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升自己。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劳动合同法心得体会篇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中第二十七条: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的月工资按照劳动者应得工资计算,包括计时工资或者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货币性收入。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劳动者工作不满12个月的,按照实际工作的月数计算平均工资。
在此,经济补偿是按应得工资计算,而不是按基本工资或实发工资计算。
2、在这里,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工资?(详见《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若干具体范围的解释》)
由此,经济补偿的月工资包括加班工资、提成工资、全勤奖、季度奖、年终奖等工资组成部分。
3、依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相关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缴费工资基数一般为员工的月工资总额,即员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部分也是以其本人月工资总额为前提。而由公司承担的社会保险费用是否属于工资范畴呢?《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有如下规定:第五十四条本条例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一)工资,是指用人单位基于劳动关系,按照劳动者提供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劳动者本人的全部劳动报酬。一般包括:各种形式的工资(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岗位工资、职务工资、技能工资等)、奖金、津贴、补贴、延长工作时间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属于劳动报酬性的工资收入等;但不包括用人单位按照规定负担的各项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劳动保障和安全生产监察行政部门规定的劳动保护费用,按照规定标准支付的独生子女补贴、计划生育奖,丧葬费、抚恤金等国家规定的福利费用和属于非劳动报酬性的收入。
由上得出如下结论:经济补偿的月工资包括公司代缴的、应由员工个人负担的、从员工月工资中扣减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但不包括公司为员工负担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
4、关于补偿金中计算平均工资的12个月工资是税前工资还是税后工资的问题,我认为,应当为税前工资。理由如下:
个人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只是由单位从工资中代扣缴交的,原本就属于工资的一部分。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条的规定,工资、薪金所得,是指个人因任职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
其次,从税务角度分析,参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经济补偿金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178号)有关规定及实践操作,对于个人经济补偿金收入,应计征个人所得税。因此在“避免重复征税”的角度理解,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基数应为税前工资数额。
所以,经济补偿的月工资应该是税前工资。
5、是否包含自己缴交那份住房公积金?
《深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暂行办法》亦有如下明确规定:第二十一条职工个人缴存的住房公积金由单位每月从其工资中代扣代缴。单位应当按时、逐月、足额缴存单位为职工缴纳和职工个人缴纳的住房公积金。
由此可见,从工资中扣缴的住房公积金,同工资中扣缴的个人所得税一样,原本亦属于工资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我认为经济补偿中月工资:按应得工资计算,包括加班工资、提成工资、全勤奖、季度奖、年终奖等工资组成部分;包括公司代缴的、应由员工个人负担的、从员工月工资中扣减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住房公积金,但不包括公司为员工负担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住房公积金;并且应该是税前工资。
劳动合同法第47条内容1
文档为doc格式
劳动合同法心得体会篇二
一、引言:介绍大学劳动合同的背景和重要性(100字)
大学教职工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声誉。为了保障教职工的权益、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加大了高校劳动力政策的改革力度,推动高校实现聘任制改革,实行大学劳动合同制度。此举对于规范高校用人制度、保障教职工权益和提高高校劳动效益意义重大。
二、了解大学劳动合同:合同签订要义、合同期限等(250字)
大学劳动合同是指大学与教职工所签订的约定教职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获得相应报酬的文件。其签订要义包括基本信息、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岗位要求、薪酬待遇、劳动保险等方面,也会在合同中明确工作时间、福利待遇、保险福利、绩效考核等标准,作为双方之间的权益保障。而大学劳动合同期限一般从一年到五年,并可续签。这种合同制度的引入更为科学和精细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并使其有动力、有信心和决心。毕竟,只有适当的工作保障,教职工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
