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孤独之旅的教后反思篇一
看到《登月之旅》这个课题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难。在上这节课之前,我细细研读了教学参考书,针对重难点内容进行了设计。活动导入环节通过欣赏视屏,不仅使学生在音乐和美图的欣赏中获得美感和对月亮的亲切感,同时也使学生从多角度感知人类对月亮的感情。
这一环节是建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第二环节通过资料的阅读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人类认识月球的历史。远近不同距离拍摄的月球图片给学生带来了认知的方便,视觉的直接冲击使学生迅速感受到了天文望远镜的威力和科学的伟大。
第三环节通过设问引发学生思考环形山形成的原因,继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在活动中学生的假设和猜想还是很大胆的。
在学生设计实验的环节中,教师的引导和细节点上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实验其实真的很简单。因为这样,所以我调整了教材的使用策略。这样做,使学生有更多自己的思考,可以自己参与设计实验,自己明确实验的要点和目标、注意事项,自己思考并总结出模拟环形山的方法。从而了解月球环形山为什么会是大小不一、深浅不同且近似圆形的原因。这样的延伸要求看似轻描淡写、可有可无,但对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和科学探究方向的引导却起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看得更清楚”的理解上存在偏差。部分学生认为比较光亮就是清楚。所以教师的陈述还要再斟酌。
孤独之旅的教后反思篇二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付莉
反思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
1以“读”为本,创设充满语文味的课堂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地成长历程。这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现在的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能力较差,因此寻找文章的切入点和解读文章尤为重要。孤独,可以说是现代人比较普遍的一种情愫,是生活给予人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人生考题。
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因此在讲课之前,我先让学生就对“孤独”一词的初步理解,进行了一次作文训练,在批改中我搜集到了很多信息,最大的启发就是,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之中的他们不是缺少孤独而是缺少感悟。
如何感悟?在《孤独之旅》的课上,我选择的教法是主要是“读”,然后是“说”,最后是“写”。
1.1速读。
在“自学导航”部分主要体现的是速读,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构建最基础的知识体现,明情节是自学的重点。在课堂展示环节中学生能采用不一样的方式进行展示,使得既已生成的知识得到多渠道的传送,使得课堂有趣而生动。
1.2细读。
在“探究提升”第一个探讨题采用的便是细读,学生从句子入手,先朗读再分析人物的心理美。“无奈”“恐惧”“胆怯”等心理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呈现了出来,特别是小组合作朗读,既让胆小的学生克服胆怯的心理有增强了他回答问题的自信。
1.3精读。
在“探究提升”第二个探讨题中采用的是精读,学生则主要从片段入手,先确定文章主人公所生活的几个环境,再找出相应的片段,先读再赏析。学生在课堂展示环节,用小组朗读或者是个人朗读来体会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感悟环境对塑造人物形象有直接的作用。也在读中进一步了解了“孤独”的由来大多与环境有关。
1.4研读。
“探讨提升”的最后一个探讨题才用研读的方法,学生在已经对课文熟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读课文,读出小康的孤独来自哪些方面,然后再研究这些多方面的孤独会体现一个或者几个什么主题。学生基本能明白一个主题,即磨难是一种成长。那么作为已经初三的'他们能够读出其他的隐藏主题吗?在展示中我们便能看见学生感知事物的能力其实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1.5“说”。
说什么?在“拓展延伸”中体现,这里说的不是自己,而是古今中外的名人事迹,他们闪烁的智慧之光似乎照亮了学生心灵,学生在说中感悟名人的孤独,从而感受自己的孤独,既增长了课外阅读知识,特别是平时不善于表现的15小组,在说名人故事时却说的有模有样,看她们的进步我很欣慰。
1.6写。
学生有了前面的铺陈在写时就有了很多话,再加上以前在作文时就有关于这方面主题训练善于在这一展示中,他们会更有自信的将自己的感悟分享给其他学生,特别是我们班最不起眼的学生大胆的展示自己的孤独时,一些学生听着眼里涣着泪光,我想这就是一节课需要唤醒学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情感。
此节课教学任务基本完成。
2反思问题留有遗憾的课堂是催人奋进的另一种良药
遗憾一、展示时一些环节漏掉了一些小组,伤了学生的心,这也是我每次上这种课的遗憾,我也在这种遗憾中不断改进,但是一到展示时我有忽略了一些组。
遗憾二、学生在课堂上质疑问题的展示还不够充分,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
遗憾三、小组互评还不够成熟,相互评价时语言上还需雕琢。
遗憾四、学生在展示时肢体语言太单一,显得有些呆板。
遗憾五、感觉一趟课太短,无法将所有面面俱到的展示出来,我在教学时还需有更多的激情,对于学生的评价语言还需多样化,在用对媒体时还要更娴熟。
还有很多的不足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海涵之时能提出更多的努力方向。
3课堂重建之构建生命化课堂
