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对一段经历、学习或思考的总结和感悟。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扎染的心得体会篇一
今天我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手工课——扎染课。第一节课下课后,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来到了多媒体教室。
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三种扎染方法,有抓扎法、折扎法和包扎法。一块块手绢在老师灵巧的手下变成了一件件美丽的作品。同学们看了都啧啧称奇,佩服不已,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接着,老师让我们自己动手去体验一下。我和搭档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我负责扎,他负责染。我把皮筋拿在手里,准备把布给扎起来,但是皮筋像个顽皮的小孩一样蹦来蹦去,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布扎起来。
我把扎好的布交给我的搭档染色。我小心翼翼地压住手绢,同伴用五彩缤纷的颜料,把这块布装饰得漂漂亮亮。
做完后,我们小心翼翼地展开劳动果实,只见我们的手绢上出现了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远看犹如一个时空隧道,近看犹如一副水墨重彩的山水画,真是美不胜收!
老师告诉我们扎染已经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小的手绢和颜料能被奇妙的扎染工艺变成美丽的艺术品,真是太奇妙了!
扎染的心得体会篇二
扎染,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它身上弥漫着古老的气息,神奇而又简单。只需要一块布,一团毛线和一盆被开水溶化的染料。
拿好手中的布,仔细地认真对折了一下,我便开始有些随心所欲了。布很快就被我对折成了一个三角形。三角形很多处突了起来,这使这个三角形看起来有些不修边幅,甚至惨不忍睹。我又将三角形对折了一下,布变得厚而小了,鼓得更厉害,有点像被缩小的“三明治”。我用力捶了一下,终于变平了点儿。我有些懒了,拿出了一根长而细的绒线,开始对这块“三明治”进行一系列的包扎。我先在它的顶端绕了几周,绕好后把线剪了,打结,这可需要耐心。我不耐烦了,用“包粽子”的方法开始缠布,有的地方绕的宽些,有的细些,有的半宽半细,可我不怎么在乎。
包好的布要放进染料水里进行染色了。这时我又紧张了,不停地捏捏布的全身,看看绳子是不是紧紧绕着。但时间老人不允许我做这些。
染布开始上色,我有些紧张,不知会是个什么样子。可当我真正看了以后,我又笑了。布的最上端,竟然是那美猴王笑嘻嘻的脸,猴腮,毛发什么和真正猴子差不多。唯一的美中不足,是那猴耳太大了,有些失了美猴王的英雄本色。
哎,孙悟空吗?即有千里眼,又有顺风耳,正常正常。我安慰自己,再瞧瞧那猴脸的下面,是一块又一块的大石头,小的、大的、白的、深粉的都有。每块石头的花纹都各不同,可算得上是精雕细酌的宝座了,可不一般。
扎染的心得体会篇三
8月19日,我们福州日报社小记者团来到了三盛托斯卡纳,学习扎染工艺。扎染,是我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从扎到染都具有丰富的创造性。
活动开始前,老师为我们准备了布、习惯、染料、扎绳、夹子以及橡皮筋,并且让我们将白布平辅在桌面上。接下来,老师号召我们发挥想像,将眼前的白布在脑海里染成一幅画,同时,将要染色的地方扎起。我和妈妈合作,可还是摸不着头脑,直到老师为我们现场讲述,我们才略有所悟,开始一步步地先将要染色的地方用绳子扎起来,扎布的过程活像在扎一个个小辫子。
现在要开始“染”。眼前的瓶子里有五颜六色的染料,我们用吸管吸起染料,随后,一点一点地将它们滴在每条辫子上。我觉得每一种染料都好看,没过多久,带着辫子的布就成了大杂色了,真像一块大抹布!老师却说,现在看起来像块大抹布,一会打开,说不定是一条惊喜的大围巾呢!
