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风铃草美术教案篇一
《小露珠》一课位于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第五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美文,遣词造句精当,文章意境优美。培养学生的美感是本单元的编材意图。本文以童话的形式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体现了三方面的美:
1、形象美。课文中活蹦乱跳的小青蛙、翩翩起舞的小蝴蝶、天真可爱的小蟋蟀人情味十足的喇叭花等等都给了孩子鲜明的印象,激起了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
2、意境美。从夜幕降临小露珠开始形成,受到各种小动物们的赞美,到无声地滋润、装点植物,与植物们依依惜别,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浓浓的人情味。3、语言美。文章篇幅不长,但里面的佳词妙句处处闪现着光芒,值得学生积累,比如形容钻石的闪亮、珍珠的圆润、水晶的透明、小露珠的光彩熠熠、植物们的生机勃勃等等,让学生领略了语言文字的精妙。众多的要素综合在一起,成为帮助学生训练语言、体会美好意境、陶冶学生性情、丰富学生积累的范本。
我根据教材特色,立足文本资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语文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1、在课堂教学中,动物们对小露珠的喜爱,孩子们一下子都能找到,但是动物们对小露珠的赞美,我觉得理解得还不是很到位,要能够让孩子们理解钻石闪亮、水晶透明和珍珠圆润在这里修饰的是多么贴切。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孩子们自己扮演其他的小动物对小露珠进行赞美,孩子们也说出了自己的赞美,可惜的是我没有及时进行总结,让孩子回到文中看看书上的赞美和你的一样吗?谁的好,这时让孩子自己能够更深一步的理解原来书本的语言文字那么优美,以后在自己写作的时候也能够借鉴与运用。从小露珠的美中体会动物们对它是多么的喜爱。
2、创设情境:在教学小动物们和小露珠的对话中,我创设情景:“想想除了这三只小动物还会有哪些小动物还会来和小露珠打招呼呢?”而在教学小露珠滋润万物的段落中,我又创设情景:“如果你是金黄的向日葵或者是碧绿的白杨树,你会怎样感谢小露珠呢?”而最后,“小露珠即将离开我们,如果你是植物中的一个,你会对小露珠说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不知不觉中融入了角色,而且也深化了对小露珠的认识,提高了学习与生活的自信。
3、使用多媒体资源,让学生认知珍珠的“圆润”,水晶的“透明”,钻石的“闪亮”,扫除认知障碍,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形象,展开想象的翅膀,除了书上说的三种小动物,你还想扮演哪种小动物,也学学他们的打招呼方式,向小露珠打个招呼,赞美一下小露珠吧!同学们有的把小露珠比喻成新鲜的透明葡萄,有的把小露珠比喻成玻璃球,还有的把小露珠比喻成天上的星星……大家的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都成了小露珠的好朋友,同时对动物们的行走方式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通过这次的教学,我也看到了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不足,与语文课改的距离,下面简谈我的两点感受:
一、让“自主”的理念更好地在课堂中落实
“自主”已成为课改以来我们常用的一词,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自主,在学生学习方式上追求自主。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这一理念,已是我们很多老师长久以来思索探究的事。我这次执教的《小露珠》一课,自主的理念就未体现到位。执教时,我顺着文本思路走,没有让学生在自主阅读提问、自主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对于这种童话型的课还应更注重情景的创设,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以少而精的、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二、多元化的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的多元化,这是人文性的要求。由于每一个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解读角度的不同,对解读的内容自然会作出有个性的阅读见解。这就要求教师以多元文本解读理论和方法武装自己,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地发挥其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尽可能地走近文本、回归文本、拥抱文本,领略真善美的真谛。本课教学中,我忽视了小露珠从形成到消失这一自然科学过程的理解感悟,而是一味地以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小露珠的“无私奉献”牵强于学生,人文教育生硬、一刀切,忽视了学生个性阅读的存在,约束了学生对文本解读的多元化。
善于总结、反思课堂的成败与得失,才能取得教学上的不断进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会继续在教学领域中收藏自己的点滴心得。
风铃草美术教案篇二
今天的语文课学习6《小露珠》。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时,我和学生商定,采用了一种新的方法—————以开火车的形式读,如果读错了就要停下来换下一个人。(以往读书的`形式很多,但我总是让学生耐心听同学读完后进行评价。)由于采用新方法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我发现听的同学特别认真,读书的同学更认真,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当前两个同学由于多字或少字被叫停后,第三个同学是贾缤,一个很内向的男孩,平时不爱读书,从第三段开始,他居然非常流利地一直把课文读完了,同学们不由自主的为他鼓掌,他自己也非常激动。我更为之激动——为贾缤同学的认真读书、为同学们喜欢这个新方法!我不由得为孩子们鼓起掌。
以前,我总是担心用这种办法会扼杀孩子读书的欲望,总是要求学生耐心听等同学读完在指正。今天一试“遇错叫停”使读书的孩子更认真了,听的孩子也非常专注,忽然觉得自己真是杞人忧天,惭愧惭愧!相信出现错误的同学一定能知错就改的。今后还是把这种方法发扬光大吧!
