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的感觉真好篇一
今天,班里的同学打架了,一位同学的钢笔被另一位同学折断了。我决定为了维护好这两位好朋友的关系,去当一回“贼”。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看见了这两个亲密无间的伙伴,还和往常一样,又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早晨,浓浓的薄雾为他们架起了友谊之桥;为他们牵上了一条五彩的线;为他们打破了无形的屏障。看来我这个贼没有白做呀!
的感觉真好篇二
一片广阔的世界里,有几个幼稚到天真的孩童,有几声嬉闹到喧嚣的笑。土地上忘乎所以的小身影一回头竟那样熟悉,从没有这样想借风的翅膀去飞翔,如此向往远方,摆脱了束缚,飞到目的地,才发现长大的我,早就离开了最初的无邪。
一度在边界上徘徊的我,勇敢迈出的第一步还不算晚。如果没有文字的喂养,可能长大的感觉还未曾得尝。
曾经固执地偏爱一株梅花,长大的我,自然而然选择了幽溪咏竹,一刹的绽放不如细水长流的明月竹韵。
曾经有人同我一样,潇洒是长大的代言词成了我们的通病,谁都不曾知道,自以为潇洒的时候是离潇洒最远的时候,有意而为之的成熟叫做幼稚。
成长,就是冶炼然后沉淀,是提炼然后选择,好比经历了一场痛苦———把自己一点一点磨碎,一丝一丝锤烂后熬成糊糊的一锅,再一饮而尽:但是,你还是你。
每个人都听见周围渴望幼稚的埋怨,我曾一度害怕长大,但时光就这样让我无所遁形。我以为成长是很沉重很沉重的,以为它会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但只有当它真的来临,我才发现它一直都是很轻很轻的。
体会长大的感觉是在感受离别之苦的时候。本来还相存的别离,在一夕之间把我生生剥离。爷爷最疼我,总把最好的给我,我一直是个长不大的孩子。直到——世上最爱我的那个人去了。我不是悲伤,是被麻木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哭过。在梦里乘一叶小舟顺水流去,在薄雾弥漫的时光里等待目的地,还没来得及把一切美好装进梦里,竟这样悄无声息。这样一次清澈别离,留下的是尘土的步履,带走的是心底的烙印。成长了的我也觉悟了许多。
从前不去注意的点滴,今天的我看来一切都是这么美好,大大咧咧的我,也学会了欣赏分明的四季;从前那个没心没肺的人也会在一团蒲絮前驻足观立,学会在一片落叶前轻声叹息。
有人说,成长的滋味是一颗酸甜的草莓,这颗草莓总是只能留给我们独自一人品味。各种酸与甜只有自己知道,但我们依旧喜欢,因为我们留恋这种味道。操场曾经活泼的身影装饰了年少的梦。有的人在染尽岁月履痕的小楼守望,有的人将不甘挂在面前的窗棂上,在学弟学妹的欢笑中寻找当年的幼稚。心底被操场上似曾相识的景象深深抨击,淡淡的记忆涌上心头,剥开已被遗忘的真切。关于从前的许多许多,被笑声淹没,也被未来承载。你可以多情地拾撷,也可以淡漠地丢弃,从前及其或者遗忘,都不重要。心底依旧是一样的明天,一样的风景。
成长的我们,把心性很好地掩埋——习惯了淋雨的我们,如今也只是撑一把伞,站在雨里,看那雨丝打在地上碎成一片晶莹。
文字,这两个字彻底改变了我。步入五年级后整天和文字打交道,这种叫做作文的东西,让我疯狂的迷恋上了。这个颠覆了我性格的事物一直伴着我,有时候心里的想法由文字来保管再妥不过。于是——那些不懂事一点点在文字中消失殆尽。
长大的感觉似乎让我茫然,曾经的坚定也开始动摇。成长以来,我有了自己的思想,曾经对毕业充满向往,如今却是满满的怯涩。长大,懂了什么是朋友,更懂了什么是分离。