染色完成后,我满怀期待地静静等待了5分钟。时间一到,我和妈妈就迫不急待地解开所有扎绳、夹子、橡皮筋,围巾图案虽然没有像其他同学的.大猫头鹰那样精美,但各种图案和颜色拼在一起,我分明看到了一个大花园,这里有向日葵、牡丹、杜娟、飞鸟……在等待这个大花围巾晒干的同时,我和妈妈又扎染了一块小方巾。因为有了上一次的经验,我们把这小方巾做成了一个印着五环的小手帕,完成后,我展开看了看,自我感觉还不错!
扎染活动马上就要结束了,我们带上自己的作品,和同学老师们一起愉快地拍照留念。
扎染,我会记得你。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快乐传承。
扎染的心得体会篇四
扎染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幼儿园开展“我创意我做主小小扎染师”的亲子活动,那么扎染活动的策划方案怎么写呢?下面本站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亲子扎染活动方案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活动名称大手拉小手亲子扎染活动
活动时间20xx年11月30日
活动对象东东西西全体学员活动地点市区列宁公园
活动目的 为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动手能力与鉴赏能力,传承传统艺术、弘扬民族文化,开拓视野,促进家长与孩子的亲子互动,东东西西美术中心于20xx年11月30日在市区列宁公园举行《大手拉小手亲子扎染活动》。
主办单位 东东西西美术中心主办策划
活动各负责人人员负责人
物料负责人
后勤人员
活动简要策划活动流程:
1、14:00扎染活动准时开始(13:30准时入场);
2、腰鼓队进行开场表演;
3、陈磊老师进行活动流程、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发言;
4、正式上课:教师带领自己负责班级的学生、家长到指定区域
坐好准备上课。(音乐播放)
5、教师分发扎染用的布块,指导学生、家长完成扎染作品;
6、扎布完成,布匹进行泡染中,期间30分钟的等待时间各班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游戏及写生。(幼儿段进行扎气球的活动;中段学员观看小茶人表演;大年龄段大孩子到公园各处进行写生)。
7、染色完成后,到各班老师处领回扎染作品,进行拆布、晾晒作品,并最后展示扎染作品,以每组家庭为单位合影留档。
目标:
1.尝试自己设计图稿,选择材料扎染手帕。
2.能大胆操作,并积极向同伴展示和介绍自己的扎染作品和经验。
3.通过欣赏进一步感受图案与扎染方法之间的关系,对扎染产生兴趣。
准备:
1.幼儿已有用皮筋、玩具等工具和材料进行扎染的经验。
2.用不同方法制作的扎染作品若干,相对应的方法图谱(图1)。
3.扎染材料:白色手帕、剪刀、各色食用染料、玩具、牛皮筋、塑料抽拉带、细铜丝等。
4.师幼共同设计的图稿和据此扎染的手帕一块(图2)。
过程:
1.欣赏用不同方法扎染的手帕,迁移已有经验,进一步了解与其对应的扎法。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块扎染手帕,你最喜欢哪块?为什么?
幼:我最喜欢这块手帕,它的颜色像块绿草地。
幼:我最喜欢这块手帕,它的花纹像鸡蛋,是椭圆形的。
幼:我喜欢这块手帕,它的花纹像大海的波浪。
幼:我喜欢这块手帕,因为它的花纹像火车道。
师:像火车道的花纹在哪里呢?
幼:在手帕的角上。
(2)师:你知道这些好看的花纹是用什么方法扎出来的吗?
幼:像大海波浪一样的花纹是把手帕对边折,再扎皮筋做出来的。
幼:圆形花纹是用包珠子的方法扎出来的。
幼:斜形花纹是把手帕对角折,再扎皮筋做出来的。
幼:像火车轨道一样的花纹是在四个角上扎皮筋做出来的。
(教师根据幼儿交流情况,在手帕的下方出示相应的方法图谱,见图1。)
2.回忆经验,明确设计图稿与作品的关系,产生设计、扎染手帕的愿望。
(1)出示设计图稿,引导幼儿观察设计的花纹,猜测扎法(见图2)。
师:昨天,我们一起设计了一张手帕的图稿,看一看,上面都有哪些花纹?
