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做包子二年级字篇一
;现实中绝没有这样开店的老板,如果有,他那个“幌子”恐怕也早就被人踢下来了。可文坛有,文坛就有这样的包子铺。俗话说:客大欺店,店大欺客。文坛的这家包子铺就是一家“大店”,大到了有“中国综合性文学最高奖”之称,它就是以鲁迅名字命名,每四年评选一次的“鲁迅文学奖”。
“鲁迅文学奖”共设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评论、翻译七大奖项。在当代文学的几大体裁中,唯独杂文不单列,并到散文之中,这种合并同类项的做法就像把林黛玉与刘姥姥算做一家人,反正她们都是女人,不用再细分了。不知这算幽默还是算荒唐。
古代有把无韵之文统称为杂文一说,当下的组委会就逮住了这一条比木乃伊还古老的说法,好像就找到了散文、杂文是一家的理论根据。可每一个稍有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现代杂文从1919年之后就是一个完全有独特文体与语言风格的现代文学品种了。不信你让一个中学生分别写一篇散文和一篇杂文,他下笔的第一句话就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语言风格,就更别说杂文与散文之间内质的根本区别了。
说到底,就是这家大包子铺不想卖包子,因为杂文这个包子惹过祸,杂文这个包子褶子虽说不难看,可是馅儿有些苦。如今某些权威的口味都顺着生理的基因来,喜欢甜食,拒绝辛辣与苦涩,可杂文这种文体天生就不是报喜鸟,长着一张乌鸦嘴,谁要贴上杂文,万一招惹来麻烦那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于是这家“大包子店”就尽量淡化杂文这个品种。已评出的六届鲁迅文学奖,就是不让杂文作品独立参评,合并后已有两届让杂文空缺,刚刚揭晓的第六届又没有杂文集获奖。
其实,老夫不是主张杂文家们非要争鲁奖这个名分。像“茅盾文学奖”,人家评委会开明宗义就说了,“这是长篇小说奖”,就没有诗人再去凑热闹,连写中篇小说的人也没人指责“茅奖”为什么不评中篇?像冰心散文奖,就没有写杂文的人也非要去参评。“鲁迅文学奖”不把杂文放在首位也就算了,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借用鲁迅的名声干文学事业也算是对鲁迅的尊重了,可最大的尊重是对一个人精神与灵魂的折服,而不是把他供在神龛之上,给个香火缭绕糊弄人,这边却已经另立门户了。
魯迅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他的杂文是对我们国民性暗角里藏垢纳污的洗涤。而如今的文学界怕杂文、不评判,没有傲骨做灵魂的当代文学与鲁迅精神相去甚远。
杂文什么时候也引吭高歌“新基调”,变成了一道有馅的甜点时,我估计就能“另挑门户”独自参评“鲁奖”了。
【原载2014年8月17日《潮
州日报·百姓话题》】
插图/鲁迅文学奖对得起鲁
迅吗?/王伟宾
相关热词搜索:;做包子二年级字篇二
今天,我听奶奶说:“要去做包子。”我赶紧来到奶奶家,协助奶奶做包子。只见奶奶手里拿着一些咸菜和一些豆沙,早已站在门口迎接我的到来。
我们来到包子店,只见一层层的蒸笼里放满了热气腾腾的包子。蒸笼们整整齐齐的排列着,足足有两米多高,要想拿到顶层的包子还要用梯子爬。
奶奶将包子馅递给厨师,厨师接过馅,从面粉机中取出一小块面团,用手细细的揉搓,然后用木辊将面团压成了一个面饼,再用筷子夹了一些馅,最后用手抓着那个边一点点的撅在一起,围上花纹,包子做成了。
接着,用同样的方法一个个包子陆续诞生在厨师的手中。
我熟练的拿起红章粘上红色,在每个包子上都点上了红点,一个个又白又胖的包子呈现在我的面前,好不诱人,我真有点垂涎三尺。
经过了3个多小时,包子终于熟了,我迫不及待的拿了一个包子,“啊呜”一口咬下去,又香又肥,真好吃啊。
做包子二年级字篇三
今天户外课,老师带我们去稻香博物馆做可爱的猪仔包。
首先,老师给我们看怎么做猪仔包,老师做完,我去看了一下。猪仔包外形圆圆的,耳朵尖尖的,就像猫耳朵,小猪的眼睛就是一个个小芝麻,小猪包的鼻子是椭圆形的。
开始做小猪包了,首先,压扁面团,再把边擀干,然后,把豆沙包住,再把豆沙压扁,捏起来。最后,用水把鼻子眼睛耳朵沾起来。我的小猪包做好了,老师把小猪包拿去蒸了。
小猪包蒸好了,老师把小猪包装进盒子里,我还问了一下,味道可真香。
小猪包的作用可多了,小猪包美观,让人有食欲感,还能充饥。
小猪包真可爱呀!
