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经历一段特殊的时刻,或者完成一项重要的任务时,我们会通过反思和总结来获取心得体会。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心得体会篇一
从初中就开始学习物理,到现在教物理,居然已经有十四年了。手里捧着物理课程标准,在思考一个久远的问题,物理这门学科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老师在传播着什么?如何传播?终于可以静下心认真领悟了!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科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雪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
(一)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标体现了更关注社会,更帖近学生的生活。例:北京市使用清洁燃料车;由火车时刻表计算平均速度;现代版曹冲称象;水果电池;电冰箱的技术参数;用脉搏、步长测时间和距离;学读汽车速度表;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了解微波炉的基本原理;了解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基本区别;用绝缘导线、铁钉、铁片等自制有线电报机…。
3、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新课标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中,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的。因此,新课标十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在“内容标准”中,科学探究是和科学内容并列的.,它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探究能力的表现,以及探究教学的形式,并分析了探究教学的实例。
新课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除了使用“知道”、“理解”等描述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外,还使用了描述学习过程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对学习的要求,如“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等。这种表述体现了一种理念:与过去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相比,课程标准更强调学习的过程。
新课标还强调了知识与技能、科学能力与科学方法、情感态度和价[nextpage]值观都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实现。如“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方法设计如下:第一步,问题的提出;第二步,让学生猜想;第三步,用钩码和弹簧称进行实验;第四步,数据处理(数据表格、图象作图);第五步,探究得出结论(数学函数表达式)。
4、注重学科渗透,关心学科发展,加强sts教育
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它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福利,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资源等许多问题。过去的物理课程就科学论科学,很少涉及科学的意义,应该以物理学的内容为素材,受到科学的、技术的和人文的教育,着眼点不在于提出多少有实际价值的建议,而在于通过参与逐步树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科学技术问题的意识,以这种方式把人文精神渗透到科学课程中。
(二)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把新课程标准的制定看成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次创造性工作的话,那么制定新的教科书则是第二次创造性的工作,而教师依据新课标、按照新教科书实施教学可以称之为第三次创造性的工作了。因此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新思路,新评价,对广大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
1、更新教育观念:要求全体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切实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倡导科学的探究性学习方法,提倡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目标目标(三维目标体系)并举;加强新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外作业设计及学生评价体系设计等。
2、开展教育科研,进行教育探索:面对全新的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材,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加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就要求全体教师积极开展教育科研。“行动研究法”是目前一种适合于广大教育技术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是一种切合中小学教师实际的研究方式,体现出中小学教育科研“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特点。教育行动研究是“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现代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途径。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也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nextpage]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有利于学校的教学改革;行动研究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行动研究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行动研究有利于学校与社会的沟通;可以给师范生提供大量的实际工作经验案例;行动研究克服了教育技术理论与教育技术实践相脱节的弊端。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心得体会篇二
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一个争论就是:这套教材到底适不适合农村学校的学生?部分教师认为这套教材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知识内容切合学生的英语学习需要---口语交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符合当前英语习惯的纯正英语。而部分教师则认为这套英语教材不适合农村学校的学生,因为这套英语教材要有六年的小学英语基础学生才能开始学习。而我们的小学生大部分在小学没有学过英语。教师又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弥补。再者,这套教材词汇量多,对于没一点英语基础的学生来说难度太大。教师在教学进度上根本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在争论的最后,各位英语教师达成一致的看法:新课程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更要加强教学反思,要把教学反思落到细处、实处,注意课堂知识的构建,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的考察。下面就新课改谈谈个人体会:
一、新课改,新变化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将会给整个基础教育带来新的变化。
1、新的课程目标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此次课改的重点是一改过去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趋向,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让学生在体验、实践、参与和交流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新课标增加了情感因素、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技能发展能力,提到了教育成功的核心。
2、新的教学模式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应该形成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该形成一种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3、新的评价机制新的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全面和完整,不但没有忽视结果性评价,而且着重形成性评价。新标准认为,评价应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考试检测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评价机制应包括对课程的评价,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检测,对教师教学的检测等。
二、课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改形势是好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要表现为:
