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字篇一
我一愣,马上就想起是咋回事了,这事说来话长……
上一个月,龚老师拿着一张名单,在班里大声念道:“小向同学,小肖同学,小龚同学……”当我听到自己的名字的时候,心里一惊,我不会做错了什么事吧?也没有出事呀?可我最近也没有做出什么事呀?我心里暗暗想道。当听完老师的后半句话,心里长舒了一口气。原来是去照相呀!真是吓死宝宝了!我跟着大部队迷迷糊糊的下了楼,时间转瞬即逝,一眨眼就到了我。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别扭地走上了草坪,手心不停地冒着冷汗,手也不停地攥着衣角,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了。“咔嚓”一声,脸上的僵硬笑容,在这一刻定格。
想到这里,我有些担心,要是表情僵硬的笑容被当众展览该有多尴尬啊!于是,我拉着小胡同学下楼,向那荣誉墙奔去。老远就看到自己那僵硬的笑容,我们都“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当我看到旁边的“学霸”方同学时,脸上笑得更加灿烂了。平时方同学上课积极发言举手;字迹干净、整洁、漂亮;正确率不管是家庭作业还是报听写都是杠杠的;课后乐与助人帮同学们解决难题等等。而在我们班上只有我和方同学在这块成长展示之星上。想了想,班上有那么多优秀的人,为什么只有我呢,老师既然没有选其他人,看来我也有自己的过人之处吧!比如现在我上课发言也比原来进步多了,字比原来也漂亮了等等。以后我要更加努力,要进步,希望能再次登上这个荣誉墙,与班上的优秀代表能并肩。
这张照片将是我在校时最美好的回忆,也激励我要更上一层楼!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字篇二
畅游,人海如潮,潮起潮落。我仍记那一次北京之行,行走之间,留下我终得所见的中华。
长城,望一条蜿蜒
带着早起的慵懒,迎着清晨的湿露,长城,我来了。儿时学语,儿时读书,何处不见长城。毛主席的“不到长城非好汉”亦是熟悉已久,好汉所至之处,怎可辜负?驱车奔波,不久便到了长城脚下。下车仰望,环绕在山上的蛟龙,带着黑而灰的格调,在柔如云层的白雾之中,若现若隐。但见绿色掩映中的长梯,远望犹觉不可达,随着山势,高耸入云。整齐凹凸的长墙依稀可辨。虽是冰冷,但我却感受到了热血,是中华儿女对先辈的崇高敬重。便是这一望,前一秒的劳累已消失不见,长城的雄壮谁可与之媲美?只这一望,感受到了它无声气势。这,是我记忆中令我叹为观止的画面。
故宫,观一抹赤红
曾经皇家禁地亦是历代皇妃后宫,故宫,她带着历史的面纱,仍旧神秘。故宫,便是红墙绿瓦,便是九龙腾雾,便是规整化一,但最深刻的,是让我为之一振的是那一份庄严。
乾清宫正殿,正上方是名声远扬的正大光明牌匾。下面便是龙纹和屏障。屏障上镌刻的云雾形象逼真,向征皇权的黄色炫目耀眼。龙椅摆在正中的桌后,同样是金黄,给人以无限的威严和肃敬。琳琅的摆设不计其数。红色的柱子在殿内上有黄底黑字的楹联。站在封建王朝的权力最高处,享受到的是万人之上天子的命运。不由得屏住呼吸,动作也变得小心翼翼,生怕自己的言行不妥。只在殿前观望,心中也不由生起肃穆。这是我记忆中令我顿生敬畏的画面。
清华园,见一片清爽
