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反思篇一
长方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一个感性认识及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求规则图形面积的第一课时,所以我把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在:1 、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理解并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经历获得新知学习的过程;2 、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从以下三个方面下手:
一、复习面积单位中引入如何测量面积。让学生对面积的测量有一个动手试验的机会,体验面积是如何测量的,从中体验到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地去摆,再一个一个数,在现实生活中不方便,也不灵活,进而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比如知道长或宽等,能否利用一个什么计算公式,就能知道它的面积。适时引导学生从测量长方形卡片面积过程中的一些感受与想法中,对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的关系进行猜想,再想办法验证。
二、动手操作中验证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的关系。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的关系进行观察、归纳、验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理解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让其知其所以然。
三、精心设计练习,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设计在练习中,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练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中熟悉、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但考虑到本班学生层次比较复杂,所以我在设计练习时,层次难度逐渐上升,让不同层次学生在练习中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一定的发展。
但作为年轻教师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经验,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看到孩子们不为所动,不能走到预设的路子上,不免心急,于是导致有些时候还是‘引’得太多,不能大胆地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显得对学生有束手束脚的感觉。
回味着课堂上孩子们的合作探究,琢磨着这节课不顺畅的`原因在哪里,我恍然觉得:这样的课其实就是真实的课,值得回味的课,值得反思的课,引领我更好发展的课堂教学。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反思篇二
第一层次是基本练习,理清概念。从意义、计算方法和计量单位三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区分周长和面积。
第二层次是对比练习,感知规律。通过观察、计算两组几何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让学生直观感知: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周长相等的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第三层次是深化练习,发展思维。这一层次的教学相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主要让学生借助直观,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课中设计了“用16个边长l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摆长方形或正方形”,“用16根1厘米长的小棒去摆长方形或正方形”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观察、分析、思考探索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这些活动提供了蕴涵本课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的现实客体,学生通过活动获得了这方面的感性活动经验。教师再适时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总结。这就是把蕴涵在活动中的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揭示、抽取出来,提高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例如:面积一定时,周长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周长一定时,面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感知周长和面积两个概念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这是学生以前所没有想到的,渗透了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深切的体悟必定来自亲身实践,但亲身实践未必自然会有深切的体悟,针对学生目前学习的状况,教师在这一层次教学中必须适时引导,而且必须导在数学思维上。例如:“用16个边长l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完长方形或正方形后,仔细观察表格,有什么发现?“仔细观察周长都是16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又有什么发现?”少数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已经有所感悟、发现,但无法用语言表达或不能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这时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困惑,启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感悟到这个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如“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不一定相等,长和宽越接近,周长就越短;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最短;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抽象思维”这一过程,头脑中不仅有了“摆”这一过程,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数学思维能力。这里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从学习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四层次是拓展应用,提高能力。就是要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例如:智力大挑战,要求帮助爷爷用篱笆围菜地,怎样围使菜地的面积最大?学生动手设计、比较分析或直接运用所学知识得出:围成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菜地,面积最大。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反思篇三
在本节课中,我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让学生操作,观察讨论,猜想验证;在活动探究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充分创设情境、提供帮助、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我们积极组织活动,变被动的教为让学生主动的学,那么教与学就能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我们的学生就会萌发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能力。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是在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郭莉老师重视直观教学,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和合作交流,加上生动有趣的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是一节好课。本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是《新课标》的准则。新课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蓝猫三百问》引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教师板书课题,进入新知的探究,自然顺畅的过程中显出了教者的匠心独具。
本节课从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革,采用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教师能充分发扬民主,塑造富有主体性的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学习活动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运用透明的格子纸、摆方块和直尺画等方法,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找出这几种方法的相同地方都是通过数方格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又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发现长与宽的乘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真正体现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习方法的积累,思维方法、科学探究方法的获取,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同时注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课堂中,教师创设了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使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探究过程,通过猜测把学生与所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探索,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索中去发展。虽说有一些学生不知从何入手,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过组内同学的帮助,很快理解别的同学的想法,学会了知识,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
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三步曲,学生先动手操作,再观察发现,最后得出结论。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借助学具的操作和表格统计,发现每排小正方形的个数正好是长边所含厘米数,小正方形的排数正好是宽边所含厘米数,长方形的面积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从而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品质,充分体现了“知识固然重要,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
