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让爱的种子生根发芽篇一
那是小学。由于我做值日,离开校园时,天已有了些要黑的意思。我有些夜盲,所以便急着在天完全黑之前赶回家。不料在经过一座桥时,因为前进太快,自行车猛地一震,便不听使唤了——链子掉了。我赶忙下车查看情况。一瞧,发现链子几乎全部脱落,已不在两个齿轮上。我想了会,决定将车子推到修车铺修。到了修车铺,发现门是紧锁着的,我抬起头,发现天空已拉上了漆黑的幕布,看来现在已经很晚了。
我蹲下来,开始试图自己修好,可过了十分钟,还是没修好,我那时实在是手太笨。我的额头上渐渐流出了一些汗珠,我放弃了,开始等待好心人的经过。
可是时间走了很久很久,也没有多少行人经过。那些经过的行人,大多行色匆忙,根本没有时间停下脚步,有的甚至连看我一眼都没有看。
我开始有些饿,有些害怕,可是身无分文。我想起家人,她们一定有些着急,说我怎么还没回家。我想念家中可口的饭菜,它们是不是已经所剩无几?是不是已经凉了呢?想到我可能回不了家了,我俯下身子,呜呜地哭了。
不知道时间又走了多少步,我只知道有一个叔叔来到了我的面前。他一脸慈祥地问我:“小姑娘,你怎么了?”我仰起头,停止了啜泣,说:“我的车链子……掉了,我…回不了家了。”我的话因为哭泣未缓过来而断断续续。他点点头,冲我笑了笑,便蹲下来,用干净的手触碰那黑黑的链子。
不出两分钟,他就站了起来,对我说:“修好了,小姑娘,你快回家吧,家人会着急的'。”我点点头,投给他一个大大的笑脸:“恩,谢谢叔叔,叔叔再见。”他向我挥挥他那变得有些脏的手,走了。我的心中涌上了一丝温暖。
时过境迁,好见你过去了,我依然记得那个叔叔的影子和他的言语。每一次心中暖暖的时候,都能想起他。
温暖它一直都静静地处在你身边,等待你用心去发现。
让爱的种子生根发芽篇二
;[摘要]课外阅读是语文学科的延伸,要让学生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必须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给学生提供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这样,让课内学习为课外阅读指导方法,让课外阅读成为课内学习的延伸,两者相得益彰,学生就会爱上阅读。
[关键词]课外阅读;课内指导;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分享成果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如今的语文教学都十分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学习,更要走向大语文之路,要重视课外的广阔空间。
提起课外阅读,大多数语文教师和家长都感到十分头疼。大家都知道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可是有多少学生是真的爱看课外书呢?经常听到教师们语重心长地对家长说:“要让孩子多看课外书!”家长们却在诉苦:“唉,就是不爱看书……”反思现状:教室图书角里摆着书籍,学生们下课时就只是找些图画书看看,好多文字书摆在那儿无人问津;每周要求学生写两篇课外读书摘录笔记,教师却走马观花式地批改,最终使得课外笔记也流于形式;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更多的教师是寄希望于家庭来培养孩子课外阅读的习惯,但这种模式下的课外阅读收效甚微。课外阅读所面临的窘境,除了客观条件的制约之外,主要还有人为因素,即对课外阅读主观上重视不够,一方面教师虽认识到位,但行动上落实不够,另一方面家长存在着模糊认知,就更谈不上行动了。
任何阅读都是提升个人修养素质的途径,我认为课堂教学是为习得阅读方法而教,而课外阅读是为培养习惯、感受快乐而读。我觉得有必要让课外读本走进课堂,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走进更广阔的天地,让他们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激起他们阅读的兴趣。这样,课内外相得益彰,才能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课外阅读的核心问题就是“读什么”“怎样读”“读得怎么样”的问题,如果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了,课外阅读的一切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一、激发阅读兴趣,推荐阅读书目
好多家长不知道该给孩子买些什么课外读物,孩子爱看的大人觉得肤浅、低级趣味;买了许多大人熟知的古今名著,可是晦涩难懂,孩子又不爱看。这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书籍,除了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古今名著外,更应该与时俱进,更新书库,推荐一些能反映主流文化价值取向的作品。比如,低年级的《神奇校车》系列,高年级的杨红樱著作等。最重要的途径是链接课本、拓展阅读,与课文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狐狸分奶酪》后,学生们都说狐狸狡猾,还说出了好多类似的故事《狐狸和乌鸦》《狐狸和兔子》……狐狸的狡猾在学生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于是,我告诉学生,其实故事里的狐狸并不都是狡猾的,外国的狐狸就不一样,我推荐了外国读本《狐狸买手套》《吃书的狐狸》。看着学生一脸疑惑的表情,我把故事的梗概讲给他们听:寒冷的冬天,小狐狸想去镇上买双手套,可是妈妈告诉他人类很可怕,小狐狸能不能买回手套呢?进城后会有怎样的遭遇呢?设下悬念后,学生们纷纷猜测起来。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回去纷纷缠着家长快点把书买回来,想读一读跟课本中不一样的狐狸。在后来的课外阅读分享课上,学生们告诉我,原来狐狸也有善良的,人类也能和狐狸友好地相处,还眉飞色舞地说起吃书的小狐狸是多么可爱、有趣呢!
