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夏日情结篇一
;父亲的种粮情结 “农,天下之大业也。”农村、农业和农民,一直是党中央牵挂在心重中之重的问题,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念在兹的情怀。“三农”问题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把粮食安危这个天大的事情,必须牢牢掌握在我们手里。
我的老家在农村,父母虽然都是当年村里少有的高中生,但他们却做了几十年的农民。母亲当年因为赌气没有抓住当小学教师的机会,于是做了农民;
父亲高中毕业后去当了兵,三年后退伍回到当时很吃香的物资站工作,后来物资站撤销,父亲选择回村种地做农民。对于父亲的选择,作为离休干部的爷爷并没有反对,或许是因为当时“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的倡导使得父亲自信能做个好农民,兄弟5人,只有他一人坚持留在农村,同时也照顾离休在家的爷爷,过着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父亲仍然坚持在村里种地,虽然一直没有达到“大有可为”的目标,但是种地仍让他觉得欣慰、充实。有时候我和弟弟也会问父母是否后悔当年的选择,父母总会沉思那么一段时间,然后说:“这么多年都过来了,现在也挺好,只要你们姐弟两个过得好,我们就知足了。” 小时候,父母总是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走出农村,因为他们深深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很苦很累,不愿我和弟弟再受这种苦,希望我们能有更好的前程。可是他们却依然任劳任怨耕种着家里的土地,辛苦劳作,用心侍弄,在意每一次的粮食收成。有一句话他们常对我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父亲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种地上,但为了能给我们姐弟俩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父亲贷款买了一台拖拉机,种完自家的地,就忙着给别人耕地赚钱。那时候不仅要上交公粮,还要交农业税,只靠自己那几亩地的收入根本不能负担全家的支出。农忙时节,父亲会从早忙到晚,午饭都是母亲在家做好了带给他。给别人耕地的时候,母亲要围着村里的地转好远的路,不停地打听父亲耕到谁家的地,才能找到他。
父母非常疼爱我们姐弟俩,很少让我们干农活,只在晒粮时让我和弟弟看好粮食,以防村里的鸡鸭牛羊糟蹋。于是,每个农忙的日子里,我和弟弟放学后就在晒粮的场里写作业,等父母回来,帮忙收粮食。每次收粮食装到袋子里时,父母都会把地上留下的麦子、大豆、玉米或者花生一粒一粒的捡起来,我每次都不情愿的说:“爸,不就是几粒嘛,捡起来也没多少,别费那功夫了。”但父亲仍然弯腰捡着粮食,并不停地絮叨着:“没让你去下地干活,你是不知道种地的辛苦,这粮食都是俺一滴滴汗珠子换来的,你不觉得稀罕,俺可是一粒也不舍得扔啊。”每次收好的粮食,父亲都会留一部分,一直到第二年新粮下来时再卖旧粮。我们不理解为啥,父亲说担心没有粮食吃,因为他们那一辈人知道小时候饥寒交迫的滋味,所以一定要存好余粮。
上世纪90年代初,村里开始倡导种植杞柳,亩产高,收入多,很多人把家里所有的土地都种上了杞柳,而父亲最多的时候也只种两亩杞柳,其他三亩多地用来种粮食。我曾问过父亲:“种杞柳能赚更多的钱,为啥咱家不多种点?有钱也能买粮食,干嘛要那么辛苦的种粮食。”父亲却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家中有粮,心中不慌,要是都不种粮食了,再有钱也买不到。”之后,一直到国家提出“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我才真正理解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也感慨父亲作为农民对种地收粮的重视。
