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咏鹅古诗教案反思篇一
1、因为上个星期我重点让学生进行学习行为的规范,并没有开始文本教学。所以在本星期的教学中,孩子基本上已经有意思地让自己做端正,让自己的行为规范一些。
2、“草”一课的学习对于孩子们而言是非常简单的。很多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古诗的内容,但对于小草的生命力顽强这一点,还是有少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和领悟,以至于在最后让学生表扬一下小草时并不是很顺利。而后一首古诗,我把重点放在对境色的描述上,在加上文章的故事结构性比较强,而且文章结构比较清晰,再加上课堂上我让孩子读得比较多,特别是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所以在课后学生基本上都能在朗读上带上一定的感情,而且在板书的帮助上大部分学生已经能把整首古诗读诵。
3、在学校里孩子的学习行为已经比较规范了,但是到了中午休息时间,以及放学回家以后情况就不是很好。因为学生的书写作业表现出他们非常地不认真,写字时比较随意,他们会边吃东西,边说话基至还有玩耍,这样学生的字写得比较潦草。所以在本星期的日子里,我应该注重引导让学生认真写作业。
《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这里有一句千古流传的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教学中让学生重点记忆,进行口头填空,诗歌接龙等形式让学生记住这句话,并且要求会读会写。同时重点学习这首诗歌中的一对反义词,枯荣,理解字义。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学本课时,利用书中提供的图片,让学生进入到这样一个春光灿烂的世界中,体会儿童的那种情趣和作者的细心观察。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情景,体感情”,“知诗人,解诗题”,先了解诗人是怎么样的一个人,重新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诗歌的题目,理解诗歌说的到底是一件什么事。
“抓字眼,明诗意”抓住关键的字眼,未,走,菜花等词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明白诗歌的含义。“想情景,体感情”,对于最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就需要这样的方法,来让学生体会意境。古诗琅琅上口,学生多数比较感兴趣,我感觉效果很不错。
咏鹅古诗教案反思篇二
诗人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之遗恨;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却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是何等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啊!
诗人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样激动不已,不仅仅是因为自己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悲苦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由此可见,陆游的'“悲之切”和杜甫的“喜之狂”表达了相同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在教学时,我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不同情感,培养、涵育学生的爱国情怀。
本课的两首诗在语言上并没有什么难懂之处,所以,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引导学生依靠工具书查阅注释,反复吟诵,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诗意。如《闻冠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让学生说说杜甫“喜欲狂”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词语和诗句看出杜甫的高兴、喜悦。再如《示儿》一诗,让学生初读诗句后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什么,是从哪些词语、诗句只能够体会到的。
咏鹅古诗教案反思篇三
在这个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春天,我带着一份欣喜、一份期待、一份激动、一份……的心情,走进了美丽的石岩中心小学,和这里三(4)班的孩子们一起学习朱熹写的古诗《春日》。更让我欣喜地是教研室的两位领导和教学处陈主任,还有庄老师等一起和孩子们走进《春日》。不管教的成功与否,我的心如春水漾漾。
朱熹的《春日》诗,乃咏春诗中的精品,教学这首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考虑到诗人踏春赏春时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反复品尝,我就想:何不在学生已能读得字正腔圆、有滋有味的前提下,开启他们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先对诗人写诗时的心情作一番大胆的猜测,然后再细读推敲古诗中的每一个字词,理解意思,找到猜想的证据,小组交流后,再全班反馈,并在反馈的过程中,结合感情朗读呢?我还从有关资料中发现《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于是,我就想,我要让学生通过这首诗的学习,知道不仅仅是诗人在享受春日的乐趣,春光无限好!享受读书的乐趣,书中滋味长!我和孩子们也应该是在享受春日,从诗句中寻找“美丽”的心情,诗人快乐,我们也快乐!学了这首诗,我们肯定也会有所启发。