三、影响大学劳动合同的因素:教职工资历和绩效考核(250字)
大学劳动合同是建立在教职工能力和学历的基础上的,这是规范高等教育管理和提高教育水平的初衷。教育行业特殊性质使得其教职工具有专业性和技能性的要求,因此,作为大学教职工的人员应具备高学历和深厚的专业背景,这也是教育行业一直推崇的。在此基础上,绩效考核也是影响大学劳动合同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效教学和科研成果不仅会影响到个人的职业发展,也会影响到整个学校的声誉。所以,为了更好地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大学劳动合同也将根据教职工的业绩进行绩效评估,这有助于教职工的自我提升,并适当减轻学校的负担。
四、大学劳动合同的意义:作为自我提升的途径(300字)
对于新入职的教职工而言,大学劳动合同是展现自身优势和提升个人能力的富矿。通过深入了解和实践大学劳动合同的要求,教职工可以不断完善自身,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和业务能力,适应学校规定的种种要求。同时在工作中解决问题、实践技能、完成工作任务,也对个人的职业成长和提升大有裨益。此外,签订大学劳动合同还可以对教职工的心理素质进行锻炼,增强他们对自己和工作的自信心和信心。以上意义表明了大学劳动合同对于高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同时也对教职工自身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五、结尾:未来大学劳动合同的展望和期望(200字)
正如我们所知,教育事业对于我国的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而大学劳动合同作为一种新型的用人机制,逐渐取代了一些陈旧的人事方案,促进了大学员工的积极性,也加强了大学的管理和规范,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保障。未来,应当继续优化和实施合同的制定和执行规定,以适应不同学校、不同部门的要求。同时,合同的签订是否顺利、有力的实施也是非常关键的。因此,教育部门和高校管理人员应定期进行个人业绩评估,不断更新宣传合同签订的意义,加强宣传和管理,让教职工充分体现自身价值并为教育做出更多贡献。
劳动合同法心得体会篇三
近年来,随着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工会劳动合同逐渐受到关注。作为劳动力阶级的代表组织,工会在保护劳动者权益、解决劳动纠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与工会劳动合同的亲身接触中,我深刻认识到了工会在劳动者权益保护中的价值,也体会到了劳动合同对劳动关系的重要性。以下将从合同订立、合同内容、合同履行、合同解除等方面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合同订立方面,工会扮演了积极的角色。我所处的企业,工会会员能够享受到免费的法律咨询和劳动合同协助。通过工会的指导和协助,我在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时自觉维护了自身权益。工会为我们提供了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方面的指导,帮助我们了解合同条款的具体意义,并教导我们如何与雇主进行协商,使劳动合同更加公平合理。通过工会的帮助,我在劳动合同订立中增加了自信和智慧,有效地维护了自身的权益。
其次,在合同内容方面,劳动合同的细化为劳动者提供了更明确的权益保障。与以往简单约定工资和工作时间不同,工会劳动合同更加注重细节,例如规定了休假、加班、福利等方面的具体条款。我在工会劳动合同的帮助下,与雇主就工作时间、加班报酬等问题进行了协商,并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了相关的规定。这使我在工作中拥有更多的休息时间和公平合理的工资待遇,提高了工作的满意度,也增强了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另外,在合同履行方面,工会对于劳动合同的监督和执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工会成立了劳动合同履行监督小组,定期对各个部门的劳动合同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协调解决劳动纠纷。在我个人的经历中,工会不仅密切关注劳动合同履行情况,还以中立公正的态度调解了一起劳动纠纷,使我和雇主达成了和解。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工会积极维护劳动合同的作用,通过监督和调解,保障了劳动合同的平等和公正性。
最后,在合同解除方面,工会为劳动者提供了法律援助和保护。有时,由于各种原因,劳动关系可能会出现纠纷,导致合同解除。在这种情况下,工会为我们提供了法律援助,并协助我们进行相关程序。通过工会的帮助,我顺利解决了一次劳动纠纷并获得了合理的赔偿。这使我深刻认识到工会在劳动者权益保护中的重要性,也对工会的工作充满了感激与敬佩。
综上所述,工会劳动合同对于劳动者权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是维护劳动关系稳定和公正的重要工具。通过与工会劳动合同的亲身接触和体验,我深刻认识到工会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和劳动合同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加强与工会的沟通和合作,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为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劳动合同法心得体会篇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是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
