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篇一
《人物描写一组》由3个片段组成,分别描写了小嘎子、严监生、凤辣子三个人物,每个人物的个性非常鲜明,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是人物描写的经典。其中《临死前的严监生》短短三百多个字就让我们对严监生的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仅仅一个“伸”的动作把一个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真是一篇人物描写的极佳范本。我不断钻研教材后,认真地进行了教学设计,实践时感觉良好。
首先,出示《儒林外史》中描写严监生的一段话,让学生自己阅读。读完后,我问:“通过阅读这段文字,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获得的信息非常多,为学习课文和课后拓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抓住了课堂的生成点。初读课文后,我问学生认识了一个怎样的严监生?围绕该问题,一生说:“读了短文后,我认识了一个勤俭节约的严监生。”我随机把“勤俭节约”写在黑板上,又问:“还有谁认识了怎样的一个严监生?”一生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这哪是勤俭节约,一个十足的守财奴。”我说:“什么样的人被称为守财奴?”“就是爱财胜过生命呗!”该生很自信地回答。“就是很吝啬。”又一生补充。这时许多同学纷纷点头。于是,我也把吝啬写在黑板上,说:“那么严监生到底是节约还是吝啬?接下来我们再细细地读读课文,请你找出有关句子加以解释,行吗?”
再次,引导学生抓住严监生的神态、动作揣测其心理活动。文中描写严监生,只有神态与动作,所以,要真正感受严监生的吝啬,必须细读文本,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走进他的内心。在学习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的句子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去思考:“那是怎样的摇头?”体会严监生的失望。“面对大侄子、二侄子一再的误解,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怎样?”体会严监生的心急火燎。“没人能理解他,没人能读懂他,此时他的心里只有?”体会严监生的绝望。“此时的严监生真是有口不能言啊,如果可以,他会说什么呢?”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引领,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进人物内心,真正感悟到严监生的吝啬。
最后我进行了课外阅读拓展,引入了世界文坛的四大吝啬鬼之《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这样设计的目的有两个意思:第一是拓展孩子们的知识面,通过这个的学习,让他们知道,其实世界上还有好多很好的文章正等着他们去阅读,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第二为了让学生感受两位作家的的写作手法,同样是写吝啬鬼,同样是写吝啬鬼临死前的表现,当时两篇文章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葛朗台的临死前人物的语言、神情、举止表现得更为丰富,而严监生的临死前的表现重在人物的动作描写。不管怎样,我们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描写体会到人物内心深处的世界,并感受来自于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细致思考的震撼。
虽然,课文只有区区三百来字,课堂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但是学生的收获颇多。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篇二
今天在市里举办的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做了节课,题目为《临死前的严监生》。
在教学中,我努力扎实地做好以下几件事:
好的阅读教学课一定呈现出“读好”的层次性:先求读正确、读流利,再求读有所悟、读进文本、读进人物、读进作者,最后达成的状态是读得有感情、有韵味。
本节课,为了达到读好的目标,我的操作是这样展开的:
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请几位同学分句朗读,教师边听边正音。
3、学生带着理解读,教师进行初步的朗读指导。
4、学生听老师读,边听边想象画面。
5、默读质疑。
6、浏览勾画重点语句。
7、提炼描写动作、神态的语句读,发现细节描写特点,品读悟法。
8、还原回语言情境中读,走进人物心里。
这样层层推进,学生在充分的读书中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领悟表达方法。
将阅读教学做实,不浮光掠影,不浅尝辄止,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词句的理解和运用务求落实。本节课的词语理解,我采用以下方法:一是让学生学会利用注释理解词句,如“监生”、“一声不倒一声”的意思。二是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如多音字“挑”在语境中选择正确读音,还有“诸亲六眷”结合上下文理解;三是抓关键词理解词句。如抓住“头摇了两三摇、狠狠摇、闭着眼摇,伸出两个手指头、越发指得紧、指着不动”,深入品读、理解、对话。让词的色彩与生命在学生心灵中活现起来,同时,使得人物的奇特表现与鲜明个性,在学生的心灵世界活现起来,词句意蕴立体化了,人物形象也就立体化了。抓好词句的落实,阅读教学才能出彩。