设想一:能否只将《孤独之旅》当成一个蓝本,在此基础上进行多方面的生命化探索,做成一堂活动课?不用去分析那些条条框框的问题,而是围绕几个主题做成几个活动板块,如“感受亲情的孤独”“感受友情的孤独”“感受陌生环境的孤独”每个主题都可以用口头叙述,表演情景剧等方式进行展示。
设想二:可否将孤独与孤独症患者的遭遇连续在一起,唤起学生对生命的尊重,这个设想在我脑海里盘旋很久,在网上看了很多视频,震撼了我,最终没有用在拓展延伸中,因为根据我们几个老师的集体分析,这篇文章的主题与孤独症似乎没有多大关联,但是我觉得对文本的迁移再运用生成新的课题应该是我们语文努力的方向。
设想三、经过我们学校政教处“课外访万家活动”调查,我们学生三分之二都是留守学生,其中有被父亲遗弃的,有被母亲遗弃的,有重新走进离异父母所组成的新的家庭的,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所以我便设想能否进行一次现场视频连线或者电话连线,或者请来一部分家长来聆听他们子女内心的世界。生命不就是这样吗?祖祖辈辈的生命在我们身上延续着,我们能做的是继续延续,并且血液应该是更热烈,而是更冷漠。
南森说“人最重要的是发现自我,因此你必须常常孤独和沉默中思索”,我想作为教学一线老师,孤独和沉默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希望我们都能享受每一次走上讲台的一瞬。雨果说“沉思就是劳动,思考就是行动”让我们行动起来,构建生命化课堂会做得到的。
《孤独之旅》评课――(满学梅老师)
付莉老师这堂课经过几次锤炼最终定型为今天的这堂课,也是在学校经过选拔才参加了高效课堂比赛。今天执教的《孤独之旅》充分体现了我校“535”课改模式在高效课堂中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闪光点:
1小组合作尽显学生风采
从“自学导航”的展示到“拓展延伸”的展示都让我们看见了学生集体智慧的精彩杰作。学生们积极的回答,团结合作的完成展示,自信的目光,昂扬的精神让课堂不再沉闷,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
2情感教育让课堂充满人文气息
在学生投入的片段表演中,让人感受到了学生情感的迸发,这种情感不是矫揉造作、不是无病呻吟,而是真真切切的自我感知。在学生发自肺腑的畅谈孤独中,让我们感受到了学生那颗柔弱的心隐藏着巨大的爱。动之以理、晓之以情,我想就是这个道理。
3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
课堂上学生有个人展示,有集体展示,学生大声的说、、用心的写、大胆的读、悉心的听,积极的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这些隐性的能力为他们以后的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次课也让我们看到了我们课改的不足,怎样让学生的探究有深度、合作有效度是困惑也是努力的方向。
学校综合意见
付莉老师参加的“宣恩县高效课堂交流活动”所执教的《孤独之旅》是一堂成功的课,它充分体现了我校“535”课改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实践,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这堂课的亮点,让学生全员参与,学生融入到课堂,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一堂课生动而有趣。
从教师的素质、课堂取得的成效、学生在课上的学习状态、听课教师的反应等各方面综合考虑,特别推选《孤独之旅》为一次成功的课。
孤独之旅的教后反思篇三
1、这节课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首先运用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视听结合,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和背景;其次,运用比较选择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比较,选择出答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再次,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带着想象去表演喜欢的人物角色,加深对歌曲情绪的体会,激发表现的欲望。
2、衬词部分的学唱是难点,但我认为在本节课上有了很好的突破,教歌过程设计的很有层次性和逻辑性,先初步听,打节奏,划旋律线、然后“啦”学唱旋律、唱音符、加词唱,师生对唱、加动作唱,乐理知识的讲解贯穿其中,循序渐进,化繁为简,难点解决好,整首歌曲也迎刃而解了,由此使我想到,我们运用教歌的方法有很多,但关键是灵活运用,一定会找到适合的方法来。
3、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听赏歌曲,让学生感受作品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意境,在教学中我很注意让学生多听,认为自己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在学生听赏的过程中没有打断他们的'思路和感受,学生能认真聆听,对歌曲所表现的情感作出正确的反映和判断。
不足之处:
1、衬词环节,声音的处理不够细致
2、对于学生的具体表现,回答的问题,不能及时,灵活的处理。
3、课堂的前20分钟,师缺乏激情,导致学生比较沉闷,课堂氛围比较紧张,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孤独之旅的教后反思篇四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及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2、体会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了解宇宙的帮助。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兴趣。
重点:探究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教师:多媒体课件、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玻璃球、手电筒等。
学生:收集有关月球及人类探月资料。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太阳落山后,月亮就是天空中最明亮的天体了,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月亮!
