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纪念袁隆平院士心得体会篇一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这曾是《感动中国》为袁隆平院士写下的颁奖词,他为国为民,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杰出贡献。现在让我们端起一碗“米”,细细品味袁老不断进取的冲劲,敢想敢做的魄力以及淡泊名利的心态。
端起一碗“知识”的米,品味袁老进取的一生。
袁老成长的年代,正值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国。年幼的他随父母四处迁徙,尝尽逃难的艰辛。从那时起,他树立了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决定。他常搜罗各国学术书籍仔细研究,去感悟、去分析,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哪怕功成名就之后,袁老也从未停止学习,他说过知识是一切的基础,一个没有知识的人不可能有所作为。世人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基层年轻干部,我要学习袁老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要把学习知识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为工作、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才有可能有发明、有创造、有进步。
端起一碗“梦想”的米,品味袁老追梦的一生。
上世纪60年代,袁老在湖南省安江农校当教师时,曾亲眼看见过5个饿殍,两人倒在桥下,两人倒在田里,一人倒在路旁。饥饿总是让人充满遐想,在艰苦的条件下,突破是唯一的出路。无米让袁老绞尽脑汁想造米,但是水稻天生没有优势,于是杂交水稻的念头出现在了袁老的脑海中。从“三系法”到“两系法”,从一般杂交水稻的成功到超级杂交水稻三期,到如今水稻产量突破1000公斤。袁隆平常说,“我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正因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坚持,才有了他的信念坚定、矢志不渝,才有了稻浪中的米香、百姓家中的笑脸,才有了水稻高产梦的实现,“杂交水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了实现梦想,他从未停止过向前探索的脚步,用一生致力于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作为一名基层青年干部,我要学习他“有梦想,了不起”敢想敢做的魄力,在基层工作中要信念坚定,不管碰到怎样的难题和困难,都不变方向、稳扎稳打、逐一攻关;要矢志不渝,只为心中所梦,做一个勇敢的“追梦人”。
端起一碗“淡泊”的米,品味袁老无私的一生。
主持人敬一丹曾经感慨,每一次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活动评选晚会,总是见不到袁隆平先生。他名满天下,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不是在稻田里,就是在去稻田的路上。如果他申请专利的话,或许他现在是中国最富有的人,可是他却把专利无私地贡献给国家。正是甘为事业献身,袁隆平方能造福中国人民以及全人类;因为淡泊名利,他才能在杂交水稻的天地里忘情驰骋。作为一名基层年轻干部,我要学习袁老宁静致远的心态,当你心甘情愿为某项事业奉献热情精力之时,这项事业就会给你以丰厚的回报;当你不为名利得失斤斤计较,就能获得洒脱、自由与快乐,乃至步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境界。
纪念袁隆平院士心得体会篇二
这两天很多人带着稻穗和鲜花去送别袁隆平,也有很多人在网上自发追忆悼念袁老。我们应接过他手中的“稻谷”,让世世代代都传承他那些宝贵的精神。
接过袁老勇于创新的“稻谷”。
袁隆平大学毕业时在偏远的湖南省教书,在国外学者耗费数年研究杂交水稻相继失败的背景下,他坚信“没有错误的实践,只有错误的理论”,一个乡村教师挑战世界权威的笑话就这么被传开了。为了证明水稻真的可以进行杂交实现量产,他披星戴月,风雨兼程,经过千千万万次试验终于发现了杂交稻的母本,此后不断创新促使三系配套全面成功,1976年杂交水稻全国大面积推广,平均增产20%。作为党员干部,要从袁隆平培育稻谷创新过程中看到,在面对千奇百怪的困难时既要肯于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又重视科学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及时摆脱保守思想的束缚,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接过袁老朴实无华的“稻谷”。
当下“网红流量”掀起了一股浮躁之风,为了争名夺利,很多人或重金买“热度”,或放下底线自爆“丑陋”,又或有一官半职便忘本得意。唯有袁隆平这样的“大明星”能够静下心来干大事。面对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等头衔,面对国外高薪就业机会,他并没有“炒作”自己,而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攻水稻田”。作为党员干部要学习袁隆平这种“稻谷”般的朴实无华精神,时常看自己为群众做了什么实在事,贡献了什么真力量,以“润物细无声”的实干去获得广大群众的认可,而不是向别人炫耀自己的“嫁衣”有多么光鲜亮丽。
接过袁老终身奋斗的“稻谷”。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到田畴。从1964年研究杂交水稻开始到2021年初,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田间地头总少不了袁隆平的影子。即便是到了耄耋之年,他也没仗着年纪大当“甩手掌柜”,一直亲力亲为到杂交水稻基地搞研究。袁隆平倾注一生心血把稻谷攥在手里,为我国水稻发展抢得了最大先机。“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作为党员干部,尤其是青年党员干部要弘扬永久奋斗传统,稳稳接过袁老那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精神“稻谷”,面对苦难、挫折、矛盾不怨天尤人、不轻言放弃、不半途而废,努力将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践行到底!
