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捉泥鳅三百字篇一
大哥哥好不好咱们去捉泥鳅
……
真有他的,还是单曲单句循环模式。我打断他:“你捉过泥鳅?”他一脸懵懂地望着我,总算是按了暂停键。
小时候,老家的稻田里,不夸张地说,泥鳅都是用竹撮箕舀。小小的山村依山傍水,稻田傍着小河顺着山坡鞋垫子似的摞叠上去,灌溉用水都是用木槽或竹槽把河水引到最上面的稻田,再一块块灌下去。每家的稻田靠大路的一侧都用稀泥圈了界,界内是自家的稻田,界外则是水流自上而下流经的渠道。水是公用的,每到灌溉季节,各自把泥巴圈扒开一个豁口,水流进自家的稻田,等灌饱了,又把豁口给补上。至于田坎上公共水流通过的豁口,只要需要,都可以扒开或是堵上。
那时捉泥鳅,都不敢在泥圈内的稻田里,粮食都是活命的根本,弄不好屁股就要挨大人的板子,故而,我们捉泥鳅都是选择泥圈外的公共水道。一人把上面的田坎豁口堵上,掏一条小槽把水引到大路旁的水沟,一人把将要捉泥鳅的稻田泥圈外公共水道的水排了只留少许,然后把田坎豁口也堵上。准备工作就绪后,一人把从家里偷出的竹撮箕斜向下按到稀泥里,另一人则赤着脚在稀泥里往撮箕口趟。时机到了时把撮箕端起来口稍上抬,就见大半撮箕稀泥里有肉滚滚的东西在翻腾、扭动。岸上一人接过撮箕,到大路旁边水沟的小水潭里淘洗掉泥浆,把泥鳅倒进木桶里。如此周而复始,一会儿工夫就有大半桶泥鳅到手。几个孩子分了,拿回家有的干煸,有的加韭菜炒,有的加酸菜炖,馋得家里的猫咪围着灶台一边转一边喵喵地叫个不停,大人们也省了些唠叨。
这样的捉泥鳅法,泥鳅来得似乎也太容易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稻田里的泥鳅越来越少,越来越难捉到。几年前带老公和儿子回老家,本想把儿时经历过的一些东西也让他们体验一遍,只是,所有的稻田都改成了旱地,用竹撮箕舀泥鳅,湮没在了小村的历史长河里,也无奈地沉到了我的记忆深处。
小孩子的心是最单纯的,在他们的认知中,除了好就是坏,人有好坏,动物也一样。比如说小时候看到蚂蚁打架,总是习惯性地认为红蚂蚁是好的,黑蚂蚁是坏的,总会毫不留情地帮助红蚂蚁把黑蚂蚁碾死,或是用力吹一口气把黑蚂蚁吹走,或是一瓢水把黑蚂蚁淹没。关于泥鳅,我们也在心底里把红尾巴的当成最好的。
捉红尾泥鳅,其时我已经跟着父亲在镇上读了小学。父亲在镇教育组工作,教育组的办公地点是暂借的太坪高中的房子。太坪高中不远处就是太坪河,河里鱼、虾、蟹都多,自然也少不了泥鳅,还是我们眼里顶顶高贵的、个头肥大的红尾泥鳅。
说到捉红尾泥鳅,我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高我两级的妮。她父亲是高中老师,她和妹妹都跟着父亲在镇上小学读书。我们住一栋楼,她家在二楼,我家在楼下。这个小妮子不是读书的料,对玩却是都在行,女孩玩的`项目她样样精通,就是男孩玩的那些把戏,她也从没怂过。可以说,那时她就是教育组和高中所有老师孩子的“王”!