驻足清华园,感受水木清华的美。皇家林园,少了礼数庄重,却多了大自然的给予。夏日,湖面没有一丝波纹,连鸟儿也不飞,只见“荷塘碧色”。桥洞旁,白云流转,心如出水芙蕖,亭亭净植,叶上露珠滚圆。却是未见红花,碧波绿叶,水上翠荷,或浮或出,或大或小,簇拥在一起,交错相间,竟长遍了整个湖面,映成了一片绿色。天的蓝也映在水面,与绿叶相衬,没有艳丽夹杂,说不出的美。似是仍觉不够,湖边多了一排垂柳,长长的枝叶如瀑布般垂下,探向湖面,又是一瀑翠色。整个湖静静地淌在眼前,心也跟着静了下来。只见一幕清华,顿生向往之心。这是我记忆中碧水动人的画面。
祖国大好河山,成为我记忆中永远定格的画面。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字篇三
记忆绵长,念念不忘。那定格在记忆中的美好画面是我回忆里抹不掉的印记。
屋外繁星散落,明月洒下银色光辉,映出青葱树影,伴随清风荡漾。我正一人坐在屋檐下等待着母亲的归来。我和母亲不相见已半年多了,母亲像其他人一样为了生活的巨大开支,远赴外地。抬头望天空,点点思念化作灿星挂在天空,不曾泯灭。
还记得母亲没走之前,陪伴在我身边的日子里,有说有笑,有痛有累。那时,我感觉我真幸福,就像星星依偎月亮一样,舍不得分离。母亲走后,我就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们年纪大了,我就得自己照顾自己。前两天,母亲打电话说她要回来,我兴奋不已,天天盼望着母亲快点回来。
屋檐下是我一人的背影,爷爷奶奶去睡觉了,留下我急急等待母亲的归来。四周静悄悄的,能听到蝈蝈鸣叫的声音,像是我与母亲相见前的奏鸣曲。我已经能够想到母亲和我重逢时的情景了,我惬意的笑了。
时间过的很快,明月隐藏起光辉,看不到几颗星星了。这时,门响了,我冲了过去,打开门,拉母亲进屋。可是,我诧异了,那身影还是熟悉的身影,可那头发、脸庞、双手早已大变样。缕缕青丝夹在黑发中显得格外刺眼,道道皱纹挂在脸上使我心酸,一双手再不见往日细嫩光滑,只留下块块老茧厚重粗糙。我不敢想象这半年来母亲在外经历了什么,除了心疼还是心疼。母亲还穿着她那天临走的衣裳,还是那双老北京布鞋,都旧了无光泽了。原本想象的欢快的团聚场面,在那一刻都烟消云散,只是无言伤感。母亲开口说话了,她说:儿子,太晚了,进屋吧。我从诧异中惊醒,和母亲进屋。
那晚,当我躺在床上时已经凌晨,可我怎么也睡不着。我一想到母亲那辛劳的身影,就感慨:母亲,谢谢,是你用你那美丽的容颜铺就我的未来,为我的明天积蓄力量。
定格在记忆中的美好画面将留存在我的记忆宝盒中,长存。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字篇四
时光老人不能永驻,但会在记忆中定格。
——题记
想起妈妈,漂浮在脑海的画面太多。但只有在自己心中堪称无可替代的那个才称得上定格的。
一位年轻优雅的妈妈,拉着一些人在自家门前话家常。阳光逃过叶儿的逮捕,偷偷溜到妈妈的脸上,照得妈妈竟带有些神圣。上扬的嘴角配上那灵动的眼睛,中间夹着傲立的鼻子,俨然一位慈祥和蔼的模样。可惜没法拍下来,只能留在脑海中独自欣赏这美景。
妈妈之前是标准的家庭妇女。每日没什么大事,除了接送我上下学、做饭洗碗等闲杂活,连她自己有时都抱怨闲的无聊。而现在忙来忙去,工作成了主要的任务。虽然有了手机但也没机会拍下那美景了。有时望着空旷的房子,不禁记起那景来,独自品味那弥足珍贵之美。
第二个想到的竟是姥爷,是啊,他刚走怎能不记起他来?
