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你凭上北大读后感字你凭上北大读后感字篇一
我读完了《摇着轮椅上北大》这本书,不得不敬佩主人公人郭晖。
河北女孩郭晖,命运似乎是捉弄了她,因为一次挫伤和医院的误诊,她竟成了高位截瘫。从五年级开始,她就辍学了,只能躺在床上。但她没有放弃,自学了小学、初中、高中课程,又在父母的帮助下,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北大,成为北大建校以来第一位残疾女博士。
郭晖虽然外表柔弱,实际上是一个英雄。她经过了十几年的'苦读,自学了5门外语。她是多么勤奋!她经历了风风雨雨却从未退缩。她的坚强令人感动,她的意志令人赞叹,她的信心令人惊讶!那么我们呢?我相信只要有信心,勤奋,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中华争一点光,尽一份力。
我想:其实,每个人都有一双翅膀,但有的人翅膀又大又丰满,一展翅就能冲上云霄。也有的人却因为种种厄运,翅膀被折断。郭晖就是一只翅膀被折断但仍努力飞翔的小鸟,闯出了一片新天地。郭晖的事迹感动过无数的人,现在也在深深地感动着我。
我想起了我的亲身经历。刚开始学舞时,我很讨厌舞蹈,因为两个小时下来,我总是腰酸背痛,直不起腿。但我想起了郭晖。她先后经历了两次开胸大手术,却还是一如既往地学习。这是何等的毅力啊!我静下心来,从基本功开始练习,终于克服了种种困难,在舞蹈大赛上获得了一等奖。
郭晖是一个坚强的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她的身上完美体现!看看郭晖,就能知道什么叫做坚强!我敬佩郭晖,她与命运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在以后的日子里将时刻激励我奋发前进!
你凭上北大读后感字你凭上北大读后感字篇二
这学期刚开学,新班主任闫老师就给我们推荐了一本书,名叫《摇着轮椅上北大》。连续几天,她都在课前和我们一起分享,让我们用心感受,互相讨论。从这本书中,我知道了一个坚强的名字:“郭辉”。郭晖的故事很快吸引了我,为了尽快知道主人公最后的命运,我干脆让妈妈到书店给我买了一本。
买回书后,我从前到后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了解了书的主要内容。这本书主要写了命运让小学还未毕业的郭辉高位瘫痪,终身坐在轮椅上。对命运的如此不公,她完全有理由每日愁眉苦脸,以泪洗面,她完全有理由不出家门,一生去依靠别人而生活,但她没有。她硬是靠着顽强的拼搏和坚持不懈的努力选择了自学。结果,她成功了,她摇着轮椅走进了北大!她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杰出人士与平庸之辈最根本的差别,并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机遇,而在于人生有没有目标。
第一,要确定一个目标,经过努力,你终会到达,还可以走的更远一点;
第二,不因为挫折放弃,困难只是让你多了一次锻炼的机会;
第三,不因身体残疾而自卑,坚信自己,只要付出汗水,你可以拥有和健康人一样的成功和惊喜。
郭辉是不幸的,但同时也是幸运的,因为她有一对伟大的父母,浓浓的亲情为她守卫,暖暖的鼓励为导航。重病时,父母不离不弃,坚持治疗。交学费时,父母咬紧牙关,东借西凑。求学时,父母轮流背她上楼。郭辉的成功和成才有她自己的努力,更离不开爱他支持她的父母。
读完这本书,我认识到“志不高者智不达。”宏大的志向会激励人上进,挖掘人的潜能,只要在心中为自己设下目标,那么,我们每跨出的一步就将变得意义非凡。我们身体健康,只要肯努力,也一定会获得成功,成为一个像郭晖一样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你凭上北大读后感字你凭上北大读后感字篇三
你读过余秋雨的《北大授课》吗?有着怎样的读后感呢?欢迎阅读小编带来的余秋雨北大授课读后感,与你分享!