风铃草美术教案篇三
花生在地下结果的特征,为常人所知。但在许多小朋友的眼里,却是个谜。本文借小松鼠找花生这件事,间接地告诉学生: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常识。
上课伊始,我以一首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导入课题,接着学生在读完课题后,我提出了“花生长在哪里?”,“小松鼠为什么要找花生果?”,“小松鼠找到了没有,在哪找到的?”等问题,激起了学生极大的阅读兴趣。
在课的最后,我还帮助学生拓展课外知识,组织学生交流:除了花生果,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供我们吃的部分也长在泥土里?(土豆、山芋、藕、萝卜、番薯„„)这实际上是让语文学习向生活延伸,对于语文的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要让孩子们从小树立语文即生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风铃草美术教案篇四
《三顾茅庐》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学。首先,文中写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张飞嚷着要用身子捆来,刘备生气责备。通过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的对比,突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为下文具体描写作了铺垫。其次,结合课后习题,抓三个比喻句:1、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2、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3、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啊!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通过朗读感悟,明白比喻句中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领悟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刘备的求贤若渴,以及与刘备之间的亲密友情。第三,紧扣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结合课后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让学生多积累多运用。
在这篇课文教学完成后,我建议孩子回去读一读三国故事,在班里开场三国故事会,希望以本课为契机激发学生读三国的兴趣,再利用阅读课,指导学生用读本课的方法去读《三国演义》。
风铃草美术教案篇五
1.以解决问题入手,感受分数的价值。
从分饼的问题开始引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当商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本课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把1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数来表示;二是借助实物操作,理解几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而这两个层面展开,均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设计的。
2.分数意义的拓展与除法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步。
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可以理解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可以理解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也就是说,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与分数的意义的拓展同步的。
教学之后,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就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存储于学生脑海里的状态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应当是抽象与具体可以转换的数学知识。整节课教学有以下特点:
1.提供丰富的素材,经历“数学化”过程。
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理解,是以具体可感的实物、图片为媒介,用动手操作为方式,在丰富的表象的支撑下生成数学知识,是一个不断丰富感性积累,并逐步抽象、建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供丰富数学学习材料,二是在充分使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学生逐步完善自己发现的结论,从文字表达、到文字表示的等式再到用字母表示,经历从复杂到简洁,从生活语言到数学语言的过程,也是经历了一个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2.问题寓于方法,内容承载思想。
数学学习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方法自然就寓于其中;学习内容则承载着数学思想。也就是说,数学知识本身仅仅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以知识为载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就分数与除法而言,笔者以为如果仅仅为得出一个关系式而进行教学,仅仅是抓住了冰山一角而已。实际上,借助于这个知识载体,我们还要关注蕴藏其中的归纳、比较等思想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风铃草美术教案篇六
一、活动设计
我设计这个音乐活动《大雨和小雨》的目标是:1、能用强烈不同的力度演唱《大雨和小雨》;2、大胆尝试用声音、动作来表现大雨和小雨;3、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激发对音乐的表现和创造力。