1、课堂教学方面的具体问题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也反映出不少的问题。有的缘于教学观念,有的缘于教学能力,有的缘于教学条件。余文森教授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5期)一文中谈到的四大问题,在我们的课堂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具体谈四点:教学目标的虚化、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过程的形式化、教学手段的不合理。
1.1教学目标虚化新课程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但是,由于对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虚化现象。突出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知识、技能目标,该实的不实。知识、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然而,由于认识上的片面和观念上的偏差,在不少课堂上,最应该明确的知识、技能目标,反而出现缺失或者变得含糊。第二,过程、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的现象。首先,由于“过程、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是以往课堂教学所忽略的新要求,一般教师设计这类目标的意识不强,有些教师是有明确的意识,却在设计和操作中明显地出现了“游离"现象:游离于知识、技能目标之外,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之外,游离于学生发展之外,从而使过程、方法的价值丧失殆尽。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出现了“贴标签”的现象。总之,目标的多维化以及对目标的不当定位,致使教师教学中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1.2教学内容泛化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突出表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教材受到了冷落。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却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过早或过多地补充内容,海阔天空,甚至偏离文本而大谈从网上查阅到的资料,大量补充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教材受到了冷落,教学活动失去了认知的支撑。第二,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情境设置应该自然的,而不能“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第三,联系实际变成了一种装饰。教学内容所联系的实际,必须是真正的实际,而不是给知识教1.3教学过程形式化新课程课堂教学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景观,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多样化的背后,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
第一,“对话”变成“问答”。可以说,新课程所提倡的对话教学是对传统独自式教学的超越。但实践上,却有不少教师把对话等同于师生问答。实际上,发生在课堂上的有些师生问答,其实并非真正的教学对话。第二,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当前大多数课堂里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自发阶段和随意状况,不少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时偏重于形式,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认识和反思。第三,有探究之形,却无探究之实。应该承认,这也是当前探究学习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1.4教学手段不合理表现为现代教育技术不用或滥用。农村学校教学手段的运用方面进步不大,甚至有走下坡路的倾向。非但计算机辅助教学未能跟上,就连原有的幻灯、录音机的使用也越来越少。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教学。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刻意追求多媒体运用而带来的课件泛滥,在多媒体课堂,有的课成了一张张幻灯片的播放,一放到底,把过去的“人灌”变成了现在的“电灌”;有的课俨然成了“网吧”,学生各自为阵。我们发现,在课堂上明明是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验完成的,结果却被课件的模拟演示所代替;明明是需要学生通过文本描述来实现自我想像、联想、体验与感悟的,却被教师精心制作的多媒体画面同化到一种认知与体验上去。这些认识上的偏差,亟待澄清;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方法亟待研究。
2、从学生学习状态中反映的问题
2.1初中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在某些学校的课堂观察中发现,一节课中毫无反应的学生有近20%,似听非学的也有近20%,只听不写的有约40%,只有10%-20%的学生脸上有积极参与的神色。从这样的情况粗略地估计,40%的学生的学习困难是态度原因,另有40%学生的学习困难是方法原因,这样的学习状态令人忧虑是不言而喻的。
2.2学习心理负担重学生问卷调查显示:有近70%的学生认为学习负担过重。其实,学生不仅因为数量而负担重,也是因为对学习内容不大感兴趣,而导致的学习心理负担重。其原因主要有:教师的教学不能较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体会不到知识的来源与价值;课堂教学、作业从内容到形式都显得单调枯燥;家长和教师过于看重考试成绩导致学生心理压力大和逆反心理。
2.3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目前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了解不够,也缺少该方面的教育能力,往往采用简单的教化去面对有着纷繁原因的心理问题,导致学生的心理抵触,早恋、出走现象时有发生。加上家庭教育辅导等方面的欠缺,使得“育人”没有很好地与“授知”形成配合。
三、建议与对策
从调研中,我们深深感到我市初中课程改革的艰巨与困难,思考并寻求对策是责无旁贷的,本人建议:
1、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我们今天的教育是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新课程的另一目标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方式。
2、改变教师角色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他们构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的平台。那么学习方式的改变关键是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学模式的改变又在于教师角色的改变,新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要让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参与教学活动。在这种模式下,就要转变教师的角色,才能建立起一种民主的、师生平等的、情感交融的新的学生观和师生关系。因此对学生来说,教师的角色要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传授者变为参与者;控制者变为帮助者;主导者变为引导者;仲裁者变为促进者。对于课程与教师的自身发展来看,教师的角色要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教师要学会反思和创新;实施者变为开发者,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执行者变为决策者。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心得体会篇三
文/郭小虎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标准要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实施。高中生物教师面对新课程的目标要求,要适当改变教学内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研究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方法很有意义。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心得体会篇四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新探究文/陆国真李洪东
摘要:德育、智育、体育是中学教学的三大目标。体育可增强学生身心素质,健全人格。但目前体育教学还没有达到教学改革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初中阶段的体育教育进行了探讨,以求其能够得到更多的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初中体育;新课程;差异化
当今初中体育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是学校本身对体育的不重视,他们更加注重的是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体育的功能。面对升学压力,更多的家长都赞同应试教育,认为学习文化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再加上学校的体育设施不完善,体育环境差,学生真正活动的场地有限,这又给体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学校的体育教师力量不足,专业水平不高,甚至出现了其他学科的教师代替体育教师的情况,专业知识讲不透,导致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大大降低。再有,学生本身受学校和家长的影响,认为体育就是玩,对以后发展没什么作用,因此学习体育的热情很低。另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体育教学的一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作为一名工作在体育教育一线的教师,在认真研究新课改要求的前提下,总结了近年来体育教学成果,我觉得为了以后的体育事业健康发展,我们初中体育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体育宣传,从思想上重视体育