近期,读了余秋雨老师的《北大授课》。
概括起来就是一个收获,两点启示。
一个收获是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有了更多的了解。
本来就很少涉猎历史方面的知识,更不要说专业化程度更高的中华文化史。
通过阅读《北大授课》,使我头脑中这块不毛之地长出了一根草芽。
两点启示:一是余秋雨老师的授课方式非常成功,值得我们学习。
授课之所以成功,尽管有余秋雨老师超雄厚的实力和优秀的学生以及授课内容等特殊原因,我觉得授课方式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余秋雨老师总是先提出一些与授课主题相关的问题,然后以学生为主展开讨论,最后老师再纠偏、总结、提升。
这样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和学生形成课上的良好互动,很好地调动了学生思考和发言的积极性,充分展示出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针对性地纠偏,再总结、提升,更能有效调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这种授课的方式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
从教育思想的角度看,暗合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
我认为,我们的老师应该找到《北大授课》的录像片看看从形式上学习教法,再认真研究一下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从认识上转变观念。
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将会发生变化,教学效果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二是余秋雨老师对中华文化历史、文化事件价值的独立判断。
余秋雨老师能够做到这一点有两个前提,一是对中华文化的广泛研究和相关文化事件的深入考证,二是多维度思考辩证分析的能力和冲破束缚的勇气。
作为教师,我从中领悟到了专业成长的方法。
文化能够滋润生命,生命也能够滋润文化。
古有三千弟子「论语」孔夫子,今有北大学生「问学」余秋雨。
从本书中可以窥视余先生对文化传承的执着和热爱。
说来惭愧,他们谈论的一些文化内容虽有些久远和高深,让我读得有些艰涩,似懂非懂,就像烈日下蜗牛的行程,但我还是饶有兴趣地坚持把它读完。
每每读完一课心胸总有一种亮敞的感觉,眼前蓦然少有的开阔。
一直以来,我深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却未见人细谈,恐怕是他们没这胆量吧。
但是,余秋雨却用最具个性的文笔精心淬炼华夏五千年文化。
推开文学的大门,余秋雨与一群北大学子一起讨论着古老的话题,散发着自然的青春色彩。
从“童年的歌声”到“古老王朝的归来”;从“寻找真实的孔子从“光耀千古的324个字”到“走向文明的困惑”。
一个个魏晋名士、诸子百家,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活跃在中华文化这片肥沃而广袤的土地上,显示出了勃勃生机。
因为,在这片土地上,中华绵延不绝的文明是滋润他们的土壤,他们生命因文化的滋润而鲜活。
针对中国文化,余秋雨先生与北大学生共同探讨了四十七节课,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一节课“走向现代的困惑”。
回忆起秦、汉、唐、宋的失落,大家都处于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心情之中。
因为那时候,人们才朦朦胧胧看到了中国。
中国人在十九世纪后期遇到的灾难,应证了任何再辉煌的回忆反而加深了失败的体验。
但是,这是政治失败还是文化失败呢?余秋雨先生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说文化失败有点不准确。
中华文化毕竟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在别的文明一轮轮相继灭亡和中断的过程中一直维持着自己的生命,到十九世纪,还没有充分的理由判定它已经灭亡。
但是毫无疑问,这种过于长寿的文化在生存状态上确实出现了一系列难以逾越的障碍。
在没有逾越的'时候,看上去像是不可逾越。
一位同学提出的现代社会的热闹与百家争鸣时期的热闹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文中用“广场哲学”和“开山立派的原创气魄”作出了答复。
在广场上辩论,高嗓门的一定是胜者,而大学者一定是输家,这就是广场哲学的一个简单例子。
先生提出言论的质量等级,我虽不是深以为然,但觉得他的话还是有一定的道理。
就比如说现在人人都玩的微博、论坛,你一句我一句,述者不负责任的写,看客不负责任的信,然后不服责任的传播,拉长排站队,几波人大战口水互相诋毁实在太常见了。
这不是争论,更别提争鸣,充其量就是争吵。
关于“开山立派的原创气魄”也有一个很好的例子,现代人无不追求个性、独特,深怕走在街上与谁穿了一样的衣服,我感觉正这是因为存在了太多的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所谓物以稀为贵正是如此。
由此可见现在流行的特立独行与诸子百家时开山立派的气魄真是相形见绌。
余秋雨说:“文化能够滋润生命,生命也能够滋润文化。
中国文化,本应与更多的青春生命产生互动。”既然这样,我就想,趁我们还算年轻,多读点书,就让文化滋润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的生命焕发更多的青春活力,潇洒走一回。
《北大授课》是一部课堂实录,选择读《北大授课》是基于对《中国文脉》的阅读体验。
在看了内容简介的盛赞与余教授在自序的诠释之后,便开始了对此书为期2天的阅读历程。
整体来看,本书大不如《中国文脉》。
不喜欢它的原因有二:其一是1--4页中那些明显画蛇添足的“参与课程的北大学生”的照片,倒是很符合普遍的民众心理,但却因此降了一个档次;其二是这本书里有大量《中国文脉》的内容。
他换了地点、换了学生仍呈现出与你曾听到的那节相似度极高的课时,那种无可名状的失落。
如果说《中国文脉》是高山是海洋,那么《北大授课》则是丘陵是溪流。
也许这种评价有失偏颇,但就个人阅读感受而言,读过《中国文脉》,《北大授课》再读的价值就不大了。
撇开这些,掩卷再思,本书还是有它自身的价值的。
本书既是一部课堂实录,所以呈现出一种生成的气象。
每讲一处,余教授会让学生们先谈谈对某个人或是某个城市的了解,然后再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讲授,体现了对话与碰撞,也使我们感受到一种课堂的真实感。
还有本书中有《中国文脉》一笔带过的人物,在这里进行了全方位的诠释。
比如:本书三十九课时--《多记一个名字》,这一讲中很详细的讲了颜真卿。
你凭上北大读后感字你凭上北大读后感字篇四
甘相伟小时候极其喜欢读书,他考上了他们那个小山村里的“北大”,但是他在考高中的时候却发挥失利,分数只过了专科线。他就上了一所职业学校,但是他毕业后外出打工,到了北京,在北大当了保安,他在那里尽情地,努力的读书,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大的中文系。
甘相伟从小特别喜欢读书,从古至今,书被人们称为长生果,人类进步的阶梯,甘相伟却把书比做肥沃的土壤,让北大梦在这里生根发芽。
但是,在这过程中,甘相伟吃了很多苦。比如:有一次,冬天,他把饭勺在盛水的时候掉到了冰洞里,他为了给家里省钱,下河把饭勺捞了出来。当时,他形容说:那种凉是钻心的凉。当然,他能成功,也是有了家里的支持,他把母亲和三爹受的苦当作动力。
读《站着上北大》,我懂了,一个人如果要想成功,就必须确立心中的目标,然后朝着目标去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坚强,也必须要有毅力。当然,也下可或缺的是丰富的知识。
甘相伟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把人生的困难都闯了过去,懂得了先苦后甜。他能考上北大,另一个原因就是他那丰富的知识。
总之,想成功。一要靠坚持和毅力。二是要有丰富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