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寻隐者不遇写寻隐者不遇字篇一
;松下問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我讲唐诗的时候,经常会告诉大家,我们最为耳熟能详的作品中可能藏着错误,有时候是题目错了,有时候是作者错了,有时候是诗歌正文出了问题。今天我们要讲的《寻隐者不遇》,问题比较大:题目和作者可能都弄错了。
这首诗的作者应该是孙革,题目应该是《访羊尊师》。“尊师”就是道士,这个道士姓羊。我为什么敢这么说呢?是有扎实的证据的。贾岛的诗集里根本找不到这首诗,而宋代人编写的一本很权威的大书《文苑英华》里,保存了这首诗,作者是孙革。
不过,当我们读完这首诗,可能会发现《寻隐者不遇》这个题目好像比《访羊尊师》更恰当。为什么?诗人去拜访一位高人,无论是隐者也好,羊尊师也好,最终他是没遇着。所以,如果要更准确地去给这首诗起个题目的话,应该叫《访羊尊师不遇》。
一个诗人遇见一个童子,到底对话了几次?
第一种解读是一问一答。
诗人问童子,你师父在家吗?这童子是羊尊师的徒弟,比较啰唆,说得比较多,说我师父采药去了,他就在这座山里面,但是在云雾缭绕之中,我也不知道他现在到底在哪儿。这是一问一答。
第二种解读是两问两答。
首先,诗人问童子,你师父在家吗?他回答,我师父不在家,采药去了。童子比较简明扼要,不爱说话。于是诗人又问了,那你师父什么时候回来呀?这时候童子才回答,他就在山里头,我也不知道他在哪里,至于什么时候回来,我就更不知道了。这是两问两答。
第三种解读是三问三答。
按照这个解读,童子像木鱼一样木讷,不敲他,他就不发出声音,所以才有三问三答。诗人先问,你师父在家吗?童子回答,不在,采药去了。诗人再问,去哪里采药了呢?童子答,就在这山里头。诗人又问,那他什么时候回来呢?童子说,“云深不知处”,我也不知道。
其实几问几答无所谓,关键是我们既然能探讨出这么多可能性,说明这首诗好就好在它是一首戏剧化的小诗,活生生地展现出了一个诗人去拜访一个隐者,但是没见着,和童子之间的非常生动的对话。
接下来,我们来看几个有助于理解诗意的关键词。
第一个是“采药”。这不是普通治病的药,而是长生不老之物,采回来有修道炼丹的用处。前文曾说,羊尊师就是一个道士。
第二个关键词是“只在”。这不是“只许在这”的意思。我们又不是孙悟空,用金箍棒给师父画个圈,不让他迈出半步。这里的“只”,相当于“直”“正”。童子指着山说,我师父正在这儿!话说得很神秘,好像很远,又好像很近,好像喊一嗓子他就从山的背后出来了,但是也可能喊破了嗓子这个人依然无影无踪。
第三个关键词是“不知处”。这里面情感很复杂。首先,诗人有一点儿失望。问了好几次之后还是没有音信,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当然会感到失落。其次,诗人也展现了一种神秘感,以及对神秘的向往之感,表达了对这位隐士的羡慕。这是一种多么高妙的境界,多么令人神往的闲云野鹤、自由自在的生活啊!
讲完《寻隐者不遇》,我们还可以做点儿联想。古诗词里常常写“不遇”“不值”“不见”。人生很难完美,生活难免遗憾。但恰恰是遗憾中的所思所想,更能体现人类的美丽心灵。比如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他也是没见着“满园春色”,他要是见着了就不会写出这么好的诗了。在失落的心情中,他反倒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再比如中秋那天,你总想着看月亮,最后月亮没出来,你就郁闷。其实古人专门会写一类诗,就叫《中秋不见月》。我没看到月亮,但可以赏花,赏秋香,赏美食,还有更多的美等着大家去发现。
生活往往如此,转角遇见美,就怕你一根筋,直接撞了南墙。
相关热词搜索:;寻隐者不遇写寻隐者不遇字篇二
1、体现快乐作文的教学理念,在快乐的学习实践中提高创造性想像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
2、抓住“问答”,反复演练,突出教学的层次性,逐步推进,达到不露痕迹的写法指导。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想像,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古诗改写的方法。
2、通过改写古诗,领悟古诗文字简约而内涵丰富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看图背诗,介绍作者。
1、 利用课件,展示图片。画面的内容是一个大人和一个孩子在松树下面交谈。请同学们说说这是哪首古诗描绘的情景。
学生说出是《寻隐者不遇》后,就由他(她)带领大家一起背诵。
背诵后屏幕上显示出诗文。
2、 请学生谈谈对作者贾岛的了解。
(贾岛,唐朝诗人,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为僧,遇韩愈后还俗。他以推敲文字著称。)
请学生讲讲关于“推敲”的著名典故。
二、讲述诗意,深入探究。
(我在松树下询问童子,童子说他的师父采药去了。师父就在这座山里,可是山高云深,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
2、这首诗采用了“问答体”,谁问?(贾岛。)谁答?(童子。)
问的话写出来了吗?(没有。)
贾岛曾写过这样几句诗:“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让我们都来当他的知音吧,我们一定会体会到他这首诗的妙处。
让我们从童子回答的三句诗,来推想贾岛是怎样问的。
“言师采药去。”——你的师父干什么去了?即“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去哪里采药呢?即“采药在何处?”
“云深不知处。”——到底在山的哪个地方?即“山中何处寻?”