从这三个活动目标来看,我分析出几个问题:1、教师在清唱过程中有意识的用强弱不同的力度唱歌曲,但当提问:歌曲中大雨和小雨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幼儿的回答都没有答到点子上,在开场播放的《大猫小猫》的音乐强弱不明显,幼儿没有从中得到感受。2、整个活动的重点――“在熟悉旋律的基础上感受演唱大雨、小雨时的不同强弱力度”没有达到,幼儿一直围绕在表演动作,并且一开始幼儿第一次欣赏歌曲时我的动作太过单一,导致框定了幼儿的创作动作的.思维。3、幼儿的常规没有切实处理好,导致活动思路混乱。
二、感受与表现音乐节奏感的强弱
幼儿对声音大小的感觉有许多生活经历,其中下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雨声有大有小,不同的变化形成了强弱的节奏。我在电脑上下载了大雨“哗啦哗啦”的声音和小雨“滴滴答答”的声音,主要目的是让幼儿的听觉有一个明显的分辨。但活动后发现幼儿对下雨的强弱没有得到吸收,如果在活动中通过“响响的拍手”和“轻轻的拍手”让幼儿探索匹配雨声,在幼儿理解的基础上观看下大雨和下小雨的课件,幼儿就能较快的领悟歌曲的强弱关系了。
三、感受歌曲
《大雨和小雨》是一首富有童趣的歌曲。歌词模仿了大雨哗啦啦和小雨淅沥沥的声音。歌曲旋律流畅、节奏简单,音乐形象鲜明,富有儿童特点。本单元的主题是有趣的声音世界。声音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感受到的一种自然现象。如在幼儿进行表演唱时有一种形式是:当唱到大雨时,让幼儿扬起手,唱到小雨时,让幼儿放下手。另一种形式是:表现大雨时,让学生们站起来,当表现小雨时,让学生们坐下来。这种边唱边表演的形式,会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这节课幼儿的积极参与性使得整堂课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较好,但还需进行跟进式研讨和磨课。
文档为doc格式
风铃草美术教案篇七
《小露珠》是一篇优美的童话,写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赞扬了小露珠的美丽、可爱以及大自然的和谐、融洽。本文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本文语言精当优美,生动形象,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要通过学习使学生不仅感受小露珠的可爱,更要感悟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来表现小露珠的可爱的,因此我根据教材的特色,立足教材,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品味字词,感受准确性
通过扮演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与小露珠打招呼,借助声情并茂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小露珠“闪亮”“透明”“圆润”的特点,并让学生通过对比提炼出青蛙的“蹦”、小蟋蟀的“爬”、蝴蝶的“落”,随之引导学生能否用别的词替换其中的动词。因为学生日常生活中很清楚以上动物的生活习性,学生立即回答出不能替换的理由,进而也就明白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并指导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也要注意用词准确。
2、抓住关键词,品读课文
课文的第六自然段写小露珠美化、滋润了植物。通过自读,同学们很快就找到植物喜欢小露珠的原因:“让植物们显得格外精神”“让植物更加生机勃勃”,部分学生还说出了小露珠让植物们“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我随即抓住“格外精神”“俊俏的小姑”“美丽的珠宝”“生机勃勃”这些词让学生感悟到植物为什么喜欢小露珠。
3、课内延伸,练笔深化
在即将结束本课学习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露珠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滋润着植物,美化着植物,为植物门奉献着自己。此时此刻,你想对小露珠说些什么?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小露珠的赞美。学生有的直接表达了对小露珠的喜爱之情,有的赞美了小露珠无私奉献的精神,有的表达了对小露珠的不舍之情……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孩子的写作能力,让孩子在课堂上形成一个新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课后,我仔细地对自己进行了反思,各位评课教师也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让我获益匪浅。例如,在学习文中三句比喻句时还可以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让学生更扎实地掌握这种修辞手法。另外在结束本课前还可以利用“我明天还会来的。”引导学生回忆课文第一自然段描写的小露珠形成的过程,让整堂课显得更有整体性。总之,在教学上还要多下功夫。
风铃草美术教案篇八
《比例尺》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六年级第二学期的内容。其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2)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知识,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重难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国旗平面图,让学生观察这些平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
在认识“比例尺”概念后,学会求比例尺,再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最后在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教室地面的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并且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资料,让学生自己亲自感受到画图的标准,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