阅读教学是语文全部基本功训练的载体,绝不能只限于“读”和“理解”,在阅读教学中要落实写,进行读写结合,本课的“写”,一是在阅读理解中领悟写法,这是“潜作文指导”;如“课前热身”猜一猜,抓特点描述一些经典人物形象;抓关键词语感悟作者对人物形象传神的描写;一是想象说话。结合深入品读,教师根据文段叙述,有意留下说话空间“他想说”,引导学生口语表达,同时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阅读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极好的培育和发展。
虽然课堂上,我有序地把我的设计意图都展现出来,也得到了与会老师的好评。但自己细细品味,这课却有那么多的不理想。
其一、课堂进入匆忙。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很匆忙的就开始上课。本以为准备好了,但刚刚进入第一环节,便感到与往日的课上感觉很不一样。课前与学生交流沟通不够,不了解学生状况。自己随便的上了课,学生也随便的跟着上了课。老师和学生便没了默契。
其二、时间掌握不准。最大的感觉是心中没数。比如,在初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环节,指导学生读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语句时,我告诉学生突出动词效果会更好一些,学生始终读不出效果,我的示范读来的有些迟了,这就耽误了时间。
其三、评价实效不高。
课堂的亮点应该是生成的精彩。但我的课堂恰恰缺少这些,或者说是我让生成的精彩转瞬即逝。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语很多时候只是达到评价的目的却没有提升的作用,自己缺乏评价机智,课前的储备不足。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篇三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要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由于教材只是《儒林外史》的一个节选片段,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读过原著,仅凭教材上的文字描写,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容易走进误区。课堂上教师的及时引导,是学生初步学会赏析文学作品的关键。
教材《临死前的严监生》选段,重在表现严监生“吝啬”的特点。曾经在比赛现场观摩过一位青年教师执教该课,老师补充了一些原著中的片断,引导孩子感知严监生对家人的慷慨和深情,接着又让孩子自读自悟,思考:课文中的严监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当时有些孩子汇报严监生的特点是“节约”,老师竟然也认可了,还表扬了孩子能有自己的发现。尽管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引导孩子去体验“吝啬”,但在领悟人物形象这一点上还是打了折扣,肯定有大部分孩子是糊涂的:到底是节约?还是吝啬?看似差不多的词语,却代表着对人物截然不同的褒贬评价。
有了这些感悟,我决定在执教该课时“防患于未然”,从正确理解人物特点入手,引导孩子把握人物形象。
刚进入人物评价环节,预想中的难题就出来了:孩子们看法不一,有的说严监生舍不得多点一茎灯草,很吝啬;有的说严监生不愿多点灯草浪费油,很节约。到底该如何评价呢?原著当中的严监生的确是多面化的、立体的,可在这个片段里他的特点是相对扁平的,如果教师直接点出特点,显然不符合“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这一理念,不符合“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这一要求”(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三学段的叙事性作品提出的阅读目标)。于是,我抛给他们一个话题:严监生临死前有必要点两茎灯草吗?孩子们兴致盎然,纷纷开始研读课文,找证据,在小组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汇报时,他们激动地陈述了必要性:医家都不下药了,严监生即将死亡;夜晚天黑,亲人都来看他,肯定想看得清楚点;油灯里如果只点一茎灯草肯定很昏暗,点两茎是完全必要的……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我乘势引导:这种用得起、必须用而不用的表现,是节约吗?不,那是吝啬!通过这种情景的补白,学生形象准确地感受到了当时的情景和人物特点。
吝啬,是很多人都有的性格特点,但严监生的吝啬,却是极端的,不一般的!如何去感悟呢?仅凭文中的几处动作描写显然不够。补白,在这里又发挥了独有的作用。我首先启发孩子们结合原文去想象:即将死去的严监生,是副什么模样呢?同学们有的说他脸色苍白,有的说他骨瘦如柴,有的说他奄奄一息,有的说他连眼睛都没有力气睁开了,半睁半闭的……在这些想象的基础上,我们得出共同的答案:严监生已经没有任何力气了,濒临死亡!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居然“还把手从被单里拿来,伸着两个手指头”“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是什么支撑他做出这些对他来说不可思议的举动呢?他心里想什么呢?孩子们已经完全进入了角色,脱口而出:“你们,你们不要点两茎灯草啊!太浪费了,快挑掉一茎,否则我……我死不瞑目啊!”在这种积极的课堂反应中,孩子们也很自然的感受到了,一般人临死前都是交代后事,和亲朋话别,而这个严监生,死前的最后一缕牵挂竟然是两茎灯草,最后的一点力气居然全用在两茎灯草上!太吝啬了!这是要钱不要命啊!顾钱不顾情啊!
