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寒假之旅长城共多少字长城之旅字篇一
记不清哪一学期学过“长城”的相关知识了,当时我就想:要是能登上长城那该多好啊!它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呀。
今年暑假我终于有机会目睹长城的风采。
来到长城脚下,发现有个“八达岭熊乐园”。三三两两的熊坐在高高的架子上,周围没有树,它们热死了。有一只熊憨态可掬地躺在那里抓痒,吐着舌头喘着,如同一只口干舌燥的狗。
穿过乐园,我们开始登长城,长城分为三部分,关隘、城墙与楼台、烽燧。长城的墙外高内低,外墙上有枪洞和架炮的凹槽。我沿着墙体边走边看,时而拍拍照,时而对着天空呐喊,活像一只猴子。
渐渐地妈妈和小妹妹们跟不上我了。这时候,长城和地*线接近80度角,只有我和小姑爬地动,我们两个像小蜗牛似的坚持不懈的爬着。经过了半个小时的努力,我们终于爬到了长城最高处——好汉坡。从坡上俯视山下,汽车小的像只甲壳虫,行人小的像只蚂蚁,他们在那儿卖力的扭动着;山变矮了。这真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呀。长城就像躺在山顶上的巨龙,蜿蜒盘旋,气势磅礴;远处的河流像一条玉带,与长城相映成趣,美不胜收。
下城途中,我们看见了长城墙外有一些果子,我下去摘了些品尝了一下,味道有酸有苦,比黄连还难吃。
们点头,似乎在告诉我们是好样的。
长城,*的骄傲!
寒假之旅长城共多少字长城之旅字篇二
今天,我去到了一个我梦寐以求的地方————长城。
长城位于八达岭一带,我们去的这座长城名叫水关长城。
长城的石阶跨度很大,加上天公不作美,一直下着中到小雨,这给我们登长城带来一定的困难。
开始登长城啦!我们几个男孩子率先冲上长城,剩下几个女孩子则在慢慢爬。虽然我们冲的最快,可是体力消耗的最快,我们只能走走停停。
终于登到了长城最顶,俯视下面,真高啊!站在这里,我仿佛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我就是是守护边疆的一位战士,正在和敌人战斗,浴血奋战。
长城的海拔是888米。我们在好汉碑那里照相留念,然后就回去了。
这次长城之旅,让我感到身为一个中国人是多么自豪!多么骄傲!我爱长城!我爱中国!
寒假之旅长城共多少字长城之旅字篇三
“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句俗语在我小时候便激起了我去长城游览的欲望。而在见识到名家赞助长城的诗篇后,更增强了我对长城的向往。
父母经不起我的“硬磨软泡”,答应了我去长城。来到长城,只见一条黄色的巨龙蜿蜒着伸向远方。
爬上长城,看见长城两侧一排排高低起伏的“文墙”,下方还有专为弓箭手准备的箭孔。地上的地砖早已被磨圆、磨*,变得光滑无比。
走了很久,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座烽火台。我一头钻进烽火台之中,里面的设置像一个戒备森严的堡垒。四处布满了洞口。
走到高处,我艰难地挤到了最旁边,手紧紧地攥住栏杆,因为这里太高了,风又急,好像一不小心就会被风刮下去,摔倒在地。
走到最高处,我向四处观望,随即便被山下的景色吸引住了,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凹凸不*,青山的顶端是一片雪白,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与沧桑悲凉的黄色长城产生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和一种别样的美。
我不禁思索道:这座长城沾染了多少的血液呀!长城可以说是用人们的血肉筑成的。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人们辛勤的双手一手建造起来的,它是华夏儿女·的骄傲,是炎黄子孙的象征!
