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闻一则新闻一则篇一
5月25日,我们学校邀请省教研室小学幼教部主任方张松老师对1-3年级全体家长和全体教师进行了一场“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的专题讲座。讲座由顾伟民副校长主持。
一、从最基本的、最细小的事教起。如:教育孩子尊敬长辈,每天上学放学要求孩子和家长打招呼,主动帮助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使用礼貌用语;教育孩子做事不拖拉,就要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或做好某件事情,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今日事今日毕……诸如此类的小事,都是教育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好素材,我们应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注重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二、从自身教起,做孩子的表率。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家长,要言传身教,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做孩子的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如教育孩子不打架、不骂人,与小朋友团结友爱,那么家庭就应该创设和谐氛围,尊老爱幼,语言文明,邻里和睦,正确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教育孩子不乱扔乱丢,家长就要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身教胜于言教,如果家长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孩子就能在父母的影响下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三结合教育。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配合教育。家长应该经常和学校取得联系,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学习、健体等情况,老师更应该如实地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告知家长,和家长一起探讨教育孩子的良方。只有家校配合教育,孩子们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成长。
方老师生动的讲座吸引了所有的家长,每位家长都聚精会神的倾听。会后,很多家长都深深地感悟到:好习惯是孩子未来成长的关键要素,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做人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同时,很多家长也认为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缺少经验,需要专家的引领,今天的讲座就有效地指导大家如何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子女,并告诉家长怎样做才会对孩子成长有益。还有一些家长提出了自己在教育子女方面的困惑,并希望多组织这样的讲座。
家校协同一直是我校多年坚持的育人理念,家长的教育观念与学校教育相一致,就会产生1+1〉2的教育效果。方张松老师的讲座如同一股清泉,使每一位教育的实践者汲取到甘露,为每一位教育的实践者继续探索教育的奥秘增添了力量。
新闻一则新闻一则篇二
1、读例文,了解这则新闻报道是怎样报道“我市第九届小学生男子篮球比赛”决赛情况的。
2、通过讨论,领会习作要点:先交代比赛结果,再写比赛大体经过,最后补充了获得第三、四名的学校。
3、班级举行一次比赛,组织学生观看,看后仿照例文写一篇报道。
4、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的习惯,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的能力。
学习重点:
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
学习难点:
要求能做到“新、真、短、快”,以简洁的文字,真实的内容,迅速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
学习准备:
可以班级组织一些体育比赛(跳绳、踢毽子、拔河等)或学习竞赛(写字、朗读、作文、辩论等)。
学习时间:
2课时(其中书面习作1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收集各类报刊,注意浏览上面的新闻报道,体会其特点。
2、自读例文,想一想:这篇例文写了哪些内容?
学习过程:
一、欣赏新闻报道,揭示话题。
1、引导学生观看有关新闻报道。(投影映示)
2、学生说说通过阅读新闻报道知道了什么。
3、教师小结:
新闻报道可以把一些重要的新闻事件记录下来,我们通过收听、阅读便可以知道事情的进展或者结果。
4、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新闻报道。
二、预习检测
出示例文,指名说说:这篇例文写了哪些内容?
(在检测中,如果发现学生说不清楚或说不出来,要引导学生在课内再读例文进行自学、反馈)
三、研读新闻报道,明白框架
1、我们读了例文,就能对这次男篮比赛情况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呢?自读习作3第二部分,发现报道的写作特点。
2、讨论
(1)例文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2)归纳,板书:
标题:题目突出重要内容
