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篇一
我们是一所农村幼儿园,孩子们从小就和泥土亲密接触,身上手上整天都是灰蒙蒙的,没有干净的地方。在玩的过程中他们喜欢用小树枝划出一道道痕迹,有时堆出一个个小山,有时表现为毫无目的。本次活动就是利用并挖掘了这一教材的潜在价值:"回归生活世界"。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的进行探索、研究,以发现泥土的特征,感受泥土带给他们的乐趣。
1、通过操作、实践,引导幼儿区分干泥和湿泥,了解他们的性能用途,感知他们的不同特性。
2、增强幼儿玩土的安全和卫生意识。
3、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1、玩过挖土:寻找过泥土里有什么。
2、玩土区;塑料小铲子、水、模具若干;套袖、鞋套人手一副。
3、活动背景:轻音乐。
4、手机电话一部,老师佩带的小型麦克风一部。
一、介绍活动任务,引出活动。
先穿戴好套袖鞋套后,带入场地--玩土区。
1、引入活动:通过接听蚯蚓先生的电话,交待今天的任务:找泥土的秘密。
2、讨论:"我们在找泥土秘密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3、交待规则:看谁先找到泥土的秘密,听到电话铃响后,快点回来告诉泥土的好朋友--蚯蚓先生。
(评价: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次活动由找秘密引出,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促进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活动一开始我以接听蚯蚓先生的电话内容,为幼儿布置任务,开始了今天的活动。因为幼儿在玩土时常常处于无休止的状态,所以我通过以蚯蚓先生为主线贯穿活动始终,来引导幼儿进行活动收放各环节的衔接。)二、感知干泥土的特征。
1、自由探索。
"请小朋友们带上工具去玩一玩,看看你能发现泥土有什么秘密?"(1)为什么用玩具小熊做出来的小熊一碰就没有了呢?(2)两处的(翻过的泥土和没有翻的)泥土有什么不同?(软、硬)(3)泥块为什么用手拿就没有了?(易碎、松)(评价:幼儿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细心地观察,根据幼儿的操作及时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幼儿从无目的地玩到有目的的探索答案解决问题,由此,幼儿对泥土的"硬、软、松、易碎"的特性,在自己的亲身感知后也有了基本的理解。)2、幼儿讲述。
师问:"你发现了什么秘密?"(蚯蚓先生来电话了,我们一起来告诉蚯蚓先生。引导幼儿集中。)我发现干的泥土很松。
我发现泥土很软。
我发现那边有的泥土很硬。
我用铲子轻轻一敲,泥土就碎了。
三、感知湿泥的特性。
1、自由探索。
(评价:本环节主要引导感知湿泥的特征,由干泥到湿泥的变化,诱发幼儿去探索。在我一边和幼儿玩一边引导幼儿的过程中,完全抵消了幼儿的紧张和顾虑,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中探索,寻找秘密,正如《纲要》中所说"教师应该为幼儿创设平等宽松的氛围",同时教师的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的身份及幼儿是活动的主人也相互融合、互相促进。)
2、幼儿讲述。
师:你发现了什么秘密?(蚯蚓先生来电话了,我们一起来告诉蚯蚓先生,加水后泥土的秘密吧。引导幼儿集中。)泥土会吸水。
泥土中加水后会变的软软的,很有黏的。
全粘在我的手上了。
加水后,我把塑料的螃蟹拿起来,螃蟹还是好好的,泥土没有松。
加水后,泥土会变形,想做成什么形状的都可以。
四、了解泥土的作用。
1、讨论:小朋友在生活中见过泥土有什么用吗?