做包子二年级字篇四
今天上午,奶奶说给我们包包子吃,说完她就开始动工了。奶奶先和好面,奶奶和好面后,盖上一层保鲜膜,等待面发酵,奶奶拿出一块肉,开始拌馅,先切好肉,又切了一些蔬菜和葱放到肉馅里,最后放入各种调料,把肉馅儿搅拌均匀就行了。
妈妈和奶奶一起包包子,妈妈把面团揉成一个蛇形的长条,再用刀切成一个个剂子,然后擀成面皮传给奶奶。妈妈擀皮可真熟练,不一会儿就擀了好几片面皮。奶奶包包子也很熟练,先挖一大勺馅,然后一捏一捏,把口封住,这样一个胖嘟嘟的包子就包好了。她们配合的井井有条,不一会儿就包好了好几个包子。
妈妈看我看得那么认真,就让我也包一个,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擀面皮,可我擀的不是圆形,而是正方形,接着又学着奶奶的样子把馅包进去,我包的包子特别丑,妈妈看我很沮丧说,不管什么样子的包子好吃。
包的差不多够吃后。妈妈把包好的包子上锅蒸几分钟就可以吃了。我在客厅里都能闻见香味儿。蒸好后我拿起一个包子就吃,包子皮薄馅多特别好吃。
我尝了一口我包的包子,跟妈妈包的包子的味道一样,只是外表有些难看。第一次包的包子,虽然不怎么成功,但我会继续加油的。
做包子二年级字篇五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在美食方面的智慧丝毫不逊于其他,这一点从世间佳肴的不计其数足可证明:满汉全席、佛跳墙、过桥米线……光听名字就很高大上。但林林种种的美食里,我却独爱包子,尤其是妈妈做的包子。因为它有一种特别的调料。
对包子的独爱,要追溯到我能记事起。儿时的我,不知是胖胖的脸像包子,还是白白的包子像我的脸,我和包子就像是老朋友似的惺惺相惜。白天见着包子就想吃,晚上梦见包子就直流口水,于是,我天天让妈妈给我买肉包子吃。我甚至要求妈妈把我的小名改为“包包”。虽未如愿,但也毫不影响我对包子的喜爱。而这样的“幸福”生活却在小学三年级时被妈妈“无情”的剥夺了。
妈妈不知从哪里得到信息,说外面有些肉包子的馅是用“乱七八糟”肉做的,所以就再不给我买包子了。这样一来,我就完全断绝了与包子的联系。于是在渴望包子中度过了大半年,甚至在一些晚上我都在呓语着:“我要包子。”为此,妈妈踏上了做包子的`旅途。
常言道:看者容易做者难。别看包子就那么一个圆乎乎的样子,单说发面就不是件容易的的事。记得妈妈第一次宣布要做包子时,我们全家搞得很隆重,还摆好酒杯,准备大庆一番。可谁知,揭开锅盖,妈妈傻了眼,我更是心都凉了半截。那笼里的包子分明又黄又瘦,而且还有深黄色的斑点,勉强吃了一个,既酸又涩。原来,妈妈用老面发得过了,就加了点碱,结果碱又没有揉匀,最终面还是没有发起来。妈妈有点难为情,给我和爸爸一人煮了一碗面。后来我才知道,那包子,妈妈一人吃了两天。
从此以后,妈妈除了在网上查资料,还去请教那些老师傅,并专门拿了个本子来作记录,有时深夜了看见妈妈还在揉面,凌晨又开始上笼……直到有一天,那白白胖胖的包子终于呈现在了我们的餐桌上。顾不得它会烫手烫嘴,我迫不及待地抓起一个大包,实在是太烫了,我是左手传右手,右手传左手地来回握着它,即便是烫了点,但当手和包子皮接触的一刹那,立马感到弹弹的,像婴儿的皮肤,轻轻一按,像我脸上的酒窝。轻轻一咬,一半面一半馅搭配得恰到好处,面香伙着肉香在汤汁的配合下立即是满口流香,嘴香胃暖,我一口气连吃了三个,而妈妈一直站在旁边看着我笑得合不拢嘴。看着妈妈的笑容,我才突然发现,曾几何时,妈妈的眼角平添了许多绉纹,再多的青丝也掩盖不了那丝丝的白发。我终于明白,今天的包子为什么特别好吃,因为它有一种特别的调料——妈妈的爱。
桌上包子的热气还在不断上升,飘香四溢,空气中弥漫着包子的味道,但我更品出了妈妈的味道,母爱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