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理论论文篇一
一、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相关领导不够重视
此处的重视强调的是发自内心的重视,是深刻领会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精髓,并切实将其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其实在笔者进行走访调查的过程中就发现了这样的问题:虽然几乎每所高校都会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或是定期举办一些活动进行宣传,不过其中大多数都没有确立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思想,只是一味相互模仿或是走个过场,这样就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较差,不能为迷茫中的大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究其根本,还是相关的领导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的进行思考。这样一方面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下级部门往往会上行下效,也是敷衍地走走过场,使相关的工作流于形式;另一方面,领导不重视,相关的资金投入就不会充足,这就使相关的研究难以维继,或是即使开展下去,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会大打折扣。
1.2重视老师,忽视学生
这是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最为突出的问题。现实中,高校在开展相关的思想政治工作时,往往过于突出教师的地位,而忽略了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的这一角色。这就使教师极易过于高估自己价值和能力,只是以自己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能动性,如自我的筛选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和批判性吸收的能力等;某些教师甚至将自己的价值观生硬的灌输给学生,强迫其接受一些死板教条的主义;或是只知道照本宣科,将一些社会美德等读出来,告诉学生应该这样去遵循。这样就使教学这一双边的互动环节变成了老师的一言堂,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还出现了这种现象:迫于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许多学生一提出反对意见就被认为是不尊敬老师,所以很多学生选择保持沉默,而这无异于对学生思想和相关思考能力的扼杀,高校教育绝不能依旧采取初高中那种填鸭式的教育手段。
1.3重视共性教育,忽视个性教育
重视对于学生共同性的培养,反对其个性的张扬与发挥是我国教育体制长期存在的`弊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也不例外。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时,往往习惯性的将学生塑造成为一个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人,这种人具有统一的模式与套路,具有相同或者是类似的思想和价值体系,拥有相近的社会关系,遵守着相同的社会规则,他们的生活方式一成不变,他们大多不会思考,只知道服从。在这种教育中,教师负责将“形状”不同的学生塑造成统一的模样,然后再放到社会这个大市场中进行“销售”。这种教育方式是为社会服务的,但是忽略了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忽略了社会最终是为了人服务的。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学生往往只会按照教师或是家长为其制定好的方式进行学习和生活,不敢提出过多的意见,按部就班,抱残守缺,更不用奢谈其创新能力和创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了。不可否认,这种教学方式与我国几千年的教学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这也不应成为我们继续放任不管的借口。
1.4重视管理,轻视关爱
由于高校教师队伍人员的缺乏,相关的专业辅导员急缺,某些高校的辅导员老师一个人要管理几百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状况。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让辅导员老师再密切注重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对其进行相关的心理疏导,是非常牵强甚至是不可行的,因为辅导员老师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于是在这种情境下,为了维护学校的稳定和学生的安全,学校只能进一步加强对于学生的管理,有时甚至不惜采取一些强制的手段。这样就使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对付突发事件的“消防队”的角色,总是出现了问题后才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情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成了对事不对人,哪里还有时间去关注学生在思想方面的矛盾和纠结,于是就很难激起同学们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一种非常被动弱势的地位,有时甚至会与校方爆发较为严重的冲突。
二、提高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关措施
2.1深刻认识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性
首先相关的领导着要摆正态度,要深入了解所谓“人文思想”的核心内涵,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关注学生所关注的,要充分了解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存在的困惑和迷茫进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帮助他们,在他们犯错后积极地与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帮助他们对于自我进行进一步的完善,这样的领导者才应该是高校领导者所应有的姿态。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榜样作用,使有关的下级从内心深处重视起这项工作,从而将其做到最好;也只有这样,才能筹措到充足的资金进行有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从而进一步掌握大学生思想的动态和特点。其次则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工作的一线教师们需要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性,要从自己内心深处认同这种人文主义的思想,从而在进行相关工作时将其在自觉或是不自觉中渗透出来,像春风化雨般深入学生们的内心深处。也只有这样,相关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有条不紊的开展下去,而不仅仅是在表面上走形式;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真正为迷茫中的大学生做出一些实事。
