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凭去看世界字篇一
;充其量,我只是摄影的业余爱好者而已。我与摄影结缘,最初由于我在北京大学学的是光谱分析专业,经常进出暗室冲洗光谱片,使我熟悉了黑白胶片的洗印技术。后来,我在电影制片厂干了18年编导,耳濡目染于摄影艺术的氛围之中。
我最初的摄影作品,无非是两大类:一是为采访对象拍摄人物照片,作为我的文字作品的“插图”;二是拍摄“到此一游”式的旅游照,作个纪念而已。随着我的纪实文学创作的深入,渐渐地,我以纪实文学作家的目光观察社会,拍摄了一系列纪实风格的摄影作品,姑且称之为“纪实摄影”。
纪实摄影与新闻摄影相近,但是不像新闻摄影那样强调新闻性。在我看来,纪实摄影的关键,在于作者敏锐的目光和特殊的视角,善于捕捉细节,捕捉到“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的镜头。
细节,细枝末节也。我却以为细节是作品的“肉”。光有“骨头”没有“肉”的作品,是无法感人的。大约正是因为看重细节,所以我在世界各地采访时,总是不断用镜头“捕捉”细节。不过,这需要敏感的神经。
比如,在越南首都河内的一家大型商场,我见到一个柜台上并排插着美国、越南、法国三国国旗,便端起了照相机。营业员见到我连这样的旗帜也要拍摄,在一旁笑了,我把笑嘻嘻的她也摄入了镜头。显然,营业员以及来来往往于商场的顾客对这三面旗帜已经熟视无睹,然而在我看来,这三面国旗能够并排插在一起,却深刻地反映了越南的巨大变化:在20世纪中期,越南先与法国、后与美国,各进行了一场为期八年的反殖民、反侵略战争。那时候,越南与法国、美国是交战国,是敵国。自从1986年越共“六大”实行“革新开放”路线以来,越南打开国门,法国、美国的商品和资本涌入越南,这才在河内的商场里出现法国巴黎香水和美国电器,出现越南、美国、法国三国国旗并列于柜台的场面。
在越南芒街,我见到“友谊商场”里挂着毛泽东主席和胡志明主席的合影,正要拍摄,一个小女孩跑了过来,高举左臂,在照片前做了个"v"的手势。这帧照片有了小女孩的“自动”加入而变得非常生动。用胡志明主席的话来说,中国和越南是“同志加兄弟”。
在美国发生举世震惊的“9·11”恐怖袭击事件、人们纷纷逃离纽约之际,我却从上海飞往纽约进行采访。我除了写出50万字的纪实长篇《受伤的美国》之外,也拍摄了许多照片,包括惨不忍睹的世界贸易中心大厦废墟、哀悼的人群,等等。我注意到街头的公用电话,把镜头推近,拍摄了上面的“9·11”——在美国每一部公用电话上,都印着报警电话号码“911”。我也拍摄了纽约洛克菲勒广场上迎风飘扬的几十面星条旗,拍摄了裹着星条旗头巾或者戴着星条旗领带、穿着星条旗外衣的美国人,还拍摄了华尔街餐馆里长方形星条旗蛋糕,以及穿着星条旗礼服的新娘,他们借此表现受到恐怖袭击时举国上下高涨的爱国主义情绪。
我曾多次到过旧金山的金门大桥,从空中、从海上、从桥头多角度拍摄过这座跨海的红色雄伟大桥。这一回,我守在桥头,终于拍到骑着自行车的全副武装的警察从桥上驶过。因为自从金门大桥被列为恐怖分子可能袭击的目标之后,美国加强了对金门大桥的守卫,警察们开始戴着头盔、骑着自行车巡视大桥。
在台北,我拍到了一帧几十辆摩托车在市中心马路呼啸而过的照片,就连台湾朋友见了,都笑道:“这简直是在举行摩托车奥林匹克比赛!”那时我一到台北,就注意到台北自行车少而摩托车多,街道两侧往往堆满成排的摩托车,一群群戴着头盔的摩托车手从街上飞驰而过。拍摄停放在那里的摩托车好办,但是拍摄“飞车”就不那么容易。经过观察,我发现每当红灯亮起来的时候,一辆辆摩托车总是挤到最前面。一旦红灯变成绿灯,摩托车就抢在汽车之前“蓬蓬”而过。越是红灯时间长的路口,“积累”起来的摩托车越多,绿灯亮了,那摩托车队便非常“浩大”。这样,我守候在八德路的红绿灯附近,果真拍到了非常“壮观”的摩托车群。
我也注意到,台北的人行道颇有“特色”:人行道不是由当地政府统一铺设的,而是各家自铺,因此不仅五颜六色杂乱无章,而且高高低低,行人一不小心就会摔跤。当然,我也把这一“特色”摄入镜头。
我拍摄了不少台湾招牌。这是因为我发现台湾的许多习惯用语与大陆不同。比如“美体小铺”,卖的是化妆品;“医衣铺”,原来是缝纫店;“捷运”是地铁;“便当”是快餐店;“宾士”轿车,是“奔驰”轿车。另外一类招牌,则给我眼熟之感。比如,台北街头常见“太平洋房屋”“信义房屋”,跟我在上海见到的一模一样,因为这些房屋中介公司总部在台湾,如今打入上海市场。同一块招牌出现在台北和上海,反映了两岸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在上海,我喜欢喝永和豆浆,当我来到台北县永和镇永和豆浆老店,倍感亲切。我理所当然拍摄、采访了永和豆浆老店,了解他们打入上海市场的经过。