2、播放一段月色溶溶的录像。
3、师:看完以后你觉得月色怎么样?
生:美丽
师:对,确实挺美。
4、师:这么美丽的月亮上究竟有什么呢?这个问题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想弄清楚,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因此只能引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从而编造了许许多多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你们能说出一两个来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具体情节你们如果有兴趣可以回家查一查。这些神话故事都反映出古人对月球美好的向往。
(二)初识月球,了解环形山。
指名回答。
学生:很多坑坑洼洼的地方。
师:这种坑坑洼洼称为什么?
生:环形山。
2、师:对,环形山。伽利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时,就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坑、高地和平原,伽利略把这些坑叫做环形山。
(三)质疑探究,讨论实验。
生1:陨石为什么会撞击月球?撞击的陨石哪去了?
生2:为什么这些环形山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生3: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
2、师:同学们探究的欲望真浓,这些问题,也是正是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的问题,今天我就着重来研究“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其他的同学们以后再研究好不好?(板书:环形山的形成)
师:那么,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呢?大家有没有知道的?
小组讨论并进行交流。
学生发言:流星和陨石的撞击。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的课本。
师:真是一位爱学习的好学生!大家同意吗?同意的举手。
3、师:那为什么环形山大小不同呢?(板书:环形山大小)
生:有的陨石大撞击出的坑就大而且深,陨石小撞出的坑就小而且浅。
师:也就是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大小有关,大家同意吗?
大家再想一想,环形山的大小还可能与什么有关?
生:陨石撞击月球的力度。
师:或者叫陨石下落的高度。
师:具体是什么关系呢?
生:陨石下落的高度越大,撞击所形成的环形山就越大;陨石撞击月球的高度越小,环形山就越小。
(板书:陨石的大小、陨石下落的高度。)
4、师: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现在我们得用实验来证明,模拟一下陨石撞击月球表面的情景。
5、分析实验方案。
(1)材料分析。 (出示课件实验记录表)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做实验呢?
生:可以用大小不一的玻璃球来模拟陨石,沙子模拟月球的表面。
师:为什么用玻璃球?
生:因为玻璃球下落后咋的坑比较好测数据。
你怎么会想到要用沙子的呢?
生:因为月球表面相对比较松软。
(2)具体过程分析。
学生:将大小不同的玻璃球从同一高度落下,观察在沙盘上形成的坑的情况。
师:能告诉老师,为什么一定要从同一高度丢下呢?
生:因为在同一高度才能比较玻璃球大小对环形山的影响。
师:怎么样才会使玻璃球是在同一高度落下呢?
生:双手平举、用直尺来固定高度、两个人举到同一高度。
师:那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课件展示实验注意事项)
师:小组内我们应该如何分工呢?
小组长发言:一人用直尺控制高度,两人负责扔大小不同的玻璃球,一人负责测量沙坑的直径和深度。一人负责记录数据,一人负责把沙坑抹平。
生:将大小相同的玻璃球从不同的高度丢下,观察在沙盘中形成的坑的大小。
师(追问):玻璃球为什么要大小相同?
生:因为我们要判断是否与高度有关,玻璃球的大小必须是相同的,否则就无法判断。
师:这大小相同的玻璃球我们应怎样来选择?
生:可以选择同一个玻璃球。
师:同学们考虑得真细致,在实验时还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吗?