对于姥爷的画面,记得真不如妈妈多,又或者是最少的一个。如果我所关注的是主角话,姥爷对我来说更像一个背景墙,不过,我却记得背景墙的特写。
在明媚的阳光下,一个和蔼的老头儿手拿扑克牌,陪着一旁的牌友娱乐。柔和的微风吹动他一旁的外衣似是哀求着他关注。可他的眼睛只盯着手中的牌,一点都不分神,认真极了。那一脸豪爽的笑,只觉比过那苏、辛,令人深忆。
现在姥爷去世了,只能借这脑海中的那副画追念他罢。
生活中有许多妄想将它定住的画面,时光老人却不偏爱,只能用记忆将它定格,独自一人深品细尝。
——后记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字篇五
转学过后的两年中,时光像顽皮的孩子,蹦蹦跳跳,留下一地清晰的脚印。倒映着两年中欢快的画面。
记得,刚转过来时,班主任叫我们拿保险的钱,由于马虎,竟转身就忘得一干二净,到校后又疯子一般的跑回去。回来时雨点像黄豆一般向下砸来,我犹豫着要不要下车。在雨中散步时浪漫的,但,在雨中狂奔呢?衣服翻飞,淋上一身雨。班主任吃惊的看着我:“怎么淋漓的?向我借钱就好了,怎么这么不会变通!”却还是赶紧拿出钥匙塞到我手里,让同学带我去办公室拿毛巾。天知道那时感觉班主任多么的和蔼。
记得在我的第一节语文课上,同学们一个个上去演讲,我坐在位置上,满脸欢喜的听着,看着。但我觉得,我还不属于这个整体,像一个旁观者。“范同学,你也来将一段吧!”正在我发呆时,语文老师叫到了我,全新的声音,将我拉回了现实。“去吧、去吧!”“快点啊!”同学们迎合着。当时真的是害怕极了,但还是慢慢地走了上去,从不通顺到流利,虽然讲的差极了,但我感觉与这个整体又进了一部分。谢谢你,语文老师。
记得,在图书漂流活动中,同学们一窝蜂地上去抢书,那场景拥挤但快乐,不仅仅因为有书可以看,更多的是同学之间的友谊。“喂,那书是我的!”这个说。“不,是我先抢到的!”这个不甘心地说。“算了,我拿着本吧。”“还是给你吧,这本我看过了。”一段段话语涌进我脑海中,反仿佛又看到了当时那热闹至极又温馨如春的场面。
记得,每天早上同学们早早的到来,放下书包,屁股还没坐下,就急切地大喊:“那谁谁谁,把**科作业借我抄抄!”着急地样子,都不知道范本是谁的就开始大抄特抄。教室里满是刷刷刷的写字声。
还记得运动会时,操场上围了一大群人,由班主任带领,整齐响亮地喊:“七二!加油!七二!加油!”班主任张大嘴,用一根手指用力地上下摆动,那画面定格在我面前,快乐如初。
还记得在八年级拔河比赛时,同学们不顾冬天的严寒,红着脸卖力地大喊:“八二!八二!”多么团结的班集体啊!比赛后,同学们的手都不会动了,上面扎满了绳子的渣,班主任快步走上前查看,“没关系,没关系,我们虽败犹荣!”这是多么温馨的画面。
也记得元旦联欢时的真心话大冒险,这个吐水倒地,那个重病不起,更有的直接在地上打滚,还有同学们欢快的大笑声,跳舞的激情,这些愉快的画面,一幅幅得闪过。
一段段或欢乐或紧张的画面闪过我的脑海,一幕幕或老师或同学的面孔荡过我眼前,那永恒的、定格着的画面,将永远存在我的记忆里。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字篇六
那是很小的时候,清晨还躺在被子里,就被粽叶和糯米的清香叫醒了。起床跑到厨房一看,姥姥已经包起粽子了。
春日的阳光斜斜地照进小厨房。姥姥安详地坐在小板凳上,弯着腰,旁边留着瘦小的影子。她低垂着头,发中闪现着许多银丝。姥姥从水盆中挑出两片长长的玉带般的粽叶,轻轻抖去上面的水珠,熟练地将粽叶绕一个圈,粽叶便听话地包合成一个无孔的“漏斗”。姥姥随即挑出一颗又大又光润的红枣,甩甩水,塞到漏斗底端。又拿起勺子,从泡好的糯米中轻轻舀起半勺,慢慢倒进“玉斛”而只让它占到一半左右。我站在门框边出神的看着这娴熟的动作,看着青绿的叶配着雪白的米,还有红润的枣子,不由咽起口水来。
姥姥抬眼看了看我,笑容满面地说:“知道你最爱吃粽子,一会儿就好”。说着,很快又装了几颗红枣和豆子,再撒上一层米,这宛若北海银滩上散落着的贝壳便若隐若现了。姥姥将握着的粽叶只一盖,一裹,用青青的马莲草一缠,打个结,便打造出一件极精美的工艺品。像江南水生的菱角,又像孩子们胸前挂着的有棱有角的香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