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冬天的柳叶篇一
又是柳叶儿抽芽的季节了。
每当看到那一片片打着细卷儿,在暖和的阳光里慢慢 舒展的柳叶儿时,我总忍不住要伸手去摘一片来,放在嘴里嚼着,慢慢品尝一番那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
那一年春天, 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那一年,我八岁。
柳叶,自然在嫩的时候最好吃,老了,便又苦又硬,难以下咽。柳叶儿一长出来,便长得风快,能够吃的日子,只有那么七八天,至多十几天。
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
柳叶儿,是要抢的。低处的,几天就被大人们抢光了。他们在长杆上绑一把 镰刀,咔嚓咔嚓把树枝全割下来,一抱一抱运回家去,柳叶儿捋下来吃,树枝儿烧火。高处的,大人没办法,这正好有了我的用武之地。
我的淘气,本来就是出了名的。从小就喜欢上树爬高来逞能。谁说这树太高,没人能爬上去,我就两脚一甩,鞋飞出去,猴一样"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点,爬到底下人越是不让上、越是嚷着危险的`那根枝上去,抱住树枝,哗哗地摇,摇得我自己的身子随着树枝弹过来,摆过去,摇得底下人一个劲地喊叫,一片惊慌,才 得意洋洋地溜下树来。便是家里人知道,挨一顿骂,或是挨一巴掌,嘴里哇哇地哭,心里却是美滋滋的。
我和三叔每天都是在太阳出来之前,露珠儿还在树叶儿上的时候,就去抢树叶儿的。近处的抢完了,就往远处。
天蒙蒙亮,眼睛还没有睁开,早春的空气里是一片湿润润的清凉。我和三叔一高一矮;一前一后,踩着村边的小道,一直走到村南那飘着一团淡淡晨雾的小河边。河水缓缓地流着,平静得连一个泡沫都没有,只有远处的小石桥下,偶尔传来一两声"哗啦哗啦"的水响。三叔先找到一棵树,大概认为值得上吧,就叫我过去。我走过去仰头看看,一下甩脱了鞋。.脚丫子猛地踩到冰凉的硬地上,牙齿都咯嘣嘣响。我赶紧把裤带勒紧,手上吐口唾沫,抱住树干,缓一 缓劲,便飕飕地爬上去。衣服扣子开了,肚皮蹭着了树干,凉飕飕的。树上的露珠滴进脖子,滚下去,通身又是一阵阴凉。
柳枝儿抱回家来.奶奶便把柳叶儿捋进盒里、筐里,然后烧一锅开水煮,煮好之后,又捞进凉水里泡。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再攥干了剁碎,放上葱花、盐,做菜糊糊粥吃,有时候还会抓上一小把黑豆,喝两口粥,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
最好吃的当然是用它来包菜包子,里面还要再放一勺油。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 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每当这时,奶奶便不放我出去乱跑,她担心我一个跟头摔倒,那纸一般的肚皮被 弄破,里面的肠子会淌出来。
多亏了那些树叶,吃光了一茬,长出来一茬,再吃光了一茬,再长出来一茬……那年月,有多少老百姓都是靠着这些树叶活下来的!
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我却总忍不住要摘一片下来嚼嚼。而且,我想告诉人们,它味苦,微涩,但能救人,如果你没东西吃,它能够让你活下去。
1、引导:阅读就像旅游,除了去观览沿途美景,还要探究其美在何处,为什么美。欣赏一篇美文,我们除了像上步一样去捕捉表层的信息,还应从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等多个角度去进行品赏!
