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驻村感谢信篇一
邓永长:
“你驻村以来,天天走村串户,与群众心连心,经常和群众座谈,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与村支‘两委’沟通,对群众的困难用心办、用情办、用力办。你走访村里的村五保户、高龄老人、留守儿童时经常50元、100元不等地献爱心。你经常到民政部门为特困户、留守儿童、计生困难户等申请困难补助……”近日,盘县四格乡水塘村驻村干部田用收到的一封落款为“水塘村人民”的感谢信,这封感谢信表达了水塘村村民对他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的感谢之情。
田用曾在西藏当兵20__年,做了20__年的炊事班班长,练就一手好厨艺,拥有高级烹调师资格证。复员时,曾有很多有名的酒家欲高薪聘他当大厨,都被他婉言谢绝。
田用在民情日记本的首页这样写到:“人的一生可贵的,不是你能拥有多少,而是你有多少能让人们拥有。”正是基于这种人生信条,今年3月,他毅然选择到边远的水塘村驻村,成为一名同步小康驻村干部。
“驻村并非进村,我们是来驻村的,不是来晃一圈就走人。我要在这里驻扎下来,成为你们当中的一员。”从盘县民政局到四格乡水塘村驻村的同步小康驻村干部田用一进村,便向村支“两委”表明自己的态度。
水塘村距四格乡政府约26公里,交通不便,是一个偏僻贫穷的少数民族村。为了解村情民情,田用一进村便入户走访。他发现,水塘村有21人残疾,其中16人系重度肢体残疾,5人为精神残疾,所有的残疾人都没有办残疾证,他一一记录,每到一家,都从自己腰包里拿出50元或100元不等的现金捐给他们。田用驻村以来,走访村民100余次,申请临时救助10余次,争取扶贫资金8.1万元。
残疾群体中,最让田用同情的是高水兰一家7口人,其中2人患精神病,4人聋哑,生活十分困难。田用记在日记里,想在心里。几经奔波,在今年5月11日“世界助残日”,他邀请盘县残联、盘县安宁医院的有关负责人来到水塘村为残疾人办理残疾证,并给高水兰一家带来了5000元慰问金。9月20日,他协调盘县残联、盘县第二人民医院等为四格乡村民办理残疾证700余个,为群众节约开支近万元。此外,田用还用自己的工资买棉被和裤子,送给村里的毛剑宏、毛会平、高德文等残疾人。“田用来我们村后,帮我家争取到3000元资金,解决了我家的大难题,让我儿子有钱看病,真是我们的大救星啊!”水塘村74岁的村民罗成香动情地说。
驻村感谢信篇二
马瑙山下的约定--松桃自治县甘龙镇麻阳村驻村干部江明工作点滴
唐义长
“村里来了指导员,走家串户不拾闲;大事小情全过问,真心实意解民忧!