至此,这个吝啬鬼的形象完全活了!这种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也镌刻在了学生的大脑里!
回顾这篇课文的教学,再次感受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的重要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要采取多种补白等教学手段,设法激活文本中的全部话语因子,让他们代表作者与学生进行对话,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在对话中感悟到生命存在的价值,感悟到文学的价值,感悟到精神相遇的喜悦。只有做到了这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阅读教学。
《临死前的严监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篇四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五下教材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在这部小说里,作家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态。课文节选的片断不长,只有区区三百字左右,但是语言精炼传神,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形象。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在这篇课文教学中主要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人物的眼部、手部的动作和神态,写出了严监生的吝啬。除了细节描写之外,还要引导学生体会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我是分两个板块进行教学的,第一版块是体会严监生的病重。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去体会:第一方面从“诸亲六眷”、“五个侄子”、“医生”、“管庄的家人”等的行为体会严监生的病重,体会侧面描写。第二方面从“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一连三天不能说话”、“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这些直接描写去体会严监生的病重。在读到“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手指头。”这里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病那么重了还不肯断气?是否有非常重要的'事情没有交代清楚。”
第二个版块是学习诸亲六眷的猜测和严监生的反应,体会严监生的吝啬。先让学生填写表格,理清文章内容。重点研读描写严监生反应的句子。引导学生紧扣“摇了两三摇”“睁的滴溜圆,狠狠摇,指得紧”“把眼闭着摇头,指着不动”这些句子,感悟严监生从急切到绝望的心理变化,从而感悟他的吝啬。在这里还进行了课外资料的拓展,补充《儒林外史》中写严监生家境和严监生吝啬的句子,进一步体会他的吝啬,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学习,特别是体会词句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揣摩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一篇古典讽刺小说。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很有特点。首先是古典白话文和现代白话文在表达上有很多不同之处。因此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反复读,把文章读通顺,把字音读准确。理解古典白话文中和现代白话文不一样的词语,例如:“诸亲六眷”“再不回头”“一声不倒一声”“登时”等等。理解一些通假字,如:“已后”、“记念”等。理解了词语之后,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因为这是古典讽刺小说,很难读。所以在初读这一环节,我就安排了很多时间让学生自己读,个别读,目的是为了读通课文。
其次,这篇文章中还有许多写法值得关注,比如“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细节描写”“讽刺写法”等。在第一版块,体会“严监生病重”环节时,我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怎么写严监生病重的,感悟“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在体会“严监生吝啬”这一版块中,引导学生感悟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眼部的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这种写法。另外,让学生感悟,用这种平时难以理解的行为来写一个人,这种写法就叫讽刺。
要真正感受严监生的吝啬,必须细读文本,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走进他的内心。在学习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的句子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去思考:“那是怎样的摇头?”体会严监生的失望。“面对大侄子、二侄子一再的误解,此时此刻它的内心怎样?”体会严监生的急切,心急火燎。“没人能理解他,没人能读懂他,此时他的心里只有?”体会严监生的绝望。“此时的严监生真是有口不能言啊,如果可以,他会说什么呢?”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引领,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进人物内心,真正感悟到严监生的吝啬。