2、示范:让我们尝试从描写和语言运用的角度来品析本文的写作艺术,并进一步鉴赏主旨。如:“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三个“吃光了”反复强调,显示饥饿的程度,揭示抢摘柳叶儿的原因。“又抢”二字证明摘柳叶乃是无奈之下的选择。
3、分成四人小组,合作找出你认为描写优秀或精彩的句、段,先动情地读一读,再赏一赏,最后说说它“好”在何处?(学生交流)可结合课后探究?练习二。
(1)第8段中,写爬高的一连串动词:“甩、飞、爬、抱、摇、摆、溜”写出“我”的淘气,也为了下文爬高摘柳叶打下基础。
(2)第10段中用“湿润、清凉”四个词展现周围环境的静谧,富有诗情画意,为抢摘柳叶增添乐趣。而“冰凉、咯嘣嘣、 凉飕飕、滴进、阴凉”等 词则写出了抢摘柳叶子的苦涩滋味。
(3)第11段中,把 一个太阳比作“一个大樱桃,去年鲜红鲜红的。”写出极端饥饿,流露出苦涩之味。
(4)第12段中,描写品尝柳叶儿的情形:“抓上一小把黑豆,喝上几口粥,吃到了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用夸张的笔法写出了“柳叶儿”的美好滋味,可见当时生活是多么艰难。
(5)第13段说“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那纸一般的肚皮被弄破,里面的肠子会淌出来。”极言其饿,侧写生活的苦涩。
4、小结;文章明在写品“柳叶儿”之乐,实质不断点染生活之苦。也许没有这种苦,反倒体会不出其中的乐。正因为生活极苦,才有了尝柳叶儿之乐,苦乐相依,折射出作者对“乐”的辩证思考,即审苦与审乐完美结合。而以苦 写乐,正是我们常见的 衬托手法。(点出主题思想及主要写作方法)
5、反复朗读自己喜爱的语段。体会文中苦乐相伴的复杂感情。
冬天的柳叶篇二
语文开启的是学生的心灵,强调的是学生的体验,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追求的是学生的发展。
《柳叶儿》(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一文的设计,旨在通过师生、生生、生本的对话,到文本的深处,在审苦与审乐的层面,领略文章的主旨,品尝文本的语言艺术,进而培养学生对阅读方法,写作技能,语言知识和思维方法的积累意识,进而培养学生全面辨证的审美观念。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由浅入深地去鉴赏主旨,明白文章从内容到形式的安排均是以揭示主旨为旨归的。
教学目标:
1、学会由浅入深逐层鉴赏文章主旨。
2、学习运用多种方法来积累语言、方法、技能。
1、审苦与审乐的辨证结合。
一、积累式阅读
(一)方法积累
a、阅读方法积累——在整体阅读感知中捕捉重要信息。
1、教师范读,学生仔细倾听后说基本感受。(感受)
2、用最少的词语说说刚才听过的感受。(说说——乐)
3、“乐”在何处?(爬高、抢摘、品尝;满足三种欲望。见板书设计。)
4、判断一下开头、结尾写些什么?
5、整理行文思路(现实→回忆→现实)。
b、写作技能积累——在写作艺术欣赏中鉴赏主旨。
1、引导:阅读就像旅游,除了去观览沿途美景,还要探究其美在何处,为什么美。欣赏一篇美文,我们除了像上步一样去捕捉表层的信息,还应从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等多个角度去进行品赏!
2、示范:让我们尝试从描写和语言运用的角度来品析本文的写作艺术,并进一步鉴赏主旨。如:“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三个“吃光了”反复强调,显示饥饿的程度,揭示抢摘柳叶儿的原因。“又抢”二字证明摘柳叶乃是无奈之下的选择。
4、学生合作查找,品析后交流。(生本、生生对话)。
答案要点:(1)第8段中,写爬高的一连串动词:“甩、飞、爬、抱、摇、摆、溜”写出“我”的陶气,也为了下文爬高摘柳叶打下基础。