不上学的日子,妮带着我们一群孩子不是在山上乱窜,就是在河里游荡。相比较难得爬的大山,我们更喜欢将太坪高中环抱在怀里的这条太坪河。其中,捉红尾泥鳅是我们必玩的乐此不疲的项目。
妮多半带我们在靠近高中的河这边玩,但要是捉泥鳅,就得趟过河到对河岸附近的缓水里。太坪河就像卧着的一位妙龄女子,身材凹凸有致,途经太坪高中的这段刚好是“s”形,靠近高中的这边水急一些,浅水里几乎没有青苔等水生植物,河对岸水流缓,回水湾较多,鹅卵石多半被丝缕状的青苔覆盖。那些回水湾,正是红尾泥鳅的藏身处。
夏日的周末午后,妮叫上我们一群孩子,提着空酒瓶,浩浩荡荡地向河边进发。到了河边,大家一个二个地踢掉塑料凉鞋,赤脚趟水过河。赤着脚从青苔满布的鹅卵石河底趟过,是需要技巧的,稍微不慎,就可能脚底打滑一屁股坐到水里,打湿裤子裙子不说,屁股蛋子跌得那个痛哦,保证让你呲呀咧嘴记忆深刻。妮的技术好,跟三脚猫一样,三下两下就安然跳过去了。我们其他人多半是手拉着手,串成一串往前趟,万一哪个有闪失,旁的人也能及时扯起来。
还记得有一次,住我家隔壁的小男孩非要跟着我们过河去捉泥鳅。他还不到上学年龄,我们都看不上这么个小不点,妮坚决不带他。没想到他也胆大,跟在我们后面跑,到了河边来不及脱鞋就下了水,战战兢兢地没走几步,扑通一声,坐到了河里。妮看事情不妙,赶紧跳回去把他捞起来。可是裤子已经全湿了,小人儿死活不敢回家。最后没辙,妮把他带到河边不远处的草棵,要他先躲在那里,把裤子扒拉下来给她拿到河边大石头上晒。大热的天,小人儿光屁股躲在草棵里,一会儿在喊有虫子咬,一会儿又在喊,等裤子晒干穿时,腿上尽是红疙瘩和抓痕。
捉红泥鳅时,妮是给我们分好工的,有人打探,有人清理青苔,有人搬石头,有人协助围圈,有人负责拿空酒瓶。妮是主攻手。她的眼睛有些贼,红尾泥鳅晃个影,或是红尾巴没藏好,或是吐一串小泡泡……一丝一毫动静都逃不脱她的眼睛。眼睛毒,下手则快、准、狠,绝不犹犹豫豫拖泥带水。你仿佛就看她一捧或是一按,一条红尾泥鳅就已经被她收归囊中了,中间的细节总是抓不住。我们也曾试着捉,不是手太慢还没触到水面泥鳅已溜之大吉,就是好不容易逮着了还没出水面泥鳅又滑脱逃走了。一群孩子,谁也没有妮捉的红尾泥鳅多。
我们捉的红尾泥鳅全塞到空酒瓶里。没有想到要吃它们,纯粹就是好玩图个乐子。装着红尾泥鳅的空酒瓶不盖盖子,就那样搁到桌子底下立着。往往半夜里听到酒瓶滚地的声响,第二天早上爬起来,根本不敢脚沾地,水泥地板上横七竖八的全是泥鳅,有的已经僵硬,有的奄奄一息,有的身子还在翻卷、扭动。
经历过几次如此的“恐怖”事件后,我们再捉到的泥鳅,在河里时还是装到空酒瓶里,等上了岸,大家提着酒瓶不回家,而是往河畔的独门小院走去。那是高中校长住的地方。校长家里养了一只黑猫。校长对黑猫宠爱有加,在那缺油水的年代,他常常在下午往返学校与“食品”之间,手里颤颤地提着一挂猪肝,或是其他边角料。黑猫也长他的脸,足有二十几斤重,论个头,小豹子一样,要论叫声,夜里听起来,虎啸一般让人寒毛倒竖。妮带着我们去找校长,校长看到我们手中酒瓶里的红尾泥鳅,乐得合不拢嘴,那可是他宠猫的最爱啊!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沉浸在捉红尾泥鳅的趣味里。校长家的黑猫似乎更壮了些,毛色都油光水滑的。某一天,不知黑猫是吃泥鳅或是猪肝吃腻了想换换口味,还是脑子里进了水,它吃了一只药死的老鼠,翘了辫子。校长伤心了好久。
捉泥鳅三百字篇二
最近,我们班正在开展《动物大世界》的主题活动。一天,陈辰小朋友带来了几条小泥鳅,说:“我昨天和爷爷在捉泥鳅,泥鳅很难捉的,很滑的。”孩子们对泥鳅不容易抓的现象有了兴趣。于是,我们生成了《捉泥鳅》这一科学探索活动。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并不满足泥鳅表面特征的观察和感知。活动中,我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以捉为主线,让孩子在捉的过程中发现泥鳅因为黏液的帮忙而容易逃脱的现象。在此基础上,不同材料捉泥鳅的结果使探究活动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个过程中,我重在让幼儿比较粗糙材料与光滑材料捉泥鳅的不同现象,让孩子们自己发现,共同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助于幼儿发现和判断自己的实践。
