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庸心得体会篇一
中庸,指的是一种处事之道,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不过度。而《听中庸》则是一部关于中庸思想的经典读物,它通过剖析中庸思想,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处事哲学,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下面,本文将从五个方面阐述本人对“听中庸”这部经典读物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感受到了中庸思想的深刻内涵。中庸,就是处于中间,不过分偏向某一端,保持平衡。这一思想对于生活的指导非常重要,我们在生活中往往会面临一些选择和抉择,如何做到合适、得当地去选择,这时就需要中庸思想发生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做出自己满意的决策。
第二段,认识到了中庸思想的实际应用。实际运用中庸思想,就要注重平衡,要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找到一条中间之路,拒绝两个极端的倾向。对于生活来说,这就是要做好平衡,让自己的生活达到平衡的状态,得到身心健康和内心平静的状态。
第三段,对于中庸思想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中庸思想的理念是,心理平和,接受现实的现状,减少个人或社会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我们在生活当中,只有心境平静,做事才能得当。而且,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与中庸主义有着许多相似,均倡导调和、中庸。
第四段,深思中庸思想的背景和渊源。中庸思想起源于先秦儒家,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派别,中庸主义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它既保留了儒家思想的基本特点,又融合了许多道家思想、墨家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等,为中国古代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第五段,中庸思想启示我们的未来。一个人在怎么样的环境下,都要发扬中庸的精神,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偏不倚的执行。我们应该学会在不同的场合下灵活变通,权衡得失,尽量让自己处于中间的位置,不偏袒任何一方,用中庸之道引导自己走向成功。
总之,读完《听中庸》这本书,我从中感悟到了中庸的哲学思想,认识到了中庸思想的实际应用,对中庸思想的理解逐渐加深,对中庸思想的背景和渊源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更加明确定义了中庸思想对未来的启示。做人,处世,培养中庸之心,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追求的目标。
中庸心得体会篇二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
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全书体例清晰,点评得当,寓意深刻,除了摘录原文之外,还附有白话注解,并在“细读慢品”这一板块中撷取大量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联系紧密的故事、寓言、实例等内容,结合本节所阐述的思想,带领我们细细品味《中庸》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处世之道。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个“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
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中庸心得体会篇三
《大学中庸》是一本适宜正在学习的学生读的。这本书给予我许多道理,好像是雨水滋润着鲜花的心田。
《大学中庸》还教导我们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
俗话云:平平淡淡才是真。其意为庸也,年长者好庸,年少者恶庸,且不论庸者好坏,此对立还是颇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恶之者,既然中庸合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教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如果心态过急,难免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伤害学生的学习创造性;而如果教师能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教师也就不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所以,我认为教师保持平和的心态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
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协作、互相鼓励、直至实现共赢的过程。它们总是喜欢排成“人”字飞行,在这种结构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动都会给紧随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们顺利完成长途旅行。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己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书是我们的朋友,有的人认为《大学中庸》是“宝”,但有人认为它是“草”。我去认为它是宝!你们看了我的作文,一定要看看《大学中庸》哦!