(2)第10段中用“湿润、清凉、朦胧、宁静”四个词展现周围环境的静谧,富有诗情画意,为抢摘柳叶增添乐趣。而“冰凉、咯嘣嘣、凉飕飕、滴进、阴凉”等词则写出了抢摘柳叶了的苦涩滋味。
(3)第10段中,把一个太阳比作“一个大樱桃,去年鲜红鲜红的。”写出极端饥饿,流露出苦涩之味。
(4)第12段中,描写品尝柳叶儿的情形:“抓上一小把黑豆,喝上几口粥,吃到了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用夸张的笔法写出了“柳叶儿”的美好滋味,可见当时生活是多么艰难。
(5)第13段说“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那纸一般的肚皮被弄破,里面的肠子会淌出来。”极言其饿,侧写生活的苦涩。
5、小结;文章明在写品“柳叶儿”之乐,实质不断点染生活之苦。也许没有这种苦,反倒体会不出其中的乐。正因为生活极苦,才有了尝柳叶儿之乐,苦乐相依,折射出作者对“乐”的辩证思考,即审苦与审乐完美结合。而以苦写乐,正是我们常见的衬托手法。(点出主题思想及主要写作方法)
6、反复朗读自己喜爱的语段。体会文中苦乐相伴的复杂感情。
(二)思维积累——在迁移比较中提升主旨。
1、设疑:你怎样看待“苦”与“乐”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
2、学生畅所欲言。提示:一切“乐”的品得均建立在“苦”的基础之上。
(三)、语言积累——在探究阅读中升华主旨。
1、学生背诵。答案要点: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4)、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5)、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6)、……
1、文章中,也是柳、留相依的。课文第二段中“每当看到那一片片打着细卷儿,在暖和的阳光里慢慢舒展的柳叶儿时,我总忍不住要伸手去摘一片来,放在嘴里嚼着,慢慢品尝那苦中带些涩的滋味儿。”一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悬念:为什么苦中的带些涩还要去品尝?结语说:“我却总忍不住要摘一片下来嚼一嚼。而且我想告诉人们,它味苦,微涩,但能救人。”解开了开头的悬念,表达了对“柳叶儿”作为救命粮的留念之情。
2、小结:苦、乐相伴,柳留相依,正是本文作者要借“柳叶儿”传达给我们的深切体悟。
二、总结收获
(一)、阅读方法:倾听、浏览、概括、判断、品析、表达。
(二)、写作方法:首尾呼应、苦乐相衬、描写细腻。
(三)、思维方法:品味、体验、领悟、探究、哲思。
三、布置作业
(一)、知识积累:摘录本课佳词、佳句到“资料夹”中,了解“柳”文化。
(二)、语言积累:记诵咏柳名句。
冬天的柳叶篇三
星期天,阳光明媚,空气清新“夏天来了!夏天来了!……”我怀着愉快的心情让妈妈带我去柳叶湖玩儿。
快到柳叶湖时,一副块巨大的广告牌迎面扑来,上面写着“柳叶湖欢迎您”。我兴奋地跳下妈妈的小轿车,飞快地跑到了柳叶湖边。只见湖水清澈碧绿,阳光投射在湖面上,波光粼粼,如同仙境一般。湖边垂柳依依,微风吹起,柳条儿翩翩起舞,像是在迎接我们。
柳叶湖也是人山人海。有的小朋友在柳树下捉迷藏;有的恋人在湖边拍婚纱照;有的老人在湖边做运动、拉家常、打太极、唱花鼓戏。
看!小草用力地扭着身子,钻出了地面,好奇地望着这个美好的世界。它们从头到脚一身嫩绿,可爱极了!用手轻轻抚摸小草,软绵绵的,就像一块大海绵,舒服极了!真想把它当作一个又大又软的绿色的床,躺在上面睡一觉。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充盈着小草芬芳的气息。
柳树也伸出了新枝条,嫩绿嫩绿的,像是给自己穿上了一件绿色礼服。柳树的枝条又细又长,像是一位秀丽端庄的少女,正在梳理着自己的秀发。一阵风吹来,“沙沙沙”,柳树长长的秀发在风中飞舞,真是美丽极了!