我望着长城,心中久久不能*静。我仿佛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时代的脉动。
寒假之旅长城共多少字长城之旅字篇四
今天天气不错,我和我的外国朋友彼德约好去游览八达岭长城。早晨我们很早就出发了,我们先乘地铁然后坐公交车。一到长城脚下,彼德马上就被这里的景致吸引住了。“真是个奇迹!”他一遍又一遍地说着,拉起我立刻。上了缆车。秀丽的景色在我们的眼前展现开来。不一会儿,我们已经站在了长城上。彼德非常兴奋,他不时抚摸着两边城墙上的砖。我把*人何时、如何建造这些城墙解释绐彼德听,他听得津津有味。我们进入一座角楼后,彼德更加好奇了。我告诉彼德什么是角楼,它是用来做什么的。“这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彼德赞叹道,然后拍了几张照片。不知不觉,我们发现已经来到了好汉碑前,这是万里长城的象征,周围很多游客在拍照。“不到长城非好汉”,我把碑文翻译给彼德。“真的吗?”彼德开玩笑地问道。我们都笑了。该返回了,我们被这景色深深吸引住了,不愿离去。我们度过了快乐的一天。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全长一万二千多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长城始建于秦始皇时期,经过历代的增补修筑,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长城几乎都是明代所建。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段,是明代长城的精华,这里是长城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达1015米,地势险要,城关坚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登上八达岭长城,极目远望,山峦起伏,雄沉刚劲的北方山势,尽收眼底。长城因山势而雄伟,山势因长城更加险峻。
早在1961年就被*发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八达岭万里长城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1991年,在全国名胜四十佳评选中,八达岭名列榜首。
八达岭长城在北京北部延庆县境内,距离北京市70多千米.高速公路穿山而过,从北京驱车40分钟便可到达.在这里长城如巨龙一般在崇山峻岭之间沿山脊蜿蜒曲折,烽火台和敌楼密布。墙高米,顶宽米。游人可以登城领略长城的雄伟和工程的浩大、艰巨。
八达岭自古便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春秋战国时期为防御北方民族的侵扰,在此修筑了长城,至今仍见残墙、墩台遗存,其走向与今明长城大体一致。八达岭是峰峦叠嶂的军都山风吹草动的一个山口,明代《长安夜话》说: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是关山最高者。“可见八达岭的地理战略地位。明代为了加强防御,对八达岭长城进行了长达八十余年的修建,并将抗倭名将戚继光调来北方,指挥长城防务。经过八十余年的修建八达岭长城成为城关相联、墩堡相望、重城护卫、烽火报警的严密防御体系。历史上八达岭长城是护卫居庸关的门户,从八达岭长城至今天的南口,中间是一条40里长的峡谷,峡谷中建有关城“居庸关”,这条峡谷因此得名“关沟”,而真正扼住关口的八达岭长城,八达岭高踞关沟北端最高处,这里两峰夹峙,一道中开,居高临下,形势极为险要。古人有“自八达岭下视居庸关,如建领,如窥井”,“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之说。可见当时居庸关只是一个关城,真正的长城是修建在八达岭。八达岭山口的特殊地形,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在这时修筑长城具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八达岭是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第一帝王秦始皇东临碣石后,从八达岭取道大同。再驾返咸阳,肖太后巡幸、元太祖入关、元代皇帝每年两次往返北京和上都之间、明代帝王北伐、李自成攻陷北京、清代天子亲征……八达岭都是必经之地,近代史上,慈禧西逃泪洒八达岭、詹天佑在八达岭主持修筑*自力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xxx先生登临八达岭长城等,为今天留下了许多历史典故和珍贵的历史回忆。
八达岭长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一部分,建于明代弘治十八年(1505年),明嘉靖、万历年间曾加以修葺该段长城地势险峻,居高临下,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