迪拜的公共汽车漂漂亮亮,清清爽爽,而且也有高高的双层公共汽车。双层的旅游巴士,顶层是敞篷的,便于观光。不可思议的是,迪拜的公共汽车站用玻璃封闭起来,安装了冷气空调,这在世界上恐怕是独一无二的。
我把旅游作为观察生活、深入生活的好机会。在旅游之中,我拍摄了大量的照片。不过,我的视角往往与专业摄影师不同,他们注重风光摄影,而我则偏重纪实摄影。由于长年从事纪实文学创作,我的镜头对准了社会焦点。当然,我也不会放过任何美景。青山绿水,海浪沙滩,朝霞夕阳,蓝天白云,车水马龙,跨海大桥,古堡宫殿,壁画雕像,一一被我摄入镜头。
选自《镜头看世界》
相关热词搜索:;凭去看世界字篇二
;在写作之余,我有两大爱好:一是旅游,二是摄影。
小时候,我很羡慕父亲常常拎着个皮箱从温州乘船出差到上海。我也很希望有机会到温州以外的地方旅行。父亲说,那很简单,在你的额头贴张邮票,把你从邮局寄出去就行了。
可惜,我直到高中毕业,还没有从邮局寄出去,没有离开过小小的温州。直至考上北京大学,这才终于远涉千里,来到首都北京,大开眼界。大学毕业之后,我在电影制片厂工作,出差成了家常便饭。我几乎走遍中国大陆。
随着国门的开放,我有机会走出去,周游世界。光是美国,我就去了七趟,每一回住一两个月,从夏威夷直至纽约,都留下我的足迹。我也七次来到祖国宝岛台湾,走遍台、澎、金、马,走遍台湾22个县市。我的旅行,常常是“自由行”。比如我应邀到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讲学,就顺便在澳大利亚自由行,走了很多地方。美国爆发“9·11”事件,我特地从上海赶往纽约进行采访,写作50万字的纪实长篇《受伤的美国》。我也参加各种各样的旅行团,到各国旅行。通常,我总是选择那种旅程较长的旅游团,以求深入了解那个国家。
记得,在朝鲜旅行的时候,我问导游,明天——7月27日,你们国家会有什么样的庆祝活动?那位导游马上很“警觉”地反问我:“叶先生,你以前是否来过朝鲜?”此后好几次,当我跟他交谈时,他又这么问我。我确实是第一次去朝鲜。但是我在去每一个国家之前,都事先充分“备课”。去朝鲜之前,我曾经十分详细研究过朝鲜的历史和文化,知道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朝鲜把这一天定为“祖国解放战争胜利日”,年年庆祝。然而,在朝鲜导游看来,一个对朝鲜情况如此熟知的游客,势必是此前来过朝鲜。
很多人问我,在上海住了将近半个世纪,为什么只写过几篇关于上海的散文,却没有写过一本关于上海风土人情的书。我的回答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总在一个地方居住,我的目光被“钝化”了,往往“视而不见”。当我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家,陌生的城市,往往会有一种新鲜感。这种新鲜感是非常可贵的,使我的目光变得异常敏锐。出于职业习惯,我每到一个国家,都会以我的特有的目光进行观察,“捕捉”各种各样的细节。在东京,我注意到在空中盘旋着成群的乌鸦,肆无忌惮地在漂亮的轿车上丢下“粪弹”,东京人居然熟视无睹。我写了《东京的乌鸦》,写出中日两国不同的“乌鸦观”,乌鸦的习性,为什么乌鸦在东京喜欢“住”郊区,乌鸦如何到东京“上班”,日本人如何对乌鸦奉若神明。我的这篇阐述日本“乌鸦文化”的散文发表之后,被众多的报刊转载,原因在于我写出了“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
漫步在海角天边,把沉思写在白云之上,写在浮萍之上。至今我仍是不倦的“驴友”。我的双肩包里装着手提电脑和照相机,我的足迹遍及亚、欧、美、澳、非五大洲近40个国家和地区。
我注重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观察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在我看来,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历史是人类的脚印。正因为这样,只有以文化和历史这“双筒望远镜”观察世界,才能撩开瑰丽多彩的表象轻纱,深层次地揭示丰富深邃的内涵。我把我的所见、所闻、所记、所思凝聚笔端,写出一部又一部“行走文学”作品。