父亲种的最多的是小麦、花生、红薯(地瓜)、玉米、大豆,这几种粮食在不同的田地里轮作。风调雨顺的年份,能有好的收成,光景不好的时候,连成本也收不回来。即便这样,父亲仍然坚持种粮,而且总结了他自己的种粮经验,不同农作物种植的步骤是不一样的。比如,种小麦:耕地-播种/化肥一起-锄草-灭虫-灌溉-收割;
种玉米:播种/化肥一起-拔苗-灭虫-锄草-收获。还要时刻关注二十四节气,不同的节气要干不同的农活,并且要提前做好相关准备。父亲最高兴的是粮食获得大丰收,并能卖个好价钱。随着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不仅免交公粮、农业税,种粮还有补贴,父亲种粮的积极性也更高了,靠着勤劳的双手和国家的好政策,我们家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近几年,父母的年龄越来越大,身体也大不如前,我劝父母到县城居住,家里的土地交给别人种,或者流转给种粮大户。父亲却执意不肯,他说:“现在都机械化操作了,从种到收全部机械化,省时省力,一点都不辛苦,我只要还能下地干活,就会一直坚持种地种粮。”每逢周末,我们只要有时间就回老家,看望父母的同时,也想帮他们干点农活,虽然出力很少,但我在田地里看到绿油油的庄稼茁壮成长时,心里也不由得热爱这片土地。我们每次从老家回城,父母都把车后备箱塞满自己种的各种粮食蔬菜。
我的父母是农民,他们一辈子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双手满是老茧,皮肤晒得黝黑。然而,土地是最懂回报的,种地种粮使他们感到踏实,劳动使他们感到充实,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父亲经常对我说:“做人做事要踏实,只有努力付出才会有回报。”我深知农民种地收粮的艰辛与不易,也感念父母一直以来的辛苦付出。岁月悠悠,季节转换,父亲喜欢站在地头看春来麦苗起身,看夏至麦穗染黄,看秋归麦子成熟,看冬藏瑞雪盖地。
我虽然大多数时间在城里,但对于农村有着深深的眷恋,对于农民有着深深的敬意,我的根依然在乡下。乡情难忘,乡音不改,乡愁还在。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我更希望农村改革有新突破,粮食生产能力登上新台阶,农民的收入得到新提升,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在工作中更要多关心农民疾苦,多帮助农民增收,多向农民学习,多从农民角度研究政策。坚守“三农”情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恪尽职守、勤勉工作,展现新风貌新干劲新业绩,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关热词搜索:;夏日情结篇二
一条青石方砖铺成的小路,在宽阔的庭院里蜿蜒着,一直穿过茂盛的紫藤树的花廊。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梳着两条细细的小辫子,一身肥肥的蓝布花裤袄,随着她蹒跚的脚步飘动。她怀抱一个精致的柳条花篮,一边走,嘴里一边嘟囔着只有她自己才能听懂的歌谣。眼睛很专注的看着她前面那座高大的房子。
这座房子很古老了。青砖青瓦,四根朱红的柱子虽然很威严地支撑着老屋,但那斑驳的花纹,已经显示了它的沧桑。屋脊的青瓦上有许多动物的图案,间或在砖瓦的缝隙中有几棵茂盛的野草,随风摇摆着。房前有五级青石台阶,很光滑。小女孩总是喜欢在台阶上爬来爬去。台阶上总是站着她的祖母,慈爱而不失威严。头发很整齐的在脑后挽成一个纂儿,雪白雪白的土布大襟袄,肥肥的黑土布裤子,扎着裤腿,露出一双瘦而窄小的脚。她总是安静的微笑着看着小女孩。任凭小女孩气喘吁吁的爬上台阶,然后安静的牵过小女孩的手,走进屋子。