2.2重视发挥学生教育主体的作用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服务对象就是大学生,我们是为其服务、为其排忧解难而不是与其对抗的。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够在内心深处产生认同,认知决定行动,从而采取一些措施,做出一些改变。换言之就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要积极引导他们主观性的发挥,要给他们以平等自由参与的机会,让他们能充分地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充分的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从而积极地配合工作的开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的意见会被尊重,自己的参与具有价值,才能逐渐的认知肯定自我,学会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从而使学生们心悦诚服的接受相关的道德准则,进而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积极向上的有为青年。要想达到这种效果,教师们可以通过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师应该定期搞一些活动,这些活动应该既包括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辩论演讲、情景模拟等活动,又包括一些较为大型的群体性活动,如可以几所高校一起举办或是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在省内举办一些比赛等。这样才能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从而使其更加积极主动的融入到这个情境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和寒暑假让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与实践,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与义务劳动,参与校内外的志愿者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等,从而使学生们将所收获的思想应用到实际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2.3重视个性教育,提倡素质教育
这一点是对于第二点的补充说明,教师在进行相关的思想教育时,要尽可能的照顾到学生的个性,毕竟每个人都不想被当成一件没有生命力的物品对待。所以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们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即使这些想法显得十分的幼稚。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掌握住学生们的思想动态,更好的开展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主体不明确、教育手段单一、教育内容单调陈旧和扼杀学生个性等弊端。但是只要我们充分理解人文思想,并用其指导相关的教育工作,就一定能革除弊端,更好的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服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理论论文篇二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经济新常态下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应有之意。如今,创新精神和创业活动也常常被认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内生发展的核心动力,而在我国掀起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也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在新常态下的引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教育,大学生群体已成为创业群体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但我国目前大学生创业的比例远低于国际同类型学生创业水平,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率,以及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以成为必要,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实践探索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现阶段高等教育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从开始,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对创业人员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粗放型创业现在已经不再适用。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创业及创新的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社会,更加具有实效性。根据李芳凝,张建哲(2011)的研究认为,学生创业素质模型包含三个维度,分别为心理特征、创业能力和知识结构。而创业所需的品质及能力,其中包括心理品质及创业能力,其中心理品质又涵盖了如创新精神、责任意识、独立的意志力及韧性、冒险精神、诚实守信等。以上这些品质的养成都可以成为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契合点。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常常包括以下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等等。开设的这些教育课程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填鸭式或重复式教育,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然引出相关创业教育,以真实的成功或者失败案例来引导学生挖掘其创业理想和创业信念,并且这些相关的创业知识无论是在创业还是在就业方面都是一种对自身素质的提高。这些课程直接的作用就是可以在大学生的心理品质中提高相关的品质及精神。
二、目前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教育部确定9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开始,已经多年过去了,但在实际的创业教育中还存在各种问题尚未解决,而目前较多的从技能角度对大学生创业能力进行的提高并不明显,创业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合的不多。导致目前大学生创业发生率低,创业项目同质性高,创业类型简单等问题。创业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创业教育形式单一,未形成规范的课程体系。
经过研究比较可以确定的是,目前在中国高等院校中的创业教育仍处于一个比较初级阶段,教育的形式较为单一,并未能成为有效的课程体系,缺乏规范性。有些高校对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偏向性较大,而将把创业教育弱化为与技能教育相比用处不大的业余教育;简单采用开展自发性的创业大赛或仅划出部分区域建设创业园来代替系统的知识教育,缺乏理论及系统的支持直接降低了创业教育预期的效果。在这种创业模式的支持下,出现了很多小商小贩的创业活动或者是剥削简单劳动的所谓创业,而这些创业模式,缺少科技成果的支撑也因此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在这种创新模式下出现了很多简单同质创新,缺乏新意和多样性。
(二)重视创业实践而忽视基本思想素质的培养。
在普通高校的日常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地介入到创业教育中,在创业者素质中的心理素质类内容并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许多学校所谓的创业训练是将工商管理专业的内容打包后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认为这就是创业素质的培养,殊不知这种急功近利行的创业实践仅仅是对学生创业基本能力素质的灌输,而支持创业大成功的心理品质并没有得到训练和提高,也注定创业的综合能力形成明显的短板,造成创业成功的困境。
