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所经历的事物,发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与他人的交流和分享。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所经历的事件、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教师篇一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改模式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幸亲身体验了新课改模式的实施,并在这一过程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下面我将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倡导探究式学习”、“发展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师生互动合作”和“关注学生个性发展”这五个方面,分享一下我对新课改模式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新课改模式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十分重要的。新课改模式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学的单一知识灌输,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定期组织小组讨论和课题研究,让学生拓展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他们能够自主思考问题,并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同时也加深了我对新课改模式的认同。
其次,新课改模式倡导探究式学习,这也是我在教学中常会运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展示实验和素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表达,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帮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我发现学生们在探索和解决问题中更加自觉,他们能够积极思考并找到解决方案。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将学生转变为知识的主动者,还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第三,新课改模式强调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大多停留在书本的层面,很难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而新课改模式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我的课堂上,我经常安排学生们进行实践活动,如小组研究、实验和观察等,让他们亲身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学生们不仅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而且能够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学习思路,从而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第四,新课改模式促进了师生互动合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着一个“传播者”的角色,而学生则被动接受知识。而新课改模式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转变为互动的合作关系。我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提问和解答问题,同时也时常组织学生间的小组合作活动。这种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还能够促进他们的互相合作和沟通能力。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和亲和力。
最后,新课改模式注重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在传统教育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而新课改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我的课堂上,我会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特长,灵活安排教学方式和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他们的发展和成长机会。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同时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综上所述,新课改模式是一次深刻的教育改革,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倡导探究式学习、发展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师生互动合作和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通过实践和感悟,我得到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认识到了新课改模式对教育教学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新课改模式必将继续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教师篇二
带者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教师的成长,观念更新是前提,专业化成长是基础。新课程的制定是基于许多新的观念基础上的,因此,能否理解、认同、内化这些新的观念,是关系到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基本的条件。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行动,在开学之前我们就组织老师进行了培训,让老师们清楚了改革的背景、目标,明确了新课改的任务要求及实施做法,逐步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观、现代课程观。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着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4、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以前,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这种角色,导致老师上课一言堂,学生因角色的被动而导致学习缺少主动探究的兴趣,课堂沉闷。教师要变主角为配角,做学生的朋友;变教学为导学,变演讲为参与。学生要变配角为主角,积极发言,大胆质疑,参与讨论,主动探究。师生角色转变后,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变化:师生互动的机会多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大了,学生实验的课时多了,学生探究的能力强了,课堂学习气氛活跃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密切了。
总之,新的课改让人精神一振,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突破,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无数的创造空间,确实强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大胆的实践,大胆的创新。在改革中出现问题是难免的,我坚信有全社会的广泛支持,新一轮的改革一定会不断进步,走向成功。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教师篇三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标准粗线条地确定为五个方面:学生喜欢不喜欢上数学课;学生投入数学学习的程度;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体现的情况;数学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
学生喜欢不喜欢上数学课,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环境是否形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感是否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留有的思维空间是否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
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体现的情况,这一项指标主要是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启发,敢于发表新想法、新做法的表现情况,评价学生智力潜能是否得到较好的发挥。
数学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学生尊重别人、取长补短,合作学习习惯养成的情况和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特别是学生独立构建新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新课改的学习,我逐渐受了新的教学思想,驾驭课堂和管理学生的水平不断提高,而且对改革很有兴趣,因此保证了课改工作的顺利进展。
大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但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要想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不改变长期延续的大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很难办到的。为此,我积极探索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重点加强小组研讨的学习方式,相对削弱大课堂讲解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创新见解。
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很重要的问题是观念的转变问题。目前不少教师还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教师把书本内容讲清楚,或一问一答问清楚,学生用心记住,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就算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做其实把一种"隐形的"、宝贵的东西,而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统统丢掉了。我通过探索,认识到教学过程应该是这样的: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中,紧紧被问题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一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解十分深刻,而且"创造"着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着获取知识的愉悦。同时,在和谐诚恳的交流中,充分展示着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教师篇四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它的推行旨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参与和研究,我深刻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意义,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体会。