2、请幼儿讲述。
可以泥土种植花、草。
可以用泥土种树。
泥土可以种庄稼。
泥土可以可烧成砖瓦盖房子。
泥土可以捏成泥人,还可以做玩具,我们家有的。
泥土还是小虫子的家。
五、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清洗玩土时用的工具。
本活动在选材上,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兴趣,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改变了以往玩土时缺乏目的性的状态,在整个活动中教师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把时间、空间大量的留给幼儿,让幼儿通过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幼儿们在相互交流、操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构建积累经验,完成了活动目标。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篇二
现在蔬菜的种类越来越多,品种越来越复杂,这给幼儿认识蔬菜带来了一定难度。幼儿在进餐时,我发现有些孩子不喜欢吃蔬菜,挑食、偏食现象十分严重,对自己不喜欢的蔬菜有呕吐现象。针对这一情况,为了培养幼儿的认识能力,教育幼儿要合理膳食,多吃蔬菜。于是我设计了“一篮蔬菜”这一活动。在活动前,我请家长配合,带幼儿去菜场认识一下常见的蔬菜,为《一篮蔬菜》的教学的教学打下一个铺垫。因此在整个活动一开始,我先是询问幼儿在菜场里见过哪些蔬菜?然后出示装满蔬菜的篮子,用布遮好,目的是引起幼儿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请幼儿上来摸一摸蔬菜的`形状、说一说蔬菜的颜色,闻一闻蔬菜的气味,并请幼儿到客人老师身上去找一找与蔬菜相同的颜色。这样做目的是达到师幼互动的效果。
接着我又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吃的蔬菜是什么,这样做有利于幼儿加深对蔬菜的认识,这一环节中我还请幼儿去告诉客人老师自己喜欢吃什么,并问一问客人老师喜欢吃什么,进一步展示师幼互动的效果。其中我还出示蔬菜排行榜,让幼儿将笑脸花贴在最喜欢吃的蔬菜的下面。这样做一是进一步巩固幼儿对蔬菜名称与外形的认识,二是教育幼儿样样蔬菜都要吃。最后,我使用《办家家》的音乐结尾,并引导幼儿创编歌词,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这一环节也可以作为一个延深活动,放在表演区内让幼儿进行表演。
在本活动中,我认为在我请幼儿上来摸一摸蔬菜的形状、说一说蔬菜的颜色,闻一闻蔬菜的气味,这一环节中只关注到个别幼儿,没有关注到整体,我觉得可以在这一环节中增设一个在每个小组里放几样蔬菜,让幼儿去来摸一摸蔬菜的形状、说一说蔬菜的颜色,闻一闻蔬菜的气味,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些。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篇三
活动目标:
1、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以及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2、能用绘画的方式来记录气象。
3、增强关注气象的兴趣。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气象的图片、纸、油画棒、天气预报的录音
活动过程:
一、话题引入
1、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想请小朋友们来帮帮我,我明天想出去玩,但是我不知道明天的天气怎么样,我该怎么办呀?谁能帮帮我。
2、哪里有天气预报?
3、天气预报里都说些什么东西呢?
二、听天气预报,讨论天气预报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2、你在天气预报里听到了什么?(如果有些内容没有听出来,再放一遍录音)
3、天气预报为什么要告诉我们这些东西?
三、用画来记录天气
1、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2、天气除了晴天,还会是怎么样的?
3、你们能不能把这些天气画出来?
4、每个小朋友选择一种或两种不同的天气,把他画在纸上,让别人看了之后能够知道你画的是什么天气。
5、我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画的是什么天气。
四、认识天气预报中一些气象的标志
1、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天气预报中用到的一些标志,我们来看看他们表示的是什么天气。
活动延伸:
在教室里设置一块天气预报,请幼儿??流来画当天的`天气,将画贴起来
活动建议:
1、提问:“天气预报里都说些什么东西”这个问题太宽泛,可以问“天气预报对我们有什么帮助?”提问要准确,切入点要小。
2、科学活动中要避免问题绕来绕去,第三环节中“天气预报为什么要告诉我们这些”与引入当中那个问题讨论的是同一个问题,回答的时候也有幼儿说可以让我们知道什么时候去玩。
3、活动准备方面:把录音改成视频,有一个图像的呈现,这样能更好地提起幼儿的兴趣,天气标志的图片再丰富一些。活动中幼儿有提到雷阵雨之类的,但是这个图标没有呈现出来。
4、引入的时候,可以先问幼儿“今天天气怎么样”,幼儿说:“晴天”,然后出示晴的标志,紧接着再来看一看其他的一些天气标志,然后再来看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在看的过程当中可以观察那些天气的标志。活动的侧重点可以放在天气标志的识别上,在认识了之后,再请幼儿来自己设计天气的标志。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最大的感觉是一开始就没有提起幼儿兴趣,再加上录音声音比较轻,而且只有声音,没有图像,导致后来的活动过程不活跃,提问之后没有回应,没有勾起他们讨论的欲望。在设计图标这个环节,目的应该是让幼儿画出一种气象的标志,但是之前没有出示过那些规范的气象标志,所以在幼儿的绘画中,可能幼儿会用一种画面来表示,缺少标志的意义,所以如果把对标准标志的认识放在前面的话,可能会更好一些。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篇四
1、喜欢探索和动手操作。
2、在游戏中获得关于影子现象产生和变化的感性经验。
1、白色幕布、提线木偶、灯、音乐课件。
2、小玩具、手电筒若干个。
3、和幼儿一起做定位测量记录(量自己在阳光下的影子在早、中、傍晚的长短和方向)。
1、引起幼儿对影子的兴趣。
教师操纵提线木偶在有灯光的白色幕布后面表演,幼儿观看木偶的影子跳舞。
2、幼儿分批尝试,观察自己和小朋友的影子,体验有影子的乐趣。
1、小朋友站在幕布后,把灯关掉,看看幕布上有没有影子?为什么影子不见了?