这些情感隐去棱角,跳到纸上成了一行行文字。写作时候的我,总能得到一种“宁静以致远”的舒坦。而文字,也总是在无意间暗合了我的心境。也常常庸人自扰,在浩渺的天地间落得一份害怕别离。
我写作,与潺潺的流水声无关,与啾啾的鸟声无关,与朗朗的风月无关。只是觉得这样做能让我安宁。我喜欢写作,如同品茶之人爱茶,读书之人爱书一般。喜欢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把自己锁进纸里。在平淡的光阴里流动,可以消融我的骨骼。就好像喝茶,啜饮一口,可以松弛了我的心弦。文字留给我的依旧是无言的背景。我会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然后安静地写完,安静地修改一遍又一遍。这是一个略显繁琐的过程。我想,人生若是也能同文字一样修改,一定会更加完美。
炎日盛夏,正是蔷薇泛滥的时节。明艳的红,鲜脆的绿交织在一起,编一匹锦缎。不比踏雪寻梅诗情画意,不比寒山访松清幽自在,这样热的鬼天气,没人来赏花的时节,蔷薇不合时宜地开放了。
当蔷薇飘落,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化作红泥,抹不去的,依旧是一缕香。此刻,我的心灵猛然受到了洗涤。哪怕零落成泥,也不会忘怀她的容颜;哪怕繁华落尽,也会留存永恒她的幽香;哪怕碾作尘土,也会记得她翩然离去的背影。
有时候,莫名的心情不好,不想和任何人说话,只想一个人静静地发呆。有时候,会一个人躲起来脆弱,不愿看到自己的伤口。有时候,走过十字路口,心底会不由自主想起从前。有时候,发现自己一夜就长大了。这是我成长的风景,记载着我们共同的约定。
在这里,时光悄然从指尖流去,六年的相伴成了擦肩而过的距离。待到繁华落尽,被年轮打磨得平滑如镜,回望过去,长大的我们,都不再回去。
的感觉真好篇三
今天是一个阳光明媚、万里无云的好日子,今天终于到了周末,我和妈妈打算去逛街。
“哇!”买自行车的店中自行车让我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的自行车在我脑海中,我选了一下“好,就这个吧。”我高兴的说,因为红色比较吉利,可以增加我的运气,会让我更快的可以学会骑自行车。我开始学骑自行车了,我先让妈妈在后面推我,我开始踏了几步,没想到我竟然和大地“热烈相抱”,应该是我的心太急了,想马上会同县学会骑自行车。妈妈轻声细语地对我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转眼,我发现我的脚擦掉了皮,流出了鲜红的血。我的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往下坠。我的血也像倾盆大雨一般往下落。
“我一不一不一学一了”我伤心地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妈妈语重心长的对我说。我被妈妈的话激励了,我站了起来,继续骑上自行车,妈妈在后面推我,可是我还是失败了。我想:最后一次我一定要成功!我一定不会辜负妈妈的期望的。我继续骑上自行车,妈妈在后面推着我,由于我骑的太入迷了,连妈妈松了手都不知道,竟然骑了“十万八千里”,“我终于学会骑了。”我大声对天空说。
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不要害怕失败,失败了也要继续努力,坚持不懈才能成功。成功的感觉真好!