(三)创业教育面向极少数人而忽视大多数学生。
目前还有很多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不能面向大面的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较多地依托创业知识竞赛和成立大学生创业园的模式开展,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比较容易看到创业教育的成果。如在某年内学院组织的比赛中有多少人获得创业教育的奖励成果,但这种模式注定是为少数的精英而服务,以某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全日制大学生约12,000名,创业知识竞赛每学期举办一次,每次获奖人数在30人以下,若按照20%的获奖率计算,其受众仅有150人左右,而该学校的创业园每学期仅有30名左右的名额,这两种主要的创业模式统计在一起的话仅占总学生数目的2%左右。所以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更需要创业教育的普及。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是对所有学生全面覆盖的,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引入创业素质培养的概念,虽然不能产生如同创业大赛之类比赛那样明显的成果,但对提高广大同学的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方面有着极大的效果,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对广大同学带来的好处甚至可以伴随其一生。
三、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素质提高的措施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教育创新引入创业理念。
在互联网时代最鲜明的特点是信息沟通的变化越来越快,一项好的创新和创意能够很快转化为创造效益的企业或者方案。但同时也同样在市场中会出现很多的跟随着和模仿者。因此在创业的过程中专业化、多元化、差异化变得尤为重要,作为创业教育的一部分,一方面需要了解产业和行业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应用等新兴模式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可以引入优秀创业校友的例子,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创业意识的培养。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相关法律知识教育都是其主要的'内容。这些内容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人格的塑造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需要调整和充实关于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努力构建一种以兴趣为导向的教育方式,现代大学生对于社会的探索欲望有着极强的趋向性,运用好这一特点,将社会创业的实际环境及状况告诉学生,并归纳总结关于创业所需要的一些品质,由现象引出本质,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三)为学生提供个性充分发展的环境和空间。
如何有效为学生提供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关乎培养的有效性。通常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同时进行引入。一是着力提升第二课堂的作用。高校第二课堂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给同学提供第一课堂无法提供的一些教育资源,通过第二课堂这种非正式组织的形式,由学生的行政聚集到兴趣聚集,让志趣相投的同学在一起互相讨论提高,取长补短并由老师引导,带动学生创业素质的提高。二是因材施教,过程化管理。在对同学的创业素质提高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管理和不同时段采取不同内容的创业素质提高教育,随着信息化及新媒体的普及,学生的个性及偏好越来越多地得以掌握,根据不同时间段的学生心理素质发育成长的客观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素质提高,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全过程为学生匹配不同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四、结语
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的提高进行了研究,在分析出大学生创业素质及创业能力的要求后,提出目前创业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的提高措施,可为探索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2]黄江霞.创新是企业第一推动力[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7,2:2~3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理论论文篇三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也是一门具有代表性的学科之一,范式的发展和转化也是科学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我国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新范式的发展也需要抛弃以往的陈旧观念,并且吸取其中的精华,从而更好的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但也不能一味的进行批判,也要适度的扬弃,这样才可以保证未来能够有更优秀的成果诞生。然而,我国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新范式和新形态还需要以客观现实为发展的核心,并且按照新时代的基本要求来进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和进步。
1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的新范式要更多的注重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只有在针对现实客观问题进行研究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新范式的研究也才更具科学性。而社会问题也是社会的重要标志,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和思考也是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在此前提下,社会科学知识与思想政治理论新范式的研究也可以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这对于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理论的构建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新范式发展,应该如同马克思提出来的,一个时代的关键问题,并不是为了提出答案,而是为了提出一些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是能够根据时代的共同命运提出来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的研究,应该对于一些具备格局性的大问题、对现实有重大影响的关键问题进行关注,同时也应该对于一些老的问题进行关注。问题是研究和探索的动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不仅仅诞生于时代,也孕育于过去时代的理论成果。所以思想政治理论是一个革命的过程,需要一个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从各种土壤养分当中逐渐成长起来。