第四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应当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
(一)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
(二)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
(四)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裁减人员时,应当优先留用下列劳动者:
(一)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二)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三)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扶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
用人单位在六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的,应当通知被裁减的人员,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
【解释】本条是关于经济性裁员的规定。
一、规定经济性裁员的原因
经济性裁员是用人单位行使解除劳动合同权的主要方式之一。
凡是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国家,都或多或少允许用人单位在一定条件下解除劳动合同,其原因是法律赋予了企业经营自主权。
我国劳动合同法允许一定条件下用人单位进行经济性裁员,其原因也是企业享有经营自主权。
我国宪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规定了国有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权自主经营。
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是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是独立经济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因此享有经营自主权是现代企业的应有内容。
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不仅包括生产自主权,也包括用人自主权。
用人自主权是企业经营自主权的重要内容,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招用人员,也可以裁减人员。
如果企业在生产经营困难等情况下不能裁减人员,那么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就没有办法落实,也会使企业背上冗员的包袱,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利于进行公平竞争。
在劳动法中承认经济性裁员是各国的普遍做法。
国外劳动法中基本上都有经济性裁员的内容。
如英国雇佣权利法中规定,在企业关闭或者企业对其人员确需减少时,用人单位可以经济性裁员。
我国劳动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可以裁减人员。
由于经济性裁员涉及劳动者的人数众多,社会影响广泛,因此在制定劳动合同法过程中,如何进一步规范经济性裁员一直是讨论和修改的重点和热点。
关于经济性裁员主要的立法原则是既要保护用人单位合理调整企业结构的权利,也要防止用人单位随意进行经济性裁员。
二、经济性裁员的内涵
简单的讲,经济性裁员就是指企业由于经营不善等经济性原因,解雇多个劳动者的情形。
对经济性裁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经济性裁员属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一种情形。
在市场经济中,用人单位直接面对的是市场竞争,为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使企业保持一定的活力,用人单位必须在用人方面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体制。
为此,劳动合同法规定,在满足一定条件下,用人单位可以单方解除还未到期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以及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经济性裁员是用人单位出于经营方面考虑,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方式。
尽管名为经济性裁员,其实质是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一种方式。
在经济性裁员中,由于是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且劳动者并没有过错,因此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第二、进行经济性裁员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性原因,而不是劳动者个人原因。
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失的、兼职的、欺诈、胁迫或者乘人之危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犯罪的等;三是劳动者不能适应工作的,如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的、不能胜任工作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等;四是劳动者没有任何过错或者不适应工作岗位的情形,由于经济性原因而经济性裁员的。
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第三、经济性裁员只发生在企业中。
劳动合同法第二条规定了适用范围,用人单位的范围比较广,包括各类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
