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简单统计篇一
课本上的情境地是统计课本,但集体在统计的情况生活中几乎是没有的。第一次上这节课时,正巧学校马上要召开运动会,我想不如创设运动会买t恤衫的情境。学生下了课问我:吴老师,为什么开运动会就要买t恤衫呢?的确,由于一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参加过运动会,对运动会一无所知,这个情境并不是学生所熟悉的,于是第二次上这节课时,我又创设了一个情境:夏天到了,今年暑假,学校要组织小朋友们参加夏令营活动,想给小朋友们每人买一件漂亮的t恤衫,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小朋友们,你们最喜欢哪种颜色的t恤衫?因为学生通过电视等渠道,对夏令营有所感知,他们都乐于参加夏令营,可以玩,还可以学到知识,所以学生表现出的热情相当高。可见,创设的情境越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越有吸引力。
二、方法不同,经历过程不同
第一次上课,我想让学生全员参与到统计过程中去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调查的过程。所以一开始,我把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想办法统计全班喜欢四种颜色t恤衫的情况。学生想了好多办法,然后,我让学生每人设计出一张表格,离开坐位进行调查。这种,课堂上学生自由调查:请问你喜欢哪种颜色的t恤衫?课堂气氛挺好,很活跃,我觉得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但是课下思考:学生虽然每人都经历了统计的过程,但是他们50多人都用同一种方法进行调查;一个一个地问。由于统计对象、范围不同,因而难免遗漏、重复,根本无法得到统一的结果,统计结果也难以说明问题。而学生想到的很多方法难以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无法体验成功,也不得取得统一的意见。能不能让学生既经历统计的过程,又新生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使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呢?于是,我把离开坐位调查这一环节改为:把全班同学分为6个小组,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小组内确定调查方法,喜欢哪一种方法就用哪一种。经过分组调查,学生投入到他们喜欢做的事情中,结果确实令我吃惊。
他们第一小组的方法各有不同,充分地体现了小组分工合作的意识。在中心发言人的组织下,记录员如实地记录了统计结果,课堂活而不乱,每一个成员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各抒已见。这一方法,使我体会到:合理分工、方法得当,是组织有效学习的必备条件。
三、实践方式不同,锻炼能力不同
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调查的方法,我又创高了一个孔校长想知道全校2070名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t恤衫多的情境。
学生们的想法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但能不能让学生真正在一种具体情境地下去做一次统计呢?上这节课时,正好市骨干教师到我们学校听课,台下有几十名老师,正好给了学生一次实践统计的机会。接着我指出:以后我们在调查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调查,这样,学生既经历了统计的过程,又体验了统计的意义。
学生通过对小组统计和对听课教师进行统计实践及帮孔校长想统计办法,亲身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获得了不同的学习体验。学生经历了“做”数学的过程,收获是不同的。教师经过两次统计教学,收获也是不同的。由此我想到,教师应变“孝中学”,为“学中教”,真正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合作的同时,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以上就是数学网小编分享数学《统计》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简单统计篇二
活动目标:
1、大胆尝试通过用不同的方式来统计物品的种类和数量。
2、发现柱状统计图的特点,会用柱状图来进行统计。
3、知道运用统计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1、四个大整理箱、四个货架及物品。
2、教师统计图、幼儿记录纸(4份)、彩笔、柱状统计表(4份)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情景导入
二、基本部分:整理、统计货品
1、幼儿摆放货物:
师:放好了吗?看看这个货架属于哪一类?这里就是**区。
2、幼儿第一次统计:
师:接下来该统计了,你们可以先商量一下谁来记录、谁来数数量、谁负责核对,准备好了就可以开始了。
3、分享统计结果:
师:统计完了吗?每个组派一名小朋友来介绍一下他们统计的'结果。
师:你是怎么统计的?
师:刚才我们一起分享了你们的统计结果,马老师也做了一张统计图。
3、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
师:和你们的统计图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4、幼儿第二次统计
师:你们想不想也尝试用这种方法来代替你刚才的统计图?
5、幼儿第二次统计
6、讨论:补货
7、幼儿第三次统计:
三、结束环节。
师:好了,让我们一起把这张补货单交给送货员叔叔,我们的超市就要开业了,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简单统计篇三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统计物品,提高计数能力。
2、认识并掌握条形统计图的计数方法,知道用条形图进行统计更清楚。
3、感受统计给生活带来的帮助。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记录纸每组两份,每份4张;记号笔
2、4个橱子内摆放4种物品:文具、食品、水果、玩具。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幼儿初次合作,分享统计结果。
1、交代任务,进行记录。
师:“又到了超市需要进货的时候,请你们来帮经理统计每个货架上有哪些商品,每种商品有多少。”
幼儿分组统计商品并记录,教师指导。
2、交流分享统计结果。
师:“请一个小朋友来介绍,你统计的货架上有哪些商品,每种商品有多少。你们是用什么办法记下来的?”