袁隆平身上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党员干部去学习的地方,比如他那宠辱不惊、沉着冷静、执着坚守的品质,也同样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在自己岗位上发光发热。袁隆平的一生,是理想照耀的一生,即便他离开了,也仍然会照耀我们前行,但愿我们党员干部以及更年轻一代青年们能接过他手中的“稻谷”,再续他那“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奇缘。
纪念袁隆平院士心得体会篇三
袁隆平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也是我国农业科技事业的杰出代表之一。袁隆平院士不仅为中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世界农业科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日,为了纪念袁隆平院士的杰出成就和奉献精神,我校组织了一个系列活动。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袁隆平院士的心得和体会。
第一段:了解袁隆平院士的成就和奉献精神
袁隆平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育种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和智慧,成功培育出了多个高产高抗品种,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杂交水稻种植技术被引入到了世界各地,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袁隆平院士的成就不仅仅体现在科技方面,更体现在他的奉献精神上,他一生致力于为人类健康和粮食安全而努力,始终坚持着“要为中国人民的饭碗奉献一生”的理念。
第二段:参加纪念活动,深入了解袁隆平院士的心得和体会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袁隆平院士的心得和体会,我们学校组织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其中包括专题讲座、展览、座谈交流等形式。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我深入了解了袁隆平院士的心得和体会。袁隆平院士强调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他不怕困难和挑战,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改进。他还重视团队合作,认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集思广益、共同努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第三段:从袁隆平院士身上学到的奋斗精神和积极心态
袁隆平院士在一次讲座中曾说过:“没有懒人敢当先知,没有懒人能成功。”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袁隆平院士的奋斗精神和积极心态是我学习的榜样。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坚持努力并不怕失败。只有努力奋斗,才能迎来成功的机会。
第四段:思考如何践行袁隆平院士的精神传统
袁隆平院士的精神传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和践行的。在我看来,践行袁隆平院士的精神传统首先要从自身做起,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奋斗的姿态。其次,要注重团队合作,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共同解决问题。最后,要不断学习和创新,开拓自己的眼界和思维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第五段:感受到纪念活动的意义,发挥袁隆平院士的精神传统
通过参加这次纪念活动,我深刻感受到了其意义所在。纪念袁隆平院士不仅是对他个人的尊重和敬意,更是要将他的精神传统发扬光大,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农业科技事业中去。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袁隆平院士的精神传统,立志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结:
通过这次纪念活动,我深深感受到了袁隆平院士的心得和体会。他的奉献精神和积极心态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学习和践行的。我们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奋斗的姿态,注重团队合作,不断学习和创新,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纪念袁隆平院士是对他个人的尊重和敬意,更是要将他的精神传统发扬光大,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农业科技事业中去。
纪念袁隆平院士心得体会篇四
袁隆平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纪念袁隆平院士,我校组织了一次座谈会,让我们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学习,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袁隆平院士的贡献与影响
袁隆平院士毕生致力于水稻的杂交育种工作,成功培育出了杂交水稻品种,令粮食产量大幅提升。他的成果不仅在我国广泛应用,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袁隆平院士的贡献彰显了中国科学家的智慧与勇气,值得我们借鉴和纪念。
第二段:座谈会的感想与启示
在座谈会上,我聆听了许多专家、学者对袁隆平院士的赞扬和敬意。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袁隆平院士的科研精神和人格魅力。袁隆平院士坚持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使我受益匪浅。无论在哪个领域,我们都应该有这种精神,勇往直前,不断探索,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段:探讨杂交水稻及其意义