经济性裁员只能发生在企业中,只有企业才有可能进行经济性裁员。
在有些国家中,经济性裁员只发生在中型或者大型企业中,微型和小型企业不受经济性裁员规定的约束,其主要原因是微型或者小型企业一次性解除劳动合同的数量较少,其社会影响比较小,不需要纳入经济性裁员的范围进行规范。
同时,国外的经济性裁员需要企业与工会进行谈判,而微型或者小型企业缺乏谈判的能力。
在劳动合同法制定过程中,考虑到整部劳动合同法中都没有区分企业的规模,且我国经济性裁员并没有国外的谈判机制,我国经济性裁员主要是履行一些法定程序,微型或者小型企业都容易做到,因此本条中并没有区分企业的规模。
第四、构成经济性裁员必须要一次性解除法定数量的劳动合同。
在劳动合法的制定过程中,经济性裁员究竟要一次性裁减多少人才是合适的一直是讨论的热点。
劳动合同法草案曾规定,裁减人员五十人以上的构成经济性裁员。
对此,在全
文公开征求社会意见过程中,批评意见几乎呈一边倒的趋势,绝大部分意见都认为五十人的标准太高。
有的主张人数越少越好,甚至认为只要裁减两人以上就构成经济性裁员,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考虑到对于劳动者而言,经济性裁员是“双刃剑”,经济性裁员的人数标准太低,用人单位容易利用解除条件较为宽泛的经济性裁员进行解除劳动合同,反倒对劳动者不利。
同时要考虑社会的承受力,如果一次性解雇较多劳动者但不履行说明情况、听取意见、报告程序,将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因此,劳动合同法规定一次性裁减人员二十人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人数百分之十以上的,才是经济性裁员。
三、进行经济性裁员必须满足法定条件
经济性裁员作为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一种方式,必须满足法定条件。
这些法定条件包括实体性条件和程序性条件,只有同时具备了实体性条件之一和全部的程序性条件,才是合法有效的经济性裁员。
(一)实体性条件
劳动合同法规定,在四种情形下用人单位可以进行经济性裁员:
第一、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
企业破产法第二条规定:“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依照本法规定清理债务。
企业法人有前款规定情形,或者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可能的,可以依照本法规定进行重整。
”依照企业破产法的规定,在三种情形下,债务人或者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对债务人进行重整:一是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二是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三是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可能的。
另外,根据企业破产法第七十条第二款的规定,债权人申请对债务人进行破产清算的,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宣告债务人破产前,债务人或者出资额占债务人注册资本十分之一以上的出资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重整。
企业破产法设置重整制度,主要目的就是使用人单位根据企业重整的经营方案、债权的调整和清偿方案以及其他有利于企业重整的方案在内的重整计划,继续经营并清偿债务,避免用人单位进入破产清算程序,使经营失败的企业有可能通过重整而得到复苏、振兴的机会。
在重整过程中,用人单位可根据实际经营情况,进行经济性裁员。
第二、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
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无时不面临着激烈竞争,一旦对市场需求判断失误或者决策偏差等,企业的生产经营可能就会发生困难。
在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时,应允许用人单位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自救,而不是进一步陷入破产、关闭的绝境。
在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时,裁减人员、缩减员工规模是一项较有效的缓减措施,从全局看,对用人单位的劳动者群体是有利的,但涉及到特定劳动者的权益,应慎重处理。
因此,劳动合同法在允许用人单位在生常经营发生困难时采取经济性裁员的措施,但同时要求用人单位要慎用该手段,“困难”两字前加了“严重”的限制。
第三、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为了寻求生存和更大发展,必然要进行结构调整和整体功能优化,这些方式包括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和经营方式调整。
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并不必然导致用人单位进行经济性裁员,如企业转产的,从事原工作岗位的劳动者可以转到转产后的工作岗位。
为了更好的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同时引导用人单位尽量不使用经济性裁员,劳动合同法要求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只有在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要裁减人员,才可进行经济性裁员。
第四、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实践中,除了本条中列举的三类情形外,还有一些客观经济情况发生变化需要经济性裁员的情形,如有些企业为了防治污染进行搬迁需要经济性裁员的,也应允许用人单位进行经济性裁员。
作为兜底条款,对本规定应作严格解释。
(二)程序性条件
为了尽量缓减经济性裁员对劳动者和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造成的冲击,劳动合同法延续了劳动法关于经济性裁员的程序性规定,要求用人单位进行经济性裁员必须履行一套法定程序。