2对各学科知识、思维的吸收与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富有层次的学科,如果单纯采用数量极少的学术知识进行研究,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身也是起到阻碍的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对于不同的学科知识进行吸收之外,更对于不同学科本身的思维模式的吸纳以及弘扬。思想政治教育在过去的理论范式当中还是存在思维模式系统性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注释和整合有关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但是并没有形成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思维模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不仅仅是知识内容的发展,更是学术思维模式的成长,这样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研究模式和探索问题的方法。
3学科支撑与关键研究点
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应该是以中国当前的`发展问题作为研究的关键点和学科支撑。因为当前中国的改革开发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只有配合当前中国的发展实际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和研究成果,才能够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学科价值。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备时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种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互相之间碰撞和融合,因此,在上层建筑的构筑和发展方面,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这一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过程当中的理论研究落脚点,更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学科支撑。
4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具备了重要的学科价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范式发展需要进一步转化,根据国家和时代的要求,调整自身的学科结构和研究方法,以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作为支撑,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促进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这一点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发展的要求,更是时代和民族发展的重要软实力之一,值得深入探索和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理论论文篇四
激励是管理学和行为科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指通过各种形式的外部刺激,使人们产生一种士气高昂、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曾说过:“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人的潜能只能发挥出一小部分,即20%―30%。但是,在良好的激励环境中,同样的人却可发挥出80%―90%的潜力,甚至更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激励能够带来巨大的效应。
西方的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如何激励人的问题,并提出了三种主要的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激励理论和激励的行为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关注于个体内部的激发、定向、保持和停止行为的因素,其代表理论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克雷顿・奥尔德弗的erg理论以及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这些理论试图确定能够激励个体的特定需要。过程激励理论主要描述和分析行为是如何受个体外部因素作用和激发、定向、保持和停止的。过程激励理论主要有弗鲁姆的选择期望理论、斯金纳的与学习有关的强化理论、亚当斯的基于个体比较的公平理论和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而激励的行为理论主要研究如何根据人的行为特点,运用正确的激励方式,采取科学的激励措施从而取得有效的激励效果。激励的行为理论主要包括挫折理论和归因论。
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们需要综合运用激励理论,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收到良好的工作效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励理论从内容上可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是指运用物质的手段使受激励者得到物质上的满足,从而进一步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准确了解受教育者的物质需求情况并及时给与满足,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激励的功效,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精神激励也称为内在激励,是指精神方面的无形激励,包括授权、对学生学习工作成果的认可,公平、公开、公正的选拔制度以及提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机会。精神激励能够触动受教育者的心灵,从而抑制单纯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的错误倾向。教育工作者在给与受教育者物质激励的同时,也要进行合适恰当的精神激励。
三、状
目前,激励理论在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生奖励机制。它主要是对学生在一个学年内的德、智、体三个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测评,然后给表现优秀的学生颁发各种奖励。
这些奖励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个人荣誉奖,这类奖励包括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和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这类奖励主要颁发给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德才兼备,品学兼优,有很强的学生工作能力,切实起到骨干和带头作用的大学生们。第二种是学生奖学金,包括优秀学生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和经济困难学生奖学金等。这类奖励的颁发学生群体是:政治上积极向上,道德文明修养较高,勤奋学习,成绩优异,并且具有较强的自学和研究能力。第三种奖励是集体荣誉奖,包括优秀党支部、优秀团支部和优秀班集体等。这类奖励主要颁发给在整体上学习成绩优秀,参加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的学生集体。