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明确诗中隐含着三番问答,共六次对话。老师以诗人语气来问,学生一起接作答的诗句。
三、反复演练,循序渐进。
1、一“问答”,熟悉内容。
同桌两人用自己的话练习分角色问答。
2、 二“问答”,体会情感。
指名上台表演“三番问答”。
表演后,老师通过采访“贾岛”进行点拨:
①当你听到童子说师父采药去了,你心里会怎么想?
(扮演贾岛的学生可能会说:“唉,真不巧啊!”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采药的目的想像隐者的为人,他隐居山林仍不忘利用自己的医术造福一方。这无疑是贾岛敬仰隐者的原因之一。在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后,再请“贾岛”说说心里话,表达对隐者的敬仰之情。)
(又生出了一丝希望。)
③当听到童子说他也不知道师父在什么地方时,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彻底失望)
教师利用课件进行小节:三番问答中,贾岛的情感也起起落落,一波三折,先是满怀希望,而后变得失望,后来又产生一线希望,最后彻底失望了。
请这两位同学再次表演“三番问答”。“贾岛”的语气要反映内心情感的变化,可以加上自言自语。
3、 三练“问答”,具体描述。
这次换两名同学表演,由其他同学添加提示语。提示语要描写出人物神态、动作或讲话的语气。提示语的位置还要有所变化,可以在人物语言之前,可以在人物语言之后,还可以在人物语言中间。
四、聆听音响,想像环境。
1、 我们再来看看诗中提到了哪些景物。
(松、药、山、云)
2、从这些景物你想到什么?
引导学生体味景物具有象征意义,能衬托隐者的高洁、飘逸的品格。
3、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播放一段带有鸟鸣声的自然音响,让他们展开想像,还仿佛看到什么景物。
简单描述自己想像的自然环境。
4、说一说作文在什么地方可以加进景物描写以及这样写的好处。
(可以加在文章开头、结尾或童子说到“就在这座山里”之后。景物描写不但可以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烘托诗人来时喜悦、急切的心情,还可以暗中衬托隐者的品格。)
五、自由表达,改写古诗。
(人物对话、动作、神态、心理以及景物描写。)
2、下面就请同学们拿起自己那支小神笔,寻觅着诗人的足迹,开始你快乐的创作之旅吧。
学生动笔完成习作。
六、朗读作文,共同评赏。
1、 可由观众点播,也可自告奋勇,同学上台朗读习作后,师生共同评赏。
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作文,关注对话描写的几种不同句式的标点使用情况。
2、修改作文。
《古诗改写》教学设计来自本站。
寻隐者不遇写寻隐者不遇字篇三
——人教版第二册
生:我看到诗人在跟一个小孩说话,诗人可能是在向小孩问路。
生:我觉得诗人在向小孩打听一个人,问小孩是不是这个人。
师:同学们看得很认真,猜得也对。诗人要寻访一位隐居山林的人,也就是隐者,他正向这个小孩打听隐者。诗人还把自己寻访隐者的经过写成一首诗——,我们今天就学习它。诗人寻访隐者为什么没有遇到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
……
生:我仿佛看到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白胡须的老爷爷在很高的山上采药。
生:我仿佛看到一位老爷爷身上背着药篓,手里拿着药铲,攀在很陡的山崖上采药。
师:正是隐者一心为别人想的高尚品质打动了诗人,诗人才去寻访隐者。可这次诗人没有遇到隐者,但我想,诗人以后还会去寻访,也一定会遇到隐者。
……
师:同学们根据诗中的内容,结合插图,大胆的想象一下,诗人与童子的语言、动作、神态,先在小组内分角色表演,然后选出优秀小组到前面来为全班同学表演。
评析:1、以图为导入 ,训练学生的观察力。
从图入手,认识诗人,猜想诗人在做什么,调动了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观察与想象能力。
2、以图入境,培养学生想象力。
让学生看图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并向隐者表达心声,放飞了学生思维,使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也使得学生的情感活动得以主动参与,有效地加深了对这首诗的内在思想与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3、图文结合,训练学生语言素质。
图文结合,扮演角色,发展了学生语言和思维,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寻隐者不遇写寻隐者不遇字篇四
;师父这才转身离去。
我们生活在一处不知名的山中,师父是当地知名的医者,我们是他的徒弟。山中不知是何原因,总是雾气缭绕,朦朦胧胧,再加上山中以古松居多,十分静谧,给人一种身处仙境之觉,因此道路很相似,拜访者大多转得头晕脑胀悻悻而归。
众人听罢皆去寻果子去了。
这一声着实把我吓得不轻,一回头,只见一位神采俊朗,束发青衣的男子扶着古树,气喘吁吁正欲开口。
那公子听罢,说:“居士果然医者仁心!如此,那我便告辞了。”
那公子并未回头,昂首闊步,朗声:“在下乃幽州贾岛。”
指导教师:李春玉
相关热词搜索:;寻隐者不遇写寻隐者不遇字篇五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八册第19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这首诗写得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
短诗采用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父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笔墨虽不多,却曲折有致,各具神韵。
我在教学中,觉得有如下两点需着重体会:
一、体会诗里平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近易晓,貌似平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
从写作笔法上看,"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可以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问句隐含其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是童子补充回答。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说不定。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诗人贾岛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仅以二十字表达完美,这不难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离开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细心捉摸,才能体味到诗的妙处所在。
二、体会诗里朴实中显壮美之处。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有条件的教师,可依照诗句将松、童子、"我"所在的环境,以彩粉、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勾勒出来,与全诗对照,以达到诗情和画意完美的统一。从诗本身的语言文字出发,通过合理想象来揭示诗的画面或艺术形象,这是古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以上所写两点,只是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串讲、朗读指导中进行教学,还需教者再花一番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