幼:手帕中间有一条斜线,斜线两边都有一个圆形,两个角上还有弧形的、像太阳一样的花纹。
师:怎样才能在手帕上出现这些花纹呢?
幼:先把手帕对角折,然后扎上皮筋,就会出现中间的斜线了。
幼:在手帕两边用包珠子的方法扎。
幼:在两个角上直接扎上皮筋。
(2)出示扎染好的手帕,引导幼儿比较(见图2)。
师:这是我们扎染出来的手帕,看看和设计图一样吗?
幼:有点不一样,我们设计的两个圆一样大,可是这两个圆一个大、一个小。
幼:可能它里面包的珠子一个大一个小,只要选两个一样大的珠子就行了。
3.设计、扎染。
(1)共同讨论制作要求。
师:今天我们来做小小设计师,自己设计图稿,扎染一块漂亮的手帕。大家先要想好在手帕的什么地方染出什么样的花纹,然后把它画下来,再根据图稿上的花纹选择合适的材料扎、染。
(2)设计图稿并制作。
(教师观察并指导幼儿设计图稿,根据图稿选择合适的方法及材料进行制作。)
(3)染色。
(教师帮助幼儿拧干手帕,并到水池里冲洗多余的染料。)
4.欣赏作品。
(1)展示设计图稿及扎染的手帕,自由欣赏(见图3、图4)。(2)将手帕与设计图稿进行对比,分析成功的地方。
师:你们都按照自己设计的图稿扎出来了吗?你是怎么扎的?
幼:我先在手帕中间包了一个珠子,再把四个角一起扎起来。
幼:我设计了好多条线。我先把手帕对边折扎皮筋,可是发现太慢,就把手帕再对折扎皮筋,扎一根皮筋就会出现两条线,这样就很快了。
师:看看我们扎染的手帕和设计图稿一样吗?
幼:我发现这块手帕和设计图稿不太一样,圆有点扁了(见图3)。
幼:我发现这块手帕的设计图稿上的线是直的,可是扎出来的线是歪歪扭扭的(见图4)。
(教师引导幼儿共同分析原因,使幼儿知道在扎染手帕时要看清楚设计图稿上花纹的位置,并把手帕折叠平整。)
(3)产生继续探索使用多种材料进行扎染的兴趣。
幼:是根小棒。
师:小竹棒也能帮助我们扎染出漂亮的花纹呢,以后我们一起来试试好吗?
活动分析:
活动中,教师在幼儿了解扎染方法及会出现什么样的图案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尝试设计图稿,有计划地选择材料进行扎染,注重培养幼儿在扎染活动中的有意性和计划性。
为了帮助幼儿解决按照图稿选择材料、在相应的位置匹配扎染方法的困难,在活动开始部分,教师有目的地选择了几块手帕引导幼儿欣赏、匹配扎染方法;然后过渡到让幼儿根据设计图稿讨论在手帕的什么位置运用什么方法来扎染,进一步明确图稿与作品的关系:最后,教师让幼儿自己进行设计与扎染,体验成功的快乐。整个活动层层递进,适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在材料方面,教师不仅提供了皮筋、各种珠子及小玩具等,还提供了封口带、细铜丝等一些用于扎的替代物,以便幼儿根据需要使用。
虽然个别幼儿在设计图稿与扎染方法的匹配方面还有些懵懂。但在实践中有了新的感悟与认识,如设计的“线条”图案就是扎一根皮筋所出现的图案等。在扎的过程中,细微的变化都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了扎染的魅力。他们在拆开皮筋、展示作品时都能主动地和图稿对比,体验到了设计、制作的快乐。
扎染,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该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变化技法有一百多种,各具特色。既能动手学手艺,又能了解中国传统手工染色技术---扎染的知识,快带着你的孩子和我们一起做手工吧!