2、把灯打开,看看幕布上有没有影子?想一想、说一说怎样幕布上才能有影子?
3、小结:物体挡住了光就有影子。老师刚才就是利用影子表演了木偶跳舞。
幼儿操作实验:每个幼儿拿一把手电筒和一个小玩具,玩找影子的游戏。引导幼儿观察,手电筒位置不同时,影子有没有变化,鼓励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1、讲一讲:刚才发现了什么?
3、观看课件,小结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4、想一想,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什么影子?
与幼儿一起到室外玩踩影子和藏影子(用什么方法可以把影子藏起来)的游戏。
中班科学秋天的菊花教案
【精华】科学活动教案四篇
中班中秋节活动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篇五
1:初步知道影子的形成是由于物体遮住了光线这一科学原理。
2:尝试从不同的方向照射物体,获取光源、物体和影子之间关系的经验。
3:引导幼儿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求知欲望。
获得影子形成是有物体遮住光的科学原理。
理解光源与物体影子的关系。
投影仪、小手电筒每人一个、玩具娃娃、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
一:导入游戏(手影游戏)。
1:教师在投影仪下用手做各种手影,幼儿猜测这是什么。
师:咦,老师的这双手好神奇啊,快看看老师的手变了什么东西啊?(小鸟)
师:小鸟在干什么啊?(它在飞)
师:快看又变什么了?(小狗在叫啊)
二:操作活动
1、请幼儿拿起手电筒打开,让光照在桌上,观察有无影子(无)。再将玩具放在桌上让光照到玩具上,观察有无影子(影子出现了)。移动手电筒,观察影子的变化。关掉手电筒,影子消失。
2、讨论为什么会有影子?影子为什么会变化?
教师一次小结:因为光照射到物体上物体把光挡住就形成影子。光线位置较高时,影子就短。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较少的光线。当光线低斜时,影子就长。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更多的光线。
3、幼儿二次操作观察透明与不透明物体影子的区别。
教师二次小结:因为光照射在物体上物体将光挡住光无法透过就形成影子,透明的物体无法将光完全挡住,所以影子就比较模糊。
三、找影子
1、我们人有影子吗?除了人以外还有什么也有影子?影子会不会动?
2、带领幼儿到操场上寻找答案。
3、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教师帮助幼儿总结纠正。
踩影子
幼儿两两一组互踩对方的影子,两方幼儿都要注意尽量别让对方踩到自己的影子但要想办法踩到对方的影子。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篇六
[字体:大中小]蔬菜是小朋友们每天都吃的,但我发现经常有小朋友在进餐时将碗里的蔬菜偷偷地丢掉,而且我还发现小朋友对蔬菜的认识很少,仅限与知道蔬菜的名称,而对蔬菜的不同食用部分及营养知道的却很少,为了让幼儿对蔬菜有更多的认识,我选择了《各种各样的蔬菜》为赛教内容。
在第一个环节中,我请幼儿观察青菜的外形,使他们知道青菜有根、茎、叶这三部分组成,而我们能食用的则是它的茎、叶,再请幼儿在我出示的图片上找出还有哪些蔬菜和青菜一样是吃它的茎和叶,这样让幼儿能更加牢固地掌握,并告诉他们这些蔬菜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小朋友们要多吃叶绿素。在食用根果实和花的蔬菜时我也用了同样的方法,先是让幼儿观察,再老师做总结,最后让幼儿再在图片找食用同部位的蔬菜,帮助他们加深记忆。
第二个环节中,我用蔬菜宝宝要小朋友帮他们找家来吸引他们,再出示的是一张蔬菜调查表,先让幼儿观察调查表上有什么,幼儿通过观察后知道上面有根、茎叶、花和果实四种图案,让他们知道每种蔬菜食用的部位都不同,再按照调查表上的图案将不同的蔬菜送回自己的家里。在他们操作好后将他们的'调查表贴到黑板上检查,发现只有个别幼儿有错误的现象,对他们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们及时纠正错误。
整节课下来小朋友掌握得还是很好的,但是,作为教师的我,却我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在上课之前对于根类蔬菜没有做太多的调查,像在找图片上找吃根的蔬菜有哪些时,小朋友说了土豆和藕时,我由于自己对这两样蔬菜是块状茎都了解的不透彻,所以当小朋友在找根类蔬菜时说到藕和土豆时,我肯定了他们的答案,这样就对小朋友起了一个错误的引导。
科学课是很严谨的,讲究的是科学性,作为教师的我却犯了这么大的错误,真是不应该,在以后的活动中我要吸取这次活动的经验,争取做到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不给小朋友们做错误的引导。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篇七
水是幼儿每天都能接触到的、熟悉的、喜欢的东西,我就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注意创设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是幼儿变被动学习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1.在尝试活动中,了解水的特性。
