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我心中的年味字我心中的年味字篇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大家一年的奔波忙碌中,年也渐渐的到来了。
还记得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时,也就是腊八时,家家户户都少不了喝腊八粥。在那一天中,大家都渐渐拿出自己屯的年货出来了。孩子们也期待着一学期的结束。年,也就渐渐地开始了。
时光的脚步总是那么快,就到了年三十。我看着大人们将对联贴到外门,意味着对新年的期待。还会将“福”字倒贴门上,意味着福进门来。这一天对于父母来说是最忙碌的一天。一大清早,他们就准备着今天所需的材料。
大人们忙碌着,我们也不能清闲,帮忙打打下手。年夜饭中少不了年糕,比起买的,自己做的最好吃。于是我就准备好面粉、鸡蛋、肥肉、南瓜、糖,将它们柔和在一起,捏成一个团,再给大人们下锅炸。这样就意味着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高。
在这一天锅子和砧板几乎没有空的时候,剁东西的声音,炒菜的翻炒生,整个屋子都飘满了鱼肉菜香。让人感到热闹与喜庆。
临近黄昏,外公会摆好桌子来拜神和祭拜祖宗。会在桌子上摆好鸡、鱼、肉在正中间。后面摆上三碗米饭。最后就是三杯酒。前面左侧会在勺子上点好油灯,正中方会上三炷香。祭拜完会将酒洒到地上。
正当我们在玩耍中,一声“开饭了”使我们回了神。全都在家中坐好,盯着桌上那十道菜蠢蠢欲。摆在最中间的是羊肉火锅,意味着红红火火。旁边还会有红枣桂圆乌鸡汤,意味着富贵。它的对面有一盘笋子炒肉丝,意味着节节高升。一盘扣肉,意味着团团圆圆。
接下来我们会全家团聚围着电视看春晚,并在这中途中,长辈们会给我们压岁红包和祝福语。我们都一个个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颜。
午夜倒计时,家门外爆竹声响起,浓浓的年味飘逸在心头。
我心中的年味字我心中的年味字篇二
今天下午,妈妈说要在图书馆当一下午的志愿者,我和爸爸也跟着去了,原来今天是图书馆的“年味儿?儿时记忆”活动。
在二楼的杂志阅览室放好了作业,我就赶忙来到二楼过道右侧的登记处,扫码领积点卡。积点卡的正面是6个游戏,分别是:套“小黄人”、夹弹珠、小猫钓鱼、贴鼻子、拍“福”字和投沙包。成功完成一个游戏,就给盖一个章,活动结束后,还可以用集的章,换取礼物呢。
我觉得套“小黄人“比较简单,所以就先开始套“小黄人”。但规则是,在规定时间套满3个才算成功,我最后只套了2个,所以没有成功。
接着,我又玩了拍”福“字,就是把反面有”福“的纸,用手拍,把它翻个面,每个参赛选手要把5个纸片,在一分钟内全部都翻过来。这个要用巧劲,要不手拍红了,也翻不过来。
“小猫钓鱼”的游戏,就是把鱼钩的地方绑上木头,空的矿泉水瓶子当小鱼。对小孩子而言,把木头放入矿泉水瓶,再把瓶子勾起来一次,就算成功。……。
除了好玩的游戏,还有成语接龙,还有吃汤圆,送春联。大人小孩都玩得甭提都开心了。
快到3点了,我只能依依不舍地去一楼少儿区当“小小图书管理员”了。今天真是收获满满,不仅玩到了很多爸妈小时候的游戏,还用游戏积分换到了喜欢的魔方,真正体会了一下爸妈儿时的记忆。
我心中的年味字我心中的年味字篇三
儿时春节,家乡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要贴春联。记忆中最浓郁的年味,就是小学时街上手写春联时飘着的墨香味儿。
但我们有没有想过,抱怨的同时,我们也淡忘了那个记忆中的春节味道也需要传承。让我们一起寻找记忆中的年味,像小时候那样过年,让我们和身边的孩子永远记得,就算如今的物质生活再丰富,过年也仍是最幸福的事。
小时候最盼望的过年环节是“发钱”。不过可惜发的钱多数要上缴,妈妈的说辞总是不一样。最早说他们要给对方的小孩压岁钱,只有不用“回给”钱的才是我的;后来又说,钱会帮我攒着,还是我的,至于攒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可以用就完全不知道了。后来反应过来了,只有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给的压岁钱才是属于自己的!这个时间段一般发生在大年三十到初二之前,必须不能错过!