无论是在新知的探索和形成过程,还是在练习的设计中,教师都注意让学生做到勇于实践,细心观察,仔细思考,认真分析。特别是在计算运动场主席台背景图的面积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发挥想象,重新排列正方形块,得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并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本节课在设计教案时,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很有用,并重视让学生进行体验,感觉数学就在身边、就在他们的生活中。奖励学生“蓝猫书签”,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但书签是什么形状,估计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厘米,怎样计算书签的面积;怎样计算运动场主席台背景图的面积,是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学生运用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学习小组汇报交流时,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尊重他人;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学生作业时,教师提醒学生的写字姿势,要求学生做到“三个一”等,时刻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反思篇四
《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一课不是教材中的某一节课程,而是我根据线上教学学生的反馈以及复课后在复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选题的。我之所以选择这一内容进行教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在学完了周长与面积后,没有深刻理解周长与面积之间的关系,以至于出现混淆现象,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困惑的地方。另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的深刻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再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拓展延伸,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
本节课我首先通过一道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例题让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的概念进行区分,然后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体会周长与面积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周长一定,长和宽越接近,面积越大”。并将此规律迁移到数的运算中,体会“两个数的和一定,这两个数越接近,它们的积越大”。
在本节课中我有两个想要表达的思想,一个是数形结合,另一个是迁移转化。我们知道实际上图形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直观的,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周长与面积之间的关系,因此我将表格中的数据与图形进行对照,实际上是沟通了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突破理解上的难点,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而数的运算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把在长方形中发现的规律迁移到数的运算中来,通过探究、讨论、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的开阔,知识体系更加的完善。而实际上这两种思想是互相渗透的,所以也是想在这里做一次尝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学习的方法和经验,初步渗透数形结合、迁移转化的思想,拓展学生的思维,让思维真正的得到发展。
整体上这节课的基本任务顺利完成,学生的表现也不错,我自己的状态还比较饱满,和以前相比,也算是有所突破。除此之外,还想肯定自己的是,在上课之前,我临时换了一个问题,使得后面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饱满。在第一个表格出现之后,学生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发现周长与面积之间的关系。刚开始在这里设计的问题是“请同学们观察表格,这四种长方形的长、宽、面积有什么样的变化?”学生的回答始终都是“长越来越小,宽越来越大,面积越来越大,或者长每次加1,宽每次减1,面积在不断地增加。”为什么没有人发现“当长和宽相等时,面积最大”呢?期间我一直在反思,没错,就是这个问题不合适,这个问题太局限了,也太具体了,它把学生的思维全部集中在了长、宽、面积的变化上,学生当然只会发现“长越来越小,宽越来越大,面积越来越大。”可不可以换一个问题呢?于是我把问题换成了“通过观察表格,你能发现什么?”这个问题就很有开放性了,学生观察的角度不同,当然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发现。果然就有学生提到了“当长和宽相等时,面积最大”这一点,同时也为后面渗透无限接近的思想做铺垫。但每一节课总归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接下来是我上完这节课自己的所思所想。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一切有效作为,都是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换句话说,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其实这节课在我正式上之前已经磨过很多遍了,一遍一遍的磨,一遍一遍的总结和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我也一直在调整,所以我设法想让我提问的问题更加具体和明确。比如“这个长方形的形状只可能有一种情况吗?是不是应该给刚才发现的这个规律加一个前提条件呢?这两道题和刚才那道题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些长方形长、宽、面积的变化,和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一样吗?”等等。是的,我的问题更加明确了,更加有指向性了,学生的反馈也正如我所想,但是上完之后我觉得自己对于学生的引导痕迹过重了,学生一直在顺着我的思路前进,但却限制了学生自己的思想,没有达到“拓展思维”的目标。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任务。其实这节课有很多次拓展学生思维的机会,但由于自己在课堂上随机应变的能力不足,没有抓住这些机会。比如在整体观察三个表格中的数据时,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很容易会发现当周长是18米时,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没有相等的情况,紧接着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整数条件的限制,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有没有相等的情况?”学生的反应很好,立马想到4.5和4.5。课后我反思了这一环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有没有相等的情况?”这个问题太局限性了,不够有发散性,如果把这个问题换成“如果没有整数条件的限制,有没有比长是5宽是4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更大的长方形?”那么学生可能就会出现很多种答案,比如长4.9宽4.1、长4.7宽4.3、长4.5宽4.5等等,面积最大的是哪种情况呢?长4.5宽4.5。既巩固和验证了前面发现的结论,又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一举两得。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审题能力与习惯对于他们自身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因为审题不仅是解题的基础和先导,更是一个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环节。本节课我设置了多个问题,有意识地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比如“王爷爷想用16米长的篱笆围成一个长方形菜地,可以怎么围?”通过教师四个问题的引导和学生的思考,使这一问题逐渐的明朗、清晰,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长方形的长、宽、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或是“在1、2、3、4四个数中,组成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使乘积最大。”在同桌讨论和独立思考中收获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坚持,课题研究结束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与习惯是不能中断的,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这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要思考的。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反思篇五
《长方形的面积》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了几个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猜想一: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设疑二: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以用“长×宽”的方法来计算?问题三: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会等于“长×宽”?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给学生实验、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留下了探究的空间,提供了探究的“路标”。
在探究过程中,我为学生创设舞台,学生交流了多种解决长方形面积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长方形面积的最好方法,但是我没有到此结束,而是又提出了新的问题――长×宽是否对于所有的长方形都适用?自然而然引出验证,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呢?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出任意的长方形来验证,看一看它们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乘宽来计算?用自制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了几个不同的长方形,还有的画了一个长为10厘米,宽为1厘米的长方形,甚至有一个学生拿起数学书进行了测量……在学生的汇报交流中,我把数据填在表格中,最后一致得出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乘宽来计算。
总之在这节课中,以小组合作为基础,让学生操作,观察讨论,在活动研究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充分创设情境、提供帮助、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反思篇六
本节课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角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加强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中,我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通过操作,来解决问题,进行数学归纳,提升数学思想。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经验或直观体验来解决问题,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探究以下三个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一个数学问题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作为老师应尽可能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拓宽问题的思考空间,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动向,不断的给予启示,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完善结论,学生才会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知识才会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