之后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柳叶湖。
冬天的柳叶篇四
一、学习目标:
1、学习字词
2、从理解“苦”与“乐”来让学生感念生活。
3、结合课文的语句,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二、情景创设:
(一)、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请描绘一下你所能想到的艰苦的生活。(捋槐树叶、地瓜叶子,榆树皮,挖观音土、草根充饥,爬树好就是这样被逼出来的啊。)互相合作,交流感受。(从衣食住行角度来谈)
2、柳叶儿是什么?能用具体的语言描绘一下它吗?学生具体描绘。
:注意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美好的生活我们看在眼里,乐在心里,经历过,感受到,我国已经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然而,我们不能忘记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和建国不久自然灾害时期那艰难困苦的生活。下面我们学习一篇当代作家宋学孟的回忆散文《柳叶儿》,同作者一起回到那充满酸涩的童年岁月。
三、自主学习: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作者在成年之后对小小的柳叶怀有怎样的感情?抓住文本进行。
2、为什么呢?你能否简单复述一下文中所讲的故事。四人一组讲述故事。
3、从文中找出些语句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写法。
四、自我检测
1、“柳叶救过我的命”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2、你觉得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五、巩固练习
1、我们现在的生活怎样?结合自身来讲。
2、那我们对待生活应该怎样?培养学生感念生活的思想感情。
3、请你用一、二句名言警句来对不知道珍惜的人进行劝说。发挥学生主动性进行探究合作。
附:教学板书
柳叶儿苦、涩
珍爱生活
宋学孟乐
1、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tāo)。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柳叶儿》学案第2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辨别形近字,掌握多音字及常用词语。
2.熟读课文,学习课文生动描写的方法。
3.品位含义深刻、饱含感情的语句,体会“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内涵,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情景创设: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柳叶儿能吃吗?有没有谁吃过柳叶儿,味道如何?(多数人没吃过,不知道柳叶儿还可以吃。有个别人吃过,感觉很不好吃。)下面就让我们来读读第十课《柳叶儿》这篇文章,看看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看看柳叶儿在那时起了怎样的作用。
三、自主学习:
(一)读课文,学习生字,注意形近字、多音字。请同学把自己找到的多音字写到黑板上,同学们根据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分别组词。
1、生字:嚼着、涩、捋下来、凉飕飕
2、形近字:噌(赠、增、憎)唾(锤、捶、垂)剁(垛、跺、朵)
3、词语:用武之地、得意洋洋、逞能、偶尔
(二)学生再读课文,设计相关思考题。
设计方法:
4、(1).根据你对课文内容、语句的理解,设计思考题,引发同学深入思考。
(2).提出不理解的语句、词语。
5、教师组织同学就提出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
(1).文中两次写“我”总要摘下柳叶儿放在嘴里嚼,为什么?(抒写对柳叶的特殊感情。是它救过我的命,是它使我的童年充满了酸涩和快乐)
(2).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我”为什么乐?(我上树爬高的本领有了用武之地)
(3).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段落描写中,还可以品出什么味道?(抢柳叶、吃柳叶的描写,除了留下苦涩的时代烙印外,还可品出作者童年的欢乐,少年不识愁滋味。)
(4).下面语句中画线词语的含义:
①“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一个豆儿”就“香的不行”,在当时的我来说,的确如此,但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多少苦涩啊!)
②“最好吃的当然是用它(柳叶儿)来包菜包子,里面还要再放一勺油。”……“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包菜包子”就是最好吃的了,还要再放一勺油,“还”,可以想见当时油的珍贵。“圆鼓溜溜”“撑得透明”这是写我吃的贪婪和数量之多,也是写能够吃饱柳叶儿包子的乐趣,在那个时候能饱餐这样一顿美味,多高兴啊。)
6、放声朗读爬树、拾柳叶儿时的晨景、日出的描写、吃柳叶儿的描写等,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和儿童心理生动描写的方法。
7、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写作思路。(看柳叶儿——抢柳叶儿——吃柳叶儿——念柳叶儿)
四、自我检测:再讨论练笔
讨论之后练笔:从吃树叶、吃野菜谈起(写出自己的看法及感悟)
五、巩固练习、练笔交流:
请就你印象最深的一个事物写一篇散文。
教后感:
本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可把自己阅读的感悟直接与同学、老师交流,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共同提高,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讨论练笔,更深入地领会文章内涵。
冬天的柳叶篇五
师生问好。
生:想!
师:那好,老师就把它送给同学们,谁来帮一帮老师?(学生分发柳叶)
师:这可不是一般的柳叶儿,老师专门用开水煮了好几遍,泡了一整天,希望同学们都能亲口来尝一尝,品味一下这经过加工后的柳叶儿到底是什么味?(学生品尝柳叶)
生:苦,不好吃。
生:涩……
师:虽然柳叶经过了加工,但我们感觉仍然很苦涩,不好吃。那假如有一天,让你拿柳叶来当饭吃 ,又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宋学孟写的《柳叶儿》,请同学们打到课本的62页。(板书课题)
师:首先让老师给大家讲述一个有关吃柳叶的故事。其实,这个故事就曾经发生在你的爷爷、奶奶,甚至你的爸爸、身上。
(《二泉迎月》的旋律响起,教师选取文中作者回忆的部分,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讲述。)
师:好!故事老师就给大家讲完了,下面给同学们一个自由阅读的时间,你再次去朗读这个故事,再次去感受作者当年的生活经历,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找出来,待会儿我们一块来解决!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进行阅读指导。)
生:“这时候,太阳出来了,老远老远淡青色的天边上……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我非常喜欢这个句子。
师:能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吗?