爷爷很大方,从我有记忆时已是一张崭新的50元了,后来渐渐“涨”到1张大团结,2张大团结,包里揣了钱就马上上街各种暗爽,上了街又各种舍不得动,最后还是买烟花,买零食,买平时妈妈总也不给买的小玩意。最好笑的是,小时候对钱没概念。一次,一位阿姨给了一张20元,因为只有薄薄的一张,便忍不住大哭了起来,谁都劝不住,最后大姨为我换成了20张一元钱,手里厚厚的一摞,才终于高兴了。
我心中的年味字我心中的年味字篇四
爆竹响,新气象;贴对联,求团圆,烟花佳肴度除夕。
题记
年味,是那从远处升起的炊烟,萦绕在心头,久久盘旋。
夜幕将至,火焰般的残云被点点星光吞噬。远处的炊烟像轻柔的白色的旗帜,呼唤着归乡的游子。木椅子上的老人,脸上写满了沧桑,充满着期待。
外婆!那是小女孩清脆的声音,回应的是老人那一脸绽放的笑容,笑容里藏着慈爱,藏着温情。
屋里,一听到动静,梳妆整齐的表妹们便纷纷从房间里探出来,见到女孩,她们兴奋得像只麻雀,互相拥抱着对方,叽叽喳喳地聊起了新年的八卦,时时传出阵阵笑声。半年不见,女孩长高了不少,却依然是他们最爱的大姐姐。
除夕,那笑声伴着厨房里传出的锅铲起落声,似乎尾随着那细长的炊烟,窜出屋子,渐渐远去。厨房关不住那诱人的香气,菜香四处弥漫,路过的猫狗也在屋外久久徘徊。
夜幕终究是降了下来,热闹的村庄却是灯火阑珊,点亮了村庄,也染红了天幕。
等待已久的年夜饭终于开席了,一盘又一盘荤菜、素菜端上了饭桌,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分放着碗筷,父辈们拿出了珍藏已久的酒水,顿时屋里弥漫着酒香、菜香。孩子们也不甘落后,找来杯子,倒满饮料,豪爽起来。
你们看,烟花!在一个孩子的惊讶声中,远方的夜空上绽放出一朵朵的美丽的烟花,随后是一声声巨响。孩子们赶忙拿出各自的烟花、炮仗,奔跑出去。或观赏烟花,或燃放烟花。不放心的大人们,也都走出屋子,久久地望着远处的星空,还有那朵朵绽放的烟花。很多年以前,也许他们也像现在的孩子一样,争抢着烟花、炮竹。
一样的除夕夜晚,一样的烟花炮竹,只是不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心情!
我心中的年味字我心中的年味字篇五
寂,一片寂静,亮了大灯的堂屋里,取香,上香,燃香,亮香,作揖,上香,拖着年已古稀的身体,数十年在这无鞭炮声的除夕夜里,独自过无味的年。
此时我在静坐,思绪却已飞回到那栋老房子,回到那一个,我叫“爷爷”的人身边。记得年到腊七之时,和爷爷一起赶集去。那天总得要起早些,天尚是蒙蒙亮时便出门去,衔着那小竹篮去买豆。早些去时买来的豆新鲜,熬出的腊八粥好喝。买来豆后,便把家里的盘盘罐罐,搬到院子里的水井旁,我摇水,爷爷洗豆。到了下午,院子里的几家人会聚在一起,各自拿出自家一年来收成中最好的五谷杂粮,邻里之间相互交换,掺到了粥中去,别有一番风味!到了晚上,小火温熬的香粥常常引得我口水直流,小小的心一晚上都不能平静。
在腊八,是年的前兆。腊八的粥香带来了年尾的丝丝幽香,而紧接而来的便是小年,廿四的小年起,年便是真的有了年的味道。
从廿四始,和爷爷上街去时,总会遇到一些老书生端着台砚,持着狼毫大笔,捋开红纸,为求联者书写一副副大红联。偶尔还会遇上卖树人,拖来一皮卡的常绿松,买来种下以祈求来年鹏程万里,好运常来,健康比树。小年后的每个早上,不待太阳照进屋内,我就会被爷爷和邻居家老人的打纸声给惊醒。曾经爷爷拿着纸月子,念叨着“一拍三个,一张九排”一遍遍地教着我。如今,孙子连祖人都不愿祭拜,何求他学会打纸?除夕前的日子,看不见那些楷正行草的手写春联,寻不见曾经为千万小朋友追捧的烟花、擦鞭、礼花,也听不见那“笃笃”的温暖的打纸声……它们一起被封存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了。
继续在记忆中搜索。我偶遇了幼时和母亲一齐去看年会的场景,时已久远,记忆却似陈坛佳酿,历久弥新。
这是大年初一的早上,凌晨,东方的鱼肚白迎来新年的晨曦时,家家户户便燃起了那万响长鞭,迎接新年的到来。早早地,我著了大红袄,新帽新鞋新形象,和父母一齐拜了邻居家的年,踏在红红的鞭末子上看年会去。手里还啃着小笼包,脚下却不敢有丝毫的停歇,直奔区政府广场,那儿是年会的举行地。广场前,政府大楼上庄严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其下挂了几个大红灯笼,更是庄严中透出了喜庆。没至场开,广场上便围满了人,人群身上散出的热气驱走了冬日的寒风,唤来了暖阳。“锵”的一声锣响,龙珠先行,神龙后动,珠龙互戏半晌,至高竿夺珠之时,人群中更是掀起一个高潮,紧接的便是民歌贺春,晚稻大户讲经验,村村拔河,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映出过年的热闹与喜庆。