八达岭长城碗蜒于崇山峻岭之间,依山而建,高低起伏,曲折绵延。八达岭位于居庸关外口,有东、西两座关门,东叫“居庸外镇”,西称“北门锁钥”。关城东窄西宽,长城从“北门钥锁”关门城合台起依山而筑,城墙高低不一,*均高约7.5米,顶宽约6米,可容五马并驰,十人并行。该段长城的墙体是用整齐巨大的条石铺成,有的条石长达2米,重数百斤。内部填满泥土和石块,墙顶地面铺满方砖,十分*整。墙顶外侧筑有高1.7米的垛口,上有瞭望孔,下有射击洞,内侧建有宇墙。城墙每隔一段,筑有一个堡垒式的方形城台。城台有高有低,高的叫敌搂,是守望和军士住宿的地方;低的叫墙台,高度与城墙相差不多但突出墙外,四周有垛口,是巡逻放哨的地方。在制高点上还设有烟墩,即烽火台,是古代传递警讯的设施。
寒假之旅长城共多少字长城之旅字篇五
赤水位于贵州省北部遵义市,赤水河中下游,与四川省南部接壤,历为川黔边贸纽带,经济文化重镇,是黔北通往巴蜀的重要门户,素有“黔北边城”之称。赤水也素有“丹霞之冠”、“竹子之乡”、“桫椤王国”的美誉。
早就向往那里了。正好趁着国庆长假,我随着爸爸游览了赤水。
佛光岩里有许多宏伟壮观的红色石头和一些阳光下反射出来的红色的水。看了这些,我终于知道这里为什么要叫赤水了。原来“赤”是代表红色的意思,而这里的红色石头也叫做“丹霞地貌”。
对了,这里不仅只有这些石头,还有与恐龙同时代的蕨类植物——桫椤。它与普通的蕨类植物没有什么两样,如果不标植物名,你根本看不出来。倘若你继续往上爬,在佛光岩的中间,你会看到一个瀑布。
游完了佛光岩,紧接着我们去丙安古镇。
丙安古镇里像集市场一样,里面全是买吃的、用的。在这,最有名的还是弓箭。爸爸给我买了一个。
在丙安古镇的最深处,还有关于红军长征的简介,以及故事和场景。在那里面,我看到了红军战士们所用的枪、灯以及鞋子和衣服,还看到了将军*睡过的床。
我们继续悠闲地往前走,远远地就看到了红军长征时所走过的铁索桥。我飞快地向前跑,就像离弦的箭一样,爸爸怎么也追不上我。
上了铁索桥。一阵风吹过,只见铁索桥就有点东摇西晃了。我的腿变得哆嗦起来,便一口气跑了过去。就在快要到达桥头时,我低头看了一眼,我呆呆地站在那,完全没有了知觉——那河水十分湍急,真是吓人!直到爸爸过来叫了我一声,我这才走上了岸。
赤水还有许多风景,可惜我只参加了一日游,所以还有很多的地方没有去,我相信下次来的时候,一定能走进它们的怀抱。
寒假之旅长城共多少字长城之旅字篇六
长城有几百年的历史。最初的长城出现在汉、清这两个朝代,修建长城是为了抵御敌人的进攻,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把各个长城都联在了一起。
通往长城的有四个通道,我们是从*曾经到过的、并在那体下七个字“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七个字的居庸关。
当我们从长城脚下望着长城的时候,只能看到上边是一片乳白色的雾(可能是因为刚刚下过雨的.缘故吧),然后,我们就买了票从登山口开始登长城了。
当我们走到了它的登山口后,我们看到了在不远处的楼上写着六个字“天下第一雄关”。我们再继续向前走,隐隐约约的看见人来人往的道路上立着一块白石头,上面刻的字我不认识,因为它刻的龙飞凤舞。我们再继续向前走,就看到了一节节又高又陡楼梯直通云霄,于是我们爬呀爬爬,当我爬到一半的时候,再向下望去,我本以为会看到和蚂蚁一样小的人群,可没想到却只能看见白白一片,然后我继续往上爬,不知爬过了多少烽火台,然后到了一个台子。只见周围一片白色,没办法,我们只好向下爬去,不知又爬了多久,我们爬到了最底下,还在那儿买了两条大热狗。
今天太累了,就早点回去休息了。
寒假之旅长城共多少字长城之旅字篇七
“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话无疑证明了长城——这一时过千年不倒的古老建筑,是英雄好汉的象征,也是我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当然,这古老建筑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我,让我体会了一把成为好汉的感觉。
到长城,势必需要经过极长时间的奔波,不用说,这算不上什么bigproblem。从售票处远远向前望去,因是周末,人山人海,数以千计的游客井然有序的排成了一排,向前缓步挪过去,挪过去去。遥看长城,如同一条蜿蜒的巨龙,匍匐在山林之间缓缓向前,好像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转头向你的眼中冲来。来自西边的风阵阵的吹来,扑在你的脸上,从耳旁呼啸而过,便是来自长城的“龙的咆哮”。
长城之下,也是别有一番风味了。百草丛生的丘陵上,连绵起伏的连山上,尽是“龙的身影”:它时不时挺直身子,向前直冲;时不时弯弯它那“细细”的腰,好似暗自潜伏的毒蛇,准备狩猎它今晚的晚餐;它还十分傲慢地抬起它那高贵的头,用关切的目光看着它背上的,身下的,身侧的——它守护多年的“龙的传人”。
低下头,看看那被岁月打磨得不成样子的`石砖,有的被磨得如同土地中的尘埃一般,细小如沙,甚至有的被“打磨”得不成样子,不过也有一些凭着好运气,没有受到什么巨大的伤害。万里长城之下,或徐徐清风,或萋萋野草,狭窄的缝隙之中兴许能看见几朵孤寂的野花。在这历史的石砖下,深埋着无数前仆后继的勇士,他们甘洒热血,他们甘做垫脚石,默默无闻。历史是如此的无情!闭关的国门下,是无尽的炮火,不*等的条约贴满了腐朽的皇宫……但是它!——长城,不论经过多少的风吹雨打,它都挺立在那里,保护着它的子女,即使是时间也与之做对,侵蚀着它的身体,象征着历史的石砖也许也会消失,但它那份坚强不屈的精神,将有我们——“龙的传人”来继承。
上了长城,景色也变得不同了。湛蓝的天空中挂着炎热的太阳,一望无际的山川上遍布绿叶,这一片,那一片,远眺过去,天地一线,云彩高浮,一缕轻烟直上云霄,说不清的壮阔,说不清的雄伟,真不愧为“中华之龙”!
