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观察字篇一
今天,科学老师给我们上了科学书里的第一课:水滴里的微生物。
我们都十分兴奋,只见科学老师拿了一个杯子,杯子里有土,草,还有两个一大一小的生物,老师说:“烧杯中有一个活的生物和一个死的生物。”老师还让我们先用眼睛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当老师拿着杯子放在我面前时,我仔细地观察着,突然,我发现一堆土里有一个东西在动,我用放大镜观察得更细致了,终于,我看清了它的庐山真面目——是一条蚯蚓,还有一个生物浮在水面,是一只死去的蚂蚁,当时很多同学也都注意到了那条蚯蚓,老师示意他们不要说出来。等同学们都观察完了,老师才揭晓答案。
如果用显微镜来看水里有什么微生物的话,我想里面应该有鼓藻、草履虫、钓钟虫、轮虫、水蚤等,当时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些在显微镜下微生物的照片,我看见草履虫的照片时,吓得我连水都不敢喝了。草履虫是一种用肉眼也看不见的可怕生物,我想我看到这些照片以后,以后再也不敢喝生水了。
当我上完这节课,我知道了生活中的微生物虽然用肉眼看不到,但是不一定都对人体有害,也知道了我们喝水时只要喝有烧开的水,就可以了,因为水烧开的温度就已经把对我们人体有害的一些细菌等微生物杀死了,所以我们就可以放心的喝水了。
科学课,让我懂得很多很多……
科学观察字篇二
食物:饼干沫、米饭、柚子粒、大米、糖粒
今天晚上,我和妈妈准备了以上全部的东西,拿到楼上准备观察蚂蚁。
首先我们把食物分别摆在不同的地方,然后静静地等待蚂蚁的到来。过了3分钟,有一只小小的蚂蚁来了,他最先到柚子上转悠了好几圈,但是它搬不动这个柚子粒,然后它又在饼干沫上面转悠了好久,就走了。又过了1分钟,有一只蚂蚁来了,他首先钻进了米饭里,转了很久,发现里面有一粒饼干沫,我发现他是用头顶着饼干搬走的,在走的时候我死死的盯着他,我发现他在用头顶着饼干沫走的时候非常平稳,没有一点要掉下来的情况,很快,它就把饼干沫快速搬走了,我 还 发现他在下坡的时候也很平稳,食物也没有一点要掉下来的现象。很快,又来了一只蚂蚁,他跑到了糖粒堆里,用头把一小粒糖粒搬走了,我一边看一边自言自语:“这些小蚂蚁真有趣,我一定能写好文章。”正在此时,我们要吃饭了,我只好先暂时告别一段,等我吃完了饭再来观察,是否会有更多的蚂蚁过来。
晚上,吃完了晚饭……吃完了晚饭,我急急忙忙的上了楼,先看一看是否与我之前说的相符,一看,大惊失色,蚂蚁越来越多了,有大部分都在糖粒这一边。我赶紧用放大镜一看,发现有一堆蚂蚁在不知在干什么,我感觉他们在团结合作搬走一粒大糖粒,但我并没看到它们搬东西,因为我轻轻的吹了一口气,糖粒散了,蚂蚁们吓得魂飞魄散,四处逃串。此时,我突然想捕捉一个蚂蚁来研究一下,于是我立刻冲向家里,拿来了昆虫盒放在了食物的旁边,等待蚂蚁上钩,我突然一想:空空的,没有食物怎么能把蚂蚁引过来呢?应该加一些糖。于是,我往昆虫盒里加了一些糖,等待蚂蚁上钩。
最后,我拿出注射器向蚂蚁们喷水,蚂蚁们好像不是太怕水,惊慌一下马上就回过神来了,我又把一粒柚子粒把它放到红蚂蚁的身上,可是这个狡猾的红蚂蚁立刻翻了个身子爬到了柚子粒上了,趁着这个机会,我用注射器把它挑了起来,放到了昆虫盒里,捕捉成功。
科学观察字篇三
;摘要:建筑学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综合学科,既属于自然科学的分支也包含了人文、社会科学中的部分范畴。通过伯纳德·科恩的理论视角,尝试从跨学科的角度探讨建筑发展中“新范式”的产生缘由以及当代建筑学科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科学观;现代主义;建筑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
1 科学观下的建筑发展方式