的感觉真好篇四
;于光远先生其实并不姓于,他的本名是郁锺正,一九一五年生于上海。
郁家在晚清,为上海城的大家族。
二○○二年是于光远的米寿之年。这一年的清明前夕,我与吉林卫视《回家》剧组几位新朋友见面,从此开始长达十五年的“回家”拍摄之旅。年底,我约请于光远重回上海,拍摄他的故乡往事。十年前于光远就开始坐上轮椅,此次他坐在轮椅上,重回故乡,走进儿时住过的顾家弄。
面对镜头,于光远说:“今天,我坐着轮椅走天下,但是上海是我总也走不出去的一个城市。因为那里曾经有我的家,我的少年时光。”从他那里,知道了郁家由盛及衰的故事。
跟随他,我们一同走进他儿时居住的顾家弄。时过境迁,顾家弄早已不是当年模样,弄堂的名称也改为“俞家弄”。
我在顾家弄生活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我是在顾家弄出生的。我满月的时候都还在顾家弄,之后,父母就商量着要到北京了。这是我在顾家弄的第一段时光,我无法回忆起更多的东西,脑海里几乎没有任何的印象。在我四岁的时候又再一次地回到了顾家弄,这是第二段时光,我在这里度过了小学时期。那个时候因为人小,所以会觉得四周的空间很大,对于周遭的事物,也都抱了很大的兴趣。那个时候我就爱看街上的人们是怎么样做豆腐的,每天在上学和放学之间去看。在我十二岁的时候,我就离开上海到北京了。几次反复来回,我还回到上海上高中,后来考到清华大学物理系之后就不怎么回来了。
顾家弄给我的印象是很模糊的。尽管我出生在那里,但是最初的时候我并不喜欢那个地方。与北京的开阔相比,这里显得很狭窄。这里是一个黑屋子,我不喜欢。后来就觉得习惯了,学习上海话,在这里生活,和孩子们一起上学,还学打牌。
可以说我的一生有一半是在上海,而另外的一半是在北京。我接触的是两个城市的迥然不同的文化,并且受到它们很深的影响。但是这两个城市给我的感觉是不能放在一起相比的,它们是两个环境。
不仅是顾家弄,整个上海给人的感觉都是一种狭窄,让人有一种狭缝感,上海受资本主义的影响比较大,整个城市显出的是一种现代感。而北京则是一种开阔的景象,毕竟是有着千年历史沉淀的城市,透露出的是古都的另一种风韵。
郁家家谱,于光远一直带在身边。他说,十多年中,从来没有过想读它的愿望。它只是一本书而已。但是,忽然有一天,他翻开家谱,发现自己的名字,发现关于郁家的故事,我才知道我的命运和家族和这个城市,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
在老上海的史料中,曾经记载过郁家十一代两百年辉煌与败落的历史。靠沙船业起家的郁家,当年的辉煌家业,曾在那个时代几乎垄断了半个上海滩。
一八五三年上海小刀会的突然起义,使得从不过问国事的郁家被迫夹杂在清政府与小刀会之间。
上海小刀会盛行的时候,要求每个人为他们的小刀会会员发薪水。当时郁家一方面和小刀会合作,每个月按时发几两银子的薪水给他们,但是另一方面,也偷偷帮助清政府。郁家做的是一个两面派的角色。小刀会的突然起义,攻破了城墙。所以后来清政府就要治郁家的罪,罚他们花了二十万两银子来修补这座已经数百年历史的城墙。
从此,郁家开始衰败。
回到上海,正好赶上于光远的母校大同中学的九十周年校庆。
大同中学的学生可谓人才辈出。参观大同中学校史馆里,于光远一下子看到了查全性的名字。他说,正是查全性在“文革”结束后,于一九七七年第一个提出要恢复高考,从而改变许多年轻人的命运。受益者中,当然包括我本人。
大同中学校友中,还有丁石孙、钱其琛、钱正英……
重返校园礼堂,于光远以校友身份发言,感慨无限:
七十年前,我那时候十七岁,是大同中学的在校学生,参加了二十周年的纪念庆祝活动。现在七十年后,我坐着轮椅回到我们的学校,真是感慨万千。
大同中学,大同是什么字呢,当时我们的校名用的是外文,用的是世界语的校名。我们是有理想的,世界大同,我们中国要前进,世界要前进,我们社会要前进。前进就要思考,就要想问题,要创造,自由是创造的前提,创造万岁。
说得真好。
“自由是创造的前提。”渴望自由者,永远与童心同在。
随心所欲的笔下挥洒
于光远是经济学家,但我真正开始对他产生兴趣,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读他发表在《随笔》上的一组短章。