小结:你们用了数字、表格、画点点的办法,知道了货架上有哪些商品,每种有多少。可是不能很快看出哪种商品最多,哪种商品最少。
二、尝试用条形图涂色的办法进行第二次统计,分享新的统计经验。
1、介绍条形统计图和记录方法。
师:这也是一个统计图,叫条形统计图。有横坐标和纵坐标,横坐标下代表统计什么东西,纵坐标上的刻度代表统计的数量。如果统计出来苹果有2个,那么就画两个格子。
2、师幼共同完成一份条形统计图
3、再次统计,分享新的'统计经验
师:货架上有几种商品?哪种最多?哪种最少?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小结:用条形图统计,能够很快地知道货架上哪种东西最多,哪种东西最少
4、引导幼儿根据统计结果确定进货商品。
三、观看课件,激发兴趣,拓展生活经验
师:在我们生活中,很多时候还会用到统计,能帮助我们解决更多更复杂的问题。我们来看看,还有什么时候会见到统计图。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简单统计篇四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条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构图特征。
2.学习通过统计图感知数量的多少。
3.喜欢合作,体验统计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记录纸、记号笔若干4盒蜡笔水果图片若干小熊仔一对
一.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们喜欢吃水果吗?喜欢什么水果?
(出示小熊,与幼儿问答互动环节)
二.幼儿操作
1.交代任务,幼儿分组统计水果并记录,教师指导。
师:我们可以怎样统计水果的数量呢?
2.教师讲解合作统计要求
老师儿有几张记录表,要小朋友们合作记录。4个小朋友一组,每组1位组长。
(幼儿按照学号顺序分组1―45―89―1213―16)
我们4个人做一个记录肯定不容易,大家在统计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商量,谁来记、谁来数、谁最后来检查核对(2人核对)。
3.交流分享统计结果。
小结:你们用了数字的办法进行了统计,知道了果篮里有哪些水果,每种水果有多少。请你们再看看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原来我们不能很快看出哪种水果最多,哪种水果最少。
三.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
师:怎样让别人不用数也能一下就看明白呢?前两天余老师也帮小熊家做了一张记录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统计图形式:水果标识在下面,用涂格子的方法,一种水果有几个就涂几个格子,按从下往上的顺序排。
教师提问:
1.这张图上记录了哪些水果?怎么看出来的?(引导水果标识――横坐标)
2.每种水果有几个?.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左边数据――纵坐标)
3.哪个的数量最多?哪个最少?(引导“计数条”)
6.你们也没数怎么就能知道呢?(介绍计数条最高数量最多,最矮数量最少)
讨论总结:你们的眼睛真亮,像这张记录表上由横坐标、纵坐标、计数条组成的表格,我们叫它条形统计图,它能很快告诉我们统计的信息。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能够很快地知道果篮里有几种水果,哪种最多,哪种最少。最高的计数条代表的数量是最多的,最矮的计数条代表的数量是最少的。
四.指导幼儿使用条形统计图再次统计。
1.师:刚才啊小熊妈妈又去进来一匹水果,请你们用条形统计图再来帮小熊家做一次统计,看能不能很清楚地看出哪种水果最多?哪种水果最少?”
2.交流分享。
先完成的幼儿可与同伴交流,全部完成后集体展示幼儿的统计图,请个别幼儿(小组负责人)讲述自己的统计。
“果篮里有几种水果?哪种最多?哪种最少?怎么看出来的?”
五.激发兴趣,拓展生活经验。
1.师:“在我们生活中,很多时候还会用到条形统计图,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更复杂的问题。一起来看一看,还有什么时候会用到统计。”
2.分享图片:分别观看幼儿身高、夏季气温、热门动画片、奥运会奖牌榜统计图表,再次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幼儿对统计的兴趣。
六.结束活动。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简单统计篇五
1.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统计物品,提高计数能力。
2.感受统计给生活带来的帮助。
3.体验同伴合作完成任务的乐趣。
1.记录纸4张、记录板8块、计数条4套、记号笔8支。
2.4个橱子内摆放4种物品:文具、食品、水果、玩具。
1.创设情境,幼儿初次合作,分享统计结果。
(1)交代任务,分组记录。
"今天,请你们来统计每个货架上有哪些商品,每种商品有多少。"幼儿分组统计商品并记录,教师指导。
(2)交流分享统计结果。
"每组请一个小朋友来介绍,货架上有哪些商品,每种商品有多少。你们是用什么办法记下来的?"小结:你们用了数字、图画、表格的办法进行了统计,知道了货架上有哪些商品,每种有多少。可是不能很快看出哪种商品最多,哪种商品最少。
2.尝试用计数条进行二次统计,分享新的统计经验。
(1)介绍材料,提出要求。
"请你们用记录板和计数条再来做一次统计,看能不能很清楚地看出哪种东西最多?哪种东西最少?"
(2)指导幼儿使用计数条再次统计。
(3)分享新的统计经验。
"货架上有几种商品?哪种最多?哪种最少?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小结:用计数条统计,能够很快地知道货架上有几种商品,哪种最多,哪种最少。还会知道最高的计数条代表的商品是最多的,最矮的计数条代表的商品是最少的。
(4)引导幼儿根据统计结果确定进货商品。
"一起说说看,需要进哪种货?"小结:你们用不同的统计方法让我知道了货架上有哪些商品、每种商品有多少,还能很快知道哪种商品最多,哪种最少。
3.观看课件,激发兴趣,拓展生活经验。
"在我们生活当中,很多时候还会用到统计,能帮助我们解决更多更复杂的问题。一起来看一看,还有什么时候会用到统计。"分别观看幼儿身高、营养搭配、全年平均气温、奥运会奖牌榜统计图表,再次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幼儿对统计的兴趣。