主体:事情经过
结尾:补充交代
4、教师小结:新闻报道主要的任务是报道新闻,所以它的语言很简洁,要做到真、实、新。
指导写好一次体育比赛或学习竞赛
1、学生口述比赛情况,注意体现出报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为什么等因素。
2、指导确定标题,突出重要内容,然后按“导语:交代结果;主体:交代事情经过;结尾:补充交代”这一格式开始落实报道内容。
3、学生练习说话并及时评价。
第二课时
一、学生独立完成草稿
二、赏析新闻报道,修改文稿
1、学生读草稿,师生共同评议。
2、结合自己的习作,精心修改草稿。
3、细心阅读习作,认真誊写。
新闻一则新闻一则篇三
感动不需要隆重的仪式,感动不需要堂皇的表达,感动不是平民的专利,感动不是绅士的特长,而感动却是人生这碗中不可缺少的调味料。
穷人的“感动方式”是最真诚也是最朴实的。
老花匠顺利出院了,孤独的他想要一一报答那些曾解囊相助的人,虽然他没有那种能力,而且也没有一个人可以为他提供一份完整的名单。
夜深了,星星点点的灯光照在老人的身上——他在每一栋楼前停下,认真的站好,深深的弯腰,鞠躬!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感动也是一样,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鞠躬,却蕴涵了无限的深情。
而富人的“感动方式”却是出人意料但又不拘小节的。
一位身高不足1·4米的英语老师被选中到新西兰学习访问。在短短几天的访问时间里,日理万机的新西兰市的市长接见了他们数次,在临走那天,还提出了合影的要求。当摄影师调焦距时,难题出现了,那位中国教师与新西兰市市长上镜很不和谐。矮老师很尴尬,要求取消合影。不料市长却微笑着当众跪下!此时的画面正好符合摄影师拍摄的最佳高度,摄影机记下了那意义重大的一刻。
随行的教师们眼中都有了泪。市长下跪不是一种委屈,而是一种风度。那泪是感动的泪,是幸福的泪,也是崇敬的泪。
无论平民还是绅士,感动都是相通的,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感动都是共同的语言。
新闻一则新闻一则篇四
1、指导学生认识本文的文体特征,通过具体的范例分析,大致了解新闻报道的几大特点。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体会海峡两岸炎黄子孙血浓于水的主题
教学重点:大致了解新闻报道的极大特点。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
教学过程 :
一、整体感知,知道读通
1、提出自读要求:大致读懂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做记号
2、学生自读课文
3、讨论学生提出的疑问
说说本文报道了一件什么事,初步弄清课文内容。
二、抓住重点,指导读懂。
1、再读课文,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最令自己感动或体会最深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并有感情地读一读原文。
2、抓住以下重点语句。
(1)来了,儿子的救命“火种”送来了
(语句短促、激烈,表现了中年夫妇看到救命“火种”到来的激动和欣喜的心情。)
(2)24日上午8时30分,年轻人将自己“滚烫”的骨髓和满腔情感捐赠出来。
(交代具体、准确的时间,说明这一时间是多么重要,而“滚烫”一词加上引号,也含义颇深,满含着中国台湾年轻人对大陆少年炽热的爱,从这里我们看到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亲情。)
三、迁移应用,知道读句
1、简要介绍新闻报道的主要结构
标题是“双行标题”,由引题和主标题组成的。
2.导语 (1)导语 是新闻报道中的精华部分。
3.主体(2——4)主题是新闻报道的主干部分。
四、迁移应用
拿出带好的报纸,从报上找出几则新闻报道读一读,加深对新闻报道这一文体的认识。
新闻一则新闻一则篇五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云南省委新闻发言人刘熠,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昆明事件新闻发布会,在此,我谨代表云南省委向事件中遇害的同胞表示沉痛的哀悼,向遇害者家属表示最深切的同情,下面就本次事件的具体情况向大家介绍。
3月1日晚9时20分,10余名统一着装的暴徒蒙面持刀、统一着装在昆明火车站广场、一楼售票大厅、候车厅验票口附近、二楼站内售票大厅,砍杀群众,案发后,车站派出所的民警出警处置制止歹徒的行为,随后特警赶到,当场击毙4名暴徒、抓获1人。
截至3月2日18时,已造成29人死亡、143人受伤。截至203月3日,有12名伤员仍然处于危重状态,其余伤员病情平稳。
案件发生后,云南省委高度重视,作出重要指示,省委、省政府有关负责同志迅速赶赴现场组织指挥处置工作。云南省、昆明市卫生计生部门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开展医疗救援工作。全力开展伤员救治工作。截至年3月3日,省市专家正在进一步对伤员进行会诊和伤情判定,制定细化方案,全力开展伤员救治。
3月2日,昆明市承诺将承担所有伤者的医疗救治费用和家属陪护费用。
3月1日昆明发生的事件令人震惊。经查实是由^v^分子策划实施的。暴恐分子的暴行丧心病狂、手段极其残忍,令人发指,极大地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暴恐分子所挑战的,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秩序、人类文明共同的底线,其行径,是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绝不能容忍的。
暴力必须谴责,恶行必须遏制。我们热爱正义,更不缺清除暴力的正义力量,极端暴力只会使人暂时恐慌,惊魂甫定之余,内心会充盈更大的勇气,会有更多的人站出来,一起维护我们的安定处境。
鲜花不会因为风吹而停止生长,暴力吓不住渴望和平的公民,滥杀无辜者必会受到严厉打击。我们与昆明同在。愿逝者安息,愿伤者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