于光远的短章,虽然不是以文字优美精致取胜,但活泼、简洁,闪烁着思想的火花,体现着写作者心态的自由和精神的独立。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当时散文创作所需要的一种新鲜空气和别致风格。多年来,谈到散文,文学界所强调的常常是注重起承转合、讲究画龙点睛的所谓气韵、技巧和意境。但是,我却认为,散文不是狭隘意义上的美文,散文更不是单一品种的抒情散文,如一些既定模式的風花雪月秋愁春喜的感叹。散文有着广阔的天地。人感受的一切,人思考的一切,人欲表达的一切,都是散文本来应有的内容。感情、学问、事件、思考……一切都是散文的内容。散文的形式应是丰富多样的,过去的观念已大大束缚着散文的自由。至于把杂文与散文截然分开,把日记、手记、人物特写、书评等等形式与散文隔离开来的习惯,也使散文变得窄小而单薄。
一九九二年,华侨出版社编辑邵勉力来找我约稿,她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校友。我建议出版一套散文丛书。相比散文,我更愿意用“随笔”这一名称。这便是第二年问世的“金蔷薇随笔文丛”。这套文丛,分两辑出版,一共二十本。在总序中我曾这样写道:“随笔的天地是无限的。文学家固然是作者主体,但每个领域,都会有杰出的作者。他们的随意创作,会与文学家一起,丰富随笔园地。艺术家、哲学家、经济学家、记者、自然科学家……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姿态,渐渐走入随笔创作的行列。”写这段话时,我眼前闪动的便有于光远的身影。
过去,在人们眼中,于光远是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一位著名哲学家,一位活跃的社会活动家,而在读了他的一系列随笔文章后,我觉得,他完全有资格戴上“散文家”的桂冠。
我仍记得第一次走进史家胡同于家客厅的情景,于光远让我领略了他的健谈,他的跳跃、流畅不息的思路。我谈了我编辑这套丛书的设想,计划安排的作者有汪曾祺、王蒙、林斤澜、冯骥才、刘心武、王安忆等作家,有画家吴冠中,有他的老朋友李锐,有研究官僚政治的学者孙越生,同时也想请他出山。当听到我说要给他编一本散文集出版时,他瞪大了眼睛,头往后一仰,笑了起来。“我又不是作家,我哪能和他们排在一起?”我反复阐述我对这套丛书的构想和对随笔的看法,他最终被我说服了,同意编一本,这就是后来他的第一本散文集《古稀手记》。
他这样写到笑:
笑有多种多样。有些笑,我不喜欢,也不会。有些笑,我不得已而为之。此处说的笑,指的是看清楚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然而然发出的笑。它是智慧的表现。面对貌似强大而必将退出历史舞台的东西,上面这种作为智慧表现的笑,又是真理必将取得胜利的信念的显露。它当然是一种力量。这样的笑也会给自己带来欢乐,排除烦恼。而欢笑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医学早已确认。(《笑是智慧 笑是力量 笑是健康》)
于光远历来强调精神的自由,他对自由有这样的理解:
“我的劳动是自由生命的体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马克思这句话表明他追求的是自由的创造的生活。罗曼·罗兰说:“唯有创造才是快乐,但是没有自由又怎能创造呢?”一个人的内心活动,更是他人无法干预而本质上为完全自由的领域。但也还有人不敢享用这个自由。克服内心活动范围的自由禁锢,是首先可以做到和应该做到的。( 《自由是创造的前提》)
他这种对精神自由的强调,也在写作中充分表现出来。读他的散文,你可以感受到他心态的自由。他没有通常散文写作中的起承转合,也没有什么渲染铺垫,技术性的因素对于他似乎是不必考虑的。他重视的是意识和思路的流动,一切顺其自然,把心中所思所想讲述出来即是。但是,由于他的思路十分活跃流畅,性情中也常有他人少有的顽皮、风趣,这便使得他的文章于顺其自然之中产生奇妙。他写孙女非非的成长记,他写自己的吃喝玩乐,他写经济现象的方方面面……在他那里,似乎没有什么不可以写,也似乎没有什么不可以用漫不经心的笔调来写。
在这里我认为必须申明,我虽记不得《百家姓》中有没有“资”这个姓,但是我确实知道中国有姓“资”的家族。我就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的一位所长姓“资”。她姓资同我姓郁完全是相同的原因。如果我的父系祖先姓“资”,那么不由我选择,也只有姓资。我也就无法因为自己是地地道道的社会主义者而拒绝“资”这个姓了。
一篇绝对精彩无比的短文。举重若轻,洒脱自如。这样的文章,即便放在众多文学家的作品中也毫不逊色。
