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萝卜头教案反思篇一
本文篇幅较长,而且文中涉及的历史离孩子们很远,因此理解起来有难度,为此,我采用了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通过教师的导和引,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实现长文短教。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文,找出文中的人物,在黑板上,用箭头标明故事的结构图,指导学生将文章内容梳理清楚。然后我抓住几处最能体现主题的重点片断和词句,进行反复地读和发挥学生的想象,来一步步揭示文章的主题,体会文中的情感。如在引导孩子们感受小萝卜头不怕苦时,启发想象:他在监狱里学习,要吃哪些苦?没有一个“苦”字,你是怎么感受到苦的?想象雨季来临小萝卜头学习的情境?滴水成冰的冬天又会是怎样?再如抓住人物的语言想象画面,指导孩子们读好“我是一个好孩子,我爱中国共产党”来感受小萝卜头努力学习的形象。通过引导学生与课文真真切切地对话,学生感受到了小萝卜头虽然身陷困境,但他善良、乐观、向上,对自由无限的向往和渴望。但因为受条件制约,没能让学生观看相关影视片断,没有辅以声像资料,情境的营造和对孩子们的情感激发还欠火候。
小萝卜头教案反思篇二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对话”意味着对话双方敞开心扉,真诚的倾听和倾吐,是在相互接受与倾吐的过程中实现精神上的相遇相通。今天的的课堂上,我领悟到了对“对话”深层次的解读。
今天上的这节课,我自己感觉师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比较充分的。在第一课时读通了课文的基础上,我请学生再读课文,勾画出令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本来就想:文中的关键语句学生如果找不出来,那么教师就以参与者的身份提出来师生一起理解思考。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孩子们找到的感受深刻的句段正是文中的关键句子,孩子们的理解与感受能力真的.不容小视。更令我感到高兴的是孩子们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当谈到小萝卜“若有所思”地停住了手时,我追问了一句:“若有所思”是什么意思?当时他可能在想些什么?有两个孩子谈到小萝卜头喜爱动物,所以想放了小飞虫。我又问你们都同意这种想法么?曹思远同学立刻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我觉得小萝卜头可能想到了自己,他可能在想:如果我关住了小飞虫,那我不也成了让它失去自由的监狱看守了吗?我不能让小飞虫也失去自由。”我想,这就说明孩子们是真的和文本交流,尽管还很不成熟,语言的表达也不很准确。但是孩子们理解了,读懂了。上完课觉得这节课孩子们之所以能理解的较好与我在课前所下的功夫是分不开的。我查阅了大量的与课文有关的材料,用了两个自习课的时间给他们讲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小萝头的故事。所以孩子们能够更容易的走进文本,与文本交流。
总之,本课脉络较清楚,以“小萝卜头捉、放小虫子”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任务明确,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读,从读中感悟,体会到了文章的主题与情感。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把握多方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做好语文教学。
小萝卜头教案反思篇三
看守特务又和小萝卜头出现在走廊上。
小萝卜头大概刚下课,他把每天读的书放在楼栏杆旁,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楼栏杆,踮起脚,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你说,山那边是啥地方?”孩子问看守特务。
“磁器口。”
“磁器口我去耍过一回。”小萝卜头又问特务,“不是近处的山,我说的是那边,白云底下的山那边!”
“北方。”
“啊,爸爸说,我们家在北方!”
小萝卜头刚刚转回头,要说什么,突然被什么新事物吸引住了。他追着,跑着,直跑到刘思扬靠近的铁窗附近,不住地挥着小手,叫着:
“哟,你看!”
一只长着光亮的翠绿翅膀的小虫,越过栏杆,飞到走廊上来。虫子的头上,长着一块美丽的透明的薄壳,像小姑娘披上了蝉翼般纱巾。这虫子纤细而温柔,透过薄壳还可以看见它红珠子似的小眼睛。入春以来,这种虫子很多,常常撞进铁窗,陪伴着常年呼吸不到自由空气的人们。
又飞来一只,它们并排在一起,故意在人面前骄傲地爬着。
“哟,多好看的小虫!”小萝卜头尖叫了起来,伸手捉住了一只。当他去捉第二只时,它张开翠绿的翅膀飞走了。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那只小虫子,唯恐伤害了它。刘思扬摸摸口袋,摸出一只偶然带来的、被特务没收了火柴的空火柴盒,丢出铁窗,送给小萝卜头。小萝卜头打开火柴盒,把虫子放了进去。他正在关上盒子的时候,突然瞥见那只虫子,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若有所思地停住了手。他把盒子重新打开,轻声说道:
“飞吧,你飞吧!”