活动流程
9:30—9:40
小朋友们自我介绍
9:40—10:00
传统染布的讲解示范扎染方法
10:00—10:55
亲子扎染操作
10:55—11:00
11:00—11:25
小朋友一起玩集体游戏“珠行万里”、“击鼓传花”
11:25—11:30
时间
活动地点
市民艺术中心综艺楼二楼综合教室6
参加人员
3-6岁少儿及陪同家长30组
温馨提示
本场活动报名已满,请已经报名的家庭于7月31日上午9点准时到东莞市民艺术中心二楼综合教室6签到。
扎染的心得体会篇五
老师终于揭开谜底:“今天上手工课!”大家都欢呼起来,唯独我一个人在那里闷闷不乐,我可不喜欢手工,经常笨手笨脚的,什么都不会。
通过老师的介绍,我知道了那个并不是饭锅,是染锅,里面的不是墨水,而是由板蓝根和其他植物混合的染料。
我听后,顿时喜笑颜开,原来这么简单!
但刚开始,我就遇到了麻烦,这皮筋我扎不紧,扎太紧又怕皮筋断了,太麻烦!
于是,我就开始想应该做什么,见大家都动手了,我也不敢怠慢,就做个小人吧!绝对抢眼!
想好后,赶紧请老师帮忙,不一会儿,就掌握了技巧,可是,老师扎得不是我想要的位置,自己又拿不下来,怎么办呢?很快,我就想到了办法,我按照扎辫子的方法快速扎好,扔进染锅。
过了一会儿,老师清洗好拿回来了,我紧张地拆开皮筋,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我做的竟是一个艺术品!下面是一只小兔子在照镜子,上面是几朵绽放的烟花,每朵都不一样!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扎染的心得体会篇六
1、尝试自己设计图稿,选择材料扎染纸巾。
2、能大胆操作,并积极向同伴展示和介绍自己的扎染作品和经验。
3、通过欣赏进一步感受图案与扎染方法之间的关系,对扎染产生兴趣。
1、幼儿已有用皮筋、玩具等工具和材料进行扎染的.经验。
2、用不同方法制作的扎染作品若干,相对应的方法图谱(图1)。
3、扎染材料:白色纸巾、剪刀、各色食用染料、玩具、牛皮筋、塑料抽拉带、细铜丝等。
4、师幼共同设计的图稿和据此扎染的纸巾一块(图2)。
1、欣赏用不同方法扎染的纸巾,迁移已有经验,进一步了解与其对应的扎法。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块扎染纸巾,你最喜欢哪块?为什么?
幼:我最喜欢这块纸巾,它的颜色像块绿草地。
幼:我最喜欢这块纸巾,它的花纹像鸡蛋,是椭圆形的。
幼:我喜欢这块纸巾,它的花纹像大海的波浪。
幼:我喜欢这块纸巾,因为它的花纹像火车道。
师:像火车道的花纹在哪里呢?
幼:在纸巾的角上。
(2)师:你知道这些好看的花纹是用什么方法扎出来的吗?
幼:像大海波浪一样的花纹是把纸巾对边折,再扎皮筋做出来的。
幼:圆形花纹是用包珠子的方法扎出来的。
幼:斜形花纹是把纸巾对角折,再扎皮筋做出来的。
幼:像火车轨道一样的花纹是在四个角上扎皮筋做出来的。
(教师根据幼儿交流情况,在纸巾的下方出示相应的方法图谱,见图1。)
2、回忆经验,明确设计图稿与作品的关系,产生设计、扎染纸巾的愿望。
(1)出示设计图稿,引导幼儿观察设计的花纹,猜测扎法(见图2)。
师:昨天,我们一起设计了一张纸巾的图稿,看一看,上面都有哪些花纹?
幼:纸巾中间有一条斜线,斜线两边都有一个圆形,两个角上还有弧形的、像太阳一样的花纹。
师:怎样才能在纸巾上出现这些花纹呢?
幼:先把纸巾对角折,然后扎上皮筋,就会出现中间的斜线了。
幼:在纸巾两边用包珠子的方法扎。
幼:在两个角上直接扎上皮筋。
(2)出示扎染好的纸巾,引导幼儿比较(见图2)。
师:这是我们扎染出来的纸巾,看看和设计图一样吗?