这是流传在松桃自治县甘龙镇玛瑙山下麻阳村的一句顺口溜。里面所说的指导员就是驻村干部江明。在麻阳村,只要一提起江明的名字,群众都对他竖起大拇指,都说他是百姓的“贴心人”。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正是莺飞草长的时节,该县扶贫办驻村干部江明背着大包小包的行囊,奔赴甘龙镇玛瑙山下的麻阳村,开启了驻村生涯。
初来乍到的江明,对风光旖旎、海拔1400多米的玛瑙山既陌生,又好奇。
巍巍玛瑙山,确实很美、很秀丽,据当地村民介绍,山上有溶洞、溪流,常年云雾缭绕,空气清新。站在玛瑙山之巅,让人心旷神怡,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江明十分兴奋,像是遇到久别的“朋友”,有点“相见恨晚”。用他自己的话说最为确切:玛瑙山下的约定。
驻村第二天,江明走村串寨,开始村情民意调研,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麻阳村位于甘龙镇西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东接官坟村,南与印江县刀坝乡接壤,北与大树村毗邻,辖7个自然寨13个村民组,共326户1552人,党员21名。村里可使用面积785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等农作物,村民收入大多靠外出务工,属于典型的老、少、边、穷山区。
通过走访调研,感受最深的是村民朴实、勤劳和直爽。作为驻村工作组的组长,来驻村的目的就是“接地气”,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谋发展,为当地党委政府做好参谋,当好助手。想到这些,江明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为了详细掌握麻阳村的实际情况,江明深基层、送政策、访民情,总是坚持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查看路、沟、渠等建设情况,详细了解村民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与村支两委团结协作,共同研究发展规划,理清麻阳村的发展思路。
在江明的办公室里,不仅看到各种完善的制度,齐全的办公设施,还翻看了他认真作的工作笔记,他对麻阳村底数十分清楚,情况十分明了。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业经济,改善村里环境卫生,丰富村里文化生活……
随着目光的转移,在给群众承诺的办理实事的公开栏中,看到件件都是惠及百姓的实事,并在不断的兑现着。
心动不如行动。思路明确了,计划拟定了,说干就干,江明甩开膀子大胆干起来。
“江组长,刚才村民打电话过来,说小沟组山体塌方了,快去看看”。
4月26日凌晨7点,雷电交加,大雨瓢泼。江明正准备去茶园沟勘查路况,电话突然“嘟嘟”的响起来,电话那头传来麻阳村支书费佐仁急促的声音。很快,江明和费支书立即赶到塌方地点,原来是印(江)秀(山)公路边的小沟组山体塌方,阻碍了车辆正常通行。
看着车辆不能通行,长长的队伍,像条长龙盘踞在玛瑙山上。
说时迟,那时快。江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一边和费支书迅速组织群众,一边电话联系挖掘机,及时抢修公路。
群众听说是抢修塌方的公路,纷纷赶赴而来。不久,挖掘机也来了。
有的拿着锄头、有的拿着撮箕、有的搬动石头……
在江明的指挥下,抢修工作有序进行。经过1个小时的紧张抢修,600多方的土石被清理干净,车辆可以通行了。
看着公路恢复了正常通行,一辆辆汽车飞奔而过,江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心里踏实了许多。
“驻村工作虽然很辛苦,但很锻炼人,尤其是为群众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感觉很幸福,很满足。”一句朴实憨厚的话,道出了江明驻村的初衷。
要想富,先修路。江明在走访群众工作中发现,陡坎子组共54户238人,至今没有建成通组公路,全凭肩挑背驮,群众生活生产很不方便,极大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为了改善出行条件,打破陡坎子组经济发展瓶颈,江明与其他驻村干部多次深入该组实地查看,认真听取老百姓的意见。群众听说要修公路,积极性空前高涨。江明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年内完成陡坎子通组公路建设。
通过江明不懈的努力,该县扶贫办积极帮扶6万元,群众筹资7.38万元,并投工投劳,修通了一条长2公里的通组公路。