小女孩就是我,这个庭院便是我的家。
在我的记忆里,老屋威严而神秘。老屋的正面墙上,悬挂着这样一幅画:笑眯眯的老寿星,白须拖地,左手拄着拐杖,右手托着蟠桃。梅花鹿胖胖的,安静的卧在地上。画的两边是一幅对联,龙飞凤舞的。画的下面是一张朱红色的八仙桌,两张宽大的太师椅,后背和扶手上雕刻了牡丹和蝙蝠的图案。小时候我特别希望能爬上这个象征着威严的椅子,去摸一摸摆放在八仙桌两旁的高大的花瓶。因为那花瓶光滑细腻,上面有一群衣带飘舞的仙女,神情悠然的翩翩起舞。
平日里老屋寂静而冷清。只有过年的时候,老屋才热闹起来。大红的春联,热闹的年画,让老屋的空气丰富起来。大年初一早上,老屋墙上便悬挂了家谱。八仙桌上摆满了供品。村子里的男子一群又一群的朝着家谱跪拜,我和一群小女孩便躲进角落里,新奇的看着他们。老屋此时显得那么神秘而幽深。
不知道为什么,有一天,老屋内那些让我好奇的东西突然之间不见了,包括我喜欢的两个美丽的花瓶。霎时老屋里空荡荡的。院中的那棵紫藤树被人砍了,只留下一段树根。祖母的脸上又多了几分苍老与无奈。
我就这样在迷茫中长大了。老屋就在我的迷茫中一天天衰老了。
老屋苍老而憔悴,只有那屋顶青瓦缝隙的杂草显示着旺盛的生机。我对老屋的记忆也便淡淡而不留痕迹的变化了。
小时候,我站在院中看老屋,老屋装点了我的童年。
长大了,我站在院中看老屋,我的迷茫与凄迷装点了老屋的颓败与苍老。
夏日情结篇三
重阳节那天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去芙蓉广场看菊花。当我们来到广场的时候,那里已经人山人海,有男的,有女的,有老人,还有孩子。人们一边走着,一边观赏着,一边谈论着,脸上充满了开心的笑容。
今年的菊花开得十分艳丽,被园艺工人加工成了各种各样的造型。有的像开屏的孔雀,有的像飞舞的彩蝶,有的像腾飞的巨龙,有的像一层层的宝塔……这些造型活灵活现,就像真的一样,游人们纷纷上前合影留念。
展出的菊花有很多种颜色,有红色的,有黄色的,有白色的,有紫色的,有墨绿色的。红的像燃烧的火焰,黄的像闪光的金子,白的像洁白的云朵……各种颜色的菊花搭配在一起,好看极了,整个芙蓉广场变成了一个大花园。
通过观察,我发现菊花的形状也不太一样,有的含苞,有的怒放,万寿菊的花朵比较小,瓜叶菊的花朵比较胖。这里面我最喜欢金丝菊,它的花瓣又细又长又密,花瓣的顶端还有一个弯钩,像金黄色的丝线一样漂亮。
在展出的菊花旁边,有一个解说牌,介绍了菊花的种类和用途等。由此我知道了菊花不仅仅供人们观赏,还可以入药,还可以加工成菊花茶,供给人们饮用。在有些地方,勤劳智慧的人们还把菊花加工成食品。菊花的作用真多啊!
我喜欢菊花,不仅喜欢它美丽的外表,更喜欢它无私奉献的精神。我要做一个像菊花一样的人!
夏日情结篇四
;土豆情结 “二姨,我想吃你做的蒸丸子,你做的比外面的买的好吃多了”小妹笑眯眯地对我妈说。“蒸丸子”是我们家的方言,就是大家熟知的洋芋擦擦,它是用土豆和面粉做的一种陕北小吃,也是我从小吃到大的家常饭,尽管是家常饭,现在仍然对它念念不忘,对土豆更是有着别样的情怀。
土豆也称“洋芋蛋”,一年可以种植两次,会开出白色的小花,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且产量高,适合生长在陕北这片贫瘠的土地。作为地地道道的陕北人,我从小吃着土豆长大,也见证着土豆从解决温饱到健康饮食,从家乡土地走向世界餐桌。
小时候,家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土豆又便宜又能吃得饱,一日两餐顿顿少不了土豆。洋芋擦擦、黑愣愣、土豆丝、土豆条、土豆片、蒸土豆、烤土豆、煮土豆……数不尽土豆的做法,朴实的陕北人换着花样儿把土豆端到饭桌上,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陕北人。