从宏观的历史发展分析,科学从两个方面对建筑发展产生影响,首先是科学的技术层面在建筑学领域的运用,例如19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建筑业带来了新的建造方式,新的建筑材料的出现、电梯的诞生以及钢铁的普及利用,促使了建筑业大跨度体系的飞速发展,以致建筑从功能到形态都产生了质的变化,进而促使房地产业飞速发展。在当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飞速发展,为参数化、涌现理论、生成理论等新兴设计方法的实现提供可能性,例如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将计算机逻辑转译成数学逻辑,再把建筑语言与数学逻辑相结合,最终呈现出与传统建筑相异的非线性的空间与建筑形态。
另一方面的影响表现在科学思想体系对于建筑创作方式的拓展延伸,例如,传统建筑以几何学为基础的形式美、在建造实践中所摸索出的材料与工艺的规律,源于一定程度的科学依据;发轫于中世纪后的文艺复兴时期,以数学为基础的科学思想塑造了辉煌的建筑文明;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达尔文,逐渐建立起完整的科學理论体系,通过哲学观和美学观的转译传递到建筑文化之中。19世纪,理性的科学观念重新建构了建筑师的空间观和审美观,现代主义建筑在理性与功能主义下孕育而生。
2 从工业革命到现代主义建筑运动
科恩考察了近4个世纪科学中的革命发生,认为成功的科学革命都要经过四个前后相继的阶段:思想的革命(萌生期:对现有的科学思想的根本性转变)、信仰的革命(即对新的方法、概念或理论进入信奉和记录阶段)、论著中的革命(科学界、科学共同体中的广泛流传)、科学中的革命(实证阶段:以这种新的方式开始进行广泛的科学事业)。经历了这四个阶段,就能够通过以下四项标准来检验、判定其是否为科学革命:(i)同时代目击者的证明;(2)用来叙述该学科发生了革命的历史文献;(3)有相当水平的历史学家或者科学史家和哲学史家的判断;(4)当代从事该领域的学者的普遍意见。后四项标准虽然有赖于外界的主观判断,但具有全面性、时间跨度大的特点,且结合了四个阶段的历史事实相佐证,不失为一种具有系统性的内外辩证统一的研究方法。
2.1 信仰的转变
从当今的视角来看,ciam的成立事实上已经涵盖了前三个阶段——作为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核心,由多位知名国际建筑师发起,以协会的形式提出了与就旧时代决裂的新建筑思想体系:围绕功能主义、理性主义为出发点的设计方法,抛弃了传统建筑历史样式,强调以空间作为建筑的主体,并出现了一系列论著例如《走向新建筑》《明日之城市》等。至此,反对历史学院派的呼声以及影响至今的空间建构思想体系在全世界范围传播与实践沿用。“国际式”建筑风格的出现,证明了这场运动惊人的革命效力,完成了革命的第四个阶段。
事实上,在四个阶段当中最具挑战的是“改宗(conversion)”,即放弃现有的知识体系,转而信奉新的理论和方法。全新观念的接受几乎总要引起对基本问题——时间和空间、同时性、因果性等进行重新思考。现代主义建筑真正的革命性贡献不在于创造了以抽象美学为主导的建筑形式,而是将建筑普世化:建筑不再是以教堂、宫殿的形式出现,而是回应了时代的需求、社会生活以及生产方式,这也使人们从根本上改变了对建筑的信仰方式的原因。
2.2 见证者
《空间·时间·建筑》的作者希格弗莱德·吉迪恩(sigfried giedion)为四项标准的判定提供了线索,作为历史学家及建筑评论家,他对19世纪工业飞速发展背景下发生的社会、建筑评论等若干事实进行引述:“建筑上的革命始终是随着社会革命而发生的。当人们在迁腐的学派和思想没有彻底被推翻之前,总是一味地就古老的结构加以改造”。“建筑方面之有其伟大的时期一如地质方面之有其伟大的时期:植物或动物在古老的品种消失以后才能有新的品种出现。古老派的建筑权威必须被淘汰——就像第三纪产的乳齿象之被淘汰一样——以使那摒弃古老学派传统上偏见的后起艺术家有插足的余地。”除了当时权威学者对这场建筑运动的期盼和评论之外,美国著名建筑师保罗·鲁道夫(paul marvin rudolph)对ciam主要成员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重要性用了一句话来表达:“勒·柯布西耶是20世纪的革命家,他的成长超越了他自己的革命,而将建筑艺术扩展到具有明确方向而可预见的未来的维度上”。