中庸心得体会篇四
中庸是我国古代先贤孔子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是一本论述道德,政治和修养的书,被誉为是提倡“中道之学”,追求平衡和和谐的典范。品读中庸是我们学习古典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途径。通过品读中庸,我深感其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给予我许多启发与思考。本文将从中庸丰富的思想内涵,中庸道德的实践意义,贯彻中庸思想的方法和感悟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更好地体会中庸的价值与魅力。
中庸的思想内涵丰富多元。中庸理论的核心是“中”,即追求平衡和和谐。在中庸的世界观中,任何事物都具有正与反两个方面,只有在两者的辩证中间,才能达到真正的平衡。古人常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就是中庸思想的体现。无论是人的行为,政治的治理,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在追求平衡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和谐共存的状态。中庸还强调人的内心修养,提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种修养使人远离纷扰,平和自持,达到心灵的宁静与安定。
中庸的道德实践意义深远广泛。中庸强调人的道德修养,认为德行是人类最基本的要素。中庸中提到“道德”这个词。而“德”在中文中不仅有道德伦理的含义,还包含了品德,行为,习惯等多种层面。中庸将道德的含义拓展到了方方面面,既包括个人的品行修养,也涉及到社会的行为规范。中庸重视克己复礼,始终坚持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伦理,就在于他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道德义务内化于心,通过内心修养和自我约束,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贯彻中庸思想需要一定的方法与策略。首先,需要良好的学习学习态度。中庸中提到"学,发奋忘食"的精神,意味着要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动力。其次,需要注重实际行动。中庸重视人的实践,认为学习要与实践结合。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真正体悟到中庸的思想精髓。再次,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中庸的思想源远流长,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理和道理。要贯彻中庸思想,需要积极思考,虚心学习,不断吸取他人的智慧与经验,不断充实自我。
通过品读中庸,我深感到自我修养的重要性,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平衡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生活在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处处充满着压力和挑战。唯有通过中庸的修炼,才能够平和自持,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定。在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他人的需要,保持与人为善的态度,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只有在平衡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幸福和美好的生活。
总之,品读中庸对于提升自我修养,实现和谐共处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庸的思想内涵丰富多元,道德实践意义深远广泛。贯彻中庸思想需要一定的方法与策略。通过品读中庸,我意识到追求平衡的重要性,也领悟到中庸的价值与魅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将中庸的思想应用于实践中,成为一个真正有修养,有道德的人。
中庸心得体会篇五
寒假里我看了大队部推荐选看的国学经典诵读——《中庸》。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我的语文是弱项,对文章的理解力较弱,所以,我一直很排斥古代文言文的书籍。但没想到,这次硬着头皮看的这本?中庸,却让我对文言文中的知识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中庸?里讲了不少有道理的话,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十八段话:“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这段话的意思是: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说话前有准备,就不会理屈词穷站不住脚;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有发生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够事先决定妥当,就不会行不通了。
读完这短短小小的几句话,我有了极大的触动。原来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未雨绸缪、作好准备,这样才可能获得成功,如果没有准备,那么面临着艰难险阻成功的几率会非常低。生活中也是如此,就像我们学生在考试前肯定会有复习的过程,温故而知新;运动员每天都必须训练,为了比赛出成绩的那一刻;军人不打无准备的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戏剧家更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早点去准备吧!早点准备一定是对的,因为只有准备好了的人,才能有勇气面对任何可能出现的困难,才能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千年前充满智慧的古人,用他们那简朴的语言告诉了我们人生的真谛。这些国学经典作品真是非常值得好好阅读,细细品味。
中庸心得体会篇六
第一段: 介绍中庸的起源与意义(200字)
中庸,是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一章,由孔子的弟子孟子传述。它既是一种行为准则,也是一种思想方法。中庸一词的字面意思是“适中的”或“克己奉公”。文化传统中的中庸,强调的是人在追求个人目标和道德要求之间的平衡。中庸提倡“和而不同”的理念,即要求人们在相互协调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追求内外在的平衡。品读中庸,可以给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寻找到一种平衡之道。
第二段:中庸思想的核心观点(250字)