除了学校官方的大学生奖励机制外,现在的一些文艺或体育协会和学校社团也会举办活动,评出诸如优秀歌手、优秀舞者等奖项,奖励在文艺、体育方面有特长的大学生,这也构成了激励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一部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理论论文篇五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专门性、应用性人才的使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事关当代中国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是把握人才培育方向和政治质量的根本保证。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目标,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导,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着力使广大高职学生系统地了解国史、国情及国际形势,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
当前高职学生的一些学习状况和特点,如政治理论基础知识薄弱,政治观念淡薄;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政治自觉性亟待加强;奉献意识、责任感、理想等存在较大差距等,构成了影响和制约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瓶颈”问题,所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着力提高的教学实效性,真正做到进课堂、进头脑。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应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求真务实的原则,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在进一步夯实主渠道的同时着力丰富多种教学途径和教学渠道。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加强系统规划和统筹设计,密切结合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及时代的发展特征,着眼于提高教学效果,努力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的改革,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说服力和感召力。
一、影响和制约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瓶颈”
1、教材理论体系同学生的认知思维体系之间存在矛盾
高职学生受自身生活成长环境影响,其思维认知体系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理论体系之间存在矛盾。具体来讲,学生对有关政治理论的“碎片化”认知模式同教材理论“体系化”构成之间呈现矛盾。受中小学政治课的影响以及网络、现实生活当中诸多有关信息的碎片化呈现,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亦呈现显著的“碎片化”特征,一方面对某些“碎片”本身的含义及本质缺乏科学确切的认识,另一方面对“碎片”间的联系与区别又含混不清。
2、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一元呈现同高职学生多元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学生的未来发展呈现多元化特点,学生在面对人生生存及发展问题时往往存在种种困惑和焦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本身对于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指导和科学引领,实际上更加有助于学生在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做出科学的选择和正确的抉择。但是,在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上看,对于课堂上学生未来可能的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呼应明显不足,难以有效满足当前高职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需要通过系统有计划的改革来进一步改进。
3、高职课程理实一体化特点及取向同思政课鲜明的理论性特征之间存在矛盾
未来的提升和发展拓展空间。
二、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1、以壮大思政课传播信息流为主线,构建“大思政教学空间”
抓好课程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优化教育系统,营造全方位育人环境。妥善处理高职学生需要不断拓宽眼界和视角、提升政治认识高度与思想境界的需要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环境资源制约之间的矛盾。要以信息手段为媒介,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信息流的加工、整合、传播的水平、能力和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系统的迅捷性、开放性、交互性优势,大力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途径、新载体。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妥善处理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努力掌握网络教育的主动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思维能力,积极把主流思想和真实信息贯穿于网络,以探究性问题作为师生沟通交流的契合点,积极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思想的碰撞、心灵的契合和教学的相长,从而实现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感召力。
2、按照学生认知规律推进模块化教学,着力增强课堂教学主导功能
去分析研判各类政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最终成为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3、教学改革主体由教师个体转向教研室整体协作推动
以教研室建设作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推动主体,妥善处理专兼职教师、教学团队、教研室三者之间的关系,努力激发教师的活力、教学团队的合力、教研室的支撑力:专职教师主要负责确保理论课教学的质量、水平和高度,在整个理论-实践教育教学中发挥引领功能;兼职教师主要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第二课堂的开展和课后自学讨论、阅读拓展的指导引导;教学团队主要负责整个教学内容的组织、整合、精炼,理论热点研讨,设计开展模块化教学和专题讲座;教研室主要负责所需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活动的整体组织和把握,以及支撑平台的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教学团队、专兼职教师三方面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主体功能,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诸多要素进行分解、细化,具体落实到教研室、教学团队、专兼职教师的具体实际工作中,分工合作,发挥最大合力,从而切实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
4、在基本的思政课教学平台上构建多元教学空间
密结合,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生产实习、课外活动等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建立起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