这些法定程序是有顺序的,须全部履行。
第一、必须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
在国务院提交全国人单常委会审议的劳动合同法草案中关于经济性裁员的人数标准只规定了五十人,在全文公开征求社会意见过程中,不少意见认为规定一个固定数不全面,有些企业规模较小,一次性裁减十五人对企业和职工来讲就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建议在规定一个固定数的同时再规定一个比例。
劳动合同法心得体会篇五
大学劳动合同是在大学内部的员工之间签订的一种法律文件,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作为一名大学的工作人员,我已经签订了多次劳动合同,通过这些合同我深刻体会到了我们的权利及其风险。下文将我此前填写和签订大学劳动合同的所思所感做出概述。
第二段:了解合同内容
在签署大学劳动合同之前,了解合同内容是极其必要的。合同包括雇用方和被雇用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工资、福利、工作时间和安全规范等内容。通过注重合同条款的细节,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
第三段:条款和权利
大学劳动合同中包含了很多条款,这些条款需要被认真的理解。例如,对于薪资、假期等福利待遇可以与雇主进行谈判。同时,员工和雇主需要了解相关的不合法条款,确保合同是公平的。在私下和雇主商议捍卫权益和防止不公平条款的出现,很重要的一点是建立信任和友好的关系。
第四段:合同的风险
虽然劳动合同有保护员工权益的作用,但它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欺诈和误导、纠纷和滥用合同是个别雇主会采取的手段。因此,我们需要多留意合同的条款和内容,同时可能要求专业知识比较丰富的律师和法律顾问的支持。
第五段:落实合同
最后,在签订合同之后,员工需要确保他们积极地落实合同中的各项义务和工作职责,实现互惠互利的合理薪资和其他福利制度。同时,员工需要与雇主的管理层建立健康的关系,沟通各自的利益和需求,完成在合同规定的持续的工作。因此,大学劳动合同对于员工和雇主来说都是一份权利和义务的文件,需要各方共同遵守并永久修订。
结论:
通过我的一些经历和了解,我深刻意识到大学劳动合同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劳动合同的签订和落实是建立雇主和员工关系的基础,它由于体现了相互的信任和尊重,确保了双方的利益和需要。最终,只有通过建立健康的工作关系和落实合同的内容,员工可以在大学运营中发挥最大的贡献。
劳动合同法心得体会篇六
近年来,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劳动者的权益受到了侵害。为了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我国鼓励劳动者加入工会,并签订工会劳动合同。工会劳动合同的签订可以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增加劳动关系的稳定性,此文将探讨工会劳动合同的重要性,并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在当今的劳动市场中,劳动者常常面临着丧失工作的风险。而工会劳动合同可以为劳动者提供保障,让劳动者在合同期满后无理由解雇时有相应的赔偿。这一点对于劳动者来说无疑是极为重要的。我曾经见过一个亲朋好友因为雇主的经营不善被迫辞职,他没有签订工会劳动合同,最终只能自认倒霉。因此,对于那些正常工作的劳动者来说,签订工会劳动合同是非常必要的举措。
除此之外,工会劳动合同的签订还可以增加劳动关系的稳定性。在工会劳动合同中,不仅规定了劳动者的工资、福利待遇等信息,也规定了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工作职责。这不仅有利于雇主对劳动者的管理,也有利于劳动者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我所在的公司,由于工会劳动合同的签订,员工与公司的关系更加稳定,员工能更好地适应公司的规章制度,并更加愿意为公司的发展努力。
然而,工会劳动合同不能简单地视为劳动者的保护伞,雇主也可以从签订工会劳动合同中获得利益。如今,很多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注意到员工的价值。通过签订工会劳动合同,雇主可以吸引更多高素质的劳动者加入公司,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与此同时,雇主通过明确的合同条款和义务,也能更好地与员工协商处理问题,减少劳动纠纷,提高企业运营的效率和稳定性。
在实际签订工会劳动合同的过程中,我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首先,作为劳动者,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要盲目地为了求职而放弃签订工会劳动合同的机会。其次,劳动者在签订工会劳动合同时应仔细阅读合同条款,了解其中的权益保障和义务要求,确保自己的权益不被侵害。最后,签订工会劳动合同后,劳动者应积极履行其中的义务和责任,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工会劳动合同的签订对于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增加劳动关系的稳定性以及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作为劳动者,我们应意识到签订工会劳动合同的重要性,并在签订后积极履行其中的义务。同样,作为雇主,我们也应尊重劳动者的权益,通过签订合同来促进更好的劳动关系。只有通过合作和互惠,才能实现劳动力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
劳动合同法心得体会篇七
第一条 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
本条是关于劳动合同法立法宗旨的规定。
立法宗旨也称立法目的。本条规定的立法宗旨有三层意思:
劳动合同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进行双向选择,确定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基本依据。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开始对计划经济下的固定工制度进行改革。
