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心中的那盏灯字篇一
这篇课文是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的是一位父亲忍着寒冷为儿子做灯笼的事,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爱之情。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画的是父亲在为儿子制作冰灯的情景,课文的第二部分对应。课后设置了三道思考练习题。第一题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父亲的爱子之情。第二题是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主要句段的读议,感悟体会课文的思想意义。第三道题是让学生在摘抄和读句子的过程中,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怜爱之情。
三、教学分析:
本节课我主要是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自读,在读中感悟“文中最打动你的镜头是哪个?”,交流后提问“谁愿意把让自己感动的句段读给大家听?能说说你感动的理由吗?”接着出示一幅插图,画的是父亲在位儿子制作冰灯的情景,让学生谈感受,是什么原因使“我”流泪了呢?最后,让学生用动情地语言说起了自己的父亲。
教学中的优点是:1、把握人物的动作刻画:学生在第二部分内容中,自行对父亲做灯过程中,所出现一些动作词,做出记号,(分别是:托、打磨、擦、捂、扭、掖)让学生互相交流、小组讨论,揣磨这些动词,来体会父亲做冰灯所忍受的寒冷及把儿子的冷暖挂在心上的言行举止中。2、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父子间的对话,从这些简单朴素的对话中,父子间的亲情跃然纸上,怜爱之情溢于言表,从而体会父子间浓浓亲情。
四、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课堂容量大,节奏快。在品味父亲制作冰灯的动词时,如“捂”、“掖”等,因为学生对有些词理解不到位,耽误了学习时间,导致对父亲语言的赏析有点仓促,在体味父子深情方面还有待锤炼。
2、语文教学应该成为学生学习,使用语言的过程,成为师生一起享受生命成长的过程,这堂课强化了“人文感悟”,却淡化了“语文感悟”。
3、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点睛之笔,是以赞灯来赞人,来赞美父爱。说父亲做的冰灯是一盏最美的灯,不是美在外形,而是美在它所体现出来的纯洁无暇的父子真情,要引导学生悉心体会,联系自己的实际,结合爸爸关心自己的实例进行讨论。
心中的那盏灯字篇二
《心中那盏灯》是篇对童年往事回忆的文章。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针对父亲为作者做一个冰灯这过程,把握课文的内涵,通过洞析人物的刻画,来展现父亲对儿子的深爱之情。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重点把握好课文的第二部分,针对文中所刻画的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创设多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学习中,理解字里行间所充满的浓浓的亲情,感悟父爱的温暖。
我在教学中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来达到教学目的。
1、把握人物的动作刻画:学生在第二部分内容中,自行对父亲做灯过程中,所出现一些动作词,做出记号,(分别是:“托、打磨、擦、捂、扭、掖”。)让学生同桌交流、小组讨论,揣磨这些动词,来体会父亲做冰灯所忍受的寒冷及把儿子的冷暖挂在心上的言行举止中。
2、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父子间的对话,从这些简单朴素的对话中,父子间的亲情跃然纸上,怜爱之情溢于言表。体会父子间浓浓亲情。
3、洞析人物的表情变化:课文在人物表情描述中,最突出表现是用“尴尬”这个词。既反映了父亲想做玻璃灯笼而又没有玻璃的无奈,又流露无法满足孩子想要玻璃灯那种美好愿望时的歉疚。这种表情描述,达到了极致。通过让学生查字典体会“尴尬”这个词,来理解父亲这时复杂的心情。
通过以上的教学处理,师生达到了与作者感情间的共鸣,犹如耳听父亲关心之语;目及父亲冻红之手;身感父亲冰凉之躯。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感动,真挚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心中的那盏灯字篇三
1、能够抓住重点词来理解课文,同时词语的理解能够结合上下文和学生的生活实践。无形中教给了学生理解词义的方法,这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2.音乐的插入,渲染了气氛。在教学感悟环节中,我插入了富有感染力的音乐《神秘园之歌》,大大提升了感染力。
3、课文中的补白练习。我再让学生通过我与父亲的对话,从父亲那暖人心的话语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后,我有怎样的表现?学生找到句子,并体会我当时的心情,此时我出示补白练习:听了父亲的话,看着他那冻得发红的双手,我的心里十分(感激感动自责幸福),豆大的泪珠从我的眼里滚了出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选择词语,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感受,从而使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彰显出父子情深,和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情感升华。让学生欣赏一组父与子各种情景图片,让文章思想内容得到升华,学生真正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由衷地激起学生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延伸。