杂交水稻是袁隆平院士的成果之一,它不仅增加了粮食产量,提高了粮食质量,还能兼顾环境保护。通过引入杂交水稻种植,我们可以有效应对人口增长和资源紧缺的双重压力,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贡献。杂交水稻的研究还显示出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激励我们在农业领域投入更多精力。
第四段:个人体会与投身科技创新
作为一名大学生,参加了这次座谈会,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鼓舞。袁隆平院士的奉献精神和科研成果使我对科研充满了憧憬和热情。我决心以袁隆平院士为榜样,投身科学研究,为推动农业和粮食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希望通过科技创新来解决并改善社会问题,促使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第五段:纪念袁隆平院士,传承创新精神
作为袁隆平院士的嫡传弟子,我们有责任传承袁隆平院士的创新精神,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应该加强与其他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共享资源,携手合作,共同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只有通过国际合作和共享,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性的问题。
通过这次座谈会,我深刻感受到了袁隆平院士的伟大和他对科技进步的杰出贡献。袁隆平院士的精神将激励我们前行,继续努力,为实现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并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在共同努力下,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丰饶的世界。
纪念袁隆平院士心得体会篇五
隆平稻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背后是袁隆平院士多年的科研探索和不懈努力。纪念袁隆平院士的心得体会,既是对他的敬意和感恩,更是对他精神的传承和延续。袁隆平院士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不断追求卓越的品质,给我们这些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深刻的思考。
首先,袁隆平院士的丰硕成果和卓越贡献彰显出他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袁隆平院士投身农业科研的大胆和决心,为中国的稻田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自己多年的试验和研究,他成功培育出隆平稻,实现了中国稻米产量的突破,使中国从长期依赖进口稻米的困境中走了出来。这一成就不仅改变了中国农业的面貌,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验和借鉴。袁隆平院士的科学精神和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他的坚持和努力也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和榜样。
其次,袁隆平院士的成功离不开他的勤勉和辛勤努力。科学研究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需要人们持之以恒、积极进取。袁隆平院士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并一直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实践。他不仅扎根农田,了解农民的需求,还穿越世界各地,寻找适合我国土壤和气候的品种。在这个过程中,袁隆平院士多次遭遇失败和挫折,但他从不气馁,而是不断总结和反思,寻找问题的突破点。最终,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袁隆平院士的勤勉和辛勤努力是我们值得学习和传承的品质。
再次,袁隆平院士的精神鼓舞着我们追求卓越。袁隆平院士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不断超越自己,勇于面对挑战,勇于创新。他不愿止步于栽培技术的改进,而是积极研究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动农业的全面发展。同时,袁隆平院士也一直关注世界的农业科技进步,与国际同行保持密切联系,不断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成果。袁隆平院士的追求卓越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不停地探索和创新,不断超越自我,为科技的进步贡献力量。
最后,纪念袁隆平院士,更要传承和发扬他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我们应该始终保持一颗渴望知识和探索真理的心,不断追求自己在科学研究中的突破和创新。无论是农业科研还是其他领域的科技创新,我们都应该像袁隆平院士那样,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坚持不懈地追求卓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纪念袁隆平院士,是向他的贡献致以敬意,更是为了让我们从他身上汲取力量,传承他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袁隆平院士敢于创新、勇于实践、追求卓越的品质给我们这些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深刻的思考。让我们向着袁隆平院士的榜样而努力,不断超越自我,在我们自己的领域中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