生:因为从这里能够看出作者当时非常的饥饿,把“太阳”都看成了“大樱桃”,还“全是肉做的”。
师:大家同意不同意他的说法?
生:同意。
生: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
生:大红樱桃。
生:在饥饿,无食物可吃的情况下。
生:香蕉。
生:橘子。(众生笑)
师:作者的这一联想充满了天真的想像,但同时也引人深思。
今天,咱们也来展开想像的翅膀,发挥我们的想像力,看大屏幕上的图形,你会想到些什么?(屏幕展示)
生:鸡蛋。
生:西瓜。
生:皮球。
生:盘子。
生:月饼,还有——苹果。
师:再给一位同学一次机会。
生:像眼镜。(生笑)
师:带有圆形镜片的眼镜,是吧?(是),同学们的想像非常的丰富,老师也希望大家永远都有一双善于想像的翅膀,永远翱翔在想像的天空里。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老师写到黑板上一个字——“美”(师生齐说出)。其实在本文中景色美的句子不只是这一处,还有一处,把它找出来,告诉大家。
生:“我和三叔一高一矮,一前一后……偶尔传来一两声‘哗啦哗啦’的水响”。
师:看一看前边的那一句话,是不是也是景色描写啊?
生:是。
师:这一段文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乡村清晨的美丽画卷,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段文字,领略一下这美丽的景色描写。
(学生朗读)
(教师提示:作者是在去干什么的路上看到的?)
生:去摘柳叶的路上。
师:作者这时摘柳叶的感觉怎么样?
生:也很“美”。
生:不怎么舒服。
师:咱们继续往后看,看看作者作者到底摘柳叶时的感受怎么样?(学生阅读课文)
生:作者摘柳叶时,好像非常的痛苦。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能不能找几个关键性的词?
生:凉飕飕。
生:我想说两句话(生笑),我觉得这里景色描绘的很美,大概作者在抢柳叶的路上,还希望将来能过上好日子。
师:说的非常好,是啊!作者也非常的希望能够过上像我们今天这样的幸福生活。
其实,在这一部分中,有很多的词都能看出作者当时摘柳叶时的感受,像:“牙齿咯嘣嘣响”——可见天气何其冷;“冰凉的硬地上”——可见地面何其凉;“肚皮蹭着了树干”——可见作者身上穿的何其薄。所有的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人们生活的艰辛。我想:在这美丽的景色中,也一定掺进了作者太多太多的苦涩。(教师板书——“苦涩”)
师:同学们还有其它的疑问吗?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来帮她解答一下?
生:因为那个时候人们非常的饥饿,填不饱肚子,所以肚皮都非常的薄。
师:文中还有一句话,也写出了作者当时的肚皮很薄,找出来了吗?
师:找得非常好,咱们来齐读这句话。(师生齐读)
从这一句话中,你都了解些什么?
生:作者身体非常的瘦。
生:当时人们饥荒的程度很严重。
生:我想提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拼了命的吃?
生:因为柳叶包子很好吃。
师:可能咱同学们都有这样的体会:遇到好吃的东西,往往要拼了命的吃。可见,“柳叶包子”对于童年的作者来说,一个字——“香”。(师生齐答,教师板书——“香”)
师:同学们!还有没有其它的疑问?
生:那时没有吃的,为什么还有葱花和盐呢?
生:当时是生产队供应的。
师:听谁说的?
生:听爸爸妈妈说的。
生:因为葱花和盐只是调料,并不是主食。
师:老师谢谢你,帮助我们大家解决了一个问题。
师:还有疑问吗?
生:因为这样可以显示自己上树爬高的本领,主要是为了逞能。
生:乐。
生:高兴。
生:“得意洋洋”。
师:有位同学还有补充。
生:“美滋滋的”。
生:在这个饥饿的年代,真是委屈了孩子。
师:虽然作者当时心里非常的高兴,但是做父母的心里却是一阵阵的酸楚。
生:我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在那时全家最乐的是我?
师:这个问题,哪位同学来帮她解答?