5、借助课外资源创设情境。在这节课的结尾我出示了这样一段话:对于您,我的父亲,我有太多的感激,那如山的父爱将是我此生都无以回报的。有太多的话、太多的爱我想对父亲倾诉,然而此时此刻,我只想说:“父亲,您是我永远的骄傲!”这是作者马德在他多年后的另一篇文章中写的一段话。我在朗诵这段话时还配上了音乐。在我朗诵时我就发现:孩子们一个个坐在那儿,静静地凝神听着。我觉得他们真的是被作者与父亲之间的那种浓浓的亲情所吸引了。这个情境设置我觉得不但有利于深化学生的情感,而且还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积累。
1、首先我的初衷是让学生来谈感悟、理解、提问,尽量让老师少讲,学生多说,可课堂上学生说的还是少了些。
3、有些地方处理得还不够细致,有些词理解还不到位,如“捂”“掖”。
要使效果更加显著,要使设计更趋完美,更显新意,要使课堂更加精彩,我觉得自己还有太多太多要学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心中的那盏灯字篇四
《心中那盏灯》是篇对童年往事回忆的文章。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针对父亲为作者做一个冰灯这过程,把握课文的内涵,通过洞析人物的刻画,来展现父亲对儿子的深爱之情。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重点把握好课文的第二部分,针对文中所刻画的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创设多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学习中,理解字里行间所充满的浓浓的亲情,感悟父爱的温暖。
我在教学中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来达到教学目的。
1、把握人物的动作刻画:学生在第二部分内容中,自行对父亲做灯过程中,所出现一些动作词,做出记号,(分别是:“托、打磨、擦、捂、扭、掖”。)让学生同桌交流、小组讨论,揣磨这些动词,来体会父亲做冰灯所忍受的寒冷及把儿子的冷暖挂在心上的言行举止中。
2、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父子间的.对话,从这些简单朴素的对话中,父子间的亲情跃然纸上,怜爱之情溢于言表。体会父子间浓浓亲情。
3、洞析人物的表情变化:课文在人物表情描述中,最突出表现是用“尴尬”这个词。既反映了父亲想做玻璃灯笼而又没有玻璃的无奈,又流露无法满足孩子想要玻璃灯那种美好愿望时的歉疚。这种表情描述,达到了极致。通过让学生查字典体会“尴尬”这个词,来理解父亲这时复杂的心情。
心中的那盏灯字篇五
1、指导学生认识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亲情的温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学习抓住人物行动、语言等写人的方法。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父亲对孩子无私的爱,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想象情景,感受父子真挚的情感。
生字、词语卡片、
一、谈话导入,因题设疑。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课文《难忘的八个字》今天让我们来认真学习课文《心中那盏灯》,体会下父子间的那种亲情。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读中勾划生字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主要人物是谁?
2、读后你有什么想法?
四、再读课文,粗知词意
1、把课文读通顺,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利用工具书,联系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学习抓住人物行动、语言等写人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结合课题,寻找重点,找出关键句。
2、可让学生找出父亲做冰灯的语句
3、引导学生读你子的对话特别是父亲说的话,体会其中的感情。
二、逆向阅读,共同探究。
1、课文使用的一些动词,如托捂掖等词语,可让学生模仿动作,加以理解,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2、父亲的话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3、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起到了什么作用?它赞美了什么?
三、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四、拓展延伸:
你生活中有这样的感人事例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五、实践活动:
1、分角色自愿组合朗读课文。
2、对爸爸妈妈进行一次专题采访,请父母讲一讲对自己感人的爱的故事。
心中的那盏灯字篇六
这篇课文是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的是一位父亲忍着寒冷为儿子做灯笼的事,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爱之情。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画的是父亲在为儿子制作冰灯的情景,课文的第二部分对应。课后设置了三道思考练习题。第一题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父亲的爱子之情。第二题是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主要句段的读议,感悟体会课文的思想意义。第三道题是让学生在摘抄和读句子的过程中,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积累语言。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怜爱之情。