中庸思想的核心观点是“道”,即天道和人道。孔子认为,天道是宇宙和自然法则的体现,而人道则是人类行为和伦理道德的基准。中庸追求的正是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它告诉我们要顺应天意,遵循宇宙法则,以达到心境和谐的境地。同时,中庸也强调了中庸之道,即在各种矛盾和困难面前保持平衡,并最终达到自身的完善。只有通过中庸之道,我们才能实现心灵的平静和身心的和谐。
第三段:中庸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300字)
中庸是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它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都有启示。在人际关系中,中庸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和谐的沟通。当我们与他人意见不合时,可以用中庸思维来寻求共同点,避免极端偏见和冲突。中庸还提醒我们要懂得尊重别人的意见和感受,保持谦和和包容。只有当我们与他人保持平衡并走向中庸,才能建立持久和谐的关系。
第四段:中庸对个人修养的指导(300字)
中庸对个人修养的指导可以从多个方面体现。首先,中庸强调内外的平衡。我们需要在塑造自我形象的同时,要顾及他人感受,不要过分强调自我。其次,中庸提倡谨慎行事,避免冲动和激进,以实现心绪的平和。此外,中庸还要求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心身俱佳,才能实现个人行为和社会秩序的平衡。
第五段:品读中庸的心得与体会(250字)
通过对中庸的品读,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庸思想对我们个人与社会的重要性。中庸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它教导我们懂得平等、尊重和包容。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时,中庸能帮助我们摆脱极端的情绪和偏见,保持理智和冷静。同时,中庸也提醒我们要追求内外的平衡,保持身心的和谐。只有在中庸的指导下,我们才能成为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人。
总结(100字)
品读中庸,可以帮助我们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寻找到平衡之道。它是一种社会关系,也是一种心灵智慧。通过中庸的指导,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获得心静与和谐,同时实现个人自我与社会重建的平衡。在当下信息爆炸的社会中,品读中庸不仅可以给我们带来思考,更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积极的变化。
中庸心得体会篇七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这件事情非常重要。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这句话是一个垂示,犹如凤鸟衔至黄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图》称:黄帝坐于扈阁,凤凰衔书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中庸心得体会篇八
中庸至善,是一种心灵净化的修行方式,是一种追求内在平衡和外在协调的品质。它强调稳定和平淡,不过分追求所谓“天下大同”,更在意自身的修行和内心的和谐。在我的生活中,我对中庸至善这种修行方式有着深刻的心得体会。下面我将分为五个部分,谈谈自己对中庸至善的体会和感悟。
一、中庸至善的基本意义
中庸至善,讲究的是平衡,讲究的是内外协调,让人们追求一种内在平静和外在和平。中庸,指的是稳定、平静的状态,处于中庸之道,一定不能走极端。至善,也就是追求完美、无缺的状态。中庸至善的修行过程,不仅强调个体内心平衡的正确把握,也强调了外在世界和谐的维护,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和导向生命意义的最大价值。这种修行方式,能够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保持稳定的情感状态,不动于衷,不受外界因素影响,成为一个内心丰富、外在和谐的人。
二、殊途同归 追求平衡之道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它强调的是平衡和和谐。而在西方哲学中,有一种类似的哲学思想,那就是“至美之路”。中庸至善和至美之路,虽然来源和文化不同,但根本思想是殊途同归的。两者都在追求一种内在的和谐,追求一种完美的状态。无论是中庸,还是至美之路,都是强调平衡和谐的重要性,提倡性格和心态的和谐发展。正如佛家所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中庸至善也是倡导人本善盛的一种修行方式。
三、中庸至善的人生价值
中庸至善并不是闭塞、抽象的修行方式,它实际指导人们在实践中追求平衡、和谐、顺利。人们在经历人生的起起伏伏、喜怒哀乐和生老病死后,就会对这种平淡的修行方式有更深刻的理解。中庸至善的人生价值在于,能够让人们以平和、和谐的心态面对人生的各种困难和挑战,让人们在生活中不失自我,不陷入痛苦、烦恼中,更能掌握内在平衡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内在平衡,才能够成就自己的价值和事业。
四、践行中庸至善的实质
践行中庸至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时间和心理的积累。首先,需要保持平稳的情感状态,不轻易受到物质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达到平衡稳定的境界;其次,需要调整自己的心理和世界观,时刻保持一种宁静的心态,不被外在因素干扰,即对事物的真正意义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再次,需要自我鉴定,认清自己身上的缺陷和不足,并努力克服,唯有如此才能不断靠近至善的境界。
五、中庸至善带来的生活价值
中庸至善是一种独特的心灵修行方式,践行中庸至善可以让人们远离戾气、保持乐于助人的心态,避免纷纷扰扰和难以摆脱的生活困境。中庸至善还可以让人们对自身的修行方式有一个更深刻和不断递进的优化,它让人们真正懂得何谓心如止水,真正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站在人性本善的角度看待人生。
总之,中庸至善这种修行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美学价值,更是人类追求内在平衡和外在和谐的一种典型表现。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人生价值和快乐上,中庸至善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只有践行中庸至善,才能够走出困境,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寻获内在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