夏天的时候,雨多炎热,山坡上、园子里的土豆长得正是茂盛,在风中摇曳多姿,在雨水和日光的滋养下,埋藏在土里的土豆们,开始不安分了,它们膨胀着身体挤开土地的一条条裂缝,露出早熟的小脸。一颗颗土豆从土里翻出来,一筐一筐的背回了家,新鲜的土豆成了我们的最爱,蒸土豆就是我们饭后的甜点,我们把蒸好的土豆用勺子压扁,再放一点盐巴,一些熟油,搅拌起来就可以吃了,绵绵的、软软的,让人久久回味。
放暑假的时候,土豆大规模上市,母亲才能舍得给我们吃洋芋擦擦,上午蒸着吃,再放一些柿子酱、辣椒,百吃不厌,下午的时候把上午剩下的炒一炒,再配点稀饭,真的是“妙极了”,那是让人难以忘怀的味道。
冬天的时候,家家开始烧炉子,我们就会拿出存放在地窖里的土豆,放在炉子下面烤着吃,晚上睡觉的时候把土豆放进去,炉子里红红的碳火慢慢烤着土豆,睡梦中都能闻到可口的烤土豆味,早上醒来的时候烤的刚刚好,拿在手里热乎乎的冒着香气,一个又一个地吃下去,爽口又爽心,温暖了冬天冰冷的身体。
上大学离开家以后,我能吃到土豆的机会就变少了,实在馋的不行,就坐十几站的公交到北郊买来解解馋。工作以后能吃到的机会就更少了,只能空闲的时候自己简单做一做蒸洋芋擦擦,每次一蒸就是一大锅,邀请几个同事一起尝一尝,隔壁宿舍的阿坤说“这也太好吃了吧,土豆还可以这样做”,作为一个东北人,她说这是她第一次吃。后来结婚了,婆家是外地人,基本不吃土豆,每次回家我都会给大家蒸一锅洋芋擦擦,刚开始他们吃不习惯,看着我吃的津津有味,就会问真的这么好吃?“真的是很好吃”我一边点头一边说着,后来,在我的感染下,我们一家人对土豆有了新的认识,现在我婆婆也喜欢上了炖土豆,炒土豆丝,我女儿吃饭的时候也会嚷嚷着“我要吃土豆丝”。
已经吃了30年土豆的我,还是觉得吃不够,吃不腻,只要饭桌上有土豆,叨的第一筷子一定是土豆,长相各异的土豆,放在哪里都是一道美味佳肴。常有人问我土豆那么好吃吗?其好吃与否看厨艺,土豆吸引我更多的是它落地扎根、疯狂生长的野性与生命力,它简单淳朴、不失水准的味道与造型,以及它陪伴我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成长的欢喜与感动。
热电中心 杨梅
相关热词搜索:;夏日情结篇五
“每逢佳节倍思亲”金黄的落叶从树的枝头飘落,在空中飞舞,秋的味道愈加浓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只是今年的重阳节在周三,也许许多人已经不再清楚地记得,但我却因为思绪的起伏,回忆起了去年的重阳。
睹物思人,却物是人非,应是重阳节的愁绪吧!在这天难免会想起伤心事。从小就和隔壁的伯伯要好,他待我也亲如孙女,可就在前不久,那时我还在校,不知何时、何因,我那和蔼可亲的伯伯离我们而去,我连他的葬礼都没参加,我多希望我可以早些知道,多希望我的时间可以自由安排,至少……至少能和伯伯见上最后一面。
还记得去年的重阳节,我们还一起聊天,他关心我的学习,我关心他的身体,他的笑脸,粗糙的双手都让我印象深刻,他还会用竹子做玩具,每年他都会做一些新奇的玩具送给我,很精致,很用心,可惜,从今天开始,今后都不会再有了。生老病死毕竟也是人生常态,是自然规律,是不可改变的,我只能接受这一事实,我应该成长,明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在老家仙都,每逢重阳,都要在皇帝祠宇前,举行大型祭祀活动。数千名海外侨胞,社会各界代表齐聚仙都,共同缅怀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伴着悠扬的乐曲,大典持续进行着,具体什么,印象是模糊的,依稀记得当时是庄重严肃的,没有叽叽喳喳的闲言碎语。
如今的重阳,我提笔回忆去年往事,无限人生感慨,尽落在字里行间——
“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鬓长”。
夏日情结篇六
一年四季之中,我最喜欢菊花飘香的秋季;一年的许多个节日之中,我认为重阳节是比儿童节和春节更让我快乐的节日。那是因为,金秋的重阳节又是“老人节”、“长寿节”和“敬老节”,一年之中,只有这个节日,是独独属于我外婆的!