本节课我主要是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自读,在读中感悟“文中最打动你的镜头是哪个?”,交流后提问“谁愿意把让自己感动的句段读给大家听?能说说你感动的理由吗?”接着出示一幅插图,画的是父亲在位儿子制作冰灯的情景,让学生谈感受,是什么原因使“我”流泪了呢?最后,让学生用动情地语言说起了自己的父亲。
1、把握人物的动作刻画:学生在第二部分内容中,自行对父亲做灯过程中,所出现一些动作词,做出记号,(分别是:托、打磨、擦、捂、扭、掖)让学生互相交流、小组讨论,揣磨这些动词,来体会父亲做冰灯所忍受的寒冷及把儿子的冷暖挂在心上的言行举止中。
2、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父子间的对话,从这些简单朴素的对话中,父子间的亲情跃然纸上,怜爱之情溢于言表,从而体会父子间浓浓亲情。
1、课堂容量大,节奏快。在品味父亲制作冰灯的动词时,如“捂”、“掖”等,因为学生对有些词理解不到位,耽误了学习时间,导致对父亲语言的赏析有点仓促,在体味父子深情方面还有待锤炼。
2、语文教学应该成为学生学习,使用语言的过程,成为师生一起享受生命成长的过程,这堂课强化了“人文感悟”,却淡化了“语文感悟”。
3、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点睛之笔,是以赞灯来赞人,来赞美父爱。说父亲做的冰灯是一盏最美的灯,不是美在外形,而是美在它所体现出来的纯洁无暇的父子真情,要引导学生悉心体会,联系自己的实际,结合爸爸关心自己的实例进行讨论。
心中的那盏灯字篇七
除夕夜,骏马奔腾,全民欢庆。
静心,聆听除夕夜的喧哗。静语,祈祷心中的愿望。
这一刻,我享受着光阴的喜悦,这一夜,我舞唱着,醉了的梦。
绿了,红了,黄了,枯了。冬雪又化春雨,四季轮回着。
儿时,哭着哭着就笑了。长大了,有时,笑着笑着泪就满了。
儿时,一天天数着,盼除夕夜的那天,穿上新衣,用压岁钱,买上一串糖葫芦。心里,那个甜,那个美,那个幸福,无法形容。长大了,才知人生如梦,流年无情。圆了,碎了。醉了,痴了。醒了,还回味着梦景。有时,饮一杯甜品,心里也会有一种苦苦的滋味。
过了除夕之夜,又长了一岁,人生的历程里又减去一年。岁月无痕,时钟声声催人老。
那风,那雨,那场花谢,那首未写结尾的诗行,都已成过往,像风卷流云一样,散了。
悲喜交织,酸甜苦辣,调和成红尘烟雨,是贪婪?是欲望?还有禅音?让人如痴如醉!
丝丝往事,缕缕情,道道烟雨,几份独钟。罢了,既然留不住过往,拽不住光阴,就把发黄了的日历,随炮竹声燃去吧,如烟花绚丽着时空。骑骏马,策马扬鞭追赶时光。把心湖澄清,撑起远航的帆,孤寂远行。
放只心灯,点亮行程,不再回首。
融入这夜晚,欣喜这一刻,斟满酒杯,畅饮这365天的期盼……
心中的那盏灯字篇八
1、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发展观。
2、坚持高效课堂的自主性、有效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实现有效学习。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心中那盏灯》第二课时。
1、教材的地位:
《心中那盏灯》选自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是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的是一位父亲忍着寒冷为儿子做灯笼的事,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爱之情。本组教材以亲情关爱为专题,课文富于情感,所流露出的人间真情令人感动。本文是经典之作,内容具体,含义深刻,语言精湛,情感舒缓而真挚,有利于培养学生懂得感恩父母,感恩社会。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体会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中抓住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利用诵读品读学习方法感悟文本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拓展,懂得父亲用爱制作冰灯给儿子的一生留下幸福的回忆,并体会出父亲的爱。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深爱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法:根据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因此,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以'直观教学,以读代讲'等方法,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朗读中感受人间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学法:按照高效课堂模式,首先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品读感悟'的方法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思、议、辩中进行创造性学习。
一、质疑探讨,导入课堂。
1、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探讨本堂课需要解决的有价值性的问题。
(2)、为什么说心中的灯?
(3)、这盏灯什么样?
二、确立目标,立体教学。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父亲用爱制作冰灯给儿子的一生留下幸福的回忆,并体会出父亲的爱。
2、学习抓住人物行动、语言等写人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体会父爱。
出示自学菜单,学生自学。
1、默读课文,思考,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语句?用横线画出。
2、汇报交流,抓重点词句品读父爱。
课件出示学生所说的语句,进行感悟朗读。
(1)父亲每打磨一阵,就停下来在衣襟上擦擦手,再把双手捂在自己的脖子上暖和一会儿。
引导学生抓住'打磨、停、擦、捂'这些动词想像当时的情景,感受父亲的对儿子的爱。
引导学生通过'疾步'、'连连'、'我不冷,我不冷,小心别冻着你……'的理解感受父亲当时的心情。
(3)父亲刚才给我掖被子的时候,我分明感到,他的手真凉啊!
