的海量数据即可形成最直接的用户需求,完成从社会到企业的数字流动和价值产生——这可能是目前可见的中国工业企业未来数字化实践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他地区的企业短期内将难以学习和复制。

互联网行业的反哺是工业企业走上“第三条道路”的外因,自身能力的提升,则是关键的能在动力。

对于中国的工业企业来讲,自身能力提升同样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与工业企业在设计、生产、制造、加工等业务环节相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就是利用新兴it技术实践企业数字化运营相关能力的延续。

对于中国的工业企业来讲,无论“中国企业制造不出一个合格的圆珠笔笔芯”是否真实,其实际都是一根心头的刺:中国工业大而不强,主要是在一些例如材料、架构设备等核心的业务环节,缺少足够的核心竞争能力。本次工博会上,笔者注意到,中国的工业企业已经开始注意到相关问题,并且开始着手解决:一位国内著名工科院校的博士生,在苏州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专司研发电机及伺服驱动控制器,目标就是打破国外同类产品的垄断,实现在工业企业关键核心零部件的能力越迁。而这类的企业,虽然在本届工博会上展位并不大,但是数量众多——这或许就是中国工业企业能够保持如此积极向上的动力所在。

中国工业现在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节点:在全球产业链震荡重组的大环境下,如何突破重围,找到一种更加符合自身现实情况的未来发展之路,可谓是当务之急。沿着他人的成功之路是否一定会抵达自己的成功彼岸?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如何发掘自身潜力?笔者意在抛砖引玉,相信中国工业企业应该有足够的智慧,去找到真正适合的“第三条道路”。

相关热词搜索:;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总结不仅仅是总结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研究经验,发现做好工作的规律,也可以找出工作失误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是非常宝贵的,对工作有很好的借鉴与指导作用,在今后工作中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我和爷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
心得体会是对所经历的事物的理解和领悟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一种反思和总结。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通过总结和反思,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
报告材料主要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其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在语言运用上要突出陈述性,把事情交代清楚,充分显示内容的真实和材料的客观。报告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
在当下社会,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报告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报告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四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
围绕工作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问题进行的专门性总结,总结某一方面的成绩、经验。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总结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
当我们经历一段特殊的时刻,或者完成一项重要的任务时,我们会通过反思和总结来获取心得体会。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升自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夏夜音乐会作文共有几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成长的道路作文字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
合同内容应包括劳动双方的基本信息、工作内容与职责、工作时间与休假、薪酬与福利、劳动保护与安全等方面的内容。怎样写合同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合同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学校文明礼仪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抽烟检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小猫学钓鱼作文左右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秋天来了三年级作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