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故乡字篇一
这一天,在我生命中是最深感悟的一天。我想回到那里,再看看它的样子,把那时对它的厌恶,嫌弃全都抛走。那也是我最有欢笑的地方,没有电脑,没有手机,甚至没有电视。只有我与它。
又在那一天,我虽没有亲眼看见挖掘工具把它的容貌摧毁,但也目睹它的其他部分怎么一点点的成为废墟。如今,已经物是人非,它不再只属于我们大概几百人的了,而是成千上万人的参观公园,那条曾经流动清晰的大河不见了,却换来干涸死寂的臭水。曾经觉得是无比宽广的公路被堵了,却开通了拥有比以前宽两倍的高速路。曾经纯洁,朴素,天真,活泼的小学生长大了,长成了连自己都不认识的中学生。
现在总觉得5年前的事就发生在昨天,总觉得我昨天放学回家从门旁的那个堂姐初中时用的斜跨包里摸钥匙,可是老人记性差,总搞忘。只好坐在门沿上,坐着家庭作业,没有人听写,只有自己写好拼音在默写。作业终于做完了,婆婆爷爷还没回来,只好坐着翻翻新买的字典。等字典也翻厌烦了,又只好去旁边三爸的旧屋里玩,因为他们搬到新家去了所以那个旧房子的门就开着的。我总喜欢去他们的屋顶上去(他们是砖房,而不是瓦片房),他们的屋顶奇特,像是房间一样分了格子的,大概7点多钟,上坡的人都回家了,所以婆婆爷爷也扛着锄头回家了,然后婆婆再来做饭,那时候夏天最好的还是稀饭下霉豆腐。但在那时的我来讲是极其讨厌的,因为觉得吃的太过于简单,可是现在都已经基本没有自己家做的了,想要吃只能在超市或菜市场才买得到。以前一看到霉豆腐就不吃,现在稀饭下霉豆腐都可以吃3碗。
那时候的生活虽比不上现在,也没有爸爸妈妈在身边,但是那确是最开心的时候。在那时只要说今天有肉吃,那绝对是守在灶旁,静静的,没有钟表,只有时间,自己一秒一秒的数着,心里乐滋滋的。
故乡字篇二
我的故乡在长沙的乡下,那是我爷爷奶奶曾经住过的地方。每到过年,我们都会回故乡看看,去探望爷爷奶奶。
那是在冬天,偶尔会下雪。每当片片雪花飘落,我和表姐便会蹦跳着闯到门前的坪中,站在雪地里,用手托住飘到眼前的雪片儿,看着它慢慢融化。
有时候,树枝上也搭着雪。站在树下,会有一两滴融了的雪水掉在头上,脖子里,冰凉冰凉的。
最有趣的地方要数爷爷的后山了。若是雪没融化,我和表姐便会找一些小玩意儿埋进去当宝藏,准备明年再挖出来。但总不成功“宝藏”不是被踩进土里就是被别人捡走。可我们却乐此不疲。
要是没有下雪,我们就上后山去帮奶奶“捡柴”,烧火做饭。说是捡柴,实际上却是摘后山的杂草,有时候我们也会折一些细细的树枝。不过这些东西并没有对生火做饭起到多大的作用,因为杂草是不易燃烧的,而我们捡到的树枝大都被雪水弄湿了。可即便是这样,奶奶也微笑地接过,夹在柴火里,仍进灶膛中。
现在,那座曾经充满欢笑的老屋,却已人去楼空。虽然我们仍会回去,但却少了以往的欢乐。
故乡的山,故乡的雪,故乡的人汇成了浓浓的故乡情
故乡字篇三
我的故乡是一个小小的村庄,而且有些偏僻,是一个古村,但没有什么名气。但在我眼时里,故乡有一种古典的美。
那些年代久远的青砖瓦被毫发无损地保留了下来。还有那朱红色的大门,绿绣斑点的铜环。门上的那红漆因为不停地被风吹日晒,显得有些斑驳了,不过铜环保存得还比较完整。那铜环的形状大部分都是用狮子头的样子,双目很大,非常神气。
在故乡的有些院子里,经常会有一小块园地,上面种满了大白菜或是茄子。抬头一看,屋梁上还挂着一串串咸鱼干和被风吹干的柿瓶,那些唧唧喳喳的燕子还在屋,梁下搭了窝。院子还晒着红薯。窗户全部都是木质的,被漆成了乌黑的颜色。还老一些的木窗上还可以看到上面的层层糊纸,看作那种泛黄的颜色,好像想起了古代。
最舒适的时候是在盛夏的晚上。搬一张超大的椅子和一个小木桌出来放在葡萄架下,在旁边的小木桌上摆些甜点,放九个水果。躺在椅子上摇着蒲扇,悠闲地啃着香甜的水果,看着空中的星星及一轮弯月。让人产生无限联想,看着空中的星星及一轮弯月。让人产生无限联想。
我还隐隐约约记得春天,在巷子的瓦墙以及石头围成的墙上,常常会有一枝红杏伸出墙来。在墙脚边是三四片湿漉漉的绿苔,在门槛外,有一只正打着盹儿的大黄狗。
有时推开那些“吱吱”作响的旧门时,总会发现几位老人面容慈祥地坐在各自的竹木椅上,享受着那暖暖的日光浴。她们身上穿着用蓝色布料做的衣服,上面还绣了点点红花。她们那稀疏的白发盘成一小团,并用钗子别住。
我还记得黄昏时从屋中升出的炊烟。我每次站在半山脚爱才如腰上,远远地看着从自家烟囱升起了烟。烟如果一会儿淡一会儿浓,就说明母亲在边烧饭边在菜院里忙碌着拣菜。如果炊烟均匀地往上升,说明一定是父亲从田里回来了帮母亲在灶前烧火。