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推进农村经济建设。6月3日,江明在县扶贫办的帮助下,组织了一次空前的农业产业化培训,邀请有关专家,为群众讲授病虫害防治、畜牧养殖、核桃种植与培育等知识。
群众得知村里要搞农业产业知识培训,大家都早早的赶来,村里一下子热闹起来。通过培训与现场解答群众提出农作物病虫防治等问题,提高了群众的农业生产技能。
6月8日,江明像往常一样,早上八点左右,戴着草帽,背着水壶与书包,就出发了,去茶园沟组调研。茶园沟组是麻阳村地理位置最高的村寨,共65户326人。长期以来,由于村子3公里的“连户路”没有得到硬化,不论大人小孩走路,都很困难,尤其是下雨天,泥泞路滑,行人容易摔倒,群众十分渴望硬化道路。
当晚,江明召集部分群众召开院坝会,大家各抒己见,讨论如何解决道路硬化资金、土地协调等问题。据初步估算,3公里的“连户路”硬化需要资金10万余元。村寨偏僻,条件恶劣,凑钱硬化很困难。
那晚,江明躺在床上,左思右想,碾转反侧,彻夜未眠。
第二天,天刚破晓,未到上班时间,江明就拨通了他所在单位的领导电话,把硬化道路的情况作了详细介绍,请求得到帮扶。单位领导听后,十分关心。党组书记周尚军、副主任龙昌培亲自前来该村调研,当场决定调拨10万余元的水泥、沙石等物资,群众投工投劳,共同解决硬化道路的问题。
这个好消息,很快不胫而走,群众兴高采烈,有的还电话给在外打工的亲人,整个茶园沟组都沸腾了起来。
6月中旬,太阳炙烤着大地,气候炎热,群众依然冒着烈日,顶着酷暑,开启了硬化道路的进程。大人、小孩、老人,甚至是连年过古稀、耄耋的老人,都兴致勃勃的赶来修路、送水。“感谢党、政府送来了水泥、沙石,我们的路可以得到硬化了。”费支书激动地对笔者说。目前,道路硬化工程正在有序进行。
为了丰富群众生活,建立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今年农历六月十九日,江明共募集经费近5000元,在村里组织了一场盛大的农民运动会,比赛内容为篮球、拔河等项目,连毗邻的印江县刀坝乡的村寨也赶来了,共8支球队、6支妇女拔河队进行了角逐。
一时间,麻阳村各项工作搞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有条无紊。
旱灾无情,人间有爱。今年持续的高温天气,造成麻阳村旱情严重,损失较重。江明与其他驻村干部一道,早出晚归,上山寻找水源,帮助老人挑水,发扬灾情面前毫不退缩的精神。白天,江明穿梭在田间地头,查看灾情,与群众座谈。晚上,做好民情日志,统计灾情,分析灾情原因及解决方案。
江明同群众奋战在抗洪救灾一线,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忧群众所忧,并挨家挨户告诉群众有什么困难就拨打连心卡电话。
“请问你是江组长吗?我们家的田里没有水了,需要水泵和抽水机。”
“好的,我们会尽快协调解决。”
7月26日,老寨组一古稀老人胡建耀夫妇通过连心电话卡,拨通了正在村里查看灾情的江明的手机。
第二天,江明通过与镇政府协调,得到水泵、抽水机各一台,并与村会计谌志刚为老人及时送去。
到了老寨组,胡建耀老人年纪大了,子女常年在外务工,不会使用抽水机与水泵。江明不仅亲自去买来柴油、机油,还找来工具,在沿溪河岸挖好水塘,接通电源与水管。
“来水了,来水了,我们的稻田得救了。”
看到一大股清澈的泉水从水管里汩汩流出,奔向稻田时,胡建耀老人终于松了一口气。
“感谢你们的及时帮助,还自己掏钱解决我们的燃油问题,我们这片面临减产的稻田有希望了!”老人动情地握着江明的手,激动得热泪盈眶。
“花点钱不算什么,只要能多抽一点水,老百姓少担忧一点,多收获一点粮食就行了。”江明的话,温暖了群众的'心窝。
一个身影一面旗。哪里困难,哪里就有江明的身影。
8月2日,面对持续的高温天气,面对水井干涸,人畜饮水困难不言而喻。
江明急忙背着刚从镇上买来的水桶,赶到孤寡老人王玉桃、李仁邦,残疾老人胡建常的家里,询问是否还有水喝,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事。
在残疾老人胡建常的家里,江明看到水缸里的水不多了,急忙帮助老人去挑水,硬是把老人的水缸灌得满满的,才离去。
“还是党和政府想得周到,派来了这样的好干部。”每次江明去给老寨组的孤寡老人王玉桃、残疾老人胡建常挑水后,他们都发出这样的肺腑之言。“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江明总是淡淡一笑。
舍小家,顾大家。为了麻阳村的发展与建设,江明放弃了与家人团聚时间,驻村5个多月以来,一直坚守在村里,不断兑现给群众的承诺。“在与群众一道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全新的体验,一种别样的幸福。”他时常这样感叹。