此处以读代讲:评议'分明'、'真凉'该如何读。
四、合作探究,感悟亲情。
1、小组内分角色朗读父与子的对话,理解词语'尴尬',体会人物感情。
2、小组内合作讨论:品读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我的心里却一直珍藏着那盏灯,那是一盏最美的灯。'
在此处我特意设计了为文本补白的环节,叫孩子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1)、设计问题。
那是一盏用冰做成的灯,是父亲用心打磨的灯,所以这也是一盏用做成的灯。(心)
那是一盏用冰做成的灯,凝聚着父亲对孩子的爱,所以这也是一盏用做成的灯。(爱)
那是一盏用冰做成的灯,凝聚着父亲对孩子的情,所以这也是一盏用做成的灯。(情)
(2)、师生联读:
五、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1、展示冰灯,升华父爱。
2、品读名句,升华情感。
'爱,永不熄灭的灯!'以此为契机,激发孩子们心底的感动。
3、拓展交流,再现亲情。
你生活中有这样的感人事例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六、课堂达标,当堂检测。
1、用'尴尬'说话。
2、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没过几天,冰灯就化了。但是,我的心里却一直珍藏着那盏冰灯,那是一盏最美的灯。
'珍藏'的意思是,说'那是一盏最美的灯'的原因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外实践
对爸爸妈妈进行一次专题采访,请父母讲一讲对自己感人的爱的故事。
一、教学评价:
课堂结束前,由小组长负责总结评价,从学生的参与度、展示、质疑的精彩度等方面表扬本节课的优秀学生,评出优秀学习小组和学习之星。
二、教学反思:
1、课堂伊始,让学生根据课题自主质疑,鼓励学生'想问、会问、善问',使质疑成为学生的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质疑,目的是让学生的内因发挥作用,产生思维的兴奋点和认知冲突,培养主动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文本。'以读代讲,读中悟情'的诵读品读法让学生感悟到了文中浓浓的亲情。课堂上学生的兴趣浓厚,表现积极,实现了有效学习。
3、充分挖掘教材,进行补白的创造性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升华了情感,体现了高效课堂的有效性与发展性原则。
不足之处:
要求学生讲述自己和亲人之间发生的感人事迹时,学生要么无话可说,要么说出的事例非常平淡,没有代表性。如果当时我能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那学生就能在讨论中想到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了。
心中的那盏灯字篇九
几辆火车隐在夜色里,停在锈迹斑斑的铁轨上,不知要开往何方,月台上的积水倒映着绰绰的人影。寂寞袭上心头,隐隐觉得,那是离人悄悄洒下的泪。捶着坐得发酸的腿,拖着行李箱,头变得很沉,眼睛半睁半闭,视线已是一片模糊,夹在人群中缓缓地前进。食指不停地揉着太阳穴,每一步都好像迈进了云霄。只是凭着记忆,寻找着方向。
几缕凉飕飕的秋风吹入我的衣领,猛地一个激灵,把我从浓厚的睡意中,生生地拉向现实。火车站出来拐个弯就是外婆家,途中只需经过一条巷子。可今夕,那巷子却显得格外的长,耳畔是秋虫们的吟唱,寂寂的长巷倒映着梧桐斑驳的影,风吹来,洒了我一身的露珠。此时,叶落,尘归,我无法顾及路边的景色,眯着眼,听着火车行驶的'喧嚣,过后只留下一片沉寂,行李箱滑轮滚动声在寂静中显得分外的响。我突然之间觉得寂寞,早该回家了。
可毕竟是累了,我只是跑了那么一小段路已气喘吁吁。停下脚步,抬头一看,重重楼影中,竟亮着一盏灯,是那么明亮,那样孤寂。
因为小时候怕黑,睡觉就成了我的“心病”。手紧紧地抓着被子,将脸整个儿埋了进去,忐忑地听着动静,刚闭上眼睛,窗外的秋虫便凄凄切切地唱。脑海中忽地想起表哥说过,每到此时恶鬼就出来吃人了!我的心一寒,赶紧将被子捂得更严实了。可是没多久就气闷了,小心翼翼地探出脑袋,大气都不敢出一声。这时候,门突然开了,我吓了一跳,浑身上下都起了鸡皮疙瘩。“咦?怎么没睡?”外婆关切地问我。我睁大了眼睛再三确认眼前这人是外婆无疑后,才小声地说:“我,我怕黑……”外婆微微一笑,点亮了一盏灯,坐在床边,在灯下静静地织起了毛衣。那微弱的光,却将外婆的脸照得清清楚楚,我不由地细细端详起外婆来:额头上的皱纹深深地勾勒着岁月的沧桑,隐匿在随意散落的银丝中。她低着头,柔和的灯光映在和蔼的面容上,显得格外亲切。我微笑着闭上双眼,听着秋虫的轻唱,渐渐进入了梦乡。有外婆在,灯永远亮着!
远远地望着那束明亮的灯光,竟觉得愈来愈像外婆,千万点的幽光最终落在了那一头花白上,是那么熟悉。心头一暖,不觉已走到巷头。那路的尽头,立着绰绰的人影,我一眼便认出来了,是外婆!她正倚在屋旁,静静地等我。那皎白的灯光,在我转身奔向家的那一瞬间就已那深深照进我的心口,那是我不可磨灭的心灯,为我指引着路的方向。
我的人生,因你而明亮,心中的那盏灯,时时鼓励我,丰润我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