一离开故乡就是一,二年,故乡变之许多,再也不是原来那个古典的故乡了。那青砖的瓦房,深远的小巷,统统变成了美好的回忆。现在也只能回顾过去了,怀念故乡了。
故乡字篇四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分析闰土,杨二嫂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整体感知
三、教学过程
1.复习、预习:
(1)二十年前后的景象有哪些变化?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分析中年闰土
(1)少年好友闰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肖像变化:
“紫色的圆脸”—“灰黄”且有“很深的皱纹”
“小毡帽”—“破毡帽”
“红活圆实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问:59节中“终于”一词,体现了闰土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称呼的变化:
问:“老爷”这一称呼写出了闰土心目中两人之间的什么变化?
明确:身份、地位的变化。
问:“厚障壁”比喻什么?
明确: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语言变化
问:中年闰土的话中也有许多省略号,这些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神态变化
问:神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石像”这个比喻说明闰土的精神状态起了什么变化?
问:闰土为什么要拣“香炉”和“烛台”?
(2)小结: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分析杨二嫂形象:
(1)杨二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今日 肖像:凸颧骨、薄嘴唇、圆规—体现性格波悍、放肆、尖刻
讨东西、造谣,“塞手套”—体现性格自私、泼悍,爱贪小便宜
昔日 “豆腐西施”,终日坐着—体现性格安分守己
(2)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一,以杨二嫂的自私、刻薄衬托扬二嫂的善良、朴实。
广度和深度。
4.见到的景和人发生如此变化后,“我”产生了什么样的心情?
四、总结、扩展
故乡字篇五
榕树,又称“不死树”,因为它生长快,寿命长。福州,俗称“榕城”,在“榕城”这片土地上,有一个叫官坂的小镇,那儿的榕树也有不少,千姿百态。我的故乡就在官坂。
漫步在通往中学的路上,宽阔的水泥大道两旁尽是黄土堆与民房,不禁使人有一种特殊的伤怀。日落,余晖映射在黄土堆旁土坑里,水面如一面光滑的镜子,折射出落日的光辉。天,与黄土堆的颜色大致相同,都是一种淡淡的土黄。空中满是凝滞的云团。水泥路的灰白色与夕阳的金黄色配合在一起,映入眼帘,晚霞好似七彩的流苏,围绕着落日,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壮丽之感。
不知不觉,一株参天大树展现在眼前。这株榕树约有三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几十平方的树阴。树干与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又坚硬。树叶绿得苍郁,清楚地显示出这株榕树的饱经风霜。
生长了五百多年的榕树!对眼前这株榕树我简直到了望而生畏的地步了。走近一看,布满苔藓的树干、树枝上支撑榕树母体的气生根,一条一条,在夕阳落山的情境中,如同一个个初生的婴儿紧紧依偎着母亲 ,拥抱着,在妈妈的怀里沉沉入睡……远远望去,给人以强大的视觉与心灵震撼。
几百年来,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是打雷还是闪电,这株榕树都活了下来,一回又一回绝处逢生,一次又一次起死回生,终于成为了小镇一方奇丽、壮观的风景。
家乡的“不死树”!