二、指导阅读方法。在读中提升语文素养
为了避免学生阅读的盲目性、随意性,使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按需不定时地利用语文课堂教学来进行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以低年级的绘本阅读为例。绘本是近些年推广起来的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的读本,简洁、形象的图画配上寥寥数字,学生们非常喜欢看,但却往往是快餐式地阅读,一会儿就翻完了,一笑了之,收获甚微。观摩了江苏省前街小学许嫣娜老师执教的《一颗超级顽固的牙》课外绘本阅读课后,我受益匪浅。
塔比莎想让一颗松动的牙掉下来,想尽办法也没有成功:在蹦床上使劲跳,让乌龟扯着绑在牙齿上的绳子慢慢爬,用口香糖粘住房门和牙齿想拽下来,这些办法都没有成功,最后无意中打了个喷嚏,把牙给喷出来了。乍一看这就是个让人忍俊不禁的有趣故事,听了许老师的课后我才明白,绘本原来还可以这样读。
首先,许老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幅图,注意塔比莎失败了一次又一次,越来越失望的表情;其次,在描述塔比莎實施各种办法时,学生们从开始只会用“拉”,到后来用上了“拽、扯、拔……”等一系列的动词,表达逐步精准;再次,许老师反复引导学生用上动词讲述情节,不断用句式来内化语言,学生们的故事逐渐讲得绘声绘色;最后环节,许老师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色出发来讲述故事:假如你就是这颗牙,你会怎样把今天的故事告诉大家?假如你是塔比莎的那只猫,你又会怎么讲这个故事?学生的想象表达更是奇妙有趣。
在许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看得仔细认真,说得兴致勃勃。这样的阅读有哪个孩子不喜欢呢?学生们收获颇多:学会了仔细看图,产生联想;明白了表示手部动作的字词多是提手旁;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从单幅图的句式训练到后面能够整段地讲述故事了;学会了津津有味地阅读绘本的方法。
三、分享阅读成果。感受阅读的快乐
课外阅读如果不及时进行反馈,只怕多数学生难以坚持,如果教师们敢于改革、敢于创新,让反馈不仅仅停留在写课外读书笔记上,而是在学生阅读完推荐书目后,利用一节课来让他们分享阅读成果,这将会使课外阅读效果产生一个质的飞跃,也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曾经有幸观摩过王文丽老师执教的高年级整本书阅读分享课,让人耳目一新。她课前给学生推荐的是一本小说《本与安娜》。这本书反映的是童恋问题,讲的是不满十岁的本爱上了转学来的移民女孩安娜,并为这朦胧的超出一般友谊的爱而激动、彷徨,安娜有一阵子也很爱本,但后来安娜转学离开了。这份感情很美好,却也很沉重。推荐这本书就源于细心的教师察觉到了学生懵懂的青春期心理,便想以此来给他们正确的引导。
试想,一个只会读语文书的学生会有写小说的冲动吗?这完全得益于丰富的课外阅读。表面上看,王老师这节课好像上成了思想教育课,但回顾整节课,听、说、读、写无一不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有了这样畅所欲言的课外阅读分享课,学生能不爱上读书吗?语文课堂就应该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给学生提供交流思想的阵地,这样,学生的阅读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動力和热情不减的兴趣。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如果只在一个文本里反复纠缠,被例子所困,那是一种浪费。读得广远比读得深入更有价值,就像蜜蜂采蜜,采过的花多了,蜜才香甜。是啊,不忘初心,不为现实所困,大胆地让课外阅读走进语文课堂,奏好“激趣、指导、分享”这三部曲,必然会让学生爱上阅读,让语文课堂变得精彩纷呈。只有课内外相辅相成,才能真正实现“大语文”观。让我们带着学生走进更为广阔的天地,让阅读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责编:刘宇帆)