江明,尽管过头不是很高,但却看到他高大的身影。
他,工作兢兢业业,默默无闻,持之以恒,没有豪言壮语,把全部的爱给了麻阳村的群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书写出很多不平凡的诗篇,在玛瑙山下奏响一曲优美动听的音符。
驻村感谢信篇三
8月27日在教育局大礼堂参加“德江县‘机关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活动第一批驻村干部培训会”后,按照德作办通27号文件精神要求,作为第一批驻村干部,我于8月28日入驻钱家乡沙坝社区开展驻村工作,9月30日结束。一月来,在钱家乡党委政府、沙坝社区及本局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驻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本人驻村情况总结如下:
一、进组入户摸民情,帮助群众抗旱灾。
驻村期间我县正在经受几十年不遇的旱灾,第一批驻村干部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群众抗旱救灾。驻村后,为了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摸清沙坝社区的旱灾情况,以便更好地开展抗旱救灾工作,在召开社区干部会议了解整体情况的基础上,坚持每天进组入户,到家中了解人畜饮水情况,到田间地头查看受灾情形。我所驻的沙坝社区共有14个村民组,410余户人家、2400余人。驻村期间,本人走访了约300余户人家(其余人家通过组长或邻居进行了解),查看了14个组的旱灾情况,把走访查看所掌握的情况及时向分管领导进行了汇报,并有针对性地帮助群众抗旱救灾。
二、真心实意帮群众,为民解难办实事。
沙坝社区人畜饮水问题不大,但自来水有断流现象。走访时群众反映上肖家组前面的地下水工程,天干之年却未发挥作用。于是,当分管领导一行到沙坝社区检查工作时,本人将此情况作了汇报,并一道前往查看。经过与有关部门的协商,事后不久,地下水开始抽了,部分断流的.自来水,有水流了。为了保障孤寡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生活用水及生活问题,在走访查看过程中,本人特此走访了生活比较困难的杨家林组冯胜梅老人家,洋塘组田云方老人家、陈世娥老人家,银碗溪组冯修举老人家,以个人的名义分别给这四位老人家100元(共400元)表示一点心意。沙坝社区是钱家乡的“三多”村(社区),即村组多、户数多、人口多。平时社区的工作量大,今年又逢大旱之年,工作量比往年更大,(本网网)而社区目前的现实状况是没有办公场所、没有办公设备、没有办公经费。由于社区办公经费严重欠缺,导致目前有的工作开展起来十分困难。为了社区各项工作能顺利开展,为此,本人特向本局为该社区争取了5000元办公经费。
三、遵守驻村纪律要求,树立良好干部形象。
驻村期间,本人严格遵守驻村纪律要求,吃住在村里,随时与群众保持联系。同其他有的驻村干部相比,我派驻的沙坝社区因为村组多,工作量要大一些,精力上要多花点,但本人毫无怨言。无论是进组入户走访,还是去田间地头查看,全身心扑在村里(社区),从不擅自脱岗。有事需回单位时,经请示领导同意后方回。在驻村工作中,坚持原则,实事求事,不乱表态,不乱作为,不做有损干部形象的事。努力做到生活上低要求,工作上高要求,纪律上严要求。
总之,本次驻村工作从总体上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还缺少农村工作经验,缺乏应对农村复杂问题的能力等,创新工作开展不够,工作新局面有待进一步打开。
驻村感谢信篇四
今天是国庆节后我们第一天到村里,沿途路边到处可以看到秋收后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家家屋前房后都堆落着金黄色莜麦麦秸和玉米秸秆。
我们正在大队院里看公示栏,准备把大队的公示栏换一块新的,再把框子重新粉刷一遍。这时看到何家营村民何继亮匆匆的走进来,他手上拿着个信封走到我面前,边擦着额头的汗边对我说:“刚才在街边广场上打场,老远就看到你们的车子来了。这不我赶紧回家把信给拿过来,这是我儿子放假这几天亲手写的感谢信,我不会写信,这是孩子写的,请转交给你的朋友,替我和孩子谢谢他,也非常谢谢你们工作组。”
何继亮今年40多岁,去年他不幸患上了肝癌,进行了介入手术,因此家里欠了不少外债。村里那次义诊时,他和媳妇到队里体检时找到工作组和我说了他家的情况。他自幼失去父母,跟着姐姐长大,没有什么文化,在砖厂打过工,下过蔚县煤窑,凭着干活有把子力气,岁数挺大才娶了媳妇。媳妇一心一意过日子,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您收下吧!