事实上,吉迪恩与科恩所扮演的角色十分相似,甚至在研究史论的方法上也有相同见地:吉迪恩同样强调以历史依据的“恒与变”来揭示建筑发展历史的相关变革本质,即在大历史背景衬托下,以具体微观、客观事件的深刻分析来度量时代与建筑的发展。这种观察方法有别于传统的编史学,其优势在于能够敏锐地指出时代发展中感情与思维分裂的事实背景。吉迪恩代表了当时目击者对于“新建筑革命”的渴望和期盼,以史学家的身份剖析了建筑如何从古典进阶到现代:他站在了学院派的对立面,呼吁建筑师的职责在于发现时代的潜能,而不是沉溺于“建筑风格”,强调迈人到现代建筑时代的根本条件是对科学技术的利用,并用堆积的历史事实揭示了从工业革命到现代主义,科学技术带领下的一系列建筑质变。除此之外,从当代建筑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对历史的评判看来,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革命性成果无可厚非。综上,我们能够得出现代主义运动满足四项标准检验的结论。
2.3 “新范式”的诞生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被描述为“一种新传统的成长”,与工业革命不同的是,它有明确的改革定义以及时间范畴,并在危机和斗争中,以一种被学科共同体所接受的“新范式”展现在世人眼前:以全新的空间思考方式、建筑风格、以及信仰方式被人民所接受,具有不可否认的革命力量。这场革命运动是一个合力的结果,ciam作为主要的推动者,是在受到了18世纪现代艺术流派以及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下创造出的巅峰,因此也可以定性为一场在思想上进行重组的累积性、革命性运动。
3 当代建筑的发展变革趋势
3.1 科学与建筑学的交融
在理论方面,科学领域中的革新影响至建筑学领域,形成了建筑符号学、建筑生态学、建筑行为学、交互式建筑学等。而在建筑的实践操作上,某一学科的理论或概念被建筑师所援引借用,产生具有某一学科特点的建筑形态或空间,例如近代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诞生,对以静态三维几何学为根基的传统建筑空间观造成很大的冲击;分形几何学以及混沌理论改变了建筑师对定性结构秩序的认知,复合性结构被引入城市与建筑的设计和创作,使得建筑呈现出动态、多维与不定性的空间美学特征(见图1)。与此同时,新兴的建筑理论与实践探索反刺激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形成了良性的循环,表现出科学领域与建筑学之间的交融性。
3.2 建筑滞后性特点逐渐减小
科学与建筑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科学理论对于建筑学的影响存在滞后性。回顾工业革命以来建筑学与科学技术关系的发展,可以明显地发现建筑学对技术变革反应的迟滞。从17世纪牛顿力学到18世纪工业革命蒸汽时代以及钢铁的运用,并没有对建筑学的理论与观念产生直接的影响,建筑学对科学技术的反应迟至19世纪末期的水晶宫及巴黎世界博览会,甚至在当时的建筑界看来,这些划时代的伟大建筑只是结构工程师临时制作的容器,对这些简陋粗造的“商业产品”嗤之以鼻。汽车、轮船在18世纪被发明以及普及使用,直至20世纪初柯布西耶将其空间特性引入建筑进行形象的阐释,才唤醒了人们的全新认知,打开了现代主义的大门。随后,科学技术的进步到建筑领域的应用的传导越来越快,滞后性逐渐缩短。20年代的相对论、量子力学和60年代的复杂性科学再到90年代开始对建筑学发挥影响,而上世纪末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对建筑学的影响在21世纪初就全面体现出来了。这些改变预示着未来科学与建筑学发展将愈发紧密,对科技利用的敏锐性会是建筑发展与变革的关键。