虫子终于轻轻扇动翅膀,飞起来,缓缓飞出栏杆,一会儿就看不见了。小萝卜头高兴地拍着手叫:
“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
回过头来,小萝卜头把火柴盒还给铁窗里的刘思扬。
“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
小萝卜头教案反思篇四
现在我给你们讲讲它吧:故事的主人公是小萝卜头,其实,他的真名叫宋振中,他父母很早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遭到了血腥的屠杀。小萝卜头出生才9个月就和妈妈爸爸被敌人关进了监狱,监狱里又黑又脏,十几个人挤在一起,终年不见阳光。夏天,又闷又热的牢房像蒸笼一样,大家浑身长满了疮;冬天,监狱冷得像冰窖,大家冻的瑟瑟发抖,更可恶的是饭里居然有老鼠屎!由于长期的监狱生活,使他的身体及为发育不良,身体不均匀的他头大身小。可是虽然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在这样无边无际的黑暗中,小萝卜头仍然努力学习,坚持不懈。但是不幸的是最后他光荣殉职了。
那时候,他的年龄比我还小,环境也比我差太多了,可他那学习的意志与勇气却值得我学习。他在监狱里,如同失去自由的一只小鸟,望着天空却不能飞,看着大地却不能跑,心中的歌也不能唱。我们现在的生活比起他真是天壤之别啊!如今的我们快乐自由地生活着,却从未想过珍惜这美好的一切,想到这我惭愧不已。
自从看了这本书后,我不断地鼓励自己:热爱学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把烈士们用鲜血染成的红旗在我们手中高高地举起!让我们在红旗下勤奋学习,珍惜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和平,用优异的成绩,发达的科技,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小萝卜头教案反思篇五
教材分析:
《小萝卜头的故事》通过小萝卜头捉虫子、放虫子的所思所想,体现了小萝卜头固然身陷逆境,但他珍爱生命,渴望自由、对解放后的'生活充满希望。小萝卜头这种善良、乐观、向上、渴望自由的精神是他人性的闪光点。这也是他短暂人生的超人之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了解小萝卜头虽身陷困境,但是对自由生活有着无限的追求和向往。解析小萝卜头对小虫子“一捉一放”的心理变化。
3、由“骄傲”(例中学)“若有所思”(实践悟)两个词语展开想象,填补课文空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难点:
由“骄傲”、“若有所思”这个词语展开想象,填补课文空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情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吃着霉米饭长大,不知糖是什么味儿的小朋友,他就是我们的同龄人——小萝卜头。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关注小萝卜头,感受他那不一般的生活!
2、谁来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以情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回顾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梳理课文思路。
二、品读文章,例中学
1、找学生读学案第一部分的要求。
2、学生默读,师巡视并提出默读要求。
设计意图;默读是三年级学生的起始阶段,培养学生正确的默读习惯。
3、汇报展示:
预设:
(1)小虫子外形的描写读中悟,指导朗读。
(2)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那只小虫子,唯恐伤害了它。(小萝卜头动作的描写,体会小心翼翼。)
(3)入春以来,这种虫子很多,常常撞进铁窗,陪伴着常年呼吸不到自由空气的人们。
(失去了自由的人们看到飞来的小虫很亲切,小虫们似乎也很懂事,知道来陪伴这些禁锢已久的人们。)
(4)又飞来一只,他们并排在一起,故意在人面前骄傲地爬着。
抓“骄傲”“并排在一起”两个词,体会小虫子可能在想什么?
小虫可能在想:我有(),你没有()。我能(),你不能)。我可以(),你不可以()。
师小结方法:
设计意图:给学生支架填补课文空白,降低了难度,多样选择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三、填补空白,实践悟
1、小萝卜头这么喜欢小虫,为什么又把它放了呢?
预设:
他正要关上盒子的时候,突然瞥见那只虫子,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若有所思地停住了手。
(学生也可用自己的话说)
2、“若有所思”这个词语展开想象,填补课文空白。
3、学生练写
4、展现学生作品
5、师小结
设计意图:体验情感,由动嘴说到动笔写,写作是阅读知识的巩固和发展,这是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迁移用
“小萝卜头大概刚下课,他把每天读的书放在楼栏杆旁,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楼栏杆,踮起脚,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小萝卜头[]可能看到了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动笔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