于光远所说的“资”,当然是指资中筠先生。资中筠的妹妹资华筠,是著名舞蹈家,文章也写得漂亮。我在《北京晚报》负责音乐舞蹈报道时,曾多次观看她的演出,也拜读她的妙文。
童心与乐观同在
二○○五年是于光远九十大寿,我提前一年请于光远的秘书胡冀燕女士,帮忙为他编选一本《于光远自述》,列入“大象人物自述文丛”,在他生日之际出版。自述最后部分,特意附录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所写的贺年信,截至二○○四年,他一共写了十八封贺年信。十八封信,其实,贯穿他将近二十年的人生轨迹。如今再看,不能不佩服他的精力旺盛。
于光远为这本书写了一篇自序,其中这段对一生的概括,写得妙而有趣:
我这一生,大致上从初生儿、婴儿,到儿童、少年、小学、初中,再到半工半读、为家庭承担责任,然后又不顾家庭参加革命,走上了曲曲折折的道路。人生有时顺利,有时挨整,成为一个“老运动员”。几十年的故事真是不少。有趣事、有险事、有得意事、有倒霉事、有滑稽事、有糊涂事,还有自幼我这样的人才能做出来的事……我的一生的确是丰富多彩、热热闹闹的。(《于光远自述》自序)
我的眼中,于光远一直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智慧的人,一个似乎一刻也没有让大脑休息的思考者。他对许多事情,有前瞻性的预测。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说到汽车问题,他说,如果开始有了私家车,停车就是一个大问题。地面停车场、地下停车场,如果没有怎么办?他的预测,很快真的就成了大大小小城市最头痛的问题。他的敏感性,由此可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们一起有过两次愉快的旅行。
一九九六年七月十五日,我们一行人去大连参加《大连日报》举办的笔会。同行者有丁聪沈峻夫妇、于光远孟苏夫妇、邵燕祥、陈祖芬刘梦溪夫妇等。飞机已经飞到大连机场上空,却因大雨无法降落又飞回北京。从上午一直等到下午,差不多六七个小时,难耐的等待让人沮丧、疲倦、焦虑到了极点,丁聪和于光远两个老人却毫无倦意,依然谈笑风生。终于又起飞了。快到大连时,空中奇景出现了。飞机侧面不远处浮现出一个完整的大彩虹。大雨过后,天空格外清澈,彩虹色彩也尤为鲜亮。飞机正好处在彩虹中间,上圈与下圈,都那么清晰浓烈。
相关热词搜索:;的感觉真好篇五
色彩斑斓的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回忆,它像一只盛满音符的匣子,一打开便会飞出一支支动人的歌。而我最爱听的是那一二支:原谅别人,感觉真好。
事情发生在一个炎热的夏天,教室里热得像蒸笼,我不耐:烦地擦着脸上的汗。忽然,不知是谁在洒水,全泼在我脚上了。顷刻,鞋、袜子都湿透了。我立刻火冒三丈,站起来喊道:“谁这么不长眼!”这时,她端着脸盆,直起身来,满脸笑容道:“对不起!”原来是她,记得上个星期,我不小心弄掉了她的文具盒,把她的钢笔摔坏了,虽然当时她很不在意,但我知道,那是她最心爱的钢笔。今天她把水泼在我脚上,会不会是报复我呢?我寻思着,只觉得脚上湿乎乎的,像浸透水的海绵,难受极了。
我不停地跺着脚,但眼光却一直盯着她。只见她嘴唇微颤,脸憋得通红,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这分明是真诚、友善的表情,根本没有一丝幸灾乐祸,更没有憎恨。我望着她,心里也十分不平静。其实,说一句“没关系”原谅她,这事也就过去了。可话到嘴边又……,还有五分钟就要上课了,但这原谅的话怎么也说不出口。周围围了一大群人,可就是说不出那几个及为平常的字。我紧咬着嘴唇,心里无数次念叨着:一定要说出。再看看她,一脸的真诚。
这时,没有一个人说话.仿佛都在等待我的这句“没关系”。我一阵心悸,轻轻地对她说:“没关系,这没什么!”我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时,她突然紧紧地握住我的手,我感到好温暖,好亲切。原来,原谅别人是那样的快乐,感觉是那样的美妙。
其实,学会宽容谅解别人,像放下沉重的担子一样,感觉是那么轻松,那么舒畅。也正是由于人们能够宽容谅解别人,生活才变得那么美好!
啊,丰富多彩的生活像盛满音乐的匣子,而那支最动人的歌就是:原谅别人,感觉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