最后科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更应回归与生活。本次活动的延伸也是继续探索的起点。所以,我从捉泥鳅的现象中生成防滑活动,让幼儿理解科学对我们生活的帮助和重要性。
1、大胆亲近泥鳅,进一步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捉泥鳅的快乐。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一、欣赏童谣flash《捉泥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生活经验,生生互动,了解泥鳅的一般特征,同时激发幼儿探索泥鳅的积极性。)
师:歌曲中的小妹妹为什么那么高兴?泥鳅长的是什么样的?(请个别幼儿讲述已知的泥鳅的特征)
二、观察感受泥鳅,进一步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提升幼儿经验,解决重点:黏液。
1、(出示泥鳅)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泥鳅身上还有那些地方我们没说到的?它有没有特别的地方或有趣的事情呢。
2、幼儿观察后讲述自己的发现。(师提醒幼儿讲完整的话)
3、幼儿徒手尝试捉泥鳅。
师:泥鳅这么调皮,它有什么奥秘让我们难以捉住它大家来找一找,
师:这些滑滑的、粘粘的是什么呀泥鳅身上为什么滑滑的?
(如果幼儿说不出,师直接丰富:黏液)
师:这些黏液对泥鳅有什么好处(能帮它逃走)
师:除了帮它很快逃脱,黏液还会有什么好处呢,你们猜一猜好吧,老师请你们看一段录像,看了就知道了。
4、看录像,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师:现在你们知道了吧,泥鳅的黏液还有什么作用呀?
三、通过竞赛,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捉泥鳅的现象。
2、幼儿自由探索用棉手套和塑料手套、青菜叶和甜瓜叶、干毛巾和锦丝布捉泥鳅,并在相应的表格上作记录。(在使用的材料图片边打勾或打叉,要求两样对比着都试一试)
3、幼儿自由结队进行捉泥鳅比赛。(提醒幼儿各队人数相同)
4、比赛后、师出示统计表,记录,比较、发现结果不同的原因。
2)小结:粗糙的棉手套捉泥鳅时,防止泥鳅逃跑的力量变大了,泥鳅就不容易滑走了,塑料手套自己也是滑滑的。它捉泥鳅时,防止泥鳅滑走的力量还是很小,所以不容易捉到泥鳅。
四、联系生活,初步知道如何用粗糙材料防滑(让幼儿感受到探讨科学的问题,是为了解决生活的问题)。
1、师:刚才我们捉泥鳅,把地板弄地湿湿的,瞧地板变滑了,为什么我们没有滑倒?(引导幼儿观察鞋底)
2、这个道理和我们用棉手套、瓜叶子捉泥鳅防滑的道理是一样的。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让滑滑的地板变的不滑?(铺纸板、地毯、地上划纹路等)
4、在《捉泥鳅》的歌声中整理场地,用拖把、抹布檫掉地上的水等。
捉泥鳅三百字篇三
周末,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外婆家游玩。
外婆家有一条小溪,我走过去一看,见到几个孩子在泥里摸索着什么。我好奇地问:“你们在干什么呀?”只听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抓泥鳅!”我看着看着,也加入到这支“抓泥鳅大军”之中。
我学着他们在泥里摸索着,展开了地毯式搜索,忽然,我的手指碰到一个长长的,滑溜溜的东西,我断定这就是泥鳅,猛地把它抓起,嘿!还真是一条泥鳅,我还没来欢呼,这个狡猾的家伙却一下子从我的手里滑走了。
这次我吸取上次的`教训,把一条泥鳅逼向岸边,我看准机会,把它推上岸去,我得意地想:“哈哈哈,看你还怎样跑!”谁知泥鳅的头突然向下钻去,我还没来得及反应,它已经“淹没”在泥里了,我连忙去阻挡,但它已经去别的地方了。
经过两次失败,我总结出一种办法,和第二次差不多,但在岸上面埋一些瓦片,它就跑不了了。工夫不负有心人,第三次我终于抓到了一条泥鳅,随后又抓了几条。夕阳西下时,我们满载而归。
抓泥鳅真是太有趣了!