基于自己这样的理解和思考,我又在“学习古诗并不枯燥,学习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习古诗也能享受快乐”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制定了以下的课时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咏鹅古诗教案反思篇四
中国,诗的国度,在我国亿万人民的血脉里奔流着诗的灵感,诗的激情。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直至元曲,名家辈出,璀璨夺目。那些千古传诵的诗词名篇,不仅是我国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艺术珍宝和精神财富:歌江山美,吟边塞情;或纤柔卑弱,或明快清新;有悲凉慷慨,亦缠绵宛转;有诗仙李白的豁达,更有诗圣杜甫的沉郁……而当今二十一世纪的孩子们生活在如此高科技的信息时代,电视、网络等现代化媒体是他们了解社会、接受知识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的今天,各国文化的冲击更是一浪高过一浪,但孩子对于我们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瑰宝——古诗词却知之甚少,或仅能吟诵几首,而对于诗中那优美的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对古诗的喜爱、研究之情却谈不上。长此以往,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岂不要烟消云散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传承文明,让中华古诗文绽放她的魅力,为学生的一生奠基。
古诗文绝大多数由文言文向言简意赅、琅琅上口方向转变,但不能否定,由于时代和学生年龄的局限,有些古诗文对学生来说,仍是词句晦涩,语法繁杂,哲理深远,即使记住了每句诗的意思,也是牵强附会,这使得许多学生对古诗词“望而生畏”,加大了古诗文教学的难度。而我们古诗文教学的课堂现状并不乐观,一些教师在讲授古诗时,仍然改不了满堂灌,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的弊病,致使老师讲得很累,学生学得很烦,这种现状学生、家长、社会不满意,就连语文老师自己也感觉别扭。我认为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可通过这些途径 “创设情境”,以达到“培养兴趣”的目的:a、讲(把诗意变成故事讲出来);b、写(改写、扩写、续写、仿写古诗词,自创小诗词,写读后感);c、演(排课本剧把诗意表演出来);d、画(给诗配画,给画填诗);e、唱(自选曲子,吟唱古诗词)。
纵观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就有一百六十多篇。要让学生一味背诵,枯燥且容易忘记,我们不妨把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首先,在班上成立古诗词兴趣小组,由他们负责每周向学生推荐一首到两首诗词,写在教室前面醒目的地方,组织大家利用课前课后背诵,日积月累,学生在无压力的情况下会积累大量古诗词;其次,利用板报、专栏、标语向同学推荐一些经典诗句,利用班会时间举办赛诗会、古诗接龙、对诗句等活动,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另外,教师可以在课余和学生一起从某方面研究:a、古诗词的文学常识(创作常识、平仄规律,绝句、律诗的特点)b、研究某一位诗人(如他的生平、写作风格、社会背景、趣事等)c、研究某一类作品(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写景诗等)以此把古诗词诵读工程引向深入。
好多古诗词都有曲谱,如果我们将“读”、“唱” 、“舞”融汇在一起,采用多种形式(齐诵、分角色朗诵、唱伴诵、舞伴诵等)进行演绎,不但具有视听效果,还会将诗词的意境及思想感情挖掘再现,使学生铭记不忘,获益无穷。如《生查子元夕》中欧阳修所抒发的“物是人非,泪湿春衫”之忧;《虞美人》中李煜作为昔日皇帝,今日阶下囚的惆怅断肠之愁;《钗头凤》里堂堂男儿陆游的一腔悔怨,其前妻唐琬的咽泪装欢;《短歌行》中曹操横槊赋诗,纳贤平天下的雄心壮志;《水调歌头》中苏轼对人之悲欢离合,月之阴晴圆缺的感慨;《满江红》中岳飞预洗前耻,收复河山的必胜信念……这一个个动人的场景若被孩子演绎了出来,就等于刻入他们的骨子,永生难忘。
总之,要做好古诗文启蒙教育,我认为在课内,与日常语文教材相结合,适时地渗透古诗词;在课外,有效地组织活动,组建诗词兴趣班;在校园,创设古典的文化氛围,让教师和学生一道“诗情画意”般地成长。
咏鹅古诗教案反思篇五
在一年级教学《春晓》时,我仅作单纯地分析讲解,然后提问,让学生再回答,说说古诗每个句子的意思,接着反复练习背诵。这样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着,使劲地记着,至于审美情趣的陶冶,诗的意境的体会就做不到了。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我觉得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要能充分挖掘出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他们就会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古诗短短的几行字,里面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诗人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学生一定会有许多好奇。课堂上当老师刚读出《草》时,好多同学就齐声背出了后面的诗句,这时我就问:“你们有没有问题要问呢?”同学们马上活跃起来,提出很多问题:那个人干吗写这首诗?他写的是什么意思?写这首诗的人是什么时候的人?“离离”是什么意思?草烧没了怎么会长?等虽然学生很小已经会念这首《草》了,可他们那小脑门中仍然装着无穷无尽的问题。