首先,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往的传统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而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被置于学习的中心地位,教师则扮演着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自主权,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和创新,这使得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其次,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新课程改革不再只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是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语文课上,学生不仅要学习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还要进行实际的短文写作;在数学课上,学生不仅要掌握运算的方法,还要应用于实际问题中。通过这种实践,学生不仅能巩固知识,还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合作的能力,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再次,新课程改革注重跨学科的融合。传统的学科教学常常是单一的,学生在不同学科中的知识无法联系起来,缺乏综合性。而新课程改革通过跨学科的融合,将学科之间的关联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例如,在学习一篇文学作品时,不仅可以了解文学的内涵,还可以融入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感知。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提高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此外,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所需的核心素质之一,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程改革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开展各种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学会思考,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为未来的创业和就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给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了全新的改变。它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跨学科的融合,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参与和研究新课程改革,我意识到传统教育中的不足之处,并从中获得了关于教育的新认识。我相信,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我们的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教师篇五
1.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全人发展的大众化教育。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2.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主义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
认为教学的目标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更重要。知识理解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是显而易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则是隐性的,需要教师在教材中发掘,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中培养。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新教材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学习,文后的问题和课后作业的设计是开放性。
新课改要求教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利用音乐和影片作为激趣的切入点就是不错的选择。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音乐和影片段恰当地引入历史课堂,引起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进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积极性,激发持久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了历史课堂效率。
历史新课改教学要合理教学程序中精心设计问题,教师应该在学生预习前,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而独立阅读思考。在新的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3.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为人门所认识到,在新的课改中就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4.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们是系统的学系统的忘”。学完就忘,这是不止一人告诉我的尴尬事。可喜的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关注这个问题,要求课程的内容、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评价等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培养,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
5.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
“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
1.有“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5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2.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历史意义”“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3.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了。
4.由“专业课”向“综合课”转变。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也必须向这个趋势转变。作为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寻求历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点,突破学科的封闭,使个学科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1.自主(参与式)学习:各种各样的调查表明,历史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但历史课却是学生不喜欢上的。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而是通过老师的灌输被动的来获得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课改要求这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实上增设的学习与探究课说明了这一点。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教师篇六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要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在小学数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一下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教学情境,我觉得非常适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识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象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得到了一些教训,认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并对小学教学工作有了一些体会。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式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货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要想学生40分钟内都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有的可能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甚至还会说话打闹。这时如果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但是提问时,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规律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在写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总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与学生平等对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着、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只给与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经历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期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更新教育观念不仅仅是教师的事,社会、学校、家长都应该参与进来。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教师篇七
在我参与新课程改革研究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新课改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于教育的深远影响。新课改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新课改的实施,我不仅收获了诸多成功的经验,也面临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以下是我在新课改研究中的心得体会。