故乡字篇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一句朴素的真理。一方人自有自己独有的民俗,孩子们也有自己的趣事与游戏。成年甚至老年人远离家乡千里万里仍是乡梦连连,仅仅因为故乡是家的承载吗?更重要的是,这方土地上永存着他童年的天真、乐趣与童年的梦。
我的家乡地处鲁西南平原,一道雄壮的金堤向东西方向蜿延而去,堤南是河南地界,堤北是山东地界;堤北被称作上堤,堤南被称作下堤。两边的人们可不管山东地河南地,堤南有山东人的地,堤北有河南人的亲戚;走亲访友自是不在话下,赶集上店,你买我卖,更是互通有无。我的故乡贫穷而又温馨。
碱土墙,老土屋,随处可见。人们身上,大补丁摞小补丁,与本身的衣服色一样的补丁就是高级的了。富裕的家庭也就是有两辆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更是奢侈品,是某个家庭高人家一等的象征。棒子窝窝是主食,白面馍馍,殷实的人家也不舍得吃。母亲说,我家西屋的门框被父亲撬后,卖了,籴了山芋片,吃了半年。我们这里,没有手工业,也远离大中小城市,没有工厂,小买小卖,只能养家户口,遇到天灾事故,则入不敷出。人们一年四季围着地转,冬天蹲墙根,晒太陽,打扑克。大人无事可做,孩子们自然可以不计时间,自一由地玩个痛快。房前屋后,胡胡同同,角角落落均留下了我的身影,村子上空的儿歌声中母亲总会听到我的声音,村外的田野里,总能看到我疯跑的身影。一旦跑烦了,玩腻了,就渴慕起夏天的翠绿的大甜西瓜,想念起堤外广阔的黄沙地来。
上堤是於土地,适合种植小麦、玉米,初夏,金浪连天,人们挥汗如雨,田间银镰飞舞,场内麦垛如山;秋天触目皆是黄澄澄的玉米棒子。下堤是黄河冲击的泥沙地,适合种植西瓜、甜瓜、花生、山芋,西瓜、山芋,那里是如何的一地碧绿,我无法见到。夏天,我见到的尽是一车车成熟的西瓜、甜瓜,秋天,人们则兴致勃勃的下堤去,到别人收获后的地里,寻找落下的花生、山芋。
夏天,下堤种瓜的人赶着满载西瓜、甜瓜的牛车慢悠悠的翻过堤,到上堤来换麦子。甜瓜的香味着实诱人,西瓜也惹人喜爱,大的一个足有十七八斤。中午烈日如火,散了工的乡亲们走出家门来换瓜,敲敲这个,摸一摸那个,谈定兑换的价钱,正式挑选瓜,挑完,换瓜人称好,就提回了家,不久,必啃着一条西瓜来还瓜账。秋天,上堤人带着铁锹到下堤来翻地,别误会,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翻出地里落下的花生、山芋,上堤人收获了山芋、花生,把土地被翻了,下堤人也乐享其成,彼此心照不宣。
小小的村庄怎盛得下一颗好奇的童心,对我来说,所好奇的,莫过于西瓜、花生的产地下堤了。我还小,是不能到那里去的,这使我做过许多梦,这梦也就成了我童年故乡的一部分,所以一并写来。
故乡字篇七
远山,在静默里翻涌;晚归的鸟儿驮着夕阳慵懒地回家,晚霞透过苍老的树影,散落一地澄光。在微含草香的暮色中,故乡披着一层金橘色的暮光,格外温暖。
推开已然锈迹斑斑的铁门,门上崭新的铁锁格外刺眼,似乎与眼前破败之景格格不入。但门旁的一棵大桐树照旧,院内的景象也照旧,有一种说不出的熟悉之感却又抓不住。像是细沙,你越是抓得紧,它越是散落,成为一地散沙。再见阔别已久的故乡,内心的感受却是与这景一样,渐渐平复下来,静下来。远远地,便望见栽在院中角落里的石榴树,正值花期,火红的石榴花在枝头热烈的绽放着,淋漓尽致的展现自己的魅力。
望着眼前如火的石榴花,记忆也在这深红中蔓延开来。好几年前的初春,正值春寒料峭,外婆移来一棵石榴树到院中。我和外婆一起将那棵石榴树种下。那时树木虽已半高,但是枝叶稀释,仿佛风一吹就会倒下。所以我每天照看那棵树,祈求它好好活着。外婆也天天来帮我一起照看树,给它施肥,让它强壮起来。但是那纤细的枝桠抵不过初春早晨霜露的'寒冷,树枝大把大把的掉,我和外婆认为它熬不过这春寒料峭的早晨。可是,在春天的某一个早晨它却悄悄生出枝芽。
所以那热烈的红蔓延在漫漫岁月中,成为我内心不变的底色。
再次回到故乡,还是这火红的石榴树在院中守候,为我的记忆增添一抹靓丽的色彩。还有外婆慈祥的笑靥,溶在这热烈的红色中。
故乡的人情世故与风土人情我不甚了解,但故乡却是一个值得我不舍与留恋的地方,因为这里有我的根,有外婆和石榴树。
下午总会和外婆去田地里,锄草打药。像小时候一样,淌溪水,钓虾捉鱼。流年似华,时间同成长一起奔跑,跑的那样快,原以为已与童年擦肩而过,却不曾想田野的风,清澈的溪水记得那些无法忘怀的时刻与印象。
傍晚,迎着夕阳的外婆和我,都披上了一层金桔色薄纱。枝头上的昏鸦,田野的麦浪见证着我成长的足迹。那落日余霞暖暖的披在身上,牵着外婆的手,像天边云霞那样温柔。这便是故乡最美的样子。
捧一簇阳光,夹进记忆的扉页。故乡留给我最珍贵的便是这不经意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