幼:有点不一样,我们设计的两个圆一样大,可是这两个圆一个大、一个小。
幼:可能它里面包的珠子一个大一个小,只要选两个一样大的珠子就行了。
3、设计、扎染。
(1)共同讨论制作要求。
师:今天我们来做小小设计师,自己设计图稿,扎染一块漂亮的纸巾。大家先要想好在纸巾的什么地方染出什么样的花纹,然后把它画下来,再根据图稿上的花纹选择合适的材料扎、染。
(2)设计图稿并制作。
(教师观察并指导幼儿设计图稿,根据图稿选择合适的方法及材料进行制作。)
(3)染色。
(教师帮助幼儿拧干纸巾,并到水池里冲洗多余的染料。)
4、欣赏作品。
(1)展示设计图稿及扎染的纸巾,自由欣赏(见图3、图4)。
(2)将纸巾与设计图稿进行对比,分析成功的地方。
师:你们都按照自己设计的图稿扎出来了吗?你是怎么扎的?
幼:我先在纸巾中间包了一个珠子,再把四个角一起扎起来。
幼:我设计了好多条线。我先把纸巾对边折扎皮筋,可是发现太慢,就把纸巾再对折扎皮筋,扎一根皮筋就会出现两条线,这样就很快了。
师:看看我们扎染的纸巾和设计图稿一样吗?
幼:我发现这块纸巾和设计图稿不太一样,圆有点扁了(见图3)。
幼:我发现这块纸巾的设计图稿上的线是直的,可是扎出来的线是歪歪扭扭的(见图4)。
(教师引导幼儿共同分析原因,使幼儿知道在扎染纸巾时要看清楚设计图稿上花纹的位置,并把纸巾折叠平整。)
(3)产生继续探索使用多种材料进行扎染的兴趣。
幼:是根小棒。
师:小竹棒也能帮助我们扎染出漂亮的花纹呢,以后我们一起来试试好吗?
扎染的心得体会篇七
1、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2、大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美术.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棉布方巾衣服、橡皮筋或夹子、各色染料、脸盆、勺子、水。
1.清水浸润要染的布料或衣物后拧干备用。
2.根据染法和活动人数,提前配好染料(25g染料可染10件衣服)。
3.方巾染色过程:(1)将方巾叠成w状长条再折成三角形;(2)用木夹夹住三个角固定造型;(3)戴上手套,滴染料;(4)装入密封袋放24小时;(5)清水漂洗,去掉浮色晾干。
4.t恤染色过程:(1)准备t恤和扎染材料;(2)从衣服中间抓起,旋转;(3)用皮筋固定造型;(4)滴染料并放入密封袋存放24小时;(5)清水漂洗,去掉浮色晾干。
指导建议:
1.扎染的面积以及颜料的稀释程度都会影响扎染效果。
2.5g扎染粉配置比1瓶60ml的水。
3.粉末里添加固定色剂,无需再调配颜色。
扎染的心得体会篇八
看着这块红布,那红色的染料有深有浅,像一朵朵水粉花,以各自不同的特点绽放。我不知心头在想着什么,只是心中像雾一般的喜悦琢磨不透。我还记得,这块布刚出现在我的视野中。
初见到布时,它是白色的,雪白得一尘不染,有些古板。照着老师的步骤,先折,再叠,后翻,这样重复几次,原来那张能盖住半张桌子的布,已变成似雪茄一样又粗又短的白条。
用线将白条绕上,这回它便真正圆了起来,我使劲地拉了拉绳子,让它更紧些,绳子有些异样的发出“吱吱”声。我有些不安,但并没有停止拉线,拉到无法再拉为止。绕完一个地方,差不多绕了一厘米,摸起来硬邦邦的,也无法压动。绕第二个地方时,我用手压住绳子绕在中间的那一节,再将剩余的绕上了侧边,继续缠绕。