4 结语
在19世纪,现代主义的大船高举革命的旗帜驶人大海,伟大的建筑师们虽不发轫于唯一的根基但固守同一战线。到了20世纪70年代旅行结束,建筑师们被大船甩人大海各自游向远方。革命的力量会就此消失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当代多元的建筑局面无疑是对现代建筑运动的继承和批判,现代主义的接力棒会一直传递下去。随着当代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建筑学科涉及的范围已经不止于技术、艺术、宗教、哲学。以科恩的四个阶段和标准进行分析现代主义运动之后的发展或许已经远远不够,还需要以更综合以及全面的视角来观察和看待革命运动。在现代社会中,“革命”不仅是科学史或者建筑史学等诸多领域中的论题,它的发生其实潜藏在无时无刻的日常生活中,就如柯布西耶在“汽车、轮船、飞机”中发现真谛一样。这似乎在告诉我们,巨大的变革往往在细微中迸发。
参考文献:
1.鲁旭东等译.[美]科恩.科学中的革命.商务印书馆.2017
4.任军.当代科学观影响下的建筑形态研究.天津大学.2007
6.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辛方正,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燕来(通讯作者),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副系主任、副教授。
相关热词搜索:;科学观察字篇四
;【主持人语】自然环境的变迁,是历史的存在;而研究环境史,则是人文的情怀。环境问题既有自然因素引发的自然灾害,又有人类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失衡。从人类历史来看,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消费方式的不断变化,人类自身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所占的比重已越来越大。这就表明,环境问题不仅仅是自然生态问题,更是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观念的问题,因此,也就决定了思考和解决环境问题既需要自然科学的手段,又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参与。从历史的角度考察自然环境的变迁,分析其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根源,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以更好地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正是时代赋予环境史研究的重大任务。诚如英国历史学家柯林武德所言:自然科学教导人类控制自然力量,史学则有可能教导人类控制人类自身行为。本期刊发的笔谈,将有助于加深这一认识。笔谈文章既有对环境史学科建设的宏观分析,又有对中国历代治水得失的个案探讨;既有对中国历史时期气候环境的总体评价,又有对特定年代自然灾害及社会影响的具体考察。总之,刊载这组文章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可以借用王玉德教授的一句话归纳:“环境史着眼于历史,受益的是现代;关注的是自然,思考的是社会。”我们期望编者的初衷,能变成大众的共识。