198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决定在国营企业中新招收的职工中实行劳动合同制,开始打破劳动用工制度上的“铁饭碗”。1994年通过的劳动法将劳动合同制度作为法定的用工制度,规定适用不同所有制的用人单位,劳动者也从新招用的职工扩大到所有的劳动者,不分固定工和临时工,不分管理人员和普通工人。劳动法对劳动合同作了专章规定,是我国现行劳动合同制度的主要法律依据。劳动法的制定,标志着我国劳动合同制度的正式建立。劳动法实施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劳动法确立的劳动合同制度,对于破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分配用工的劳动用工制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向选择的劳动用工制度,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劳动用工情况多样化,劳动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一些新型的劳动关系,如非全日制用工、劳务派遣工、家庭用工、个人用工等等。同时,在实行劳动合同制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如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短期化、滥用试用期、用人单位随意解除劳动合同、将正常的劳动用工变为劳务派遣等等,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也给整个社会的稳定带来隐患。
因此,有必要根据现实存在的问题对劳动合同制度做进一步的完善。制定劳动合同法,就是要规范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行为,明确劳动合同中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促使稳定的劳动关系的建立,预防和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还是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也就是说是“单保护”还是“双保护”是劳动合同立法中争论的一个“焦点”的问题。
在公开征求意见和审议中,一种观点认为劳动合同法应当“双保护”,既要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要保护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因为劳动合同也是一种合同,是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的,理应平等保护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只提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偏袒了劳动者,加大了用人单位的责任,束缚了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加重了用人单位的经济负担,损害了用人单位的利益,将会使劳动关系失去平衡,最后也必然损害劳动者的利益。有的甚至还认为,如果劳动合同法过分保护劳动者,不顾及用人单位的利益,将会误导境内外投资者,中国的法律不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甚至伤害投资者的感情,不利于我国吸引外资的政策。但是多数意见认为应当旗帜鲜明地保护劳动者地合法权益。因为我国目前的现实状况是劳动力相对过剩,资本处于强势,劳动力处于弱势,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力量对比严重不平衡,实践中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比较普遍。劳动合同法作为一部规范劳动关系的法律,其立法价值在于追求劳资双方关系的平衡。实践中由于用人单位太强势,而劳动者过于弱势,如果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进行同等保护,必然导致劳资双方关系不平衡,背离劳动合同法应有的价值取向。规定平等自愿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并不能改变劳动关系实际上不平等的状况,要使劳动合同制度真正在保持我国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就要向劳动者倾斜。
最后考虑到劳动合同法是一部社会法,劳动合同立法应着眼于解决现实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拖欠工资、劳动合同短期化等诸多侵害劳动者利益的问题。所以从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的目标出发,立法还是定位于向劳动者倾斜。
劣汰的灵活管理,影响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如果劳动者权益保护不到位,对企业责任要求过少,就会影响劳动力供给,不利于高素质的健康的职工队伍的形成,最终企业利益也会受到损害。因此,劳动合同立法要在公民的劳动权和用人单位的企业责任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点,确保劳动关系和谐。目前我国劳动用工中普遍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将劳动合同制度化、法律化,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有得于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双方的合法权益。
因此,劳动合同法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确立了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