相关热词搜索:;让爱的种子生根发芽篇三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梦想正在生根发芽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有一个梦想——长大后能当一名律师!律师,是多么崇高的职业。它维护着人民的权利,用法律作盾,用正义作剑,像一位勇士一样,让恶势力不敢靠近。
律师的职责是让人民得到本有的利益,是人民的一块坚强的后盾,是为人民作出贡献的。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我还是想成为一名律师。我那当律师的想法,早在几年前,便在心中深深地埋下了梦想的种子。小时候看电视新闻,见到许多民工因为包工头欠了工资,而愁眉苦脸、焦急不安却又无可奈何的样子,我虽懵懵懂懂,但真心为他们担心,为他们愤怒,包工头怎么能忍心伤害这些原本就十分无助的'人儿呢?我默默在心里发誓:长大后,要成为一个能为民工们排忧解难,能说服包工头主动发工资的人,但又说不出这是一个什么职业。
现在,当我又看见电视中播放霸道无理的事情,我还会恨得咬牙切齿,此时,我又萌生了当律师的想法。这想法停留在我脑中便从不消失。世界上有许许多多更伟大的职业,但我一心只想当一名律师,在我心中,律师是世界上最圣神的职业。我的律师梦像一粒坚硬的种子,落入我心中的最深处,经过一次又一次精神的滋养,顽强地抽出细细的枝条,拼命地生长着,努力汲取埋藏在深处的点点滴滴的养分。
梦想的树苗,此时还很小很小,但我相信,只要努力,它一定会长成高大挺拔的大树,结出鲜美甜嫩的果实,等着我去采摘,去运用。而我,则需努力学习法律知识,考取专业法律学校,成为一名真正能为人民出力的律师,实现自己的梦想。梦想正在生根发芽,我要用行动来换取最终的果实!
让爱的种子生根发芽篇四
有个寒冬的下午,我蜷在沙发后读完了圣艾修伯里的《小王子》。次年夏天,在丽江的一间酒吧,我读了随手在吧台上拣到的一本书,凡·伊登的《小约翰》。两本书都是儿童文学的经典,圣艾修伯里是空军飞行员,以一本《小王子》得享不朽;凡·伊登是医生,《小约翰》则大受鲁迅的垂青,并亲手翻译为中文。我当时喃喃发了愿,也要写出一本儿童文学作品来。
然而,一些年过去了,我的儿童文学迟迟没动笔。我为自己找理由:对于一个失去天真之心的作家,没有比写作儿童文学更困难的事情了。然而,这其间却发生了一件让我吃惊的事:我自己竟被写进了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中。这本书,就是陆梅的长篇《当着落叶纷飞》。
我和陆梅是文字上相交多年的朋友,但直到《当着落叶纷飞》出版的前夕,我还没有和她见过面。此前读过她的小说,譬如《我的忧伤你不懂》,感觉到她语言的清新和亲切,还有难以说尽的忧伤。这次听说她把我写进了书,先是当作一个笑谈。在我看来,好的儿童文学作家,都有颗童心,这颗童心至少包含三方面:本质的清澈,优异的想象力,和一点点恶作剧。后来读到她先期发表的后记,才发现,书中千真万确有个“何大草”。这让我既紧张,又好奇。我当然明白,我在书中只会是个小配角、一个小符号,但我还是以前所未有的心情,期待着它。
书终于从上海抵达了成都。我在邮局门口把书翻开,正看见“何大草”在送给少女沙莎的书上写下一句话:“每一本书都有灵魂。”我问自己,“我”有这么深刻吗?沙莎的形象印在书的封面上,乱发、大眼、撅着嘴,孤独、委屈,也很顽强。我把书拿回去,没有马上读。
再打开的时候,是第三天上午。我用了一个安静的大半天,逐字阅读这本书,直到读完最后一个字。合上书,只记得“何大草”出现过,但已经模糊了。即便是书中和作者几乎重叠的叙述人“潘记者”,也似乎隐入了幕后。在我眼前久久浮现的人,是在关中平原上独行的沙莎。沙莎十四岁,父母在遥远的上海打工,和她相依为命的,是88岁的老祖父。她喜欢一个人迎着落叶奔跑,而她奔跑的姿态,也像是一片随时会被风卷走的落叶。
写乡村,至少有两种写法,一种是田园化,如鲁迅《风波》中的文豪,夕阳黄昏,文豪的酒船驶过河上,遥见七斤一家在乌桕树下啃干饭,就大发诗兴说:“无忧无虑,真是田家乐!”此即所谓“诗意的栖居”,这几年我听得耳朵起茧巴。还有一种是苦难化,孜孜于揭露和控诉,文字有如干涸的河床,既是袒露的,也是直露的、粗糙的,和报上社会版的“特稿”差不多。
但,《当着落叶纷飞》走的是别的路。它也写到了苦难,却也蕴含着温情。也写到了孤独,甚至是绝望,但绝望中,还有遥远处伸来的援助的手。这后一点,很容易被误解为“施舍”。但也正是这一点,道出了事实的真相:城乡巨大的落差。一直在低谷里挣扎的人,多需要从上边拉一把!