生:因为可以上树爬高来逞能。
生:抢柳叶的时候,景色很美。
生:柳叶包子很香。
师:通过三位同学的回答,你明白了吗?(明白了)
生:因为柳叶救过作者的命。(众生回答)
师:是啊!在那年月,柳叶救过很多人的命,因此作者对柳叶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于是就有了故事开头的两段。(师生齐读)
师:如果作者今天再去摘柳叶来咀嚼的时候,他一定是嚼在嘴里,苦在心头。
生: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每当吃饭的时候,我们都要爱惜每一颗粮食。
生:极普通、极平凡的东西,往往也是最不平凡的。
师:说的很好,很具有哲理性。
生:用自己的长处,给大家做点贡献吧!
生:我觉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十分珍贵的,我们应该倍加珍惜。
师:是啊!与作者相比我们是幸福的,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师板书——“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其实,发生在那年、那月,这样感人的故事有很多,很多。(屏幕展示)请大家看屏幕,这是张洁写的《挖荠菜》中一个精彩片段,请同学们快速的朗读,找出与《柳叶儿》中“乐”、“美”、“香”表达相同的句子。(学生朗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师:谁来把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解答一下?
生:“把它下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真是无上的美味啊!”,这是与“香”有关的句子。
生:“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日子重新来临了!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 这里写出了景色的美。
师:哪位同学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我认为:“我甚至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上吱吱喳喳飞过去的小鸟,树上绽开的花儿和蓝天上白色的云朵。”也是描绘美丽景色的句子。
师:找的非常准确,那与“乐”有关的句子呢?
生:“提着篮子,迈着轻捷的步子,向广阔无垠的田野里奔去。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挖荠菜时的喜悦心情。
师:刚才同学们的回答都非常的好。也许在那样的年月,只有冬去春来,田野里长出荠菜,作者去挖荠菜时,才会感到生的自由和欢乐。也许,在那时只有荠菜才真正的属于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但不管是“荠菜”,还是“柳叶”,拿它们当饭吃的日子,毕竟都已经成为了历史。今天,我们都在吃着美味加营养的饭菜,但我还是希望同学们多听一听当年人们“吃柳叶,吃荠菜”的故事。
(《二泉映月》的旋律响起)
师:当我们要结束这节课的时候,请同学们来看屏幕上的一组画面: (屏幕展示)
展示图片一。(教师旁白:他们衣衫褴褛,站在前面的孩子有的全身不着衣物,并且骨瘦如柴,因而显得头特别的大;每一个人的手上都拿着一堆树叶,本来天真烂漫的童年,在他们的身上却找不到一丝痕迹。)
展示图片二。(教师旁白:这是一位老奶奶,忧郁的表情和充满期待的眼神,让人看了辛酸。)
展示图片三。(教师旁白:这是一群饿死的孩子的尸体。)
展示图片四。(教师旁白:这是与本文有关的一幅图片,一个孩子提着竹篮,爬到一棵枯树上去摘树叶充饥的情形,树上的叶子几乎已被捋光了,但是仅有的几片树叶,还是让孩子看到了对生的希望。)
(众师生都被此情此景深深的打动)
师:画面中的人物并非是远在天边的非洲饥民,而是我们的同胞,这就是发生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状况,看了这些图片叫人难过,但这也同时提醒着我们今日生活的富足充盈,教育着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结束语:童年的生活都是难忘的,不管它是与苦难交织,还是同欢乐相伴,它毕竟留下了许多值得我们回忆的东西。和作者一样,我们也都曾经拥有过属于自己的童年,那就请同学们课后拿起笔,回忆、记录自己的童年故事,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板书设计:
柳 叶 儿
宋学孟
乐
美 苦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香
冬天的柳叶篇六
1、品味本文妙趣横生的描写,通过具体的句子赏析,领略寓情于景的写作技法,丰富语言情感积累。
2、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紧紧抓住“乐中带苦,乐中带涩”这个神,领略文章的思想内涵。
3、了解柳叶背后的苦乐含义,培养感恩之心。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句子赏析,领略寓情于景的写作技法,丰富语言情感积累。了解柳叶背后的苦乐含义,培养感恩之心。
【教学难点】
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紧紧抓住“乐中带苦,乐中带涩”这个神,领略文章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杨柳依依,多么诗情画意,历来都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见之物,从未想过视之为食物。今年的二月似乎特别寒冷,但蒋老师还是摘了些嫩芽,煮好后带来给大家尝尝。
请同学品尝,并告知同学柳叶的滋味是什么样的。
(预设)苦中略带些涩。
就是这苦吟吟的柳叶儿救过很多人的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曾受过柳叶救命之恩的宋学孟所写的《柳叶儿》。
1、在ppt上,老师给出了一些词语,大家先来看看,是否都认识?并且回忆一下,这些词在文中是在怎样的语境中运用的。
苦涩在作者的记忆中,柳叶儿的味道是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
瓜秧那一年的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
捋下来把柳叶儿捋下来吃。
逞能从小就喜欢爬树逞能,在摘柳叶时刚好发挥了大作用。
凉飕飕衣服扣子开了,肚皮蹭着了树干,凉飕飕的。
兀地太阳出来了,老远老远淡青色的天边上,兀地跳出半轮鲜红。
攥干把柳叶儿攥干了剁碎。
一茬吃光了一茬,长出来一茬。
(预设)同学们的回答很精彩,可见大家都是充分预习了的。不仅字词没有问题,顺带着把文章内容也预习地很好了。
因为当时是饥荒。
文中是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述的?