(四)模拟实验,交流发现。
1、师:同学们需要的材料已经准备了吗?请大家根据各组的假设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做一做这个模拟实验,提醒一下,刚才我们所讨论的注意点一定不能忘记哟,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做得既快又好。
2、学生动手实验,师巡视指导。
3、交流:哪一小组先来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
还有哪一组也想到前面来汇报?。
(请2-3组进行汇报,及时进行表扬评价。)
(五)日照实验,了解观察时间。
生:通过手电筒照射。
师:请同学们利用手电筒的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照一照沙盘上的坑,观察影子的变化,看看怎样的照射角度看到的沙坑最明显。
学生做实验
生回答。
七、初八和22、23左右,阳光斜射,在明暗分界限处的环形山立体感强,所以这些天观察效果好)
(六)飞天登月,再识月球。
2、师: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美国的“阿波罗号”飞船来一次登月之旅吧!(板书课题:登月之旅)
(课件播放“阿波罗号”登月视频)
3、师:亲历了月球之旅,相信大家对月球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人们登上月球后还有哪些发现?请看课本p44页。
学生交流月球知识,老师展示补充其他知识。
(七)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生:有!
师:看来我们的同学们一个个都充满了信心呀。虽然美国早在1969年就实现了载人登月,但近年来,我国的航天事业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我国的飞船实现了中国首次载人绕地球飞行。神舟六号飞船实现了载多人绕地球飞行。近几年我国还进行了嫦娥探月工程。(看课件,课件播放“嫦娥一号升空视频)
20xx年10月14日,〈〈嫦娥一号〉〉卫星担负着四大任务,载着中国祖祖辈辈的登月希望,向月亮飞去。〈〈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成功了,这标志着我们中国人在不远的将来将要登上月球,也标志我国在航天领域迈入了世界先进行列。让我们重温一下那紧张,激动人心的一刻。
播放《嫦娥三号》登月实况。
2、师:今天,我们的“嫦娥探月工程仅仅是我国探索月球的起点,到我们能真正登上月球,甚至建立月球基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为了早日实现登月的梦想,让我们努力学习吧!
教学反思: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细细研读了教学参考书,针对重难点内容进行了设计。活动导入环节通过欣赏视屏,不仅使学生在音乐和美图的欣赏中获得美感和对月亮的亲切感,同时也使学生从多角度感知人类对月亮的感情。这一环节是建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第二环节通过资料的阅读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人类认识月球的历史。远近不同距离拍摄的月球图片给学生带来了认知的方便。第三环节,通过设问引发学生思考环形山形成的原因,继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在活动中学生的假设和猜想还是很大胆的。在学生设计实验的环节中,教师的引导和细节点上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实验其实真的很简单。因为这样,所以我调整了教材的使用策略。这样做,使学生有更多自己的思考,可以自己参与设计实验,自己明确实验的要点和目标、注意事项,自己思考并总结出模拟环形山的方法。从而了解月球环形山为什么会是大小不一、深浅不同且近似圆形的原因。这样的延伸要求看似轻描淡写、可有可无,但对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和科学探究方向的引导却起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看得更清楚”的理解上存在偏差。部分学生认为比较光亮就是清楚。所以教师的陈述还要再斟酌。
孤独之旅的教后反思篇五
广告,作为一种宣传商品或公益事业的常见形式,在我们周围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有的广告,学生甚至耳熟能详。围绕“广告”练习说话,学生具有丰富的感性材料,必然有话可说。纵观整堂课,学生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尝试了为自己喜欢的商品设计广告,尝试了设计公益广告,并进行了演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似乎得到了培养。一堂课下来,却感觉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并未体现出口语交际的功能,也或许是这份教案更多的只能进行口语训练,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本堂课上无法有效的实现。因此,课堂中学生仅仅停留在回答问题、口头作文上,这仅仅培养了学生的倾听和表达能力,而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中的交际能力、应对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如何上好口语交际课,确实值得思考。只有找准口语交际的立足点,把握好脉搏,以提升学生的交际应变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为抓手,才能提高口语交际的课堂实效性。
这是一则关于生活话题的口语交际,要求学生围绕“广告”话题练习说话。广告对于大家来说实在太熟悉不过了。因此,孩子们在交际的过程中滔滔不绝,话如泉涌,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口语交际课的目的是人人参与,提高孩子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一上课,先请孩子们欣赏一则公益广告(妈妈洗脚),这则广告他们不仅熟悉,而且非常喜欢,这样大大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接着,让孩子们在四人小组里面自由的畅谈自己收集到的广告,并谈谈自己最喜欢的、最不喜欢的广告语,以及理由。最后,自由地编写广告语。让孩子们在多种交际活动中,学习、倾听、表达和交流,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但是,在实际创作中,孩子们还没有能抓住广告语的特点为其量身定做广告语,语言运用比较缺乏,因此,我们的学生不仅要会听,会交流,还要学会灵活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