在重阳节,人们赏菊花、吃重阳糕、登高祈福,非常开心。然而对我来说,重阳节不光是快乐的,它更多的意义是感恩!
每到重阳节,我总是年年坚持去外婆家拜访。今年我也不例外。今天,我就带着水果、糕点,兴冲冲地来到了外婆家。外婆一打开门,两眼一亮就高兴地把我抱了起来,说:“小外孙女又来看我了吧,真乖,外婆真高兴。”我在外婆的耳边轻轻说:“外婆,今天是重阳节,祝您节日快乐。”“好,好,谢谢你呀!”外婆的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了,好像年轻了不少。
吃完了晚饭,我决定把早已准备的计划实施起来,那就是给外婆洗一次脚,让外婆高兴高兴。于是,我打来一盆热水,把外婆请到床前坐下。外婆疑惑地问我:“你要干什么?”“今天我帮您洗脚吧!”“喔。”外婆没再说什么,于是,我帮外婆脱下鞋子,啊,一股异味直窜出来,我连忙捂住鼻子,唉,洗什么脚呀?还是别洗啦!外婆见我犹豫了,笑着说:“怎么?要当逃吗?”“我,我……不是的,我正要给您洗呢!”于是我只得硬着头皮给外婆脱掉袜子,啊!这脚怎么和我的完全不一样呢?双脚筋脉突兀,失去了弹性的皮肤已经变成了棕褐色,显得那么苍老,连脚指甲也变了形。我的心顿时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一起涌上我的心头。
九九重阳情,悠悠儿女心。一个普通而又不寻常的重阳节又过去了,但它对我的教育意义十分深刻。外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好好孝敬您,让您过上幸福的生活!
夏日情结篇七
我的一位老同学,博士毕业后分到一所部队院校,重逢时,他那一身漂亮的军装,引出我旧时的一个情结。
小时候体弱多病,常被小伙伴欺负,虽然反抗,却弱不敌强。于是暗下决心,长大一定要参军,这件事想得多了,便缠绕成了一个情结。
念小学五年级,“文革”开始,学校停课,我得以提前当“兵”(红卫兵)。着一身新崭崭的军装,那种感觉,绝不亚于今天穿一套正宗的皮尔·卡丹。穿的人多了,供不应求,形成“卖方市场”,导致大量“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我记得,辨别真假军衣,不看别的,就看纽扣。真军衣的纽扣,凸出的五角星上面,有竖排的“八一”二字,纽扣背面的扣眼是铜的。而假军衣的纽扣,正面没有“八一”,反面没有铜扣眼。军衣穿久了,洗得发白,拿到洗染店加色时,必须先把军衣上的纽扣全部剪下来,否则,等你的衣服加完色,就只剩军衣不见纽扣了。
到了参军的年龄却不能如愿,原因是“家庭出身”与“社会关系”。于是退而求其次,在插队落户的那个村子里申请当民兵,是“候补”的,只能参加一些非军事活动,比如给五保户担水送柴,给烈军属贴对联等等,不发枪,也没有军衣。
村里一位参军的小伙子回家探亲,同他达成协议:我代他写一封求爱信,他把军衣借给我拍照。照片至今还在,红领章红帽徽映着笑脸,只是笑得有些勉强有些忧郁。
明知参军无望,依然渴望参军,直到考上大学,对“军装”的青睐仍不减当年。用积攒下来的一个学期的助学金,到广埠屯商店买了一套正宗的军衣。
都说我们班有两名军人,一个是冒牌的我,一个是部队学员李君。现在想来,李君的与众不同,就在于他“不做”许多事。比如,他不给女孩子写情书,他不故意地学雷锋做好事,他不为了人党三天两头地向辅导员汇报思想,不为考高分而找“套题”,也不提前一两个月进人“复习状态”……严格地说,李君是我认识并熟悉的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军人”。