我心中的年味字我心中的年味字篇六
年前的阴雨天气有点令人扫兴,可过年的喜气早已满满地挤进阴雨的天空,不时看见街上的人们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急匆匆地往家赶,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笑意。
人们的手上免不购有新衣服,这不禁使我联想起过年穿新衣的习俗。记得小时候能穿上新衣服,会觉得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一件事,不管新衣的样式和品牌,只要是新的,就会欢欣不已,就会觉得是过年最好的礼物,是一年里最好的衣服。
早在春节来临前,为迎合新年的喜庆气象,为节间展示给亲朋好友一个全新的面貌,家家户户都会把家里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并在过年当天在门上贴上一副大红春联,祈求来年好运。如:什么“财源滚滚”、“步步高升”、“富贵满堂”什么的,反正都是一些吉祥的话语。
做年夜饭是过年的一件大事,据说,年夜饭只有一家人在一起做的,吃起来才最好吃,所以大年三十那天,我们一家子一般都会聚在一起准备年夜饭。外公包饺子的手艺最好,由他做传统的美食饺子;妈妈和她姊妹几个一起洗菜、切菜、烧菜;爸爸和家里的男人们负责杀鸡、杀鱼等“粗活”;而我们几个小孩子和外婆就负责“打杂”,洗洗碗、擦擦桌子、收拾家中的摆设等等。
一切准备就绪,大约五点多一点,传统的祭神请祖仪式开始。由外公带着,先祭夜神及各路神仙,在家门口摆上贡品,点燃香纸,虔诚跪拜,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请完夜神,在回到家中堂屋祭拜先祖,同样跪拜一番,祈求家人平平安安、和和睦睦。
祭拜结束后,年夜饭正式开始。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忙碌一年,此刻皆放松心情,大人们开怀畅饮,孩子们恣意吃喝,好不热闹。一年一度的年夜饭能充分地体现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敬互爱、尊老爱幼。在吃完年夜饭后,大人们就开始守岁。
过年最让小孩子们高兴的不仅是能穿上新衣、玩擦炮、摔炮等,最为重要的是能够收到大人们给的压岁钱,即红包。因为红包象征活力、愉快和好运气,大人们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寄托长辈对孩子的关心与希望。
在一声声的爆竹声中,春节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去,新的一年、新的一学期已经来临。但年味仍是挥之不去,仍给人们无尽的回味、全新的期盼,也萦绕在我的心里,永远不会褪色。
我心中的年味字我心中的年味字篇七
又是一年除夕将至,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刚到老家,姥爷忙起来了。他带我去商店买了“福”字。经过姥爷一番叮嘱,我们开始认真贴“福”。姥爷说“福”字是带来吉祥幸福的,能祈祷在新一年过上幸福的日子,所以要用心贴,我们一听,干得不亦乐乎。我拿来一张金“福”字,往上贴时,姥爷说该把“福”字倒着贴,才能“福到”。我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贴“福”字也讲究呢,怪不得我常常看到人家门上倒着贴“福”!
除夕这天,姥姥忙了起来。她把磨好的面粉﹑糯米粉倒入盆中,再加上红糖﹑白糖和其它配料,做成松糕的原料。姥爷早已在灶前把火烧得旺旺的,姥姥快速把木盆放上去了。一会功夫,热气腾腾的咖啡色的松糕出锅了。我看得眼花,来不及欢呼,姥姥又娴熟地撒上芝麻﹑红枣。在一旁的我早已馋了,赶紧切下一块尝了尝,嗯——又香又甜,又松又软,好地道的家乡民间口味!
每逢过年,我们家都会收到寿桃,这是50﹑60﹑70﹑80﹑90甚至100岁老人的子女把寿桃送遍整个村子,他们送来时脸上洋溢着笑容,能让人感受到真心的付出,由衷的祝福。分寿桃的寓意是“家家老人健康长寿”。今年是姥姥70大寿,爸爸和姥爷挨家挨户地送寿桃,增进了邻里之间的亲情友情。家乡过年的味儿就是也不一样越!
初九,我们全家又踏上了回常州的旅途。可家乡热闹的情景像电影一样浮现在我眼前——老家的年味最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