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味篇一
草舍烟村绿,一窗天外明。虚光归白社,莫负砚池清。
岁月幽幽,日子如水,光阴的加深,最美的生活于我来说,大概就是闲下时的阅读与写字了,一水砚池,清心养墨,平淡拾味。
人生漫漫,韶华不觉间,临近迟暮,一支素笔,一本好书,一砚淡墨,或深,或浅,寄托着所有的情感归属。
生活,无论是否繁忙,闲下来的时间,定然养在水墨里。于是,时常给自己注入一段静好的时光,写人生四季,看春色撩人,感花气当轩,闻之,“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刘眘虚的诗,似乎写到我的心里,清新自然,幽静多趣而小惬意。
人生,春夏秋冬,心境不一。别过春季,看夏意葱绿,掬水有凉风,感之,春思才几刻,荷风一夜到凉亭,浓淡都极致。于是,又入至初秋,看江南,还是漫天绿意,杨柳堆烟一处,何时经年落花情思缠绵几许,唯心一角,修修剪剪,但得秋水无尘。
终日练笔,闻韶忘味。何时把光阴写旧?挂在枝头上的青绿,已是多个季节辗转,花开时的模样,寻何处?落在页角,一低眉,光阴的情味淡薄稀稀。
某一天,路过四月的花海,你很想写一段花事的缤纷,用什么词来描绘花儿赤裸裸的多情?寥寥几笔,墨色的简练,却写成了含蓄内敛,才发现,关于“情”这个词,正如韶华的褪却,再也写不出香人的季节。
“岁月”这两个字真的很特别,它带着你一路奔波,捡起,舍下,重复来去后,当你,再看花,看流水,看着看着就淡了,一切尽在体会的不言中。
人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孤独,聚在一隅,不会让人靠近,擦肩繁华,默然度过。一段人生,山一程,水一程,风一程,雨一程,唯有经过光阴的磨砺,才能处世内敛而厚重。内敛了,厚重了,多余的人生交际言语就少了,清凉在自己的世界,走自己的风景,读自己的书,写自己的字,小日子若许悠闲自得。
雪小禅言:“一个人看透人世间是荒凉彻骨的,看清人生是满目疮疤的,如果心底间还有永远在的善良和温暖,她一步步走下去,看到的风景仍然是明亮的。”而我只管掬一池秋水作墨,山眉素月,虽有些清寡,却在薄凉的俗世,深情地为自己活着。
人生,最难得的是心静,最难修的也是心静,晨时,黄昏,铺一尺白绢岁月,染上几笔烟火,写上几笔娟娟小字,画出几朵梅花刺骨,淡烟流水,小窗幽梦,生活繁琐,花开花谢,一墨调静。
我能想到的,就是把山水的情怀写成诗,把生活的琐碎写成宋词,而后,就坐在自己笔下的柴门处,剪一缕旧时年华的风,茶思为引,干净为底色,描绘上宠辱不惊,生活的质地,喧嚣与浮躁,也就自然疏离。
寻常烟火,煮字闻禅。人生,绘小烟火,若心中有清风明月,平平常常皆能成诗,都是美的享受。
光阴是微妙的一笔,一横一点是小日子,把生活写简了,把窗外的花写落了,剩下的淡墨,山水有情,云影天窗,笔墨香息袅袅,入至灵魂,纵然孤寂,光阴不虚度。
人生的风雨,行至脚下,一行一路的,不能太满,不能太直白,留点缝隙,留点白,留点遐思,留下简约,留下淡,只等风路过,吹起往事,三两朵烟火,一笔旧时光洗涤,曾经沧海,轻与浅,埋入一首诗中,铺满的,残缺的,染了烟火细腻的,时光过处,不一样的季节,不一样的情愫,融合着丹青,黑白简练,最后一室淡香。