在新课改研究中,我首先感受到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和合作学习。在我的实践中,我发现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也更加突出。例如,在一次地理课上,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完成一个小项目。学生们在项目中积极思考和交流,不仅完成了任务,还获得了对地理知识的深入理解。这一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学生的参与是促进他们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主要以记忆和应用为主,缺乏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新课改则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我的实践中,我发现通过开展科学实验和课外活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有效培养。例如,在一次物理实验中,我提出了一个探究光的折射原理的问题。学生们自主设计了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不仅得到了正确的结论,还激发了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这一经历让我意识到,培养创新能力是新课改中的重要目标,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然而,新课改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新课改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理论和实践的支持。在我参与新课改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时缺乏相关的培训和指导,导致他们不知道如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因此,教育部门需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其次,新课改的实施过程需要改变教师对于教学的传统观念。很多教师习惯于传授知识,而新课改要求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因此,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注重指导和引导,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总的来说,新课改的实施给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了重要的变革。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培养创新能力,新课改促进了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和创造者。然而,新课改的推行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教师和教育部门的积极支持和改革。我将继续关注和研究新课改的实施,为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教师篇八
新课改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一名教师,能够参与新课改的培训,不仅让我了解到了新课改的相关政策和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教育改革对于我的职业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所产生的影响。
第二段:新课改的必要性
新课改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这是因为“以前的教育存在着知识超前教育、经验过渡传承、标准化产品式教育、考试制度僵化、产业化服务化应试态度”等弊端。这种旧有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新课改的出现,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必需品。只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才能让学生真正发挥自己的潜力。
第三段:新课改的特点
新课改强调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提升,同时也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与以前的教育模式完全不同。新课改的特点是教育与教学相结合,让教育回归到教学本质上来。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本身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第四段:新课改的意义
新课改对于教育改革的推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让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也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丰富多彩。同时,新课改也让学生在知识获取的同时,能够培养出自己的创新能力,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对于教师而言,新课改也是对于教师专业能力不断提升和更新的一种推动。
第五段:结论
总之,新课改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次重要转型,也是我们教师的必然要面对的新挑战。通过培训,我深刻认识到了新课改的理念和实践,也理解到了这对于学生和教师的重要意义。相信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我们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教师篇九
对于新课改的教学模式,经过一个月以来的实践,老师们已经都耳濡目染,教法也各有千秋。
课改将近两个月了,各班的课堂展示已逐渐成型,,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摸着石头过河,一路这样走来。下面我就简要谈谈自开学以来我对这个模式的所感、所为、所获、所思与所虑,希望大家能给予我批评与指正。
初期,学生对于“杜郞口”教学模式很陌生,这时,老师就是学生的拐杖,领着他们强行进入角色。首先从观念上突破,教师要改变观念,学生同样也要改变观念,在军训期间,向学生介绍“杜郎口”教学模式,观看杜郎口教学光盘,实地课堂观摩,让学生充分感受杜郎口的课堂和我们以往课堂的区别,初步认识它的课堂模式;接着从形式上突破,按成绩相当的原则划分小组,以互帮互组的要求编排各小组成员的座位,均衡成绩和组织表达能力选拔小组长。小组建设初步完成,在展示中我让小组内每个成员融入这个小团体中,让组长明白自己是本组的核心人物;要清楚认识到组员的光荣,实际上是他本人的光荣。一个组的成败,关键在组长,帮助组长提高地位和威信。此阶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示范者。初期,我手把手教学生如何预习,怎样做导学案,如何板书,如何讲题,怎样处理小组中的日常事务。在展示时,我面对全班学生,纠正不足之处,以免以后再犯,让学生对课堂展示有一个比较规范全面的认识,为第二阶段的工作做好准备。
因为学生对课堂展示有了比较欧全面的认识,有些展示的比较好的学生给他们树立了的榜样,学生基本能进入角色。我在教学组织上尽量放开,让学生自己单飞,课堂上显得“轻松”不少。分配好各组的展示任务,观看各组的表现,随时关注展示进程。如果遇到展示时的瓶颈-----课文的重难点或比较难以理解的题目时,及时引导,及时补救,给学生鼓劲,让他们有信心完成自己的展示任务。每节课,对展示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让其他同学来说出他展示的优缺点。既让学生自我对照查找原因,又可以激励展示得好的学生。进过一个月的训练,到现在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大胆展示,还有个别学生展示时不够自信,音量太小,姿态不够规范。
经过以上两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在展示面和展示度上都初具规模,但在展示效果上还有很大欠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小组间的合作探究能力欠缺,成绩好的同学对成绩差得同学不能很好的帮扶,导致展示时学生的表现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缺乏自信,不能很好地完成展示任务。其次,就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够,展示时不够积极,走过场,课堂气氛有点沉闷,展示效果不好,效率不高。此阶段要针对这些问题重点解决。
首先,进一步规范展示。让每个学生明确展示要求,特别是帮助展示较差的学生,及时纠正他们在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帮他们分析原因,找感觉,尽快让他们体验到积极展示带来的胜利感,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加大小组合作力度。小组合作是展示课成功的必要条件,只有各组员之间在预习时相互监督,在展示前合力解决疑难问题,展示时合理分配任务,团结一致,同心合力完成本组的展示任务,那么这堂展示课必定能成功。
最后,重视评价。做到节节评,课堂上的随机评价给学生增强信心,会掀起生与生、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意识,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感觉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日日评,这是学生的自我评价,让他们明白今天的收获是多少,不足的有那些。周周评,对各个小组进行评价,评出一周之星,进步之星等,给全班同学树立榜样。月月评,这是集体评价,主要是评出小组的优秀组,各小组针对实际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同时还要设置相应的奖励措施。
以上就是我自开学以来对实践杜郎口教学模式的反思与总结。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对于做得不是很好的地方我会努力地去改进完善。同时,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集思广益是上上策。希望老师们共同探讨实践,把杜郎口教学模式很好地演绎出来。既有形的精彩,也有质的保证!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教师篇十
中学语文新课改在我校已进行了近一年,在这期间的上课过程中,本人渐渐有了以下一些体会。
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
关于初中语文新课改来说,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 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往往我们的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有这样的一些现象:例如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细讲精练;一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教师却将之分化,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一些学生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往往因为老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扼杀。……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研究新课标,并通过教学实践,明白了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运用独到的处理方法,把教学思考中的特点、优点、亮点通过情景表达出来。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的去做:
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面对新课程,我们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所以,我们个人的学习并没有结束。
1、认真学习新课标,具体的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各种弊病。
2、研究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3、研究实验教科书和相应的教辅书,弄清它们与《课程标准》之间的联系点和着力点。
4、研究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生活氛围,争取能够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各种民族传统文化来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亲切感中增添新的体验。
当然了,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