还给她生了儿子,虽然日子过得不是很富裕,但是自己挺知足的。可是不幸偏偏又降临到他头上,不幸患上了肝癌。在市附属医院接受了介入治疗,现在身体不能干重体力活,一直在吃药治疗。孩子是这个家的希望,今年儿子上初中,想到县里的学校去读书,看病欠了不少债,去县里读书学费就没有着落了。何继亮跟我们交谈时,我看到这个坚强的汉子眼里闪烁着泪花。虽然他没有提出需要我们怎样具体帮助,但是他眼里流露出期盼的目光。
村里像他家这样经济有困难的太多了,我个人力量非常有限。他走后,我心里一直惦记这件事。一直琢磨怎样能给何继亮家提供些帮助。我想到了发动朋友来帮助,于是我把村民需要帮助的事情发到了朋友圈里和qq群里,希望可以有人提供帮助。在一次朋友聚会中,我又一次谈到了“何继亮的故事”,我的一位同学事后找到我说想给何继亮的儿子提供资助。在中秋节前,我将同学捐赠的元现金送到了何继亮的家里,并附上同学给他家写的一封信。朋友在信中表示希望他坚强的生活,孩子好好读书,虽然钱不多,就是想表达自己的一份心意。
驻村感谢信篇五
我是来自普田乡驻村干部**,今天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农村需要国学精典文化引领”。说起普田,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普田清真牛肉管”,在xx县境内有近200家,光红果就有79家,普田是xx市唯一的回族乡,现有刚修建完成的旅游和朝拜圣地——清真寺,普田是纯农业乡,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和小麦,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生姜,离红果有78公里。
是走访?
是了解老百姓的疾苦?
是了解灾情?
还是监督工程的完成情况?
整天吃住在村,没有网络,不能上网,没有汽车,出入不方便,就这样坐班吗?等群众有事来找!如果是这样,我们的工作就太枯燥了!
我们找来了驻村队长人大龙主任,企业代表(立业集团)和xx县职业技术学校领导(刘校长)以及乡镇党政领导给我们献言献策。
有的说从牛上做文章;有的说找好技能培训;有的说做好人力资源输出,有的说做好国家的政策对接,这些都说得非常好。
经过频繁地与农民打交道,农村的发展根源在思想。这个村子的人富裕的不少,但穷的人主要有以下原因:
1、懒2、等3、靠
宣传国学,通过国学精典文化的学习是个好途径,于是我想到了在村活室建图书馆,设立和谐社会道德讲堂。
一个社会的进步,真正意义的是文化的进步。
孝的文化:让老人受到的尊敬。
感恩文化:让国家的相关政策得以落实,相关的活动容易开展,村民彼此关心,不再自私自利。
进取文化:让所有村民都勤劳起来,踏实苦干。
敬畏的文化:就是要有一个敬畏的心,也就是要有一个尊敬、敬仰的心,只要这些观点和看法改变,有敬畏心,什么就看得顺,什么都想得开。
同步小康是全民的共同奋斗目标,不仅经济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更重要的是:精神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在学校里讲精典国学文化;我们在村活动室讲传统文化,我们在村组,村民家讲国学精典文化。
一场又一场的国学宣讲,村民从排斥到接受,从不了解到很喜欢。当我们做了这些了,听到村民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亲切的笑脸,一句感谢的话,感觉是一个好温馨的环境,心情很好!叫我们再多的负出我们也愿意。村民的素质提升了,发展的欲望也强烈了起来。
我们大家团结起来,在广大农村讲精典国学文化,自身提高了,家庭和睦了,社会和谐了,农村发展了,我们小康梦就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