老师拿着盘子走来,我将绕得像蛹一样的白条放了进去,在座位上静静的等待,猜测着白布终将的.样子。
老师报到我的名字,我忐忑不安地走上前,接过一块潮湿的布,小心翼翼地展开,心中祈祷着千万不要是块红布。
这条红布上面的图案千变万化,使我浮想联翩,沉入其中的大千世界里。
扎染的心得体会篇九
一个宽敞的天井,四面房屋翘起的木制飞檐,随风飞扬的扎染布以及从天井中看见的无云蓝天,这就是张家大院,我们在旅途中来到的一家手工扎染作坊。
我们跟着小白老师来到了张家大院,这里的砖块都有上百年的历史。
“扎染的第一步,就是要认识染材。”小白老师向我们介绍完各种染材之后,就带着我们向山地进发。一路上,我们认识了密蒙花、小杮子、假酸浆等植物,可最有意思的是艾草,它匍匐在杂草中,摘下一点儿,在手中揉搓后有一股奇妙的味儿。用它染出的布料像绿茶刚泡下去时的颜色,比它叶片的淡绿更加清澈。
认识了染材,就该轮到我们动手了。我们在许多样图中选择各自喜爱的图案,用棉签蘸着碘酒,把图案在布上用间距均匀的点描下来,这是为了下一个步骤作准备——用针线把点串连起来,然后用末端留出的.线将图案扎起来。“这是为了在染的时候,给图案留出白色的轮廓。”小白老师边使用针线给我们示范,边给我们讲解。
这还不简单吗?我看着小白老师的示范想到。实际上,我们缝线还是比较简单的,可是这个地区这个季节特有的大风让我们缝了好久。每一次下针时,风会把轻柔的白布吹皱,粘到我们手上,手中的线歪歪斜斜的。不过,在我缝好一朵四叶草时,安安才缝了两片叶子,这说明我缝得挺快的嘛!
在用线把整个图案缝过一遍后,就到了整个流程的关键部分——收线。不过,我们的收线还是一个叔叔给完成的。他看上去中年了,但双手十分灵巧,一针一线上下翻飞,针线如同在布上游动。没过一会儿,收好的线将整块布团在一起,虽然看不出来图案,可是在我的脑海里,已经想象出了成品的画面了!
下一步就是我们期待已久的染色了。在白布进染缸之前,还得煮一煮。这时的布料看上去都是一个样儿,只有通过挂在布上的号码牌,才能分辨哪块布是谁的。
煮好后,我们进了染房。这是一间窄长的房间,地板上有些许蓝点,水从大盆子里流了出来,一桶桶大缸盛着泛着泡沫的蓝色液体,大缸上是有复杂图案的等待晾晒的布。我对盆中的泡沫很好奇,还试着去碰了一下,在手指变蓝的那一瞬间,泡沫塌陷了,但见蓝色的水面。实际上,板蓝根制出来的染布是绿色的,可是在接触到空气的一刻,它从绿向蓝转变,在空气中待一段时间,它就会氧化成美丽的靛蓝。
“小姑娘,来染色啦!”在染坊工作的老婆婆吆喝道。我立马跑了过去,看着我的“99”号布从染料的绿奇异地化成了老婆婆围裙上的深蓝。出染房时,我看见缸中的板蓝根叶,想起了小白老师的话:“板蓝根的叶子摘下来要浸泡一段时间,还要经过许多工序才能用来染布哟!”看着帮我染布的老婆婆,她估计七八十岁了,粗树皮般的脸上嵌着一双细细的眼,目光专注,双手戴着橡皮手套,将我的方巾在大染缸蓝色的液体里翻滚,看上去,很悠闲,从她的眼神可以看出,她正在认真地对待我的方巾,就像她这几十年来对待经过她手中的每一块布一样。
经过几次漂洗和皂洗,我的方巾挂在了天井中的长绳上。两片四叶草格外清晰,而剩下的部分也不只是蓝色,渐变的斑纹点缀着对称的两个角,白色的部分透过阳光,在风的轻抚下缓缓飘荡。我对这里的记忆,不只是所见所闻,更是我亲手一针一线缝制出来,在周城扎染的两片叶四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