2.能仔细观察,乐于尝试,懂得保护水。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1.两个金鱼缸(一缸水内有一条金鱼,一缸米内有塑料彩球),一玻璃杯清水,每组一份菊花精、白糖、盐、沙、石子、红豆。
2.人手一只塑料小篮、有洞塑料袋、有洞小容器、半玻璃杯清水、一条毛巾。
1、教师导入课题
(1)出示一杯清水
师:瞧,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了好朋友——水。它的秘密可多啦,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水的秘密。
(2)幼儿猜猜水里、米里有什么。
幼:有的说水里有条金鱼;有的说水里有条金鱼在游来游去。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有的`说一看就知道;有的说透过水看到的。
师:看看米里有什么?
幼:有的说只有米;有的说什么也没有;有的说看不出。
教师从米里拿出塑料彩球。
小结:水是无色透明的,能看见水里的物体;米不透明,看不见里面的。
(评:以探索秘密引出课题,萌发幼儿的好奇心,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以具体形象的猜一猜活动,让幼儿自己感受水是透明的。)
2、幼儿进行尝试操作。
(1)盛水活动
幼a:小容器里的水跑到了盆里。
幼b:篮子放到盆里时篮子里有水,拎起篮子水没了。
幼c:塑料袋里的水流到盆里了,盛不住。
小结:水会流动。
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水的颜色及实物在水中的变化。
建议幼儿相互交流实验结果。
师:谁来告诉大家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幼a:糖、盐放在水中没有了,沙子沉到了杯底。
幼b:菊花精放在水中,搅一搅后没有了,水变成了淡黄色,小石子还在水中。
幼c:糖、盐、菊花精放在水中都没了,水变颜色了,沙子、红豆、石子都在水里。
师:小朋友观察得可真仔细。
小结:糖、盐菊花精放入水中不见了,这几样东西被水溶解了。
师: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东西能被水溶解。
幼:有的说果珍,有的说阿华田,有的说味精,有的说化肥,有的说感冒冲剂。
(评:提供多种材料,引让幼儿尝试操作,并引导幼儿自己观察、比较,讲述自己的发现。既为幼儿间的互动提供了机会,又使幼儿的主动活动得到了充分体现,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能力,也理解了溶解的含义。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3、引导幼儿保护水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幼儿对水非常感兴趣,本次活动幼儿的积极性都很高,能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操作材料进行操作,在活动中,我先让幼儿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索,希望尝试的欲望,强调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篇八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
1、能发现糖能溶解于水的现象,同时发现搅拌能加快溶解。
2、知道有的物体在水里能溶解,有的物体在水里不能溶解。
3、对溶解这一现象产生好奇心和对操作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1、能发现糖能溶解于水的现象,同时发现搅拌能加快溶解。
2、知道有的物体在水里能溶解,有的物体在水里不能溶解。
1、记录卡纸一张,图片。
2、每组一个水壶、每位幼儿一个杯子,一把勺子。抹布一条。
3、实验材料:白糖、盐、面粉、大米、绿豆、沙子、温水等。
一、情景故事“小鸭子买糖”导入。
二、实验操作:溶解现象。
1、教师示范实验,观察糖在水里的溶解现象。
小朋友想一想,小鸭子袋子里的白糖和盐哪儿去呢,(河水里去了)?先用小勺舀一勺白糖放入空杯子里,让幼儿看看杯子里的白糖颜色和形状。(白色的、颗粒状。)教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白糖,让幼儿观察白糖放进水里怎么样了,(看不见了、溶化了)
(1)让幼儿尝尝温水的味道,是无味的。再向盛白糖的杯里倒入温水,让幼儿观察白糖在水里,教师用小勺搅拌几下,这时幼儿观察,白糖有啥变化,(白糖不见了)那白糖到哪儿去了呢,(跑到水里了)?让幼儿尝尝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变甜了)?教师小结:白糖在水里过一会不见了,水变甜了,我们就说白糖在水里溶解了。
(2)教师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小石子,让幼儿观察小石子放进水里怎么样了,(还能看见、不溶化)
问:请小朋友想一想,你平时见到的什么东西放进水里也能溶化,(盐、果珍、奶粉等)
(3)出示ppt(奶粉、盐、绿豆、红糖图片))图片上的东西会不会溶解呢?