“要疯狂些,才能不疯掉。”
对他的日子来说,这哲学如此简单、直接、直抵本质。阿三爱好收集刀子,并送了一把刀子给沙莎。刀子跟沙莎是相配的,因为她就像一把刀子。当几个蛮勇少年来抢夺她的刀子时,她捅伤了其中的一个,因此而被关进了少管所。但是,刀子只象征了沙莎性格中尖锐的一面,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她还维护着一小块保留地,那是细腻的、敏感的,也可以说是诗化的,这就是对阅读的喜好,对文字的热爱。遥远的`憧憬就在这些文字中产生了。我已经使用了好几回“遥远”这个词了,似乎有点滥用了,可是,对沙莎们的人生来讲,好日子怎么可能是近距离。她在少管所做图书管理员,读了很多书,写了很多的日记、信。周干警,她视沙莎如女儿,她说,沙莎的文笔不比“少年作家”差。然而,这改变不了一个简单而又如铁的事实——当沙莎看到周干警亲生的女儿时,震惊得说不出话:那女孩有着漂亮的衣裙,柔顺的头发,身负万千宠爱,举止顾盼生辉。她是她的同龄人,她和她却隔着万水与千山。
沙莎向周干警请假回家看望老祖父。老祖父正累晕死在田头。锅里,搁着几天以前的煮红苕。贫穷无法摆脱,但自由可以选择,沙莎没有返回少管所,她选择了自由,跟阿三一起去流浪。天地茫茫,两个流浪的身影,很像携手闯江湖的侠侣,譬如郭靖和黄蓉,杨过和小龙女,萧峰和阿朱……然而,作者没把它写成武侠小说,当然,更不是浪漫文学:沙莎和阿三选了一条自由之路,但也是歧路,注定没路穷途。
故事如果就这么写下去,可能就是一部“苦儿流浪记”,一出让人陪几把眼泪的苦戏。然而,《当着落叶纷飞》不是这样一本书。它还交织写了另外一条线:上海的潘记者——也许,可视为作者理想中的自己、或理想中的一个友人吧——因为所住小区房屋大修,认识了工地木匠、沙莎的父亲。他几乎是个文盲,几次去找潘记者读信,这使潘记者成了沙莎的“大笔友志愿者”,开始和沙莎通信。书信,这种古老的交流方式,像各自从千里之外伸出的两只手,把上海和西北乡村、把一个女记者和一个少管所的女孩子,握在了一起,一只温暖、坚定的手,握住了一只冰凉、无助的手。当沙莎和阿三在漂泊中彷徨歧路时,是潘记者无形的手,牵住他们的衣角,把他们往回拉。潘记者告诉沙莎,作者告诉读者,沙莎,将不再是孤零零。(在“往回拉”的过程中,他们邂逅的一个作家,也起了一点点作用,我很惭愧也很荣幸,这个作家恰好名叫“何大草”。)
这部小说最震动人心处,是对艰难世事中弱小生命的书写。但,它最感动人心处,却是向前推进的那一步:对弱小生命的救助。在贫瘠干旱的土壤里,再顽强的种子,也需要有人浇水松土,才能生根发芽。
合上《当着落叶纷飞》,我再次相信,陆梅是个理想主义者。同属于作家,相对于她书中细腻、丰沛的关爱,我笔下的温情要吝啬得多了。因为,我基本上是个悲观主义者。然而,连我自己都难以解释的是,我这个悲观主义者,记忆中最为难忘、最为美好的读物,却多半是理想主义者的书。就是在这看似自相矛盾的心情中,我更能体会到,这个充满焦虑和孤独的人世,是多需要天真之心、悲悯之情。
写到这儿,我顺带捎上一个可能永远无法实现的建议:把“儿童文学”从文学的归类中删去。因为,“儿童文学”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写儿童、并专供儿童阅读的作品。而事实是,一部好的“儿童文学”,既能吸引小孩子,也能打动我这样的中老年人,以及如鲁迅这样严峻的大师。但愿,(再一次发愿),我能在真正返老还童之日,写出一部《小公主》或者《小老头》……这当然是奢望,但也是个温暖自我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