叶老认为学习要高效,必须加强方法的指导。因此,在本堂课中我多处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揭题时一个学生知道严监生的监字读第四声,知道监生就是古代对读书人的称号。教师能及时表扬他,引导学生知道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来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整体感知文章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借助课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进行概括,让学生说说“严监生临死前怎么样?”,用这样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在精读课文时引导学生通过读一读、划一划、想一想、写一写的方法去读。在学习重点句子的时候也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词语去感悟人物的精神。
总之,在教学中我努力把一些学法的指导渗透在教师的导语中,教师的评价语中,教师的小结语中。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篇五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五下第七组一篇经典的文学性文本,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五回,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个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这是一段绝妙的描写,虽然只有区区三百字左右,但是语言精炼传神,作者以充满讽刺的手笔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刻画,活脱脱地展现了一个爱财胜命的吝啬鬼形象。“两个指头”的招牌动作跨越百年的文学长河,定格在了读者心中。
细读这个经典片段,可教的点还真不少。一是疑难字词。古代白话文不少字词的用法与现在不太一样,虽然课文附有部分注解,但还是有些词语需要理解。二是内容学习。为什么“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为什么“赵氏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需要弄懂。三是人物形象。一个活脱脱的守财奴形象。四是语言特色。语言精炼传神,如听了二侄子的话后,病入膏肓的严监生竟然“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狠狠地摇了几摇”,一副什么都可以忘,但银子是绝对不会忘的贪婪样儿。五是叙述手法。课文把严监生的严重病情与牵挂区区两茎灯草的动作进行对比,以旁人的动作和语言衬托严监生的动作和内心变化。六是拓展阅读。由于是节选,课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学生要全面感受人物形象,只能去阅读原著。这么多的内容要在一节课里完成显然不可能,也无必要,所以必须来一番取舍。取舍的依据是什么呢?那就是课标的学段目标、教材的编者意图和学生的现有水平。
课标在第三学段明确指出:“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因此,随着年段的增高,引导学生揣摩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内容;从教材的编者意图看,把《临死前的严监生》放在“人物描写一组”中,其用意从总题目“人物描写”四个字可见一斑,况且单元导读中提示:“学习本组课文,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从学生的现有水平看,虽然在第五组的“名著之旅”中,学习感受人物形象,但并没有受过描写人物方法的专项训练,而课后习题、单元习作等都不约而同地把目标指向“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描写方法”这两大落脚点。以此对照各学点,把“通过品读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的语句,揣摩严监生内心活动,感受人物形象,在尝试模仿写话中初步习得作者抓住典型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作为核心目标定位是比较适宜的。
确立核心目标后,该如何“紧扣核心目标,分步推进落实”呢?我想,“模仿迁移”的关键是之前“方法的习得”。在这一方法的习得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是什么?教师需要做怎样的引导和化解?这是我们在课前需要思考的。在试教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能很快聚焦严监生临终前与亲人交流的场景,也能笼统地感觉到作者是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语感好的同学能体悟到人物的吝啬,也有一些同学认为是节约的表现。同时很多文章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大都是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来写,这篇课文也是运用这样的描写方法,它的表达效果到底是如何凸显的呢?学生似懂非懂。所以在课堂上,我就运用了“同桌互读,关注动作描写——师生对读,凸显神态描写——想象练笔,揣摩内心想法——感受形象,习得表达方法”的分步操作方式来化解难点,让学生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描写的精妙,从而习得方法,迁移运用。
从今天的课堂操作来看,存在的问题的确很多。
张老师提到的“适时补充讲话时的身体状态”这一策略,当时也考虑过,主要抓住课文对病情的描写,在对比阅读中深入体会动作描写的精妙。课文开头用了许多笔墨,层层深入地把严监生的奄奄一息、行将就木的情状渲染得淋漓尽致。这样写的目的,一是交代了动作描写的必要性(严监生不能说话、只能做动作),二是与后文严监生因为两茎灯草而一直做着“越发指得紧了”“只是指着不动”和“狠狠地摇头”这些颇费些力气的动作形成鲜明的对比。两相对比,学生更能看到人物的本质:面对金钱,哪怕是微乎其微的两茎灯草,严监生也决不含糊。从中,进一步体会到动作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但因为一节课毕竟时间有限,后来做了割舍。
确立了核心目标后,如何寻求适宜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来分步落实是保证高效课堂质量的关键。请老师们毫无保留的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