我爱好摄影,则是因为在电影制片厂做了18年编导,整天跟摄影打交道,所以很注重“画面感”。我在旅行时,边游边摄,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在我的电脑里,如今保存了十几万张照片。除了拍摄各种各样的景点照片之外,我也很注意拍摄“特殊”的照片。比如,我在迪拜看见封闭式的公共汽车站,立即“咔嚓”一声拍了下来,因为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公共汽车站,内中安装了冷气机。这一细节,充分反映了迪拜人观念的领先以及迪拜的富有和豪华。在韩国一家餐馆的外墙,我看見把一个个泡菜坛嵌进墙里,也拍了下来,因为这充分体现韩国人浓浓的泡菜情结。在马来西亚一家宾馆里,我看见办公室内挂着温家宝总理与汶川地震灾区的孩子在一起的大幅照片,很受感动,表明马来西亚人对中国的关注。只是已经到了下班时间,办公室的门锁上了,我只能透过玻璃窗拍摄。门卫见了,打开办公室的门,让我入内拍摄,终于拍到满意的照片……照片是形象的视觉艺术。一张精彩照片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很丰富的,是文字所无法替代的。
每一次出国归来,我要进行“总结”。这时候,我的本职——作家,与我的两大爱好旅行与摄影“三合一”——我把我的观察写成文字,配上所拍摄的图片,写成一本又一本图文并茂的书。日积月累,我竟然出版了20多本这样的“行走文学”图书。
我的“行走文学”,着重于从历史、从文化的视角深度解读一个个国家和地区,不同于那些停留于景点介绍的浅层次的旅游图书。其实,出国旅游是打开一扇观察世界的窗口,只有善于学习各地的长处,自己才能进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旅游是开阔眼界之旅,解放思想之旅,长知识,广见闻,旅游是学习之旅。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者不仅仅是观光客。
承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美意,在副总编刘佩英小姐的鼓励下,计划出版一套“叶永烈看世界系列”丛书,随着我一边“漫游”一边再继续出下去。我期望在继续完成一系列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纪实文学的同时,能够不断向广大读者奉献轻松活泼的“行走文学”新作。
2013年于上海沉思斋
我从意大利罗马飞往奥地利维也纳,从维也纳踏上了归国之途。
在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我陷入了沉思。
欧洲十一国之旅,使我悟明了几条道理:
四是中国赶上来了。法国在一百多年前就建造了宏伟的“钢铁怪物”——埃菲尔铁塔,表明现代工业在欧洲已经相当发达,比当时清朝中国的国力要强大得多。然而,今日欧洲跟今日上海相比,差距已经大大缩小。当然就整个中国来說,今日欧洲仍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中国正在赶上来!
就经济发展道路而言,美国有美国的道路,欧洲有欧洲的道路。从他山之石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将有助于中国的发展。
编辑:沈海晨 [email protected]
相关热词搜索:;凭去看世界字篇三
透过眼,我们可以感受到世界的美。可我总喜欢透过车窗看世界,享受窗外吹来的一缕缕清风,仿佛吹进了心田,把原本躁动的心田吹得越发干净起来了。车在行驶,人在前进。透过车窗,窗外的景色一览无遗,仿佛照在了心上,更显得越发幽静起来。
车行在平坦的路上,人坐在微抖的车上,阳光洒在初醒的万物上。初晨,一片朝气蓬勃的景象,更显得舒适安逸了呢。我坐在车上,透过车窗看那迷蒙的世界。昨夜下过雨,今早世界一片清新,恬静,一副静谧祥和的景象。不远处,挂着一弯淡淡的彩虹,就这样静静的挂在天边,挂在眼前,挂在心上的那一亩田。岁月静好,时光依旧。车在行驶,人在走,不仅走在路上,也走在蜿蜒曲折又光明坦荡的人生上。
我将头紧靠在车窗上,发现窗便是一个世界。它上演着花开花落,人间冷暖。透过车窗,可以看到姹紫嫣红,亦可以看的荒芜一片。这要通过自己的心灵去体会,心情爽朗,即便是一片荒芜也可以见的美丽的朝阳。心情阴暗,即使是姹紫嫣红也可以见到暗淡一片。通过车窗,透过心灵,可以见到花朵带着朝露迎着朝阳,含苞开放;小草顶着芬芳和着晚霞,独秀舞姿;清风带着花瓣,满天翱翔。
窗外是一棵棵倒流的白杨。它们在后退,我们在前进。透过车窗,也透过心窗,我看见了一些平时没有看见的事物,发现了平时没有发现的美。此时已将近夜晚,窗外一片幽静。落日的余晖洒进车窗里,照耀在我的脸上,亦照耀在我的心上。车依旧在行驶,驶在这里,驶在天边,驶在心田的那一亩柔软。我戴上耳机,听着歌,驶在路上,一路颠簸。
夜已至,窗外是寥寥星光,远处却是繁星点点,静谧的夜,孤独的人,寂寞的车,驶在远方,驶在尽头,驶在心田,更是驶在人生上。
车在行驶,人在走。走在世界的尽头,看进人间的冷暖。花开又花落,月夜等黎明。透过车窗,通过心窗,看到黎明的朝阳,浇灌心灵的渴望。
姓名:符义毅
班级:北街小学六年级七班。
老师:曹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