思想上重视体育才是最重要的。学校的领导必须要做好表率,做好体育舆论工作,向学生宣传体育精神,积极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做好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另外,要提高体育老师选拔的标准,提高教师的薪酬待遇。
二、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增加娱乐的内容
传统的体育教学太单调,全班参与一个项目。每个人的兴趣不一样,有些学生喜欢运动量多、紧张刺激的运动项目,而有的学生特别是女生,就喜欢运动量少,娱乐性强,健身效果好的运动项目。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购置多种运动器材,供学生选择,留出足够的自由活动空间,并增设一些娱乐性的内容,如舞蹈、形体艺术等。
三、更新教学方法
单一不变的教学方法,学生就会失去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合作能力、责任感等,可以采用游戏式、比赛式进行教学,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掌握学生的心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强健的体魄,才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追求。在体育课中,教师要主动和学生交流,特别是和沉默寡言、不太运动的学生交流,掌握了学生的心态,就可以为制订教学内容提供依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锻炼不同的运动项目,并不时地进行鼓励和引导,除了给学生讲解体育技能方面的知识,还可以多讲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有趣的事情、运动员背后的运动精神等。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能够吃苦、有坚强的毅力,并向学生传达坚持运动对身体及生活的好处,帮助学生树立终身运动的意识。此外,师生情感要交融。教师要多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想法,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运动中,学会用机智、幽默、风趣的言语处理教学中的问题,和学生成为良师益友。
体育教学不单单是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教授,也是体育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为了从多方面使学生的整体水平提升,尤其是在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从体能、技能、情感、意志方面对学生展开教学,从而促进初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初中体育教学在新时代下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梅。浅析新课程下利用体育课的特点向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j]。科技信息,(12):237.
[2]邵更生。中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02)。
[3]徐军。构建多元体育教学模式的构想[j]。湖北体育科技,2001(04)。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金城江区河池镇红七初级中学)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心得体会篇五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文/庄丽萍
摘要:以自主探究以及学习兴趣这两个方面为切入点,对“新课标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展开语文教学”这一教学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自主探究;学习兴趣
由于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严重荼毒,部分教师在面对新课改时总感觉很吃力,不知道究竟怎样展开教学才能更好地契合新课改的相关教学理念以及先进的教育精神。笔者执教初中语文教育多年,对于新课标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展开语文教学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认识与看法,现将这些实际教学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能促进大家的共同成长与进步。
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利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否定了这些落后的教学模式,并明确指出“学生是自身学习行为的真正主体,因此,所有的语文课程都必须充分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并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望,进而逐渐推动他们自身语文素养以及学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我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很好地运用了新课标的这一精神,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整体创作思路之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作者在最后又补充说明了刘子骥寻找桃花源未果的经过,作者究竟想通过这些来表达什么?”之后,我则要求学生组成小组,并在讨论与分析的基础之上,自由发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及看法。
……
学生纷纷表达着各自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这不但有利于他们进一步加深于文章的理解与掌握,更重要的是还真正落实了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为培养他们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灵活组织教学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专注于学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量”,提倡教师在自身的教学活动中“灵活组织各种教学形式,借以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热情。”
1.巧妙导入新课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良好的课堂导入,不但能帮助教师瞬间牢牢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着极大的帮助。”因此,作为我个人来讲,会非常注意课堂导入的语言以及形式,力求实现新颖、别致的效果,让学生感觉眼前一亮的同时,充分激发他们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一天,一个医术精湛的医生突然告诉你,你身体某个部位可能存在着一些疾病,建议你抓紧时间进行治疗,你是选择相信马上进行治疗呢?还是刻意忽视医生的忠告,不把这些建议当回事儿呢?”“我会听取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我也是,毕竟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学生纷纷发表着自己的看法。“可是,有的病人却没有及时听取名医的建议,最后小病发展成大病,白白丢失了自己的生命。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新课文《扁鹊治病》,看看蔡桓公为什么要放弃良好的治疗机会呢?”这样一方面促使学生对这篇课文充满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另一方面则是加快了他们将自身全部的注意力以及学习热情转移到新课文上来,有利于他们更专注于我接下来的课文讲解。
2.创设语文教学情境
初中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连上课的时候也是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更谈不上课下的积极主动学习了。鉴于这种情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这样一来,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还初中语文课堂应有的活力与生机。”我在教学《开国大典》这篇课文时,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有关开国大典的真实视频短片,这样一来就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开国庆典氛围之中,这对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促使他们产生无比的自豪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真正主旨。
新课改是教育教学领域关于变革的一次伟大尝试,为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更好地展开教学活动提供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转变自身的观念与认识,积极适应新课改的历史发展潮流,只有这样才能既真正落实新课改的一系列要求,同时还能充分促进学生语文修养和造诣的提高与进步,收到“一举两得”的良好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