夏日情结篇八
;前些日子,爬二郎山時看到一棵榆树刚刚开花,这种花叫“榆钱”。于是,我情不自禁地走上前去,伸手采摘了榆钱,吃在嘴里感觉香甜可口。
记得小时候,陕北的农村春天没有新鲜蔬菜,更没有大棚种菜的事情。每到春天,头一年冬天淹制的酸白菜也吃完了,即使没有吃完也因天气暖和,气温升高而腐烂变质,不能食用。在这个青黄不接的季节里,山上能够食用的唯一绿色食品就是“榆钱”了。
每到四月底五月初的日子,山上榆树花开了,榆钱挂满树梢,一串串榆钱是最好吃的东西了。这时,家里大人小孩一齐出动,拿着镰刀箩筐,采摘榆钱,一边采摘,一边大口大口地吃着。采摘下来的榆钱除了鲜吃外,还可晾干食用。
榆树的皮也可食用,春夏之交,榆树刚发芽之时,榆树皮最好剥落。树皮剥下后,把紧靠树干里层的那层嫩皮剥下来晒干,用碾子或者石臼压碎,再用箩子箩成面。榆皮面可以少量掺杂到用高粱面和玉米面拌野菜的窝头料里,加了榆皮面以后,蒸熟的窝头就会有粘性,口感好,也好吞咽,但榆皮面几乎全是粗纤维,不易消化吸收,只宜充饥。
陕北的榆树一般生长在黄土崖壁上,大部分独棵存活,也有几棵一丛生长,很少成片生长,且最耐干旱。榆树的枝条细长且韧性特好,夏秋交替之季,把细长的枝条割下用来编制箩筐、草帽等生产生活用具。榆树的木质非常坚硬,是一种珍贵的木材,一般用来打制箱子等家居用品。
榆树陪伴我度过了童年,也帮我度过了饥荒年代。
榆树是我最深的记忆,也是最值得回味的记忆。
相关热词搜索:;夏日情结篇九
书是人们智慧的结晶、精神的沉淀。“读一本好书犹如和一位好友交谈。”我似乎是与生俱来就有这样的性情——爱书。平凡的日子里,书是我的伙伴。一杯茶,一本心爱的书,一些阳光从窗外洒进来……我觉得快乐。
记得小学的时候家里条件不好。连交学费都是忙季过后卖了粮食再补上。更别说拥有其它书了。有的同学带了本《寓言故事》或《格林童话》,大家都抢着看(其实就是让你翻两下。感情好点的,借你看几篇)。而我看的第一本课外书不是益智教人的寓言,而是小说。那是在四年级,一个同学带了本小说叫《花季·雨季》。我要借一晚,他不肯。最后我拿“兄弟大义”之类软磨硬泡,获得了一晚的阅读权。由于家里忙,一放学就跑到地里帮忙,直到“乌鹊南飞”才回家,一屁股坐到椅子上骨头都快要散架了。爸妈做饭去了,我赶紧掏出《花季·雨季》如饥似渴地看。可小小的身子骨实在撑不住了,自然没看几页,抱着那本书不知不觉睡着了。依稀记得关于“深圳特区”青少年生活的,一晚上的阅读权丧失了,从此,留下了遗憾。
初二那年,大姐外出打工回家时说,要满足小弟我一个愿望。于是,我要她给我买《花季·雨季》。我从书中知道许多东西。它向我展示了另一种生活。从此,我一直憧憬着未来。那时家乡中学各种设施和学校管理很让人失望。我常常打开《花季·雨季》,感受特区少年成长中的喜与忧,并以此自慰。记得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社会总是在不断的平衡中运动,这一地方的今天可能就是另一地方的明天。”从那时起,我就热切期盼着我们的明天。
五年了,《花季·雨季》陪我走过了花季、雨季。我现在虽接触了许多文学名作,但《花季·雨季》一直伴随着我,一路走来,并将在时常捧读重温旧时的梦中一路走下去。有人说过“读书是一种心灵的义务。一个人,如果没有将一段青春时光托付给高贵的思想和真诚的文字,那么他就是自己的敌人。”的确,读书是对心灵的塑造,是体会在匆忙人生的“物我两忘”以及诗意存在的机缘。在高贵思想的空间里,我常常获得灵性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