捉泥鳅三百字篇四
在我童年的时候,有许多有趣的事,比如:游泳、钓鱼……但我最难忘的就是在我二年级的.时候捉泥鳅的事情了。
今天,我们一大家子来到妈妈的老家,准备捉泥鳅。我提着水桶,脱掉鞋,兴冲冲地往稻田跑去。
水沟的水很少,可泥土湿漉漉的,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泥土上有一个个小圆洞,听大人说那就是泥鳅的出气孔。
我目不转睛地看着水面,急切地等待目标的出现,忽然一条黑不溜秋的泥鳅跃出水面,翻了个跟头就钻到水中去了,好像个跳高运动员,我大喊一声:“泥鳅!”说着便把手伸进水中乱抓,弄得水花四溅。“嗖”,我的手捉到了泥鳅,但它挣扎了一下,我就不由自主地放开了,还吓了一大跳,接下来的几次,我不是让泥鳅从我的“五指山”下逃了,就是没找好时间把手提起来。有一次竟还把一根枯木当成泥鳅,用了“降龙十八掌”把它捉了过来,空欢喜一场,但我并没有灰心,心想:虽然泥鳅狡猾,但只要我有耐心,就一定可以做到。
经过和泥鳅比敏捷的几个回合里,我练就成了一身“好功夫”。一下午就捉到了几十条泥鳅。
时光飞逝,现在已经不再捉泥鳅了,但是我依然怀念捉泥鳅的感觉,那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捉泥鳅三百字篇五
前天一大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外面锻炼身体。在回家的路上,我们突然感到有雨点落了下来。雨越下越大,我们赶紧跑回到了单元的楼道下避雨。一会儿,就看到地面上就有了很多的小水坑,在太阳的照射下下闪闪发光。很快雨就停了。
看到天气这么凉爽,我想叫爸爸带我去黄河滩玩。因为小豪和爸爸在黄河滩捉了好些的泥鳅,所以我也特别的想去。我和妈妈坐上爸爸的摩托车,因为刚刚下过雨,感觉还有些凉凉的。到了黄河边,我看到很多的小水洼。我知道这都是前一段黄河放水排沙,水涨以后又落回去形成的'。因为过了好些天了,所以水洼很浅。
我和爸爸就直直的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果然,那些小泥鳅发现风平浪静了,一个个从泥里拱了出来。我和爸爸轻轻的弯下腰,死死地盯着它们,两只手渐渐的接近...突然,爸爸用手一捧。“啊!抓住一条!”太棒了!妈妈连忙递上一个大可乐瓶把泥鳅放进去了。我一看也连忙去逮我的战利品。
然而,我一连好几次都扑了个空。我有些沮丧的对爸爸说:“真讨厌,我为啥老抓不住!”爸爸笑着说:“唉!水平不中嘛。”我突然的想起了小豪逮泥鳅的办法。我静静的看着,发现一只泥鳅刚刚露头,我就连忙捧起那一大块的泥扔到了岸上。我一看,果然逮住了一条。
哈哈!此法果然有效,我们也是满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