三个“光”。
(学生自我发挥)
现在,对于那个年代的人争抢柳叶的行为,就不难理解了吧。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预设)大家的意见很不统一,给大家时间进行四人的讨论。乐的表现有哪些?苦的表现又有哪些?请从文中找出相关依据。
乐(苦中有乐,乐中有苦)苦
爬树摘柳叶儿(表现之欲)冷的痛苦,抢得辛苦
放开了吃到饱(口舌之欲)事物缺少,难得吃到饱
优美的环境(大饱眼福)美景变美食,无心欣赏
让学生在找出相关语句的时候,对语句做适当的分析。尤其是对于景物的两段描写。
给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是愿意生活在那个饥荒的时代还是现在的时代?
(预设a)现在的时代。我们庆幸自己不必经历那样的生活,对于那时的感触并不是特别深。但是还有那么些人在生活的边缘苦苦挣扎。
(预设b)过去的时代。生活在那样的时代,不需要读书,不需要考试,每天随便怎么玩。
生活在幸福年代的我们没有经历过饥饿,但即使是当今这样繁华的社会,仍有这样一些与大家同龄的孩子在生活的最低线挣扎。
观看一些图片,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结合文章内容,就你感受最深的一副画面,谈谈自己得到的触动,谈谈自己的苦乐观。
时光已流逝,抹不去苦涩的记忆;柳叶又抽芽,牵动着如歌的情思。同学们让我们记住柳叶的'那个时代吧!因为柳叶时代的情感熏陶了我们的灵魂,丰厚了我们的思想积淀。但愿它能刷新我们的人生底色。珍惜现在的生活,用真正的幸福装点自己的人生。
【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课后阅读相类似的阅读,如《榆钱饭》、《挖荠菜》等,结合课上所学,在随笔本上写下自己的所得所感,要求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板书设计】
乐(苦中有乐,乐中有苦)苦
爬树摘柳叶儿(表现之欲)冷的痛苦,抢得辛苦
放开了吃到饱(口舌之欲)食物缺少,难得吃到饱
优美的环境(大饱眼福)美景变美食,无心欣赏
【教学反思】
《柳叶儿》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在饥荒的年代,全家人靠吃柳叶儿活命的故事。内容很简单,但要让学生体会其中“苦中略带点涩”的滋味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为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生活条件都比较好,在家可说是集很多人宠爱于一身的。他们根本就体会不了在那个时代的艰苦生活。所以我在设计此教学方案时,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设计问题。
这节课的亮点在于一开始的实物导入,用真实的味觉感受“苦”的滋味,以及后面观赏一些具有震撼性的图片。因为这些图片中的主角都是孩子,甚至有些场景就是身边活生生的例子,有些图片更是运用对比的手法,加强冲击力。因此学生受到了震动比较大,也更深刻的理解了本文的主题。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的“苦”“乐”分析,侧重学生语文分析及理解能力的训练。
课顺利结束了。但由于是借班上课,对于学生的学情分析不是特别充分,整个课堂的调控性及学生答题的调动上,还不够到位,还有需要自己以后改进的地方。并且从这堂课中我认识到,学生应该是课堂中的主角,要善于创设情境去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要注意恰当的点拨。我们经常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自主决不是放任自流,它是要以正确的引导作基础的,而真正起到导航作用的就是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