2、幼儿动手操作实验,进一步探索。
教师提出操作要求:老师为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个杯子、一把小勺。每组都有好多实验材料放入碗里,一大水壶温水,操作实验时自己自由选择。
一样材料放入杯子里,每组的.小朋友所选的材料应不同,在向杯里倒入温水,用小勺搅拌,看这些东西在水里是不是像白糖一样,在水里就不见了,溶解了。操作时要注意互相合作,不要争抢。
(1)介绍活动材料,让幼儿知道实验材料的名称。
盐、面粉、果珍、鸡精、油、树叶、沙子、绿豆、醋、小石子、沙子等。
(2)个别幼儿试一试,选择一种材料放进水里,观察结果如何。
三、让幼儿做小实验(任选一种)
1、提问个别幼儿
请个别幼儿说一说你把什么东西放在水里了,怎么样了,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2、交流实验结果
知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看不见了,溶化了,有的东西不溶化能看得见。
3、请幼儿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教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都发现了有的东西能在水里溶解,有的东西不能在水里溶解。
四、延伸活动
(指导语:请幼儿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中,哪些东西不会溶解在水中,并说说它们的原因。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为什么水的颜色变了,味道不一样了?不同的物体放入水中后,有的停留的位置也不同。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1.科学活动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活动多会运用了情境化的方法导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通过观察、感知和思考来体验事物变化的过程。
3.活动中亲子互动环节,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情感。
4.幼儿还没有养成收放操作材料的习惯。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篇九
科学活动《天气预报》教学反思
星期二第一个教学活动是《天气预报》。我按照流程安排重点落于天气图形标志,以记录本周天气结束。没想到孩子们对于预期重点接受很快,我感到难度不够,教学内容不太饱满。联想到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对于灾害性天气的频繁介绍和近些年灾害性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干扰、生命的威胁,我临时加上了对此主题的讨论。
孩子们对于这个题目非常关注,讨论也极其踊跃。现在的小孩儿也真是不得不叫我佩服,地震、飓风、海啸、雪崩、泥石流、龙卷风,甚至火山喷发,几个常见的灾害性天气被他们一口气说了出来。孩子每说一个我都加以介绍说明。从前两年的印尼海啸到遥远的庞倍古城,我在心里庆幸:多亏平时自己兴趣广泛,得空也静得下心来读几页杂书,才能在这临时关头顶上几句。看着孩子们求知的眼睛,我暗自得意。
哪知突然一个声音突然响起来“老师,厄尔尼诺现象是什么?”我一下子楞住了。我只是从介绍厄尔尼诺现象的一篇文章中得知这个奇怪的'名字是取自于上帝最小的儿子,但至于更多的科学道理,我只是草草地翻看了一下,觉得很枯燥就放下了。可也没别的办法,我硬着头皮说了几句。虽没说完却不得不嘎然而止。我尴尬地看着孩子们,他们却正期待地等着我。
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我顾作神秘地布置下了作业“了解厄尔尼诺现象、收集厄尔尼诺现象的资料”。可心里的那份“心虚”却久久让我不能平静。对于知识的不求甚解让我成了所谓的“半桶水”,沾沾自喜的我终于在孩子面前“露了怯”。刚才还在他们的关注中窃喜,现在却发觉自己是那么贫乏。我终于从实践经验中深切地明白了: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即便是面对孩子;只有不懈地追求知识,才能更完美地接受挑战,因为我面对的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