在前面教学中,老师作单纯地分析讲解后,让学生再说说古诗每个句子的意思,结果很多学生说不好甚至说不出来。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又特别好动,学习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怎样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古诗的意思,并且会说呢?我为学生搭建自由舞台,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诗意思。这无疑给课堂带来一泓活水,学生个个兴致勃勃。他们在交流中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精神。并且,学生发现学习古诗一点儿也不枯燥,有了兴趣,注意力也集中多了。
教参中指出,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因此,我虽然知道学生很多早已会背诵了,但我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读,学生体会了春天的美丽,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咏鹅古诗教案反思篇六
感受一:古诗词的朗读可以丰富多彩。
以往的古诗词教学中,在朗读这个环节,我总喜欢让学生听录音朗读或是到网上下载一段视频朗诵,觉得这样很方便学生模仿。王老师在评课时告诉我,这种方式不好,她说诵读古诗就是一个语言感受过程,语言感受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过程,每个人对诗歌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用一种朗读代替了不同学生对诗歌丰富多彩的理解。就像有人说的“欣赏一首诗,便是在创造一首诗。”正如一千个人读《红楼梦》就会产生一千个林黛玉一样。学生加入自己的情感经验把文字这原本抽象的符号用每个人独特的朗读表现出来,这是多么有趣的有意义地再创作啊。
感受二:让学生明明白白学习古诗词。
一直以来对古诗词的教学,侧重的是应试,以为只要学生会背诵会默写就可以了,殊不知那是死记硬背,因为学生对诗歌内容不理解,在做理解性默写题时往往会出错。在这次活动中,上课老师对诗歌内容深度、广度上的挖掘很值得我学习。比如胡晓光老师的《行路难》一课,让学生说说最欣赏的一个词,学生深入到诗句中,从“塞、满、闲来”等字词中品读诗歌,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就具体而微了。再比如王忠老师上《过零丁洋》一课,在上课伊始,告诉学生文天祥参加朝廷考试时,南宋皇帝看到文天祥的字是“宋瑞”,龙颜大悦,以为是天降祥瑞,事实上文天祥一生的理想就是安社稷、济苍生,这样的开场,既介绍了背景又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当学生明了了此时此景,通过具体的字词走进诗人的内心,感受着诗人此刻的心跳,再背诵诗歌,是明明白白的也是惬意的。
感受三:古诗词教学时抓住诗眼很重要。
很多古诗,都有诗眼。通过诗眼,我们能领略整首诗的神韵。那如何指导学生通过抓住字眼来感悟古诗的神韵呢?在教学本篇课文《过零丁洋》时,我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我从诗中找了“叹”字,让学生品读:作者“叹”的仅仅是自己个人的孤苦伶仃吗?在品读中学生感受到作者“叹”的还有兵败被俘、国势衰微、身世坎坷、孤立无援,叹无以报效国家。兰宇香老师上《行路难》一文时,抓住一个“难”字,让学生寻找诗中哪些字词与“难”字有关,以此张本,学生在兴味盎然的品读中理解了诗歌。正因为抓住了古诗的诗眼,使得古诗教学增加了探究的内容,师生对文本的解读更有深度,教学的趣味性变得更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了很大提高。
以往的古诗词教学经常是指导学生解词释句、朗读背诵的枯燥的教学模式,本次活动让我对古诗词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要让自己的古诗词教学有所突破,当然需要在备课的时候能够沉下心来,仔细揣摩古诗内容,多查阅相关资料,努力做到吃透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上出高质量的古诗教学课。
咏鹅古诗教案反思篇七
网络已经成为教师获取课程资源最常用的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网络中下载与诗歌内容相符合的图片,首先从直觉上让学生知道诗歌所描述的一些内容,同时,引领学生从形象思维的角度,明白诗歌中提及的地点、人物、时间以及相关的人文背景,从而带着一些“前在知识”进入到文本的阅读中。
如:我在教学《乞巧》一诗时,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古时女子对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的相关图片,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些画面之后的感觉和想法,从而从直观上感受古时人们对七夕节的重视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