想来,人生最向往的大概就是古朴山居,一扇闲窗,养一室墨香,清内浊,出门四面青山,溪流抚琴,养心养肺。
为此,古人是极其懂得享受的,看《小窗幽记》最为养心,其言:“好香用以熏德,好纸用以垂世,好笔用以生花,好墨用以焕彩”。一笔墨,亲临山水,拈花一笑间,也就有了陶渊明的田园色彩,再穿过常建的“曲径通幽处”一隅草堂,自然成了“禅房花木深。”推门进屋,一案对窗,弄墨生香,不觉,风轻盈,世俗搁浅在门外,不知何时,就把墨写老了。
一路写文字,从情愫爱恨至淡如清水,岁月之心,真的,淡了,静了,那些老在字体里的旧句,一笔一画,柴门小院,寻常入景,心中依然有爱,唯真而入心,安逸于岁月的怀里,光阴漫延。
一个人骨子里,我一直相信,可以修来暗香。
把人生写在一首诗里,去掉繁花争艳,安于旧简。恰如人生,走过万处风景,最后沉静于老屋下栖息,静静地落座,看一扇古意半开的窗,窗外青绿几叶,色无香袭人。光影交错,一片白云入客,沉静的黛瓦,别了天涯,别了落英缤纷,搁置着岁月山河的静好。内心,喧嚣疏离,依然是江南的宿客,三千滋味,不与春风共此杯,只提了一壶自在,入墨欢喜。
人生,可简可繁,而一个人行走,陪伴最多的那位是自己,心旷与否,必然与读书的三境界分不开,阅、品、悟,启心之天窗,而受益无穷。
一味篇二
浓浓的咖啡,飘散着诱人的香味,可是喝进嘴里,却是淡淡的苦涩。其实有时觉得,读书就像在品一杯咖啡,香和苦萦绕成美丽的滋味,藏在心头,久久不能挥散。
已经步入社会的哥哥告诉我,人生最美好的是令人怀念的校园时光。的确,在这片神圣而又纯净的圣土上,孕育着多少知识,哺育着多少学子,承载着多少故事,弥漫着多少回忆。就像咖啡的气息,清新、香甜、醇美,好像天使的翅膀。那些已走出或永远走不进这座象牙塔的人,只能用艳羡的眼光远远注视着,闻着咖啡的香气,这便是他们的“幸福时光”了。
忆起校园生活的哥哥眼中闪烁着幸福的光茫,可是,他只是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着在题海中挣扎着的我,咖啡的确香醇,可是若置身于此,细细品味,强烈的苦涩却将会席卷你的每一个细胞,汲取知识的精华,需要闻鸡起舞,奋发图强,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没有充足的睡眠,没有欢乐的假日,只有足够淹死人的书海和习题,还要面对试卷上那些冰冷的数字来将我们分个高低,即便夜已深,我们却没有休息的权利,只能揉揉酸涩的眼睛,来杯“雀巢”让苦涩冲击一下疲倦的大脑,“学海无涯苦作舟”,个中滋味,体会得淋漓尽致。忘却那甜美的香气,要知道,香不一定只能与甜联系在一起。
咖啡的杯子好像成了一道奇妙的围墙,里面喝着苦咖啡的人想出去,外面闻着香味的人想进来,这就是咖啡的诱人之处。
不要被那闪亮的光环蒙住眼睛,它不要被那苦涩的口味蒙住心灵,苦与甜不一定只在对立的极端。睁开眼睛感受一下彼此。闻香的人你可闻出那香中泛出的一点苦涩,品苦的人可能会发现苦中渗透出的一丝香甜,只要发现,只要感受,多一点沟通,多一点理解,香和苦会互相渗透,那时你才能真正体会咖啡的美妙。也许当你重新端起咖啡时,会品出另一番风味。闻香也要知味,知味也可闻香。
如果是香的,不妨轻尝一口苦味。
如果是苦的,给你的咖啡加点糖。
一味篇三
;从创作第一篇中药散文《当归熟地》到现在,关于中药的散文、小说、诗歌创作已有20多万字,似乎只是个开端,中药里的人生况味,还有许多等着我们去描述。