相关热词搜索:;科学观察字篇五
有人说:“蜘蛛只吃活的昆虫,不吃死的。”难道它不喜欢吃死的昆虫吗?这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做了实验发现其中的奥秘。
蜘蛛,毒液,分解,食肉性动物
暑假里,我去奶奶家玩。奶奶家在农村,她屋后有一个小菜园,旁边有一些灌木丛,我经常陪奶奶去菜园玩,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一株菜上有一张蜘蛛网,一只小虫被粘在网上已干瘪,蜘蛛不理也不睬。我想,肯定是这只蜘蛛吃饱了,要不然它怎么会放着美味无动于衷呢?可奇怪的是几天过去了,蜘蛛依然没有动一下小虫,这是为什么呢?它饿的时候为什么不吃小虫子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同时也勾起了我拿蜘蛛做实验的兴趣。
我从墙角处捉来一只小蜘蛛,把它放进一个盒子里(四周扎有小洞,上面盖有玻璃,便于观察)。没等蜘蛛织网,我就捡来了一只死苍蝇,放在蜘蛛的前面,可是蜘蛛却置之不理,随即我便用手碰撞盒子,蜘蛛就向其他方向爬去了。
为了彻底弄懂蜘蛛吃不吃苍蝇,第二天,我又来到盒子前观察,看到死苍蝇还在原来的地方,可盒子角处多了一张网,蜘蛛在网上安静地趴着,这时,我想:昨天死苍蝇没被吃掉是不是因为没有网呢?于是,我又将死苍蝇拿起来轻轻放在网上,可蜘蛛还是一动不动,紧接着,我又用笔轻轻地触动了一下网的边缘,咦,蜘蛛好像有了反应,开始向颤动的方向爬去,我把笔收回,网停止了颤动,信号断了,它就停了下来,不一会儿,蜘蛛又向网中心爬去。我又用笔尖触动网上死去苍蝇的`身体,网开始颤动,蜘蛛就开始向这边爬来,我又把笔尖收回,蜘蛛就停了,像上次那样,过了一会儿,蜘蛛又向网中心爬去。噢!我终于明白了,原来蜘蛛是靠网的颤动来产生感觉的,靠织网而捕食的。于是,我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为了证实蜘蛛靠网的颤动产生感觉,我又做了实验。将笔尖放在网上死苍蝇的身上,长时间的颤动,网的震动越来越大,蜘蛛产生的感觉好像也越来越强烈,蜘蛛便匆匆地赶过来,等蜘蛛碰到苍蝇,我将笔尖收回,只见蜘蛛尾部很快喷出黏乎乎的丝将苍蝇捆住,接着又看着蜘蛛的背一动一动的,好像在吸食苍蝇,不一会儿,网上就剩下一个完整的空壳了。这个实验证明蜘蛛吃动的昆虫的。
我又到图书馆查阅了大量有关蜘蛛的书籍。其中《普通动物学》一书中写道:蜘蛛为食肉性动物,其食物大多数为昆虫或其他节肢动物。但口无上颚,不直接吞食固体食物,而是慢慢地吸食。当昆虫等动物触网时,会用力在网上挣扎,使网丝颤动而使蜘蛛很快发觉,蜘蛛便顺着纵向丝向猎物爬去,用蛛丝包裹猎物,固定于网上,先用鳌肢内的毒腺分泌毒液,注入捕获猎物体内,将其杀死,再由中肠分泌的消化酶灌注在被螯肢撕碎的捕获物组织中,很快将其分解为液汁,然后吸进消化道内,最后剩下的体壳就被完整的弃留在蛛网上了。这些充分证明:飞来的昆虫使蛛网颤动,网颤动会使蜘蛛产生感觉,蜘蛛产生感觉就会将猎物捕获,因此,证实了蜘蛛只吃活动物,而不吃死的昆虫。
原来是这样,科学真奥妙!
《普通动物学》
科学观察字篇六
我家有一个后院,我经常到后院去观察那些鹭绿上的小精灵——蚂蚁。
那儿的蚂蚁有四大家族:红蚂蚁、黑蚂蚁、白蚂蚁、黄蚂蚁。红蚂蚁最勤劳,它们每天早上排好整齐的队伍出去找食物。黑蚂蚁是打架的能手,有时还欺侮弱小的红蚂蚁和黄蚂蚁。
今天早晨,我看见黑蚂蚁正侵略红蚂蚁的大本营,许多红蚂蚁被咬的东逃西散,真可怜。我气不过,就把黑蚂蚁都才死了。
白蚂蚁是最坏的蚂蚁,它们常常把木头蛀空。有一次我帮爸爸搬木头,看见红蚂蚁、黄蚂蚁、黑蚂蚁一起冲进白蚂蚁的大本营,把白蚂蚁杀得落花流水。这回,我可高兴得排起了手来。
呀!蚂蚁真有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