忆当年,“长城高天际,三十万人守”“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长城之巍峨千年称,不愧为中华民族之象征,你的巍峨,你的雄伟,你的壮阔,无数中华儿女为你而骄傲,你是我们民族的象征!你是我们民族的荣耀!
寒假之旅长城共多少字长城之旅字篇八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得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他们靠者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啊!
我赶紧让拿着相机的妈妈拍下了这雄伟的景色,我要把这美好的景色带给我的同学们看。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可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不一会,我就累得气喘吁吁了,我们开始往回走,一看到这么陡的坡,我两腿发抖。现在我才理解了“上山容易下山难了。”我先用手抓紧栏杆,接着顺势滑下去。
那日的长城之旅,让我难以忘怀。
长城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在古代科技还不发达的时候,就能够把那么大的石头运上山,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才智,对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伟大、雄浑。多么难忘的画面啊!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
寒假之旅长城共多少字长城之旅字篇九
捧起这枚“长城留念”纪念章,我脑海里便浮现出暑假期间到万里长城游玩时的情景,心潮还像海浪一样翻腾。
来到长城脚下,远远望去,重峦叠嶂,连绵起伏,苍翠欲滴,如同无边无际的大海。一座座山峦好似海洋中的浪花,一浪接一浪。长城,就盘旋在这崇山峻岭之间,像巨龙盘踞在祖国的大地上。微风吹来,绿浪翻滚,仿佛长龙在蜿蜒蠕动,一直伸向遥远的天边。
开始爬长城了,我异常激动,奋力攀登。我一会儿扶着栏杆爬,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把外公、外婆和妈妈远远甩在了后面。忽然,一段又高又陡的石阶耸立在面前,我才爬了几阶台阶,便气喘吁吁,脚重如铅。
这时,外公赶过来了,见我这狼狈的样子,便笑呵呵地对我说:“小子,前面就是好汉坡了,想不想当好汉?”我点点头鼓起一股劲继续前行。正当我有气无力的时候,那座“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石碑矗立在我面前,我情不自禁地大喊:“我是好汉啦!我是好汉啦!……”顿时,山谷里回荡着我欢呼的声音。
我爱你,长城!我爱你,伟大的祖国!
寒假之旅长城共多少字长城之旅字篇十
心诚则灵小雨渐停,转而阴蒙蒙的,不阴也不晴,出行的机会说来就来。
来到天*山,泊车。惯例性的去买票,谁知停车场的警卫说此地不要门票。惊诧之余有些不信,但事实说明了一切,不要就是不要,姑苏圣境开创了不应该中的应该,真得为这种蔑视铜臭的精神点赞。
行走中尽量搜寻着脑海中的记忆。快三十年了,再次踏进灵岩山的山门感到既亲切又生疏。那次到了苏州以后,游览了拙政园、狮子林、西园寺、水陆盘门、虎丘、枫桥、寒山寺,就连观前街也流下了我们的身影。可能是苏州太迷人,仗年轻一时性起,索性租了辆自行车向着苏州郊外进发。今天想想也真够时髦的,三十年前这样的举动真的够超前。
灵岩山朴实神秘,记得赵朴初先生题写的‘灵岩山寺’几个大字飘逸俊美。把自行车放到山下,顺路攀登而上。
记忆与现在重合了,路还是原来的路,人可是青丝变白发了。