教学时,我觉得在每一个层次,每一个环节都很清楚,上了一节多课的时间。课堂教学时学生反馈的情况也还好的。但做起来的作业却是不尽人意。想想原因:1、这堂课的内容比较多。2、学生练习的时间不够多些。3、学生的作业态度、习惯很不好。(中午做。)在用比例解答时,有一小半的学生的“解设”、“答”、“单位名称”,什么都没了,看上去光头光脚的。今天跟他说了,明天还是这样。玩世不恭的感觉。
风铃草美术教案篇九
由于三、四行的内容在结构上与一、二两行有相似之处,所以我觉得可以指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自学,小组交流心得体会,这种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虽然花费学生很多时间,教师在其中的指导也会显得很复杂,但学生毕竟在探索,他们的学习能力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形成的。
第一张图表中的鸟类是大家熟悉的,结合插图来朗读,记忆词语,并结合情境说话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第二张图表中的“明亮,晴朗,朦胧”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联系生活实际和观察课文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明亮)图上有一位老爷爷带着一个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说今天晚上的月亮怎么样?(晴朗)那么明天的天气一定很——(朦胧)如果今晚云很多,月亮一会儿明,一会儿暗,看东西会怎么样?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选用其中的词语来说话。通过说话练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反馈了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各种类型的鸟类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大多数学生能看着插图就能叫出“乌鸦、麻雀、海鸥、大雁”这几种鸟类的名称。但“杜鹃、老雕”却难倒了不少学生,于是我适时地补充相关的知识,让学生具体地认识这几种鸟类的区别,同时出示说话练习:
森林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鸟,有( )、( )、( )...... 我最喜欢的是( ),因为( )。
杜鹃在( 干什么 )。
杜鹃在( 哪儿 )( 干什么 )。
( )的杜鹃在( 哪儿 )( 干什么 )。
( )的海鸥在( )的海面上( )。
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词语练习说话,这也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铺设语言训练的阶梯,教学时,我对学生的回答都力求做到说完整,对学生的不同表现都给予肯定,学生的对说话练习有了信心,也乐于表达了。
如:教师里光线很( ) 明天的天气很( )
今晚云很多,月亮一会儿明,一会儿暗,看东西( )
通过这一练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而且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风铃草美术教案篇十
通过对新课标的理解,以及对学生和本课教材的分析,我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突出以下几点。
(a) 新课标提出用教材教的理念,要求教师灵活性使用教材,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目的。
(a) 导课新颖,起到了承上起下,温故知新的作用。
利用趣味性的chant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饶有兴致的拍手方式,激起学生想用英语表达的欲望,使学生自然投入新课学习的氛围之中,同时降低新内容的难度,实现新旧知识的自然过渡,优化教学效果。
(b) 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围绕教学目标,层层递进。
教学过程中,善于倾听学生的语言,关注学生的错误,能做到及时、准确且有效的评价。孩子对鼓励与称赞的需要,就如同种子需要水一样。德国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如何让孩子在英语课堂中体验成功,拥有一份自信,很大的因素在于教师如何在评价中运用鼓励与称赞的艺术,进行有效的称赞。像平时的课堂一样,这节课上也凸显称赞与鼓励的魅力。对个人评价的“give me five”。对集体评价“come on”和 “a big hug!”这种有效性的评价把整个课堂气氛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
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时绝对不可能是单向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同样有着思想感情精神世界的“人”。对教师而言,培养学生的平等观念,与其说是煞费苦心的“教育”,不如说是潜默移化地“感染”,即通过教师本人心灵深处平等的自然流露,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在本节课中,我叫着孩子们的名字,同样,我引导者孩子们叫我的英文名字。让孩子明白,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都是绝对相等的,平等只能在平等中培养。在课结束时,我让孩子把完成任务后的纸屑带走,孩子们不仅做到了这点,而且把桌板都收了起来。心里很感动。今天的教师如何对待学生,明天的学生就会如何去对待他人。教师绝对不是仅仅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如何去做一个真正的人!
当然,不是每一节课都能做到完美无瑕。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因课程进度有断层,孩子没有前面三课时的铺垫,因此入课较慢,前面的热身与复习用了大量的时间,导致整节课拖了很长一段时间。好在师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中都有着极大的收获与快乐,这就足够!
是树,就不会拒绝生长。是船,就一定要远航。作为一位渴望成长,渴望远航的教师而言,当我们不把教师仅仅作为一种职业,而是倾注了我们的爱与心血,那么我们会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