常有人问我:是不是出身中药世家?真心不是。可身为闽南人,从懂事起,日常生活里常有药香萦绕左右。炖汤用四物;煮茶用白菊花、车前草;春天采桑葚、夏天摘黄花菜;冬吃萝卜夏吃姜……药食同宗,中药里边很多药本来就是生活常见的果蔬粮食。至于生病,更是离不开中药,湿热上火用黄连,感冒咽炎煮玉叶,肺热咳嗽炖枇杷百合……似乎都不用找医生,很多人都懂一点,只要有药,服几帖,即使不能痊愈也能缓解。当然真到病情严重时,也去医院挂瓶,但并不多。年过八旬的老爸对医书上的中药学名,一脸茫然,却能用闽南土话念出许多稀奇古怪的中药歌谣,像“千杯不醉枳具子,一杯醉倒闹羊花”“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长年”,药名功效都在其中,比普通话还朗朗上口。仔细一琢磨,闽南话里的中药名很生动。比如独活,闽南话里近似“独滑”的音,“滑”字似乎更能体现独活祛风通经的功效;还有枸杞,闽南则称之为“甘杞”,枸杞的甘甜從名字里就品得出来;此外,车前草、石斛、白术……用闽南话念,就不用担心读错这些药名了。我笔下的中药常识都是皮毛,很多人都懂,我只是把它们整理在一起,与人生关联了,便有了这一篇篇的中药文章。
我生长的环境比较杂,出生在华侨农场,却常常寄养在奶奶家或者外婆家。奶奶家在海边渔村,全村都是同一宗族,出门都是叔公婶婆类;外婆住在城里,不种庄稼,爱养花养草。不管城里还是乡下都一样爱炖四物汤。从农场华侨到村民再到小市民,这些形形色色的人如走马灯般从我的生命里走过,有的不留一丝痕迹,有的却深深印在记忆里,几十年过去了,他们的故事仿佛就在昨天:华侨们的花裙子、吃农药的小媳妇、我们家那群从小就爬墙上树烹蛇屠狗的兄弟,以及三婶不悲不喜淡淡的眼神……在我提笔的那一刻,伴随着亲切的药香,都浮现脑海,跃然纸上。
写得最艰难的是“酸”,关于患产后抑郁症的文章。几年前听到朋友跳楼的噩耗时,我的震惊难以言表,总想写点什么,却不敢贸然下笔,总担心浮皮潦草的描述或者天花乱坠的艺术虚构可能变成对逝者的一种不敬、对读者的一种误导。最后,我选择我所熟悉的中药,借助能够宁心安神的酸枣仁来写这个故事。俗话说“心病难医”,一直以来,对抑郁症都没有疗效显著的中药偏方,酸枣仁也就是镇静作用而已。其实酸枣仁的味道是微苦带涩,酸味并不明显,而我将这篇归为“酸”更主要是指心理感受:患者患病时在清醒与混乱中挣扎的无奈,亲人朋友面对悲剧时的酸楚痛苦——这是中药的味道,也是人生的况味。
人生的况味有多少?五味杂陈?肯定远远不止,更多的味道是我所写不出的。
在写这篇创作谈时,我那87岁的老父亲因肝肺肿瘤多发转移,在病痛折磨下,日益消瘦憔悴。面对伤痛,医药有时很无力。虽然病情严重,但老人坚持不去医院,在家靠中药调养。面对死亡,老人希望借中药保住最后的尊严。
“那当然,活着的人还得照常过日子。”
……
残年况味人参透,只作生离死别忙。老人们似乎看透人生,可晚辈们总有太多的不舍。尽管明白最终面对的是什么,可每当瘦骨嶙峋的老爷子一口气咽下那碗浓浓的中药汤,依稀还有当年的豪情,便相信生命会有奇迹。希望活着时,能坚强抗争;面对死神,也能义无反顾。
责任编辑陈美者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