奇怪,怎不见矗立的经幢,怎不见青转墁铺的高台,怎不见标志性的塔刹,一个个疑惑频频出现在脑际。直到走到灵岩山寺的门前,才得见寺院已经被围墙圈起,变了,是变了,寺院已经被保护起来了。
这次同行的还有上次我们一起骑自行车的那位老弟,我们边走边谈,都是满脸的疑惑。不管怎说,灵岩山的山势还是那样,于是,急不可耐的向着灵岩山的顶峰攀去。因为,那次我们在灵岩山顶小憩,俯瞰了木渎镇的全貌,遥望了缥缈的太湖风光。走着寻着辨认着,是在这里,还是在那里?是在这块岩石下,还是在那株松树下?苍天有眼,我们终于找到了那块曾经登临的岩石,还是在这个地方,还是俯视着木渎镇,影像定格了现实中的瞬间。
肚子感觉到有些饿了。不自觉地想起了灵岩山寺的素面,那次,我们就品尝了一碗别有风味儿的斋面,挺大的一碗面,里面有木耳、黄花、面筋、豆腐、青菜,价格十元,在那时也算是天价。
缓缓下山来到灵岩山寺。买票进入,票价一元,这在当今也算是奇事,和不要钱一样,但这是灵岩山寺的规制。走进寺院,眼前的景象逐渐变得熟悉起来,尤其是看到了斋堂素面的牌牌,倍觉亲切,可惜还没到开饭的时间。
一阵朗朗的梵音传入耳鼓,侧目看去,一间宽敞的僧室中有不少佛门弟子在诵经。对了,想当年这里有一所佛学院,看来这个学院还在。极力在搜寻矗立的经幢,但是寻不到,倒是曲径通幽的白墙灰瓦,点缀的桃红柳绿,透视的镂空墙壁,把佛家清幽的环境展现的洁净无尘。
小院的一隅,一个青衣僧人拿着农具正在专心的侍弄着一块不大的菜园,那种情景和禅意的修为,都在僧人的一举一动中,就连扛起农具回僧寮休息的走路姿态都显得循规蹈矩。
徘徊到一个角落里,看到了一件可能是塔顶的铁刹。上面挂着一面字迹有些模糊的牌子,上前仔细辨认字迹:“此塔刹是南宋绍兴十七年(一一四七年)重宝佛塔时制作。今于一九九年重修宝塔,将此舊塔刹拆下。
看到这里恍然大悟,快三十年了,灵岩山寺在这期间经过了大修,这沉睡的塔刹似乎在静静地诉说着其中的变迁。抬眼望去,七层八面的宝塔金碧辉煌,灵岩山寺又迎来了新的佛陀盛世。---xxx。
缓上一层高台,熟悉的场景又入眼帘。吴王井、梳妆台、玩花池……回眸两千五百年前,吴王夫差在此为美女西施建行宫,这些都是原来的遗迹。可惜江山美人都不复存在,孰是孰非已存照历史,唯有这旧物犹存,唯有这灵岩山寺占尽这人杰地灵之地,把这段美丽的历史佳话与佛教一同演绎至今。如果说吴王西施只是历史的刻度,那么,灵岩山寺,木渎古镇,就是历史的存真。
慢慢地原路返回下山,灵岩山又一幅绝美的江南娇美展现在山脚下。白色的九曲长廊悬于水面之上,两孔玲珑的拱桥牵起了长廊之手,缀之以楼台亭谢,水面映倒影,柳稍划涟漪,青山为屏,山林作幕,托起了吴中锦绣。
人文与佛教,秀水与建筑把灵岩山烘托得美轮美奂,真不愧是‘秀绝冠江南’。
历史上不少文人大家来此一游,唐代的韦应物、白
居易、李商隐,当然,唐寅、范仲淹是本地人更是光顾方便,清康熙、乾隆来此,更多了帝王轶事的神秘。
回首望去,灵岩山在雾霭之间更显得虚幻如仙境。坐在回廊的栏杆上,不禁又想起了上次来的时候,从这里向西不远就是抗金英雄韩世忠的墓地,向东稍许就是天*山,那里有范公祠,(范仲淹)景色也是绝美。记得那次我们流连美景忘了返程,醒悟过来已是天色朦胧。不能在当地住,还得回苏州送还自行车不是?趁着年轻气盛,我们俩人扛起自行车,走着崎岖算不得山道的山道,抄近路向苏州城折返。气喘吁吁夜翻天*山,穿过一大片桑林,看见了苏州城的万家灯火。晚上九时许返回旅店还了自行车,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好笑,同时也为自己的那种精神点赞。
此时看见两个僧人一个在走着陪着,一个在准确虔诚的三步一叩首。起来,趴下,再起来,再趴下。拜谒的僧人,执拗的僧人,旁若无人的僧人,你们在想什么,在朝拜什么?看看灵岩山就明白了。是的,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向着他们越来越小的身影投上深深的敬意。
再见,重游的故地,别了,灵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